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有沒有哪些比較奇特的寺廟
有挺多的,例如波羅浮屠寺廟,它位於爪哇叢林深處,有2700塊浮雕和504座佛像雕刻;阿姆利則金廟,寺廟造建於1500年,周身使用大理石雕刻,上部鍍金,鑲有無數顆珍貴寶石;毗瑟挐神廟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具原始功能的印度教寺廟,寺廟的結構很奇特——由七層同心院牆圍繞,而且擁有21座塔樓,最大的一座大約60m,有現在15層樓高。看了這些寺廟的造型圖片,可謂是眼花繚亂、千奇百怪。
B. 西安有哪些著名的寺院
廣仁寺是陝西省唯一的藏傳佛教寺院,公元1703年由清聖祖康熙皇帝敕建,並且親自題寫匾額「廣仁寺」,建成後,歷界青、藏地區的活佛、喇嘛上京,均在此住寺瞻禮。廣仁寺雖然不大,可看之處倒是不少,除了大雄寶殿中的綠度母佛像外,還能在寺內觀賞到《御制廣仁寺碑》,碑文由康熙親書,記載了建寺的經過。
C. 浙江都有哪些比較奇特的寺廟呢
我國的歷史悠久,所以雖然不是佛教發源地,但是佛教在我國的影響源遠流長,佛教的信徒有很多,還有很多的寺院保留了下來,而且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很多寺院被開發成為了旅遊景區,對外開放,例如著名的少林寺、白馬寺等。我國寺院的命名也基本很符合我國的本土文化。但是在這么多的寺院之中,有這么一座寺院很特殊,是用一個印度人的名字來命名的,一起來看看吧。
總結
這座寺院之所以用阿育王來命名,就是代表了對佛教文化的重視和尊重,一些佛教徒來到寧波也一定會來阿育王寺參拜一下的,當然你不是佛教徒也是可以來這里的,也可以來欣賞這里的古建築和自然景色,而且阿育王寺是從來到不缺香火的。最重要的是人們對於佛教的誠意,畢竟心誠則靈。那麼你去過這里嗎?你對這里有什麼看法呢?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歡迎留言評論。
D. 雲南都有哪些比較奇特的寺廟
我國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在我國有很多的宗教建築,不過最多的還是寺院,我們平時看到的寺院大多都很嚴肅莊重,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我國有很多的寺院,較為著名的寺院也有很多,白馬寺、靈隱寺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寺院,但是寺院可不止有這些,今天為大家介紹一處奇葩寺院,這里不僅僅是一個寺院,還是一個娛樂場所。一起來看看吧!
寺院簡介
在雲南大理有一座飛燕寺,這座寺院應該算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存在了,這里曾經當過醫院、學校、村公社等等,只要是你需要它都能當,如今這座寺院還提供了一個額外的功能,那就是讓當地人在這里打麻將,也是非常奇葩了,或許會有很多人認為這里已經不能算是一座寺院了,已經失去了佛門的靜心,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座傳奇的寺院吧。
總結
其實我們換一種思路,國內哪家寺院可以像飛燕寺這樣和民眾親近,這應該是飛燕寺的特色,而且這座寺院的香火還很旺盛,雖然寺院很小,但是這里的佛像以及建築的氣勢上來看要超過很多寺院,而且寺院在雙廊古鎮中,這也是雙廊一個別樣的景點,是一處很不錯的寺院。那麼你想去這里看看嗎?你對這里有什麼看法呢?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歡迎留言評論。
E. 江蘇「最優秀」的寺院雞鳴寺,有什麼值得一去的理由
眾所周知,江蘇省的熟識的寺廟很多,例如,蘇州寒山寺,大海金山寺,為了這些詩,為了天下的部分影像說南北,河流開始在江蘇南京寺院,一座比其名聲是蘇州寒山寺和大海金山寺,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江蘇“最優秀”的寺院,不但風景優美而且素齋美味,求姻緣很靈。
F. 龍居寺的寺廟介紹
據記載:龍居寺「相傳為唐代禪宗八祖大寂禪師馬祖道一創建的佛寺」。寺內尚存其塑像。 殿堂建築40多間,周圍楠木、香樟近百株。主要建築中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三間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頂,正方形建築,屋頂為角柱、檐柱和外檐橫枋上的斗拱承重(托住)。內壁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彩繪壁畫12幅,畫面各高3米,寬2.3至2.5米。繪有十二賀覺、護法、諸天、四眾弟子等。神態生動,筆法靈巧。屬國中珍品,已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一書。中殿後10餘米為藏經樓,左廂壁間有一「梅花碑」,鐫刻瘦梅數枝,有較高藝術價值。中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坐北向南,寬深各10.10米,呈正方形。其格局系九宮八卦模式,融入「八天干」「十二地支」組成的擱榫式建築體系。這種格局是古代天子居住的「明堂」,為一般建築少用。四周不用裙板,而採用中國的傳統建材,從闌額到地袱高3米,通體編篾,然後塗上棕絲搗絨泥和白灰。主體工程完在後,隔了19年(明成化二年)方在壁上繪上「十二園覺菩薩」。歷時550年,無蟲蛀、無裂紋。而闌額部分樓台亭閣,猶金光熠熠,神采飛揚,煙雲舒捲自如,堪稱民間壁畫精品,《中國佛像藝術》贊美有「唐代遺風」。惜「大躍進」進期,毀掉佛像,作為倉庫堆積糧食,致畫斑剝。據壁畫師研究,此畫非一般顏料,乃礦物精粉,可管800餘年。
寺門
寺門上方嵌石刻「龍居古剎」四字,其字筆勢雄渾,庄嚴古樸。中殿外兩側耳門,石刻對聯二副,系清代著名書法家半支筆、縣人張懷泗撰書,至今完好無缺。
藏經樓側廡刊有「梅花碑」石刻。疏梅數枝,勁秀挺拔,為清代作品,頗為人們所贊賞。
左殿
左側配殿壁上,刊有縣人吳思訓撰的《題龍居寺有懷先正履空逸士並序》碑,贊揚了明末漢州遺民「履空逸士」(侯拱堂)「恥事異族,鄙薄功名,自甘泉石,終老山林」的高尚情操及其佚事。此碑具有史料價值。
羅漢堂
1988年至1992年,龍居寺新建「羅漢堂」,並從緬甸請回玉佛十餘尊,其中有座玉石觀音高1.80米。1993年至1997年,利用三水鎮拆廟之機,運回石柱,於原藏經樓之後新建「大雄寶殿」一座。落成之日,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陳正智贈送《大藏書》一部40件共85卷,儲於新建之「大雄寶殿」內。經過連年不斷的維修和保護,使這座具有1200餘年歷史的「龍居古剎」,更加璀璨奪目。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青瓦紅牆將龍居寺與世隔絕,只是年代久遠,青瓦紅牆的顏色已不再光鮮亮麗,牆上有的地方紅漆已經剝落,露出了白色的底子。繞過圍牆,走到正門,正門前面的空地上,挺立著幾棵已經年逾百年的古柏和楠木樹,一對石獅雄踞在山門的兩側。山門正上方書寫著「龍居古剎」四個金漆大字,氣勢磅礴,雄渾大氣。山門的兩側刻有一副「水秀山明鶴舞龍盤懸兩峽;風清月白松深寺古隱雙林」字樣的門聯。在山門左側寫著龍居寺的簡介:龍居寺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年),現存建築為清初所建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佔地面積23450平方米,石木結構的建築和豐富精湛的石木雕刻藝術為該寺的一大特色。後蜀王孟昶常於夏日偕愛妃花蕊夫人至寺避暑,故龍居寺又有「蜀王消夏行宮」之稱。
穿過山門,走進寺院。門內放置著一道木製的屏風,在屏風的背面雕刻著一幅雙龍圖,在屏風背面的上方的橫梁子上懸掛著一塊「蜀王消夏行宮」的橫匾。屏風正前方的庭院里,立著一尊花蕊夫人的雕像,她一襲白衫,衣帶飄飄,頭顱微微上仰,雙手後背,執一卷詩文,似在默誦,似在思考。在她的前面,兩方小巧的蓮池左右各一相對而設,只是我來的還不是時候,池裡的蓮花還未開放,只有幾片荷葉漂浮在清清的池水面上,池畔石欄的上面還有一些素雅的雕花,倒也更加顯現出花蕊夫人的冰清玉潔。
松風閣
途經塑像後面的小園,沿左側石級上來到遺愛堂,殿中花蕊夫人正鳳冠霞帔端坐榻前,身後兩個秀女一左一右執扇交叉成「X」形,前方兩個書童一個托著筆,一個捧著紙,正在侍侯花蕊夫人吟詩作賦。 遺愛堂後面的殿叫做「松風閣」,閣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只見蜀王孟昶,端坐於台上,眾多文武大臣分列在他的左右兩邊,一幫歌女樂伎正在吹拉彈唱,花蕊夫人則隨著音樂在台前翩翩起舞,讓人不禁遙想,蜀王孟昶當年對花蕊夫人是如何的寵信和喜愛。
在龍居寺的後山園,在那雜樹野草中從左至右依次修建有聽瀑、靜思、吟梅、小憩四座亭子,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棵花蕊夫人親手栽植的千年銀杏,至今已經佇立人間1400餘年,樹身壯碩,枝繁葉茂,樹蔭如蓋,雖歷經歲滄桑,風雨侵襲,它依然挺拔地堅守著故人的家園,向遊人們講述著一個千年的傳說...... 龍居寺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豐鎮龍居村,距市中心8公里的青白江北岸。山門「龍居古剎」陰刻楷書石匾。據寺內現存清道光元年(1821年),《武侯津畔龍居寺公議章程碑記》雲:龍居古剎系白雲馬祖道場,創自明洪武丙寅年(1386年),厥後補修不一,捐此姓名俱載殿梁可考。馬祖系唐代佛教禪宗祖師,據《宗高僧傳》卷子、《景德傳燈錄》卷六記載,本姓馬,名道,曾於江西弘揚禪學,又稱江西馬祖,漢州什邡人,初從資州處寂和尚出家學禪,在渝州圓律師處受具足戒,後離川到湖南南嶽習禪,為懷讓禪師發現,禪師以磨磚不能成鏡喻成佛不必坐禪而開悟,隨讓禪師學禪十年,後到建陽、臨川等處弘傳禪法。
唐大歷年間住鍾陵(今南昌)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因得官吏支援,其派發展甚大,稱「洪昌宗」。卒後唐憲宗謚「大寂禪師」弟子有百丈懷海等一百三十九人,寺內至今祖師殿還保存有馬祖塑像一尊。石刻深浮凋蟠螭紋柱礎一件,相傳為唐代遺物。馬祖初在什邡羅漢寺出家後,曾到此作法事道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明洪武丙寅年在此基礎上重新修建,已歷時六百年左右,後經過幾次大的添建,至清道光年間,寺廟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全寺佔地40餘畝,殿堂寬敞宏大,園林古木參天,鬱郁蔥蔥,古楊排列成行,和蒼翠的林木掩映下,寺院紅牆綠瓦更顯莊重肅穆,深邃幽雅。寺內現存最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當數中殿壁畫,相傳為明唐伯虎所繪的十二圓覺像。1956年8月已由四川省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十年代省文物部門曾撥款在中殿四周修木欄保護,後建築保護牆。龍居寺壁畫是明代四川民間繪畫藝術珍品,四川現存有新津、劍閣、平武、蓬溪等幾處明代壁畫,龍居寺壁畫十鋪共86平方米,內容為十二圓覺、72僧眾及供養人等。圓覺直譯為圓滿的覺悟,實指為如來藏、真如、佛性,一切法界的別名,說「十方眾生、圓覺清凈、本來成佛,只因有恩愛貪欲,妄念才流轉生死,如能舍棄一切情慾,破除一切迷誤,於心清凈,便得開悟。
壁畫所繪人物,筆法靈巧,庄嚴美妙,樓閣壯麗輝煌,線描敷以金粉,菩薩面有小胡須,各持法器,其藝術價值極高,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寶貴遺產。同時,保存壁畫的中殿是三間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頂的正方形木結構建築。原殿內前梁有「惟大明正統十二年歲次丁卯十二月癸丑十二日已值,黃道吉日建立龍居禪寺」楷書。斗拱、雀替、歇山、翼角、出椽木構件系按中國古代建築《營造法式》所規定的做法製作的,用材尺度、比例相當精確,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劉致平三十年代曾經親臨龍居寺考察後,在他著的《四川明代廟宇》一書中,對龍居寺中殿及壁畫的評論是:「全屬上品,相當可貴」。除中殿在五十年代被核定為重點保護單位外,一九七八年省文物部門撥款維修整個寺院。八十年代由寺僧通慧法師住持以後,對整個寺院進行全面維修、增修。龍居寺現是廣漢地區最大的一所寺院,是市佛協所在地,規模宏大,現存有天王殿、鍾鼓樓、伽藍殿、觀音殿、玉佛殿、念佛堂、禪堂、祖師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五百羅漢堂、愣嚴塔、地藏殿、護國舍利塔等建築。
寺內現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大的玉佛二十餘尊,經樓上還珍藏了各類玉佛數千尊,藏經樓珍藏有台灣信徒陳正治、吳吉興捐贈的「大藏經「全套上千冊,佛教三藏經典。寺內還收藏有「武侯津畔舊人家」榜書石刻,「履空逸士碑」「梅花碑」和清代書法家張懷泗手書的石刻楹聯等名勝古跡,佛教文化底蘊相當豐厚。
龍居寺早年曾為新都寶光寺下院,一九四二年佛教高僧能海法師到寺講經說法,一九四五年,原寶光寺方丈妙輪和尚曾回廣漢培修過龍居寺,並邀請能海法師在龍居寺開期傳戒。傳戒在佛寺中是必須具備相當規模才能有條件傳戒的。所以,龍居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G. 少林寺院的建築介紹
天王殿是少林寺院第二進殿宇,與大雄寶殿、藏經閣並稱三大殿。此殿原為少林寺山門,初建於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時,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門,原門改稱天王殿。可惜1928年毀於兵火。
現在的天王殿是根據中國文物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資料,於1982至1983年重建的。其平面布局仍以原址結構為准。新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加前、後廊。
少林寺天王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築。上下層屋檐之間,懸掛由楚圖南題的「天王殿」風字匾(又稱豎匾)。門前半圓月台為原構,原址柱頂石,除個別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構件。
殿內塑像內容、位置皆如舊制。殿前重塑了兩座高大的佛教金剛護法神像,殿後重塑了四大天王像,均栩栩如生。
四大天王是保護佛教、保護眾生的神。又稱護世四天王。在少林寺,自東向西以此為:身為白色、持琵琶者,名東方持國天王。身為青色、持寶劍者,名南方增長天王。身為紅色、持傘者,名西方廣目天王。身為綠色、拖塔者、為北方多聞天王。 大雄寶殿位於少林寺常住院的中間位置,是全寺佛事活動的中心。在古代又稱「三世佛殿」、「琉璃大殿」,通常簡稱為大殿、正殿、寶殿等。
據唐《少林寺碑》「山間寶殿」、「妙樓香閣」等記載,大約從唐代起已在今址建造宮殿式的常住院,同時,也有了少林寺寺中的主殿和各類樓閣建築。
金、元、明、清歷代,都曾對大雄寶殿進行過整修。1928年毀於兵火。1984年,由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根據現場勘測資料、毀前有關照片以及老僧的回憶,設計重建,1986年告竣。
新建的大雄寶殿是在原址上,完全按照原有柱子、牆體、佛台、前後門、月台等的位置和尺度,進行復原設計並建造的。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內金柱下麒麟柱頂石、獅子柱頂石各一對,皆用整石雕刻而成,式樣與毀前相同。
門匾「大雄寶殿」四字由趙朴初賜題。殿內供奉三世佛像,正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脅侍為文殊、普賢兩菩薩,他們合稱「華嚴三聖」。
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又稱「大醫王師」,其脅侍為日光、月光兩菩薩;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脅侍為觀音、大勢至兩菩薩,他們合稱西方三聖。
佛像端莊肅穆、耐人尋味。其兩側新塑菩提達摩像及緊那羅王像,具有明顯的少林寺文化特色,與其他寺院有所不同。
東、西山牆邊的神台上塑十八羅漢像,人物形象生動,姿態各異,表現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殿前月台及邊沿的石柱基本為原物。正面垂帶欄桿下端放抱鼓石處,用一龍一虎代替了抱鼓石,形式罕見,雕工精緻,是寺內重要石刻作品之一。 鼓樓位於少林寺大雄寶殿西南側,與鍾樓對稱。原為轉輪藏閣。清代雍正十三年「藏閣」改為「鼓樓」。
鼓樓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歷時四年於大德四年(1300年)完工。樓上原貯藏經,後設輪式閱讀藏經的轉輪,因名轉輪藏。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時置巨鼓於樓上,改名鼓樓,與鍾樓一起成為寺院「晨鍾暮鼓」的場所。
1928年,少林寺鼓樓原殿被石友三焚毀。1996年重建鼓樓,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依1920年少林寺鼓樓老照片並參考明代碑刻上鍾樓的線刻圖,照原式重新設計建造。1998年工程完工,同時新制巨鼓一面懸於鼓樓上。 鍾樓位於少林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創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年),1928年毀於兵火。
今天的鍾樓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鍾樓通高27.51米。內部為三層樓閣。鍾架為自地面單獨建立的木構體系,與鍾樓結構分開,撞鍾的震動不會影響樓閣。
鍾架上懸掛新鑄銅鍾一口,是仿照原鍾樓內已毀的鐵鍾設計,高2米,口徑1.7米,重一萬三千斤。原鐵鍾鑄於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重一萬一千斤。
原少林寺鍾樓內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鑄造的地藏王菩薩鐵像一尊,高1.75米,身披袈裟,跏趺坐於寶裝蓮花座上。鍾樓被焚毀時,鐵像被損,經過修復後,仍供奉在鍾樓一層佛台上。 藏經閣又名法堂,位於少林寺大雄寶殿之後的中軸線上,為高僧講經說法和貯存佛經典籍之所。
少林寺藏經閣現存《中華大藏經》、《龍藏》、《大正藏》、《高麗藏》及其他典籍計數萬冊。據碑銘記載,此閣創建於元代至正(1341-1368年)年間。
少林寺藏經閣殿內原供達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經在內的5000餘卷佛經圖籍等。1928年,該殿被石友三焚燒,殿內經卷、武術書籍、達摩影石等俱被毀,僅存殿基及牆體石柱14根。
現藏經閣是依據毀前資料,於1992至1993年間在原址上重新設計建造的。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歷游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稱「龍庭」。
該室初建年代約為明初,經歷代維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遺物。今室內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時信徒贈送的雞血石「佛祖講法」浮雕,北壁內側置少林寺傳代世系譜。
廓然堂又名官廳,《少林寺志》雲「廓然堂舊在方丈東,南向。明巡撫蔡汝南建,沈荃題額,今廢」。今門額改題「靜中靜」,為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師(1914-1987年)圓寂前久居之所。
方丈室正西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闊三間,出前廊,為硬山式建築。方丈退居是離任後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對聯「少室山下禪林靜,五乳峰前鍾磬悠。」
東寮與西寮,在方丈院東、西兩側,為方丈院的東、西廂房,各為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築,是常住執事僧起居和處理佛事活動的場所。 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稱達摩亭。立雪亭原是初祖殿東西兩側的亭子,兩亭子被毀後,移名於初祖殿。
據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所立《少林住持泰公禪師之碑》載,初祖殿(即今立雪亭)最晚當建於元代初年。
但從現存結構特點及殿內石柱題記可知,今殿當為明正德六年(1511年)前後籌建,正德七年(1512年)後建成,明、清兩代多有維修。
立雪亭面闊三間(11.37米),進深三間(7.39米),通高8.829米。平而近方形,是寺內唯一的一座單檐廡殿式建築。此殿雖小,但外形大方秀麗,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立雪亭檐下用三踩單昂斗拱,平身科斗拱正背面、次間各用兩攢,側面各間均用一攢。南面明間裝四扇格扇門,左右為方窗。
殿內懸有清乾隆皇帝御題「雪印心珠」橫匾。明間佛台上置木雕佛龕,本尊供明正德年間造的銅鑄達摩坐像。銅像前六祖塑像為近年新塑。殿內東南隅有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鐵鍾一口。此殿於1983年進行了維修。外壁原有碑刻,現已移於碑廊等處。 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後一進大殿,也是少林寺現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內繪有大型壁畫五百羅漢而得名。殿內供毗盧佛,故又稱毗盧閣。
千佛殿明末重建。佛龕中供明代鑄造的毗盧佛銅像。神龕後面北壁及東、西兩壁,繪「五百羅漢朝毗盧」大型壁畫:壁畫高七米五,長四十二米,面積約三百二十平方米。其規模之大為全國同類壁畫中所罕見。五百羅漢形貌奇特,分為35組,各表達一個故事,據說色彩數年一更。
整個三層畫面採用重彩平塗法,朱黑和諧,勾勒粗勁有力。線條簡煉,筆法流暢。東壁是明代雕刻的阿彌陀佛玉石像。殿內地面上有48個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坑,據說是少林武僧練拳習武的腳坑遺址。清代朝廷禁止民間習武,少林武僧只好選擇最隱蔽空曠的千佛殿習武。 少林寺院六祖堂位於大雄寶殿月台西側,與緊那羅殿相對。
寺碑多稱該殿創建於明代。但據1936年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先生等人在少林寺調查時發現的六祖殿前檐八角石上鐫刻的一段銘文可知,該殿創建於金泰和六年(1206年)。
從殿毀前保存的照片看,原殿內中部有佛台與佛龕,中塑三像,觀音居龕中,兩側龕內塑達摩與慧可像。兩牆壁畫分別為十五人與十四人的禪師組像,皆由前後兩排坐像組成,前排各為八人,後排一為七人,一為六人,共計二十九人。
該殿於明、清之際多有維修,1928年毀於兵火。
今殿是1983年按原址復原設計並重建的,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出前廊單檐硬山式建築。
殿內塑像為殿重建以後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別為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五大菩薩背面是泥雕「達摩只履西歸圖」。兩山牆下塑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像。另外,西牆下又塑達摩只履西歸像一尊。 原名香積廚,位於大雄寶殿之東,坐東向西,正對大雄寶殿之東山牆。
據唐貞元戊寅(798年)顧少連撰《嵩岳少林寺新造廚庫記》載,香積廚建於唐貞元間。後代多次改修。1928年毀於兵火。1995年在原址重建。
齋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下用三踩單昂斗拱,平身科斗拱明間攢,次間、梢間各一攢。現為本寺僧人的齋堂。
與齋堂相對稱的建築為庫房,居大雄寶殿之西,坐西向東,正對大雄寶殿之西山牆。唐時即為存糧之地。唐以後經歷代改造,至1928年毀於兵火。1998年在舊址上重建。 位於少林寺常住院千佛殿的東側。
觀音殿始建於清代,為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觀音殿又叫錘譜殿。
觀音殿殿內供有白衣大士銅像,兩腿盤坐,二目微合,雙手合十,端莊慈詳,兩側侍立的是財神和龍女。
白衣大士銅像僅為少林寺所有,此像原在寺外南園白衣殿中,外面用泥包著,後移於此。觀音殿又叫錘譜殿。 位於立雪亭東側,面向西,與普賢殿相對。
文殊殿殿內供有文殊菩薩,座下騎青獅,左右塑二童子像。
文殊殿內靠北壁玻璃櫃內供有「達摩面壁影石」,高三尺許,光滑如卵,為後人摹刻。面壁石下有石刻偈語,為董其昌所書:「震旦雖闊別無路,要假兒孫腳下行,金雞喜銜一粒米,供養十方羅漢僧。」殿外檐下懸一鑄造的鐵雲板,是寺里作齋朝拜的工具。
少林寺文殊殿1928年被焚毀,1983年重建。
H. 成都有哪些寺廟
文殊院,就在公民北路上。地鐵、公交都便利。供奉的是文殊菩薩,主保安全,也保學業,所以香火很旺。每月的初一、十五,來上香的人都許多,特別大年初一,都來拜頭香。平常文殊院的香是免費的,每人三根,點著,拜完插入爐鼎即可。
地址: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街66號
時刻:9:00-17:00
I. 深圳香火最旺盛的寺院,藏於絕美植物園中,是哪座寺廟呢
深圳是我國的經濟特區,這座城市經濟雄厚,非常的繁榮,是我國最先發展起來的幾個城市之一,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這個城市已經成為一座國際化都市。不過深圳的經濟雖然高,但是人們對於深圳的旅遊景點並是不很清楚,但其實深圳也是很多的景點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深圳的一處寺廟,不得不說寺廟在我國是真的多。一起來看看吧!
總結
如今這里是深圳香火旺盛的一座寺院,許多對寺院感興趣的人也非常關注這座寺院,遊客來深圳的時候也都會來這里看一看,感受這座寺院的文化魅力。深圳對於這座寺院的保護程度也非常的高,雖然這里不像白馬寺那樣有名,但是依舊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寺院。
J. 金閣寺的簡單介紹
金閣寺本名是鹿苑寺,由於寺內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部貼以金箔裝飾,故昵稱為「金閣寺」。寺院始建於1397年,原為足利義滿將軍(即動畫《聰明的一休》中利將軍的原型)的山莊,後改為禪寺「菩提所」。
鹿苑寺位於京都市北區,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其名稱源自於室町幕府時代著名的幕府將軍、足利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之法名,但因為寺內主要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是以金箔裝飾,因此得到金閣寺的昵稱。金閣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將軍義滿作為別墅而修建的,義滿死後被改為禪寺「菩提所」。據說以金閣為中心的庭園表示極樂凈土,被稱作鏡湖池的池塘與金閣相互輝映,似乎是京都代表性的風景。特別是在晴好天氣,可欣賞到倒映在鏡湖池中金碧輝煌的金閣和蔚藍色的天空,如同美術明信片。金閣寺還有獨特的地方——遊客拿到的不是參觀入場門票而是寫有祝福話的紙符。另外,院中的不動堂旁邊有中文和韓文的神簽可供占卜。金閣寺住宅式的建築,配以佛堂式的造型,和諧幽雅。是庭院建築的傑作,表現了足利義滿吸收各種文化的格調與品位。這棟四周明柱、牆少的建築物,使人聯想起船的結構,而下面的一池碧波則給人以海的象徵,金閣就像是一艘度過時間大海駛來的美麗的船。金閣寺是日本寶貴的文物和著名的旅遊點。金閣寺華麗、不羈。將所在時代的傳統文化和新興的物價文化融為一體,是室町時代的代表作。金閣寺不僅被國家指定為特別名勝,還是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