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評書或單口相聲小段,簡短的
曲藝文本 京韻大鼓 寶玉娶親 表演者:閻秋霞
------------
中秋十五月輪高,
月下人圓樂更饒。
金莖玉露空中落,
桂子天香雲外飄。
嫦娥應悔偷靈葯,
玉笛吹弄引鳳簫。(註:我認為,應為弄玉低吹引鳳簫)
怕只怕龍鍾月老將人誤,
兩下里錯系紅絲(是)惹禍的根苗。(甩板)
寶玉只說娶黛玉,
暗中歡喜樂淘淘。
精神爽快身子兒健,
心氣清明傻氣兒消。
瘋魔的病症好了一半,
數著日子盼多嬌。
想我這木石的姻緣今已定,
說什麼金玉聯姻再也提不著。
我看林妹妹卻不像一個凡間的女,
定是那月殿的嫦娥(呀)就降下了雲霄。
看她那眼橫秋水無塵垢,
正配我青眼相看分外高。
看她那宜嗔宜喜多情態,
正配我惜玉憐香勝摯交。
看她那文成珠玉繽紛落,
正配我筆走龍蛇常畫描。
我為她傳心全憑詩帕贈,
她為我淚珠常向枕邊飄。
我為她似淡還濃不露意,
她為我欲言半止又含嬌。
我為她常把琴心通卓女,
她為我肯將雅意予鳳簫。
人間的樂事無雙美(呀),
往日的相思一旦拋。
這寶玉是個少年公子呆情性,
哪知道王熙鳳換日偷天計策兒一條(哇),就斬斷了紅絨絛!(甩板)
這一日鳳姐進房來看寶玉,
觀觀他的動靜,試探他一遭。
說:「寶兄弟,連日病體可曾痊癒(啦),
你好好打起精神來娶多嬌。」
寶玉說:「託庇連朝身上好,
謝嫂嫂時常的惦念替操勞。」
鳳姐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怪不得笑逐顏開樂逍遙。
我把林妹妹娶了來你看好不好(哇)?」
寶玉說:「窮秀才誰不願意佔金鰲!
怎麼林妹妹連日不來相見呢?
我要和她當面把內里的情由仔細描。
也叫他心生歡喜除了病,
她知道吉日佳期愁自消。」
鳳姐說;「爺的話兒真好笑,
到底你傻氣呆情的還帶著。
您見過誰家的沒過門的新媳婦肯見新郎的面,
難道說貴體千金人家不懂得臉薄?」(甩板)
寶玉笑說:「我真是有點傻(呀),
只因為言語無忌我欠推敲。」
鳳姐說:「老爺替你要完親事,
又怕你瘋魔未退就枉徒勞。」
寶玉回答說:「無妨事,
這幾天心地寬舒性兒微高。
我一個心已交給林妹妹(啦),
要等她拿來還我百病消。」
鳳姐聞言忍不住的笑,
說:「林妹妹來時已自開交。
迎娶過門就在明早,
你還是這等的糊言信著口兒嘈。
我有一言相囑咐,
到那時乖乖的少要把氣淘。
老太太年高老爺心碎,
莫叫他喜里添愁又心焦。」
寶玉回答說:「我知道,
聽憑你們囑咐我謹記牢。」
鳳姐回身去見賈母,
說:「這事兒繞手叫人把頭撓。
看她的病體雖然全好,
只提起林字好像蜜里把油調。
進來出去像個猴兒跳,
有說有笑的喜眉梢。
雖然暫時將他哄,
只怕當場就要糟。」
賈母說:「千思萬想沒有好計,
全仗你隨機應變的把心操。」
鳳姐說:「老祖宗您請把寬心放吧,
到臨時要把斑雀藏窩巢。
但憑我這張談天兒的口,
管叫他天孫織女會鵲橋。」(甩板)
到次日正是吉期良辰到,
這寶玉衣冠齊楚喜氣高。
天未明時就盼花轎,
出來進去不住的瞧。
鳳姐說:「要娶還等時辰到,
選定了紅鸞天喜琴瑟調。
人世上(啊)可不如意事的常八九(呀),
隨緣隨分的忍為高。」
這鳳姐話中有話藏著深意,
那寶玉聽不出來說:「謹記牢。」
鳳姐叫林家的速到那瀟湘館,
喚紫鵑前來聽令我這等著。(甩板)
林家的把雪雁帶來見鳳姐。
少不得把瀟湘館的光景又重描。
說:「林姑娘病勢垂危沉痾重,
大奶奶說那裡無人把夜熬。
紫鵑姐難以分身來此地,
只好叫雪雁前來替一遭。」
鳳姐說:「到底可不如紫鵑兒好(呀),
也罷了,今日權將他代勞。」
吩咐些個攙扶新人的話,
雪雁答應是偷將洞房瞧。
觀只見珠絡銀燈光燦爛,
香焚寶鼎篆煙飄。
五彩懸門多喜氣,
紅氈鋪地一條條。
寶瓶插花披紅錦(呀),
樂工擊鼓奏笙簫。
真果是富貴人家的新氣象(啊),
又誰知,我家的姑娘(啊)欲赴瑤。(甩板)
(上板)進門來留神看寶玉,
但見他無邊的喜色上眉梢。
面龐兒紅潤精神兒爽,
笑語兒香甜意性兒豪。
『貳』 如何練習說評書
如果只是自己喜歡,沒事練練說評書,圖個開心,那就簡單了,多聽,聽熟了再學著模仿,稍微下點功夫就行了。可要想成為一名職業評書演員,那可就得下大功夫了!除了要練好基本功之外,知識是最重要的,一個好的評書演員要掌握的知識甚至要超過一名大學教授所掌握的知識!而且要涉及方方面面,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經濟、醫學、宗教、武術等等等等,太多了!都得學通,不能隨便學點皮毛就完了,如果你說得不對聽眾就會覺得你不行。比如某評書里說人的五臟:「心、肝、脾、『胃』、腎」。錯了!胃屬六腑!五臟應該是:「心、肝、脾、肺、腎」。出現了這種基礎知識的錯誤只能說這個演員的功夫沒下到家,他在聽眾心目中的地位就會降低。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評書演員,就要付出常人百倍的辛苦。不吃苦中苦,難得甜上甜,要想人前顯貴,必須暗地受罪。一點都不假。在文藝界恐怕沒有比評書更難學的行當了。
有首詩說得好:「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叄』 怎樣畫漫畫啊,或者說書動漫
那要看是什麼事情了,大事還是小事,有沒有那樣子過,兩人在一起是要互相理解的,不要太多抱怨,尤其是在爭執的時候,這個時候要冷靜,沖動是魔鬼,這就話沒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不要對他人要去過高,
是你的錯,你就要承認,不是你的錯,更說明你和他不夠冷靜,如果你們倆人都是懂道理的人,相信不久矛盾會消除的
除非是不可原諒的,其實不要太在意,該怎麼就怎麼,
時間可以證明一切,
加油吧!又是該主動地還是要主動,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地,到時候你就會知道,不好意思有時候會害了你,是你後悔的。
『肆』 袁闊成講了哪些評書
袁闊成評書大全在線聽免費,網路網盤下載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WGAeJCqr9x6rL4mgF9YxTQ
袁闊成熱門評書曲目:《封神演義》、《薛剛反唐》、《水泊梁山》、《西楚霸王》、《彭公案》等。
『伍』 評書常用語和格式
開頭說:上回書說到……
結尾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常用語:時遲,那時快;話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單田芳老師的評書有許多常用的套語,以下是其中一些出現率較高的。
1:(某人)虛晃一招,跳出圈外。
2:再一看(某人)是蹤跡不見。
3:想(做某事)是似比登天。
4: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
5: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6:水賊過河,甭使狗刨。
7:(某人)是茅房拉屎臉朝外的人。
8:哎!好良言難勸該死鬼。
9:面白如玉,齒白唇紅,跟銀娃娃一樣。
10:(某人)心高氣傲,氣死小辣椒,不讓獨頭蒜。
11:覺(jiao)著自己不含糊,可那得分誰和比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挨著金鑾殿,准長靈芝草;挨著茅房,准長狗尿苔。
當比武不分高低時就說:
上山虎遇到下山虎,雲中龍遇到霧中龍。
當說道兵多將廣時就說:
人上一萬,無邊無沿。
人上十萬,徹地連天。
常用語:1錢壓奴婢手,藝壓當行人2你是哪顆蔥,裝什麼大瓣兒蒜!3甩開腮幫子,顛起後槽牙,吃了個溝滿河平
當碰到有個性的人物時就會說: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shai)。
當說道父子或母子有感情是必然加一句:
母子連心,父子天性。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其他還有:
水賊過河,別用狗刨
眼睫毛都是空的。
混蛋!混蛋加三級!
江洋大盜,海洋飛賊。
氣死小辣椒,不讓獨頭蒜。
胳臂肘往外拐,掉炮往裡揍。
多好的孩子長遭濟了。
吃飯不知飢飽,睡覺不知顛倒。
上為賊父賊母,下為賊子賊孫,本身是個賊,頂風臭出八百里。
眉分八彩,目若朗星。
大水充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水賊過河甭使狗狍。
實在沒有法,彼時勒個八。
殺人不眨眼。
說人話不幹人事,吃人飯不拉人屎。
牽著不走,打著倒退。
大人辦大事,大筆寫大字。
要死的時候就說:把眼一閉,心說完了!
說人矮時:捏吧捏吧不夠一碟子,摁吧嗯吧不夠一碗
說槍:劃捺崩把壓,窩挑蓋打扎!
說人生氣:氣的他"咣"放了個屁!
勸降: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將保明主,俊鳥登高枝!
學藝:老師真教,徒弟真學(xiao),XX年下來可了不得了!
癩蛤蟆蹦到腳面上,吃不吃人不說,怪嚇人的!
那個眉毛,那個眼兒,那個鼻子,那個臉兒……
沒有三把神沙,不敢倒反西奇
沒有那金剛鑽兒,就別攬那瓷器活兒
竹子雖大卻是空膛的,金剛鑽雖小卻能攬瓷器。
形容某人功高:擎天帛玉柱,架海紫金梁
恨爹娘少生兩條腿
好漢架不住人多,雙拳不敵四手
臉皮厚,吃個夠,臉皮薄,吃不著.
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似漏網之魚.
山賊劫道時一定要唱的山歌."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打此過,留下買路財.牙迸半個說不字,你來看~~~我一XX一個,管殺不管埋."
萬丈高樓一腳蹬空,揚子江心斷纜崩舟.
男子漢大丈夫吐口唾沫是個釘,如白染皂,駟馬難追,說話要算數不能能拉屎往回縮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瓦罐難離井沿破,大將難免陣前亡。
不服高人有罪啊
■簡潔代過:
一路上,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一日來到。。。
一張嘴表不了兩家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 時間過了恩年:
長江後浪推前浪,塵世上一輩新人換舊人。
■ 歡迎儀式:
大門懸燈,二門掛彩,紅氈鋪地,兩廊動樂。
■宴會:
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猴頭燕窩鯊魚翅,熊掌甘貝蝦蟹雞鴨。。。
■ 大將出場:
眼角眉梢帶著千層殺氣,馬前馬後是百步的威風!(基本用於俊男美女,如薛丁山,樊梨花、穆桂英......)
為首的是一員白袍小將。(多用於描寫英俊少年,如趙雲、羅成、岳飛的五個兒子出場......)
頂盔掛甲,罩紫絡袍
腦後雉雞翎,背後八桿護衛旗
胸前狐狸尾,腦後雉雞翎
金盔金甲素羅袍
胯下馬,掌中槍。(男將)
胯下騎著一匹桃紅馬,手中使著一口綉絨刀。(女將)
足蹬一雙小巧玲瓏牛皮靴,胯騎一匹粉點桃紅馬,手提一口描金鑲翠綉絨刀。(美女)
■坐騎:
跨下一字板肋墨麒麟
烏騅馬
一字板肋貘貂駒
金線白(音:伯)龍駒
閃電白龍駒
日月簫霜側 (音)
青獅捲毛獸大肚子蟈蟈紅
■兵刃:
青龍偃月刀
如意紫金刀
鋸齒飛鐮大砍刀
金絲大環刀
瀝泉神槍
五勾神飛亮銀槍
丈八蛇矛點鋼槍
虎頭鑿金槍
三簧寶劍
分水峨嵋刺
畫桿描金戢
短把鳳翅鎦金鏜
鑌鐵琅牙棒
亮銀盤龍棍
八棱紫金降魔杵
雷鼓瓮金錘
八寶紫金錘
■骨幹人材:
擎天帛玉柱,架海紫金梁。
■ 勸降:
大將保明主,俊鳥登高枝。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相貌:
面似淡金。(多用於和尚老道,謀士智者)
面如重棗。(忠義人物,關老爺,花刀手岳勝)
面似紫羊肝。(沒見過,肯定挺難看就是了)
面如蟹蓋。(粗魯人物很多這個臉色,一般形容壞蛋)
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三山得配,五官端正。
獅鼻闊口,兩耳有輪。
鼻直口方,牙排碎玉。
頜(音:海)下五綹長髯。
三綹長髯,飄灑胸前。
三分不象人,七分倒象鬼。
■ 帥哥:
眉分八彩,目若朗星。准頭端正。
身高過丈,雙肩抱攏,細腰乍臂。
素袍銀鎧,白馬銀槍,面如敷粉,唇若塗朱,儀表非凡,好漂亮的一個人物!
■ 美女:
兩道柳眉,一雙杏眼,鼻似懸膽,唇若塗朱。
面色白凈,白里透紅。
真如仙女臨凡,是嫦娥再世。
■穿戴:
周身穿青,遍體掛皂。
頭上戴著虎頭巾,身穿劍綉袍。
腰系時滿帶,足蹬虎頭靴。
光頭不戴帽。頭挽牛心發攥,金簪別頂。
■過招:
二馬盤恆,殺在一處。
二馬一錯鐙。。。。 (誰誰乘機使個什麼招,把對方掀下馬去)
雙槍走開,撥打鵰翎。
人如猛虎,馬似蛟龍。
刀槍並舉,各不相讓。
■ 策馬:
雙腳點鐙,馬往前提。
(誰誰)勒絲韁,帶絞環,把馬一帶,「吁~~~~」,(兵器)往鞍橋上一掛。。。。
■ 能耐不分高下:
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上山虎遇到下山虎,雲中龍遇到霧中龍。
■ 闖營:
只見燈球火把,亮子油松,照耀如同白晝,四面八方,把(誰誰)是團團圍住。。。(接著一場撕殺)
■ 打死人:
只打了個萬朵桃花開。。。。
■ 勝利:
敲著得勝鼓,唱著得勝歌,收兵回營。
■攔路搶劫:
此山是我開,此路是我開,要想打此過,留下買路財。牙崩半個說不字,你~~來看!(接著亮傢伙) 我是管殺、不管、埋~!
■ 親情:
母子連心,父子天性。
■憤怒:
氣炸心肝肺,錯碎口中牙。
■害羞:
低垂粉頸 (音:埂)
■ 足智多謀:
拍一拍腦瓜頂,腳底板動彈。
眼睫毛都是空的。
機靈鬼兒,透亮杯兒,小精豆子不吃虧。
■ 缺心眼:
吃飯不知飢飽,睡覺不知顛倒。
■牛皮哄哄:
七個不服氣,八個不忿,一百二十個不含糊。
『陸』 簡短的評書
我還是推薦田連元先生《石秀賣肉》,正活約15分鍾,稍微長點,但效果絕對好
在線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yNjQ1ODg=.html
文本:
正活,《石秀賣肉》:
今天,我給同學們說段水滸,說段石秀賣肉,石秀是水滸中的人物,但是水滸中沒有這段,不信你回去查去,為什麼呢?當年施耐庵寫水滸,把說書藝人的故事全斂合到一起了,說書藝人多個心眼,心想,都告訴你了,你都寫書里了,將來我們吃什麼啊,所以這段沒告訴他,一直一代一代傳下來了,傳到今天,我拿北大說來了。
石秀,年輕的小夥子,二十多歲,靚哥,一身的好武藝,那肌肉練的,全是塊(拍身上),一使勁(擺造型),猛男,這石秀開了個肉鋪,沒用三天出了名了,為什麼,服務態度好,賣肉的技術高,怎麼個高法,一斤肉,一刀,咔,上稱一約,正好,二斤,一刀,三斤,一刀,五斤,一刀,一百斤,拿秤約,人送外號石一刀,這個石秀一賣肉出了這個石一刀的外號,街東頭原來那有個肉鋪,把他的生意都給奪過來了,哎幼那個肉鋪可了不得,那個肉鋪的掌櫃的不是一般的人哪,什麼人?本縣的師爺,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的秘書長。這師爺開這個肉鋪原來獨家經營,可是現在買賣不好了,一打聽,石秀也開了個肉鋪,這還得了啊!馬上把自己手下人找來了,這師爺姓於,叫於滑(華)煌,到著念就是黃花魚,這黃花魚把手下的家丁找來幾個,有魚皮,魚刺,魚尾,大管家叫魚竿,因為他長得瘦,這大管家一來,這黃花魚就說了:聽說那石秀在那開一肉鋪,把咱們買賣給奪了,這能行么!咱得和他公平交易!魚竿一聽就明白了:好了,老爺這事交給我,我給他攪了。老爺說,有主意么?答:有主意,他不叫石一刀么,我就難為難為這石一刀,我去!這魚竿,馬上來了,在街上一邊走一邊招呼觀眾,讓老百姓,走啊走啊,我買肉去,我買石秀的肉,老百姓一聽,壞了,這魚竿買石秀的肉,他們家開肉鋪,上那買肉去?肯定去找麻煩去了,看看熱鬧,走走走(動作誇張),稀里糊塗地跟著來了,到了石秀的肉鋪外面,把門給堵上了,這魚竿邁步進來了:石秀,買肉。石秀一瞧,哎幼,於爺,您今天怎麼上我這買肉來了,聽說你出了名了,你叫石一刀,這石一刀肯定刀法好啊,買肉。您買多少?你不是多少肉都一刀么?對。我買頭整豬。買整豬?買整豬怎麼一刀?我讓你一刀把它殺了。我告訴你,今天是我們老太爺的生日,我們老太爺有這么一個規矩,每年過生日的時候,要每一口整豬,不但要買一口整豬,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要求,要一條龍服務,就是一個人抓豬,一個人殺豬,一個人收拾豬,這一套下來,這豬要多少錢給多少錢,石秀,聽說你叫石一刀,這個你能做得到么?石秀一聽這是誠心找別扭來的,一看門口外面圍著那麼多老百姓,石秀說,可以,我是一個人抓豬,一個人捆豬,一個人殺豬,一個人給你收拾好了,但有一樣,我可不能一個人給您送走,這個我這里有買賣,沒法關照買賣我不好辦,行,我問你整豬在哪呢?後院兒,來吧。這石秀當時就把魚竿領到後院,這後院有一個大豬圈,裡面有好幾口大豬,石秀說你看看,您瞧,哪口豬您相中了?我瞧瞧,這魚竿一看,這圈裡面有一口最大的豬,足有六百斤以上,七百來斤,心想,就這口豬,你一個人抓,一個人捆,一個人殺,幹得了么?恐怕你來不了這個,你幹不了,我就給你臉上抹黑,你這個肉鋪今後就不好再開了石秀,我就要這個,這個最大的,石秀一看心裡就明白了,石秀說,就這個,我一個人抓,一個人捆,一個人殺,最後你一個人能拿得走么?啊?我……這個時候,老百姓由打前面到後院了都在這圍著,大夥瞧著,心想,對呀,這個人長得跟竿似的,他能抗得走么?看他夠嗆,這時候這魚竿心裡想,我要說我扛不走,這石秀就該說了,您扛不走,我不殺了,找個托辭,我呀,我不能中你的計。你要能把他收拾利索了,我就能扛著走,收拾!是這話么?眾位,您都聽明白了沒有,於爺要把這豬可整個扛走,大夥跟著鼓掌:好!嘩。魚竿一看我不抗還不行了,看了看旁邊,好吧。你先抓,殺,石秀說,好了,石秀馬上告訴手下的伙計弄了一個大木盆擺在這,上面放著一個大板子,燒好了開水倒裡面,他拿過一把牛耳尖刀,往嘴裡面一刁,兩條繩子往身背後一別,一轉身,跳進豬圈,一貓腰,盯住那最大的豬,伸手把兩個後腿抓住了,抓住一擰勁,這豬就倒了,這腳踩著豬耳朵,掏出繩子來,(表演),捆好了之後,這豬叫喚,這石秀抓住,嘿!噌!扔出去了,然後翻身跳出豬圈,把豬往板子上面一放,拿刀拿過來,噗,這豬政叫喚呢,完了。一刀扎在心臟了,刀往外一撤,接著,燙,一邊收拾,一邊說,於爺,這膛給您開了,對,開了,膛開,腸子給您倒出來,對,給我倒出來,這肝給您切著,對,肝拿出來,這肺也給您拿出來,對,肺也拿出來,這腦袋您還留著么?這腦袋我,怎麼都是我啊?那是豬腦袋,對,這豬腦袋您是留著還是切下來?我這豬腦袋,怎麼還是我?那豬腦袋,留著!要整個的,好,這就不動了,一會收拾完了,收拾完了之後,石秀說,於爺,這豬您抗回去吧!魚竿心想,我可沒扛過這么大分量,這玩藝我扛得了么?周圍這老百姓越聚人越多啊!石秀瞅了瞅圍觀的群眾,眾位,於爺要把這個大豬一個人扛回去,大家給鼓鼓掌,好!這一鼓掌,這魚竿一看,能行不能行我得來一下子,好,石秀,你得周給我,那當然,我給您,石秀一回身,找了一個麻袋,把麻袋斜著往身上一放,這上面有油,別沾您衣服,您亮好了架子,怎麼給您?(擺姿勢)往這,你得周過來給我啊,石秀說好了,石秀抓住這豬的前後蹄兒,這一下子,(表演逼真,直接倒在地上了!)這魚竿就倒地上了,這不行這個,這你使得勁太大,石秀說這樣吧,您要是這么抗吧,一邊沉,別扭,我給您出個主意,我把麻袋角對角對進去套你腦袋上,你這么一頂呢,這豬已經開了膛了,我把前蹄掰開,往你腦袋上一套,你倆手抓住它的前蹄,連背帶抗,這你就拿走了,怎麼樣?嘿嘿,對對,好好,這你遞給我。我遞給你,把麻袋一堆,往他腦袋上一套,把豬的兩個前蹄拿起來,接著,往上一遞,這小子,嗨,這,看不著道,石秀說不要緊,您喊著點,對,我喊什麼?您就說,諸位借光,豬來了,魚竿一想,不對,我是人呢,怎麼說豬來了,不能這么喊,借光,我來了,我來了也不對,我扛著豬呢,借光,你們看誰來了,我和豬一塊來了,這叫石秀賣肉,威震長街。
謝謝
『柒』 評書是不是口述作品
你好
這個問題很有趣
第一評書演員按小說朗誦的方法去演播作品就是簡單的口述作品
第二評書絕不是簡單的口述作品需要經過自己高度自主性獨特性的創作過程不是簡單的對口述比如評書的包袱設置我認為評書的包袱與相聲不同評書包袱包括社科常識和反應時代特色的笑話俗語等組成具體的例子比如說薛家將李世民夜夢賢臣一段過去的人們認知是迷信情節可是現在青年演員就應該這不是迷信因為明清演義小說的作者已經知道國家達不到的國力寫這種情節只是一種美好的祈盼和願望再對夢進行合理解釋和延伸最後在1至2分鍾內說到中國夢這種評書包袱是一般小說評書文稿不能有的這是評書的特色之一評書曲藝等藝術都系要口述作為藝術表現形式比如歌唱家新聞主播娛樂節目主持人等等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謝謝
『捌』 評書是什麼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簡介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表演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IMG src="http://t10..com/it/u=1847560912,1004483765&fm=3&gp=11.jpg" name=pn32>
評書的特色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現在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匯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梁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 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傳統評書的種類和書目
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二十九部書。
(1)長槍袍帶書(十三部): 西漢演義 東漢演義 三國演義 列國演義 隋唐傳 薛家將 五代殘唐 楊家將 十粒金丹 精忠說岳 明英烈 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三部): 粉妝樓 大宋八義 宏碧緣 明清八義 永慶昇平 三俠劍 彭公案 施公案 於公案 包公案 小五義 水滸傳 兒女英雄傳
(3)神怪書(二部): 濟公傳 西遊記
(4)狐鬼書(一部): 聊齋 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英雄俠士的戰斗故事。除《聊齋》外,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無"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
評書的語言
評書的腳本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里早已有了示範。象《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丑態是這樣的: 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演員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評書的人物
評書刻畫人物講究"開臉兒"。在編寫新書時,得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畫出他們的相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再給他們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飾。這樣,聽眾聽了就會在頭腦中樹立起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 評書演員袁闊成編演的《許雲峰赴宴》,對許雲峰這個正面人物是這樣"開臉兒"的: 只見他揚起頭……重眉大眼,連鬢胡須,藍布大褂,樸素大方,從從容容走進大廳。 按照這個"開臉兒"的設計,表演者又採用了電影中特寫鏡頭的表現手法,思想集中,心氣沉著。摹擬人物時,臉上嚴肅而自然,不單單是摹仿外形動作。《許雲峰赴宴》反映了敵我之間復雜的斗爭。評書一開頭三言兩語交代了時代背景和環境特點,埋下敵特設宴的陰謀企圖。待許雲峰一出現,一場泰山矗立頑石間的尖銳斗爭正式展開。這段書通過徐鵬飛伸出手來假意逢迎,許雲峰沒予理睬,記者瑪麗沒有拍成碰杯鏡頭,許雲峰義正辭嚴斥責敵人,馬處長嚇得變顏變色,許雲峰掀倒餐桌,毛人鳳講話時,電廠工人罷工,屋裡一片漆黑等情節,從正面和側面,形象地表現了無產階級戰士許雲峰的英雄氣概和敵人黔驢技窮的狼狽丑態。
評書要創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面人物思想達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只靠"開臉兒"還完不成任務。編演者要認識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採取多種藝術手法才能反映出來。評書的情景 編演評書要向聽眾交待清楚書中人物活動的環境。象門窗位置的高低,室內擺設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聽眾在聽人物之間活動的同時,自然聯想到人物所處環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對主要情節要精心設計"擺砌末子",巧妙地把書中需要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擺在觀眾眼前(當然不是什麼都羅列上來),使觀眾感到身臨其境,引起欣賞的興趣。例如四川評書《奪印》寫到爛菜瓜聽說何書記就要到了,心情緊張起來的一段: 爛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燈點燃,拿起燈就趕到灶屋頭去煮早飯。忽然聽見有人在拍門: "咚!咚!"爛菜瓜驚驚慌慌地問:"哪……哪個?""大嬸,是我--廣西。""是廣西啥,嘖,嘖,把大嬸嚇你媽一大跳。"爛菜瓜一邊說,一邊把燈擱在桌子上:"廣西,你緊倒站在外頭做啥子?進來嘛!""大嬸,你門撇的梆緊,我咋個進來嘛!""嘿嘿,你這個娃兒才滑稽哩! 門撇的梆緊,你開了就是嘛!""大嬸,你門閂在外頭?""哼!我門閂在外頭,豈不是成了牢門!門閂在里頭嘛!""大嬸,我在外頭,咋個開得到你里頭的門閂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頭!" 通過門里門外兩個人對話的細節,真實地寫出爛菜瓜做賊心虛,嚇得連屋門都忘記開的情景。人們聽到這里會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實感。接著又寫陳景宜去開門: 陳景宜口裡罵道:"格老子姓何的還沒有來就把你弄的暈頭轉向了。"一邊罵一邊把門打開:"進來嘛,廣西……人呢?"爛菜瓜說:"你還不是跟我一樣,人家廣西在後檐拍門,你去把前門打開,喊小鬼。" 這就進一步把陳景宜表面鎮靜、心裡驚慌的神情表露無遺。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門和後門,本來是不足為奇的。但在藝術創作中,"門"卻成為真實地描寫兩個反面人物心理活動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這就是藝術的真實。
評書的七種筆法
(1)明筆
清清楚楚地敘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面、情節。如前面所舉《奪印》開頭的例子,就是明筆。
(2)暗筆
對瑣碎的無關緊要的過程,一筆帶過,避免羅嗦拖沓。例如《夜闖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銀書記根據上級指示,把搞近洋生產的幾個後生組織起來巡邏查夜。"至於怎樣巡邏,出動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筆處理的。
(3)伏筆
前面先埋伏一根線,後面就不用贅述了。例如《雙槍老太婆》中,前邊先將老太婆化妝成貴婦人的穿著打扮交代清楚,就給後面偽軍在她面前聲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領重賞,打了伏線。這樣處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4)驚人筆
把情節安排得很緊張,以增加聽眾欣賞興趣。例如,《赤膽忠心》中,楊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偽商會會長的衣櫃里,敵人幾次搜查來到屋內,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終沒有發現他。
(5)倒插筆
正面敘述的故事中,又倒敘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槍聲》中剛說到馬英自棗強縣回到蕭家鎮,緊接著就倒敘起馬英的出身、經歷、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蘇金榮迫害的經過。
(6)補筆
引出一個人物,三言兩語簡單地交代清楚人物的來龍去脈。
(7)掩筆
也叫"扣子"。為了故事緊湊動人,往往將觀眾急於要知道的結果先造成懸念,一直到一個段落結束時,才道出真相。"扣子"應該是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頌燒瓷工匠盧純為保護國寶瓷瓶,和反動勢力斗爭終生的中篇評書《寶光》,全書共十六回,寫得跌宕起伏,疏密錯落,藝術感染力較強。在每回結尾都有一個"扣子"。象第四回的結尾是:"……盧純近前一看大吃一驚:啊!王福怎麼死啦?"第十一回的結尾是:"郭老蔫一見盧純不由大叫一聲:'你,你怎麼出來啦?'大總管一聽顏色更變,轉回身來兩隻眼睛死死盯住了盧純。"這種"扣子"通稱"書中扣"。
為了緩沖書中情節的緊張氣氛,有時使用一種綳緊不放、故做輕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楊家將》中,說到:"皇帝大怒要殺楊六郎,滿朝文武紛紛保本,皇帝就是不準。"這本來是很緊張的情節,但說書人卻有意把這件事擱置不提,反而很風趣的轉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準本,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啟奏萬歲,臣已年過古稀,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 皇帝心說;我沒准本你就用辭官來將我的軍哪!"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 "謝萬歲!"王袍下去了。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個人,誰呀?雙天宮寇準:"啟奏萬歲,臣年過五旬,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皇帝心說,嗯!還是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謝萬歲!"寇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顏查散:"啟奏萬歲,臣年已三十,耳聾眼花……"
接二連三,聽眾越聽越可笑。但聽眾在歡笑中並未忘記楊六郎到底被殺了沒有。這種手法就叫"綁上蔓兒的扣子"。還有一種層層設置懸念,解完舊扣系新扣的手法叫"連環扣",也是評書中常用的手法。
曲種名家:
袁闊成 陳青遠 單田芳 雙厚坪 王傑魁 陳士和 王少堂 丁正洪 劉傑謙 連闊如 馬增錕 田連元 連麗如 劉蘭芳 張少佐
曲種新人:
青雪 任海寶
代表作品:
《戊戌變法》、《東漢演義》、《薛家將》、《薛剛反唐》、《封神演義》、《水泊梁山》、《長坂雄風》、《金錢鏢》、《三國演義》、《紅岩魂》、《赤膽忠心》、《烈火金剛》、《西楚霸王》、《林海雪原》、《暴風驟雨》 、《人鬼奇緣》
《債精老祖》、
『玖』 評書有哪些敘事技巧和模式
評書的敘事技巧和模式如下:
明筆
明筆——清清楚楚地敘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面、情節。如前面所舉《奪印》開頭的例子,就是明筆。
暗筆
暗筆——對瑣碎的無關緊要的過程,一筆帶過,避免啰嗦拖沓。例如《夜闖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銀書記根據上級指示,把搞近洋生產的幾個後生組織起來巡邏查夜。」至於怎樣巡邏,出動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筆處理的。
伏筆
伏筆——前面先埋伏一根線,後面就不用贅述了。例如《雙槍老太婆》中,前邊先將老太婆化妝成貴婦人的穿著打扮交代清楚,就給後面偽軍在她面前聲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領重賞,打了伏線。這樣處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驚人筆
驚人筆——把情節安排得很緊張,以增加聽眾欣賞興趣。例如,《赤膽忠心》中,楊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偽商會會長的衣櫃里,敵人幾次搜查來到屋內,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終沒有發現他。
倒插筆
倒插筆——正面敘述的故事中,又倒敘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槍聲》中剛說到馬英自棗強縣回到蕭家鎮,緊接著就倒敘起馬英的出身、經歷、全家受地主蘇金榮迫害的經過。
補筆
補筆——引出一個人物,三言兩語簡單地交代清楚人物的來龍去脈。
掩筆
掩筆——也叫「扣子」。為了故事緊湊動人,往往將觀眾急於要知道的結果先造成懸念,一直到一個段落結束時,才道出真相。"扣子"應該是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頌燒瓷工匠盧純為保護國寶瓷瓶,和反動勢力斗爭終生的中篇評書《寶光》,全書共十六回,寫得跌宕起伏,疏密錯落,藝術感染力較強。在每回結尾都有一個「扣子」。象第四回的結尾是:「……盧純近前一看大吃一驚:啊!王福怎麼死啦?」第十一回的結尾是:「郭老蔫一見盧純不由大叫一聲:『你,你怎麼出來啦?』大總管一聽顏色更變,轉回身來兩隻眼睛死死盯住了盧純。」這種「扣子」通稱「書中扣」。
為了緩沖書中情節的緊張氣氛,有時使用一種綳緊不放、故做輕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楊家將》中,說到:「皇帝大怒要殺楊六郎,滿朝文武紛紛保本,皇帝就是不準。」這本來是很緊張的情節,但說書人卻有意把這件事擱置不提,反而很風趣的轉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準本,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啟奏萬歲,臣已年過古稀,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 皇帝心說;我沒准本你就用辭官來將我的軍哪!「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 謝萬歲!」王袍下去了。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個人,誰呀?雙天官寇準:「啟奏萬歲,臣年五旬,請旨告老還鄉。」皇帝心說,嗯!還是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謝萬歲!」寇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顏查散:「啟奏萬歲,臣年已三十,耳聾眼花……」
接二連三,聽眾越聽越可笑。但聽眾在歡笑中並未忘記楊六郎到底被殺了沒有。這種手法就叫"綁上蔓兒的扣子"。還有一種層層設置懸念,解完舊扣系新扣的手法叫「連環扣」,也是評書中常用的手法。
評書的表演形式: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疊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評書的特色:
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漢族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匯集了人民 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梁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評書的特點:1.故事性強。2.篇幅一般較長。3.人物眾多、情節復雜,但結構單純,眉目清楚。4.語言豐富,表演細致,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細節描寫較多。
此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些外在的特徵。一是散說體與說唱體交錯發展。二是藝人說書與文人創作交錯發展,亦即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交錯發展。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