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中國傳統繪畫簡單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中國傳統繪畫簡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20 21:16:42

1. 中國畫從技法分類,分為那幾個

以畫技巧分類:

1、工筆;

2、皴法;

3、白描;

4、沒骨;

5、指頭畫;

(1)中國傳統繪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1、工筆

工筆,是中國畫中屬於工整細致一類的畫法,與「寫意」對稱。寫意是中國畫中屬於放縱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

2、皴法

皴法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以表現出石和樹皮的紋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卷雲皴、解索皴、牛毛皴、荷葉皴、折帶皴、括鐵皴、大小劈皴等;

表現樹身表皮的,則有鱗皴、繩皴、橫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狀而命名的。這些皴法乃是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質地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表現程式。隨著中國畫的不斷革新演進,此類表現技法還會繼續發展。

3、白描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源於古代的「白畫」。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於人物和花卉畫。

4、沒骨

沒骨也是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北宋徐崇嗣效學黃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畫成,名「沒骨圖」;

後人稱這種畫法為「沒骨法」。另有用青、綠、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也叫「沒骨圖」,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

5、指頭畫

指頭畫簡稱「指畫」。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畫法。用指頭、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作畫。清高其佩擅此畫法,其侄孫高秉還著有《指頭畫說》。高其佩說:「吾畫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無物,物成手卻無」(轉引自胡海超編《中國繪畫趣談》第195頁)。

說明他作畫運用了手的各個部分,指甲、指頭、手掌、手背。分析起來,畫小的人物花鳥以及細線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側用,如使用鋼筆一般畫大幅如荷葉、山石,可用潑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撫摸成畫;畫柳條流水可以小指、無名指甲肉並用點苔可用一指或數指蘸墨直下。

總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後心手相應得其自然,渾然天成,不現手畫的痕跡,方稱上乘,所以說「物成手卻無」。自此以後,作指畫的人雖不少,不過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戲。只有現代已故名畫家潘天壽,指畫成就最高。

2. 兒童臉譜簡筆畫圖片

兒童臉譜簡筆畫圖片,如圖所示: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行當的臉譜,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

(2)中國傳統繪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

簡筆畫,是指把復雜的形象簡單化,形體結構是繪畫最基本的要素,各種物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構成因素,結構形勢及比例關系,平面化的簡筆畫,表現2維的平面結構比較簡便。

3. 中國鉛筆畫的傳統繪畫

傳統中國繪畫以其極強的技巧性,高度概括性和寓意深遠的藝術魅力在東南亞—帶特別是在中國、日本、朝鮮等國家深愛人們的喜愛,而在歐美國家卻難以得到推廣,這不能說與毛筆的普及無關。然而,鉛筆卻無處不用,人們如能通過極易學會的中國鉛筆畫來間接了解一些中國畫技法,從而引導更多的人去喜愛博大精深的傳統中國繪畫,這無疑是會對推廣中國的「國粹」——中國畫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4. 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

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的構思

中國傳統繪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有一段關於"六法"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大意而歸乎用筆。"他認為立意在完.畫中才能有變態、有奇意。

二、以線造型以形傳神的造型規律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美學觀。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具很大的區別,即畫人不僅僅於形似.還要升高於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於外形之模擬,不拘泥於自然之真實,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藝術應竭力企求之高度。

三、多點透視、計白當黑的構圖法則

中國傳統繪畫既用焦點透視法,也用散點透視法,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這樣就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可以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

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更換其位置。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也可架高於祝平線之上,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

四、隨類賦彩色彩相和- -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畫那一件物品,就賦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五、情景相生氣韻生動的意境

中國傳統繪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於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於一般的寫生畫,應成為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

六、詩書畫印紙筆的獨特形式

只有中國傳統繪畫,才有題字蓋印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顯示其詩、書、畫三絕之長,即是一般的畫作,也總要題字蓋印,這樣才有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

題字和詩句,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豐富了構附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

中國傳統繪畫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決定著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中國傳統繪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宣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時形成了各種效法和描法,畫法和筆法。

(4)中國傳統繪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欣賞

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是畫面如此簡單,還要看一下幾項是否精美。

畫工

畫家作品,可表現出作者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我們往往主觀批判該畫的好與壞,就是受畫工的影響最大。

書法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

印章

畫面上常見印章有各方面使用:

畫家的印璽、題字者私章、閑章、收藏印章、欣賞印章、鑒證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內容、印章位置,都在評介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鑒賞家的印鑒,可佐真偽。

裝框

中國畫裝裱獨具一格,常見有紙裱、綾裱兩大類。紙裱較粗,綾裱較精。裱邊的顏色、寬窄、襯邊、接駁、裱工等都十分講究。

功力

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掌握。尤其是書法,老手多倉勁有力,雄渾生姿。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意景亦表現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不同表現,這就是功力。

布局

布局看來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布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於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稱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詩詞、印章等來補白。

亦有讓其空白,故從布局可見作者獨到之處。

詩句

字畫中的詩詞,往往代表主人的心聲。一句好詩能表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詩,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明代畫家張宏所作的《村徑柴門圖》,畫家自題:「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流水稻花香。」

描繪松林環抱,崇山拱衛的庭院山莊,高大蔥郁的蒼松分為兩組,如同兩把打開的摺扇,掩護著山坳中的村落。村前稻田臨水,田園豐美,正有辛棄疾「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詞意。

印文

無論字或畫,常有"壓角"的閑章出現。所謂閑章就是畫面或書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時影響字畫甚大。從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態,或當時的環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蓋在字畫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5. 關於感恩的繪畫

圖片如下:

感恩是馬克思主義人學對人的本質規定,有助於人的價值、自由與發展的實現。感恩是道德形成的情感基礎與記憶,有利於形成情感的共同體驗。感恩是增強主體幸福感的有效途徑,有益於增強主體的快樂情緒體驗與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自我實現者的重要特徵。

(5)中國傳統繪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感恩的諺語

1、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2、銜環結草,以恩報德。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土能生白玉,地可產黃金。

5、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於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

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

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6. 中國傳統藝術的繪畫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在中國,繪畫的真實性在12世紀宋朝時已發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圖》為寫實主義的巔峰,以後就開始轉向主觀情趣的抒發,自王維被盛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後,文人畫悠久的傳統便延續至今。又自北宋後,中國繪畫漸趨注重筆墨情趣的形式主義,舉例而言文徵明的畫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繪而是藉由山水來堆砌各種運筆的手法。到15世紀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時,畫家已經開始向表現自我方向轉化,不注重客觀世界的描繪,而是,八大山人、揚州八怪、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有很強的自我風格,而不再計較再現自然的真實性。 現代畫家如齊白石、張大千等更體現出大家風范,他們畫的不一定真實,但任何人也模仿不出他們畫的精髓!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采、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7. 現存最早的用紙作畫的作品是哪一幅是出自於誰之手

現存最早的用紙作畫的作品是第一幅。在中國藝術史上,中國現存最早的繪畫是龍鳳絹畫這幅「龍鳳人物絹畫」的主題是經過仔細研究的。經鑒定,這是一位腰圍纖細的女士。她雙手合十,祈禱鳳凰在空中飛翔,展翅飛翔,將她的靈魂引向天空畫中女士的寧靜與鳳凰在天空中展開翅膀和尾巴形成對比黑線勾勒,個人拙見。畫中的線條具有節奏感和節奏優先性此外,圖片的顏色設置簡單,僅使用黑白灰色塊進行比較。


現存最早的絹畫應該是戰國中後期的龍鳳畫。1949年在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出土。它也是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的64件禁止出境(邊境)文物展覽之一。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現存最早的山水畫是隋初畫家詹子謙的《春遊》。被譽為「古今第一幅山水畫」。它現在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也是現存最早的卷軸畫。畫中主要描繪貴族春遊的場景,展現了水天一色的廣闊空間,人物與山水的比例恰到好處,生動地反映了山水的雅緻情懷。在此之前,這些畫通常是「人住在山上,水不能被淹沒」。對水的描述通常像一池死水。詹子謙的作品打破了這一桎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8. 中國怎麼畫簡單又漂亮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畫中國的哪一部分,可以畫的主題有:中國的大好河山、中國的民族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近代的發展以及中國的歷史等。

  1. 中國的大好河山:中國二字就可以採用磅礴的畫法,形似山河的形狀,顏色可以採用綠色、棕色和藍色。

9. 中國畫的分類

從技法上可分: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按其題材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類。
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
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

從畫的內容來看,可分為:人物、山水、花卉三大類。
人物畫是我國傳統的畫科之一,內容以描繪人物為主。因繪畫側重不同,又可分為人物肖像畫和人物故事、風俗畫。據記載,人物畫在春秋時期已經達到很高水準。從出土的戰國楚墓帛畫,可以看到當時人物畫的成就。人物畫一直是中國傳統繪畫最主要的畫科。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畫科之一。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在魏晉六朝,逐漸發展,但仍多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獨立的山水畫製作;五代、北宋而益趨成熟,作者紛起,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主要有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水墨等形式。在藝術表現上講求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
花鳥畫,我國傳統繪畫畫科之一。以描繪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等為畫面主體。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現的簡單魚鳥圖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鳥畫。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東音和南朝時,畫在絹帛上的花畫已經逐步形成獨立的畫科,並且出現一些專門的畫家。五代、兩宋間,這一畫科更趨成熟。

從畫的形式或顏色上可分為:水墨、青綠、金碧、淺絳等。
水墨畫指中國畫中純用水墨的畫體。相傳始於唐,成於宋,盛於元明,清以來繼續有所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在中國畫史上占重要地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所謂「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青,或指濃、淡、干、濕、黑。實際上都是指墨色的變化豐富而言。
青綠指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作為主色的畫。若為山水畫還有大青綠和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
金碧指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樓閣等建築物。
淺絳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元畫家黃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種山水畫,形成了一種風格。赭石又稱「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入畫的赭石,出在赤鐵礦中。原石伴隨著赤鐵礦產出,用手捻摸,感覺滑膩的是好原料。原產山西雁門一帶,古屬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鐵礦的地方,均產赭石。

從畫的技法上可分為粗筆(潑墨)、細(工)筆、寫生、寫意、皴法、白描、沒骨等。
潑墨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相傳唐人王洽每於酒酣作潑墨畫。後世泛指筆勢豪放、墨如潑出的畫法為「潑墨」。
工筆是中國畫中屬於工整細致一類的畫法,與「寫意」對稱。寫意是中國畫中屬於放縱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
皴法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以表現出石和樹皮的紋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卷雲皴、解索皴、牛毛皴、荷葉皴、折帶皴、括鐵皴、大小劈皴等;表現樹身表皮的,則有鱗皴、繩皴、橫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狀而命名的。這些皴法乃是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質地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表現程式。隨著中國畫的不斷革新演進,此類表現技法還會繼續發展。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源於古代的「白畫」。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於人物和花卉畫。
沒骨也是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北宋徐崇嗣效學黃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畫成,名「沒骨圖」,後人稱這種畫法為「沒骨法」。另有用青、綠、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也叫「沒骨圖」,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10. 中國傳統繪畫的遠近處理具有什麼特點

中國傳統繪畫的遠近處理,具有採用散點透視法 ( 即可移動的遠近法)的特點。

中國傳統繪畫講究形式美,構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畫面空白的運用獨具特色。多採用散點透視法 ( 即可移動的遠近法),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沖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

中國傳統繪畫在透視上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

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

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

(10)中國傳統繪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傳統的中國畫是以毛筆、水墨、礦物質顏料、絹帛、宣紙為工具。從表面題材上看分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表面形式上分工筆畫和寫意畫。

總體上追求神韻和氣韻的表現。造型不拘於外形的肖似,注重表現外物的內在神韻和畫家的情意。人物畫主張以形寫神,突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山水強調情景交融的意境創造;花鳥畫則強調生命的表現和寄寓情懷。

中國畫的構圖方式和空間處理區別於西方古典繪畫只表現特定時空的傳統,常按畫家的主觀意圖自由組合空間。如不斷移動視點或並置時空,講求平面布局的橫卷圖,用高、平、深三遠法結果畫面,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處理方式等。

用線造型是中國化最基本的造型方式。結合毛筆的運行,線條不僅能狀物,還能傳達出畫家的 主觀情緒,對欣賞者產生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

中國畫的色彩表現向著主觀意像化發展。工筆重彩,使用純度很高的色彩,產生裝飾意趣,水墨寫意,則將色彩淡化為不同的墨色,結合宣紙的性能和不同筆法,使濃、淡墨色能給人以想像和審美的感動。

中國畫家歷來重視在書畫中表現學養、品格、情操,由是形成了詩、書、印結合一體的獨特風格。其中的詩、書、印不僅是畫面不可或缺的部分,且有生發畫意,直抒情懷的作用。對中國畫審美特徵的理解會敏銳我們的直覺,欣賞時再結合想像,方能領略作品的神韻,陶冶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