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的一個民族介紹,寫出它們穿什麼衣服,生活有什麼特點,他們過節時有什麼活動
彝族
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歷:歷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歷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歷。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歷。據推測,此種歷法源淵於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
彝族十月太陽歷以12屆相輪回紀日,3個屬相周期為一個時段(月),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的天文台,與彝族太陽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彝族十月太陽歷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歷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說有深厚的淵源關系,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就是蒙古大草原的寫照。今天,讓我帶你們走近蒙古族吧。
一、概述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國北方大草原上,以從事畜牧業為主,所以被稱為「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在公元1206年,統一了蒙古各族,建立蒙古汗國的鐵木真被推為大汗,汗號「成吉思」,1206年忽必烈稱蒙古大汗,改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大元」,1274年攻下南宋首都臨安,1272年定都大都(北京),蒙古族人統治中原90年之久。
二、居住環境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依水草而居,所以蒙古族人民發明了蒙古包,在蒙古包的中央,有一個火糛,在火糛的上方,有一個天窗,用來通風換氣,這種樣子的房子便於拆卸、搬運和安裝,在安裝時,只要骨架挺起來再把羊毛氈鋪在骨架上就可以了。兩個人安裝不需一個小時。拆卸時,只要把羊毛氈拆下,把骨架散開即可。一但發現水草肥沃之地,游牧民便可支起蒙古包,小憩數日,直到水草啃盡,再拔營起寨繼續尋找下一個肥沃之地。
三、那達慕大會
每年七八月間,蒙古草原牧業繁茂,牛羊肥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那達慕大會,就在這時舉行。「那達慕」是蒙古語「娛樂、游戲」的意思。在那達慕大會屆時,蒙古牧民全家帶上蒙古包,趕著牛羊,從遙遠的地方來到舉辦地,在這里賣掉牲畜羊毛和各種皮張,然後購買各種日用品,會上要請劇團、歌舞團表演節目,還要舉行各種比賽。
四、特產
蒙古族自治區的特產是牛羊肉、牛羊奶、名貴中葯黨參、黃芪、青羊血、牛黃、大蓉等,稀有金屬、稀土、鈮、鋯、鈹、金、銀、鎢、鉬、鋅儲量十分可觀,煤田布滿全區。蒙古族的物產真豐富啊。
B. 把「芭蕉葉」當裙穿,有哪些「腦洞大開」的造型
「腦洞大開」的造型有《SHRIKE》、《花開燼》、《探索非常之道》。
1、《SHRIKE》
《SHRIKE》系列服裝的設計靈感是哥特式和朋克式的結合,保留了最時尚的哥特式服裝特點,在此基礎上,加入朋克元素。面料選用較硬的皮革面料,設計中採用了亮色和啞光皮革。
它意味著年輕設計師在創作中探索非同尋常的方式,敢於挑戰和質疑,敢於顛覆和顛覆,敢於冒險和試錯,向社會提出反傳統。反傳統的反叛精神。
C. 傣族有哪些節日。及生活習慣,服飾的特點
傣族的節日:
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後演為以潑水為戲的節日。相傳,古有火魔無惡不作,搶走7個姑娘。最年輕的姑娘儂香,得知了殺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頭發把它勒死。魔頭成一團火球,落在哪裡,哪裡就起火。姑娘們即挑水相潑,滅了邪火。此傳說相沿成習,漸成潑水節。一說此俗源於印度,婆羅門教徒每年此時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惡;年邁者不能下河,子女便為其潑水洗罪。後傳入中國傣族地區。
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游各村寨,十分熱鬧。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巡田壩節:雲南省綠春縣騎馬壩一帶的傣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獨特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十三日清晨,當朝陽映照在傣家水鄉時,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匯集到寨子中心的大青樹下,鑼聲震天響,歌手捧著噴香的米酒,亮開嗓子唱起迎春曲、四季歌;群眾踩著鼓點跳起傳統的對扭舞,整個壩子一片歡樂。直到太陽升到高空,歌舞會才接近尾聲。這時,一位長者宣布:「巡田壩開始!」一時,陶醉在歌舞中的人們馬上組成了一個很有秩序的隊伍:杠彩旗的八個年輕人領先,後面的人一路吹著喇叭;有的敲著鑼鼓,鳴放著鞭炮、火葯槍,徐徐向田壩走雲。按預定的路線走完後,人們便聚在一起制定春耕大忙時期的村規民約,以保證春耕能按節令完成。
.花街節:又叫「熱水塘花街節」。雲南省元江一帶傣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舉行,節期一天。傣雅人也過花街節,活動內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節期是在農歷五月初六。花街節的主要目的是除舊迎新,節日早上,太陽初升之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紛紛匯集到元江東岸的熱水塘草坪,歡歌笑語慶賀節日。老人們世昔話今,青年們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戲,盡情歡樂。人們還紛紛就熱水塘的溫泉沐浴,以除去舊年的污穢,乾乾凈凈,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尋找伴侶。
入夏節: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生活習慣:
忌諱: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服飾特點:
女性: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花腰傣"獨具魅力的頭飾、服飾,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著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徵,證明了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 。
男性: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條腿需兩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D. 如何簡單的畫出芭蕉葉 而且漂亮如何簡單又好看的畫出芭蕉樹
芭蕉葉,中葯名。為芭蕉目、芭蕉科、芭蕉屬植物。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植株高2.5-4米。葉片長圓形,長2-3米,寬25-30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不對稱,葉面鮮綠色,有光澤;葉柄粗壯,長達30 厘米。花序頂生,下垂;苞片紅褐色或紫色;雄花生於花序上部,雌花生於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內約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長4-4.5厘米,具5(3+2)齒裂,離生花被片幾與合生花被片等長,頂端具小尖頭。漿果三棱狀,長圓形,長5-7厘米,具3-5棱,近無柄,肉質,內具多數種子。
了解了芭蕉葉的形態特徵後,下面就來學習一下繪畫技巧吧!
用筆用墨技法
中鋒用筆部分—表現芭蕉的葉脈,側峰用筆部分則表現芭蕉那寬大的葉片。芭蕉的用墨技法為破墨法,也就是說,在畫完一片墨色後,待其達到半干狀態時,再用較為深的墨色在其上邊進行再一次的繪畫,讓第二遍所畫的墨色(或線條)略微與第一層墨色融合,達到一種較為自然的效果。
芭蕉的畫法步驟
畫芭蕉時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第一步調好墨色。在動手畫之前,要根據畫面的內容調和墨色,然後在畫的時候才能夠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讓畫面達到較好的效果。
第二步畫芭蕉的葉片。首先要准備好一隻較大的毛筆,如使用四尺三裁的生宣紙張,選用四號斗筆就可以,如果畫面再大,還要選擇型號更大的毛筆。准備好毛筆後,用毛筆的側峰飽蘸墨色(筆尖可略蘸較濃的墨)從葉子的一側開始表現,畫出主葉脈兩側的葉子形狀,畫時要留出一些葉裂,也要留出一些飛白效果。
第三步等所畫出的葉片半干時,用較深的墨色勾勒葉脈,主葉脈用兩條線來完成,分葉脈用較短的線條非規律性的在主葉脈兩側畫出,這樣一片芭蕉葉就已經畫了出來。
E. 把「芭蕉葉」當裙穿,有哪些「腦洞大開」的造型
一個人的造型是好是壞常常會帶來不同的效果,一些好的造型讓人看了賞心悅目,一些奇葩的造型讓人不得不吐槽一番。有些人為了吸人眼球,不論什麼造型都敢大膽嘗試。明星們的一些紅毯造型更是腦洞大開,驚呆了一眾小夥伴。不過我最佩服的兩個「腦洞大開」的造型就是張馨予的「紅綠大花襖」造型和蔡依林的「姨媽巾」造型。
可能我們不是設計師,不懂得欣賞這些腦洞大開的造型吧。但是我也確實佩服明星們的勇氣,一個敢設計,一個就敢穿,這默契無人能敵啊。
F. 關於「翩翩」這個人
翩翩是《聊齋》里的人物,大意是講一個叫羅子浮的浪盪子弟,窮困潦倒、貧病交加時遇到仙女翩翩。翩翩帶他回仙人洞府,以身相許,又剪下芭蕉葉給羅子浮做衣服。別以為只是幾片葉子,遮不得羞,一穿到身上立刻就變成最柔軟的綢緞。而且這衣服還有一樣特殊的功能,只要羅子浮對別的女子動了歪念頭,衣服會自行變回樹葉。故事當然是虛構,但其中的道理實在說得明白:念頭對了,假的也能成真,念頭錯了,真的也會變假。
G. 求圖片中葉子有點像芭蕉葉植物的名稱
這是:竹芋,屬於竹芋科、竹芋屬,地下莖含有豐富澱粉,可做食物
H.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1、服裝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
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3、習俗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分布: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
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