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白描龍圖片大全簡單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白描龍圖片大全簡單

發布時間: 2022-09-14 16:56:29

① 有龍的圖片嗎

白描龍: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325579950&tn=imagedetail&word=龍&i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484667050&tn=imagedetail&word=龍&in=2
卡通龍: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851323051&tn=imagedetail&word=生肖龍&in=3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908185800&tn=imagedetail&word=生肖龍&in=9
剪紙龍: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46646703&tn=imagedetail&word=生肖龍&in=4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909277252&tn=imagedetail&word=剪紙龍&in=1

② 二次元眼睛怎麼畫,求簡單的畫法。

不同的角色,人物的性格特點,眼睛繪畫是有所區別的,下面我們就舉例為大家講講:

這邊也給大家推薦下「輕微課」,繪畫素材和教程,在這個網站上有很多,還有老師直播答疑,改圖,幫大家提升繪畫技能!

傳統的美少女眼睛

1.勾畫草稿,傳統美少女的眼睛是比較大比較圓的,所以在勾畫草稿時,可以大概勾勒出眼睛的結構。

最後在用厚塗把眼睛上色就可以啦。

③ 語文一文章結尾段簡潔凝練有什麼好處

這段文章結尾採取簡潔凝練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順序發展,自然收束。不論採用哪種文體寫作,在將內容表達完之後,就應該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

2.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結尾與開頭要相呼應。既呼應開頭又不簡單重復的語句,能讓閱卷老師產生一種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的感覺。

3.總結點題,深化中心。在文章結束時,運用簡潔的語言,將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大部分文章都用這種方式。

4.抒情議論,引起共鳴。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閱卷老師情感的波瀾,引起閱卷老師的共鳴,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5.提出問題,引人深思。結尾時,就全文內容提出問題,一般運用反問句或疑問句,引人深思。
作文結尾方法有:

一、自然收束法

自然收束法常用於記敘類的文章,隨著事件的結束自然收尾。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干凈利落,沒有廢話。

二、總結點題法

總結點題法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如《「誠信」漂流記》的結尾寫道:「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必然要失敗的。』」這就是典型的點題式結尾,講述道理。

三、抒情議論法

抒情議論式結尾,即在敘事的基礎上,利用抒情、議論突出中心,讓讀者明白你的寫作意圖,給人清晰的認識。

四、借用名句法

借用名句既可以使文章簡潔,又可以增添文采。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巧妙仿用。

五、意猶未盡法

意猶未盡法這樣的結尾,給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可以收到「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

④ 我很想學那種黑白鉛筆手繪,主要想畫古風人物,簡單建築。我沒有任何繪畫,素描基礎,現在畫東西就是隨便

想要學好黑白鉛筆繪畫是需要有一些素描基礎的,但是你放心,只要學會了素描的暗影部分,那就一定能學好的!這是資料。

素描是光與影和造型與立體的藝術,是繪畫的基礎。

如何畫好素描:
一. 畫素描之前要充分做好各種線條的練習。練習直線(長橫線、長豎線下同),平塗(一條線挨一條線,成塊),弧線(半月牙形狀,成組),回環線練習(一筆連續,成組),還要做線條的由淺入深、由深到淺的成組練習。

二. 素描的簡單步驟 畫前要觀察研究物體的基本形狀,看它的受光方向,結構造型,形成的立體效果,然後用直線勾出它的大體輪廓,再依照光源,確定物體的受光(淡面)、側光(灰面)、遮光(深面)、三大部分。在深面與灰面上先鋪上一片均勻的線條,使受光面暫時空出,這樣就是用大塊大面來表現物體,然後將各個塊面中細部,也同樣依照受光、側光、遮光分成小塊、小面來處理。深面里要留出反光部分,淡面里要空出高光部分,使它具備五調。還要注意小塊、小面的明暗,使它們服從大面的統一調子,而大面又必須服從於整體。最後在這些面與面之間加上銜接的層次,使它自然、圓潤起來,直到表現出質感為止。 素描畫好後要對描繪的物體進行統籌和完善加工。

三.簡單的繪畫透視常識
1.凡大小相等的物體愈遠,其形愈小,以至於最後消失於一點,這點稱為消失點。
2.凡距離相等的景物愈遠,它們之間的距離愈應當縮短。
3.凡與畫者的眼睛同高而平行的一條線叫視平線。
4.凡比畫者的眼睛低的東西,都在視平線的下面,看見它的上面。
5.凡比畫者的眼睛高的東西,都在視平線的上面,看見它的下面。
6.站在寬廣的平地上向前看,遠方天地的交界線,稱為地平線。平視時地平線和視平線重合,地平線就是視平線;俯視時,地平線在視平線的上方。地平線是處理透視圖形的重要依據。
7.凡位置在畫者右方的景物,看見它的左側
8.凡位置在畫者左方的景物,看見它的右側。
9.凡在視平線以上的景物,愈遠在畫紙上的位置愈低。
10.凡在視平線以下的景物,愈遠在畫紙上的位置愈高。
有了以上這些繪畫透視知識如果掌握並且運用到繪畫中就不會在畫中犯常識性的錯誤,而且構圖會合理,符合視覺欣賞的美感。

四. 鉛筆的選折 H表示硬,B表示軟。6H最硬,6B最軟。畫素描一般有3支鉛筆基本就夠了。用HB鉛筆打輪廓,用2B鉛筆勾正稿,用4B鉛筆襯陰影。在實際作畫中,只要對鉛筆性能有了了解,使用的力度能夠把握,也不必拘泥於此,可靈活掌握。

五. 素描的基礎就是多畫鉛筆寫生。可先從石膏幾何模型開始。接著如瓷器、玻璃茶具,杯與碟、碟與雞蛋,、石膏頭像模型,文具書本、各樣質感的物件、室內場景等,一切皆可入畫。由單一到組合,從簡單到復雜。慢慢可以嘗試人物素描臨摹和寫生。要通過學寫毛筆字書法和白描(即用毛筆表現的作品),掌握用筆的功力。

六. 要在畫的時候進入忘我的境界,不能急於求成。哪怕一天只畫一幅畫,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繪畫的狀態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經常臨摹名家的素描作品,多看《繪畫透視知識》、《怎樣畫素描》等一類書籍,只有刻苦、不斷地潛心專研繪畫技巧,才能成功。

祝你成功!我相信你一定能行!

⑤ 初中文言文(簡單)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連飯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因為家裡窮,所以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嗜好,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並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衷於發財做官。」從這句話看,他應該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東晉末年,社會黑暗,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滿著虛偽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官場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過著儉朴的生活。長於詩文辭賦,多田園詩。其詩文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
本文是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寫的自傳,作者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生平
陶淵明(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
詩人。對他的評價還有隱逸詩人,靖節先生。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主要內容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
總結「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
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概括第一、二段的內容,體會朗讀語調的輕微變化
第一段:寫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寫、陳述——舒緩陳述的語調
第二段:贊語(對五柳先生精神風貌)
——評論——贊嘆抒情的語調

總體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閑靜少言 ,不慕榮利
生活:環堵蕭然, 晏如也

志趣
讀書:環堵蕭然, 晏如也
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

整體感知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從傳中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文章在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之後,便以一句「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接著作者便開始講述自己在隱居生活中的樂趣:「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出來。文末的贊中稱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無懷氏、葛天氏之民,是對他高潔人格的再度贊揚。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錢鍾書所說:「『不』字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錢先生說:「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見「有關資料」《錢鍾書論〈五柳先生傳〉》)下文的「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王夫之《思問錄》評論說:「言無者,激於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賞析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大家,詩歌獨開一派,散文造詣也很高。北宋歐陽修便對他很傾倒,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其實不只《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以及《五柳先生傳》等,也都是好文章。年代距陶淵明不算很遠的南朝人沈約和蕭統,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這話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傳》所寫,都可以從史傳和本集有關作者的記事中得到印證。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五柳先生傳》就是作者的自畫像,這是讀本文首先應該把握的。陶淵明的一生雖然主要是在田園中度過的,從同時代的人起就把他稱為「幽居者」,但他卻是一個有壯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在《雜詩》里,他自言「少壯時」,「猛志逸四海」。《飲酒》詩中又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對年近四十仍然功業無成,頗為感慨。中年幾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又加上性情耿介,不會圓滑,難免不惹禍患,便毅然歸田。他把田園看做是與腐朽現實對立的一片凈土,在這里帶著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濁世。他的可貴處就在於守志安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五柳先生傳》正是託名五柳先生刻畫出這樣一個具有高風亮節的人物形象。全文不長,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間。在這樣簡短的篇幅里勾畫人物,卻能做到形象豐滿,性格鮮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藝術功力。開篇四句是對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飄忽,也起得風趣。但不要輕輕看過,以為只是作者的趣筆,實則其中隱含深意。「許」做「處所」解,「何許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視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貫,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之類,在兩晉門閥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卻不知何地人,可見他不在流俗觀念之中。古人又是重聲名的,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之說,希圖能夠聲名不朽,而先生卻連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為號,可見他又出於流俗觀念之外。這幾筆不僅把隱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說足,而且突出顯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來便使「高人」之氣籠罩全篇。語極平淡,味極深醇,這就是蘇東坡評陶詩所說的「似癯實腴」的境界。作者《歸園田居》詩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傳》文的「宅旁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又隱隱散發出一股田園氣息,映襯出一個田園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說沒有一點閑筆墨。鍾嶸評陶詩說:「文體省凈,殆無長語。」同樣可以移來評他的文。「閑靜」二句用正敘點出五柳先生最本質的情操。正因為不為榮名利祿動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於流俗之上。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話是比較能說到點子上的。「閑靜少言」與「不慕榮利」相照應,「閑靜」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應酬,也就是陶詩中所說「息交遊閑業,卧起弄書琴」、「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意,二句前後呼應,互為補充。下面集中描寫五柳先生在田園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態。分四個方面寫,中心則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調。「好讀書」四句是講讀書。對於「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實它只是對下文「會意」而言的。意思是說讀書不求對書的系統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會己心、愜已意者,也就是從中尋找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託,作者《贈羊長史》詩說:「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是這種讀書態度的最好說明。「性嗜酒」八句是講飲酒。「造」當「到」解,「造飲」即到那裡飲酒。「不吝情」是「不系戀」、「不在意」之意。親舊招飲,造飲則醉,卻不以去留為意,見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於酒有情,於人無意,把嗜酒之味寫得更為濃足。作者《己酉歲九月九日》詩曾說:「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這幾句便是寫他醉酒陶情的意態。「環堵」五句是寫安貧。「堵」即「牆」,「環堵蕭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結」是說穿的粗布短衣還破著窟窿,打著補丁。「簞瓢」分別是盛飯和盛水器,「簞瓢屢空」即飲食不繼。「晏如」是安然的樣子。吃穿住沒有一樣不困弊不堪,卻處之坦然。不因貧奪志,也不因貧敗意,見出先生的高處。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平和的一面時說,他「是個非常平和的田園詩人。他的態度是不容易學的,他非常之窮,而心裡很平靜。家常無米,就去向人家門口求乞」,「他窮到衣服也破爛不堪,而還在東籬下採菊,偶然抬起頭來,悠然的見了南山,這是何等自然。」可以幫助我們體會這里所寫的境界。「常著」四句是寫著文,他吟詩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娛情。示什麼志,娛什麼情呢?就是本篇傳記中所寫的高志奇情:憎惡世俗,守志於田園,甚至是陶醉於田園。他借文章「導達意氣」,自樂其志,所以忘懷於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終。四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讀書適意,醉酒陶情,安貧樂道,著文娛志。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勾畫,一個堅守節操、不隨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來了,活起來了。選材極精,造語極簡,意足筆止,風神宛然。古人說文章作到好處,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陶文夠得上這樣的標准。文章最後還有一段「贊」。「贊」是歷史傳記的一種體式,綴於傳文之末。《文心雕龍》說:「贊者,明也,助也。」據鄭振鐸先生的解釋,傳文中記事有未完備之處,在「贊」中補足,即所謂「助」之義;傳文中褒貶之意沒有說盡,在「贊」中講透,即所謂「明」之義。所以「贊」不是贊美,而是對史傳正文的記事和褒貶做進一步的補充和闡發。本文利用這一體式,進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黔婁」見於《高士傳》,是齊國一個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婁之妻的話見於《列女傳》。「戚戚」是憂愁的樣子,「汲汲」是熱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婁之妻的話所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茲」是連詞,起承接作用,有「則」、「斯」之意。「若人」,這個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們把《傳》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麼也就是「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贊」中這幾句話成為畫龍點睛之筆,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闡發得更為明晰,可以說是「贊」體的「明」的作用。「無懷氏」見《莊子》,「葛天氏」見《呂氏春秋》,都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陶淵明常用古史傳說指稱自己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時運》詩說:「黃唐莫逮,慨獨在余。」「黃唐」即指傳說中的黃帝、唐堯時代。《飲酒》詩說:「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羲農」即指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時代。贊賞五柳先生簡直是無懷氏、葛天氏時代的老百姓,等於說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會中的人們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進一步升華了,可以說是「贊」體的「助」的作用。作者的《與子儼等疏》說:「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里寫的顯然是這種生活的折射。《五柳先生傳》在寫作上的特色,還有以下幾點值得一提。我國史書比較發達,傳記一類文字也出現較早。《史記》《漢書》都包括大量人物傳記。但是這些都是史傳,本質上屬於歷史。所以,盡管它們也具有文學性,甚至被稱為「傳記文學」,對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捨,但總要比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跡。《五柳先生傳》不同,它是純文學性傳記,不等於人物的紀實。說《五柳先生傳》是作者的「自況」,也只是在一定意義上講,如果以為這就是陶淵明的全部真實,便未必妥當了。比如「閑靜少言」四個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對世俗一面來說,陶淵明是「閑靜少言」的,所謂「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可是在另一個生活圈子裡,他既不「閑靜」,也不「少言」。他和田園中的農戶「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鄰好友「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的。另外,他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樣悠然。由於他是「欲有為而不能者」,心情並不能完全平靜。五十歲時寫的《雜詩》還在說:「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對壯志未伸、年華虛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裡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斷下降,「夏日抱長飢,寒冬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有時更「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向人乞討去了,也是無法一味「晏如」的。他還寫了《述酒》《詠荊軻》《讀山海經》等詩,寫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長在」那樣的詩句,對時事的激烈情緒溢於言表,可見也沒有完全遺世,成為無懷氏、葛天氏王國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傳》雖是自況,卻不等於全面紀實,而是創作。它不拘人物之跡而傳人物之神。對於陶淵明來說,雖然並不符合全部實跡,卻比任何史傳的記載更能表現出陶淵明的風貌。它著重刻畫出一種人物精神,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稱為「陶淵明精神」,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傾慕的、在詩文作品中竭力表現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來給人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精神。這就是藝術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文學傳記,開創了文學傳記體,隋末唐初人王績作《五斗先生傳》,即承其流。這是一。第二、如果我們稍微細心一點,便會發現,本文對人物的描寫,大半都是總結性語言。從性情品格到讀書、飲酒、處貧、著文各方面生活,無一不是概括性的結論。好像作者在給五柳先生做鑒定。沒有寫一件具體事實,但每一項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實,所以,簡約的語句中含有豐富的內容,高度凝練。這是本文的一大特點。但是特點並不就是優點,用總結性的語言刻畫人物,也可以寫得乾枯,而且很容易流於抽象、概念。本文的妙處在於,雖然使用結論式的語句,卻決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條都含有豐滿的生活意境;逐條敘來,又具有詩一般的韻味。這是因為作者提煉出來的結語,已經充分生活情態化、形象化、詩化了,顯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現生活的巨大能力。兩晉時期玄風盛行,清談玄言崇尚用簡約的語言表述深奧的意蘊,那時連品題人物也講究雋語傳神,我們可以在《世說新語》中看到這方面的具體描寫。影響及於文風,便取精約明凈,簡語傳神。陶文的這一寫法可能與這種風氣有關。第三、作者寫《五柳先生傳》,著重刻畫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無謂的。顯然是頌揚這種精神和這樣的生活態度,也顯然是以這種精神和態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傳》不僅是自況,還是自許、自贊。但是這贊許之意,並不直接訴諸文字,而是寓於字里行間。於敘事中見頌揚,於頌揚中見兀傲。粗粗讀來,作者只是不動聲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轉一體味,揚己傲世之意盡在其中。「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簞瓢屢空,晏如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觀敘述的語句中,包含多少頌揚與自我肯定!「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這是很高的寫作本領,壓抑著滿懷激情不使流泄,結果筆端飽含感情,表現得更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評陶淵明的詩說:「平淡出於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樸素質實,決不選聲設色,講究詞藻色彩的華美。有柳有宅已足夠了,便無取乎綠柳黃牆。《歸園田居》詩說「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也只取桃柳繞屋,而不講桃紅柳綠。作者在這一點上,與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後的鮑照、同時的顏延之,都大異其趣。他的表現方式則純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語言直敘情事,摹狀物象,使人好像透過玻璃觀物,不覺其有語言文字,而直觸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筆又極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隨物曲折,如白雲浮天,舒捲自如,讀起來絲毫沒有吃力之感。宋人楊時說,陶淵明「沖澹深粹出於自然,若曾用力學,然後知淵明詩非著力之所能成」。話是不錯的,用力學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無法自然。必須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與「率意任真」分不開。但就文字表現上來說,平淡自然又不是率爾操觚所能辦到的。文字要運用到十分圓熟的地步,才能達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這里不是說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說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藝百花園中獨具風韻的一朵奇葩。
詞語解釋

〔1〕何許:何處,哪裡。
〔2〕不詳:不知道。詳,詳細地知道。
〔3〕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因,因此;以為,以之為。焉,語氣助詞,相當與「矣」。號,別號。
〔4) 榮利:榮譽,利祿。
〔5〕不求甚解:指對所讀的書只求理解含義,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解釋。甚:過分的。
〔6〕會意:指對書中的意義有所領會。
(7)性:人的本性。
(8)嗜:愛好,喜歡。
(9)親舊:親戚朋友。親,親戚。舊,這里指舊交、舊友,老朋友。
(10) 如此: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11)或:有時。
(12)置酒:准備酒。
(13)招之:邀請他。
(14)造飲輒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造,往、到,到……去。輒,就;盡,指喝完。
〔15〕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6〕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預期。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去,離開。
〔17〕環堵(dǔ)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環堵,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蕭然:冷落、空曠的樣子。
〔18〕短褐(hè)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補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結,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
(19)晏(yàn)如:安然自樂的樣子。晏,平靜,安逸。如,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
(20)簞(dān)瓢屢空: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空,經常是空的。
〔21〕自娛:使自己歡娛。
(22) 忘懷:不放在心上,忘記。
(23)自終:自己過完一生。終,終了,結束。
(24)贊:古人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傳主的評論。
〔21〕黔(qián前)婁:春秋時魯國人,無意仕進,屢次辭去諸侯聘請。他死後,曾子前去吊喪,黔婁的妻子稱贊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
〔22〕戚戚:憂慮的樣子。
〔23〕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24〕極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茲: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
(25) 極:推究。
(26)茲:代詞,此,指五柳先生。
(27)若人:這樣的人,指黔婁。
(28)儔:類。
(29) 銜觴:口銜酒杯,指飲酒。觴,酒杯
(30)以樂其志:來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歡樂。樂,使……快樂。志,心意,志向。

問題

1、如何介紹自己的籍貫姓名?
「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借其宅邊五棵柳樹,便自稱「五柳先生」。作者說不知他是誰,其實正暗示指作者本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先生
的所作所為與當時的世風顯然是背道而馳的,表現了他卓而不群、不隨世俗的品性。

2、直接寫他思想性格的句子是?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五柳先生對名利看得很淡,對物質生活沒有過高的的追求,安貧樂道,文中反映他這種思想性格特點的句子是「閑靜少
言,不慕榮利」。

3、五柳先生的三大愛好反映出他怎樣的精神品質?
⑴第一大愛好——「好讀書」
⑵第二大愛好——飲酒。
⑶第三大志趣——著文章。
⑴如何理解他「好讀書」而「不求甚解」
不能僅理解為一種讀書方法,即不死摳字眼,而力求真諦,它還與作者的「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
的滿足與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並不想「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這是他不追求名利,
只求精神上的滿足與享受的體現
⑵他「嗜酒如命」,是否頹廢消極?
五柳先生在污濁的世俗社會里特立獨行,內心必有許多愁苦,寄情於酒,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他飲酒
時「造飲輒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自然的體現
⑶作者如此喜歡「著文章」,卻只是「自娛」,說明什麼?
五柳先生才華出眾,著文章不是要給別人看,更不是要獻給統治者去求得官祿,而只是「自娛」,這正是他自得其樂,
淡泊名利的體現,與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鮮明對比,使這個身處污濁社會而保持高風亮節的五柳先生形象更加令人
欽佩萬分

4、五柳先生的生活狀況說明了什麼?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寫出陶淵明安貧樂道,豁達樂觀的精神

5、最後一段「贊」有什麼作用?
文末的「贊」 借用典故稱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無懷氏、葛天氏之民,是對他高潔人格的再度贊揚

6、文中「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分別與上文哪些句子對應?
不戚戚於貧賤——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 空,晏如也。」
不汲汲於富貴——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7.哪些語句表現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隱者風范(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書中求樂(愛好):好讀書,不求甚解
率真放達(愛好):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貧樂道(生活):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自得其樂,淡泊名利(愛好):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

8、贊語中哪句話與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不汲汲於富貴
①好讀書,不求甚解
愛好讀書,但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
②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不為貧賤而憂慮,不熱中於發財做官。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9、五柳先生傳是他傳還是自傳?
自傳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
從傳中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
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10、宅邊有五柳樹
從「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的詩句可知陶宅邊確實有柳樹。

11、好讀書
陶淵明讀書是在完成耕種之後,從「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可以看出。又常與友鄰討論,
所以又寫道:「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第一首)

12、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真乃「
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見。

13、簞瓢屢空
這是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說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如此。陶淵明亦常「簞瓢
屢空」,如「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就是寫他由於乏食不得不外出借
貸的情況。

14、黔婁
戰國時齊人。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鍾,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
,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有言」,一本作「黔婁之妻有言」。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
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15、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
是飲酒,三是著文章。
通過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然貧困,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

16、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
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17、「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統一答案。

18、課文內容中的難點,教師應予以注意:
①「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能僅將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為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
而要求其真諦。
②「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不僅寫出陶淵明安於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
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⑥ 古典傢具上的龍怎麼畫出來的

先用鉛筆在白紙上輕輕畫一個龍的輪廓,把頭,身,腳,尾定好位,然後用筆勾出來,就形成一幅白描龍紋畫面。再把一些多餘的線條去掉。

⑦ 事情的簡單經過怎麼寫

首先要注意把事情的過程交代清楚、記敘完整,同時也要注意把事情的重點部分寫具體。即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⑧ 清平樂·村居古詩翻譯

清平樂·村居

[ 宋 ] 辛棄疾

原文譯文對照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鋤豆溪東,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注釋

1.清平樂(yuè):詞牌名。

2.村居:題目。

3.茅檐:茅屋的屋檐。

4.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6.翁媼(ǎo):老翁、老婦。

7.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8.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9.亡(wú)賴: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10.卧:趴。

作者介紹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