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戴流蘇國民黨將軍的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戴流蘇國民黨將軍的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12 15:36:50

A. 以前的國民軍官的衣服上的綵帶等級怎麼看

國軍的牌子是勛表,也叫略章。是表示軍官曾經獲得哪些榮譽的。

解放軍的叫資歷章,是表明軍人級別和服役年資的。

國軍自1929年5月15日由國民政府頒布<<陸海空軍勛獎條例>>開始實行勛章制度的並佩帶勛表。

勛表,又稱略章、勛略等,是用來代表勛章、獎章,獎勵,經歷等獎勵的一種證章。

據考證,1642年英軍就設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勛章、獎章授予制度。最初,勛章由勛帶和獎章組成。勛帶是懸掛獎章的精美彩色絲帶;獎章通常是貴金屬,佐以名貴礦物——紅寶石、藍寶石和鑽石。因此,勛章既是精神褒獎,也是物質犒勞。由於戰事頻繁,功勞較多的將士軍服上容納不下太多的勛章。於是,英軍把勛帶疊成小方塊,固定在軍服左上角,以此象徵往日的榮耀。這些五顏六色的小格子被稱作「略章」或者「勛表」,通過條紋、色彩(有時候還包括一些飾件)區別不同的獎勵,每一個彩色方格都有其特定的意義。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有完整的勛表制度。勛表為統一規模的長方形板條,通常包括級別略章、年度略章、立功略章和服役略章四部分內容。級別略章表示軍人現實所處的職位和級別;年度略章反映軍人的服役年限;立功略章反映軍人服役期間所立軍功的等級和次數;服役略章表明軍人所服役的軍兵種和受訓情況。勛表是勛章、獎章、徽章和資歷章的綜合表徵。一個軍人服役期間立過多少軍功、立的幾等功、現在是何職位和級別、服役年限、在哪個部隊服役、參加過什麼重大軍事行動,甚至跳過幾次傘、參加過幾次維和等等,看他佩戴的勛表便一目瞭然。

勛表是以勛章、獎章為主的勛賞制度的組成部分,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完善的勛賞制度,並規定了相應的勛表。根據國際慣例,勛表用於日常和一般禮儀場合,通常按照所代表的勛章、獎章的等級順序佩戴在軍服胸前。

外國的軍隊中比較常見。因為年長的或功勛卓著的軍官在軍旅生涯中可能獲得了大量的榮譽勛章,如果全部佩帶,「勛章會掛到肚子上的」(赫魯曉夫對朱可夫的評語)

這樣就產生了略章,也稱勛表,是一些不同顏色,不同配飾的長方形板條,用來代表軍人曾經獲得的榮譽。每一種獎章或榮譽,都有對應的略章。

略章佩帶的原則是,最重要的榮譽略章佩帶的位置離心臟最近。一列最多3個,上下最多佩帶4列。(美軍)

在世界軍隊發展史上,勛表誕生以來,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功用,受到各國軍隊的青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功能作用:

表彰獎賞作用。從有軍隊以來,就有對英勇者的獎賞,它幾乎與戰爭起源同步。怎樣把對軍人的獎賞表徵化,使之發揮更大的影響和持久效應,古今中外的軍隊都想了不少辦法。在古羅馬時期,凱旋的將軍可以獲得用橡樹葉編織的花環桂冠。後來,發展到在戰功卓著的官兵服裝或兵器上綴釘特殊的標識,以示獎勵。勛表把對軍人的功績和榮譽,鮮血和汗水濃縮在方寸之間,使之形象化、表徵化,改變了「宣傳表彰一陣子,壓在箱底一輩子」等現象,能夠極大地激發軍人的榮譽感、自豪感。

導向激勵作用。世界各國的軍隊對於勛表的獲得和授予,都特別強調突出貢獻和優異成就。如有的軍隊明確規定授勛褒獎的范圍:是否超出本職范圍做出了貢獻;建立的功勛大小和作戰的勇猛程度;擔負的責任大小和所在崗位的艱巨性,等等。勛表的授予是國家對軍人忠勇行為的充分肯定。美國國會於1862年設立榮譽勛章,同時在《國會法》中明確這是國家頒發的最高榮譽資歷,只能由總統親自頒發。這種肯定又是通過一種彰顯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授予人是一種直接的激勵和強化,對周邊群眾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示範效應。縱觀中外軍史,「紅星獎章、紫心勛章、勝利勛章」等令人肅然起敬,激勵了多少軍人為這些「牌牌」奉獻自己的熱血和生命。

自我約束作用。勛表還是軍人自我心理暗示的特殊載體。作為軍人,每天看著它,就會時時提醒自己不能忘記過去的榮譽、現在的責任、未來的目標,激勵自己為追求更多的榮譽而奮斗。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和挫折,也不能給佩戴的勛表抹黑。

相互監督作用。勛表能夠把軍人,尤其是中高級軍官過去的功績、經歷以及進步提升等情況,公開透明地展示給大家,是軍人價值觀的體現。它能夠促進軍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為相互監督提供客觀條件。例如,你現在的表現是否有辱過去的榮譽,你的經歷是否符合任職條件,甚至是否有虛假行為等,都可通過勛表反映出來。

我國07式軍裝上的那些「彩牌」不是略章。那是級別資歷章。

這次我軍換發的07式軍服,胸前增加了長方形板條的裝飾,由級別略章和年度略章組成,包括了國際通行的四項勛表內容中的兩項,故僅稱為級別資歷章。

級別資歷章由大小相同的級別略章和軍齡略章組成,面料為人造絲帶。級別略章的底色,排、連級為草綠色,營級為藍色,團級為紫色,師級為紅色,軍級為土黃色,大區級為橘黃色,軍委副主席和軍委委員為檸檬黃色。排級到大區級,正職略章綴2枚、副職綴1枚五星星徽;軍委副主席和軍委委員均綴1枚由五星和圓形橄欖枝構成的星徽。軍級以上星徽為亮金色,軍級以下為銀白色。

軍齡略章有10年、5年、4年、3年、2年和1年六種,用不同的條杠和顏色區分。簡單地說,略章上有幾條杠就代表幾年軍齡。此外還有銀灰色的補充略章,用於填補空缺。

佩戴時,略章像滑塊一樣放進一個不銹鋼「滑道」,3個略章為1排,每排「滑道」可以相互銜接。排、連級戴1排,營級為2排,以此類推,軍委副主席和軍委委員為7排。

我軍目前的軍銜體制為一銜對多級,比如中校可以是正團、副團,也有可能是正營,級別略章主要區分的是級別,並不涉及職務。

B. 國民黨的將軍們左胸前佩帶的幾道橫彩杠表示什麼意思

代表佩戴該標志的軍官的級別、軍齡,也有彰顯功勛的作用。

這種標志叫——資歷章

民國時期國民黨常服的左胸前有配飾。解放後新中國成立,我軍的常服配飾中便沒有再沿用該標志。

一直到了200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07式軍服換發後,級別資歷章作為了新增的軍服裝飾物,級別資歷章對軍官的級別、軍齡起到了顯示的作用,也實現了勛表的部分功能。


(2)戴流蘇國民黨將軍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級別資歷章架是按照一架多用的功能設計的,因我軍是初次使用,目前只顯示級別和軍齡,組合要素還較單一,待時機成熟後再作新的拓展。根據這一特點,安排如下幾條組合規則:

1、級別資歷章每排應當排滿3枚略章。

2、級別略章應當排列在級別資歷章架最上一排中間位置,軍齡略章和裝飾略章排列在其他位置。

3、軍齡略章通常按照1至5年的順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循環排列。為排滿級別資歷章架,也可以按照1至4年、1至3年軍齡略章依次循環排列。

4、連、排級選擇1至10年軍齡略章排列,但第一枚必須是可選范圍內最小的一枚;營級以上軍齡略章每次循環排列,應當從1年軍齡略章開始。

5、使用10年軍齡略章,連、排級排列在右側位置,營級以上排列在該排的中間位置。

6、2排以上軍齡略章的末位,根據軍齡可以選擇1至5年軍齡略章的任意一枚。

7、裝飾略章應當盡量避免使用,必須使用時,通常排列在最下一排。使用1枚時,排列在末位;使用2枚時,排列在軍齡略章兩側;確需使用3枚以上時,自末位往前排列。

8、連級軍官服役年限超過15年,只能按照15年佩帶軍齡略章,不得使用其他級別資歷章架。

9、《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規定的勛章、獎章、紀念章的略章,按照規定在級別資歷章架上與級別資歷章組合佩帶,略章式樣、佩帶辦法由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規定。

C. 潛伏國民黨的四大將軍都是誰

如下所示:

一、韓練成:曾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高級參謀。


二、錢壯飛: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負責人徐恩曾機要秘書。


三、郭汝瑰:曾任國民政府國防部作戰廳長。


四、熊向暉:曾任國民黨「西北王」胡宗南侍從副官、機要秘書。


(3)戴流蘇國民黨將軍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國民黨的發展狀況:

中國國民黨改造為「台灣國民黨」,導致黨內理念不清、路線爭議不斷,新黨、親民黨相繼出走。為凝聚人心,國民黨決定重新確立立黨理念和路線。

(一)政治定位方面:明確聲明國民黨是「不是外省黨,也不是台灣黨,更不是台獨黨」,「本土化」絕不是族群化、省籍化、更不是「去中國化」。

(二)兩岸關系方面:全面清除分裂路線影響,回歸「一個中國」路線。強調國民黨對於「一個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追求兩岸和平穩定關系,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台海和平區,在台灣優先的前提上,逐步邁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統一。

D. 介紹一下國民黨譚宗培將軍

譚宗培,京漢鐵路邢台站副站長(少將級大站站長),1937年日軍入侵,29軍南撤,組織列車運送北平軍民南下,邢台淪陷後拒絕做漢奸為日寇服務,舉家南逃鄭州,後潛回北平居住。

杜門謝客,拒絕出任偽職。抗戰勝利後,看出國民黨統治下國事日下,託病不出,支持兒子參加共產黨地下組織,解放後積極投身街道工作,在動亂中受到沖擊,1971年去世。

(4)戴流蘇國民黨將軍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第74軍軍長王耀武。

日軍侵華期間,他們不畏生死,殺敵雪恥、百般血戰、鍛造鋼軍、血灑疆場、揚我國威、勇敢參加重大正面戰役,轉戰大江南北,以澎湃的衛國情操,靈便的戰術運用,為祖國立下赫赫戰果,讓後人膜拜。

E. 圖片里的這種衣服叫做什麼

學士服。其中每套學士服由學士帽、流蘇(學士帽上的穗子)、學士袍、垂布(即我們一般熟悉的衣領)四部分組成。不同學科垂布顏色不同,一般可分為:文(含文、法、哲、史、教)——粉色、理(含經、管、理)——灰色、工——黃色、農——綠色、醫——白色、軍事——紅色六大類,採用不同的六種飾邊顏色區分。

F. 廣東籍國民黨將軍名錄

謝晉元、張發奎、徐景唐、鄧演達、薛岳等。

1、謝晉元

謝晉元(1905年-1941年),字中民,廣東梅州蕉嶺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

著名抗日英雄,淞滬會戰中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鼓舞了人民的抗戰熱情,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最高榮譽獎章「青天白日勛章」(第69號)。

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刺殺身亡。謝晉元遇害的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5月8日,國民政府通令嘉獎,追贈為陸軍少將。

上海30萬民眾前往「孤軍營」弔唁,瞻仰遺容。毛澤東高度贊譽「八百壯士」為「民族革命典型」。蔣中正譽其「精忠貫日」。

2、張發奎

張發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華,出生於廣東韶關始興縣,客家人,軍事家、香港崇正總會名譽會長。

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參加中國同盟會。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在攻佔汀泗橋、武昌城等作戰中,因有戰功升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

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昆侖關等戰役,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著名的抗日名將。

抗戰勝利後,任廣州行營(後改行轅)主任,1947年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3月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7月辭職,去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月10日病逝。

3、徐景唐

徐景唐(1895—1967),廣東東莞人,曾在廣東將弁學堂學習,後畢業於黃埔陸軍小學。繼入湖北陸軍預備學校。畢業後,升入保定軍校,不久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19年學成回國,任北京陸軍部少校科員。

1921年回到廣東,任粵軍第一師司令部少校參謀,繼任中校參謀、上校師參謀長、上校團長、第十一師少將副師長、第四軍軍官學校校長、第四軍第十三師中將師長、第八路軍第五軍中將軍長、陸軍第二師師長,粵省府委員兼軍事廳長等職。

1928年,任廣東省東區善後委員,並撥款兩萬元贊助東莞縣造林。抗戰期間,任第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1949年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後赴香港。1967年在香港病逝。

4、鄧演達

鄧演達(1895年3月1日-1931年11月29日),字擇生,1895年生於廣東惠陽永湖鄉(今惠州市惠城區三棟鎮),原籍廣東梅縣丙村鎮,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

1909年入廣東陸軍小學,曾參加辛亥革命。1919年保定軍校畢業。1920年後,歷任粵軍第一師參謀兼獨立營營長、第三團團長。曾兩次率兵討伐陳炯明叛軍,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嘉許。

1924年5月任黃埔軍校訓練部副主任,後任黃埔軍校教育長。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隨軍北伐。

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主席團成員和中央農民部部長等。1927年「四一二政變」爆發後曾著文譴責蔣介石、汪精衛,並與宋慶齡等展開反蔣活動。

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處決於南京麟麒門外沙子崗,年36歲。

5、薛岳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漢族。

薛岳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勛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勛章。

在長沙會戰中自創天爐戰法,該戰法殲滅日軍十萬之眾,有效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此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一次十分重大的勝利。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薛岳考入黃埔陸軍小學學習,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8年(民國七年),參加孫中山新建立的援閩粵軍,任司令部上尉參謀,不久任第一師機關槍營營長;

1921年(民國十年)5月,薛岳任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第三營營長,成為著名的粵軍「三劍客」之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與紅軍多次作戰。

抗日戰爭中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景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演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發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謝晉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岳

G. 在抗戰大戲《大決戰》中,北平剿總傅作義的服裝為什麼跟其他人不一樣

沿用了這一風格

傅作義的這款軍服最早走上熒幕是在電影《大決戰》中,後來的很多影視作品基本都沿用了這一風格,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決戰》也同樣沿用了這一風格。電影《大決戰》可不是現而今的那些為了圈錢而粗製濫造的影視作品,絕對堪稱是精品中的精品!這也決定了電影《大決戰》不會去「無中生有」!既然電影的服化人員給劇中的傅作義這個角色的「定妝」是用的這款軍服,那麼真實的傅作義本尊肯定是穿過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再歸閻老西兒節制

抗戰期間及抗戰勝利之後,傅作義雖然「另立門戶」、不再歸閻老西兒節制,也算是成為「一方諸侯」了,但待遇依然還是原來「雜牌軍」的待遇,他麾下的部隊軍服與「蔣系」的中央軍不同也便不足為奇了。不過,作為民國正式的銓敘陸軍二級上將,老蔣再摳門恐怕還不至於不給傅作義發將軍服。他不怎麼愛穿,應該是個人原因。細節上,傅作義直轄的嫡系部隊,在軍服上就與中央軍不同,顯得更樸素、簡陋一點,畢竟北方的經濟實力還是無法抗衡南方。加之傅作義本人也是簡朴風格,提倡官兵平等,所以他本人也一直是布衣軍裝。

H. 將軍衣服左前胸上那個五顏六色的補子是什麼

軍官在左胸前佩戴的裝飾物系我軍07式軍服新增的資歷章,也叫級別資歷章。資歷章具有三個方面功能,一是體現軍官的軍官的軍齡;二是體現軍官的級別;三是具有體現勛表的功能。義務兵和士官不佩戴資歷章。


資歷章由大小相同的級別略章、軍齡略章、裝飾略章組成,面料為人造絲帶。


級別略章:由色條和星徽組成。色條區分級別,分為軍委委員以上、大軍區級、軍級、師級、團級、營級、連級、排級8種。星徽區別軍委委員以上和大軍區以下的正、副職。軍委委員以上,星徽為1顆金黃色五星加橄欖枝。大軍區級正職以下、副軍職以上為金黃色五星,正師職以下為銀白色五星,2顆為正職,1顆為副職。級別略章底色:排級為草綠色,連級為淺藍色,營級為藍色,團級為紫色,師級為紅色,軍級為土黃色,軍區級為橘黃色,軍委副主席和軍委委員為檸檬黃色。


軍齡略章:分為1年章、2年章、3年章、4年章、5年章、10年章6種。


裝飾略章:無級別、軍齡顯示,為白底色板。在級別略章、軍齡略章排列組合時,起補充、裝飾作用。


資歷章架用於安裝和固定級別略章、軍齡略章、裝飾略章。其排數由軍官、文職幹部級別確定,軍委委員以上7排,大軍區級6排,軍級5排,師級4排,團級3排,營級2排,連、排級1排。


《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規定的勛章、獎章、紀念章的略章,按照規定在級別資歷章架上與級別資歷章組合佩帶,略章式樣、佩帶辦法由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規定。



I. 開國大典中,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服裝色調和樣式上有什麼不同

軍 服 ~~~~~~~網路知道上不能貼圖片,我那麼認真的找,給分吧!

建國前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初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時部隊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系紅領巾以示區別。同年9月,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湖南秋收起義,穿的是各式服裝,佩帶紅布袖章,以此象徵是一支紅色部隊。這個時期,一部分軍服是靠打土豪或從戰場上繳獲來的,另外一部分則依靠當地群眾義務縫制,沒有統一的樣式。>>>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軍服,八路軍為土黃色,新四軍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細布,號碼不分大小,上衣長度一律為「二尺五」。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1946年10月,我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八路」、「新四軍」臂章,各部隊分別佩帶標有番號的臂章或胸章。解放戰爭後期,我軍接管了一批國民黨軍隊的軍需工廠,從而初步具備了統一生產和供應服裝的條件。1949年1月,軍委後勤部規定了全軍統一的服裝樣式。軍服為草綠色棉平布中山裝,胸前佩帶長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頭戴解放帽,帽徽為「八一」紅五角星。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典禮閱兵式的部隊穿的就是這種軍服。

建國後,人民解放軍自從1950年統一軍服制式,經歷了1955年軍銜服裝、1962年定型生產的「六二」式軍裝。此後,解放軍軍服幾經更新換代,先後進行了12次軍服改革調整。 「五五」式軍服圖文

「六五」式軍裝 1965年6月1日取消軍銜制後,改裝「六五」式軍裝,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角星帽徽和紅領章。

「七一」式軍裝 1969年,隨著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研製了滌錦棉三元混紡單衣,1973年裝備部隊,稱「七一」式服裝。應用合成纖維紡織品作軍需服裝和裝具,這在我軍服裝發展史上,是一次劃時代的改革。

「七八」式軍裝 「七八」式服裝是「七一」式的改進型,它以減重為目的,全面應用合成纖維紡織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軍裝 「八五」式軍裝基本沿用1955年樣式,與「七八」式服裝相比,其明顯區別在於布料和樣式的徹底更新換代。

「八七」式軍裝 「八七」式軍服是1987年經中央軍委批準定型的。1988年10月1日起陸續裝備部隊。這套服裝除分禮服、常服、作訓服外,還特別設置了文工團員用的演出服和軍樂團、儀仗隊的禮賓服。另外,還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種特種服裝。1990年開始配發了87式制式襯衣。1992年,中央軍委決定:文職幹部配發制式服裝,戴文職肩章、領花。用「八七」式系列軍服裝備部隊,是我軍軍服史上一個突破。

「九七」式軍裝 1993年初,我軍開始研製面向21世紀的新一代軍服。新一代軍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裝的優點,吸取了國際上先進國家軍服的長處,與87式軍服相比,在結構、用料、顏色、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的改善。尤其是樣式、顏色更為美觀、大方和協調,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顏色體系。97式軍服共分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與87式服裝相比,主要增加了禮服、夾克常服、毛衣、體能訓練服、戰士皮鞋、作戰靴及國際通用的貝雷帽等品種,新增了綬帶、軍種胸標、姓名牌、臂章等服飾標志。

97式軍服於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駐港部隊試穿,1999年裝備駐澳門部隊,駐國外武官配發了97式禮服,全軍其他單位未裝備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開始統一配發99式長、短袖制式襯衣和貝雷帽,同時取消已裝備部隊多年的87式長、短袖制式襯衣。99式制式襯衣採用了先進的紡織和原液染色等技術,與87式制式襯衣相比,在樣式結構、用料、顏色和加工工藝等方面均有較大改善,提高了穿著舒適性。長袖制式襯衣官兵均為束腰式;短袖制式襯衣軍官、文職幹部為夾克式,士兵為束腰式。陸海空三軍襯衣顏色為各軍種基本色,陸軍為淺綠色,海軍為本白色,空軍為淺蔚藍色,體現了三軍特色,形成了系列。這次向全軍官兵配發的貝雷帽為我軍首次裝備。貝雷帽採用國際通用樣式,用料為細羊毛,顏色為陸軍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貝雷帽的配發,較好地解決了過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熱和不便攜帶的問題。

2004年12月12月1日,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士兵和部分軍校學員統一換發用仿毛面料製成的04式冬常服。2005年5月,士兵換發用同一材料製成的04式夏常服。我軍士兵現行著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稱「的確良」的滌棉平布製成,冬常服用俗稱「滌卡」的滌棉卡其布製成。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異復合化纖長絲織物」為服裝面料,外觀、質感與毛料無異,保暖性、防風性、透氣性和密度都達到毛料的指標,而且有更好的抗皺保型性,能抗靜電,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樣式與87式常服相同,服裝板型有一定改進,腰身比較明顯,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個品種。04式士兵大檐帽、空軍士兵冬帽和陸軍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綠色改為棕綠色,04式海軍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藍色改為藏青色,04式空軍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綠下藏藍改為上棕綠下藏藍。
為配合04式士兵常服著穿,我軍首次為除海軍海勤和駐香港、澳門部隊以外的士兵配發02式士兵皮鞋。02式士兵男皮鞋顏色為黑色,樣式為素頭外耳系帶式,用料為超細纖維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顏色為黑色,樣式為素頭外耳系帶式,用料為黃牛正面革。

200511月11日,空軍開始統一換發05式常服。空軍新常服顏色為藍灰色。新常服的正式換發,標志著空軍從此擁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與使命任務相配套的常服,結束了50多年來空軍常服採用陸軍土黃色上衣和海軍藏藍色褲子上下顏色不統一的歷史,實現了與空軍工作、訓練、作戰環境相一致。

07式陸海空男軍官禮服

07式軍服 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准,全軍從2007年起換發07式服裝。這次是我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換裝,涉及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標志服飾4個系列共644個品種。陸軍軍服顏色調整為松枝綠,海軍軍服調整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軍軍服在深藍灰色基礎上作了適當加深。大檐帽調整了翹度,軍官增加了帽檐(牆)花;夏常服為束腰式,陸、空軍和海軍白色春秋常服為獵裝式,使體型更顯修長;增加了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臂章等,海軍首次增加袖章,重新設計了三軍統一的帽徽、領花,體現了軍人榮譽,強化了軍服美感。國旗、軍旗、長城、天安門等中國軍隊的傳統重要標識,簡潔地融入到了臂章、領花、胸標等標志服飾上。
07式軍裝全軍從2007年7月1日起由駐京、駐港和駐澳部隊先行裝備,8月1日起全軍軍官開始穿著,預計在09年前完成全軍換裝
現在,世界上的軍裝大多數是綠色的(草綠、深綠或黃中偏綠)。為什麼不約而同地朝綠色發展呢?這是從實戰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19世紀末,英帝國主義發動了對南非的侵略戰爭。當時,南非有一個叫「布爾」的倔強民族,他們不甘心自己的國土受到外來侵略者的蹂躪,組織起來進行武裝反抗。布爾族參戰的兵力少,英軍人多,雙方兵力對比為1:5。布爾人在戰爭初期失利。英軍自恃人多勢壯,驕橫前進。布爾人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英軍有一個很大特點,都穿紅色軍裝,在南非森林的綠色背景中,格外顯眼,因而行動極易暴露,布爾人從這里得到啟發,立即把自己的服裝改為草綠色,松炮也塗成綠色。這樣一來,布爾人便利用密草叢林的綠色背景作掩護,英軍不容易發現布爾人,而布爾人很容易發現英軍,他們常常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英軍,突然發起攻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英軍卻找不到目標。這場戰爭,英軍死傷9萬多人,損失慘重。
「前車覆,後車誡」,英國人在南非受到的教訓,很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汲取。為了在野戰條件下較好地隱蔽軍隊的行動,人們首先從服裝上著手,不斷改進軍裝的顏色,盡量使之與自然背景的顏色接近。這樣,世界上的軍隊雖然服裝形式差別很大,但在顏色上卻逐漸在綠色基調上統一起來。
當然,一切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從隱蔽偽裝的角度來看,軍服的顏色也不能局限於綠色。在許多情況下,自然背景並非綠色,這就要求根據當時當地的背景條件、靈活合理選擇服裝顏色。如在雪地,則只有白色才能與背景協調一致;在海上,則只有藍色才能與之融為一體;在沙漠地,則只有黃褐色與背景比較接近。

服裝分類
[編輯本段]
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陸海空三軍幹部夏服均用棉平布製作,以服裝顏色、大檐帽帽徽圖飾區分軍種。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陸軍幹部夏服有兩個上挖袋,褲子為西式褲,設有後槍袋。海空軍幹部夏服有四個挖袋。海軍幹部設有上白下藍和全藍服兩種。陸軍戰士夏服上衣為套頭式,半開口,緊袖口,兩個上挖袋,扎線腰帶。為便於著穿、訓練和作戰,1952年改為前開襟,散袖口,戴解放帽。海軍戰士夏服為上白下藍和全藍水兵服,用料均為棉平布。空軍戰士的夏服與空軍幹部夏服基本相同。女軍人夏服有連衣裙和列寧服兩種。帽子、服裝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人相同。三軍幹部、戰士的冬服樣式、用料與夏服相同。
1950年8月中央軍委批准陸軍團以上幹部和海空軍營以上幹部、空軍傘兵、海軍艦艇部隊及海校學員著呢服。改善了部分軍人的軍容儀表。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幹部夏服與解放軍幹部夏服相同,戰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層布,提高了軍服的耐磨程度。志願軍幹部冬服,考慮到服裝的調節作用,從結構上做了改進,上衣袖口加了絆帶,配穿馬褲,增強了保暖性,以適應朝鮮嚴寒的冬天。1953年朝鮮停戰以後,志願軍幹部戰士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布胸章。
五五式
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禮服配發校以上軍官,在重大禮儀場合和出國訪問時著穿,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禮服和水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軍官禮了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禮服顏色按軍種區分。禮服用料為純毛華達呢,禮服領邊、袖頭、褲中縫按不同銜級配有不同飾物。校以上女軍官的禮服為裙服。裝飾、用料與男軍官禮服相。55式軍銜禮服較大地改善了校以上軍官的軍容儀表,較好地展示了國威和軍威。55式常服是供軍人平時著穿的服裝,分夏常服和冬常服兩種。軍官著穿常服時佩戴軍銜肩章、軍種領章;大檐帽配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裝帶。常服顏色按不同軍種區分。軍官夏常服用料按銜級區分。(元帥、將軍夏常服用料為純毛嗶嘰。校官夏常服為榨蠶絲織物,尉官冬夏常服為棉斜紋.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隨即廢止55式軍銜服裝,全軍幹部、戰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部隊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軍銜服裝隨即廢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樣式與55式常服相同。全軍幹部和戰士、男軍人和女軍人服裝和式樣基本相同,人們只能從衣服口袋來區分幹部和士兵。
1978年,我軍服裝又在71式軍服的基礎上,以減輕重量為主要目的,進一步擴大合纖材料的使用。主要將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為滌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為改維棉布,對皮帽和毛皮大衣採用新工藝生產,並對罩衣減輕了重量。改進後的服裝定名為78式軍服。
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軍服改革方案,並於1985年裝備部隊,定名為85式軍服。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僅解放帽改為大檐帽,佩帶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幹部、戰士增發了制式襯衣。團以上幹部夏服為凡爾丁毛料,冬服為馬褲呢毛料,大衣為大衣呢毛料;且軍以上幹部為純毛料,師團幹部為毛滌混紡,營以下幹部和戰斗服裝用料為滌錦棉三元混紡布料。
八七」式系列服裝分禮服、常服、作訓服三類。
禮服是軍官在重大慶典和重要外事活動時著穿的制式服裝。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禮服為西服式。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和褲中縫牙線的顏色區分軍種。禮服用料按銜級區別。女軍官禮服樣式、用料、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官相同,系玫瑰紅領帶。87式軍服還設有文工團演出服和軍樂團、儀仗隊禮賓服。
常服是軍人在平時和一般性禮儀場合著穿的服裝。分夏常服、制式襯衣和冬常服三種。軍官夏常服為翻領,兩個上貼袋,兩個下挖袋,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區分軍種。夏常服用料按不同銜級區別。
1997年7月1日,我軍駐港部隊官兵穿著的新一代軍服,正是我軍研製的新一代軍服的雛形。我軍新一代軍服吸取了世界其它國家軍服的長處,與現行軍服相比,在結構、用料、顏色、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改善。尤其是樣式、顏色更加美觀大方,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軍服顏色系列。此外,新一代軍服還採用了國際流行軍服的分類,按功能分為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共包括禮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絨衣、大衣、作訓服、體能訓練服及其配套的軍鞋(靴)和服飾九個部分。 99式服裝是1999年預先裝備部隊的新一代軍服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陸、海、空軍男女長、短袖夏服上衣,男女茄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褲,以及貝雷帽。

設計標准
[編輯本段]
軍裝每次設計、更新時都要進行大量的測量、實驗工作。設計「84」式軍裝時,就曾經收集了27個國家的軍服樣品,對海陸空三軍的83個團、15000名不同體型戰士進行了實地測量。「07」式軍服同樣也進行了大量的測量、實驗。據介紹,新軍裝是在駐港部隊軍裝基礎上改裝而來,「這主要是考慮到與國際接軌」。
據介紹,這次換裝最大的特點就是增加了禮服這一類別。據悉,解放軍曾在1955年第一次授銜時設有禮服裝,參照蘇聯樣式設計,主要是供校級以上軍官使用,後來被取消。這是時隔40多年以後第一次增設禮服。這次換裝,該院將負責參與部分標准制定。據該院軍需系負責人介紹,軍裝標準是指服裝顏色、圖案、樣式、用料、工藝、加工流程等。

服裝發展
[編輯本段]
第一代軍裝:中山裝八角帽
我軍建軍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當時這支部隊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只是加系紅領巾予以區別;湘贛邊區的秋收起義部隊多著工農服裝,佩戴紅布袖章。
由於不斷有人加入紅軍部隊,而當時紅軍服裝主要依靠打土豪和戰場上繳獲而來,因此,新入伍的戰士,往往是遇上什麼穿什麼,顏色和式樣都很雜亂。
1928年紅軍利用戰場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江西寧岡挑寮村的一座破廟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也就是說,這時起紅軍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
這一時期紅軍的服裝樣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裝、八角帽,綴以布質的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當總司令朱德看到部隊官兵換上被裝廠生產的第一批統一制式軍服時十分高興,他意味深長地說:「它雖然沒有外國軍裝那麼漂亮,但對我們來說,可真是其好無比了。」
當時服裝廠的生產條件很艱苦,做衣服的白土布是用灰靛染色,有時連灰靛也沒有,只好用茶籽殼(稻草灰等土辦法來著色,縫衣線也是工人自製的萱麻線)。
現在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還會記得毛澤東那張頭戴八角帽的半身照片。那份英氣給多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八角帽和中山裝軍服又使多少人心中的紅軍形象更加清晰!
在艱難歲月里——自己動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共產黨與國民黨再度合作,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和南方紅軍游擊隊分別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服裝與國民黨軍隊的服裝相同,僅以左臂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以示區別。
1941年「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
國民黨對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所在地實行經濟封鎖,數萬部隊官兵衣食處於極度匱乏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號召「咱己動手,豐衣足食」,全軍掀起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戰士們自己紡線、織布、染布、做軍鞋。
根據地的廣大婦女也大張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紅軍。前方、後方團結一致,依靠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基本上保證了軍服的供給。
在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軍服的變化不大。多在小的標識上做些改動。
40年代後期,我軍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把草綠色確定為軍服的顏色,帽子改為有一個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這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服裝樣式和色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由原來的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
從這時開始,中國軍隊的軍服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第一次出現了大檐帽、士兵套頭衫和女軍人連衣裙,以及「列寧裝」(胸前雙排扣)。海軍則採用世界通行的海魂衫和套頭軍服,無檐帽上綴有兩根辨風向的飄帶,等等。空軍、海軍、裝甲兵等技術兵種也都有了自己的專業特種服裝。
從這時起,中國軍服離開中山裝的單一模式,吸收了外國軍服的某些特點。
軍服中的極品——元帥服
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服裝開始分出禮服、常服等等,首次突破了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
這時期元帥服成為軍服中的極品。
解放軍十大元帥禮服雖然成為當時群眾心目中無比尊貴的形象,但毛澤東卻始終拒穿大元帥服。
軍銜制實行時,曾計劃設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
就這樣,製作大元帥服成為解放軍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一項重要任務。對於這項任務,領導高度重視,專門從上海抽調刺綉技工參加大元帥服、元帥服的試制工作。
製成的大元帥禮服採用海藍色純毛華達呢面料、西服式樣,上衣為大駁頭翻領,雙排六粒金黃色國徽圖案紐扣;下身為散腿褲;領邊、袖頭、褲中縫鑲正紅牙邊,領邊、 袖口綉金錢一道和松技葉,領頭和袖頭各綉一顆五角星;大元帥禮帽為大檐帽,帽瓦邊鑲紅色牙線、金屬絲帶,並配金黃色國徽圖案帽扣等。
後來,在彭德懷、羅榮桓向毛澤東匯報授銜、授勛工作時,毛澤東在表揚他們的工作成績後說:「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
因此,為毛澤東精心製作的大元帥禮服從未穿過,一直珍藏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如今已成為一件有歷史意義的文物。
風靡全國的「65式」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全軍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級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服裝面料是純棉布。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軍服與中國當時的政治發生了很多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