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著名畫家的作品及代表作
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唐代畫家吳道子,代表作《天王送子圖》
宋代的首推張擇端,代表作《清明上河圖》,當然像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也是一絕。
元代的王繹,代表作《楊竹西小像圖》
明代的好像有唐伯虎,代表作《《山路松聲圖》,還有山水畫初師董其昌,代表作《高逸圖》
明末清初的朱耷,就是八大山人,代表作《孔雀竹石圖》《孤禽圖》
清代的有鄭燮,揚州八怪之一,代表作有《雙松圖軸》、《竹石圖軸》、《叢竹圖》
現代的著名的有潘天壽,陸儼少,李可染,黃賓虹,張大千,齊白石,李苦禪,傅抱石,徐悲鴻,范曾,這些都是國畫大師級的人物。當然漫畫鼻祖豐子愷也很不錯,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了
Ⅱ 簡單介紹一幅世界名畫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蒙娜麗莎》原作的尺寸:縱77cm、橫53cm,該作品畫在一塊黑色的楊木板上。《蒙娜麗莎》畫像沒有眉毛和睫毛,面龐看起來十分和諧。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會覺得她沒怎麼笑;然而當看著她的眼睛,感覺到她臉頰的陰影時,又會覺得她在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蒙娜麗莎,坐在一把半圓形的木椅上,背後是一道欄桿,隔開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橋、山巒,它們在達·芬奇「無界漸變著色法」的筆法下,和蒙娜麗莎的微笑融為一體,散發著夢幻而神秘的氣息。
(2)著名畫家的畫作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在最新的發現中達芬奇的作品有三個不同的蒙娜麗莎,第三個「隱藏的肖像」最令人驚訝,因為這是第一版的蒙娜麗莎,時間很可能在1503年,之後的數年內,達芬奇陸續在這個基礎上畫了第二版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原名麗莎·焦孔多,雙子座,1479年6月15日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貴族家庭里,但是她的家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沒落了,到了小麗莎這代,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
Ⅲ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顧愷之的《鳧雀圖》
2、史道碩的《鵝圖》
3、顧景秀的《蜂雀圖》
4、蕭繹的《鹿圖》
5、韓乾的《照夜白圖》、《牧馬圖》
6、邊鸞的《梅花山茶雪雀圖》
7、刁光胤的《寫生花卉冊》
8、趙孟堅的《墨蘭圖》、《歲寒三友圖》、《水仙圖》
9、揚補之的《四梅花圖》、《雪梅圖》
(3)著名畫家的畫作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一、花鳥畫的特點:
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
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
二、趙孟堅的《墨蘭圖》
1、畫作內容
本幅款署「彜齋趙子固仍賦」。鈐「子固寫生」一印。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題詩曰:「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詩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脫俗的思想境界。
2、藝術鑒賞
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
Ⅳ 古今中外著名畫家及其作品
1、約翰內斯·維米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黃金時代巨匠維米爾的代表作,是一幅小小的油畫,比八開紙大不了多少,油彩都已經幹得開裂,但就是這樣一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畫,卻使得許多文人墨客、遊人看客在畫前欲走不能,是什麼在震撼他們的心靈?就是畫中的主人公,一位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畫中少女的驚鴻一瞥彷彿攝取了觀畫者的靈魂。維米爾在這幅畫中採用了全黑的背景,從而取得了相當強的三維效果。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魅力,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彩奪目。畫中的少女側著身,轉頭向我們凝望,雙唇微微開啟,彷彿要訴說什麼。
5、達芬奇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繪畫作品,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該畫作的主要內容,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Ⅳ 有哪些著名畫家,他們畫過什麼代表作
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唐代畫家吳道子,代表作《天王送子圖》
宋代的首推張擇端,代表作《清明上河圖》,當然像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也是一絕。
元代的王繹,代表作《楊竹西小像圖》
明代的好像有唐伯虎,代表作《《山路松聲圖》,還有山水畫初師董其昌,代表作《高逸圖》
明末清初的朱耷,就是八大山人,代表作《孔雀竹石圖》《孤禽圖》
清代的有鄭燮,揚州八怪之一,代表作有《雙松圖軸》、《竹石圖軸》、《叢竹圖》
現代的著名的有潘天壽,陸儼少,李可染,黃賓虹,張大千,齊白石,李苦禪,傅抱石,徐悲鴻,范曾,這些都是國畫大師級的人物。當然漫畫鼻祖豐子愷也很不錯,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了。
我所知道的大概就這么多了。。。
Ⅵ 世界名畫人物名稱及圖片
世界名畫人物名稱及圖片
世界名畫人物名稱及圖片,西方有許多世界著名的畫家,他們創造了數不勝數的經典畫作,影響了後世繪畫藝術的發展,其中有些名作人們看著很眼熟但是不了解名字,下面具體了解一下世界名畫人物名稱及圖片。
世界名畫人物名稱及圖片1
1.《蒙娜麗莎》
(Mona Lisa)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2、《倒牛奶的女傭人》
《倒牛奶的女傭人》(外文名:The Milkmaid)是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58年至1660年創作的油畫,現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該畫作描繪了17世紀荷蘭市民的日常生活。約翰內斯·維米爾把一個簡朴的廚房畫得很有感情,甚至令人產生懷舊心理。整個畫面色彩厚實,光線柔和,與人物的性格特徵融為一體。
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完成的一幅油畫。是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代表作之一。現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該畫描繪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黃、藍色頭巾的少女,氣質超凡出眾,寧靜中淡恬從容、欲言又止的神態栩栩如生,看似帶有一種既含蓄又惆悵的、似有似無的傷感表情,驚鴻一瞥的回眸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彩奪目,平實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凈化人類心靈的魅力。
該畫採用了全黑的背景,十分烘托少女外形輪廓,似乎她是黑夜裡的明燈,微微的光彩,不奪目不耀眼,十分溫和。畫面之中構成強烈視覺效果。
世界名畫人物名稱及圖片2
1、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撞球
這可是人家1807年畫的,看看兩百年前歐洲人的生活吧。
2、列奧納多·達·芬奇——蒙娜麗莎
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3、達維特——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
本畫的妙處在於,遠景的簡約和近景的細膩,色彩的冷暖對比極為強烈,人物和戰馬的細節刻畫非常到位。對於這個理想化的形象,拿破崙本人也十分滿意。
4、普基廖夫——不相稱的婚姻
該畫描繪了一青春少女與一老者結合的愛情悲劇。老者被畫家描繪得蒼老憔悴,而少女則面色紅潤,充滿青春活力。畫家以同情少女的筆調,鞭撻了不合理的社會現實。
5、安格爾——大宮女
這幅畫在巴黎展出時,曾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和抨擊。評論家德·凱拉特里說得較為尖銳,他曾對安格爾的學生說:「他的這位宮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節脊椎骨。」
然而安格爾的學生阿莫里·杜瓦爾則辯解說:「凱拉特里可能是對的,可是這又怎麼樣呢?也許正因為這段秀長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懾服住觀眾。假如她的身體比例絕對地准確,那就很可能不這樣誘人了!」
6、約翰.埃.密萊——盲女
兩個相依為命的孩子,一個是盲女,另一個更小的女孩緊緊依偎在盲女懷里,一邊抬頭去觀看天上的彩虹,一邊在給盲女講解大自然的美麗。雲際綵帶當空,原野一片金黃,空氣是潤濕的,在遠景的小道上有幾頭走動著的牛羊,近處有飛鳥起落。
盲女只能傾聽小夥伴的講解,她連停歇在她披肩上的蝴蝶也無從感受,但她似乎已嗅到了新鮮的空氣,聽到了原野里生靈的聲音。
7、拉斐爾——雅典學院
全畫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築拱門為背景,大廳上匯集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作者希望以回憶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形式,寄託他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世界名畫人物名稱及圖片3
1.無名女郎
無名女郎是一幅由俄國著名作家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於1883年創作的現實主義肖像油畫,目前這幅利用古典造型手法創作的散發著青春活力俄國女性形象的油畫被收藏在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2.入睡的'維納斯
這幅由義大利文藝復興著名藝術大師喬爾喬內創作於1510年的油畫作品,目前被收藏在德國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美術館中,是一幅以愛神維納斯赤裸沉睡的形象為畫作內容的布面油畫作品,其實這幅作品喬爾喬內並未完成,景觀和天空是由提香後面完成的。
3.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一幅由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於1503至1517年間的油畫作品,是一幅目前收藏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中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品,而這幅著重表現出典雅恬靜的有產階級婦女形象的作品,目前每年觀賞作品的人數大約在600萬左右。
4.女占卜師
女占卜師是一幅由法國著名畫家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創作於1590-1593年的畫布油畫,目前收藏在法國巴黎盧浮宮中,畫家利用直描畫的手法描繪了兩個含蓄對立狀態的人物,是一個流浪的吉普賽女郎為一個貴族子弟看手相。
5.宮娥
宮娥這幅收藏在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的布面油畫作品,是由西班牙著名畫家維拉斯凱茲創作於1656年,具有典型風俗性特色,描繪著宮廷中的日常生活的宮廷生活畫,整體具有非常濃郁的宮廷生活氣息和情調。
6.海倫娜·福爾曼肖像
這幅由彼得·保羅·魯本斯創作於1625年的油彩畫,是畫家利用漂亮的色彩、生動的筆觸和流暢的線條來描繪出上流社會婦人形象的油畫作品,目前這幅作品目前被收藏在倫敦國立美術館中。
7.珍珠女郎
珍珠女郎是一幅由柯羅於1868至1870年間創作的油畫作品,是透露著濃郁清新氣氛,保持著衡定統一性風格,有著和諧完整藝術形象的畫作,是長70厘米,寬55厘米的色彩優美的肖像傑作。
8.吹笛少年
吹笛少年這幅長160厘米寬98厘米的畫作,由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愛德華·馬奈創作於1866年,目前被收藏在巴黎奧賽博物館中,而整幅畫作中沒有視平線、輪廓線和陰影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利用簡單的手段造成了強烈的效果,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9.向日葵
向日葵是一幅由文森特·凡·高創作於1888年法國南部的油彩畫,長91厘米,寬72厘米的系列油畫作品,被廣泛認為共有七幅作品,其中有六幅分別被保存在倫敦國家畫廊、慕尼黑新美術館、美國費城美術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等美術館內。
10.西斯廷聖母
這幅由拉菲爾在1513至1514年間創作的長265厘米,寬196厘米的畫作,目前被收藏在德累斯頓博物館中,這幅畫屬於宗教類,畫中表面的是聖母瑪利亞懷抱嬰兒時期的基督從雲中降落,兩邊跪著教皇西斯廷二世和聖徒瓦爾瓦拉。
Ⅶ 介紹一些著名的畫家和他們的代表作。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
顧愷之、晉代畫家,代表作:《洛神賦圖》
李思訓、唐代畫家,代表作:《江帆樓閣圖》和《九成宮紈扇圖》
王詵、宋代畫家,代表作:《漁村小雪圖》
米芾、北宋畫家,代表作:《溪山雨霽》、《雲山》
米友仁、北宋畫家,代表作:《瀟湘奇觀圖》系列
李公麟、北宋畫家,代表作:《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
倪瓚、元代畫家,代表作:《溪山圖》、《六君子圖》
王紱、明代畫家,代表作:《墨竹圖》、《竹鶴雙清圖》、《
徐渭、明代畫家,代表作:《墨葡萄圖》、《菊花圖》
朱耷、清初畫家,代表作::《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
中國近代十大畫家——
1. 齊白石 :(1863-1957),代表作:《蝦趣》、《獻壽圖》
2. 徐悲鴻 :((1895--1953)代表作:《奔馬圖》、《田橫五百壯士》、《九方皋》
3. 張大千 :(1901-1984)代表作:《石濤畫冊》、《愛痕湖》
4. 劉海栗 :代表作:《海粟油畫》、《劉海粟油畫選集》、《劉海粟名畫集》、《劉海粟中國畫近作選》
5. 潘天壽 :(1898-1971)菘菜》、《指墨南瓜》、《紅菊醺風》、《數點梅花》
6. 傅抱石 :(1904-1964)代表作有《蘭亭圖》、《麗人行》、《九歌圖—湘夫人》、《江南春》、《待細把江山圖畫》
7. 黃賓虹 :(1865-1955)代表作:《農牧圖》、空山秋雨圖》
8. 李可染 :李可染 代表作《雄鷹圖》。
9. 李苦禪 :(1898-1983)代表作:《盛荷》、《群鷹圖》、《蘭竹》、《芙蓉》
10. 黃胄 :代表作:《百驢圖》
Ⅷ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都有那些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
1,洛神賦圖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
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
2,《清明上河圖》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3,《富春山居圖》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4,《漢宮春曉圖》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漢宮春曉圖》,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為裝飾性繪畫來說屬於巨制。漢宮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
5,《百駿圖》
清·郎世寧《百駿圖》,該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義大利人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
6,《步輦圖》
唐·閻立本《步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7,《唐宮仕女圖》
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唐宮仕女圖》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8,《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韓滉(723―787),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
9,《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縱28.7厘米,橫335厘米。是五代大畫家顧閎中所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
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10,《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 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
(8)著名畫家的畫作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皆為歷代不二至寶,高頭巨帙,歷經磨難流傳有序。至清乾嘉時期,陸續收入內府,遂與世隔絕。隨後歷經戰火紛繁,流散四海,如今皆為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被束之高閣。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都具有引首、題跋、歷代名家題記、收藏璽印等濃厚文化痕跡,向世人展示中國藝術瑰寶的真正魅力。
Ⅸ 介紹幾個著名畫家的作品,可以黏貼
莫奈
印象派代表畫家
1872年,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 「日出·印象」。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准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家就借用詞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位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位「印象主義」,這一畫派以此得名。這幅畫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代表作《日出·印象》《乾草垛》《阿爾讓特伊大橋》《阿爾讓特伊的帆船》《魯昂大教堂》《睡蓮》
保羅·塞尚
塞尚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派之間的重要畫家。
塞尚重視繪畫的形式美,強調畫面視覺要素的構成秩序。這種追求其實在西方古典藝術傳統中早已出現。而塞尚始終對古典藝術抱著崇敬之情。他最崇拜法國古典主義畫家普桑。他曾說:「我的目標是以自然為對象,畫出普桑式的作品。」他力圖使自己的畫,達到普桑作品中那種絕妙的均衡和完美。他向著這方面,進行異常執著的追求,以致於對傳統的再現法則不以為然。他走向極端,脫離了西方藝術的傳統。正是如此,他被人們尊奉為「現代繪畫之父」
《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 《甜烈酒》《那不勒斯的午後》《埃斯泰克的海灣》、《靜物蘋果籃子》、《聖·維克多山》、《玩牌者》、《穿紅背心的男孩》
卡米耶·畢沙羅
法國印象派大師
1830 (出生) 7月10日,傑考布.亞伯拉罕.卡米耶.畢沙羅(Jacob Abraham Camille Pissarro )生於法國聖托馬斯(Charlotte Amalie, St. Thomas)。母親是蕾切爾.瑪匝娜-坡美(Rachel Manzana-Pomié),父親亞伯拉罕.加百列.畢沙羅(Abraham Gabriel Pissaro)是一個葡萄牙-西班牙系猶太人。
1842 (12歲) 少年畢沙羅離開聖托馬斯前往法國巴黎的一所寄宿學校學習。
1852 (22歲) 畢沙羅同丹麥大師弗里茲.梅爾貝(Fritz Melbye)行至委內瑞拉。
1855 (25歲) 畢沙羅再度前往巴黎,在許多著名學院(諸如École des Beaux-Arts 和 Acaidémie Suisse)和繪畫
大師(Jean-Baptiste-Camille.柯羅 和 Charles-François.杜比尼)處求學。
1870 (40歲) 普法戰爭爆發,畢沙羅被迫逃離在路維希安(Louveciennes)的家。
1871 (41歲) 畢沙羅返迴路維希安,發現自己的寓所已被普魯士士兵徹底摧毀。畢沙羅決定攜家人至倫敦避難。
1893 (63歲) 杜蘭-德魯(Durand-Ruel)在巴黎舉辦了一個大型畫展,其中包括46副畢沙羅的畫作。
1903 (73歲) 11月13日,畢沙羅在巴黎逝世,葬於拉雪茲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 )。
畢沙羅自幼便對藝術表現出濃厚興趣,但直至二十五歲才有機會到巴黎接觸藝術界。他在巴黎結識了畫家柯羅,後來又在私人畫室認識了莫奈、塞尚、巴齊耶、雷諾阿和西斯萊。他早期所繪畫的巴黎風景,在 1864 至 1870 年間均入選官方畫展。 1870 年,他去了倫敦逃避戰火;回國後,他的作品便開始不再被官方沙龍接納,自此,他的命運就和印象派畫家緊緊扣在一起。與其他印象派畫家一樣,他的作品同樣受日本藝術所影響。他以明亮的色彩和顫動的筆觸來表現當代的風景。
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畢沙羅還不斷探索新的技法。 1885 至 1890 年間,他跟隨了畫家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以點描法(Pointillism)繪畫,但後來又重拾原來的技巧。 1892 年,畫商杜朗 — 盧埃爾為他舉辦了大型回顧展。此後,畢沙羅潛心描繪城市景緻,尤其喜歡以俯瞰的角度捕捉巴黎的街景,把焦點集中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上,而這類作品終為他贏得國際聲譽。
卡米耶·畢沙羅(1830-1903)堪稱印象派團體中的「中流砥柱」,盡管其他幾位印象派大師的「社會知名度」比他大,但總體作用仍有所不同。
塞尚、高更等都稱自己是畢沙羅的學生。他是唯一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壓力,也不管內部有多大的紛爭,畢沙羅靜靜地堅守著,先後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參加聯展。
出身商人之家的卡米耶·畢沙羅不願隨父親經商。但到了法國學畫,他生活窘困,畫賣不掉,不得不做油漆匠來謀生。但他說:「繪畫使我快樂,它是我的生命,其他無關緊要。」作家左拉在看過他1867年的《雅萊山,蓬圖瓦茲》後,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三四位大畫家之一。他的筆法堅實粗放,有大師的傳統。這樣美麗的畫幅只能出自一個誠實者之手。」
畢沙羅也曾一度追慕點彩派創始人喬治·修拉的風格,並以這種技法畫了一些作品,但不久以後便認識到,點彩技術不適合自己的氣質,還是要誠實地以自己的風格來創作。這幅1873年畫的《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彷彿能讓人嗅到鄉村清新氣息。那專注於農時的老農,讓人覺得有點像畢沙羅本人。60歲後的他,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因腿疾而不能行走,就天天在窗邊作畫,直到病逝
《塞納河和盧浮宮》、《雪中的林間大道》、《蒙福科的收獲季節》、《艾拉尼的瘋人院》、《埃爾米塔日花園的一角》《蓬圖瓦茲附近的艾尼麗街》《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
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是義大利傑出的畫家,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作品博採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後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範。
達·芬奇的藝術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滿智慧;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博大、雄偉、富有激情、充滿力量;而拉斐爾的藝術則以優雅、秀逸、和諧、高度的完美為標志。拉斐爾·桑蒂1483年生於義大利山區的烏爾比諾小公園。父親喬萬尼·桑蒂是烏爾比諾大公的御用畫家,拉斐爾的啟蒙教師。
《聖母的婚禮》、《帶金鶯的聖母》、《草地上的聖母》、《花園中的聖母》、《西斯廷聖母》、《椅中聖母》、《福利尼奧的聖母》、《美麗的女園丁》、《阿爾巴聖母》
Ⅹ 世界上所有有名的畫家以及他們最著名的作品
一、顧愷之
1、人物介紹
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作品介紹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
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二、展子虔
1、人物介紹
展子虔(約545—618年),隋代繪畫大師,漢族,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歷經東魏、北齊、北周、隋朝,到隋代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他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他擅畫佛道、人物、鞍馬、車輿、宮苑、樓閣、翎毛、歷史故事,尤長於山水。人物描法細致,以色景染面部。
畫馬入神,立馬有足勢,卧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寫山水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被稱為「唐畫之祖」。
2、作品介紹
《游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絹本、青綠設色,畫上有宋徽宗題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個字,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繪畫館。
圖中展現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疊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馬山徑或駐足湖邊,還有美麗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風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綻開,綠草如茵。
畫家用青綠重著山水,用泥金描繪山腳,用赭石填染樹干,遙攝全景,人物布局得當,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該畫是展子虔傳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
三、徐渭
1、人物介紹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
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
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
2、作品介紹
《墨葡萄圖》是徐渭傳世的畫作之一。圖中以飽蘸水墨之筆,揮寫一支墨葡萄。只見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靈晶瑩鮮嫩欲滴,形象生動。
茂盛的葉子以及枝、乾等皆以大塊墨繪成,筆墨酣暢,渾然一體。該畫風格疏放,不法形似,正是畫家作畫時將情感瀉於筆鋒的結果。
四、鄭板橋
1、人物介紹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2、作品介紹
《蘭竹芳馨圖》是清代畫家鄭板橋的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在這幅畫中詩畫相輔,互為點襯,反映了中國文人畫的特點。濃墨撇寫蘭竹,飄逸瀟灑,氣韻飛動。
五、達芬奇
1、人物介紹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語: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義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2、作品介紹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六、魯本斯
1、人物介紹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教名伯多祿·保祿·魯賓斯,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早期巴洛克藝術傑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節。彼得·保羅·魯本斯是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
2、作品介紹
《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是1617-1617年彼得·保羅·魯本斯創作的油畫。
這幅描寫的是傳統的「搶婚」場面:卡斯托耳與波呂刻斯兩個黝黑的壯漢把留西帕斯的兩個女兒從睡夢中劫走,正准備強行拉上馬背的情景。
七、黃公望
1、人物介紹
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江浙行省常熟縣(今江蘇常熟市)人。元朝著名畫家,「元四家」之首。
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
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作經驗之談。
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2、作品介紹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制完成。
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八、吳道子
1、人物介紹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後。
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2、作品介紹
《送子天王圖》(又名《天王送子圖》、《釋迦降生圖》)是唐代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創作紙本墨筆畫,一說宋人摹本。該作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全圖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描繪一位王者氣度的天神端坐中間,兩旁是手執筋板的文臣、捧著硯台的仙女,以及仗劍圍蛇的武將力士面對一條由二神降伏的巨龍。
第二段畫的是一個踞坐在石頭之上的四臂披發尊神,身後烈焰騰騰。神像形貌詭異,頗具氣勢,左右兩邊是手捧瓶爐法器的天女神人。
第三段即《釋迎牟尼降生圖》,內容是印度凈飯王的兒子出生的故事。從畫面上,可以看到釋迎牟尼降生時,他的父親抱著他到寺廟朝謁見自在天神的情景。
九、莫奈
1、人物介紹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
2、作品介紹
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准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
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家就借用此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為「印象主義」,這一畫派以此得名。
這幅畫在1874年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十、梵高
1、人物介紹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2、作品介紹
《吃馬鈴薯的人》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創作於1885年的油畫。該畫藏於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
在這幅畫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來顯示真正的平民。
畫家自己說,「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該畫作是梵高在北布拉班特居住時的作品,也是畫家自認為其最好的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