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地藏菩薩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地藏菩薩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12 20:24:41

㈠ 地藏菩薩的介紹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金喬覺、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概述圖片資料1)

㈡ 為什麼地藏王菩薩和唐僧的衣著類似

地藏菩薩是聖者,外在上示現的形象是僧人形象。而唐玄奘法師,本來就是僧人。佛陀在制定戒律時,規定了出家僧眾的形象要求。比如衣服有幾件,怎麼穿。

用具有哪些,不可以用哪些東西,不可以帶什麼東西在身上。這些規定的很細。所以,僧人和僧人的形象可以略有不同,但本質上一樣。

以出家的人衣物為例。佛制戒律,要求是三衣。即三件衣服。你仔細觀察一下,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雖然三者衣服的款式稍有不同,但從里到外,就是三件,多了沒有。這是因為是佛的戒律,要求僧人必需這么穿。

去藏地或東南亞地區,你見到的地藏菩薩形象和漢地見到的形象就會顯得不一樣了。但如果按當地僧眾的穿衣來觀察,你會發現,其實還是一樣。這是佛制戒律,做為菩薩也是佛陀的弟子,除非你顯現的不是僧人形像,以僧人形象出現,則佛制戒律是必需要尊守的。

(2)地藏菩薩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地藏菩薩的形像有多種,《大日經》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等。《十輪經》等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的形像,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華上。

據《十輪經》和《占察經》載,地藏菩薩由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

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無數化身濟度眾生,所以又稱千體地藏。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的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又金剛界曼荼羅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的金剛幢菩薩,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

此外有說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是阿彌陀佛的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也有說阿彌陀佛於因位時的法藏菩薩,與地藏菩薩為同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藏王菩薩

㈢ 為什麼菩薩們都是頭戴瓔珞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它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

「瓔珞」的製作材料,《維摩詰經講經文》中有「整百寶之頭冠,動八珍之瓔珞」;《妙法蓮華經》記載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寶 (七寶的解釋有多種版本) 合成眾華瓔珞」,可見瓔珞應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另外,瓔珞還有美玉的意思。

經文記載

* 《法華經普門品》曰:「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 《法華經信解品》曰:「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

* 《觀無量壽經》曰:「諸瓔珞中盛蒲桃漿。」

* 《玄應音義》一曰:「吉由羅應雲枳由邏,此雲瓔珞。」

* 《地藏菩薩本願經》曰:「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相關文獻

瓔珞飾品

《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其王者著法服,加瓔珞,如佛像之飾。」

康有為《乙未出都作》詩:「竟將瓔珞親貧子,故入泥犁救重囚。」

徐遲《直薄峨眉金頂記》:「金身,披紅袈裟,胸前佩紅瓔珞。」

《紅樓夢》里一開頭寫寶玉出場時,就都戴著只「金螭瓔珞圈」,瓔珞上自然是掛著他的寄名鎖和「通靈寶玉」,寶釵也有一個金瓔珞圈,所綴金鎖上是「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吉讖,可有三生石前的舊因緣恆於寶玉心間,金玉良緣到底還是成了「美中不足」。

㈣ 為什麼只有地藏王菩薩可以著盛裝

盛裝? 樓主想必是誤會了。 所有的菩薩 都有自己的報身像----就是掛著瓔珞珠寶手鐲 戴著寶冠等等的盛裝樣子、、、、那些飾物看起來很華麗,其實是修行功德的一種外在表示。舉例 就是這個樣子:圖片地址(可能得拷貝1下):



這些像都沒有錯(地藏菩薩一共就這3種形象吧) 其深意沒有區別,只是外在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

㈤ 我想知道地藏王是誰,他是唐僧么他的由來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鵮沙(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有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在地獄受苦,遂變賣家宅,獻錢財供養於佛寺。後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引,夢游地獄,見鬼王無毒,求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知夢游,便在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佛告訴文殊說:「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就是說地藏前世的身世為求母得脫地獄的婆羅門女。
又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曾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要在釋迦滅度後、彌勒佛降誕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諸道中的眾生。而且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有情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的救濟。
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據說唐代有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擇了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越益流行。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象也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據《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等記,由於地藏菩薩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歸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地藏菩薩像還常有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名號曰:「謗聽」或「善聽」。地藏殿的脅侍為金喬覺修道時曾資助過他的閔姓山主及其兒子,二人後來皆隨金喬覺出家,九華山成了地藏道場後,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薩的脅侍。
地藏菩薩因立下度盡六道中生死流轉的眾生的大願,故而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稱,其名號與形象如下: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種人頭幢,其形象為左手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助地獄道眾生。
(二)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度餓鬼道。
(三)寶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專門濟度阿修羅道。
(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為人除掉八苦之蓋障,專門濟度人道。所謂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為苦諦所攝。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而除其苦惱,專門濟度天道。
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地藏本願經》又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託,遂在佛前立下大誓願:「為是罪苦六道從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
九華山地藏菩薩
一.聖號釋意
梵語乞叉底櫱沙(ksitigarbha),譯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義:(一)能生義,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薩能生一切善法。(二)能攝義,土地能攝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薩能攝取一切善法於大覺心中。(三)能載義,土地能負載一切礦、植、動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薩能負載一切眾生,由眾苦交煎的此岸,運載到清涼的彼岸。(四)能藏義,土地能含藏一切礦、植等物,喻菩薩能含藏一切妙法。(五)能持義,土地能持一切萬物,令其生長,喻菩薩能總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長。(六)能依義,土地為一切萬物所依,喻菩薩能為一切眾生所依。(七)堅牢不動義,土地堅實不可移動,喻菩薩的菩提妙心,堅如金剛,不可破壞。
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指地藏菩薩處於甚深靜慮之中,能夠含育化導一切眾生止於至善。世有秘密庫藏,蘊藏許多金銀財寶,則能濟諸貧乏,利益人寰。喻菩薩具有如來三德秘藏,無量妙法,則能救脫無數眾生,咸登覺岸。《地藏十輪經》雲: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
菩薩因何名為地藏?據《三寶感應要略錄》載:如來昔在靈鷲山時,地藏菩薩遊行諸國,教化眾生,到毗富羅山下,至喬提長者家。其長者家內,被鬼奪其精氣,其家五百人,並皆悶絕,不省人事,經於旬日。地藏菩薩見此情景,即作是念:「實可苦哉,實可痛哉;世間有如是等不可說事。我今愍此眾生,而作救濟。」說此語已,便即騰身,往靈鷲山,白佛言:「世尊!我見喬提長者家五百餘人,皆被惡鬼奪其精氣,悶絕在地,已經數日。我見是事已,生憐愍心,生愛護心,唯願世尊,許我設此救濟之法。令諸惡鬼降伏於人,令諸行者隨意驅使,復令長者還得如故。」爾時如來,從頂上毫,放光萬尋,照地藏身。與會大眾各相謂曰:「今日如來,放光照地藏身,此菩薩必成大法,教化眾生。」時地藏菩薩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復驅使諸惡鬼等。我念過去無量無邊久遠有佛,號燒光王。其佛滅後,於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羅山,善行道術。我見眾生被諸鬼所惱,如彼長者家無異。我於爾時作是誓願:遇善知識,求學降伏之法。即往俱特羅山,語彼仙人。仙人心生歡喜,於三日內,授我預知萬理,消除罪惡。又將一切惡鬼,招集我所,依師法教,調伏其心,令發道心。於須臾間一切地獄受苦眾生,各乘蓮花,諸苦停息。爾時仙人,見我得如是神力,與我授記,而作是言:汝於無量無邊世,佛與授記,名曰地藏。於五濁世中,人天地獄,常當化身,救度眾生,令離災難,今見長者,如本無異。我今往彼家,特救護之。」世尊聽許,菩薩往化,五百餘人,一時還活。
二.本生事跡
關於地藏菩薩本生事跡,大乘佛經里有詳細記載:
(一)過去不可思議阿僧只劫,有佛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地藏菩薩那時為婆羅門女,其母悅帝利不信三寶,修習邪道,死後墮入地獄受苦。此女賣掉家宅財產,廣求香華,於佛塔寺,大興供養。以至誠恭敬,摒息雜念,一心稱念佛號。其母承女孝順,為作功德,離獄生天。
(二)地藏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魚子,犯殺生罪極重。光目女知母死後必墮惡道,請阿羅漢入定觀察,果意其母在地獄中,受大苦難。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養,以誠孝的力量,拔救母親離地獄苦。
這兩個事跡,說明地藏菩薩提倡孝道,重視超度救濟父母。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作子女的要竭盡孝道。對父母除衣食供養,老病侍奉外,最根本的是勸說父母,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止惡行善,具足正見。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有所吻合。所以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不無道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會,在我國各地廣泛流行的原因,是地藏法門與中國孝道結合得很好,所以明朝的紫柏、蓮池、憨山、澫益四大師和先師圓瑛大師,都特別推崇地藏菩薩。其意趣所在,是將佛教的度亡與中國儒家的孝道揉合一起,使佛教進一步與中國社會相適應。
(三)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地藏菩薩曾為大長者子。彼時有佛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庄嚴。心生敬慕。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為當久度一切苦惱眾生。長者子遂發願,我今盡未來劫,為一切苦惱眾生,悉令解脫,我方成佛。
佛的相好,是功德庄嚴,具足萬行的體現。地藏菩薩於久遠劫前行菩薩道,說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薩,為度眾生,故於穢土,現聲聞身。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相貌長得好壞,是其思想與行為如何的集中表現。今人不察,不在行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採取整容,打扮的辦法,結果是適得其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答復地藏菩薩的話:「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的話,是發人深省的。
(四)過去無量劫前,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一王發願:早成佛道,普度群生,此即一切智成就如來。一王發願:若不先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惱,令其實樂,得至菩提,絕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薩是。
這個故事反映了地藏菩薩的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度眾生的特點:那裡最艱苦,就到那裡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當然是地獄。所以地藏菩薩的工作對象,是在地獄里度極重罪的眾生,那些惡貫滿盈的眾生,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聖號,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獄相,隱而不現。醫生治病,要注意防與治相結合,地藏菩薩度眾生也是如此。對已墮地獄的,令其離獄。但工作的重點,還是放在末墮地獄的眾生身上,如何令其護持善根,永遠不造墮地獄的惡業。在《十輪經》卷三,介紹有四類十一種罪,能使人墮入地獄。(一)五無間罪:①殺父,②殺母,③殺阿羅漢,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二)造五無間四根本罪:①殺、②盜、③淫、④妄語。(三)謗正法。(四)疑三寶。若人犯上述十一種罪中的任何一種,必墮無間獄中。地藏菩薩向人們廣泛宣傳這十一種罪是墮地獄的種子和因緣。使人們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特別要認清墮地獄的極惡業,才能避惡趨善。不造此類的惡業,就不受惡報,免墮地獄。
三.菩薩大願
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於名號上皆加一贊詞,如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願是十度中第八願波羅密。《瑜伽師地論》說:「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密多與精進波羅密,而為助伴。」願是精進的動力,精進是達到願力的志趣。實賢大師說:「常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無益。」願有總願和別願,四弘誓願是總願,無論發什麼願,都離不開四弘誓願。葯師佛(葯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音的六願及十二願,普賢的十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地藏的大願,均稱別願,地藏的大願,又稱本願。本即根本,即最初發心時所立的志願,乃至成佛,與本無異,故稱本願。
地藏的本願是什麼呢?昔婆羅門女於覺華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令得解脫。」光目女於清凈蓮華目佛前,發誓願言:「若我母永離三毒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地藏菩薩的大願,可以概括為「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由於大願具足,度眾生速度(精進)是驚人的。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眾生。於過去無量恆河沙諸佛所,久發大悲堅固誓願,皆悉成就一切眾生,庄嚴勢力,猶如雷震。於一食頃而能成就無量億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輪經》亦說:「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就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於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使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數諸有情類,皆得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為法所求意願滿足」。
地藏菩薩的大願,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地藏菩薩發大願,廣設方便,寧可自己不成佛道,而專心普度眾生,盡令解脫的偉大精神,可以說是真正作到先人後己,是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的!
四.殊勝功德
由於地藏菩薩悲願特重,所以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十輪經》卷一說:「諸大菩薩所,於萬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悉得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經上又說:若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求己所願,如求健康,求財富,求斷煩惱等。於一百劫中,求諸大菩薩,還不如有人,於一頓飯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名念誦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功德大,若有所求,皆得圓滿達到願望。釋迦佛也曾贊嘆地藏菩薩的功德說:「如聞是菩薩名字,或贊嘆,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見《本願經》上)。超越三十劫罪,生天不墮惡道,不受女身,受身尊貴端嚴,鬼神護衛。若人「臨命終時,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見《本願經》)下。
地藏菩薩為什麼能具有不可思議功德?《占察經》說:「地藏菩薩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薩婆若,即一切智,佛的智慧。薩婆若海,形容佛的大覺悟大智慧,如海洋一樣的深廣。此說地藏菩薩於無量無邊劫修行。早已達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圓滿具足,早應成佛了。但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故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普度眾生。《楞伽經》也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是說菩薩以大悲願力,發願度一切眾生,雖然功德智慧與佛齊等,而不現佛身,始終現菩薩身,於十方世界,度脫眾生。
五.慈悲度生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昔於忉利天宮,受釋迦世尊囑咐,於釋迦寂滅以後,未來佛彌勒未生之前,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娑婆世界眾生由誰來負責度化?釋迦佛把這一重擔,交給地藏菩薩。並殷勤囑咐他,對那些尚在惡趣受大苦的眾生,要特別關心,令其改邪歸正,離苦得樂。至彌勒佛出世時,使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皆得解脫。《十輪經》卷一說:「地藏菩薩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無佛世界,成熟有情。說明地藏菩薩於無佛出世的過渡時期,教化眾生,非始於今日,無量無數大劫以來,一貫如此。
地藏菩薩每日是怎樣的工作呢?在《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每日清晨,入恆河沙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就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地藏菩薩每日清晨還以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悲,除疫病劫,除飢饉劫,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地藏菩薩有二個顯著特點:(一)常居穢土。「我今學世尊,發如是大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見《十輪經》卷一)。地藏菩薩的偉大精神,越是濁惡世界越要去,越是惡業深重眾生越要去度化,釋迦佛是在穢土成佛的,地藏菩薩發願學習釋迦佛在穢土成佛的高風,可見他是釋迦精神的真正的繼承者。釋迦佛因將無佛時期,在穢土教化眾生的艱巨任務,交給地藏菩薩。自然是十分放心的。(二)現出家相:在諸菩薩中,地藏菩薩與眾不同的,是現出家相。不像其它菩薩,基本上都是現在家相的。如觀音菩薩,現白衣大士,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童子相。普賢菩薩也現在家相。所以現在一般寺廟菩薩的塑像,或畫像,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菩薩。都頭戴天冠,身披瓔珞的天人相。唯獨地藏菩薩則不然,據《地藏菩薩儀軌》,畫地藏像,須作聲聞形,身披袈裟,覆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台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蓮花,右手持寶珠。地藏菩薩為什麼要現聲聞形?這是由於他在穢土工作的條件決定的。穢土的眾生,無明痴暗、多諸邪見。地藏菩薩為了令眾生「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故現出家相。《十輪經》說:出家的僧相,是穢土世界的清凈幢相,可使大家見聞熏習,達到身心清凈。為人們提出一條遠離罪惡,解脫苦難的途徑。
六.一實境界
《占察經》堅凈信菩薩問地藏菩薩,雲何開示求大乘者?地藏菩薩答說:應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地藏菩薩對一實境界的開示。有以下三方面:
(一)生佛無別,同一真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凈,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不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一真如故。這里可以清楚看出,地藏菩薩的一實境界,即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里說的真如緣起。
(二)妄心無體,妄境不實。地藏菩薩看來天下本無事,只因眾生無明痴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若無知覺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
(三)心境互依,似有實無。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與諸妄境,相依而有。所謂心生故則種種法生,法生故則種種心生。諸法從心所起,與心相應,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一切境界,隨心所緣,念念相續,生滅不停。一切諸法,這一互相依賴的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如鏡中像,無去無來,本性空寂。
七.一心二相
地藏菩薩依一實相境界為體,認為心有二相。一者心內相:有真心和妄心的區分。真心:如如不異,清凈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遍一切處,常恆不壞,是一切法建立和生長的依據。這個真心。湛然圓滿,無分別相,亦名自性清凈心。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功德,清凈之業,亦名如來藏。遍一切處,圓滿不動,亦名諸佛法身。妄心: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為因為體。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然內虛偽,無有真實。
二者心外相:如夢所見種種境界,為果為因。皆依無明妄識。心俱痴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依妄境界熏習力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名眾生。
八.二種觀道
第一修唯心識觀: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隨心有所緣念。令心知己內心,自在念想,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自見有差別相。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是名修學唯心識觀。修學唯心識觀的步驟有以下三點:
(1)修色寂三昧:守記內心,則知貪嗔痴想,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陽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2)修奢摩他觀:得色昧三昧已,進一步當修奢摩他觀,思維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去無來。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3)修毗婆舍那觀:想見內外色,隨心生滅。乃至見佛色身,也隨心生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非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離一切執,去一切見。
地藏菩薩認為能如是修習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
第二、修真如實觀:修此觀者,當知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妄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時,受、想、行、識,粗分別相,不現在前,輾轉得入心寂三昧。
上述二種觀道的修學,利根者已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猶如夢幻。陰蓋輕微,散亂心少,當修真如實觀。鈍根不知一切境界,悉是唯心,染著情深,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令先修唯心識觀。
至於那些善根微薄的人,諸惡煩惱,不得調伏。畏墮惡道,畏不常值佛、菩薩,不得聽聞正法。可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念地藏菩薩名號。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身體性平等,無二差別,常樂我凈,功德圓滿。此人捨身,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凈佛國土。
又地藏菩薩教導,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凈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凈。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九.深信因果
地藏菩薩根據穢土眾生惡習很深,多造惡業的特點,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里,著重宣傳因果報應說,並從業感差別的角度。列舉了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自作自受,業感緣起的道理。在談由因感果的問題上,說得這樣具體和入理,在別的經里,尚不多見。地藏菩薩的用意,是將因果關系說清楚,使人們都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負責,由少造惡業,到不造惡業,這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著積極意義。欲知二十三種因果報應的具體內容、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地藏菩薩說因果報應,很少神秘色彩。只是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由此而引發的必然後果。這二十三條的內容,包括個人、家庭、社會許多道德范疇。如果我們能仔細玩味,認真尋求,必能從中吸取很大的教益。所以說,佛教的因果報應真理,是有益於社會人心的,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道理。
希望教友們,常念恭敬「南無地藏王菩薩」,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對於我們怎樣做一個真正虔誠的佛教信徒。來報答四恩,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事。

㈥ 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是誰怎樣區分有什麼明顯特徵

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明顯的特徵和區分方法,主要看坐騎和手中法器:

1、觀世音菩薩:站在蓮台上(也有站或坐在龍上的),一手持凈瓶,一手拿楊枝。

2、地藏菩薩:坐騎是「地聽」(也有站蓮華台),一手中持錫杖,一手托明珠。

3、普賢菩薩:騎白象,手持如意。

4、文殊菩薩:騎獅子,手持寶劍 或佛經。

5、以下圖片從左到右依次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

四大菩薩介紹: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2、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 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梵文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6)地藏菩薩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四大菩薩本願: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2、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㈦ 這是什麼菩薩

沒有圖片,沒法幫您回答問題。不過佛菩薩雖然千千萬萬,但為人所熟知的其實並不多,通常首推是四大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菩薩菩薩,其次就是八大菩薩了,他們包含了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再有就是葯王菩薩、虛空藏菩薩、黃財神菩薩等。估計你問的跑不出這幾位菩薩。

㈧ 請問一尊雙腿打坐,雙手捧金珠,光頭的僧人形象,但是沒有錫杖!是不是地藏菩薩啊

不好確定,不知道你有沒有圖片,地藏菩薩一般是單手捧金珠,一手持錫杖,光頭。另外就是有戴帽子的

㈨ 為什麼地藏王菩薩的衣服與唐僧一樣

唐僧是那時(唐代)形象; 其實有種種服飾(時代不同而己)。您可上網查搜一下,許多許多,,,,,,

修地藏菩薩法門
1.是一切法門的基石。和 一切法門相通;同時也是獨立法門:以地藏三經自成體系,理相修證具足。 請您網上看五台山參夢老和尚「大乘大集十輪經」、「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老人家是地藏王的老修行、大修行。我看過很真實。各種修法都有祥盡解說。
2. 理由如下:
一、佛世尊將我們人、天六道全部託付於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是佛的總代理;是邦助六道眾生解決根本生死問題,是超度一切眾生的、給眾生好的去處按排如升天轉生。
二、地藏菩薩是現在世界人、天鬼神大總管。是現代世界,宇宙、人生的主宰威神力 。
三、地藏菩薩是「金地藏」:能生成一切寶物、財產;乃至法財、法寶。 我們念想、禮敬、稱號,他老人家的如意寶珠能滿你一切正願。給你一切大財寶 。
四、現在我們每個人所受的一切苦、所有不幸苦惱、乃至大小挫折不順都是自己的「業力」造成。!念地藏經,稱其名號;能消我們「業障」使我們一切順利;全家都快樂。
五、地藏菩薩專門救拔人天一切苦;乃至畜生、鬼道、地獄,故也能超度一切亡靈親友。這是他老人家大願力所致。觀音菩薩大力向我們推薦、流布;文殊大菩薩也給我們眾生啟請;虛空藏菩薩也作證明。
六、地藏菩薩能送學佛人,去十方任何佛凈土。大集十輪經所開示。阿彌陀經講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就是金地藏他是一切凈土的依止。
七、地藏經是一切經典的基礎;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因為他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規則:業因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