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君王標配是玉璽、龍袍,國外的君王有什麼標配
在國外,權杖是國王的標配,其地位等同於中國古代皇室的傳家寶——玉璽。權杖代表著顧名思義,就是代表著權利的手杖。
並不像老人手中為了方便行走的拐杖那樣往往是木製或者鋼鐵的。在古代權杖大多有黃金鑄造而成,為了彰顯地位和財富,還會鑲嵌上各種名貴的珠寶。甚至於有的國王的權杖在設計上會更加偏向於尖銳和鋒利,來作為一種防身武器使用。
只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外,雖然國王佩戴皇冠,但是其實皇後,公主,王子,也是可以佩戴皇冠的,這就導致皇冠的權利意義沒有權杖大,在我國封建王朝,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佩戴皇冠的。
2. 古代朝鮮國王的服飾是什麼樣的是這樣的嗎這是韓國純宗皇帝的照片
韓服是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衣裝,成型自李氏朝鮮時代,即朝鮮王朝(西元1392年-1897年),所以依國名叫朝鮮服。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後,開始叫依國名稱韓服。現代韓服特指的是李氏朝鮮時代定型的民族衣裝,同時在20世紀因為實用原因進行了一些較大的改動,並沒有完全依照李氏朝鮮時期韓服的真實版型。最近,改良韓服和生活韓服在韓國出現。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顏色艷麗和無口袋。在韓國通常自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現代女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裙(????/chima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高腰背心裙。男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巴基(????/paji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褲。普通百姓再正式點的女性韓服還在赤古里裙外唐衣,男性則在赤古里巴基外增加周衣。傳統高級韓服通常用明紬(明朝製法的絹絲)製作。老百姓的韓服通常用**、薴麻或者棉製作。高麗時代朝鮮的白色薴麻經常進貢給唐朝。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名稱的由來 高麗人的傳統服飾本來沒有固定的名稱。二戰後,朝鮮半島分成了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其中韓國影響較大,所以國際上通稱為「韓服」。
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歷史
朝鮮民族在受中國漢文化熏陶之前曾經是散居在烏拉阿爾泰山脈的游牧民族,崇尚下寬上窄的金字塔形服飾,韓服的基本風格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朝鮮族服飾經歷了三大變革,朝鮮先民最初的白衣服飾的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進行了第一次變革,第二次是高麗時代,第三次是受明朝的影響而進行了漢化。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大唐朝廷把絲制長袍傳到韓國。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
在高麗時代,韓國曾成為元朝的藩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發,並要穿著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韓國成為明朝附屬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女子服裝則受到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的影響,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上襦亦縮短;而李氏朝鮮時期韓國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中國明朝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民族審美和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分。在中國清朝代替明朝之後,繼承了明朝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但是清**在中國對漢人實行剃發易服的同時朝鮮卻得以保留了明制服飾,清初有朝鮮人到中國時曾讓見者潸然淚下。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在北朝鮮和南韓各自獨立分治之後,各自又再次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北朝鮮以素雅和簡朴為主,而南韓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並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製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3. 古代皇帝穿什麼衣服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易經·系辭下》則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此處的「垂衣裳」指的是縫制衣裳。在黃帝以前的時代,人們是頭插羽毛來遮蔽酷暑,身披獸皮來抵擋嚴寒的。到了黃帝掌管天下後,才第一次製作衣裳,並推行於天下。
古代帝王所著服飾都是有特殊標記的,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范,連衣裳配飾也會有規定,一串珠玉、一個圖紋、一種顏色,以及絲線長度和衣料等,都與禮制扯上了關聯。「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周代。當時的統治者還對各類人等所著服飾都作了嚴格規定,且一一納入「禮儀」的范疇,在等級、尊卑上分得十分清楚明了。後有《禮記》對衣著等級作規定雲:「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周禮》中則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中國古代服飾「禮儀」標准還在服裝的色彩上有體現,有著很多的門道可琢磨。
據《周易》記載:「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著服裝為玄衣纁裳,玄指黑色,纁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纁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也就是說大概在周朝出現專用的帝王服飾時,在服飾的顏色方面,人們就開始有了講究。此後的各朝各代對顏色都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和相關的規定。
如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因為朱是正色,紫是間色,他要人為地給正色和間色定各位,別尊卑,以鞏固等級制度,歷史上「白衣」、「苞頭」、「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麗於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
另據《中國歷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
到唐朝,唐承隋制,唐代皇帝穿黃袍及衫。唐以前黃色上下通用,並沒有什麼特別尊貴的意義。唐高祖以赤黃袍巾帶為常服之後,有人提出赤黃色近似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徵。因此從唐朝開始,赤黃色(赫黃)為帝王所專用,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數區分官位以外,對於黃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
4. 古代皇帝的龍袍是什麼樣的龍袍隱藏著哪些秘密
一直以來,龍袍都是皇帝的象徵,只有皇帝才能夠穿上龍袍,在古代,龍袍那是身份的象徵。但是其實實際上,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真正擁有龍袍的朝代並不多。中國的龍袍發展史最開始的時候起源於隋唐時期,並且並不是皇帝所有的衣服都被稱之為龍袍,只有皇帝的朝服才被稱之為龍袍。
當然,除了龍袍這一種說法以外,皇帝所穿的龍袍也被稱之為黃袍,這主要是由於在古代黃色這種顏色是當時的皇室才有資格使用的顏色。
5. 歐洲19世紀士兵,將軍,及國王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歐洲那個年代流行穿軍服。士兵和將軍之間的區別在於肩膀上的軍銜和帽子上的羽毛裝飾,三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帽子。
在拿破崙於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之前,歐洲各國的士兵都是戴角帽上戰場為主,只有擲彈兵會穿軍服戴著熊皮帽。霧月政變之後拿破崙開始對軍隊進行改革,法軍開始用筒帽代替角帽。腳上穿的木鞋開始用皮鞋代替,擲彈兵開始穿長筒軍靴。
將軍在角帽時代戴的兩角帽上面一般都會用五顏六色的羽毛來作為裝飾品。擲彈兵頭上一般都會插紅色羽毛,拿破崙的近衛軍也是這樣。
國王和皇帝就不一樣了。加冕的時候帝王穿的是加冕服和長袍,手持權杖,頭頂皇冠。但一般情況下還都是穿軍裝和戴兩角帽為主,然後胸前會掛點勛章。
6. 古代歐洲、日本和中國的服飾有什麼特點比如武士,大臣,貴族和王皇帝的服飾是什麼樣相關的禮節是什麼
提供中國部分的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並以殘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倡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對於這些人的行為,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詳見下面的爭議部分。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盡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和服這個詞是西方人對日本吳服的稱謂,日本人逐漸接受了這個詞,但是在日本賣和服的商店,一般稱為吳服,少有和服的稱謂),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韓服
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同漢服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仍一直保留較多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發展為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漢服和網上文化
近年有許多年輕網友在網上結識,然後約定著漢服在公共場合見面。近年來,以一部青年為主體,以互聯網為載體,出現了「恢復漢服」運動。並一起了很大反響和爭議。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問題:
什麼是漢服?
有些人認為,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中華各個民族的文化和服飾相互影響,在各朝各代的服裝都有所不同,沒有純粹的漢民族服裝的說法。比如,清朝的漢族服飾已經和滿族服飾融合在一起了。因而認為,漢服的概念是廣義的,很難加以明確的界定。
一部分人則反對上述觀點。漢民族服裝盡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只有各朝流行時尚花色品種習慣穿法的不同。
應不應該恢復漢服?
有些人持反對意見。其主要觀點是:漢服的消失雖然是歷史原因,是一個非正常消亡的過程。但是,歷史是不能重來的。對於現代漢族來說,傳統漢服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當作歷史文化加以保存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在現代恢復傳統漢裝。
持肯定觀點的則認為:各民族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這正是民族性與傳統性的體現。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漢族服裝又是漢族的文化的載體,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漢服,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現代恢復漢服十分必要。
應不應該全面恢復漢服?
部分人持謹慎態度:可在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盛大慶典、婚禮、壽辰、喪禮以及休閑時穿著漢服的禮服和常服。認為平時穿著漢服會不方便,應該仍著現在的服裝。也有人認為,當代交際禮儀有其通行規則,在很多場合都有著裝標准,不能因此而破壞。即便是傳統保存較好的韓國和日本也並非完全著民族服裝生活。
部分人則持肯定意見:漢服既有寬袍大袖的禮服,也有緊身窄袖便於運動的便服,不會導致日常生活的不便。
是否可以把馬褂、旗袍作為現代漢族的民族服裝?
部分人認為,馬褂、旗袍在國外有較大影響。不少外國人把馬褂、旗袍當作中國的傳統服飾,已經默認為中國的形象。因而,把它們作為現代漢族人的傳統服飾,也未嘗不可。
部分人則完全反對。認為馬褂、旗袍是滿裝的改良及其延續,跟漢族傳統民族服裝差別較大,無法代表漢族傳統文化。
漢服運動是否會是否會引發大漢族主義?並影響漢族與中國其他民族的共處?
很多人對此感到擔憂。由於漢族人佔中國國內人口的大多數,並且漢服運動可能會造成漢族歷史受迫害意識的過度膨脹;過分的強調那段歷史對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抬頭,激化民族矛盾,繼而引發民族問題、影響民族共處。
很多人卻對此表示樂觀。他們認為漢服運動是漢族內部進行的文化運動,並非針對其他少數民族。而且是非官方的文化運動,跟三百多年前清朝推行的「剃發易服」完全不同。
7. 中西方服飾差別
中西方服飾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
1、衣服顏色的選擇有所不同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一種倡導紅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國服飾文化中,紅色是最吉祥,最節日,最昂貴的顏色。在古羅馬時期,西方服飾以白色意義建立,純粹和紫色象徵著高貴的色彩偏好,這意味著注重賦予色彩一定的情感意義。
2、服裝特徵的差異
與中國相比,西方服裝的色彩更具個性,主要體現在突厥人的性別人格和自我個性。性別人格主要表現在男性要穿平靜的顏色,而女性則應穿著色彩斑斕的禮服。自我個性主要表現在「三不」:無論性別,無論季節,不論年齡。
3、衣服結構的差異
中式服裝結構是整體扁平型,強調立體空間的效果,服裝直而鬆散。西式服裝結構分為立體,強調立體效果,服裝更貼切。
(7)外國皇帝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西服飾差異的原因:
1、審美
如上所述,中國傳統服飾的特徵之一就是「陰影」,這與中國傳統美學密切相關。就像一個美麗的女人不應該在人們面前露出裸體,但應該更加含蓄,帶著一點內疚感,「仍然抱著半張臉」是最美麗的狀態。
西方傳統服飾往往在身體線條上脫穎而出。在前面,女性的胸部被緊身胸衣抬起,腹部變平。後臀部用臀墊抬起,整個形狀的特徵是正面和背面。整個服裝的設計非常女性化和其人物的特徵。
2、文化概念
儒家服飾的要求或概念之一是「風格的溫柔」,而道教的概念則是「棕色和玉」。兩者都是對服裝的優雅和庄嚴的態度。中國一直關注道德,服裝反映了自我修養的水平,尊重那些看待它的人。
西方則相反。他們的概念是人與自然的對立,突出了人的個性。西方人認為服裝是自我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也熱衷於通過服裝表達自己並做廣告。
3、中西方人民自身條件的差異
與西方人相比,東方人的身材和面部特徵相對平坦。在形狀不是三維的情況下,衣服也相對平坦以掩蓋其自身的缺點;西方人的面部特徵和身體更加飽滿飽滿。服裝將為美麗增添價值。
8. 歷史上很多帝王的龍袍都是黃燦燦的,但是秦始皇的龍袍卻是黑色的,這是為何
在很多的人印象中,皇帝的衣服就是黃燦燦的,這樣顏色的衣服也只有帝王才能穿。在民間如果誰穿上這樣的顏色的衣服,被發現後是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的。但是歷史上並不是所有的皇帝的龍袍都是黃色的,還有的龍袍是黑色的,就比如秦朝秦始皇的龍袍。
真正流行黃色的龍袍是在隋唐的時候,然後自此以後皇帝的龍袍都是黃色的,也是也就是我們印象中皇帝龍袍的顏色。
9. 古代皇帝衣服上的13種圖案都有什麼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
十二章紋,是古代的服飾等級標志,指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綉的十二種圖案,它們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 」,繪綉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
十二章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別,按品位遞減。例如明代服制規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親王、世子俱九章。
(9)外國皇帝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在此以前,封建制度雖已確立,但許多禮儀還是空白。即使戰國(或以前)時期有章服方面的規定,但「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後漢書·輿服下》),漢承秦制,亦無詳細的章服制度。
所以,東漢以前,章服制度作為封建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沒有正式確立。東漢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採《周官》、《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從此確定了漢代的服制。
東漢初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
10. 古代每個朝代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的
在中國古代唐宋之前,君王對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沒有明確規定;唐宋之後,皇帝的衣服為黃色。
據《禮記》記載,西周、東周時期「天子著青衣」。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袍服更是五花八門。
進入封建社會後,皇帝所穿的「龍袍」也並非都是黃色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袍服。因為秦始皇對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深信不疑,認為夏是木德, 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為火克金, 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當然是水克火了。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東方為木,色青;南方為火,色赤;西方為金,色白;北方為水,色黑;中央為土,色黃。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
西漢龍袍主要是沿襲秦朝龍袍的特點:「以水德居,服黑色。」
到漢文帝劉恆時,開始棄用黑色,「漢文帝十五年,服黃色;十六年,服紅色。」據《史記·孝文帝本紀》記載,這是緣於劉恆認為大漢王朝應「協於火德」。晉代時,轉而崇尚金德,以赤色為貴,所以晉代的皇袍採用的都是大紅色。
「黃袍」的流行始於隋唐時期,由於當時崇尚「以黃為貴」,「黃袍」成為帝王的專用衣著。據《唐六典》記載:「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柘黃,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也就是杏黃色,但在當時還未禁民間穿著黃色服飾。唐承隋制,《舊唐書·輿服志》記載,此後的天子穿赤黃色的袍衫,而臣民「仍許通著黃」。真正在民間禁用黃色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間,皇帝不願意和一般人同著黃袍,於是下詔「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據宋代王楙所撰的《野客叢書·禁用黃》記載:「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據《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記載:「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禁臣民服。」並規定了其他官員袍子的顏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唐高宗李治更於總章年間頒詔強調「一切不許著黃」。
「黃袍」正式成為皇權的象徵,則始於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8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節度使趙匡胤等掌握了軍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行至陳橋驛,趙匡胤手下眾將便將事先准備好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到宋仁宗趙禎時,還規定一般人士衣著不許以黃袍為底或配製花樣。自此,不僅黃袍為皇帝所獨有,黃色亦為皇帝專用。黃袍又因袍上綉有龍形圖案,索性被叫成了「龍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