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藏族舞發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藏族舞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03 20:31:36

Ⅰ 藏族舞蹈的種類

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

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

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

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

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庄舞);

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

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

以及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


(1)藏族舞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藏族人民把西藏的最高處,雅魯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薩迦以及阿里一帶,統稱為「堆」,流行在這里的農區自娛性圓圈舞,被人們稱做《堆諧》。《堆諧》的最大特色與區別,是在人們以歌唱伴舞的同時,添加了樂器六弦琴。後因從《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漸盛行於拉薩等地。

《堆諧》的歷史十分久遠,至今可見在公元10世紀時,建於西藏阿里地區古格王朝宮堡集會議事大廳的壁畫,繪有身著長裙、體前交叉連手、右腳在前左腳略後,面向左轉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狀與仍盛行於當地,被稱為「旋」的《堆諧》舞蹈姿態幾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娛性圓圈舞中,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是《堆諧》所獨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來自於《堆諧》。公元17世紀以前,《堆諧》只由歌曲伴舞,後來六弦琴「扎木年」作為伴奏樂器進入後,逐漸擔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間奏和尾聲的演奏,使原來的《堆諧》隨之在舞蹈形式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諧》漸漸擺脫了原有受唱詞、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為能隨不同節奏樂曲進行多種舞步變化的舞蹈。

至17世紀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頓節」上,各地藏戲團雲集拉薩。當時,在後藏「窮巴藏戲團」的藏戲中,穿插了由六弦琴進行伴奏的《堆諧》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歡快、熱烈,引起了人們不約而同的新奇和驚喜。從此,這種舞蹈開始傳入拉薩。

後經民間藝人們的相互交流與提煉,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強調了後半拍起步,並創造了用腳踏出節奏響聲的新步法,對舞蹈結構和套路進行了重新的規范,從此,一個新的舞種——男子《踢踏舞》便脫穎而生。以後,在伴奏樂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鈴等,使男子《踢踏舞》成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們喜愛。

以後,一人們為了豐富《踢踏舞》的音響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腳腕或小腿上綴滿響鈴,使響鈴和踏腳聲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鈴聲在踏腳過程中起、落的高難技巧,已成為衡量《踢踏舞》水平的一項標准。

《諧》,是即為人們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這種民間自娛性舞蹈,曾盛行於現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區,但舞姿最富魅力和瀟灑,還要數巴塘地區的《弦子》。因此,人們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為《巴塘弦子》。

每當節日,人們聚在一起,跟隨著一位或幾位手持胡琴,邊拉琴伴奏邊頻頻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後,甩動如雲長袖在歌聲和琴聲的相互變換中,翩躚起舞,樂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圓潤、狂放而流暢。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轉的琴聲下,舞隊忽而聚攏忽而散開,忽而跟隨著領舞繞行,好似游龍擺尾,忽而又成圓圈揚袖旋轉,如同白蓮初綻。此外,由拖步、晃袖、點步轉身及模擬孔雀等姿態動作的穿插、組合下,使整個舞蹈語匯豐富、姿態瀟灑,令無論是舞者還是觀者都陷於無盡的陶醉而難以自拔。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為「表演性的圓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認為,「鼓」能給人帶來吉祥與歡樂,是求得神靈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節日舞蹈中,必須要進行擊鼓作舞的表演。

西藏的山南地區流行著一種身挎扁圓形腰鼓,雙手持馬蹄形鼓棰邊敲擊邊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諧》,就是人們極其喜愛和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民間鼓舞。據說,這種「大鼓舞」產生於 8世紀左右,藏戲創始人,白教喇嘛湯宗傑布為修建鐵橋造福於人民,組織歌舞表演班子四處義演過程中,所創作的。

當年擊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西藏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鳶寺金城公主殿內,碩大的「慶賀桑鳶寺落成圖」壁畫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揮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與《卓諧》的舞姿幾乎仍無所出入。

《熱巴卓》和《熱巴》都屬於「卓」中的表演性民間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難以分辨二者間的相互關系。《熱巴》是指過去流浪藝人賣藝為生,所表演的雜藝歌舞節目。其中包含「民間歌舞」、「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三部分。流傳在昌都、工部地區以及雲南、四川省的藏區。

而《熱巴卓》則是以表演「鈴鼓舞」和各種高難技巧的舞蹈。《熱巴卓》的表演,在由專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樂的祝詞後,由男持銅鈴、女持扁鼓和馬蹄槌翩躚起舞中,拉開舞蹈的序幕。

他們先以圍圓圈跑動的舞蹈打開所需用的場地然後,由女子先表演集體鼓舞,在人數不限,剛柔相濟的少女舞蹈中,以「頂鼓旋轉」、「纏頭擊鼓」、「扭腰打點」等鼓技,表現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風采。之後,是在女子擊鼓伴奏下的男子單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颯爽的健兒們,一個個在呼叫聲中,以「躺身蹦子」、「躺身平轉」、「踢腿跨脖」、「單腿跨轉」和「兔子跳」等動作,博得在場觀眾的連連喝彩。在觀眾的要求下,隨伴奏鼓點,還可以增加表演有著不同套路和高難技巧的女子「鼓舞」。

舞蹈的快速、激烈、翻騰旋躍,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舞動,與節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體「鼓舞」形成了陰柔之美與陽剛之氣的強烈對比。無論是《熱巴卓》還是《熱巴》中的「鈴鼓舞」,因演出內容的豐富和舞姿的優美、技巧的高難而被人們所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流浪四方的《熱巴》沒有了,但文藝工作者曾根據《熱巴卓》編創的舞蹈《草原上的熱巴》,卻在世界舞蹈比賽中獲得了銅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Ⅱ 如何扎舞蹈發型

舞蹈中最多的是盤頭的發型,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盤頭方法:

第一種方法

1、先將頭發紮成馬尾

2、將頭發卷緊,向左繞

3、向下繞,目的是盤成一個圓

4、將發尾塞進盤好的髻中

5、用發簪挑起一絡頭發

6、將發簪插進頭發內的皮筋里

7、成品

8、也可將發簪另一端插出來,記得要壓一絡頭發在下面,這樣盤得更緊

第二種方法

1、先將頭發紮成馬尾

2、頭發向右繞,注意,此時不以皮筋為中心了,而在皮筋上面

3、再向左繞

4、再向右,就這樣繞來繞去,直到把所有的頭發都盤進去

5、把發簪插入皮筋里,並且把皮筋位置向上拉一點

6、簪子向上插入頭發中

7、成品

8、換個角度看

第三種方法

1、扎馬尾

2、頭發向左繞,用手把皮往上弄一點,省得埋在頭發里找不到了,我的皮筋是黑色的,為了大家看清楚,所以用畫筆描成黃色

3、頭發再繞過來

<br>

4、頭發繞到了皮筋的位置

5、把繞過來的頭發塞到皮筋裡面,等於用皮筋把它們捆住

6、捆過來的頭發繼續向左繞一圈,注意後面一圈的頭發要在第一圈的後面繞,就是藏在第一圈的後面。注意我左手食指拿住的,是繞第二圈的頭發,這時基本只剩個發尾了。

7、把這個發尾繼續塞到這根皮筋裡面,用皮筋把它捆住。

8、成品

第四種方法

1.手型:蹺起3、4、5指

2.把頭發擰一下,只是擰頭發

3.把頭發放到2指與3指中間。照片上可能手指太多,看好了我左手3指帶戒指,我的2指隱藏在頭發後邊了。

4.纏繞2指一圈。這張圖發尾已繞過2指一圈,從大指出掏出,准備繞第2圈。

註:頭發不用擰,光繞就可以了。

5.繞好了第2圈,我的左手大指按著發尾。

6.簪子自上而下穿過插進2指上的環。

7.把簪子橫著向左穿過去,先向頭皮深處扎,再從左邊的一撮頭發前,鑽出來。這步要用力!小心別弄疼自己就行了!穿出的那撮頭發是:一撮剛才被卷過的頭發,只是一撮這句話不知怎麼描述了!好難描述呀!我在最後一張圖里,用畫筆指一下那撮頭發。

8.綠色畫的就是上步驟說的那撮頭發,簪子從那撮頭發處穿出完成了!

Ⅲ 藏舞的基本動作及要領是什麼

藏族舞的基本動作要領: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於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於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於齊眉;大於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於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後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庄》)、《堆諧》和《諧》。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藏族舞蹈,從總體上可劃分為民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兩大類。這兩大類舞蹈都有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優美而瀟灑的翩躚舞姿和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則屬於宗教舞蹈類別中最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寺院舞蹈《羌姆》 的產生和流傳,與藏傳佛教的發生、發展密不可分。同時,又由於藏傳佛教中不同派別的存在,使被人們俗稱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裝束等許多方面,又都有著不同的特點與差異。

Ⅳ 藏舞的基本動作及要領是什麼

藏舞的基本動作及要領如下:

上肢部分:

一、齊眉晃手。

兩手下垂,動作時彎曲腕部,屈肘,以腕部帶動,在胸前交替擺動。右手是順時針的,左手是逆時針的。這個動作有大的,中的,和小的三種。區別在於晃手的位置高度不同。

二、晃蓋手。

一隻手晃,另一隻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由上而下形成上弧線流。單手的晃蓋也常出現在腰部附近、腹部前面。

三、髖前劃手。

兩手下垂,左右手在髖部前依次由內到外依次劃圓。左手逆時針方向,右手順時針方向,在平面上畫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是有規律的連接。

四、擺手。

雙手向兩側下垂,前後45度擺動,手腕主動。

五、橫向擺手。

兩只手放在身旁,多為單手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手臂,手臂隨著動。

六、平面擺手。

兩手垂於身旁,單手起至旁,由外至里於胸前橫放,手腕托起,手臂附著。

下肢部分:

一、碎踏。

雙腳交替踏步,膝蓋顫動,腳步節奏相等。可以進退轉體。

二、顫踏。

在抬起另一條腿時,輕拍雙膝,動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關節顫動(變支撐腿)。運動時,踏地與抬起另一條腿同步,顫動時上半身平穩放鬆。

三、抬踏顫(抬踏亦叫「岡打」)。

膝蓋下垂,同時抬起前腳掌,由膝關節驅動,腳踝發力,腳掌在膝關節顫抖的同時迅速拍打。

四、吸顫步。

做腿吸腿的動作時,支撐腿蹭踮膝部一次,再落下「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穩定放鬆。

五、退踏步。

動作腿後退半步,腳掌著地,同時支撐腳離地面,支撐腳踏地,動作腳踩地板顫膝。動作時,具有踩地板後順勢滑動的特點。

藏族舞蹈特點: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剛柔相濟。頗具特色的男子《踢踏舞》、獨具表演性的各種《鼓舞》和集體自娛性的《弦子》、《鍋庄》等,都是倍受藏族人民喜愛和廣為人知的舞種。

藏族的民間自娛性歌舞,如果從音樂節奏和舞蹈的風格、點來進行劃分,種類之多令人瞠目。但如果從歌舞的形式進行劃分,基本上可分為「民間歌舞」與「宗教舞蹈」兩大類。也可細分為「諧」、「卓」、「囊瑪」和「羌姆」4大類。

凡以歌舞為主的集體自娛性圓圈舞蹈,一般被泛稱為「諧」;而在圓圈歌舞中,具有較強表演性的集體舞,則被人們一般泛稱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經常可以看到以各種「鼓」作為舞具進行的舞蹈。

Ⅳ 藏族民間舞蹈的動作特徵

藏族民間舞蹈的動作特徵

中國民族民間舞歷史悠久,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藏族民間舞蹈的動作特徵,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果諧 藏族的圓圈舞

「果」,在藏語中表圓圈,「諧」在藏語中則表歌舞,二者合而為一,則表示圓圈歌舞。「果諧」,流傳於西藏廣大農村地區,常見於村頭、廣場、打麥場和曠地上,參加者少則十幾人,多則數百人,是最為廣大藏族群眾喜歡的一種自娛性歌舞。藏族傳統節日「望果節」,中的「望」在藏語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則表示「巡遊」或「轉圈」,二者合起來表示「巡遊田野」,在這一節日里除白天要舉行民間儀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農民們聚會在一起表演果諧。果諧動作源於農業勞動動作,但其藝術性遠高於農業勞動動作。其舞蹈結構和完整的表現形式大體如下:表演時表演者圍成圓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隊列最前方分別為男、女諧本。歌舞表演時,順序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稱「諧個」),表演者邊唱邊舞,並從左到右沿圈順時針踏步走動。踏步表演分為慢板和快板,表演時先跳慢板(稱「覺諧」),慢板表演結束後間以眾舞者齊聲喊號(如「休休休休」)或說幾段快板詞,之後為快板表演(稱為「諧休」),快板表演結束後再間以眾舞者齊聲喊號,舞蹈頓節結束。整個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樂器。

2 堆諧 藏族的踢踏舞

「堆諧」中的「堆」藏語指「上」或「高地」之意,「諧」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諧」就泛指雅魯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薩迦縣以及阿里一帶被稱為「堆」的地區的農村圈舞。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後,「堆」區出現了用作民間舞的伴奏樂器―――「扎年」,「扎年」逐漸被當地群眾吸收為「果諧」的伴奏樂器,使「果諧」的動作向踢踏轉變,在歌舞曲中也出現了前奏、間奏和尾聲三個純的、音樂的部分,這也構成了踢踏舞的雛形。十七世紀中葉,這種舞蹈流入拉薩,其基本變化規律為「三步一變」,同時腳下踏出各種節奏音響,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種弦樂樂器組成的樂隊伴奏,「堆諧」舞曲結構形式逐步趨於完整,其整個體系主要由「降諧」(慢歌)→「諧個」(歌頭)→「覺諧」(快板歌舞)→「諧休」(尾聲)四部分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娛性向表演性過渡。堆諧流傳區域比較廣,所流行區域的堆諧的特點也各不相同。總體來看,目前有定日堆諧、拉孜堆諧和拉薩堆諧三種民間堆諧歌舞音樂。拉孜堆諧又稱「北派堆諧」,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結、薩迦等縣流行。其音樂曲調優美、韻律感強,音階以七聲音階為主。伴奏採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較高,加花較多。

拉孜堆諧按音樂結構不同可分兩種:第一種由「降諧」(慢板歌曲)和「覺諧」(快板歌曲)兩部分結合組成;第二種只有「覺諧」。拉孜堆諧基本曲調結構包括前奏(「果覺」)、慢板、快板、間奏(「巴爾覺」)或尾聲(「休覺」)中的四到五個部分。拉孜堆諧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熱情。定日堆諧又稱「珞諧」或「南派堆諧」,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聶拉木及薩噶等縣。定日堆諧具有十分濃厚的'高原特點,其音樂表現為古樸粗獷、舒展豪放。音階以五聲調式為主,同時兼有六聲音階。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較簡單,多為一拍一音。定日堆諧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由「降諧」和「覺諧」組成;第二種則只有「覺諧」,第三種則是由「降諧」和「覺諧」組成,且其散板部分沒有樂器伴奏。其中前兩種結構的歌曲流行廣泛。此外,定日堆諧在演唱方式上較注重集體性,演唱時多採用真聲,喉音較重,裝飾較少。拉薩堆諧是堆諧中最為典型的一種城市堆諧,主要流傳於拉薩、江孜及日喀則等城市。拉薩堆諧的伴奏樂器除「扎年」外,還包括京胡、橫笛、揚琴、串鈴、特琴等。拉薩堆諧演唱者演唱時音域寬度最寬可達十二度。演唱時,演唱者一般獨唱,且需真假聲交替。拉薩堆諧舞蹈動作輕而靈巧,舞步穩重而幅度較小,主要注重腳下踢踏動作的節奏變換與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樂舞

「弦子」,藏語為「諧」,西藏腹心地區稱為「康諧」。巴塘、昌都一帶稱「葉」,因其舞蹈伴奏演奏樂器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動作為主,其動力特點可以分為兩種:一是以大腿帶動小腿,小腿提得較高,兩眼平視前方,舞步剛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較第一種突出,舞起時以臀帶腰,前後閃動,柔中有剛或是剛中見剛。在跳弦子舞時,必須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則「搓」步子小,落地輕,強則「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輕、重均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賽馬會和「古多節」上出現,其唱詞分頌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詞。表演時,男女或聚集圍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對歡舞。一般排頭為操「白旺」者,在其帶領下,人群揚袖起舞,有時圍集,有時散開,有時似長龍擺尾,繞行而舞,你唱我和,藉以抒發內心情趣。在胡琴發出的陣陣「顫音」指導下,舞蹈著的舞蹈也相應的產生一股「顫法」,這種「顫法」的形體特徵多以模擬孔雀姿態動為主。其舞姿圓潤而流暢、優美而抒情。

4 熱巴 藏族的鈴鼓舞

「熱巴」,有人稱為「康戲」,流傳於西藏東部昌都、工布地區和四川、雲南藏區,是一門融合有鈴鼓舞、民間歌舞和雜曲三個主要部分的綜合表演藝術。「熱巴卓」是「熱巴」中的骨幹部分―――鈴鼓舞。其表演風格粗獷奔放,通過各種技巧表演來抒發情緒,是藏族民間舞「卓」類中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種鼓舞。鈴鼓舞表演時,開頭先要說稱頌吉祥,炫耀技藝的「卡諧」,然後由男者執銅鈴,支持手鼓,點點敲擊,翩翩起舞,圍圈走動。跳到情緒熱烈時就可拉開場子進行技巧表演。表演時,先是女演員集體表演「頂鼓旋轉」、「扭腰打點」和「纏頭擊鼓」等鼓技,結束後女者散開站立一旁,男演員上場,在鼓聲伴奏下抖肩起「法兒」,各自表演「單腿跨轉」、「躺身蹦子」、「躺身平轉」、「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動作。另外還表演「滾毛」、「掄背」和「抖腳尖」等小玩意兒。藏族舞蹈作為祖國的一塊瑰寶,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學習和表演過程中都應不斷的宣傳中國的藏族舞蹈,同時要不斷給藏族舞蹈注入新鮮血液,更好的促進藏族民間舞蹈的發展,不斷擴大其影響力。

;

Ⅵ 藏舞的基本動作及要領是什麼

藏族舞的基本動作要領: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於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於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於齊眉;大於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於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後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藏族舞的活動儀式

望堆舉行"望果節"時,為籌備活動,人們較平日更早地開始忙碌。婦女們點燃場院的爐灶,開始了煮茶、搗奶……;男人們忙著支撐帳篷、布置鋪滿獸皮的觀禮座席、在場院南邊已壘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麥等。近中午時分,"望果節"的慶典會場終於布置就緒。

在主人熱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鄉賓客依次就座於嘉賓席,並接受主人獻上的青稞酒,按習俗用中指蘸酒揮彈三次,以表示對天地諸神的敬重。

Ⅶ 藏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徵

藏族舞蹈的分布比較廣泛,體態動律復雜。尤其是膝關節的運動,它分別有連續不斷的、小而快的、有彈性的顫動和連綿柔韌的屈伸,然而伴隨著顫動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的轉移,帶動了鬆弛的上肢運動,使手臂動作附隨而動,不能有絲毫的主動。

而從體態上看,它上身動作像雄師、腰間動作較妖嬈、四肢關節很靈巧、全身姿態要柔軟、舉止如流水緩步。所以說,藏族民間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見的基本體態,它和高原地區繁重的勞動生活、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及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在跳舞時,這些動作會自然地體現在舞蹈中,給人以安詳和諧的美感;

動態形象中帶有明顯的宗教心理因素,具有一種勞動所形成的身體協調之美,有著不可磨滅的藝術創造性。例如,舞蹈《翻身農奴把歌唱》就將藏族民間舞蹈的體態動律和風格特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把藏族文化很巧妙的融入到舞蹈里,獨特的闡述了藏族人民熱愛生活的場景。舞蹈的演繹,描述了西藏人民在政府領導下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黑暗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解放百萬農奴為題材的作品,以束縛、解放和釋放的三段情感結構,表達了西藏農奴內心的真摯情感。

這其中的體態動律風格很突出鮮明,松垮、弓腰、曲背的特徵展現了受壓迫的宗教心裡。首先,灑脫豪放、悠揚純美的體態,展現了農奴們被釋放後的喜悅心情;其次,連綿不斷、緩緩流暢的動律,表達了農奴們絕不放棄的思想內涵。

「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特徵,在作品中體現出了飄逸而沉穩的感覺。在被受束縛的段落里,舞蹈演員的體態動律表現在低矮、緩慢、沉重的形式中;而在解放和釋放的段落中,演員們豪放、灑脫、雄獅般的情緒將舞蹈推想高潮,展現了藏族舞蹈另一面氣宇軒昂的體態動律。

通過具體的比較和研究,從這兩種不同的民族舞蹈中,我們得到了不少關於體態動律的啟示,也挖掘出了很多的思想理念。更進一步說明了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各自的獨特之處。

拓展資料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總括名稱。藏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並與漢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西藏高原地區的藏族文化。較常見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鍋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

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概況

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廣闊的民族之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的藏族,發源於西藏境內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中游地區,集中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 4省內各地區。具有悠久的民族歷史和豐富的文化。

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異、各自與周邊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類別的文化現象與藝術品種、節日和祭祀活動中,形成了諸多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禮儀和歌舞。

在藏族的民間節日中,希冀豐收與歡度「望果節」是辛勞了大半年後人們的最大期盼和喜悅。在藏語中「望果節」的「望」字,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節」的整個意思便是:圍繞豐收的田野歌舞。

文字記載

「 望果節」的由來和酬神儀式的舞蹈,在《笨教歷演算法》中有一定的記載。傳說在公元五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向笨教教主請教保佑作物豐收的辦法時,教主指出:讓耕作的農民在即將收獲的田地周圍繞行並舞蹈娛神,上天將會賜予豐收。

從此,每年收獲之前,笨教僧侶充當祭祀隊伍的先導,高舉幡旗、手拿纏繞哈達的木棒「達達」與羊右腿,率領著各個村落手持青稞麥穗的農民和盛裝婦女,排成長長的隊伍,圍繞農田地界進行「收斂地氣、祈求豐收」的法式活動。

在這浩盪的大遊行過程中,人們不停地高呼贊美神靈和祈求豐收的口號,直至回到村中,把麥穗和小旗插在谷倉或神龕上為止。

活動儀式

望堆舉行「望果節」時,為籌備活動,人們較平日更早地開始忙碌。婦女們點燃場院的爐灶,開始了煮茶、搗奶……;男人們忙著支撐帳篷、布置鋪滿獸皮的『觀禮』座席、在場院南邊已壘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麥等。

近中午時分,「望果節」的慶典會場終於布置就緒。在主人熱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鄉賓客依次就座於嘉賓席,並接受主人獻上的青稞酒,按習俗用中指蘸酒揮彈三次,以表示對天地諸神的敬重。

「望果節」的慶典儀式,在鄉長簡短的講話後開始。鄉里的代表一一走到高台前,虔誠而認真地把帶來的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達百姓對神靈賜予豐收的祈求與感激之情。放供品於沒有神像的柳枝和青稞前,其因是藏族自古有著原始多神崇拜的傳統,他們崇敬高大的樹木,認為大樹有連接天地、溝通神人的功能,因此許多崇拜儀式都在大樹前的空地上進行,以達到祀神和娛神的目的。

但自古有「高原糧倉」美稱的後藏,要想在這里找到一片林子是十分困難的,因此農區的「望果節」活動一般都在村邊的場院舉行。為了與神靈溝通,人們只好在場院邊臨時搭建個高台,台上用插放披掛彩色布條的柳枝來象徵 祥雲圍繞的參天大樹。

禮儀結束之後便是用於「娛神」舞蹈的動。伴隨著激烈的鼓聲,一位頭戴畫有星辰藍色藏戲面具、身著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場亮相。他肩上斜挎銅鈴和寶劍、手持纏白色哈達被稱為「達達」的神杖,踩踏著鼓樂節奏向場院中心舞來。

這位崇高的神靈代言人站定位置後就開始揮動神杖,承擔起指揮娛神舞蹈的職責。在老者的一個手勢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著場地中心疾鼓而來。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棗紅色臉堂配上盤在頭頂夾雜著殷紅絲線的油黑發辮,更透著神采奕奕的陽剛之氣。他們身披五彩短披肩、腳蹬紅黑間色高腰藏靴、腰旁橫挎直徑約六十厘米繪有五彩花紋的大鼓、雙手各持馬蹄槌,在邊擊鼓邊雙腳不停地跳躍下,進行著快速而靈巧的隊形變化。

他們忽而組成圓圈旋轉飛舞,忽而排成兩隊穿梭馳騁,以隊形的變化達到渲染氣氛、表現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後通過舞者所採用的各種姿態,來體現每個舞段的主題。

主要特點

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在白面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使民間的廣場舞蹈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戲劇,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 民間音樂,使藏戲流傳於藏族民間長盛不衰。

Ⅷ 藏族舞有什麼發型

如果是少女建議 扎很多小辮子 然後弄點首飾上去裝飾。
如果不是 就可以扎一根長長的辮子
這樣都會很好看。

Ⅸ 跳藏族舞應該怎樣梳頭發

一般來說呢,藏族舞是用頭飾的,把自己的頭發藏在頭飾裡面
若是沒有的話,可以把自己的頭發梳成很多小辮子,成年人的話辮子只扎一半然後把所有辮子的末端扎到一起

Ⅹ 藏舞的基本動作及要領是什麼

藏族舞的基本動作: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於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於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於齊眉;大於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於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後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4、前後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向前後45°擺動,手腕主動。

5、橫向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多為單手的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小臂,大臂附隨。

6、平面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單手起至旁,從外至里於胸前水平面擺動,手腕帶動,臂附隨。

藏族舞的特點:

藏族是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同時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長民族歷史孕育下的若干節日中,幾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為敬奉神靈和歡娛民眾、藉以把節日歡樂氣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總括名稱。藏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並與漢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西藏高原地區的藏族文化。較常見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鍋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