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隨時代演變的黎族服飾圖片
黎族服飾屬於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飾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後用石灰(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干而成。
黎族服飾體現了南太平洋區域服飾文化的特點。黎族共有五個支系,各支系間服飾明顯不同。白沙縣本地黎服飾較為原始,女子穿青布貫頭衣,衣側和袖口飾有精細的兩面綉紋樣,下著黎錦短筒裙,最短者僅為七寸長,赤腳。婦女挽髻於腦後,骨簪雕有精細花紋。
男子傳統裝束為上穿無領對襟衣,下著吊產,赤足,包頭帕,衣物有少量綉飾,瓊和保亭一帶的杞梨善織,筒裙和頭帕皆用精美的梨錦製作。女子穿無領對襟衣、筒裙、包筒狀頭帕,喜佩各種銀飾。男子上穿無領對襟衣,腰系寬式吊產。
樂東縣侾黎女子穿對襟開胸無紐扣上衣,領襟和後背有粗獷的綉飾,家織青色條紋布中筒裙。男子傳統裝束為條紋布對襟無紐扣中長衣,系兜襠布,頭扦羽毛。現已多穿漢裝。東方縣美孚黎女子上穿大領對襟衣,下著扎染織花長筒裙,長發挽髻於腦後,包黑白條紋布頭帕。
男子穿大領對襟衣,服式較女裝寬肥些,下著及膝包裙,腳穿木屐,頭戴斗笠。保亭縣德透黎女子穿立領大襟窄袖緊身翹襟上衣,織花長筒裙,花鞋,喜歡佩帶各種銀飾。
黎族婦女擅長於紡織綉染,所生產的棉織工藝品馳名中外。黎錦有一百多種圖案,主要有蛙紋、舞人紋、牛鹿紋、草果紋、星月點紋、房屋紋、古燈紋、竹木紋、昆蟲花草等。在色彩上,一般以黑、紅為主,間配黃、白等顏色,和諧絢麗。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
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的合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布。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B. 黎族穿什麼樣的衣服
黎族服裝以棉麻為原料。黎族人多穿對襟無領上衣,婦女穿對襟無袖開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綉有各種圖案。黎錦是黎族人最為著名的紡織工藝品,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色彩艷麗富於特色而馳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C. 中國56個民族的服裝都有什麼意義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D.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4)黎族男士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E. 求黎族服飾的特點 和做法還有他們服飾的意義........急啊 等下要用的.... 謝謝啊
黎族有五個方言區,方言區里還分若干土語,那麼服飾就各有特色。
哈方言黎族服飾款式較多,有穿長筒裙和短筒裙。長裙長至小腿多折於右側 衣服有領有扣開襟。短裙遮住膝蓋。圖案多為人紋,動物紋,植物紋等。衣服有開襟無領無鈕無扣。衣服多為黑和藍色,衣服分為綉花和不綉花兩種。
杞方言服飾也分為幾款。有穿長裙和短裙,長裙多折於後邊,穿有開右襟的素色衣,結發插銀簪帶銀項圈銀鏈。短裙長及膝蓋。織有各色花紋,衣服有對襟無領和有領綉花衣。服飾整體艷麗。
賽方言服飾。穿長裙折於後,筒裙下擺鑲入雲母片織花。穿高領右襟衣。頭綁黑色頭巾。飄於背後。結發插銀簪。帶銀項圈銀鏈。
美孚方言區服飾,穿長裙折在前,織花。衣服為方領對襟上衣,衣邊綉花。頭綁黑白相間的頭巾。胸掛銀配飾。
潤方言服飾。穿超短裙裙長28厘米左右,有銀腰帶。織花。多為大人紋。衣服為貫首衣。衣邊兩側綉花多為龍紋鳥紋馬紋等。雙面綉德技藝高超。頭裹大黑頭巾尾部綉花。
太多了說不完。。。
F. 黎族的特殊服飾有哪些
黎族特殊服飾是在傳統原始宗教活動時所穿戴的服飾。比如有人生病後,請「三伯公」來「做鬼」,或在人死亡後,請人來「做八」等喪葬入棺儀式以及娘母、道公所做的法術「令興」時所穿的服飾。
這些服飾男子服較多,婦女服較少,有些地方娘母只用民族頭巾來代替服飾。
如哈方言特殊服飾,長袖無領,無鈕,無扣,也稱為「大麻衣」。這種大麻衣寬而大,整條長至膝蓋下部,是奧雅在「做鬼」時穿用的。
主要由麻纖維織成的棉布料,一般不需要染上色彩,多為原麻色,也有黑色。這種大麻布,在製作時工藝比較精緻,平常不穿,只有「做鬼」時或村裡有人死亡做八時才能穿用。
在「做鬼」時腰部必帶綁好的箭筒或男腰簍。頭戴著用藤編織成的帽子,並在前面插上三五根野雞尾毛。
杞方言男子在「做鬼」時,則是用纖維麻織制裁剪成對襟開胸無領無鈕的衣服,下穿前一塊後一塊的遮羞布,布料也同上衣一樣都是用麻纖維來染色織制而成。在「做鬼」時腰部綁著腰簍,手持著一把五六寸的尖刀。
美孚方言的「三伯公」特殊服飾,長大衣,開胸長袖有布鈕,穿戴時衣長至腳踝以下,用紅色布綁住腰部,色彩多是土紅色,衣領的沿邊用8厘米置色,從領口至下擺處用黑色沿縫而成。
色彩比較調和,頭戴花帽,在帽頂尖處插有野雞尾毛,有人生病,請道公「做道」戴上銅條項圈和手鐲,用作辟邪物以趕鬼。
G. 黎族的服飾
黎族服飾風格獨特,無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發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為紡織的原料。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黎族的紡織工藝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黎錦配色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種。除筒裙外,用黎錦做的花幅、壁掛、花帶、掛包等工藝品頗受人民的喜愛。
侾黎服飾
侾黎是黎族人數最多的一支。黎男子上衣多為麻織、原色,衣底邊緣留穗,下身穿三角布。
女子上衣為大襟,是漢化的產物。裙裝有長筒裙和中筒裙之分。靠近沿海漢區的多穿著長筒裙,花紋不明顯,通常為橫條紋或水波紋。山區地帶婦女多頭裹黑巾,穿著中筒裙;上衣開襟無領,襟邊系銅錢,胸前佩帶銀制項圈。「羅勿」婦女還將長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蓋花紋,以顯示心靈手巧。
H.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I. 黎族的服裝叫什麼名字
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綉著精緻的花紋圖案。上衣有直領、無領、無鈕對襟衫或者貫頭衣。貫頭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織的布料縫成,適於刺綉加工,故衣襟多是綉花。女裙,我們稱之為筒裙,通常由裙頭、裙身帶、裙腰、裙身和裙尾縫合而成,但也有少於或多於四幅;由於各幅都是單獨織成,因而適合於織花、綉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紋圖案比較多,復雜。有些筒裙為了突出花紋圖案,又在沿邊加綉補充,提高圖案色彩,故稱為「牽」。婦女筒裙,由於織花的經緯密度高,大大加強了筒裙的牽度,因而經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婦女的筒裙,規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別,哈方言的「哈應」和聚居在東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的美孚方言婦女筒裙,可謂是最大最長,人們常稱為「長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潤方言黎族婦女筒裙,則是最小最短的,堪稱為超短裙。一般來說,筒裙長而寬,或短而窄,都是為符合其生產環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長筒裙的實用性較多,用途較廣,可當被子、背物和做嬰兒的吊兜式搖籃,還可以從童年穿到成年,小時候可將多餘部分折疊到裡面,隨著身體增高翻出伸長。有些長筒裙則可以供死時殮屍用,故而越織越長。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環境比較差的黎族婦女穿戴的。
除了古時候原料有限,生產艱難,自然生態環境險惡之外,更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大多數居住在山澗,小溪、河流地帶,穿著短筒裙適於爬山涉水。穿著長筒裙的黎族婦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的平地或小丘陵地帶接近平原地區,物質生活條件較好,接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早、較多。古代漢族的服飾多寬衣長裙,也許對當時的黎族服飾有一定的影響。
黎族各方言婦女服飾主要分為:哈方言婦女服飾;杞方言婦女服飾;潤方言婦女服飾;賽方言婦女服飾;美孚方言婦女服飾。在這五個方言婦女服飾當中,哈方言又有羅活、抱懷、哈應等不同稱呼。黎族各方言服飾,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歷史上曾是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而且與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喪葬等因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由於所處的地域、語言、生活習俗和所接受漢文化影響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異,使各方言黎族婦女服飾種類繁多,式樣奇特,豐富多彩。
J. 56民族服裝圖片
56個民族的服裝圖片如下:
1.柯爾克孜族、拉祜族等民族服飾:
(10)黎族男士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是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