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五運六氣簡單模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五運六氣簡單模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20 22:46:58

『壹』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什麼是「主氣、客氣、司天、在泉」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什麼是「主氣、客氣、司天、在泉」?

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石,《黃帝內經》不僅包含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基礎理論部分,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學說,「運氣學說」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素問》81篇里,關於「運氣學說」的就佔了6篇之多。但因為其內容實在過於深奧,尤其是對古文水平逐漸降低的現代人來說,更是晦澀難懂。

所以,當代中醫、尤其是院校畢業的年輕一代中醫,即使讀經,也基本將「運氣學說六篇」選擇性忽視。

精讀《黃帝內經》,理解四時 養生 ,陰陽五行,臟腑虛實,衛氣營血

雖然,客觀點說,我自己對運氣學說也只是一知半解,並不希望本文能做出什麼有深度的論述。但希望能藉此機會,讓「運氣學說」走入更多人的視野。

首先,運氣學說里的「運氣」二字,就很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為「走運」。其實,所謂的「運氣學說」,比較客觀地描述,應該以「五運六氣」更為合適。其內容大致為:

五運:也就是根據「天干」來區分:

甲己之年土運;乙庚之年金運;丙辛之年水運;丁壬之年木運;戊癸之年火運;這個五運,也就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對應了。而且,五運是亘古不變的,永遠按照這個規律來區分。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定律公式」。

六氣:根據地支來分區分的:

所謂六氣,名字和經絡學說里的術語一致,也就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如果想便於記憶,也可以簡化成「厥、少、少、太、陽、太」的次序。

這個順序也是千古不易的。和一年四季的交替一樣,每「一氣」各主管大概60多天。為了便於和五行生剋對應,初學者可以將少陰君火和少陽相火視同為「火」。於是,六氣也和五行一樣,具有了生克的邏輯關系。

如果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認為,五運六氣都是固定不變的,這有何奧妙可言?

難懂的還在後面呢。

在運氣學說里,一年的「六氣」,又有「主氣」和「客氣」之分。

關於天乾和地支的配合,有一點點傳統文化功底的人都知道,甲子乙丑這樣的配合,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可以有60個不重復的組合。於是,便決定了60年才重復一次紀年。這60年不重復的過程里,又分為「十年」一疊與「十二年」一疊兩種關系。

主氣:按「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的順序,分主農歷的二十四節氣,叫做主氣,每個「主氣」各影響四個節氣。這個順序千古不易,永遠從厥陰風木開始,到太陽寒水結束。

客氣:按「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的順序,分主農歷的二十四節氣,叫做「客氣」。客氣的開始是不固定的,根據年支的變化而變化,如辰戌之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司天:「客氣」里的司天之氣,能影響全年,比如辰戌之年全年都會受到太陽寒水的影響;

在泉:「客氣」里的在泉之氣,隻影響下半年。比如辰戌之年下半年,才會出現太陰濕土的影響變化。

說到這里,先簡單總結一下:根據天干決定「五運」,根據年支決定「六氣」;每一年都有固定的「主氣」,按照相同的順序輪番「登台」。與此同時,每年根據年支不同,還存在不固定出現、但有固定順序出現的「客氣」。無論是「主氣」還是「客氣」,都有「司天」和「在泉」之分。

其實,在司天在泉之外,還有一個「間(四聲)氣」的名詞。所謂「間氣」,也就是司天和在泉兩者之外的四個「氣」。它們隻影響自己「管轄」的60天。

為什麼「運氣學說」會和人體有密切關系呢?

中醫認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受天地之氣的沐浴,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特質。就如同潮汐受自然之氣的影響一樣。這種潮汐般的規律,會有60個不同的「脈沖」。

當一個人的壽命超過60歲之後,才會迎來曾經熟悉的、卻又完全嶄新的「脈沖波」。這樣新出現的五運六氣對機體的影響,被稱為「客運客氣」。

人的壽命過了六十歲,才可以重復發現這種疊加波的影響,才會作出有記憶的生命反應。古人將這種每年都新出現的干支,也就是新出現的五運六氣的影響,稱之為客運客氣。

大眾 養生 中草葯網路

當「客氣」加在「主氣」之上,也就是主氣與客氣同時發生影響、產生作用時,這種狀態叫客主加臨。

無論司天之氣、在泉之氣還是間氣,都是遇到厥陰風木而化風,遇到少陰君火而化火,遇到太陰濕土而化濕,遇到少陽相火而化火,遇到陽明燥金而化燥,遇到太陽寒水而化寒。從而形成自然界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或輕或重地影響到人的生命。

一般來說,客氣里的「司天之氣」與「在泉之氣」都是按部就班地出現的。每六年輪回一次,但也有如下兩種例外的情況:

1、應至不至:比如,輪到「厥陰風木」司天了,可實際氣候狀態並沒有出現風木化風之像。

2、應去不去:也就是該走的不走,繼續滯留。如厥陰司天之後,少陰君火該「當值」了。而厥陰風木並不主動退去,依然還存在著「化風」的氣候。

無論是「應至不至」還是「應去不去」,都會引起氣候的異常。體現在人身上,可能就意味著疾病的多發。更為嚴重的是,因為「不守規矩」,會引起後面「客氣」的報復,從而發生一系列復雜而捉摸不定的氣候變化。

總之,「運氣學說」是《黃帝內經.素問》里非常難懂的內容。需要結合其它多方面知識,才能慢慢讀懂。希望本文能讓您對「五運六氣」有個大致的了解。如果有興趣,可以參看《素問》的第66到71章。

『貳』 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是明矣.這句話什麼意思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
黃帝說:善於談論好開始的,一定要預想到未來的結果。善於談論近處事物的,一定是知道對於遠處的影響。所以五運六氣是最完備的數理模型,了解了最高的數理標准,對於道理就不迷惑了,這就是所謂的明白人。希望先生推演這個數理模型的規律,排列氣秩序,使有條理。簡單而不匱乏,經久的運用而沒有斷絕,簡易而不會遺忘,作為認識物化和為人處事的綱紀,最簡要完備的數理模型,希望盡心力的聽聞。

『叄』 健康科普堂 | 從五運六氣看冬季養生

當然,這一理論尚未在科學層面上得到確切的驗證,不過仍可以作為醫學工作者防治工作的參考,也可以為廣大群眾提供預防、 養生 的建議。

五運六氣的基礎來源於天乾地支。眾所周知,天干數為十,地支數為十二,這其中有陰陽的區別——一陰一陽為一組,則天干分為五組,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地支分為六組,對應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循環往復時,天對應的「氣」就按照對面的地支以六為周期循環,稱為六氣,地對應的「形」就按照對面的天干以五為周期循環,稱為五運。舉一個實際例子,2020年就是庚子年,天干庚對應的是地運的「金」(且有金運太過的含義),地支子對應的是天氣的「少陰」,也就是說本年的氣候、疾病變化就是按照「金運太過」+「少陰」這個搭配來運行的。

完成解碼的第一步之後,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這個搭配有什麼樣的實際意義。

「金運太過」包含兩個要點:一是金過強,會導致木受克,所以肝膽疾病和與其經絡相系的生殖系統疾病、雙下肢疾病發病率會比較高(《素問·氣交變大論》)。二是金以清肅為美,金運太過就堅固有了實體,就會導致主金的肺臟出現實變、喘咳、脹滿等症狀(《素問·五常政大論》)。

「少陰」就相對而言復雜一些,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在共性的基礎上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就庚子年而言,總體的少陰司天表現為:寒熱之氣錯雜,上半身以熱病為主,下半身以寒病為主,民眾的主要疾病症狀表現為:咳喘、出血類疾病、胃寒、心痛、腰痛和腫滿。但具體到庚子的個體氣運是:上少陰火,中太上金運,下陽明金。詳細拆分開來,可以預測每兩個月的變化。這也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今年冬季的氣候變化是如何呢?

陰歷9-12月,即是所謂的「下陽明金」,具體些說,即是「陽明燥金在泉」。氣候比較乾燥,霧露較多而雨雪較少,民眾容易有嘔吐、喜歡嘆息、心絞痛、咽干、足熱等症狀(《素問·至真要大論》)。9-10月是第五氣,氣候較一般的晚秋初冬為熱,民眾容易患上溫病(可以簡單理解為熱傷風)。11-12月是第六氣,也就是年終之氣,氣候以乾燥為主,民眾容易患有咳喘和出血類的疾病,且易引發皮膚病和小腹受寒的病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綜上,根據這一理論,冬季的 養生 建議是:

1.飲食的味道以酸、淡為主,注重收斂氣機和滋養氣血,辛辣類的食物和酒類助火升陽就不是很合適;

2.今年年末的氣機變化主要為熱在上,寒在下,熱多半為虛熱,但寒卻是真寒,所以腹部以下,如腰、腿、膝、足等均應注意保暖,圍巾帽子等倒不是很要緊可以緩加,幼兒和體弱者在9-10月份期間上衣當略略偏薄一些;

3.肝膽功能較弱、肺火較旺、乾燥型皮膚病這幾類患者應當做預防性的調養,食用如梨、桑葚、枸杞、木耳、銀耳等葯食同源類食物以為進補。





陳之楊,沈陽市安寧醫院精神三療區主治中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畢業於北京中醫葯大學,中醫學碩士。中華中醫葯學會神志病分會會員。在臨床工作之餘,熱衷於中醫古籍的研究整理、古方復原和中醫多種療法的復合性治療 探索 ,在脈診領域尤有專長。擅長領域為中醫辨證論治內科疑難雜病,老年病,情志相關疾病,青少年兒童軀體心理諸證,對相關哲學亦有一定研究。

『肆』 古代天文(五運六氣)

一般相信,漢代主要的天文觀測,特別是恆星星度的觀測,是用渾儀進行的。但我們在前面的考辨中並沒有獲得對這一似乎不存在問題的信念的支持,因此實在有必要對漢代天文觀測所使用的方法作一考察,並對有關記載中漢代的星度內涵稍作分析討論。
星度,包括二十八宿距度和日、月、五星等的「入宿度」(今人將之對應為所測天體與規定距星之間的赤經差)以及「去極度」(今人將之對應為所測天體距北天極的角距)。

今人對多數古代星度的對應處理雖然可在計算上符合,但在概念對應上仍有不盡之處。一是中國古代天球概念確立較晚,而且在一個時期內蓋天模型和渾天模型並存,因此對不同時期和系於不同模型的星度內涵應加分辨;二是中國古代「度」的概念是指弧長的相對度量,並沒有明確的「角度」含義,中國古代也因此沒有產生三角學。

中國古代的「觀象授時」是根據北斗的指向和星宿在天空中的位置來進行的,後來的歷法也十分注重昏曉中星的觀測和日躔的推算。由於並沒有發現太陽在恆星背景上的運動周期(恆星年)與回歸年長度之間的微小差別,當確定回歸年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後,則以之來分度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而每日日行一度,即所謂「日之所行與運周,在天成度,在歷成日」。因此,今人也稱這種分度為「日度」。根據這種「度」的規定,就可以由觀測相鄰兩宿距星在差不多同一時分通過同一方位(比如昏或曉時通過南中天)所需的日數來推算先至宿的距度,或由行星周天或由某宿至某宿所歷的日數來推算其平均日行度。後者的情形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前者的情形則反映在《漢書·律歷志》關於太初改歷時進行星度觀測的記載中,即「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於四方」。晷儀是立表觀測日影的裝置,也可在夜間用來作為星宿中天的參照,還可用來校正漏刻;漏刻則用以確定昏曉。因無法確定當時觀測二十八宿距度所用的時間,故也不能排除在短時間內參用二十八宿中天的漏刻刻數來推算一些宿的距度的可能。應當指出的是,雖然用這種方法測得的二十八宿距度即為赤道距度,但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當時使用了赤道環之類的儀器。事實上,由此測得的距度與採用渾天模型還是採用蓋天模型並無關系。曾有人由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中所記載的五星行度,來推論先秦已有精度較高的「先秦渾儀」,但是,如藪內清已指出的,「《五星占》中出現的行度是沿著赤道的量度,在這類測定工作中未必非使用渾天儀不可」,而可能是「用『表』或『髀』與漏刻結合起來的一種測定方法」測得的[25] 。以漏刻來推考星體行度的情況還見於《漢書·王莽傳》,其記王莽策命群司辭(公元前9年)中有「考景以晷」、「考聲以律 」、「考量以銓」、「考星以漏」等,注引應劭(活動於2世紀後期)曰:「推五星行度以漏刻也」。
《周髀算經》(卷下之一)記載了另一種觀測二十八宿距度的方法。即於平地立表定圓,並用繩和游儀希望相鄰兩宿,再度量兩宿落於地面圓周上兩點間的弧長,得先至宿的距度。雖然事實上所測為星宿的地平方位角,但就蓋天模型而言,即使天地各中高外下,由於天運樞軸與地之水平垂直,星宿的地平方位角即其在周天的距度。當然,對較大的距度值和距星赤緯較高的情況,其誤差是較大的。
《周髀算經》(卷下之二)還記述了牽牛去北極115度余、婁與角去北極91度余、東井去北極66度余的演算法,後人也以之為恆星「去極度」的最早記載,其實所述只是「七衡六間」中外、中、內衡(對應於冬至、春秋分、夏至日道)的去極度的演算法,即所謂「黃道去極」。關於《周髀算經》中的「去極度」及其演算法向來多有疑問,有人認為其值實源自渾天說,這不無道理,但是否得自渾儀實測,卻仍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漢書·天文志》也記述了「黃道去極」的概念:「日有中道,……。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東井,去北極近;南至牽牛,去北極遠;東至角,西至婁,去極中。夏至至於東井,北近極,故晷短;……。冬至至於牽牛,遠極,故晷長;……。春秋分日至婁、角,去極中,而晷中;……。去極遠近難知,要以晷景。」引文中略去的八尺豎表晷景長短的尺寸,與《隋書·天文志上》所引劉向(約公元前77-前7年)《鴻范傳》中的記述相同,與其他各家所說則異,故其所記可能出自劉向,大致反映了西漢後期的認識。引文也表明,當時「黃道去極」尚未有「度」,僅以晷影尺寸相參。
蓋圖的「七衡六間」模式及內、中、外衡間的里數已見於西漢後期的《孝經緯援神契》。將周天里數分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也見於緯書《洛書甄曜度》,其稱「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一度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正分別與《周髀算經》中衡(四衡)的圓周里數和一度長度相同。以蓋天中衡周徑作天之周徑,應是受渾天模型影響的結果,或是渾天家汲取蓋天學說的反映。《周髀算經》卷下開始改天地平正為天地平行但各中高外下的模型,也應是受了渾天模型的影響,或謂蓋天家在與渾天家的論爭中對原有模型所作的改進;由於天呈穹窿,各衡去極不按里數計,而取與周天分度對應的「度」來表示,這尚不足為怪,但其度數正與後來渾天家所用的分至黃道去極度相近,則令人起疑,且推算過程也頗造作,套用渾天家所測當無疑問。《甄曜度》一書,劉歆(?-公元23年)時已存在,《周髀算經》這一部分的成篇年代應在其後。《隋書·天文志上》引揚雄「難蓋天八事」記有:「日之東行,循黃道。晝〔夜〕中規,牽牛距北極(北)〔南〕百一十度,東井距北極南七十度,並百八十度。」所記應仍為「黃道去極度」,但其度數卻與賈逵、《後漢四分歷》、王蕃等所說異,而與唐代文獻所記星宿去極度數同,故其度數應系後人誤改的星宿去極度。假使揚雄難蓋天之事屬實,則東漢初年應已有黃道去極度數,《周髀算經》也約成書於此間。
「去極度」肇端於黃道去極的度量,這是天文學史研究者應充分注意的一個事實。在兩漢和三國時期的相關文獻記載中,「去極」問題總是和日道(黃道)關聯的,涉及星宿時,也僅是為了說明日在二十八宿中所處的位置,而非討論星宿的去極遠近。事實上,星占家的分野占星依據主要是日月五星在大致沿黃道分布的二十八宿中的運行,而不大關心黃道以外的星官距北極的准確位置,直至陳卓(約3世紀30年代-4世紀20年代初)「總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圖,……以為定紀」 ,方可能較為精確地觀測各家星官的去極度,著於圖錄。對歷算家而言,太陽的遠近關繫到分至的確定、節氣的變更、晝夜的長短、漏刻的安排等,故首先注意到了「黃道去極」問題,並加以測算。《後漢書·律歷志》所載《後漢四分歷》中已第一次列入了「黃道去極」項。
「黃道去極」如何取得,也應作些討論。《後漢書·律歷志下》劉昭注補所引「張衡《渾儀》」中記述了在渾象上量度黃道宿度和黃道去極度的方法。又,《開元占經》卷一引隋劉焯《渾天論》也稱「漏、景、去極,就渾可推」。唐代,可能仍使用過這種方法來求取黃道去極度 。《後漢書·律歷志下》所列二十四節氣黃道去極度表當即由這種方法求得。《律歷志中》記永元十四年(102年)詔曰:「……昏明長短,起於日去極遠近,日道周〔圜〕,不可以計率分,當據儀度,下參晷景。」《律歷志下》「黃道去極」表前也說:「黃道去極、日景之生,據儀、表也。」「儀」,應指《律歷志中》漢安二年(143年)虞恭、宗�論議中所謂「圖儀晷漏」的「圖儀」,即渾象。劉昭所注引的依據渾象來量度黃道去極度的方法正是對「據儀度」的解釋。當然,這里的前提是,冬至或夏至的去極度必須是實測的,以確定黃道在渾象上的位置。至於如何測得,尚未見到相關的文獻記載。假使於至日正午在渾象表面游移一與之垂直的小表,表無影處即為渾象上日距北極的極遠或極近點,再沿渾象表面量度自北極至該點的弧長並加以換算,則可得到至日的黃道去極度。

『伍』 五運六氣入門基礎知識,求五運六氣入門書

提起五運六氣入門基礎知識,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五運六氣詳解,另外,還有人想問傷寒論誰講解的最好,從五運六氣為基礎講解的,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怎樣正確運用五運六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求五運六氣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運六氣入門基礎知識

入。。。五運六氣根本沒入,本來就是中醫中的高等學問,就好比,你數學基礎都沒學過,一來就說,我要學微積分!給我介紹入,那基本不可能的!

《疫病早知道——五運六氣大預測》推薦這本書給你,涉及到統計學,比較容易看懂。五運六氣誰的講解最經典。

建議看《針灸學》

年五運六氣

五運客運太過為病歌

清燥大行太過金,肝木耳無聞,五運六氣必背口訣。

脅下少腹目赤痛,草木凋隕焦槁屯,

甚則胸膺引背痛,胠脅何能反側身,研究五運六氣 最厲害的人。

喘咳氣逆而血溢,太沖脈絕命難生.五運六氣的治病秘密。

[注]歲金太過,六庚年也.歲木不及,六丁年也.金太過,則金恃強而乘木;木不及,則母弱而火衰無以制金,而金亦乘木.故金氣盛則清燥大行,為金太過之化.在人則肝木,其為病耳聾無聞,脅下痛,少腹痛,目眥赤痛也.在天則有清燥肅殺之變,在地則有草木凋隕之化.燥勝不巳而必衰,衰則反被火乘,有蒼干,焦槁之復也.故更見胸膺引背,胠脅疼痛,不能轉側,喘咳,氣逆,失血之肝肺病也.太沖,肝脈也,肝木之脈絕而不至,是為肝絕,故主命難生也.

五運六氣資料-《醫宗金鑒》五運六氣要訣(四)

六氣客氣主病歌

少陽司天火下臨,肺氣上從火刑金,

風行於地肝木勝,風火為災是乃因,五運六氣推算個人疾病。

民病熱中咳失血,目赤喉痹聾眩瞑,

瘡瘍心痛瘛冒,暴死皆因臣犯君.五運六氣簡單演算法。

[注]少陽相火、司天,寅申歲也.火氣下臨金之所畏,故肺氣上從而病肺也.凡少陽司天,則厥陰風木在泉,故風行於地,木勝則病在肝.是則知風火為災,民病熱中,咳而失血,目赤,喉痹,耳聾眩瞑,瘡瘍,心痛,動,瘛瘲,昏冒,皆其證也.暴死者,是三之客氣,相火加臨君火,以臣犯君故也.

五運六氣資料-《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初之氣[年元月20日—年3月20日]五運六氣16方劑。

初之氣,地氣遷,風勝乃搖,寒乃去,候乃大溫,草木早榮。寒來不殺,溫病乃起,其病氣怫於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滿,膚腠中瘡。

二之氣[年3月21日—年5月20日]天干化五運歌訣。

二之氣,火反郁,白埃四起,雲趨雨府,風不勝濕,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熱郁於上,咳逆嘔吐,瘡發於中,胸嗌不利,頭痛身熱,(上民下日)憒膿瘡。

三之氣[年5月21日——年7月22日]五運六氣的公式歌訣。

三之氣,天政布,炎暑至,少陽臨上,雨乃涯。民病熱中,聾瞑血溢,膿瘡咳嘔,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氣[年7月23日——年9月22日]2021辛丑年五運六氣。

四之氣,涼乃至,炎暑間化,白露降,民氣和平,其病滿身重。

五之氣[年9月23日——年11月21日]

五之氣,陽乃去,寒乃來,雨乃降,氣門乃閉,剛木早凋,民避寒,君子周密。五運六氣入門。

終之氣[年11月22日——年元月19日]

終之氣,地氣正,風乃至,萬物反生,霿霧以行。其病關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而咳。抑其運氣,賛所不勝,必折其郁氣,先取化源,暴過不生,苛疾不起。

故歲宜咸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觀氣寒溫以調其過,同風熱者多寒化,異風熱者少寒化,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寒遠寒,用涼遠涼,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階也。五運六氣基本知識。

。。。。。。

庚寅庚申歲,上少陽相火,中太商金運,下厥陰木。火化七,清化九,風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溫,下辛涼,葯食宜也。

《中醫學入門》運氣學五運六氣生辰八字預測診療法。

選自《顧松園醫鏡》五運六氣查詢器。

寒無犯寒,熱無犯熱,〔凡用寒者,無犯司氣之寒,用熱者,無犯司氣之熱。〕從者和,逆者病。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謂司天司地之氣也。謂寒熱溫涼,俱當避忌,有應用者,亦無過用,恐犯歲氣也。〕發表不遠熱,〔寒中表,非溫熱不能發散,夏日亦然。〕攻里不遠寒。〔郁熱在里,非沉寒不能攻,隆冬亦然。〕五運經講解。

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言不因發表而犯熱,不因攻里而犯寒,不當用而誤用。病當何如〕?

岐伯曰∶寒熱內賊,其病益甚。〔以水濟水,以火濟火也。〕

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倪海廈五運六氣圖。

岐伯曰∶無者生之,〔無病犯之,則生寒生熱。〕有者甚之。〔有病犯之,寒熱反甚矣〕。

怎樣正確運用五運六氣

…….應象大論篇書籍。

少陽司天,〔寅申年也。〕火所勝,平以咸冷,〔水能勝火也。〕佐以苦甘,〔苦能瀉火之實,甘能瀉火之急。〕以酸收之,〔火勝而散越者酸以收之。〕以苦發之,〔火郁而復留者,以苦發之。〕以酸復之。〔以苦發火,未免傷氣,故又當以酸復之。〕熱同。〔火熱二氣同治也。〕厥陰在泉,〔寅申年也。〕風於內,平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治同厥陰司天。〕以辛散之,〔風勝,故以辛散之。〕火化於天,寒反勝之,〔凡寅申歲,少陽相火司天,而或氣有不及,別水之寒氣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與火司於地同治,少以咸平之一句。〕風司於地,清反勝之,〔凡寅申歲,厥陰風木在泉,而或氣有不及,則金之清氣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治同風化於天。〕以辛平之。〔木之正味,其補以辛,金之正味,其瀉以辛。〕李陽波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

選自《痧疹輯要》出生日期查五運六氣。

歲在寅申,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五運六氣的推算與應用。

是歲風火相助,肝膽為病。

初之氣,少陰君火。主氣生客氣,風溫早作。

二之氣,太陰濕土。主氣生客氣,大作。

三之氣,少陽相火。二火合炎,火氣大行,民多內熱。

四之氣,陽明燥金。火氣始平。五運六氣體質查詢表。

五之氣,太陽寒水。主氣生客氣,清早寒。

終之氣,厥陰風木。主氣生客氣,早寒多寒風。

選自《疫疹一得》庚寅金運,北政,右寸不應,黃芩為君。五運六氣針灸需要什麼基礎。

天府絕,不治。天府在肘後,披側上披下同之三寸動脈,肺之氣也,火勝金故絕。歲氣火代之候。少陽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腎水失母,則上盛下虛,虛陽上攻,便生諸疾,至傷元陽。五運六氣入門基礎知識講解。

初之氣∶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熱風傷人,時氣流行。五運六氣圖解。

民病,寒熱交作,咳逆頭痛,血氣不調,心腹不快。

五運六氣入門基礎知識:五運六氣詳解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暴風疾雨,溫濕相蒸。

民病,上熱咳逆,胸膈不利,頭痛寒熱。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夏旺火熾,補肺益大腸。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炎暑亢旱,草萎河輸。

民病,煩熱,目赤,喉閉,失血,熱渴,風,人多暴死。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火旺生土,瀉甘補咸。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風雨時降,炎暑未去。

民病,瘧痢交作,寒熱頭痛。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肺金,瀉苦補辛。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寒熱風雨,草木黃落。

民病,寒風熱,君子固密。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心火受克,瀉咸補苦。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寒溫無時,地氣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關節不利,心腹痛。

選自《靈素節注類編》

六庚年,金運太過,則燥氣流行,燥病乃生,肝木,治當清燥以補肝;

庚寅,天氣克運,曰天刑。

五運主病

金運∶諸氣郁病痿,皆屬肺金。郁,滿奔迫也。肺主氣,氣為陽,主輕清而升,故肺主上部,則滿奔迫,不能上升也。痿者,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由肺金本燥,燥之為疾,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體,故秋金旺,霧氣育,而草木萎落也。

庚寅、庚申∶司天為制,金得其平,所謂堅成之紀,上征與正商同也。金齊火化,在於肺,其病肩、背、胸中。

火木同德,上應熒惑歲星,風熱參布,勝復寒中,外發瘡瘍,內為泄滿,外熱內寒,瘧,痢,聾,瞑,嘔吐上拂,腫色變,熱盛寒復,水火交爭也。

初之氣∶主風木,客君火。木火交熾,溫病乃行,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滿,膚腠中瘡。

二之氣∶主君火,客濕土。火為土郁,風不勝濕,熱郁於上,咳逆,嘔吐,胸溢,頭痛,昏憒,膿瘡。

三之氣∶主相火,客相火。畏火交集,熱中,聾,瞑,血溢,咳,嘔,鼻衄,渴,嚏,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氣∶主濕土,客燥金。涼氣至而寒暑間化,燥濕以參,胸滿,身重,肺脾自病也。

五之氣∶主燥金,客寒水。金肅水寒,氣當避。

終之氣∶主寒水,客風木。風木得水,萬物反生,關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而咳。

風多暴舉,炎氣流行,令擾廢,寒熱往復,宜咸、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蓋咸以勝火,辛以治木,酸以勝木火之性,滲泄去二便之實,漬發去腠理之。

……..

選自《增訂葉評傷暑》

寅申年少陽相火司天,歲氣火化之候。

少陽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則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腎水失母,則上盛下虛,虛陽上攻,變生諸疾,至傷。

厥陰風木在泉。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子父相逢,瀉苦益辛。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熱氣傷人,時氣流行。

[民病]寒熱交作,咳逆頭痛,血氣不調,心腹不快。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暴風疾雨,溫濕相蒸。

[民病]上熱咳逆,胸膈不利,頭痛寒熱。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夏旺火識,補益大腸。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炎暑亢旱,草萎河輸。

[民病]煩熱,赤目喉閉,失血熱渴風,人多暴死。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火能生土,瀉甘補咸。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風雨時降,炎暑未去。

[民病]瘧痢交作,寒熱頭疼。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肺金,瀉苦補辛。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寒熱風雨,草木黃落。

[民病]寒風熱,君子周密。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心火受克,瀉咸補苦。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寒溫無時,地氣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關節不利,心腹痛。

以上就是與求五運六氣入相關內容,是關於五運六氣詳解的分享。看完五運六氣入門基礎知識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陸』 五運六氣是啥

巧得很,前幾天正好有人問到了這個問題,現轉錄於你:

問:
誰能幫我解釋下中醫中的五運六氣啊?我是個門外漢,簡單點說,不用太專業。

答:
所謂「五運六氣」,乃是指「歲運」的當值之經脈而言。
中國記年的方式是天干與地支組配而成,譬如今年就是「辛卯」年。天干共有十位,每年用一位,於是甲乙丙丁戊為一周,己庚辛壬癸為一周,依次循環,故謂之「五運」。
地支其有十二位,每年用一位,於是子丑寅卯辰巳為一周,午未申酉戌亥為一周,依次循環,故謂之「六氣」。
仍以今年之辛卯年為例,「辛」落在了「坎宮」,故今年當值的天之大勢能是「寒」;「卯」落在了「兌宮」,故今年的司天之經是「手陽明」,今年的在泉之經是「手少陰」。這就是今年之「辛卯」年的「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之理論,非一般人所能解透,早在唐代的王冰時就已經開始眾說紛紜了。今人對此的解說,多是沿用前人之說而來,故錯上加錯矣,不足以採信矣。

『柒』 五運六氣基礎知識詳解,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的內容簡介

提起五運六氣基礎知識詳解,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txt全集,另外,還有人想問講五運六氣比較的中醫醫術,最好講的比較詳細,,現代的最好,因為我文言文不是很好,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五運六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的內容簡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運六氣基礎知識詳解

五運六氣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內經》中佔比重較大的重要內容。中醫工作者多需深入學習和鑽研古典醫著《內經》。從歷史上來看,但凡對中醫有所貢獻者,多得力於《內經》,而學習《內經》難度較大的莫過於有關五運六氣這部分內容。由於五運六氣內容在《內經》中是散見的,而辭句和公式又不易理解。為此,《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擬對其進行系統整理,並詳加註釋,力求淺顯易懂,以有益於同道者的學習、掌握和應用。五運六氣必背口訣。

五運六氣基礎知識詳解: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txt全集

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txt全集附件已上傳到網盤,點擊:

誰知道五運六氣的知識求普及

你也想學習五運六氣嗎?

我們可以邊討論,共同學習啊

問五運六氣中的客運概念的出處?五運六氣入門基礎知識。

以十天乾的甲己配為土運,乙庚配為金運,丙辛配為水運,丁壬配為木運,戊癸配為火運,統稱五運,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為厥陰風木,子午配為少陰君火,寅申配為少陽相火,丑未配為太陰濕土,卯酉配為陽明燥金,辰戌配為太陽寒水,叫做六氣,從年干推算五運,從年支推算六氣,並從運與氣之間,觀察其生治與承製的關系,以判斷該年氣候的變化與疾病的發生。這就是五運六氣的基本內容。

你說的或許是客氣?

太深奧了,曾經俺看過很多算命、算運、卜卦的書,也沒有搞懂,用來推算,一百之中九十九不中,兩年多來一次就兩百元,算運卜卦把俺給坑苦了研究五運六氣 最厲害的人。

出自素問,現在是中醫知識

講五運六氣比較的中醫醫術,最好講的比較詳細,,現代的最好,因為我文言文不是很好

簡稱「運氣」。「運」指木、火、土、金、水五個階段的相互推移;

「氣」指風、火、熱、濕、燥、寒。

古代醫家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種十天干以定「運」;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地支以定「氣六種氣候的轉變。五運六氣的公式歌訣。

一(天干配五行):甲、乙--------木

丙、丁--------火-------土五運六氣推算個人疾病。

庚、辛--------金五運六氣誰的講解最經典。

壬、癸--------水五運六氣的治病秘密。

二(地支配五行):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丑、未---土李陽波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

三(天干化五運)(中運):(黃帝內經內容)五運六氣生辰八字預測診療法。

甲、己------土運二十四山地運旺衰一覽表。

乙、庚------金運

五運六氣

丙、辛------水運五運六氣推算表。

丁、壬------木運

戊、癸------火運五運六氣的公式。

其中單數(甲、丙、戊、庚、壬)為中運太過之年

雙數(乙、丁、己、辛、癸)為中運不及之年

四(地支化六氣)(司天之氣):(黃帝內經內容)-----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丑、未-----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掌握五運六氣診斷疾病不用愁。

寅、申-----少陽相火司天五運六氣簡單演算法。

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巳、亥-----

厥陰風木司天

少陽相火在泉

干支紀年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運氣」(中運與司天之氣)的意義。每年干支的不同組合,就有不同的中運與司天之氣的組合,不同的氣候,易引發不同的病症。

《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

以上就是與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的內容簡介相關內容,是關於五運六氣詳解與應用txt全集的分享。看完五運六氣基礎知識詳解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捌』 解讀中醫五運六氣

中醫五運六氣理論是研究時間變化與疾病相關性的一種學說。記得某年與表姐聚餐她談起了中醫 養生 。問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什麼意思?」聽完我有些發愣。問她:「五運六氣也上了 養生 欄目?」她說:「是五運六氣,XX教授講過……。」聽她講述後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論也上了媒體。告訴她養是順從之意。「春夏養陽」是春夏季節運動或食補要順從氣機升發狀態,升發屬陽。「秋冬養陰」是秋冬季節運動或食補順從氣機收藏狀態,收藏屬陰。五運六氣是古代中醫理論的巔峰之論。《黃帝內經》六節臟象論:「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此話意思:不知年月變化帶來五行之氣的盛衰,對人體臟腑功能虛實的影響,是不可以當醫生的。

現在節氣是大雪,子月的開始。「子時一陽生」,時,指時間。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時(23--1)。大雪與冬至兩個節氣是子月,是體內陽氣自動恢復的最佳時間。六節臟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15日是一個節氣,節氣的氣候變化如竹子一節一節相連。《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肺,治節出焉?治節是治理調節,「肺」主管身體自我調節生理功能,適應24節氣交替變化。肺「開竅於鼻、主皮毛」,肺通天氣,對氣候節氣的敏感最強,皮膚汗孔也隨節氣變化開合,所以「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關節疾病與「肺」也有關系,很多關節病人氣候變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調節不好,導致關節疼痛,風濕病患者自身「天氣預報」很准,所以我臨床治療風濕痹病常用入肺經的葯。

古人用六經理論模型把24節氣分為6個階段,每個階段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都有影響,這就是古代中醫巔峰理論「五運六氣」的「六氣」。「五運」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論模型,來歸類太陽系行星運行規律對氣候以及人體生理功能影響的五種現象。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陽干為太過,陰干為不及,故今年是木運太過之年。六經理論把24節氣劃分為6個階段,分別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理論即採用這個模型把所有疾病歸類其中。

用天乾地支理論推演每年的氣候變化,可以知道當年的「運氣」變化規律。如今年是己亥年,「巳亥之紀,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司天是上半年運氣情況,在泉是下半年運氣情況。2019年己亥年流行病的病因多為風熱之邪所致。24節氣「小雪」節氣開始是太陽寒水當令,這是每年不變的主氣,如主人之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不速之客」,故把每年非正常氣候變化規律叫客氣,如客人之意。客隨主變,主氣變動,客氣也隨著變。比如壬辰年小雪至小寒客氣是太陰濕土當令,很多陽虛體質病人說吃我的湯葯感覺特別辣。寒濕之氣當令,用了大量乾薑化寒濕之氣,以宗「必先歲氣,勿伐天和」。

2002年我開始研究中醫五運六氣,2004年實驗與易經術數理論融匯,探秘人體出生時間與得病時間的「五運六氣」是否存在必然聯系。但主要是用五運六氣理論研究流行病與疑難病的發病機理。人體出生時間可以用「兩套系統」推演,一個是古代易經命理學,另一個是中醫五運六氣理論。前者側重人體體質稟賦研究,但理論有斷層現象,目的是查出疑難病真正病機。人體有陽虛證候,同時也有肝火旺證候存在,有時真假難辨。《黃帝內經》「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氣立」是人出生呼吸時候,記錄「氣立」時辰的五行密碼。因氣而立故名「氣立」。除了呼吸之氣,更重要的是節氣而立。人體精血自生冬至比大暑節氣恢復的快即是此理。比如:1976年丙辰年出生,丙辛水運太過之年。若公歷7月21-9月21日出生,主氣是太陰濕土當令,客氣是厥陰風木當令。辰戌之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所以1976年公歷7月21-9月21日出生的人「氣立」五行密碼以寒水與濕土為主。某人1994甲戌年由於飲食寒涼得了寒濕困脾證,2002年研究「運氣」理論思考過為何1994年發病?1994年是甲戌年,也是寒濕之氣當令,激發了他體內「氣立」時候的五行密碼,所以1993年、1995年很好,而只有1994年得病。2008年盤錦市沙嶺鎮李某某胃寒脹痛被我治癒之後,為何2009己丑年復發?復發雖是吃了寒涼東西,但這也是誘發因素,主要因素是2009己丑年土運不及,加上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己丑年「運氣」使他的陽虛寒濕體質更加寒濕,2009年吃葯後到現在一直很好。

桃花三月清明時開的最美,梅花開花需要到小寒、大寒的臘月。它們「氣立」的五行密碼不同,所以它們在不同的節氣作用下完成開花過程。每人「氣立」時候的五行密碼不同,臟腑生理功能受五運六氣影響而成的體質即因人而異。有的人經常吃麻辣燙也沒事,而有的人吃一點即滿面瘡癤。壬辰年冬天某晚,妻子告訴我兒子發熱38度,大雪節氣值令,客氣是太陰濕土,主氣是太陽寒水。辨證分析肯定考慮風寒為主,去葯局抓了麻黃6克、桂枝4克、甘草2克。回家看兒子蓋大被,問後得知惡寒,查脈浮緊,證屬風寒無疑即把葯煎煮,服用一次晚上汗出,身體惡寒消失。但次日早上發熱未退,分析表寒兼帶里熱,否則熱隨汗散。舍脈從證,另與升降散加減配服,一劑葯後從周四最高的39度降到正常,二劑惡寒、發熱徹底痊癒。壬辰年大雪節氣的「客氣」是太陰濕土,「主氣」太陽寒水,麻黃、桂枝、甘草發散風寒使惡寒症狀消失,繼續服用辛溫之葯與升降散同用是針對「運氣」的寒濕之氣。

運氣理論適合研究非情緒化疾病,我的易經老師說:「有些疾病即使吃葯,得不到節氣五行之氣相生相扶,當時也只是緩解。得到節氣五行之氣相生相扶,輕的可以不治自愈,嚴重的用葯也會事半功倍。」

成書先秦時期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也。」這句話值得每位中醫臨床醫家深思。

2012年初稿,2019年7月修訂 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