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古風太後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古風太後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16 08:26:47

『壹』 薄太後南陵陶俑身穿2千年前漢服,2千年前的漢服長什麼樣子

薄太後南陵陶俑身穿2千年前漢服,2千年前的漢服長什麼樣子?

各位網友們大家好,薄太後南陵陶俑身穿2千年前漢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倆千年前的漢服長什麼樣子吧,現在的漢服到底是不是繼承於這一時期的服裝呢?

但是漢服所體現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那種大氣端莊,古典文雅的美。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其實有些服裝是不符合當時的朝代的,但是可能導演組為了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就基本上運用了現代漢服的改良版本。所以漢服一定是現在乃至未來爆火的產品,這有利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

『貳』 古代太後都有哪些衣著

古代太後穿著必須非常正式,一般不穿粉色和藍色的衣服,如果需要穿藍色,那麼也必須穿正藍。另外,古代太後不能穿一些會觸犯禁忌的衣服,否則會導致太後威嚴掃地。因為太後畢竟不是小孩子,年紀大了,最好不要穿淺色系的衣服,但是可以穿黃色等妃子不能穿的顏色,也可以戴鳳冠等首飾。

『叄』 皇後穿的衣服是什麼

每個朝代的服飾都不一樣。簡單介紹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明清皇後的服飾:

1、明朝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

襦裙為明代自宮廷至民間所通服的最具代表性的女裝款式,上身為短襦(襖子、夾衣),下身以馬面裙為主,飾有裙襕,初期上衣多為交領,並有白色護領,後期多用立領等,袖為弧形琵琶袖,袖口收窄,或有白袖緣。衣在裙外,短則及腰,長乃至膝。

2、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清朝皇後除冠服外,平時的衣著和其他妃嬪無二,都是一水的旗服,只不過皇後可以使用明黃色。

服飾制度是歷代禮儀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服裝的款式、質地、紋樣、色彩等代表著服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清朝定鼎中原之後,其帝後冠服有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直到乾隆朝制訂《皇朝禮器圖式》,基本形成定式,並一直沿用到清末。由於建立和推行服飾制度之需,清初建國不久,清王朝就汲汲於恢復江南織造的生產,擠出錢糧買絲招匠,按式織造,將冠服織造視為要務,親自過問並建立了江寧(南京)、江蘇、杭州三織造。

清朝的服制比漢族任何一朝的服制都更為繁縟和累贅,他除了保留本民族的纓帽箭衣基本形式外,還從有著幾千年傳統的漢族服飾文化寶庫中汲取大量的素養,形成了清代冠服的獨特製度。

(3)古風太後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在清代各等級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皇後的服飾。皇後冠服,禮制上與皇帝差別甚微,只是在形式上有男女的區別,見於《會典》的有禮服和吉服。清代皇後冠服從款式、質地、紋樣、色澤到各種裝飾,都有嚴格而詳細的規定。

皇後禮服(即朝服)包括朝冠、朝褂、朝袍、朝裙、金約、領約、耳飾、朝珠、采帨等,在祭祀

和重大慶典時穿用。穿著時朝裙在里,再穿朝袍,外加朝褂。

皇後吉服有吉服冠、龍褂、龍袍、吉服朝珠等,常朝和一般節日時穿用。

皇後常服在服制中不見記載,但從實物和文獻記載來看是存在的。它的形式應和皇帝常服相類似。即常服袍的色及花紋隨所御,常服褂色用石青,應是日常穿用的。到清晚期又出現了氅衣、襯衣等漢化的博衣大袖形式。

傳世的清代帝後服飾絕大部分都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數萬件之多,它們是研究清代服飾制度、織綉工藝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寶貴資料。

『肆』 求古代紅紗衣凄美的古風手繪..之類的圖片就行

如圖:

百姓多用棉製品,貴族人家用絲織品並在其上綉花。最有趣的是《遼代文物叢書》服飾篇中形容遼代女性「抹胸」為「一橫幅布帛,裹於胸部」;而契丹女子則大膽將「抹胸」作為 「女」(女子相撲運動員之稱)的比賽服裝;貼身內褲的「」(犢鼻褲),造型像牛頭,形象生動。

元代的內衣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形象地取名為「合歡襟」。其面料以織錦居多,四方連續為主要紋樣。文獻記載男子內衣以「白絹中單」為正宗。

(4)古風太後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在漢朝官場里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志。

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復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伍』 清代後宮嬪妃服飾全套,包括護甲、旗頭,按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後的順序排列,

1、清朝的後妃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旗頭」的裝飾也不同。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

2、清代後妃服飾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3、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

4、朝珠:清代皇後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5、氅衣:是清代內廷後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後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綉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綉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

『陸』 古代太後穿著打扮

清宮欽天監為宣統皇帝大婚選定的奉迎禮吉期是壬戌年十月十三日寅時。為了保證皇後進宮的吉期,鳳輿將提前兩個時辰出發。

公元1922年12月1日零時前後,雖已退位卻依法擁有尊號的清朝宣統皇帝,身穿龍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來到庄嚴肅穆的乾清宮內升座,親送鳳輿出宮,前往地安門帽兒胡同後邸迎娶皇後,從而揭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皇帝大婚的盛大典禮的序幕。

欽天監的選擇代表天意,既然已把奉迎禮定在寅時(3至5時),則迎娶過程只能安排在深夜了。欽天監同時還規定,皇後升輿、降輿必須避開亥(21至23時)、卯(5至7時)、未(13至15時)「三相」,因此,若安排在上午、下午或上半夜,也不甚適當。後半夜裡整個城市都歇息了,正好在大街上擺場面,又是月兒將圓的時候,黑夜也跟小白天似的,一點兒不礙眼。

根據宣統皇帝的一道「上諭」,貝勒載濤總辦大婚典禮一切事宜。載濤受命後當即查閱
及歷代皇帝大婚檔案,決定按
婚典的模式進行,並考慮酌添民國以來的新花樣。經過預算,確定「大婚經費力求撙節」,總開銷按當時報道主要有兩種說法:1922年10月28日
說,「清帝婚禮用費」,「近由籌備婚禮處王大臣核定為四十萬元」;1922年10月30日
說,「因庫款支絀,經婚禮大臣載濤 、朱益藩、紹英、耆齡等會議,力為縮減,議定大婚經費(統計)一百萬兩」。百萬兩即百萬元,兩說相距甚遙,這不過是預算,實際花多少怕是弄不清了。溥佳後來在其回憶錄中說是花了40萬元,即以此數計,按當時價格可以購買20 萬袋「洋面」,實在也夠奢靡的了。

為了籌措這筆浩大開支,清室曾「備具公文」向民國政府追討歷年積欠的「優待費」,答復竟是「礙難照辦」。繼而商定向英國
抵押借款,為此從內庫中撿出金盤、金瓶、金盒、金碗、金壺、金樽、金手爐、金如意、金葫蘆以及珍珠、翡翠、白玉和珊瑚製品等共千餘件,都是乾隆、道光、咸豐、同治歷朝遺物,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隨後將其中金銀器皿分裝四十一箱,將瓷器、玉器陳設品分裝兩大木桶,於1922 年11月2日用11輛汽車運往東交民巷英國
。後因贖回抵押品的款項始終不能籌足,這些國寶也就因超越時限而「押死」,成為倫敦的財富了,這便是宣統皇帝盛大婚典的背景。

明亮的月光籠罩著巍峨而森嚴的紫禁城。從辛亥革命後不久宣統皇帝下詔退位起,這里雖然也熱鬧過幾回,譬如1913年隆裕皇太後出殯那天,1917年溥儀因張勛復辟而第二次登極那天,但都沒有這一次來得隆重。

據當時報道,清宮各門如神武門、景運門、乾清門等都懸掛了門神,左神荼,右郁壘,畫像丑怪凶惡,妖魔鬼怪大約是不敢前來逞能的了。恭迎皇後的鳳輿確定由東華門中門出入,因此該門還特殊裝點一番:大門左右兩側臨時安裝了四隻水月電燈,門神當然也是不可缺的,門前扎彩坊,在用黃綢扎作巨龍盤旋狀的彩柱下面,站著兩排身穿大禮服的軍警。

大婚,迎娶皇後的喜轎均由紫禁城正門——午門進宮。明清兩代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其中等級最高的便是午門的中門,實際是皇帝出入的專用門。但是,允許皇後在大婚典禮中乘喜轎入宮通過一次,還允許殿試中狀元、榜眼和探花的三個人出宮時走一次。至於文武官員、宗室王公等只能依身份出入午門的東偏門、西偏門以及東西兩拐角處的左右掖門。宮內低級官吏、內監、侍衛、御醫、廚役、工匠等乾脆不許出入午門的各門,只能走東華門、西華門和神武門。對於皇後來說,一生中也只有一次機會能夠進入午門的中門,正是一身榮耀、九族沾光,這哪裡是過一道門的簡單問題呢!

民國以後,紫禁城內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轉歸北洋政府使用,溥儀的生活圈被限定在紫禁城後半部,因此他的迎親喜轎不但不能再進大清門、午門的中門,也無權使用前三殿范圍內的東華門和西華門。如果讓堂堂皇後從紫禁城的後門——神武門進宮,實在有失隆重。經大婚禮儀處與北洋政府反復磋商,決定為皇後進宮破例開啟東華門。那天,東華門左門柱上還高懸一塊紅色紙牌,上書「觀禮、慶賀人員均由神武門出入」字樣,表明此門是專為皇後開放的。差不多有十年未下門閂的凄涼、冷清的東華門,一下子充滿了喜慶氣氛,變得熱鬧而氣派。

高高低低不同層次的觀禮人員,自11月30日入夜起便陸陸續續由神武門入宮來了。神武門前汽車、馬車、騾車擺得滿滿的,神武門額也裝點了彩棚。據「慶賀瞻禮人員登名簿」記載,最早來到的是溥儀的六叔載洵,而最後一名是北京
的高級警官聶憲藩,有頭有臉的人物共237人。其中有外國男女人士二十多人,中國地位顯赫的女士三人,國會議員二十多人,身穿民國大禮服的政府武官和穿燕尾服的政府文官二十多人。其餘為清朝皇族的宗室親貴、王公大臣、遺老闊少,以及在小朝廷任職的官員等,他們身著清制禮服。這些觀禮人員中只有少數地位高的可由景運門入內,普通觀禮人員及外國人均在景運門外。景運門旁燃點羊角雙喜字立桿燈五十對,南路鋪厚棕地氈,轉至乾清門,並有儀仗器具。
宣統皇帝溥儀踩著子夜的更聲跨進乾清宮。這里,已在皇帝寶座前擺放了三張禮桌:中桌放著「節」,它象徵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東桌置一「金冊」,西桌置一「金印」,它們並非冊封皇後用品,冊封典禮已在頭一天舉行,「冊文」和「寶文」也已送到婉容手裡了。這「金冊」和「金印」表示著皇後備受尊崇的地位,是皇帝送給皇後的最重要的禮物。

當宣統皇帝跨進乾清宮之際,懸掛在宮外東西屋檐下的鍾、鼓、石磬等古老樂器聳然鳴
響,由十六種樂器演奏「中和韶樂」的
。溥儀在樂聲中先向三張禮桌巡視一遍,然後登上寶座,樂聲亦就此而止。繼而群臣朝拜,設在殿外階下的「丹陛大樂」開始演奏
,王公大臣、正副使節以及觀禮人員等依身份、地位分班次進殿行三跪九叩大禮,向新郎皇帝表示祝賀,禮成樂止。 正天使載振和副天使昭煦跪聽宣讀迎娶皇後的聖旨並受「節」。當溥儀「降座」離開乾清宮時,「中和韶樂」再奏
。這時,迎娶皇後的儀仗隊已在乾清門外乃至景運門外列隊待發了。

龐大的迎親儀仗,充分顯示了三百年清朝統治的「餘威」。

最先為步軍統領衙門馬隊,以下順序為北京警察廳馬隊、保安隊馬隊和兩班軍樂隊,一班演奏外國樂曲而另一班演奏中國樂曲,當然只能分別演奏。繼而是無人乘坐的一頂黃緞銀頂轎和三輛黃緞銀頂車,這是皇帝送給皇後以備平時使用的,所以要空著抬來抬去。再往後是七十二個手執龍鳳旗、皇傘以及金瓜、斧、鉞、棍、牌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鑾駕,是皇帝或皇後出門時必不可少的擺設,還有眾多轎夫抬著的四駕黃亭,原來擺在乾清宮東西禮桌上的「金冊」、「金印」以及唯皇後才有資格享用的鳳冠霞帔等物端放於黃亭之中。

緊接著,又有六十個手提大型宮燈的人。這中間也插入了清室官員、民國政府派來協助照料的警官以及警察保安隊、步軍統領衙步隊和中、西兩班軍樂隊。這後面才是統率迎親儀仗的最高官員:手持「聖節」的正天使慶親王載振和手捧「聖旨」的副天使鄭親王昭煦,這「聖節」自然是剛剛在乾清宮中間禮桌上擺放過的,而「聖旨」也是剛剛宣讀的那一道,只有皇帝親派的使節才有資格持節捧旨。衡永等八名御前侍衛由正副使左右扈從,而使節身後還有人拿著輕便香爐,上插已點燃的四炷香,一絲絲輕煙旋入夜空。

最後才是皇後乘坐的鳳輿,這駕金頂鳳輿三天前就擺在乾清宮的丹墀上了,是光緒大婚時在杭州訂制的,這次又重新釉飾了一番。鳳輿又稱喜轎,但它不同於一般的轎子,是十六人抬的大轎。轎頂塗金,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圓形,正中裝飾有一隻很大的金鳳凰,鳳凰象徵幸福和幸運的新娘,象徵高貴的皇後,鳳背駝著喜轎的金頂;第二層也是圓形,黃緞綉的藍鳳凰的轎檐環繞一圈,轎檐上站著九隻小金鳳;第三層為弓背形出方檐,檐四角各站一隻金鳳,嘴裡都銜著被稱作「垂地流蘇」的長長的黃絲穗子。轎幃以明黃色雲緞作底,上面綉著五彩鳳凰。喜轎左右兩側設有透明玻璃方窗,裝飾有金色雙喜字。轎前垂簾,轎里和座套全是紅緞綉藍鳳凰、金喜字,還有五彩雲朵、蝙蝠和吉祥花。四周綉葫蘆萬代花邊,寓有多福多壽、子孫萬代、繁衍不絕之意。鳳輿周圍除三十二名清室官員和若干民國軍警隨行護衛,還有牛角和大鼓各百餘對,以壯聲勢。

載濤作為大婚典禮的總操辦人,又把貼身照料新人和喜房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嫡配夫人姜婉貞。姜氏出身於廣東名門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工於詩書,擅長繪畫,廣有見聞,談吐文雅,為人機敏,處事果斷,在溥儀的大婚典禮中還真露了幾回臉呢!

凌晨1時過後,迎親儀仗排列就緒,溥儀乃派使臣率姜婉貞以及前內務府大臣增崇之妻和兩名「命婦」,由若乾女官陪同,把一柄「御筆用寶龍字如意」安放在鳳輿內正中。隨後起轎,從東華門出宮。鳳輿發走之後,載濤之妻等福晉、命婦、女官又前往皇帝洞房——坤寧宮東暖閣,為新娘和新郎鋪設龍鳳喜床。綉有「龍鳳呈祥」精美圖案的被褥也是在杭州訂制的。喜床中央放一個裝滿珍珠、寶石、金銀錢以及五穀之類的「寶瓶」,喜床四角各放一柄如意。鋪設完畢,她們便出神武門抄近路往皇後府邸去了。與此同時,溥儀另派蒙古親王那彥圖、蒙古郡王貢桑諾爾布、載澤和溥信等四個御前大臣在乾清宮照料一切,他自己則退處乾清宮西暖閣休息,等候皇後入宮。

迎親隊伍超過三千人,由東華門出東安門,踏月夜行,浩浩盪盪地向北而去。經北池子,往西北進三座門,過景山東街,出地安門中門,沿地安門大街入帽兒胡同,西行到達皇後府邸。一路之上,黃沙鋪道,凈水潑街,到處有紅、黃兩色裝飾, 這里從上半夜起就由警察廳宣布戒嚴了,然而,馬路兩旁仍是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大體都是住在這一區段的居民,卻不許隨意走動。至於得到允許可以觀禮的中外人士,都佩戴一枚「小朝廷」發放的鋼質徽章,見章放行。

在扎著彩坊的皇後府邸大門前,皇後之父郭布羅?榮源、皇後之兄郭布羅?潤良和皇後之弟郭布羅?潤麒,早已跪在那裡迎接聖旨和聖節的到來了。迎親儀仗隊抵達之後,這父子三人首先面對聖旨和聖節恭行三拜九叩大禮,繼而隨正、副天使進院,鳳輿也隨之抬進前院。然後,撤下在太僕寺僱傭的普通轎夫,換上太監,再一直抬進內院,放在正房台階前,面朝東南。這個方向也是清宮欽天監規定的,該機構根據占卜宣布:皇後升降輿時應向東南吉方。抄近路先期而至的姜婉貞等福晉、命婦和女官請皇後梳雙髻,戴雙如意,穿「龍鳳同和袍」,一切准備停當。
鳳輿到後,由正天使載振宣讀聖旨,皇後親自接旨並行禮。據庄士敦說,「她跪在地上,然後行一系列復雜的禮,包括六次手臂下垂、頭部微抬的起身,三次下跪和三次鞠躬。對於一個婦女來說,這種禮節等同於最尊崇的跪拜——九次屈身叩頭」。行禮畢,接受金冊和金印。與此同時,姜婉貞等又為皇後升入鳳輿而准備了。她們先燃藏香,在鳳輿內熏繞一圈兒,再熏皇後用以蓋頭的錦帕。熏完,將鳳輿內正中那柄「御筆用寶龍字如意」移到旁邊,請皇後手執蘋果和如意,搭上蓋頭,升入鳳輿。待首領太監剛剛垂下輿簾,抬轎的太監們便
一個個伸直了腰板,經過內院、外院,一直抬到皇後府邸大門外,再換用太僕寺的普通轎夫,打道回宮。

此時為凌晨3時許,天空晴朗,月亮仍然圓滿、明亮,月光皎潔。迎親儀仗隊的隊尾已經走出帽兒胡同東口,還能見到皇後之父郭布羅?榮源跪在一片紅色的墊子上目送愛女入宮。鳳輿在長長的儀仗行列中,走南鑼鼓巷向東,經北皇城根寬街,南行過大佛寺、馬市大街,至丁字街向西,進東安門大街,渡橋入東華門,此時比預定的入宮時間(凌晨4時)稍早,為3時40分。這期間,月亮已經隱去,路燈又很稀疏,天黑下來了。然而,圍觀者仍是擠滿了街道兩旁,他們都很規矩地站在維持秩序的警察後面,以民國國民而看到清朝皇帝大婚的場面,實在是太寶貴的機會。觀眾裡面還有一位著名人物——梅蘭芳,他是在演完夜場戲吃飯時偶然碰上大婚儀仗的。許姬傳先生回憶說:

1922年冬的一天,梅先生在東興樓吃晚飯,正趕上遜帝溥儀大婚,街上交通阻塞,梅先生和幾位朋友就到真光電影院樓上休息室看熱鬧。據梅先生說,只見一對一對的戴紅纓帽、穿官衣的人,騎著馬舉著旗槍,緩緩地前進著,好半天才過完。接著是一對對備著金鞍玉轡的馬,但沒有人騎,也同樣排著兩行隊。然後是全份鑾駕執事,包括金瓜鉞斧、朝天鐙和各種旗、纛、傘、蓋等,都是成對的,人都穿著校尉衣服,排隊步行。接著就是大鼓和號、喇叭等,但並不奏樂,街上靜悄悄地只聽見遠近無數的馬蹄聲。樂隊後面是一對對穿花衣、手提牛角燈的人。提燈的後面又都是騎馬的了,有幾對戴頂翎、穿黃馬褂、掛腰刀的,最後有兩個騎馬的人都是翎頂輝煌的,其中一個舉著「節」(京劇《蘇武牧羊》里蘇武舉的就是這個傢伙)。後面就是一座有很多穿校尉衣裝的人抬著的「鳳輿」(「皇後」婉容就在裡面)。緊靠著「鳳輿」前面有幾對提爐的人穿著花衣,可能是太監。在「鳳輿」後面跟著的又是一對一對騎馬的人,戴著頂翎,穿著長的豹皮坎肩,手裡舉著豹皮槍。還有些佩刀弓矢的騎著馬的官員。這些儀仗,大概有兩個小時才過完。梅先生坐車回家時,看到臨街鋪面房上都站滿了人。

梅蘭芳先生所見頗為真切,正可與大婚實況相印證。據記者報道,沿途圍觀者起碼有數萬人,而佩戴鋼質徽章的先生、太太、少爺、小姐,或乘汽車、或乘馬車、或乘洋車,往來觀禮,絡繹不絕。

鳳輿經東華門進入紫禁城,又被緩緩地抬到景運門,太僕寺的普通轎夫就在這大理石台階下最後被撤去了,接過轎杠的太監們庄嚴而謹慎地把鳳輿一直抬到乾清宮前正沖著皇帝寶座的地方放下。從東華門到乾清宮,所經各門門座前後全部鋪設了棕毯,且鳳輿起落的幾處地方鋪設了紅氈。

照滿族傳統,新郎要在新娘下轎之前向其頭頂上方連射三箭, 為的是趕走黑煞神以確保平安。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另外一層意義:皇後地位尊崇,但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向她射箭表示她也必須接受懲罰。起初溥儀挺有興趣,接過箭來要射,卻被姜婉貞擋住了,她考慮到溥儀高度近視,大婚典禮的場合又不能戴眼鏡,一旦失手傷了皇後就不好辦了。溥儀聽了這話有道理,也覺得沒必要墨守陳規陋習,遂臨時傳諭把射箭儀式免了。

按清宮祖制,在皇後下轎之際,前一日入宮的淑妃要親率女官和宮女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後與皇妃間的等級尊卑。溥儀想想似也無此必要,既已免了皇後挨箭,索性也別讓淑妃下跪了,於是再度宣旨免去跪迎之禮。

溥儀被引導著先往洞房——坤寧宮東暖閣去了,有資格隨鳳輿來到乾清宮的王公大臣、清室內務府高級官員以及皇帝的師傅們也都退去了。鳳輿周圍只剩下姜婉貞等福晉、命婦、女官和太監,皇後這才由人們擁戴著走出鳳輿。姜婉貞立即上前接過皇後手持一路的蘋果和如意,又遞給她一隻寶瓶,這都是大婚典禮中必有的吉祥物品。隨後,攙扶著仍搭蓋頭的皇後,在手執珠燈的女官導引下,經東隔扇,進坤寧宮,來到東暖閣前。

在這里,新娘還必須照滿族習俗先邁越一隻預先設下的大火盆,以期將來的生活越過越紅火;然後再跨過馬鞍和蘋果,乞望婚後的日子平平安安。演完這些節目,姜婉貞才接過皇後手中的寶瓶,把她領到皇帝面前。這時,有人向溥儀呈遞一桿新秤,請皇上用秤桿揭開皇後的大紅蓋頭,這大約是滿族人讓新娘計劃柴米、儉朴度日的習俗。姜婉貞頗為細心,生怕毛手毛腳的溥儀挑著皇後的臉,便從他手中取走那桿秤。其實皇家的新娘談何節儉?於是溥儀伸手揭去了遮在皇後臉上的蓋頭,第一次看到她的美麗面龐。

婉容美麗的面龐第一次出現在溥儀面前時,曾經引起他的好奇,卻未能產生強烈地吸引他的力量。

從揭開蓋頭起,婉容的婚後生活就開始了。照滿族風俗,皇帝和皇後在洞房中還要完成一系列禮節。

福晉等……請帝坐居龍鳳喜床上左面,再請後坐喜床右面。女官先設金盆於喜床上,以圓盒盛子孫餑餑,進請帝、後同食,畢。福晉等請後梳妝上頭,仍戴雙喜如意。加添扁簪及富貴絨花,戴朝珠,行合巹宴飲交杯酒。並有結發侍衛夫婦在殿外唱交祝歌,畢。女官撤宴桌,福晉、命婦等請帝、後御龍鳳喜床上面,向東南方行坐帳禮,畢。女官仍設金盆於喜床上,福晉等再請帝、後進長壽面,畢。禮成,遂退出宮雲。

同食「子孫餑餑」、「行合巹宴飲交杯酒」,又進「長壽面」之後,對於健康的少男少女來說,自然是溫柔而甜蜜的花燭夜了。然而,溥儀卻離開了那張「龍鳳喜床」,那張位於高大宮殿圓柱後面、「日升月恆」匾額下面的大床,那張掛著「龍鳳呈祥」刺綉大紅縵帳的雙人木床,回養心殿自己的卧室去了。溥儀羨慕西方生活方式,趁著大婚的機會,不久前特意托請上海亨達利鍾錶店的德國老闆,向國外購置一套水晶傢具陳設在養心殿他的單身卧室內。新婚第一夜,溥儀覺得還是回來欣賞這套水晶傢具更舒適些。
2012-08-27 19:02:46
13478gwcpsj
清宮皇帝大婚的真實婚房 2009-10-13 10:45 清宮皇帝大婚的真實婚房

清宮戲看多了,誰都知道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戲里也看多了皇帝大婚,但是還真沒怎麼注意皇帝大婚的洞房。隨心猜測一下,再怎麼都不可能整個坤寧宮都是婚房。那皇帝結婚的婚房在哪裡呢?

坤寧宮,面闊九間,有東西暖閣。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婚房)就在坤寧宮的東端兩間也就是坤寧宮的東暖閣。

清宮皇帝大婚,婚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里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

清宮皇帝大婚,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綉,上面各綉神態各異的一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艷奪目。

雙喜燈在古代婚禮上是絕對不可少的婚房飾品。清宮皇帝大婚的婚房裡,雙喜宮燈更是必不可少!

玉合巹杯-皇帝大婚的吉祥物,明代玉雕大師陸子剛作品,實屬千金不易的絕品。

杯的整體造型由兩個圓筒形杯並連而成,杯底有六個獸面作足,杯的一面鏤雕鳳形杯柄,另一面凸雕作盤繞爬行狀雙螭。杯體上下各飾一圈繩索紋作捆紮狀,結扎口上有一方形圖章,刻隸書「萬壽」二字。杯身兩側分別有剔地陽文隸書,一側為「濕濕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其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有「合巹杯」三字。另一側為「九陌祥煙合,千里瑞日月。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詩上部有「子剛制」三字,詩文表達了對君王大婚的美好祝願,是婚房裡必不可少的物件.

(合巹杯,是古代婚禮上用來喝交杯酒的專用杯子。)

皇後鳳冠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鳳冠造型莊重,製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點翠面積大(四頂鳳冠上有翠鳳23隻,翠雲翠葉翠花多達數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餘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製作也不少。最後的組裝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系,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於一冠,安排合理。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這是清宮皇帝大婚的重中之重.

皇帝大婚的喜轎

皇後乘坐的喜轎是從午門中門進宮的。午門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喜轎可以用到!

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扳指最初是滿族人射箭時保護手指,後來又成為了帝王的象徵。皇帝大婚時,玉扳指也可謂是必不可少的飾品。

皇帝大婚極為豪華,揮霍十分驚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萬兩;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載淳大婚,在國家極為貧困的條件下,仍然耗費白銀五百五十萬兩。圖中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是光緒皇帝大婚時布置的原狀。

皇帝大婚時要在坤寧宮的東暖閣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緒兩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

望採納

『柒』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

『捌』 古代後宮嬪妃衣服花紋。如:皇後,牡丹。貴妃,芍葯。

紋樣上,龍鳳紋是高貴的花紋,代表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同時,後妃的紋樣也分了等級。以朝服的冠飾為例,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的朝冠周綴七枚金鳳,妃的周綴五枚金鳳,嬪的周綴五枚金翟。

彩帨是清代宮中後妃嬪婦女掛在朝褂紐扣上的飾物,上窄下寬。其中,皇後、皇貴妃的彩帨上的綉紋為「五穀豐登」;貴妃、妃的彩帨的綉紋為祥雲、靈芝和瑞草;嬪的彩帨不綉花紋。


(8)古風太後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在後妃服裝中,用顏色來區分等級也十分嚴格。等級最高的顏色是明黃色,是凌駕於一切服色之上的神聖而不可侵犯的顏色,只有太後、皇後和皇貴妃才可享用,其他人嚴禁使用。

貴妃、妃用金黃色。嬪用香色(茶褐色)。和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相比,貴人、常在、答應三級不是皇宮中的主位,只不過是皇帝的侍妾,其吉服褂的顏色是石青色,其吉服袍是香色。

飾物上,如女冬朝冠的冠頂飾物的等級高低,質地從高到低依次是:東珠、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金。若同樣都飾以東珠,則以東珠的數量多少來區分等級高低。

如以後妃們的朝冠上的珍珠數量為例,太後、皇後朝冠上的翟尾垂珍珠302顆;皇貴妃朝冠共有珍珠192顆;貴妃朝冠共有珍珠188顆;嬪的朝冠共有珍珠172顆。不僅依次遞減,而且由此標識出身份地位的級別,以及在後宮中的等級、位序和貴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