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文字演變圖片大全幼兒園簡單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文字演變圖片大全幼兒園簡單

發布時間: 2022-09-26 18:00:51

⑴ 各種字的演變過程,要圖

中西文字的演變歷程 帶圖
http://e.qq.com/a/20091218/000157_2.htm

⑵ 漢字演變過程

用圖畫、圖形來表達某種含義,是人類幼兒時期的特徵;美索不達米亞(位於現在的伊拉克)、古埃及,以及中國河南的甲骨文,都是其代表。這種符號,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書面語言。

後來,西方出現了字母表,用它來記錄人們的口語,這才真正開始了人類書面語言的歷史。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沒有出現字母表,而是延續了古代的圖形文字,就是現在我們用的漢字,並同時用它來記錄民間的口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中國的不幸 ...

⑶ 文字的演變(圖片)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⑷ 漢字的演變是怎樣的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6、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二、關於漢字
1、起源: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3、簡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查看全部17個回答
2020新生寶寶取名_漢字大全_生辰起名_免費取名字

漢字大全,取出高分又好聽的名字,分析姓氏格局,給寶貝取名字,自動取名字,小朋友的名字,幼兒改名,漢字大全
銅陵相元文化科技有..廣告
漢字大全_八字取名漢字大全_新生兒取名大全
漢字大全,一名之差,天差地別,名字好壞,影響人生!漢字大全參考詩經楚辭精粹好字降低重復率,漢字大全,結合傳統科學理論,時尚好聽,大氣不俗!
安慶天漲信息咨詢服..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漢字的字體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大約有三個階段,一是從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變為小篆,二是從小篆變為隸書,三是從隸書變為楷書。甲骨文和金文變為小篆,前者更接近圖畫的的寫實象形,而後者筆畫圓轉規整,逐漸與物形疏遠。甲骨文刀刻的痕跡明顯,金文則鑄型肥厚,它們形體比較隨意,筆畫少的字占的地方小,筆畫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體整齊,筆畫多少都佔一格。從小篆到隸書,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小篆的字形結構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號性加強。小篆的圓轉筆勢到隸書一般變為方折及橫、撇、捺等筆畫。小篆變為隸書,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從隸書到楷書,除用筆有些變化,字體結構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另外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本是各種字體的草率寫法,現在所說的草書,是指章草、狂草等專一的字體,狂草與隸楷的字體和筆法很不相同,龍飛鳳舞,完全是一種藝術品,喪失了交際的作用。行書是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他不像楷書那樣規整,也不像草書那樣隨意,成為日常常用字體。
44 瀏覽5599
漢字的字體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
漢字是是我國古代先民發明的記載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 漢字: 漢字(拼音拼音:Hàn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6 瀏覽1992019-11-03
漢字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漢字大致經歷了7個階段,各階段的劃分及其主要特點是: 1、甲骨文。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就是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這是「漢字」的第一個階段,也是「現代漢字」的祖先。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 2、金文。西周時期,青銅器開始大量使用,出現了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金文」,也叫鍾鼎文和石鼓文。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3、篆書。秦朝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宰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並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形成了「篆書」,也稱為「秦篆」,是小篆、大篆的合稱。漢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在輪廓、筆劃、結構方面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 4、隸書,西漢時期,開始流行隸書,稱之為「漢隸」。隸書發揮了毛筆的書寫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 5、楷書。魏晉南北朝時期,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創造了楷書。楷書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改稱為楷書。 6、草書。漢初至唐代,漢字先後出現了「章草」、「今草」、「狂草」等草體。草書的特點是書寫快捷,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 7、行書。從晉代開始,出現了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漢字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因此是至今仍然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漢字字體。
98 瀏覽35172017-09-03
漢字的演變分為哪幾個時期,每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漢字字體發展經歷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可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個階段。 今文字階段可以分為隸書、草書、楷書等幾個階段。 漢字字體演變史: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記錄商代王室貴族有關占卜活動的內容,因為 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的,所以人們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點是:圖畫特徵明顯,由於是用刀在 龜甲獸骨上刻寫的,因此筆畫比較細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叫鍾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鍾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 稱青銅叫金,所以後世稱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記錄的是統治者祭祀、分封諸侯、征伐及器主 的功績等內容。金文的主要特點是:筆畫肥大厚實,結構、行款趨向整齊,圖畫特徵明顯減少,文字元號 特徵有所加強。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的漢字字體。大篆這種字體是從西周金文直接發展而來,其形體及結構特點與金文大體相同,變化小而規范,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出漢字字體發展的痕跡。大篆的主要特點:字形 整齊勻稱,筆畫粗細一致,趨於線條化,比金文前進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通行於全國的標准字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政策,以秦國流行的大篆作為整理漢字的基礎,省改大篆的筆劃和結構,使之更加簡易、規范,從而使原來紛繁復雜的漢字字體統一起來,有了共同的標准,這種統一的字體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漢字規范化的產物,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結束了從甲骨文以來一千餘年漢字形體紛繁、寫法多樣的混亂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點:筆畫、結構簡易規范,字體、字形高度統一。
23 瀏覽10532017-09-03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4)文字演變圖片大全幼兒園簡單擴展閱讀: 漢字,是用於書寫漢語普通話及方言的文字 ,也可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是中國的唯一官方文字,也是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之一,目前確切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的甲骨文。在日本語中與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 漢字也曾經是李氏朝鮮的官方文字之一(15世紀朝鮮世宗發明諺文,亦稱朝鮮文/韓文),目前韓國只在需要漢字標記以避免詞義不明的情況下使用,朝鮮則全部採用諺文拼寫。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 由漢族發明並改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國商朝甲骨文、瑪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漢字是世界歷史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漢字發展至漢朝隸書時被取名為「漢字」。

⑸ 求漢字的演變過程圖,每種字體20個字

甲骨文——》銘文(鍾鼎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基本屬於書法范疇),請稍加改動,繪製成圖

⑹ 從甲骨文演變到漢字的圖,舉一些例子5條以上,不過越多就越多分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

=======================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⑴ 「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例如:「ma、ba」用於代表「媽、爸」可能是從哭聲「啊……」中分化出來。語音進化到現代,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漢語中大約有4×400=1600種聲音。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例如:

「鵝、雞、鴨、貓……」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據其叫聲而定其名的。

「哈、喔、噓、哎唷……」等聲音是直接表示人類在不同情緒下的自然發聲。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聯。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斗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例如:遠出狩獵,為了不至於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樹幹上做一些標記。人類在狩獵時,也注意觀察野獸的足跡,以辨別出野獸的特性。另外,人類也可能出於對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畫上「日、月、人、山、木、屮、動物、祖先……」等圖象。

《說文解字》說,「黃帝的史官倉頡看見鳥獸的腳印,明白可以用形來區分事理,開始創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háng 野獸經過後留下的痕跡)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

「審(審)→宀番→宀采田」,「番」謂田中野獸的腳印。「采」辨別也,象獸指爪。「審」,悉也。

【原文】采,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獸足謂之番,從采、田,象其掌。審,悉也,知審諦也,從宀、從采。悉,詳盡也,從心、從采。釋,解也,從采。採取其分別物也。

由「圖畫」經過一個簡化過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徵,開始了「文字」的進化過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圖象向表示聲音的字母方向發展,以語音作為主體。漢字由原始圖象向「象、數、理」方向發展,用不同的圖象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意思。

⑶ 「象」是創造漢字和《易》說理預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屬於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創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還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組合,產生用於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

【原文】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邊的「一」表示「地」,與「☰」卦三陽爻象「天、人、地」相通),「顯→日業」(「業」,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樹木,「日」已上樹梢,太明「顯」了)。

這些字還可以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濕→氵顯」、「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這里完全相通,即所謂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維和「陰陽互動」的二分原理。

⑷ 「數」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沒水喝會渴,沒東西吃就會餓。「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會挨餓。「有」進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的概念。

「數」向易符方向演變,逐漸從文字中分離,形成八卦,並在歷史上的夏、商、周時期形成《易經》(《連山》、《歸藏》、《周易》)。例如:奇數(一、三、五、七、九)和偶數(二、四、六、八、十)是兩組不同性質的數。若奇數屬陽,偶數則屬陰。在《河圖》和《洛書》中以「黑、白」或「實心、空心」分別表示。《易》中用「陽爻、陰爻」(、)表示。數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維,將「一」視為陽爻「」,「二」即為「」,「三」即為「☰」。按陽爻重疊之原理,將陰爻也重疊,即為「、、☷」。若再將「、」符號組合,即產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數」的加減乘除為算術。研究「數」的「象」,並且以「象」說「理」,這是演繹《易經》了。漢字中,字根重疊現象比比皆是,這是「數理」在造字中的具體表現。例如:

唱→口昌→ckv(「唱」,從口、昌聲)

哭→吅犬→kv(「哭」,從吅、獄省聲)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樹上有許多小鳥在嘰嘰喳喳的叫,「品」三口,評頭品足。)

囂→頁→xvy(「囂」,從、從頁。頁,首也)

土→十一→ti(《說文解字》中,土→二丨,從二,二為陰數,象地。模糊元碼中按直觀分為「十一」,與「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數也,從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

壞→土不→ht(壞,一說瓦未燒,毀也。)

【原文】壞,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燒,從土、不聲。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圓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圓下方。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侯,從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碼字典)(垚,土高也。如:堯→垚兀,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原文】垚,高也,從三土。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雙,人→從→眾,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眾」。

⑸ 「理」是「象、數」的擴展。漢字外延的演變主要是通過「理」來擴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裡明白、事情變得明顯……」等。

上述漢字演變的五個階段「音、形、象、數、理」,本質上也是創造漢字的五種基本方法。茲舉一例說明:

「貓→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屬於象形,貓叫聲「miǎo」,所以,「貓」聲定為「māo」,造字時聲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為「田中渺小之草」。貓可能是在神農氏農業耕種時期,才被人馴養用於對付損害農作物和糧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於這個時期,這也許是貓沒被收錄的原因。漢字造字時,若兩個重疊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這是漢字造字中「數」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為「可培育的人才」,蓋小孩、小苗相象,理則相通。這樣,「苗」字外延就擴大了,這是,「理」的例子。從「貓」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聲、形、象、數、理」五種基本造字方法,並能看到漢字演變的歷史沿革。
回答者:鄒光坤 - 副總裁 十一級 11-27 12:13
漢字的演變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字體的演變過程,按時代和字體的對應,大體上可分為六種字體,具體如下:
行草
帛,紙
楷書
漢,唐
竹簡,帛
隸書


小篆

青銅器,石
籀文
周,春秋,戰國
龜甲,獸骨
甲骨文
商周
主要載體
代表性文字
形成時代
甲骨文展示
甲骨文
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烏龜甲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稱"甲骨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先後出土約14萬片,單字總數約4500個,可認者約1700字.甲骨文是現在漢字的"祖先",距今約3000多年,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即從那時開始.
金文展示
小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統一後的字稱為小篆.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後人又用"小篆"稱之,以與"大篆"區別.秦代刻石保存小篆書跡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則最能見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則體現出自然朴實的風格.
隸書: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圖為漢隸.
楷書:

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出現了.圖為楷書的創始人鍾繇 .
楷書:
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准字體.圖為鍾繇作品《宣示表》.
草書與行書 :
古代的中國人還創造出了兩種可以快速書寫的字體:草書和行書.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圖為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中國浙江的"蘭亭碑亭"是個有名的地方,當年,王羲之在這里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圖為《蘭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行書
"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圖為張芝寫的草書.

⑺ 誰有漢字的演變過程圖!(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

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都是全民的書面交際工具,這是共性。但是,各種文字又有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文字的不同特點可以從兩方面去看:一是看文字元號所代表的語言結構系統中的單位,二是看文字元號本身的性質。為什麼要從這兩個方面去看呢?因為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研究一種文字自然要聯系文字所代表的語言系統中的單位和文字本身使用怎樣的符號來考察,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揭示一種文字的特點,也才能比較真切地看出不同文字的特點。

從這兩個方面去看漢字,漢字是一種什麼類型的文字呢?

1.從漢字記錄的語言結合系統中的單位看,漢字是語素文字。

根據一種語言的文字元號所記錄的語言結構系統中的單位來看,記錄語素的是語素文字,記錄音節的是音節文字,記錄音素的是音素文字。漢字記錄的是漢語里的什麼單位呢?漢字主要記錄漢語里的語素。例如「學習」這個詞,寫下來是兩個字,這兩個字代表了漢語里兩個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即語素。由於漢字記錄語素,代表語素,漢字也就有了所謂「字義」,顯然,這字義是語素義。漢字代表語素是漢字區別於表音文字——音節文字、音素文字的一個重要特點。表音文字所記錄的不是語素,而是純粹的語音單位。例如記錄英語的拉丁字母,除有形有音外,它不表義,它只代表音素,作為記錄英語的文字元號,它僅僅是表示一定語音的字母。

漢字也記錄少量非語素的音節,如「葡」「萄」「枇」「杷」等。這些音只有pú táo pí pā等語音,而不獨立表義。但漢字所記的這類音節,並不同於音節文字中的文字元號。因為音節文字中的文字元號是專門用來記錄語言中的音節的,如日文的假名「夕」是記錄音節的,而漢語中的這類音節僅僅是某個多音節語素中的具體音節,它們只有處在「葡萄」「枇杷」等多音節語素中,才具有代表音節的作用,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且字形上往往還有標義的成分,如「葡萄」二字所從的「艹」,「枇杷」二字所從的「木」,標志著「葡萄」「枇杷」的種概念范疇,這種情況是音節文字不可能有的。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語素文字。

2.從漢字所用的文字元號本身的性質看,漢字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組成的文字系統。

文字所使用的符號大致可分為三類,即意符、音符、記號。跟文字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有聯系的字元是意符,只在語音上有聯系的字元是音符,在語音和意義上都沒有聯系的是記號。表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漢字則三類符號都使用。漢字里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以及形聲字中的形旁屬於意符,因為它們跟它們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有直接聯系。漢字里的音符指形聲字中的聲旁。雖然漢字和表音文字都使用音符,但漢字的音符同表音文字的音符有很大區別。表音文字的音符是專職的,漢字的音符是借現成漢字充當的,屬借音符性質。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象形字大多變得不象形了。如古代漢字的「 」「 」演變成了今天楷書的「日」「月」,在字形上已經看不出與太陽、月亮的聯系了,因此可以說已變成了記號。但是這些「記號字」在形聲字中常作形旁或聲旁,還起著表意或表音的作用,可見還不是單純的記號,而是具有雙重的性質:對古代的象形字來說,今天已演變成了記號,從形聲字的偏旁看,這些字元號一直到今天仍保持著意符或音符的性質。

由於現代漢字以形聲字為主,而形聲字是意符和音符的結合,雖然音符是借漢字來充當的,但它畢竟是漢字的表音成分,記號在形聲字中還起著表意和表音的作用,因此,從漢字使用的字元來看,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組成的一種文字系統。

3.漢字是語素文字和漢字是由意符、音符組成的文字系統,這兩個方面是相關聯的。語素文字要表示語素的意義,所以會選擇意符和借音符性質的音符。把漢字兩個方面的性質聯系起來看,可以說漢字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表示的語素文字。

漢字的最初模樣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 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圖為毛公鼎及銘文。 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 刻有秦國文字——大篆的石鼓 漢字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圖為秦始皇。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圖為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漢字的演變 監獄里造出的漢字:隸書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