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碾米的工具各種簡單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碾米的工具各種簡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5 13:25:41

⑴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據考證,大約在三千年前,中國人開始食用稻穀。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石質、木質舂米,直到20世紀中葉發明碾米機,石臼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1)碾米的工具各種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糍粑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

口感香,。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⑵ 過去碾米用的東西

中國古代加工糧食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先進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加工糧食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先進的發展過程。 在河南新鄭裴里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出土了加工穀物的石磨盤和磨棒這些比較原始的加工工具。 在河南新鄭裴里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出土了加工穀物的石磨盤和磨棒這些比較原始的加工工具。 各地出土的綠釉陶磨、舂米畫像磚和杵臼人像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代使用石磨磨面方用腳踏動石碓春米的情景。 各地出土的綠釉陶磨、舂米畫像磚和杵臼人像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代使用石磨磨面方用腳踏動石碓春米的情景。 東漢時期又發明了水碓,這是採用下擊水輪帶動凸輪運轉,撥動腳踏碓舂米的水利加工機械。 東漢時期又發明了水碓,這是採用下擊水輪帶動凸輪運轉,撥動腳踏碓舂米的水利加工機械。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它比人力踏碓、杵臼舂米的效率高了百倍。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它比人力踏碓、杵臼舂米的效率高了百倍。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創制了連磨和水碾。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創制了連磨和水碾。 連磨是以牛牽引,通過齒輪運轉,帶動八盤石磨同時加工穀物。 連磨是以牛牽引,通過齒輪運轉,帶動八盤石磨同時加工穀物。 水碾,必先建水堰,利用水的沖力,推動水卧輪帶動石碾碾米。 水碾,必先建水堰,利用水的沖力,推動水卧輪帶動石碾碾米。 中國風扇車的發明也是比較早的,一九六九年在河南濟源泗澗溝出土了西漢時的陶踐碓和陶風車的模型,這是西漢發明使用風車的物證。 中國風扇車的發明也是比較早的,一九六九年在河南濟源泗澗溝出土了西漢時的陶踐碓和陶風車的模型,這是西漢發明使用風車的物證。 風車是一種利用空氣流動的推力,運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輪軸等物理原理,將風能轉代為機械能的有效機械。 風車是一種利用空氣流動的推力,運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輪軸等物理原理,將風能轉代為機械能的有效機械。 古人正是運用了風車的這一特性,將所得的機械能用於分離穀物與雜質,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古人正是運用了風車的這一特性,將所得的機械能用於分離穀物與雜質,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 河南濟源陶風車的發現,引證中國約在北宋千多年前發明風車。 河南濟源陶風車的發現,引證中國約在北宋千多年前發明風車。 這些糧食加工機械的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這些糧食加工機械的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先秦時代人們常吃的粥飯是黍、稷和菽。黍和稷統稱粟,菽是豆的古稱。當時稻米和麥子都是珍糧,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而且要吃麥子,也不能粉食,只能粒食,把小麥仁蒸煮成麥飯、麥粥吃,因為石磨還沒有出現。 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石磨用來磨礱穀物,既能磨脫穀物皮殼,又能作進一步加工,使小麥的麩皮從麥面中分離出來,做成了麵粉。當人們學會磨製麵粉和米粉的時候,各種粉食製品乃應運而生

人工手推和用畜力牽動的石轉磨試製成功,人們又創造了簸選穀物用的木製農具棗風車(又叫 扇,是利用扇板回轉生風的原理製成的),這樣,從原糧到口糧、從粒食到粉食一系列加工過程,面貌完全改觀了。 自兩漢到近代,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村,杵臼、踏碓、水碓、風車、石轉磨等設置,是很普遍的。元代時,我國巧工瞿氏發明機械傳動磨面的方法,把磨設在樓上,樓下設機軸以旋之(據明陶宗儀《輟耕錄》)。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傳動磨面的設備。

⑶ 古時候的人是怎樣碾米的

古代勞動者創造的「碾米機」、「脫谷機」,逐漸退出了生活舞台…… 李泗/河北河間稷,即穀子,與稻、麥、豆、黍,合稱五穀,食用這些作物種子的時候,自然是首先要把皮去掉,這種去皮的過程,稱「舂」。 「或舂或榆,或簸或蹂。」《詩·大稚·生民》中的這句話,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遠古生動的舂米圖。舂米在過去有多種方法,一種是用方石鑿孔,成臼,用木杵搗;一種是做成碓床,大致是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裝杵或縛石,用腳踏動木杠,使杵起落,脫穀皮,或舂成粉。後來又發明了一種能夠加力的碓床,桓譚《新論》稱是利用杠杵原理「加巧」的碓床,「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筆者就藏有用「加巧」碓床舂米為造型的一尊雙人陶俑。 最原始的用手搓 將穀子裝在口袋裡搓 然後拿篩子用揚篩的方法 去掉混在米裡面的稻殼 比較原始的用石臼 一種石制的缸狀器具 將穀子放在裡面 用臼杵(一種粗木棒)搗 最後還是用篩子分離米與殼 這種搗米臼有改進版 臼杵橫向固定在長木棒上 並擱置與一個架子上 像榔頭一樣來搗米 操縱的那一頭有人用腳來踩 更先進的是用水車來帶動 更復雜的是一種碾米機木製的上一個大斗來進穀子 下部象一個鼓風機 其碾米結構與現代的類似 用手搖柄人力帶動 並且同時帶動一風扇 在碾完的米下落時吹去之中的殼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古代怎麼碾米

1.古代人碾米叫做舂米。

2.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葯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用棒槌砸穀子,把米糠砸掉。

舂米chōng mǐ

詞義:

例如:舂葯

翻開《潮汕歌謠》,裡面有不少關於挨礱、挨磨、舂米等民俗事務。反映了舊時代人民生活的痛苦,寄託改變悲慘生活的願望。如:共嫂挨礱共嫂舂,給嫂掖糠滿頭湮。

共嫂挨礱共嫂篩,給嫂掖糠滿頭台。

後台亦有深河水,跳落河水哭哀哀。

挨呀挨,挨米來飼雞……飼豬還人債,飼牛拖犁耙。

(4)碾米的工具各種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舂米,談不上什麼工藝,過程也並不復雜,但絕對是個力氣活。一口臼,用一塊大整石慢慢鑿成。它形同一隻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於 70 ~ 80 公分。一隻大的石臼,一般要四個人才能抬得動它。臼內鑿有鑼紋,臼的身子須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貼平,以便於清掃。

在臼的上面,架著用一棵大樹段做成的「碓身」,「碓」的頭部下面有桿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鐵牙。

「碓」肚的中部,兩邊有支撐翹動的橫桿,就像玩雜技的「翹翹板」中間支撐那兒,「碓」尾部的地下挖一個深坑,當把重心移到「碓」尾並將其向坑去,「碓」頭即抬了起來,然後舂下去,抬起來,再舂下去,就這樣機械地重復,便是舂米。

⑸ 鄉下的碾米工具都有什麼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山區的農人們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來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組成。碾槽由若干節成弧形的石槽連接成一個大圓圈,碾磙是用堅石打磨成車輪狀的兩個石盤構成,然後靠碾架固定分前後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壯的直木從碾圈的中心牽出,控制碾磙始終繞著碾槽運轉。碾磙靠牛來拉動。碾米時,先把稻穀均勻的倒入碾槽,然後駕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揮鞭驅牛,牛走磙動。石磙在碾槽里不斷地對稻穀磨碾,直到殼破米出糠成細粉。這樣,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轢子磨破大部分谷殼,既可縮短碾米時間,又可減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時間大約二三個小時。石碾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一般兩三個屋場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設在幾個屋場的中心地點,隔人戶較遠,為的是幾個屋場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圍一般都有大樹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時人畜被烈日暴曬。上世紀60年代糧食都是由生產隊統一按時發放的,碾米活兒就比較集中,農戶為搶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則就可能要餓幾天肚皮。
幾十年過去了,碾子早隨著科技的發展隱入歷史的深處,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夢中重現,碾米的苦與甘現在的孩子是無法體會的。他們吃著亮晶晶的機器米,根本不知道米是怎麼來的,也不怎麼懂得糧食的艱難。所以我常對他們講起少時碾米的故事,告訴他們記住古人的教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⑹ 古代加工小米的工具

小米古代叫「稷「,粟:俗稱小米(學名:Setaria italica),中國古稱「稷」。
脫殼製成的糧食,因其粒小,直徑2毫米左右,故名。

所以小米在古代從農產品果實到食物只需要進行脫殼處理。石磨盤是古代常見碾米具,樣子像現代酷崽玩的滑板。長度在半米左右,帶有三、四個矮足,板子表面磨得平滑細致,把粟子放上去,拿磨棒(古代的擀麵杖)使勁地擀就是了。直到粟殼脫落,露出金燦燦的小米。這個活一般讓婦女干,神農時代女性用過的石磨盤,現在還有一些出土,中部往往凹了下去(這是磨的結果),石磨盤雖然好,但容易把米捻跑了,掉出磨盤。所以神農氏又為大家發明了「杵臼」——就像葯店搗葯用的那個東西,下邊是盆狀的,不會把米碾出來。

⑺ 西南地區的回答:在沒有打米機之前,有一種加工大米的工具,用竹、木、泥製成,形狀、原理類似於磨子,這

這種像磨子一樣的打米工具在四川重慶西南地區叫「磥子」,是用「竹、木片,黃泥」做成的「大磨子」,把穀子破殼很快又不會把米打碎,古人很聰明,借鑒了磨子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