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苗族是什麼顏色的
紅、黑、白、 黃、藍。詳情如下:
苗族服 飾之所以能聞名於世,不僅僅是因為其款式的多樣、造型的 獨特、工藝的精湛,更是因為其色彩運用的大膽,即《後漢 書》、《搜神記》等書中所謂的「好五色衣服」。
苗族服飾主要通過盛裝「花衣」流傳下來,款式為 長短不一的百褶裙,衣裙色彩主要為傳統的紅、黑、白、 黃、藍「五色」。服飾用藍色或綠色為底布,衣領、衣 袖、腰帶、圍裙及頭帕等部位滿是紋樣刺綉,其絲線主要 有紅、綠、黑、白及淺黃等。如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 「百鳥衣」,整個服飾色彩斑斕,白色的羽毛布滿衣裙周 圍,二者在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舞蹈中交相輝映。 黔東南一些苗族地區的女性服飾,以黑色底布為料, 主體紋樣使用深紅或橘紅色,形成大片紅色塊,再配以淺 黃、天藍、純白等顏色;衣袖用紅緞為料,紋樣則是淺 黃、果綠、咖啡、白等色彩,整個服飾用色多達十幾種, 但主色與配色在主次和強弱上鮮明和諧,富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服飾中黃色使用較少,這與其審 美和工藝限制不無關系。
Ⅱ 很多人都說苗族的衣服很好看,苗族的服飾到底長什麼樣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2)貴州苗族百鳥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Ⅲ 苗族服飾介紹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3)貴州苗族百鳥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在貴州省博物館,一款苗族遷徙服訴說著這個民族在歷史的歲月里曾經擁有的輝煌:肩部的紅色幾何紋飾,代表祖先曾經居住在田園肥沃、山川秀麗的長江以北的廣袤大地。
後背配飾一塊方形背牌,黑色邊框代表固若金湯的城池,象徵祖先曾經創建過繁華興盛的城市;百褶裙上鑲綉的3條紅色紋飾,分別代表祖先遷徙途經的黃河、平原和長江。
在貴州,苗族婦女仍喜穿綉花衣裳:松桃苗族的衣服以綉花草為主,色調素凈;黔東南以綉花鳥為多,色調較濃重;貴陽、遵義、黔西一帶則喜挑鮮艷的彩虹圖案;黔西北喜挑較大的幾何彩色圖形。
Ⅳ 貴州苗族服飾中的龍代表什麼
苗族認為龍代表婦女生殖器,象徵人類生命之門;生育是鳥進入婦女體內的結果。
苗族刺綉的文化內涵
苗綉創作飽含了苗族婦女深隧的思想內涵和朴實的感情色彩,每一件綉片都是苗族婦女發自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感情的宣洩,「沒有墓仿繪畫的奢侈品,沒有吹棒權勢的獻媚題材,更無矯揉造作、扭捏作態、嘩眾取寵的粉飾之意。」(《苗族刺綉發展源流及其造型藝術特徵》丁榮泉 龍湘平)苗綉作為苗族人民演繹天地萬物、記錄歷史和生活的一種文化載體被苗族世代沿襲下來。其創作的主題、造型及色彩在依附於本民族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和民俗活動等等的基礎上,還吸納他民族優秀文化,形成獨特的苗族刺綉文化。
1、 創作主題
藝術來源於生活。苗族刺綉無論是古時為了實用還是後期作為藝術作品,其創作主題都來源於苗族對自己生存環境、生命意義的認識和感受。苗族沒有文字,就通過「刺綉」這種獨特的形式將本民族的歷史附屬在隨身衣服上,「哪怕遷徙的腳步走的再遠,離開祖居地的時間再久,苗族的子子孫孫都可通過這種神秘而具有獨創性的方式接受有關本民族歷史的信息。」苗綉作為苗族一種文字元號,作為表達情感一種載體,創作的主題是非常深刻而豐富的。
歷史回顧 苗族服飾被世人公認為「穿在身上的史書」,人們從一幅幅綉片讀到苗族歷史。如,駿馬飛渡、江河波濤、苗王印、星宿花、蜘蛛花、虎爪花等等表現出苗族的族源史、戰爭史、遷徙史。
貴州鎮寧苗族把綉有江河的裙子分別稱為「遷徙裙」、「三條母江裙」和「七條江裙「遷徙裙」裙面上有81條橫線,分9組,每一組有9小條。傳說是表示蚩尤有9子,每子又9子,共81子孫,組成81個兄弟氏族,也就是九黎部落。「三條母江裙」上綉染的三大條橫線,表示蚩尤失敗後苗族遷徙過的黃河、長江和嘉陵江。「七條江裙」說的是苗族遷徙過的七條江河。黔東北苗族婦女所穿的「蘭娟衣」上的「江河波濤」,傳說是一個叫「詩蘭娟」的苗族婦女,為記住南遷的歷程,離開黃河時在自己左手袖子縫上一條黃線;渡過長江時在右袖上子上綉上一根藍線;渡過洞庭湖時在胸口上綉一個湖泊形狀的圖案……每翻過一座山、渡過一條江河她都在自己的衣服某個部位縫下一個記號。最後,到了武陵山區定居時,蘭娟按照她所記的符號,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線重新綉制一套精美的女裝送女兒出嫁。這種民俗傳襲至今。黔東南凱里、施秉、黃平、台江等地的苗族婦女在每件花衣的披肩上、裙沿邊都綉有兩道彩色鑲邊橫線,象徵黃河與長江。
「駿馬飛渡」圖案是鳳凰、古丈、松桃苗族衣服花邊上最流行的圖案。花邊是由無數個像馬的花紋組成,橫跨在河水中,表示萬馬飛渡黃河,馳騁中原。馬的兩邊是由無數三角迭成山型相間排列,表示崇山峻嶺。
還有「星宿花」表示蚩尤和黃帝打仗夜間行軍時靠星宿指引方向;「蜘蛛花」表示被圍困時祖先頑強戰斗的精神;「虎爪花」敘述苗族遷徙到深山時打虎的故事。
回顧歷史,緬懷祖先是世代苗族婦女刺綉不可缺少的主題。
自然崇拜 苗族信奉「萬物有靈」,把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認為人也能創造出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擁有自然才有的外在力量,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意識。至今,苗族把對天地以及組成天地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仍然一一體現在婦女刺綉作品上。僅黔東南的服飾動物刺綉圖案,就有龍、雞、鴨、鵝、黃牛、獅子、狗、豬、馬、羊、青蛙等等五十多種。這些動物有的單獨展示,有的與人組合,有的在花草果木之中,還有的是人頭動物身,人作為一種動物與其它動物一樣在苗族綉片作品混融於一體。其形象也不是自然界中的動物原樣,而是經過優化組合、神化了的超自然形象。牡丹、石榴、桃花、李花、梅花、馬蹄花等等植物花卉在苗族綉片中比比皆是。尤其楓香樹,它是苗家人的「媽媽樹」,是萬物之母、生命之源,在苗綉是必不可少的紋樣。
在苗家人看來,龍能保寨安民,賜人風調雨順;姬宇鳥美麗漂亮;蝴蝶是族群始祖;魚蝦表示食物豐足;蛙蟾關五穀收成;老虎威武勇猛;獅子活潑伶俐;鹿溫順文雅;象中直堅毅;牛力大體壯吃苦耐勞等等。而果木花草則表現出充沛的生命,象徵生命的動力、源泉,葫蘆寓含新的生命;石榴表示多子;楓葉意蘊長壽;花卉象徵少女、青春……
人托花、花藏人,飛禽走獸花叢中,人與動物、植物和諧相處,這是苗族的美好願望,並通過刺綉把這種美好願望表達出來,傳承子孫。
生命感悟 進入文明時代,人們羞於談論生殖,而苗族是一個敢於崇拜善於崇拜的民族,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有自本民族獨到之處。她們通過刺綉把對生殖的繁衍崇拜以借喻、隱喻表達出來,讓子子孫孫認識人類起源和生命意義。苗族認為龍代表婦女生殖器,象徵人類生命之門;生育是鳥進入婦女體內的結果;牛和鹿是生命與陽氣之象徵,表示生命之延續;萬物之祖的楓葉與蝴蝶則是苗族刺綉上必須保留的紋樣;魚作為遠古中原民族崇拜的婚配、生殖、繁衍之神物,在苗綉中表現最突出、出現率最高、變形最豐富的圖案,是苗家人對魚旺盛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渴望本民族子孫多得象魚崽;還有「鳥占牡丹」、「鳥啄石榴」圖案表明苗族婦女對生殖的崇拜;盤瓠也是苗綉中出現較多的圖案,是苗族姻親的標志。當然,無論是龍、牛、鹿、盤瓠還是楓葉、蝴蝶與魚,苗族也將視為圖騰來崇拜,作為圖騰圖案出現在苗綉中。
在苗族刺綉中,苗族女性公開張揚生殖意念,推崇人類生殖繁衍,使生命力在女紅文化中得以升華。
神化傳說 在口頭文學中,苗族的神話傳說很多,起初一些神話故事被苗族婦女綉制在衣服,發展到後來,苗族就把一些精典神話故事或人物神化傳承給子孫。如姜英射月、龍狗與六男六女、蝴蝶媽媽、開天闢地、狗盜糧種、小狗犁地、公雞請日出以及盤瓠、蚩尤、人首蛇身的延維、姜英誕生等等神話故事或人物是苗族刺綉製作的重點。楓葉、蝴蝶、魚、龍、牛、修狃、盤瓠、蛇、魚等圖騰在苗族刺綉中的形象更是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全憑刺綉者的想像和創造,或以此為主或穿插於整個圖案之中。綉片圖案中的人生翅膀騎龍獅馬牛鹿,要麼是馭蟠龍飛鳳,要麼是人首蝶身、人首蛇身、魚身鳥翅;再不就是捲曲於動物肚子、花蕊之中……競顯神性。
情感寄託 作為刺綉的創造者和製作者,苗族婦女把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人生的感悟及母性情感全傾注在刺綉創作之中,刺綉者的情感、願望等等全一一呈現於刺綉作品上。如,嬰兒的襁褓綉繪的是「蝴蝶媽媽」的圖案,祈求蝴蝶媽媽的保佑。蓮花與魚相配表示「年(蓮)年有餘(魚)」,喜鵲站在梅枝上喻意「喜上眉(梅)梢」;五隻蝙蝠圍繞壽字構成「五福捧壽」的圖案,表達苗族婦女渴望富貴長壽;一對鴛鴦在水中或一對喜鵲在花上是苗族婦女追求夫妻恩愛的美好願望;兩只如意與「萬」字格構成的圖案寓意萬事如意等等。苗族婦女在給丈夫或情郎鞋墊、腰包什麼的小信物會刺綉能表達自己心願的馬到成功、一帆風順、步步高升、心想事成的圖案或字樣,在小孩的衣帽、肚兜、背帶上綉上蜈蚣、蜂子、壁虎、蛇、蟾蜍五毒圖案以表達辟邪、消災、祛病意念(《苗族刺綉造型特徵》龍湘平)。刺綉成了苗族婦女寄託情感的唯一有型載體。
總之,苗族婦女創作的每一片綉片除體現刺綉水平外,均蘊含豐厚的文化內涵、體現製作者的氣勢、審美水平及製作者的喜怒哀樂,宛如畫家筆下的畫、書法家書寫的字、作家創作的小說、詩人的詩歌。
2、造型特徵
從結構相同的苗族服飾中,我們不難發現,因紋飾不同、裝飾部位不同形成不同的服飾款式,這使苗族服飾既有整體性又具獨特性,飽含苗族婦女豐富的想像力、高超的創造力和嫻熟的刺綉技巧。從苗綉刺綉造型角度窺探苗族刺綉的文化內涵將會有進一步的收獲。
紋樣探源 在苗族刺綉中,出現最多、運用地域最廣泛的紋樣有龍、魚、鳳、鳥、蝴蝶、漩渦、花草和幾何紋等。在封建時代,龍紋只能是皇家子孫才配有,但苗族人民卻肆無忌憚地將龍紋綉制在自己衣服上,不分階級,沒有高貴貧賤之分,苗族婦女可憑各自的想像任意綉制龍的形象。
龍加上牛頭、鳳頭、蛇身、魚身、鳥身、蟲腳,甚至配上花卉等。龍紋樣主要在黔東南流行。名稱也多種多樣,水牛龍、蠶龍、蜈蚣龍、葉龍、魚龍、蛇龍、飛龍、人頭龍等。而每一次祭龍民俗活動使苗族人民對龍的認識都有新的感受的,經過幾千年龍形象的沉澱,苗族婦女創造出奇異的龍紋樣。
魚紋樣也是苗族刺綉中出現頻率較高紋樣。《山海經》中載,苗族先民「食海中魚」,魚紋的表現與苗族先民稻作漁撈文化無不關聯。另外,魚是多產多子的象徵,是生命的象徵。因此,魚紋被黔東南苗族演繹的千奇百怪、豐富多彩。黔東地區的魚紋寫實較強,黔東南地區的魚紋寫實寫意兼之,黔東魚紋一般與花草配在一起,黔東南的魚 紋十分豐富,有人頭魚身、龍頭魚身、有的魚還長著翅膀,當然,數太極圖式的交魚圖造型最多鳥紋,苗族認為鳥是人的魂,所以鳥紋是苗族刺綉中表現較多的紋樣。黔東南地區的鳥紋造型最豐富,蟲身鳥足、鳥頭葫身、雙頭鳥、多頭鳥、鳥翅站人、鳥翅生花、龍頭鳥身、鳥頭龍身等造型近百種,尤其以榕江月亮山的「百鳥衣」著稱。在綉制鳥紋樣時,其造型基本上是由不同神態和形態的鳥紋組成,有寫實也有寫意。傳說,雷公與姜英發生沖突,雷公發大水淹沒大地,只有姜英的一對兒女躲在葫蘆中被洪水沖至高山絕壁上,是岩鷹(即鳥)將兄妹背到平地上,兄妹婚配繁衍人類。「鼓藏節」就是苗族祭祖靈祭鳥神的祭祖活動。故苗族又把鳥作圖騰來崇拜。
Ⅳ 苗族服飾歷史背景
重建女性文化的呼聲--本書研究的背景--苗族女性文化的內涵與外延--苗族服飾之為女性文化的依據--苗族服飾的現實概況--苗族服飾的學術資料價值--神話史詩是苗族服飾的靈魂--苗族服飾文化的研究方法--苗族服飾的物態·民俗·精神三重結構--苗族服飾是一個有機的文化系統--苗族服飾系統的「器道」一體化特徵--「紋化」乃文字源頭的力證
有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父權制、家長制為核心的男權文化,它造就的女人不是人而是供男人尋歡作樂和傳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傳統文化中沒有女性文化;並因此而發出了重建中國女性文化的呼籲與倡儀。(參見(光明日報1989年4月27日第三版)1995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更是將建設全球女性文化提到了議事日程。
其實,在中國范圍內,女性文化作為獨立的主體存在,古來有之。它主要表現在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圈中。如果我們承認中國文化的大廈為各民族所共同構築,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去注意和研究女性文化。
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苗族總人數為730多萬,是僅次於壯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數民族;其中貴州省最多,共有 3686900人,佔全國苗族總人數的一半以上。苗族女性文化,作為苗家女性生存活動的方式及其創造的積淀,不僅在苗族傳統的鄉村社會中始終存在,而且在整個中國社會邁入現代化的進程和背景中,亦以人類的自然全面發展為終極價值追求而不斷吐故納新……
苗族女性文化做為苗族大文化圈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當然會滲透在其大文化的每一層面里,但它本身具有的層次性,是建立在鮮明的主體性、群體性和開放性基礎上的。與儒家文化規范下,漢民族傳統的女性文化表現出來的那種依附性、封閉性、非個性等畸形層面形成明顯對照。這是由於漢民族傳統的男權文化,封建宗法思想抹煞了其女性的主體資格,而苗族女性長期生活在一個真正男女平等的平權社會的結果。
按照我的理解和認識,苗族女性文化包含著兩個方面的互補內容:一是以苗族女性為主體的文化,其前提是苗族女性角色作為主體資格的存在;另一是苗族女性角色的社會化和女性創造力的結果,以及社會對它們的評價。概而言之,苗族女性文化就是苗族女性創造的文化和有關女性的文化。而苗族服飾,就是典型的女性文化瑰寶,是苗族女性智慧和情感的創造結晶,苗族女性則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載體。同時,它又是一種符號與象徵,是一種規則和符號的系統化狀態,是處於純粹狀態中的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藝術不僅有年齡、盛裝和便裝的不同,而且還有較大的地區差別。盡管如此,它往往保持著苗族獨特的傳統款式,即苗族婦女穿長短不一的百褶裙,圖案花紋不盡一致,但母題內容和製作方法大體相同。多刺綉、織錦、蠟染裝飾,衣裙的顏色主要是紅、黑、白、黃;藍五種,基本保持著其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見《後漢書·南蠻傳》)的傳統,用料則隨著居住環境的差異而有棉、麻、毛料之分;上衣多為開襟,有左衽、右衽和對襟的區別。頭飾多種多樣,發型也有所不同,保留的古風頗多,上古三苗椎發髻首(見《淮南子》)、麻發合髻的流韻猶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與其他民族的雜居交往,苗族女性服飾在傳統的基礎上發生了許多變化,但較多地區仍保持著傳統的款式和特色。大致可概括為古代與近代兩種形制。傳統的古老樣式,比較華麗,內容豐富多彩,是苗族服飾最具特色的部分。僅頭飾就有幾十種,在頭飾上以挽發髻盤扎於頭頂,上插木梳及其他妝飾物,以類似雲髻者較多見;衣飾方面,其共同特點是上身穿滿綉花紋的窄袖、大領、左右衽或大領對襟短衫;下著長短不一的花百褶裙。近代樣式為頭包帕,上身穿大襟短衣,下身穿長褲。衣緣、衣袖、褲腳都鑲「花邊」。衣服兩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綉「花邊」。胸前再系綉花圍腰一幅,服飾多為青色或藍色,也有的用深灰色和黑色。近代樣式比傳統樣式素靜,用料少,費工小,可當便裝用。它是清代中葉改裝後逐漸興起的樣式,是一種經過改造的具有苗族特點的滿人服。現有的苗族服飾,可按方言區和次方言區分為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特區型5種(據1984年4月北京(中國苗族服飾展覽》之分類)。
黔東南型服飾,主要流傳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6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貞豐、安龍、興仁,以及廣西融水、三江等地。除男子服裝基本相同外,婦女服飾差異較大。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有的長達腳背,有的長及膝蓋,有的短至腿根,還佩戴各式各樣的圍腰和綁腿。發髻亦有較大差別。由於這一地區支系繁雜,故黔東南型服飾款式多達30餘種。
黔中南型服飾,主要流行於貴州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紫雲、羅甸、望謨和雲南丘北、文山、麻栗坡以及廣西隆林等地。黔中南型服飾的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織衣裙或蠟染,其他則與黔東南型大同小異。婦女穿大領對襟衣、百褶裙,系包頭帕或頭巾,髻發,但各式之間又有明顯區別。黔中南型的5種服飾,實際就是5個支系的標志。
川黔滇型服飾,主要流行於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楚雄、彝良、威信,貴州畢節、仁懷、金沙等地。川黔滇型服飾又分川南古藺式,黔西北威寧式,雲南昭通楚雄式3種。這一地區服飾的特色是以麻布為主要衣料,服裝色調較淺,蠟染工藝的使用更為普遍。因居住地區比較分散,服裝及發式差異相當大,但與原居住地的服飾區別甚微。威寧與安順有些苗族語言相同,但穿著卻不同。大方一帶的「鴉雀苗」與附近高山「白苗」過去的他稱不同,而穿著相同。穿川黔滇型飾的苗族服飾和發型多樣,也可說是支系的具體反映。
湘西型服飾,主要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縣,四川秀山、酉陽,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現都穿改裝式服飾。除有多種多樣頭帕花色和式樣外,服裝差異較小,但也有7、8種之多。可說是湘西地區苗族大支系中若干次支系的反映。
海南省型服飾,受當地黎族服飾影響比較大,婦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有一個鈕扣,無領,著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色,花紋較少。束發,包一塊綉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上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這種裝束與苗族其他地區不大相同,十分獨特,是海南省苗族支系的明顯標志,
總之,苗族(女性)服飾藝術的類型實在紛繁復雜,每大類型中又有若干亞類型,如包括次支系服飾在內,不下兩百來種;據初步調查,僅貴州就有100多種款式花色。(以上引自拙文《穿在身上的史詩圖騰--論苗族女性藝術》,雲南《民族藝術研》)1992年4期。)
就上裝看,目前叫得出名稱的有:貫首服、無領服、高領服、矮領服、短領服、長領服、大袖服、左衽服、右衽服、滿襟服、對襟服、有扣服、無扣服、方擺服、圓擺服等。而裙子則有:飄帶裙、迷你裙(超短裙)、半邊裙、羽毛裙、圓桶裙、長裙、中短裙、百褶裙、片裙諸種。至於頭飾,有明顯區別的不下百種;其中較著名的有圓椎髻、鳳凰髻、盤龍髻、頂子髻、牛角髻、粽子髻、歪梳髻、菊花髻、田螺髻、倒「∞」字髻等。中國有史以來的歷代服飾款式在此幾乎都能找到其對應物;在現代流行時裝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和蹤跡(如超短裙、緊身褲、蝙蝠衫等),特別是曾被著名苗族作家兼學者沈從文先生在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譽為「中國服裝歷史上的活標本」的桶裙貫首服,甚是珍貴。桶裙貫首服早在《後漢書·南蠻傳》和《唐書·南蠻傳》中就有記載,「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為通裙」,是一種不挖袖,不上領,由方形布料製成的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服飾之一--「深衣」雛形。深衣者,上衣下裳相連接也。這種服飾源於商周,興於戰國秦漢,不分男女,不論尊卑,都可穿著。而今天,這在中原大地已消失了很久的服飾,卻在大山深處的貴州苗族中(尤以長順縣代化和平塘縣通州、西關一帶苗族最為典型)得以完整保存,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又如「百鳥衣」與「鳳尾裙」,曾一度分別在唐代和宋代風行,現今大概只有在都柳江流域的「花衣苗」和雷公山麓的部分苗族中才能見到其遺制了。它不但成為研究中國服飾的起源、發展極有價值的活標本,也為證明中華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有共同淵源提供了佐證。從製作技藝上看,服飾發展史上的5種型制--編制型、織制型、逢制型、拼合型、剪裁型(編制型:其特徵是有編無織,披而服之;織制型:其主要特徵是織造成片,加以綴合而服之;縫制型:其特徵是構成服裝剪裁的布片全是標準的幾何形--正方矩形、三角形;剪裁型:即構成服裝的布片已嚴密縫合,且是非標準的幾何形--弧形、斜四邊型。參見1985貴州《民族志資料匯編·苗族》第五集第428頁楊采芳文)--系列,在苗族服飾製作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累關系鮮明,堪稱服飾製作史的「陳列館」。……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各民族中可謂絕無僅有,充分地層示了苗族服飾藝術神奇王國中無比旖旎的藝術風貌。因此,我們可以自信地斷言,無論在中國各民族服飾藝術史上還是在世界服飾藝術史上,苗族服飾藝術都佔有重要地位。(參見抽文(穿在身上的史詩圖騰》(同前)。)
服飾之於苗族,是作為一種生活模式和文化傳統而存在的。服飾在民間流傳是生活的使然,服飾的內容和形式也要服從其生活和情感。苗族特殊的生活使得其服飾的形式中沉積豐富的歷史的、社會的、習俗的內涵。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一般認為,現居於黔滇桂湘鄂川等省區的苗族同屬一源,就是在先秦古書中被稱為「九黎」、「荊蠻」,在漢以後的史籍中被叫做「五溪蠻」、「武陵蠻」等名的古老民族的後裔。歷史賦予這個古老民族的命運是苦難而悲慘的。正如澳大利亞民族學家格迪斯在他的《山地民族》中所說:「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數千年來,苗族在求生存的征途中歷盡艱辛,從傳說的「九黎」、「三苗」的黃帝時代到有史以後的夏商、秦漢;從古代的歷代王朝的到現代,苗族經歷了若干次巨大的戰亂,在被剝奪、被切割、受擠壓、受控制的不幸中掙扎。為了躲避頻頻的禍亂,他們不得不一次次背井離鄉,放棄辛勤建造起來的村寨,從黃河中下游南涉江淮流域,又從江淮西遷西南山地;從北向南,從東向西,遷徙跋涉;從廣闊的中原大地來到丘陵水鄉,最後避居在大西南連綿逶迤的莽荒野嶺。他們頑強地生存下來,在強大的封建王朝勢力的空隙中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自控體系,用自己政教合一的手段--鼓社制--把本民族團結為一個緊密的文化整體。然而,歷代封建統治者對苗族所施行的追剿、征伐、壓迫、歧視政策嚴重地阻礙了苗族社會的進步,由此造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遲緩和不平衡狀況。生活於西南腹地的苗族,到明清之際,才開始清除具有封建領主性質的土司割據局面,形成雛形的地主封建制,生產發展畸形。一些地區,如黔東南、黔西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才基本改變了刀耕火種、狩獵採集的原始生產方式。特殊的政治經濟狀況使苗族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原始巫教活動,以及由此演化而來的節日集會和神話傳說、民間藝術。因而,整體處在人類文化發展序列上宗教文化階段的苗族傳統服飾,就像一張滿是社會基本需要互相聯系的網,由特殊的政治,經濟、宗教、習俗等「經緯線」共同織成,互相影響滲透。
苗族服飾獨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無論就其藝術樣式還是它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內蘊而言,都使人強烈地感受到苗族服飾那十分獨特的魅力。在民間,其中的各種花紋承載著諸多的史跡,完全可以當一部卷帙浩繁的史書來讀。那裙裾上極其簡單的道道抽象線條,被看成是一條條河流,有人竟能指出哪一條是長江,哪一條是黃河,哪一條是洞庭湖,哪一條是嘉陵江,哪一條是清水江,哪一條是通往西南的山路;那背牌上的回環式方形紋,被看作曾經擁有的城市,也有人能指出哪是城牆,哪是街道,哪是蚩尤祖先的指揮所,哪是角樓,還有兵把守;那披肩上的雲紋、水紋、棱形紋,被看成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田沃土;那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被看成是遷徙時萬馬奔騰飛渡長江黃河;那圍腰上的刀槍劍戟弓弩圖紋,被看作蚩尤發明的「五兵」……這些被篤信無疑地視為本民族生息發展和遷徙漂泊的歷史路線的形象記錄。如今居住在黔西北、滇東北一帶的苗族同胞,幾乎沒有什麼稻田,但他們 製作使用的蠟染刺綉品上卻有田連阡陌的圖案,這與史書記載的秦漢時期其先民生息在江淮濱湖地區相吻合,是穿在身上的史書(參見《貴州文化》1990年3期第41頁吳正光先生的文章)。苗族服飾藝術既表現和反映史詩,又表現和演繹神話傳說,呈現出濃烈的圖騰意味。它大量選用水中游的魚、蝦、青蛙、泥鰍、鴨、鵝……空中飛的野鳥、蝴蝶、蜜蜂、蚱蜢、飛蛾……地上跑的田鼠、雞、貓、羊、豬、馬、獅、虎、象、鹿,以及想像中的動物龍、鳳、麒麟、獨腳獸和花卉植物作為題材,並且還有較復雜情節的人神鬼怪和人獸連體的多種祖神等等原始巫術宗教內容。每當欣賞苗族服飾時,常常會讓人感受到巫教觀念中靈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將我們與廣袤無垠的自然連接成一個整體,人、動植物、無生物均處在同一層次,不受種或類的時空局限,在超越時空中互滲關聯。至於巫師騎馭的龍、鳥、虎、鹿、獅、牛、象、蛇、魚等動物,無疑就是神人交通時的工具,象徵著神人無界。因此,「無字文化」、「巫教文化」(參見拙著《苗族舞蹈與巫文化》第3至9頁,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當成為我們認識苗族服飾藝術的一個重要參照背景。
說苗族服飾藝術類型眾多,作為一種表象大家都有目共睹,但它的成因似乎還沒有人去探究過。應當看到,除了文化歷史學意義上的民族大遷徙等原因造成的群落斷裂之外,山地的自然阻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苗族共同體的文化表層特徵,其相互間的眾多差異(包括服飾)和心理上的自我封閉皆可視為對山地文化這種自然景觀的無意識認同產物。山地文化與平原文化、航海文化形成區別,其顯著特徵是整體認同前提下的若干群落式斷裂。撇開其遠古的發源地疑問不論,就苗族共同體成員的現狀分布而言,至少在2000多年時間內,其絕大部分基本居住在以貴州為中心的中國西南、華南崇山峻嶺中。綿延的山地交通閉塞,加上農耕文化的自給自足方式,各群落之間除特定的婚姻聯系和節日需要外,往往是山寨對峙,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於是形成了文化地理上的錯落分布:支系繁雜、服飾紛呈;溝壑之隔,語言難通;方圓百里,風俗頗異。並且,苗族服飾藝術型式不僅與其語言分布有著密切對應關系--講同一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的苗族服飾類型款式基本相同;而且與其神話、傳說、故事、古歌、習俗等關系密切--同一服飾型式的支系,他們的神話、傳說、故事、古歌、習俗亦大體相同。而漢民族服飾的長期一統化(區別惟宮廷與民間的質料不同,裝飾圖案有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說與平原文化、有字文化有較大關系。山地文化應成為我們探討苗族服飾藝術的一個有效座標。
盡管自明代以後,一些漢文史志和外國學者,如《大明一統志》,清田雯《黔書》、陳浩《苗圖說》和《百苗圖》,民國初年日人鳥居龍藏《苗族調查報告》等,曾對苗族服飾作過一定的記述描繪,但長期以來,苗族服飾猶如「養在深宮人未識」的大家閨秀,社會對它的關注,僅是近10多年來有關部門舉辦的幾次苗族服飾專題展覽和有關苗族服飾藝術的展覽以後的事(主要有:1982年6月貴陽《貴州苗族服飾展覽),1984年4月北京《中國苗族服飾展覽》,80年代貴州省文化廳等部門主辦的《貴州蠟染文化展覽》、《貴州民族節日文化展覽》、《貴州民族婚俗展覽》、《貴州民族刺綉展覽》、《貴州民族剪紙展覽》,以及1990年4至9月在全國部分省區巡迴並出國的《貴州民族服飾展覽》等。至於規模較小的國內外苗族服飾展覽不計其數)。它那獨特的風格樣式和還有待於深入揭示與闡釋的文化意蘊,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服飾藝術鮮為人知的一面,也為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服飾藝術研究提供了參照系統,這必然會導致服飾藝術史和服飾藝術論研究方法上的一些變化。它會使我們發現中國服飾藝術史是包容許多方面的歷史,而對其中的某些方面,我們至今還缺乏起碼的認識;我們心目中的傳統,充其量亦不過是一種破碎的或片面的傳統。我們慣用的一些解釋服飾藝術品的方法,其實並不具有普遍性。至少我們還缺乏活生生的視覺樣式史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於通過具體款式和紋樣造型的確認以發展純視覺方面的理論。近年來,有些研究民族服飾的文章,常用民族學的方法即歷史的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的款式結構和圖案上,但這樣的方法又不是真正的歷史學家的方法,因為它依據的不是有據可查的「信史」,而是對歷史的臆測或構擬。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既不能被證實,又不能被檢驗,缺乏科學性,更無實用價值。在探討苗族服飾藝術時,我們不妨引進一下自然科學中的比較方法即歸納方法,對我們的視野或許會有新拓寬;比較方法關注的不是個別事實物的「起源」、「發展」等,而是整體的「本質」、「功能」和「通則」(參見[英]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夏建中譯本第2-3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苗族服飾藝術研究的角度當然應該是「全方位」的,我們可以從歷史學、神話學、宗教學、考古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以及現象學、符號學、美學的角度一一切入。毫無疑問,苗族服飾藝術史和苗族服飾藝術論的研究,必須藉助於上述各方面研究的具體成果,將它們綜合為自己的廣角鏡頭。然而,從文化藝術史與文化藝術論的角度,也許首要的是對苗族服飾藝術視覺樣式特性的總體把握;當然,這種把握首先是在不同風格樣式的比較中形成的。因為這樣才有可能進一步探尋每件獨立服飾藝術品所賴以創造的基本原則,它的藝術追求傾向及其動因,「藝術的意願」(參見L·文杜里《西方藝術批評史》第17頁,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它的美學脈搏,它的生命之芽,文化背景,或者說它的能動的價值,它的力量。這是一方面。(以上參見拙文《穿在身上的史詩圖騰》[同前])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苗家人的世界感即該民族面對世界所形成的心理態度,包括其對世界的感受、印象以及看法等,也可以說是這個民族的一般精神狀態。然後由此精神狀態去解釋苗族服飾藝術的風格特點。
概而言之,我們在致力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研究成果來透視苗族服飾時,時刻注意站在一種綜合立場而不是囿於其中的某一家某一派的偏狹角度,以期突破傳統偏見。
苗族每種服飾款式作為支系標志的事實,使得我們能為支系這種苗族亞文化聚落中的服飾進行界定找到一個統一的標准,進而弄清問題的關聯域。通常,許多受西方人類學影響的學者把少數民族服飾作「原始藝術」觀,這無疑地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及其背後的科學家共同體中存在著文化觀與歷史觀的謬誤,存在著歐洲中心論和進化論的痕跡。在進行研究之初,他們腦子里總是習慣性地通過聯想產生一個框架,把研究對象安放在該框架所顯示出來的歷史發展模式之中,並用一種標志加在對象身上,以幫助其識別對象所應歸屬的時間段落和風格類型。因此,即便我們在苗民族服飾藝術中發現了一些似乎能與西方古典藝術或現代藝術相合的共性,也決不能證明這種藝術是朝著文藝復興時期或工業化社會的藝術單線進化過程的一部分。事實上,每個苗族支系亞文化聚落所擁有的服飾藝術表現的傳統,都要遠遠超過該文化中已經存在過的復雜經驗,把一個亞文化聚落已經獲得的物質謀生手段作為衡量該社會的精神、心理活動與服飾藝術創作、體驗的發展程度的唯一尺度,肯定是不客觀的,因此,不論我們是否情願,我們只有把自己與所在文化體系有極其不同內涵的研究對象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才能真正與之對話,並在對話中而不是在想當然的幻覺中理解談話對象。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發生的,因此,任何文化變異的前因後果,都是在一個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得到體現和說明的。苗族服飾,作為一種存在於其文化傳統和生活模式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其歷史來源與文化因子在傳遞、衍化過程中綻開的物質和精神花朵。同時,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傳統,苗族服飾是通過本身的系統將象徵符號與意義結合起來並使意義符號化的。因此,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而且是含義寬泛的文化,一個自足的開放的系統。對苗族服飾文化的自身特殊結構來說,我們權且從形態和功能方面作如下總體的把握與劃分:
一
服 ┏表層→物態形式 種
飾 ┃ <=>媒價<=>文化內涵 ┓ 文
系 ┃中層→民俗活動 ┃ 化
統 ┃ <=>主體<=>文化心理 ┛ 形
┗深層→精神心態 態
本書就擬循著這個系統的構成劃分來展開對苗族服飾的研究與論述。其中服飾的物態形式,是我們進行研究所需要的直觀的外在的依據,構成了苗服飾系統的表層。從這個表層我們見到的是質料款式結構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美的因素,諸如構圖的疏密、虛實;韻律之流動感;節奏、形象的具象與抽象,寫實與誇張;空間體積感、厚重感、明暗、比例、大小;色調的冷暖;統一與分離,色彩的淡雅與濃重、協調與對比;造型之各種技法如刺綉、挑花、蠟染、鑲貼等等。
苗族服飾與民間歲時節令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甚至可說,沒有民間節令習俗就沒有大量苗族盛裝的存在。換句話講,苗族服飾是藉各式各樣的節令民俗活動來展示的,民俗是苗族服飾的載體。長期以來,苗族服飾一直伴隨著各種節令民俗活動,它處在苗族民間文化、社會心理、宗教信仰等精神形態的深層和外在的物化形式中間,成為勾通兩者的橋梁;民俗活動成了匯集、應用、展示苗族服飾的文化場所,構成了苗族服飾系統的中層次,是聯系主體和媒介的紐帶。
風俗做為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常常與精神心態互為表裡;風俗常常藉助苗族服飾的物態形式來表現民俗文化中的諸多精神實質。苗族服飾的深層次內容是精神的、觀念的、心理的、情感的、意志的、審美的,單憑其款式特點之類型式因素是不能全看出來的。因而,要全面認識苗族服飾,必須通過它的外在形式,考察其在民俗活動中的應用情況,研討其內在價值,歷史成因;分析其藝術表現的傳統怎樣才能在社會互動的中心為自己提供一個系統的、有組織的表達方式。這樣,才不致失之膚淺和空泛。
Ⅵ 苗族人的服飾,飲食,民居。
服飾特色
苗族少女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苗族銀飾
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苗族房屋
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被現代建築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的建築方式,木製桿欄式建築既解決了山地建築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問題。苗族村寨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西江千戶苗寨
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統計,在清朝咸豐年間(1729年)西江千戶苗寨有600多戶,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1040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戶,1997年為1115戶。據2005年的最新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共有住戶1258戶,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佔99.5%。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苗族同胞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在苗寨上游地區開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美的田園風光。由於受耕地資源的限制,生活在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里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這里的苗族居民根據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每個村寨的坡頭都種植了成片的楓樹林作為護寨樹,成為當地重要的自然景觀之一。西江苗族是黔東南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積淀,這里的苗族建築、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西江苗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這里現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漢語言文字,盡管漢語言是西江苗族與外界交流的必備語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間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語。在清雍正開辟「新疆六廳」以前,西江基本處於化外之地,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與漢族地區有顯著差別,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頭」、「鼓藏頭」、「活路頭」等,不同性質的自然領袖其職責也不同,相互之間具有分工協作的性質,共同維護苗寨的安全與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每個自然地方下轄若干相互有密切聯系的村寨,「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族老」則是某一家族的領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眾、學識豐富的人擔任,主要負責民間糾紛的調解、裁斷,「榔頭」主要負責刑罰,維持地方治安,「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其中,鼓藏頭和活路頭是世襲的,而其他自然領袖一般是群眾選舉出來的。「議榔」是苗族社會為了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由方老、寨老、榔頭等組織的群眾議事會,以對內部的各種重要糾紛和外敵入侵進行商議、決斷。議榔大會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如果社會安定,無爭無議,也可兩、三年舉行一次,遇外敵來犯時則臨時召開。西江的議榔一般是分頭在各寨子的風景林中舉行。清政府在苗疆實施「改土歸流」後,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方老、寨老等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與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
坡腳寨
坡腳寨位於都勻市東部壩固鎮境內,距市區36公里,全寨300多戶1000多人均為苗族。坡腳寨因位於坡腳寨
坡腳而得名,全寨民居一律採用「平欄式」建築——吊腳樓樣式,房屋沿著山坡地勢自下而上排列,層層迭迭,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走進坡腳寨,首先要過一道「山門」。過了山門,放眼遠望,頓覺眼睛不夠用。原來作家描寫的「世外桃園」!群山環抱,萬木蔥籠,寨後的群山青翠欲滴,生機勃勃。清風吹來,山下的竹海隨風起舞,苗家女孩用醇香的米酒迎客坡腳以如此獨特的禮節歡迎著遠方的客人。坡腳寨仍保留古樸濃郁的苗族風情。熱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響鐵炮迎賓,用自家釀造的米酒敬攔門酒,奉送迎賓彩蛋和花帶,客人進寨前,有三道「攔門酒」迎客;進寨後,可領略蘆笙舞、銅鼓舞、情侶對歌等民族歌舞,其間穿插充滿情趣的打花臉游戲。可品嘗原法原味的苗族農家飯菜,還可購買「連心帶」、背帶、圍腰、鞋墊、毪子、銀飾等做工精美、風格獨特的苗族工藝品。在坡腳寨,有兩樣東西是可以讓攝影人動心的,一個是傍山而居冒著縷縷炊煙青瓦迭交的吊腳樓群;一個是當地苗族同胞保留的較為豐富淳樸的苗族文化活動。每當有遊客光臨這塊土地,熱情好客的苗族同胞會身著盛裝夾道歡迎,苗族姑娘分別站在三道攔門寨口,手持自家釀造的米酒,唱起美妙動聽的敬酒歌一位一位敬獻,讓遊客和攝影人一道一道「過關」,以示隆重。苗家漢子則吹響大號、牛角號、芒筒,吹奏歡快的蘆笙,敲起振憾人的銅鼓,同時鳴放12響禮炮,迎客人寨。待坐定後,苗家人會獻上傳統民族文化活動。有歡快的苗家舞蹈,蘆笙、銅鼓表演等:遊客可參與饒有興趣的打糍粑活動,蘸著黃豆面品嘗熱乎香糯的糍粑;活動中,苗家小伙還將表演民間絕技上刀山、下火海、口噴烈火、鋼針穿喉等驚險刺激的技藝;隨後,苗家人會為每一位遊客送上一份代表幸福美好之意的彩蛋,和遊客一起做打花臉游戲。活動場外,勤勞智能的苗家姑娘還將現場演示苗族刺綉、紡紗、織布。都勻市壩固鎮坡腳寨自1995年定為黔南州民族旅遊村以來,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中外來客和中央電視台各欄目組、香港鳳凰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在國內外廣為傳播。
南花苗寨
南花苗寨位於貴州凱里市三棵樹鎮,地處美麗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掩映在蒼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而聞名。南花苗寨
南花,苗語稱NANGLHFIB,意為歐花河下方。苗語稱烏燒河為歐花,南花因處於烏燒河下游,即歐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凱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為巴拉河鄉村旅遊八個村寨之一。山寨東依山,西與老鴉寨隔河相望,南距展遠1.3公里,北為巴拉河,可謂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參天,木房瓦頂,分上下兩點聚落呈點狀,寨前有爐(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過。昔日靠劃船度河入寨,近年新修南花大橋跨河入寨,實際上成了一座嶄新的苗族花橋,從寨前南北跨河入寨,將順巴拉河而來的「金銀財寶」、沿爐榕公路運至的「金銀財寶」,均「載入」苗寨,使苗寨「富上加富」的民間傳統習俗再現。更為苗寨風光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苗族傳統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頁,更為遊客到南花觀光提供了方便。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於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境內,因為形狀像半邊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著九十二大簸箕苗寨
戶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個簸箕寨里。紡車悠悠,歲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這里傳唱了幾百年,無論現代文明如何點綴這個古老的村寨,這里依然上演著,男耕女織安詳平靜的田園生活。吊腳樓是苗家人的傑作,在大簸箕寨一棟棟桿欄式的吊腳樓依山而建,一層使用來圈養牲畜的,二層是用來生活起居的,三層是用來儲存糧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鵝卵石壘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鋪的小路也因山勢的起伏而起伏。平時寨子里顯得很寧靜,只有在節日或有客人到來的時候,小板凳一敲,整個山寨就沸騰起來了。板凳舞過去是在生孩子的時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後婆家要挑著穀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滿月酒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婆家挨家挨戶地請寨子里的人吃飯喝酒,當酒喝得高興後就會跳起板凳舞。
格多苗寨
格多寨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寨腳有一條清清河水流過,下游就是美麗的清水江。格多寨分為大寨和小寨,大小寨間現只是幾塊田相隔。寨中現有230多戶人家,總人口1200人。格多苗寨
格多寨幾百年來一直沿襲著古老的民族傳統,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里,生活著一個勤勞的民族、一個熱愛生活的民族、一個倔強而不屈的民族。伴隨著時代的足跡,在不同的時代里格多苗寨涌現出多個苗王,在黔南頗有名氣。格多寨祖先原為江西朱家巷,後遷徙入貴州,先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江沿岸.此後部分苗族又沿江而上來到了王司格多寨定居下來.至明朝洪武初年,苗寨開始建立,以後雖歷經滄桑,但村民的住房仍然是獨特的木質結構吊腳樓。現寨子日常交流語言還是苗語。寨子里是單一的姓氏--盧姓,這與別的苗寨比很有個性。民居多為吊腳樓,從山腳修到山腰,鱗次櫛比,具有典型的苗寨風格。寨頂有兩棵六個成年人才能合抱的「保寨樹」,鬱郁蔥蔥,氣概不凡。來到格多苗寨,少不了的東西,那就是「酒」。在苗家醉酒,這是真誠的表現,主人也因你醉酒而受到寨子人的羨慕。如果迎接遠道而來的貴賓,格多寨的苗族同胞們常常還會在寨門前擺上一道攔路酒,讓身穿盛裝的苗家少女給客人敬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這是最隆重的禮儀,也是在苗家最高規格的接待方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節。格多寨苗族節日甚多,最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還有吃新節、」七月半」.過六月六是格多寨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格多寨還有一個最有個性的苗族活動:「祭天神」.格多寨「祭天神」有三個特徵:一是程序性特徵:事前一個月請祭師,關田魚,烤酒封壇;事前准備各種祭品、食品及長壽竹;祭器在室內、室外放置;祭祀開始,祭祀按程序進行,結束後主人忌三天錢、米、物不要外借,所借用的器具三天後歸還。二是傳承性特徵:祭師為世代相傳.程序為世代流傳;咒語(祭語)全部先人編寫,至今沿用。三是唯一性特徵:貴州其他苗族聚居的地方沒有祭天神活動,僅在都勻王司格多苗寨這一支苗族有。格多苗族「祭天神」程序嚴整、過程完整、行為規范、氣氛莊重、色彩神秘、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民族學、民俗學、原始宗教學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格多苗族的歌舞是苗族歷史的紀錄和再現。在黔南格多寨自古就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州府都勻市每次舉辦大型活動都有格多苗寨的歌舞助興。
Ⅶ 苗族是一個國際性的民族,你見過哪些苗族服飾
苗族鳥衣是苗族婦女在節日等重要場合穿著的珍貴服飾。它是由苗族的思鄉之情、多彩的錦緞絲綢和美麗的鳥羽製成。其上綉有花、鳥、魚、蟲、蝶等生命圖騰,體現了苗族人民精湛的刺綉技術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苗族巴比裡衣是一種長條形刺綉服裝,製作工藝復雜。由背、肩、袖口、前胸、後背、前後片和腳下的羽毛束等十幾個部分組成。整件衣服集平綉、堆綉、結綉、斷線綉、釘線綉、辮子綉、馬尾綉等手工刺綉技藝為一體。完成一件鳥衣的製作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套鳥衣一般可以買到幾萬元。
從製作工藝上看,在服裝發展史上有五種造型,即織造、編織、縫制、拼接、裁剪。從色彩運用上看,他們善於選擇各種對比強烈的色彩,力求追求色彩的豐富和厚重華麗感,一般有紅、黑、白、黃、藍五種。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