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代的裝飾紋樣有哪些
1、龍紋
明代龍紋兇猛威武,胸前大多飾有曲折的綬帶,身披火焰紋,怒發沖冠,咆哮於海濤祥雲之間,以示主宰權勢。
頭部略圓,比前朝顯細,鬢發成篷,毛有向上沖或向斜上沖之勢。下顎較長,特別是上顎端肌肉發達,高高突起,呈如意狀,形如豬嘴,所以人稱「豬嘴龍」;睫毛比較寫實,眼瞼的上邊緣一般用數根短豎線表示睫毛;
雙須粗,伸展有力,形如魚叉,部分龍紋的雙須在局部處呈螺旋形曲折,但須尖成前沖,直而不彎;爪子第一第二趾相對成蟹鉗狀,趾間距離比較相近,形若風車;身體呈網格紋、鋸齒紋較多。
2、纏枝紋
纏枝紋是明代最具表現力和融合性的代表性植物紋樣,分析了纏枝紋的基本概念;論述了纏枝紋兩種最基本的構圖形式,即「S」形和「冏」形構圖樣式,這兩種基本骨骼形式能夠適應多種主題花卉的表現;
從吉祥文化入手,闡明纏枝紋是把人們的吉祥寓意通過纏枝紋樣物化在各種生活物件上了;雖然纏枝紋還融會了異域優秀的紋樣,但它始終沿著本民族傳統藝術的主脈而發展變化,使其吉祥的寓意代代相傳。
(1)民間傳統美術紋飾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龍紋的歷史:
龍紋的雛形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中。紅山文化遺物中發現了類似龍形的玉器飾物。馬家窯文化遺物中發現了繪有類似龍形的彩陶壺,體態似魚,生兩爪,披鱗。
商周時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銅器裝飾均大量地採用了類似龍形的紋樣,又以獨角獨足的夔龍最為多見)。
同一時期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現數十種「龍」字,這些文字均以表現扭動的蟲形身軀為特徵。秦漢以來,龍的形態基本定形,頭、角、四爪及尾均具備鮮明的特徵,身軀由短而粗變為修長而柔細)。
㈡ 民間美術作品有哪些
1、剪紙
永壽剪紙永壽剪紙的構圖、風格,被稱為巧捷渾厚,有山區、平原人民生活風俗奇趣。農村婦女安玉芳,60多歲,被稱為專家「花匠」,參加過省、地、縣三級美術大賽;夏玉梅,古屯鄉婦女,善剪各種飛鳥,得意之作《百鳥朝鳳》馳名國內,並赴法國展出。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料記載,漢代早已有麵塑存在了。宋代《夢粱錄》中記載了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的習俗。
現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頭、男俑上半身像和面豬。
㈢ 民間美術中主要的傳統紋飾有什麼
雲紋、水紋、回紋、火紋、花草紋、鳥紋。
㈣ 傳統的圖案紋樣的紙葫蘆
傳統圖案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它在建築物、器物、紡織品上用線條描繪、色彩渲染,並且形成一定章法、格式及韻律的圖樣花紋。在現代設計教學中,傳統圖案作為設計元素成為設計中的一個新的創意點和啟示點,作品中既讓人感覺到傳統藝術的神韻,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特別是圖案的吉祥寓意更能充分地表達作品所蘊涵的理念與個性。一、傳統圖案的發展與本質1。傳統圖案的發展。從山頂洞人到新石器晚期是傳統圖案藝術的萌芽時期。自然崇拜是遠古文化的主要特徵,壁畫、器物彩繪的主體是自然界的動物與植物。另外,由於人類對自然災害和自身疾病、瘟疫及死亡充滿迷惑和畏懼,便繪制一些怪異的圖案作為家庭、氏族的保護神,出現了圖騰符號。同時,彩陶中那些有意味的紋樣已包含了一種「吉祥」寓意,作為吉事的祭祀和卜筮活動就是這種吉祥觀念的具體行為,反映了人類對生活和生存的期望和對吉祥觀念的渴求。從商以後到春秋時期,是圖案藝術的發展時期。由於對自然現象、社會現實的諸多不如意,使人們的思想處於被拘禁和壓抑的狀態。統治者以威嚴來恐懾人民,所以圖案上出現了饕餮紋、蟠龍紋等怪獸的形象,給人以猙獰之感。秦以後是圖案藝術發展的成熟和定型時期。圖案總體趨勢走向寫實,雲紋及雲紋的變體葵紋,在整個圖案中居重要位置。漢代的瓦當圖案,也是以雲紋為主體紋飾,並且進一步發展了文字瓦當,出現了的具有故事情節的畫像磚石。吉祥為主題的裝飾紋樣是在漢唐興盛起來的,一直成為中國裝飾藝術的主題,唐代盛行的對鳥、對獸圖案紋樣中,有和美、完美之意,至明清吉祥幾乎成為裝飾的唯一內容,形成了氣脈貫通,連綿不斷的中國傳統圖案藝術形式。可以看出從早期的彩陶抽象幾何紋樣圖案,到青銅時代的器具紋樣,漢畫裝飾藝術,民間的各種裝飾紋樣以及中國歷代書法圖形符號等,都被約定俗成地作為美好意義的象徵或符號,以至於圖必有意,意必吉祥。2。傳統圖案的本質。圖案是人類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以一定的形式構成而反映出一定的觀念,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始終致力於「以整體為美」的創作,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看作一個生機勃勃的有機整體,借物抒情,「以形寫意」,「形神兼備」,在傳統圖案的題材和構成形式上,都表露出我國人民那種「善始善終」的處世哲學。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不重「寫實」重「傳神」,不重「再現」重「表現」。傳統圖案的吉祥主題不僅表明了人對於未來的希望和理想,又以寓意的方式象徵著人們改變生存環境的艱苦努力和征服困難的偉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現實性的。在裝飾藝術中,無論是圖案紋樣或是裝飾的圖畫,其寓意所表達的「吉祥」主題,是一個延綿千萬年的永恆性主題。《周易·系辭》有「吉事有祥」之句,《莊子》也有「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說。吉祥是對未來的希望和祝福,具有理想的色彩,吉祥是中國人對萬事萬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願和生活追求,反映了圖案至善至美的本質。二、傳統吉祥圖案與現代設計教學的關系設計是人類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行的一項創造性的活動,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使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活動。從審美心態或從創作形式上看,傳統圖案與藝術設計都有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傳統圖案是設計的基礎,二者一脈相承,同宗同源。傳統圖案的審美觀念,是設計者獲取傳統文化精髓而得以進一步發展的關鍵之一。日本和丹麥的設計之所以享譽全球,除了重視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最重要的是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優秀的設計創意是建立在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基礎上,德國的包豪斯是藝術與設計教育的典範。包豪斯的教育思想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即易學文化、老莊道家哲學思想和孔孟儒家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比如約翰·伊頓把老莊的道家哲學思想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直接用於教學實踐當中等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為貴」、「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等哲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們是一個人文積淀雄厚的民族,其中豐富的藝術造型和廣博的哲學、美學內容是藝術設計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一個國家的設計藝術的發展是以本國民族文化底蘊作背景的,這源於設計與文化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傳統吉祥圖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在為人創造新的物質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就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俗話說「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國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內涵對藝術設計非常重要,研究地方傳統文化,把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地方傳統文化轉換成現代的形式語言,並融入現代設計之中,轉換成某種設計符號。傳統吉祥圖案的審美藝術法則盡管是老調重彈,但是它對於現代設計者的藝術創作思維來講,常常會產生出許多現實意義來。這對於現代藝術設計來講,也是一種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在追求設計個性化特色的今天,傳統圖案的吉祥寓意必將會產生愈來愈積極的作用。三、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體現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寓意是其造型的關鍵。傳統圖案蘊含的吉祥意味同樣適用於現代設計,適用於傳達現代人的設計理念。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將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結合得非常完美,其色彩與靈感來源於奧林匹克五環,來源於中國遼闊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其造型融入了魚、大熊貓、奧林匹克聖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每個娃娃都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當把五個娃娃的名字連在一起,會讀出北京對世界的盛情邀請「北京歡迎您」。他們的原型和頭飾蘊含著與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等的聯系,每個娃娃都代表著一個美好的祝願:繁榮、歡樂、激情、健康與好運。吉祥物形象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在表現語言方面採用了許多中國民間的藝術語言,從中可以找到木刻版畫和皮影的藝術特點,還借用了木刻版畫「錯位」的套色技法,又將現代電腦的表現手法和中國傳統的手繪技法進行了結合,這組吉祥物可以說是中國設計界的一個典型案例,吉祥物整個形象就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富有極強的藝術性,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內涵。北京申2008年奧運的標志沒有對傳統圖案造型直接借用,而是充分運用了中國藝術特有的「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意象,標志不僅體現了中國圖案的傳統特色,同時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同。中國聯通公司的標志,採用的是源於佛教「八寶」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著信息社會中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井然有序、信息暢通,同時也象徵著聯通公司的事業無以窮盡、地久天長。可以看出,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中國傳統圖案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流傳久遠,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在教學中具體到每一次設計創作,都要做到認真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中對傳統圖案吉祥寓意的運用,要在創作實踐中努力體現真實的自我,這是設計本身進化發展的過程,也是溝通傳統與現代設計的過程。總之,傳統吉祥圖案是現代設計藝術的淵源和基礎,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華,同時也體現出了華夏民族所特有的藝術精神,傳承與發揚傳統吉祥圖案的審美思想、造物原則以及造型方法,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現代設計教學之中,設計出具有個性化、時代性甚至國際性的作品,既豐富了現代藝術設計語言,又弘揚了民族精神,必定使現代設計作品更具有文化性與社會性,推動我國現代設計事業的發展。〔參考文獻〕〔1〕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孫磊,唐家路。中國吉祥裝飾〔M〕。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3〕靳尚誼等美術大師評點北京奧運會吉祥物〔OL〕。http://news3。
㈤ 陝西都有哪些民間藝術
安塞腰鼓、鳳翔泥塑、宜川胸鼓、陝西剪紙、壺口斗鼓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傳統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3。
2、鳳翔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是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當地人俗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
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綉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艷,深受人們喜愛。過去逢年過節或趕廟會,當地人以泥塑為禮品,加孩子滿月,長輩要送坐虎。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以創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獷誇張、簡練概括、色彩大紅大綠或素描。
其種類主要是座虎、掛虎、五毒、卧牛、十二屬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鸚鵡等玩具類,八仙、三國、西遊記等神話民俗類。
3、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
「胸鼓」是將類似腰鼓形狀的鼓掛在胸前敲的一種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稱為「花鼓」,主要流傳在宜川、洛川和定邊一帶,具有明快,活潑、詼諧、風趣的藝術特色。
4、陝西剪紙
陝西剪紙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5、壺口斗鼓
壺口斗鼓是陝西陝北地區傳統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源於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於陝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鄉、高柏鄉一帶。
「涌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斗鼓的寫照。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
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鳳翔泥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塞腰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宜川胸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陝西剪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壺口斗鼓
㈥ 民間藝術繪畫有哪些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垂足坐生話方式的流行、椅、凳傢俱發展起來到宋代高型傢俱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日臻成熟。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傢俱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傢俱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傢俱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傢俱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傢俱。明清傢具都以高級硬木為主要用材,拋棄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傢俱一貫採用漆飾加工的製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質,天然紋理和光潤色澤,使傢俱產生了--種嶄新的意韻,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並運用精湛無比的工藝,使傢俱的構造實現了科學與世術的完美結合,從而在世界傢俱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熠爍目的豐碑。
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中國民間飾品
在我國這片大土地上,生活著千古流傳的古老民族。這些古老的民族,勤勞智慧,創作了許多民間民族飾品。至今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民間飾品。我中國民間藝術網展示了民間藝術飾品精品。
㈦ 中國傳統花紋有哪些
魚紋、鹿紋、狗紋、人面紋、花卉紋、網紋、水紋、海貝紋、編織紋、火焰紋、歷象日月星紋
㈧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有哪些
1、民間刺綉
民間刺綉,又稱針綉」,「扎花」,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之一,分為蘇綉、粵綉、湘綉、蜀綉四種,應用稀針、手針、側針、拉綉等針法製作,應用於衣飾、香包等。
刺綉針法傳統有稀針、手針、側針、拉綉,近人更創新出滾針、游針、扇形針、網綉、鎖絲、刮絨、戳紗、納錦、鋪絨等。並先後產生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以及顧綉、京綉、甌綉、閩綉、苗綉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種。
2、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於民間,但到清代已經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按照滿族人的風俗,宮殿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
3、鐵畫
鐵畫,指用鐵片和鐵絲鍛打焊接成圖畫的一種工藝品,一般塗成黑色或棕紅色。鐵畫有國畫黑白相間的風韻美,也有西畫層次分明的立體美。鐵畫的種類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風景,花鳥草蟲,總之凡能在紙上畫出來的,鐵畫均可一展其風韻。
至今人民大會堂還懸有巨幅鐵畫《迎客松》。鐵畫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4、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它身上所顯示的精緻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中國結不僅造型優美、色彩多樣,這些,如「吉慶有餘」、「福壽雙全」、「雙喜臨門」、「吉祥如意」、「一路順風」與中國結組配,都表示熱烈濃郁的美好祝福,是贊頌以及傳達衷心至誠的祈求和心願的佳作。
5、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經過麵塑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麵塑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遊者在參觀面人製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德志麵塑為「中國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