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白族衣服服飾圖片動漫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白族衣服服飾圖片動漫

發布時間: 2022-09-05 10:19:37

① 白族傳統服飾圖片

② 白族有什麼節日和服飾

http://..com/question/14210131.html?si=3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遠近聞名。�

年節

居住在雲南碧江的白族,有自己的獨特的年歷。他們根據樹木的生長來確定時令。當桃花發苞時就是他們的三月,漆樹葉發到五寸時,就是五月……這樣,他們視一年不是十二個月,而是十三個月。
在一年中,三月和十三月是他們的休息月。三月為三月節,十三月為過年月。但是,過年月只有一天為新年,這一天又不固定,它是由寨中各宗族的老人在每年來商定的。新年確定後,這天清晨,全寨成員在有威望的老人的率領下,帶著自釀的米酒和糯米粑,一齊到寨頭的大樹下舉行祭樹儀式,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祭奠完備,人們將帶來的年禮,先贈給老人一份,然後互敬年酒、粑粑……
祭奠活動結束後,大家回去殺年豬。如果商定這天要合夥煮肉吃,殺豬人家就要拿出十分之一的肉來大家煮吃;如果不合夥吃,殺豬人家也要向沒有養豬的人家贈送豬肉,以示團結友愛。

三月街

三月街:古代亦稱觀音市或觀音會,據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夏歷三月舉行,地點在大理城西蒼山中和峰腳下。節日內容原是佛教廟會,舉辦隆重的講經拜佛活動。是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每年在大理古城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曠地上舉行。每到「三月街」期間,遠至千里,近到鄰縣的商人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交易。市場商品,從葯材到食品、傢具、牲畜,應有盡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暴君,奢望長生不老,聽信一個侍從的話,每天吃一對人的眼球,這給當地白族人帶來深重的災難。當時有個充滿神奇威力的勇士,為了給白族人民除魔滅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計,把暴君騙到蒼山的中和峰麓,喚來神狗咬斷了暴君的咽喉,喝乾了他的血液,消滅了這個魔王,為白族人民除了禍害。為了紀念這個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們每年在農歷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蒼山腳下,歡歌樂舞。年復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現在「三月街」期間,除了交流物資,還表演民族歌舞、體育等活動。特別是參加賽馬會的各族騎手,雲集蒼山腳下,揚鞭策馬,騰雲駕霧似的向洱海邊奔去,其情景煞是壯觀。

火把節

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這天,每個村寨都要豎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臨,大小火把一齊點燃,猶如千萬條火龍在 漫山遍野賓士,人們遊行田間,捕蟲滅害。剛生嬰兒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請鄉親們喝「喜酒」,祝賀母子平安。

繞三靈

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屆時白族群眾朝拜金龜寺、聖源寺、崇聖寺,同時在寺廟前的草地上通宵盡情歌舞。

搶頭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搶頭水」的佳節。夜幕降臨的時候,姑娘小夥子個個忙著梳妝打扮。他們穿上艷麗的民族服裝,手上拎著一串鞭炮,肩上挑著一擔水桶,笑逐顏開地行進在村頭巷尾,來到水井邊。到了午夜零時,只聽鞭炮齊鳴,只見大家爭先恐後的「搶頭水」。每家每戶把「搶」來的「頭水」挑回家去後,便用它趕做湯丸、面條等食物,煮好後裝在碗里或盤里,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戶送到老年人手裡,祝賀老人新年快樂,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禮物後,在還碗盤時,在碗盤中放幾分錢,以示壓歲。祝年輕的一代健康成長,美好幸福……「搶頭水」活動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敬老愛幼的民族傳統。

耍海會

雲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都要舉辦一次傳統的耍海盛會。相傳過去洱海里有條兇殘的大黑龍,年年興風作浪,塗炭人民。聰明智慧的白族人民雕一條黃木龍,放進洱海去同黑龍決斗。兩條龍在洱海中展開了惡戰,白族人民聚集在岸上為黃龍吶喊助威。黃龍斗累了伸出頭來,大家一齊扔去饅頭:黑龍伸出頭來,大夥丟下石頭。於是黃龍越斗越強,黑龍又飢又乏,被咬得遍體是傷,慌忙逃往漾濞江。從此,海水外泄,風平波靜。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年到了這一天,白族人民身穿盛裝,撐起花傘,從四面八方乘船或步行趕來耍海。
在耍海的日子裡,洱海里白帆點點,岸上人山人海。人們只起嗩吶,唱著《大本曲》,對著調子,舞著霸王鞭,跳起仙鶴舞,盡情歡樂。同時,舉行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活動,龍舟一般用洱海里大型的木船改裝而成,在長約十米,寬約三米的風帆上,披紅掛綠、張燈結綵。桅桿上扎有五顏六色的「連升三級」的大斗,並拴上銅鑼,尾舵上豎有松枝,船舷上畫著叱吒風雲的「黃龍」和「黑龍」,中間鑲嵌一面圓「寶鏡」。隨著一聲號令,各村寨的龍舟競發,人們唱著賽舟調,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③ 白族服裝是什麼樣的男士與女士的差別是什麼服飾有什麼意義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抬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艷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艷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大理白族織綉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
「蒼山綠,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紅,風擺楊柳枝,白雪映霞紅」,這正是婀娜多姿、飄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飾的真實寫照。白族服飾最明顯的特徵,是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綉精美,有鑲邊花飾,朴實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藝術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飾差別較小,簡潔朴實;婦女服飾懸殊較大,既鮮艷,又素雅華美,往往是上身和頭飾比較花俏,而下身又較樸素;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中老年服飾比較淡雅。
小孩服飾中的帽子,有綉花的獅子帽、虎頭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雞冠帽、魚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釘上銀飾物。一頂帽子往往要幾十個工才做成。衣褲有僧衣,綉花口水兜,綉花撐腰,綉花圍腰,綉花被風,連襪褲,綉花裹背。鞋子有綉花獅子頭鞋、虎頭鞋、貓頭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頭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過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飄帶麥桿草帽以及白色包頭、黑包頭等。包頭兩邊綉花,吊有玻璃圓珠纓穗。衣飾有「三滴水」、「五滴水」、對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鈕普通衣。鈕子多為銀或,黑領褂。還有多層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長的白布腰帶,短寬褲腳普通褲。中老年腰系的裝草煙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涼草鞋,鞋尖鞋幫往往綴上纓花。老年人穿的有紅緞萬壽鞋,翅頭鞋等。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婦女頭飾中少女頭飾極為講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歡梳獨辮,用一塊挑花頭巾,把它疊成長條形加在上面。再用紅頭繩繞著長長的獨發辮,把辮子挽上,發辮成龍,擠在中間,上成龍馬角,下成龍鳳尾。頭巾上的纓穗繫到左耳下,風吹飄搖,銀珠閃閃發光。額上纓花發壘成串,既顯示了少女長發美,又突出了發辮下色彩鮮艷的頭巾,非常滿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發型和頭飾所特有的風韻。
過去海東少女結婚前要戴一頂綉花的鳳尾勒,前有兩對細彈簧支撐的綵球,兩側為綉花的翅膀,後用銀鏈連接,套在獨辮上面,遠望去似一隻鮮艷奪目的金鳳凰。婚後女子一般不再纏獨辮裹頭巾,把頭發梳成三辮盤在後腦上成為挽髻,梳成皇後頭,上罩黑絲網, 網著一橢圓型的發套,插上管子,外套鳳凰帽或繞頭巾。比起姑娘來,色彩漸趨淡雅。中老年婦女為高髻,裹以臘染,扎染黑色頭巾,給人以莊重之感。婦女的衣飾也因年齡不同而略有變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選擇和花邊的運用及圍腰的長短上的區別。少女穿白色、水紅、粉藍的無領大襟衣或襯衣,外罩紅色、淺藍色領褂;領褂有金絨的,燈芯絨、毛呢或化纖的。色 彩因年齡而定。少女、少婦喜水紅色,老年婦女喜黑、藍色。用一條寬五寸左右,長幾尺的綠色腰帶,將腰部緊緊束起,再繫上圍腰。婦女從老到少都系四方圍腰。一般少女喜短圍腰,單層,白、綠色,鑲花邊,綉福壽花、萬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圖案,連以綉花「鴨舌」和飄帶。把圍腰蓋在膝蓋以上,恰到好處地顯示青春朝氣和女性柔美的體態。中老年婦女圍 腰過膝,雙層,色彩由暖色轉向冷色,花色由繁變簡。婦女圍腰上還有一條綉花飄帶,兩端是兩片雙面綉花。

過去中青年婦女要穿緄邊紅、綠衣褲,緄衣、緄褲均為寬袖寬褲管。現褲子均改變,幾乎與漢族相同。過去婦女還常穿各式綉花鞋,紅纓花碎布麻草鞋,現多已廢棄。下雨時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現金、銀、玉器首飾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名貴手錶。

謝謝

④ 白族女孩的衣著是怎麼樣的

白族服飾善於運用繪畫色彩,紅黃綠三色用得最多,而且上下身色彩要有所不同。俗雲「紅配綠,瞧不足」;再加上黃色錦緞的點綴,更有野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白族的帽飾也很有特色:與彝族帽飾圍成一圈不同,白族帽飾像是藍孔雀的鳳冠,帽子上裝飾了眾多的飾物,而且只圍三分之二,並不把頭完全圍起來。

⑤ 白族穿什麼樣的衣服 有哪些著名建築物 有哪些節日

服飾:

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建築:

白族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

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5)白族衣服服飾圖片動漫擴展閱讀: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

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湯。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

⑥ 白族的服飾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鍾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大理等中心地區白族男子的服飾,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的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碧江四區一帶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對襟衣外,加穿一件長可過膝的麻布坎肩,下著寬褲衩,肩掛一把護身長刀和一個花布袋,項間佩掛數串彩色珠子。大理海東的男子,頭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襪和「雲頭」紅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領褂,外面還加穿幾件布質或綢質領褂,腰系綠絲褲帶,掛以麂皮或綉花兜肚。
至於白族婦女的服飾,大理一帶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紅或藍或黑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紐絲銀鐲,指戴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頭。衣外腰帶為多層厚布縫製成硬板帶,女孩五歲起系圍,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綉花飄帶的雙層短圍腰,或立或行總婀娜多姿。腳穿船形綉花鞋,表示江海無阻一生順利。鄧川一帶的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滿布銀鈴的「鼓釘帽」、帽檐高翹的「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河的白族婦女的領褂,多為氆氌,袖、腳鑲著花邊,披著背有七星圖案的輕軟羊皮。保山阿石寨婦女所穿的對襟衣,前襟齊腰,後襟過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長可及地的圍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頭戴鑲有海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頂佩十數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圍前後鑲著三道海貝和珠子的綉花圍腰,赤足。大理海東新婚女子的發飾,梳「鳳點頭」(鳳頭、鳳背、鳳翅、鳳尾俱全),身著大鑲大滾的紅綠衣褲;青年婦女也戴「鼓釘帽」。
鶴慶壩區甸北白族姑娘則以頭頂外罩或藍或紫或黑的兩幅1尺2寸見方的頭巾,外沿頭纏3丈6尺紅頭繩,象徵一年360天。甸南壩沙河南婦女戴「千褶百皺荷包形黑色大圓帽」,象徵頭頂日月。松桂、北衙婦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頭,象徵一年24個節令。
20世紀80年代後,西服革履、燙發化妝也在壩區城鎮白族青年男女中流行。

⑦ 白族的衣食住行

白族的衣
——白族服飾(包括白族服裝、金花阿鵬頭飾、綉花鞋、扎染布等等)大理地區各地的白族服裝各有不同,你可以參考大理的白族服裝來研究。
網址:http://www.zufushi.com
如果要查看詳情,點擊周城文化進行參考。http://www.zufushi.com/zhoucheng/045.html

白族的食
白族的食物,著名的有白族三道茶。還有乳扇、生皮、豆腐酸辣魚、白杜鵑花菜、燉梅等等。詳細參考周城文化:http://www.zufushi.com/zhoucheng/menu.html

白族的住
白族的住所時很有名的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還有大理喜洲的白族住所,很有名氣。詳細參考:http://www.zufushi.com/zhoucheng/040.html

白族的行
大理白族地區有很多古老的節日。著名的有大理白族三月街、火把節、繞山林等等。我只是給你大體上的參考。詳細的你可以去網路搜索。打入「白族的節日」
白族還有許多活動,白族人非常喜歡歌舞。比如霸王鞭和八角鼓,還有對山歌,白族繞山林,白族調等等可以看出來的。
http://www.zufushi.com/zhoucheng/menu.html

⑧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⑨ 白族男子服飾有什麼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綉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比較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
。已婚婦女梳發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於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發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發型所特有的風韻。劍川一帶的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發於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綉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綉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總之,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綉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徵。白族服飾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徵是: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
白族服飾
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綉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系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艷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艷,壩區白族相對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