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古代軍隊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古代軍隊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17 03:32:37

① 歷朝歷代的那些軍戎服飾,大清和大明是怎樣的

從原始社會晚期以來,隨著民族部落的不斷兼並,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多時可達一萬三千人,如此龐大的軍隊,又是幾支部隊配合,如果沒有統一的服裝,指揮起來必定是十分困難。因此由於中國古代連綿不斷的戰爭就催生出獨具特色的軍戎服飾。

這種服飾分戎裝和甲胄兩個部分,均帶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特有的作用,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各朝代軍戎服飾,其中明朝最為霸氣好看,清朝最土渣!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唐代的鎧甲有13種之多,甲片的形式有細鱗、山文、鎖子等,材質則包括金屬、皮革和絹等。可以說從樣式到工藝,唐代的軍服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進步。

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措施。這些措施被奉為宋室治軍的家法而代代相傳,一開始頗有成效,但經過後來幾位庸帝的濫意發揮,使宋軍出現了冗兵、積弱和對外戰爭每戰必敗的嚴重局面。

而宋朝重裝步兵是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步兵。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

② 古代打仗時,和敵人穿一樣的衣服,會是什麼情況

在古代戰爭中,兩個國家或者兩個不同集團發生沖突,他們武裝部隊都會有各自特點。士兵衣服和武器來區分。那麼在古代在夜晚,對方搞個偷襲,穿上敵人衣服,會是什麼情況呢?

旗幟也在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古代,旗幟代表那部分軍隊,同時也是用來指揮部隊,來區分敵我。如果,大旗倒下,代表大軍戰敗,大旗不停揮動,就代表繼續沖鋒殺敵。在清朝晚期,湘軍和淮軍把同鄉或者一個家族的士兵集中一起組編一個隊伍,因為大家都是同鄉或者親屬關系,彼此熟悉互相認識,這樣到了戰場,能區分敵我,使戰鬥力增強。所以,古代打仗,和敵人穿一樣的衣服,通過古人以上幾種方式區分敵我,只能是死路一條。

③ 中國古代的軍戎服飾是什麼樣的,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和平時代,沒有了硝煙,但是並不是說戰爭就沒了。軍事大國每年的軍備預算仍然是一筆很大很大的支出,窮兵黷武。

自古以來,有戰爭就有兵器。隨著服飾的誕生,戰爭的頻繁。於是有了用於保護戰士身體的鎧甲。鎧甲既用來保護身體,也有視覺上的威懾作用。良好的鎧甲,盔甲,可以提高戰鬥力,而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拙著《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代軍戎服飾》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對於中國古代戎裝(鎧甲、軍服)進行了梳理,我們就從頭開始,來了解古代軍戎服飾。

服飾起源於人類與自然斗爭之中,隨著人類的進化,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意識到用天然材料禦寒。《禮記·王制》說:“東方曰夷,被發文者,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者,有不粒食者矣”。為了生存,人們選擇樹葉、獸皮、羽毛遮掩身體,這就是人類最早的服裝。

人類進化後,人類群居,形成一個個部落,部落之間為了居住地、糧食、人口,發生爭斗,由開始的打群架,到器械爭斗,乃至戰爭。各部落隨著戰爭,吞並土地,獲得糧食,有的逐漸強大起來,部落首領逐漸成為聯盟首領,如三皇五帝,但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帝王。戰爭是民族(部落)之間、政治集團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最高的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暴力的手段,某些情況下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戰爭伴隨著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

【圖6,電影《戰國》中戎服】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用武力對付暴力,用實力證明自己國家的強大。在戰爭頻發的時代,一個國家(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國)或者在戰爭中強大,或者在戰爭中消亡。無論是連橫還是合縱,都是為了團結其他力量,戰勝對手,強大自己。如何在戰爭中生存下來,是各國的執政者思考的問題,他們最終發現富國強兵才是最為重要的目標,也是各國競爭力提高的具體體現。因此,面對戰爭,各國都在思考,都在推行變法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是一個典型。漢人改變自己的劣勢,棄寬大行動不便的漢服,穿輕巧靈活短打扮的胡服,強化軍隊中的騎兵兵種,提高軍隊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從而實現了強兵富國的目的。原本並不強大,而且經常受到胡人侵擾的趙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胡服騎射是服飾變化,兵種變化,直接的效果是戰鬥力的提高,最終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戰爭改變了趙國生存環境,改革提升了趙國的競爭力。改穿胡服原本就是改換一種服飾款式,貌似很簡單,很普通的事情,卻沒想到改變了趙國,改變了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力量對比,可見服飾的蝴蝶扇動一下,蝴蝶效應帶來激烈的變化,一場的政治風暴。

④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叫什麼身上穿的叫什麼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我國稱作胄(zhòu)、首鎧(kǎi)、兜鍪(móu)或頭鍪,身上穿的叫鎧甲,不同時期不同材質及不同部位稱謂也不盡相同。

歷史沿革

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宮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西周鎧甲

⑤ 霸氣,揭秘我國古代軍人都穿什麼打仗

中國古代的軍服分為戎服和甲胄兩類,前者是軍人在軍營內和日常生活中的便服,後者是軍人作戰時用於防護的裝備。

商代

元代的甲胄全部用網甲製成,外表用銅鐵絲綴滿甲片,內層用牛皮為襯。戎服為蒙古族服飾——質孫服,緊身窄袖,有長短之分,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

明代軍人穿戎服時,可帶盔甲及巾、冠、帽,帽為紅笠軍帽。騎兵多穿對襟,以便乘馬。將官穿銅鐵鎧甲,甲片多為山字紋;兵士穿鎖字甲,腰部以下配鐵網裙和網褲,腳穿鐵網靴。

清代

清代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各配一塊金屬護心鏡,前襟另配一塊梯形護腹,即「前擋」。左側有「左擋」,右側不配擋,留作配弓箭囊等。

⑥ 古代的衙役的衣服圖案

古代衙役有的衣服上兵字 、勇字 、卒 字來歷:

1、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 八旗 軍和綠營軍

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 使命 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順治 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康熙 年間清朝建立不久,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 雍正 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 三令五申 「八旗為 滿洲 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國家統治。

2、史載「勇」也是兵的一種

在雍正、乾隆後期如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便是戰時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

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 曾國藩 以 團練 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 湘軍 ),定 兵制 ,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兵」成為了國家的正規軍主力。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3、史載「卒」也是兵的一種

」卒「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在州縣里駐扎的稱為卒,比如看管監獄的,一般是」卒「。還有一些資料上顯示,古代」兵「指單個的士兵,而」卒「指一小隊士兵。

(6)古代軍隊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代地方州縣等衙門內供驅使奔走之差役隸卒人等,統稱衙役。具體又有內班與外班之分:內班是在衙內服役,如門子、侍役之類;外班又有壯班、皂班、快班等「三班」 以及糧差、仵作之類。都是招募自民間市井,屬於職役性質之義務職。有的父子相承、世代執役。

清制,凡衙門應役之人,除庫丁、斗級、民壯仍列於齊民, 其皂隸、馬快、步快、小馬、禁卒、門子、弓兵、仵作、糧差及巡捕營番役,皆為賤役。尤其外班中之皂班、快班及糧差等衙役,大都來自市井,世代相承執役,類多無賴之徒。

⑦ 在古代,什麼是紅袍什麼是藍袍

在古代,藍衫紅袍都是是古代官職的象徵,藍衫一般為較小官階的官員服飾,而紅袍則是較大官員的服飾。

看古裝戲,男人作了一品宰相,都要穿紅袍,如舞台上的曹操、嚴嵩;中了狀元,也要穿上紅袍,跨馬遊街;女人封了一品誥命,就可以穿上綠袍(見豫劇《審誥命》),這就叫做披紅掛綠,那是封建時代廣大百姓最奢侈的希望,望子成龍考中狀元而披紅,望媳得到封賞成為誥命而掛綠。

藍袍即藍衫,藍衫是舊時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裝,明清 生員所穿服裝。藍衣在古代一般是讀書人的穿著。

(7)古代軍隊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其它顏色服飾:

1、黃袍,古帝王的袍服。「黃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徵。「黃袍」作為帝王專用衣著源於唐朝。唐以後,皇帝已不情願自己和一般人同著黃袍了,唐高祖時就曾「禁止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唐高宗時又重申「一切不許著黃」。

2、唐朝規定了其他官員袍子的顏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唐高宗李治更於總章年間頒詔強調 「一切不許著黃」。

⑧ 周、秦、漢、唐朝時士兵的服飾分別是什麼樣的啊

上古商周服飾--西周武士復原圖。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這里很多,自己看吧!

http://bbs.tiexue.net/post_3271040_1.html

⑨ 清朝士兵的衣服有何講究,為何有的綉著兵有的綉著勇

在我們看電視劇時,會發現無論是乾隆時期還是康熙時期,清朝士兵的衣服上都有一個「勇」字。其中還原了不少當時的各種人物形象,而清朝官兵便是其中最常見的人物了。而最為出名的,便是眾所周知的清朝八旗兵了。

而衣服上綉著「勇」字的,則是滿清的民間軍隊,也就是清朝的後備軍。在戰事眾多,八旗兵與綠營兵不夠用的時候,朝廷便會在民間挑選身強力壯的青年組建成這樣一支臨時軍隊。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軍隊,在有戰爭的時候,他們便是士兵,而在和平的時候,他們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勇」字士兵大量出現在清朝的中後期,因為當時的清朝大小起義不斷,而正式軍隊卻又萎靡不振,士氣低下。「兵」聽從的是統治者的指揮,而「勇」聽從的是自己指揮者的命令,這也是二者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