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1)農村新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⑵ 農村製作棉襖的方法圖片帶拉鏈的那種
主要材料:
棉花,棉布。
所需工具:
劃粉、直尺、棉線、縫紉針、剪刀。
步驟:
1、平鋪布料,絮棉花。
⑶ 我老婆有一件純手工縫制的花棉襖,裡面絮棉花的,也就是七八十年代農村人穿的那種衣服。不知為什麼我特...
我第一次穿著紅花棉襖與現在的老公與面,當我出現在一個男人面前時他獃獃的看著我說你今年多大了,我陰害羞臊得滿臉通紅說18了,你喜歡我嗎?她說我喜歡你,我也喜歡你,這時媒人說你倆在那個房子談談吧。進了房子他關上門就抱住我狂吻說你給我做媳婦吧,你太美了我愛你,就這樣我被破了處女膜
⑷ 過去農村老太太常穿的「偏襟衣」,為啥現在沒人穿了
我出生在70年代的農村,小時候農村的生活還比較貧困,尤其是在穿著打扮上顯得很是土氣。那時農村家庭的孩子多,孩子們平常很少能見到有人穿新衣服的,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然後修修補補還要再給老三穿。
是啊,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好的時代,吃穿不愁,應該是很幸福的,為啥還總有人不敢活出自我呢?我也很是困惑。對此,你怎麼看呢?
⑸ 生在農村的你,小時候有沒有穿過補丁衣服
兒時穿的衣服都是用棉花紡成線織成布,都是粗布衣,質量不高,幾日就穿破了。有補丁包的衣服褲子算是好樣的,沒衣服穿就得赤著樑柱,光樑柱不害怕濕衣服。褲子破了並沒有補釘補,那麼就僅有前邊露著襠,後邊露著蛋。有兩口子為了能爭著穿一條褲子,都想自己穿,氣憤打架斗毆,請律師打官司到衙門。縣老爺把牛仔褲子斷給了媳婦,並解勸老頭兒說:「你撲溜撲摔還好看,她咬牙切齒嚇人」。以往穿的粗布衣。從棉花紡成線到做成布,必須72變辦理手續才能夠進行。
當時的衣服褲子,不論是成年人的或是孩子的,幾乎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補丁包。讀小學時,有一課講的便是雷鋒「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的小故事,教師在課堂上專家教授大家:衣服破了沒事兒,回家了補好仍然可以穿;有補丁包的衣服褲子沒事兒,只需整潔就可以了。那一年月,穿上補丁包的衣服褲子不容易感覺是件不幸的丟面子的事。
⑹ 七八十年代,在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為何現在不流行了呢
說起“的確良”,對於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們來說應該都是集體的記憶了。在當時物質條件很差,並且還是計劃經濟時代,任何一件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像家中孩子比較多的,一般都是大人穿了的衣服,傳給小孩子穿。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長大了在給老三穿。家家戶戶基本都是這樣,衣服就像是傳家寶一樣,大的不能穿了就留給小的穿。農夫還記得,在當時大人一年到頭都捨不得買一件衣服的,而小孩子也是經濟條件好的,才會過年買件衣服。因為以前的衣服都是棉布做的,是不耐穿的,所以很多的衣服都是有各種各樣的補丁。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的確良是屬於少有的非控制商品。在計劃經濟時代,很多的商品都是管控的,但是的確良卻不是,只要有錢就可以買。所以即便是稍微貴一些,很多人也搶著要買。到了八九十年代的夏天,走在大街上絕大多數人都是穿的確良的衣服了,年輕小伙穿的確良襯衣,而小姑娘喜歡“棋子格”或小碎花兒的“的確良”襯衫,真的非常潮流。
⑺ 怎麼形容七十年代農村衣著
破舊的衣著、皺巴巴的衣服、褲腳上沾滿泥水、捲起的褲腳一高一低。
上世紀70年代以前,雖然有憑布票購買的「的確良」,但「的確良」面料供應非常有限,對於廣大的農村人口來說,簡直杯水車薪,因此,人們普遍穿的,是自製的土布衣服。
土布,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種手工織布工藝。在農耕時代,廣大農村幾乎家家都有木製的織布機。農村人很勤奮,白天出工,晚上收工就坐上織布機,幾噶幾噶梭來梭往織到深夜,不累趴在織布機上誓不罷手。逢上暴雨天氣,就是趕上趟了,挨村挨村的織布機差不多可以組成交響樂隊,雨聲、織布聲、女人的聊天聲,是這個世界最美妙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