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達·芬奇和他的繪畫有哪些
列昂納多·達·芬奇(1452~1519)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科學家。
達芬奇雕像
達·芬奇出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15歲學藝,1472年加入佛羅倫薩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達·芬奇的創作活動以1482年為界可以概括為兩個階段——早期創作和盛期創作。早期的創作,以1481年的《博士來拜》為代表,這幅作品雖然沒有完成,卻是一幅有劃時代意義的名作,標志著達·芬奇藝術風格的成熟,預示著盛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到來。盛期的代表作品有《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這些作品奠定了達·芬奇在世界美術史上「巨匠」的地位。達芬奇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名作。他的素描習作和筆記插圖不僅數量上遠比正式的作品多,而且在藝術水平上也同樣達到了極高的境地,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達·芬奇最負盛名且廣為人知的作品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一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壁畫表現了耶穌在餐桌上向他的十二個門徒宣告「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時引起的騷動。除叛徒之外的十一個人依其性格而表露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的神色,以手勢、眼神和傾身而起顯示對耶穌的忠誠與關懷,唯獨叛徒猶大(左起第四人)手握錢袋,頹然後仰,神色慌亂。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促成了世界美術寶庫中最稱完美的典範傑作的誕生。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具有一種鼓舞人類精神向上的力量,這在前人所畫同一題材的作品裡是沒有的。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最傑出的肖像畫,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肖像畫之一。達·芬奇為此畫工作數年,可見對這幅畫的加工已超過一般的肖像畫,寄託了他對人像的理想典型的創造。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蒼茫,體現了達·芬奇煙霧狀筆法的極致。對於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他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辨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含義無窮;再加以背景山水渺茫、宛若夢境,左右兩邊在透視角度上又有微妙的差別,更增加了畫面靈通變幻的氣氛。達·芬奇這種臻於完美的生動人像實為人文主義關於人的崇高理想的最光輝的體現。達·芬奇對這幅畫珍愛有加,始終隨身攜帶,晚年赴法國時也不離左右。他在法國逝世後此畫留在法國,現藏於盧浮宮。
達·芬奇的藝術理論散見於他流傳下來的大量筆記中,也集中於他未完成的《畫論》一書中。這些著述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代藝術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貳』 全世界最好看的畫
全世界最好看的畫
全世界最好看的畫,繪畫是一門不分國界人種的藝術,古今中外無數的名畫被人收藏稱贊,有些畫非常的優秀有名,讓不了解畫的人也知道價值,下面和大家分享全世界最好看的畫。
全世界最好看的畫1
1、《蒙娜麗莎》——列奧納多·達·芬奇。世界上最著名的畫,在巴黎每年被六百萬人參觀。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蒙娜麗莎》描繪了一位端莊秀美的西方婦女肖像,她面龐秀麗,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態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帶有神秘的微笑,呈現出一種高貴而不可侵犯的尊嚴,看的人彷彿也隨之自尊、自重起來,這是對人的一種贊頌。《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紀宗教統治的時代,是對人類壓抑的時代,其作品都是以神為題材的。《蒙娜麗莎》一反傳統,畫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為表現內容,此可以領悟到其思想意義的內涵,這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打碎教會精神枷鎖的革命。
2、《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這個世界著名的畫是沒有顯示在博物館,現藏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該畫是由最著名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晚了15世紀。這幅畫描繪了耶穌和他的門徒的最後的晚餐的場景。
3、《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
《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是整個西斯廷禮拜堂大廳天頂畫《創世紀》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這一幕沒有直接畫上帝塑造亞當,而是畫出神聖的火花即將觸及亞當這一瞬間: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亞當,正要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這一戲劇性的瞬間,將人與上帝奇妙地並列起來,觸發我們的無限敬畏感,這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4、《星空》(又名星月夜、星夜)——文森特·威廉·梵高
這幅梵高最為著名的風景油畫,原名《星月夜》,或《星夜》、《星光燦爛的夜空》,但在中國的美術愛好者習慣稱之為《星空》,本作品創作於1889年6月的聖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歪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種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火焰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5、《尖叫》——愛德華·蒙克
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一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桿。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系的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瘋子畫的」,蒙克在該畫的草圖上曾這樣寫道。
6、《記憶的永恆》——薩爾瓦多·達利
《記憶的永恆》是一個非常貼切的名字,因為這個畫面在我們頭腦中很難被抹去。在這個凄涼而漫無邊際的夢境中,堅實的物體莫名其妙地變軟,金屬變得像腐敗的肉,甚至招來了螞蟻。達利嫻熟地控制著他稱之為「愚弄眼睛的技巧」,用一種他所謂的「最不容辯駁的精確性」去描畫,為的就是「對混亂進行秩序化,從而使現實世界徹底失去其可信性」,這是標準的超現實主義的追求目標。然而畫面中也包括一些指認得出來的現實:遠處金色的峭壁是卡塔羅尼亞的海濱,達利的家鄉。
7、《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
畫中少女的氣質超凡出塵,她心無旁鶩地凝視著畫家,也凝視著我們。欣賞這幅畫時,觀者會很輕易地融化在這脈脈的凝望中,物我兩忘。荷蘭藝術評論家戈施耶德認為這是維梅爾最出色的作品,是「北方的蒙娜麗莎」。《蒙娜麗莎的微笑》的魅力就在於她的神秘,無人知曉這個女子到底為何能散發出如此恬靜的微笑,而畫家又是在怎樣的心情下畫下了這樣的作品。
8、《夜巡》——倫勃朗
倫勃朗作於1642年的油畫《夜巡》是他一生中最著名也最受爭議的作品。當時,他接受了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隊成員畫一幅群像的訂件。倫勃朗在構圖上一反陳規,畫面採用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既讓每個人的形像都出現在畫面上,又安排得錯落有致,塑造了一個庄嚴有序的戰士出征場面。巧妙的光線運用為畫面增添了某種神秘感,兩個主要人物處於照明中心,神情逼真生動,強化了畫面宏偉的巴洛克風格,作品因此帶有風俗畫和歷史畫的性質。但是,此畫的顧主們卻對作品很不滿意,因為每位射手都付了相同的錢,但畫面並沒有為他們安排相同的位置和清晰程度。因此他們要求修改此畫,但遭到倫勃朗的拒絕。為了索回畫金,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將倫勃朗告上法庭,並對他進行大肆攻擊,引起軒然大波。
8、《沒有鬍子的自畫像 》
這幅《沒鬍子的自畫像》是梵谷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畫於1889年,這一年他的'母親70歲。雖然早年因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關系緊張,平時不常聯系,但在母親生日那天,為了讓母親對自己的健康放心,梵谷決定送一張自畫像給她。梵谷把自己畫得比現實中要顯得健康、年輕、整潔許多,然而這些都無法掩飾他眼底的絕望和孤獨。最後梵谷給了母親一張畫著阿爾卧室的畫,而把這張掛在了自己的牆上。
10、格爾尼卡——畢加索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全世界最好看的畫2
10、惠斯勒的母親
它最初被稱為灰色和黑色的安排:藝術家的母親。這是美國出生的畫家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於1871年繪制的一幅油畫。它被認為是美國以外的美國人畫的世界上最著名的畫作之一。
9、戴珍珠耳環的女孩
它被許多人稱為「荷蘭蒙娜麗莎」和「北方的蒙娜麗莎」。它於1665年由荷蘭藝術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繪制,這是一幅油畫,展示了一個頭巾和珍珠耳環的女孩。這幅畫中的女孩被認為是維米爾的長女瑪麗亞。她創建時大約十二或十三歲。
8、三位音樂家
乍一看,三位音樂家看起來像拼貼畫,但實際上我是一幅油畫。它是由西班牙藝術家Pablo Picasso在1921年繪制的。Pablo Picasso實際上畫了兩幅相似的畫作,他們都互相稱為三位音樂家。
7、記憶的持久性
它是由西班牙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於1931年繪制的。它被認為是最好的藝術品之一,或者你可以說是全球最著名的畫作之一。這幅畫的基本思想是讓人們思考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花時間的方式。
6、吶喊
它於1893年由愛德華·蒙克繪制。他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只在紙板上使用油和蠟筆畫,以畫出他最著名的作品。它基本上描繪了大自然的尖叫。這幅畫展示了對景觀的表現和痛苦的表達。橙色的天空可以在背景中看到。
5、亞當的創造
亞當的創造由米開朗基羅在1508年至1512年間繪制。它被放置在梵蒂岡城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這幅畫基本上描繪了「創世記」中的聖經創作敘事。它展示了上帝如何賦予第一個人亞當生命。
4、格爾尼卡
這幅畫的靈感來自對西班牙格爾尼卡的轟炸。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巴勃羅·畢加索在1937年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幅名為格爾尼卡的畫作之一。西班牙政府委託這幅畫作為戰爭的苦難,但後來它成為和平的象徵。
3、最後的晚餐
它是15世紀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由萊昂納多達芬奇繪制而成。它沒有被放置在任何博物館中,而是覆蓋位於米蘭的Santa Maria Delle Grazie餐廳的後牆。這幅畫主要描繪了耶穌的最後的晚餐和他的門徒。
2、繁星之夜
繁星之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它由文森特·梵高繪制。雖然他畫了許多畫作,但這一幅畫被認為是一部傑作,這幅畫自1941年起被放置在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它已被Lillie P、 Bliss Bequest收購。
1、蒙娜麗莎的微笑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畫作之一。這是一幅由義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繪制的女性肖像。它是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蒙娜麗莎是世界上寫得最多,訪問量最大,最受歡迎的著名畫作。
全世界最好看的畫3
中國水墨畫——「全世界最好的畫」 唐寅《雙清圖》
藝術家陳丹青曾放豪言:「中國水墨畫是全世界最好的畫。」作為世界獨有的一支特色畫派,中國水墨畫為我們的很多畫家掙足了光彩。
我國的很多畫家,為什麼都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稱為「水墨畫家」?
如果在德國,他們可能被稱作「新表現主義畫家」,若在義大利,可能被稱作「新繪畫畫家」。而我們,更願意用「國畫」、「水墨」這樣的話題來談論它。反觀西方,我們從沒見過,有哪一群西方人談論一組創作,關鍵詞是「油畫」的。
這是因為,僅僅圍繞「水墨」兩個字,一系列的學問就已經湧上來,粗看不以為意,其實大有來頭和講究。
水墨畫的淵源是文人,是中國文化私人教養的競賽,閑情逸致是戲筆,幾百年歷史,這一路西方沒有;初談水墨,各種涉及美學、美術史的理論浩如煙海,沒法一概論完,你必須查過大量相關文獻,才能對它初步有個了解,而西方的油畫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博大精深的中國水墨畫,你若參與品評,那麼只在文化淵源上,就已頗有滋味。
中國水墨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被人理解,有人認為它沒有西洋油畫的寫實和細膩,但其實恰恰是這些外行人眼中的「缺點」成就了中國水墨畫的獨特之處:氣韻生動、以形寫神。
齊白石《荷塘游魚》
中國水墨畫,妙就妙在它不靠一五一十的寫生,照樣把人物事物畫得十分傳情。譬如曾鯨,他畫王時敏和王鑒,畫他年輕時的肖像,非常傳神,但根本不是寫生,尤其不是美術學院那套寫生。就算寫生,繪畫可以有一千種寫生的辦法,絕不僅僅是沙龍學院那一套。
又譬如王本傑畫山水,所用的基本元素很簡單,但經過皴擦點染,用他自己的符號加以組合,的確能夠建構大格局、大山水。因此我們看王本傑的畫,總能意會出其中的意緒繁諧、情致綿渺,而寫實畫,是萬萬達不到這個效果的。
陳丹青老師在看過世界各國的藝術之後,斷然說了一句:「不要相信『素描是基礎』這句話,中國畫的沒落將從素描教學開始。」
寫實絕非素描首創,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埃及人和印度人就可以把萬物描摹得很像。素描只是文藝復興時期從義大利萌生的一種繪畫方式,之後延續了幾百年,自十八世紀成為學院系統,再傳到蘇聯,繼而傳到中國,衍生成業內一次「災難性」的震動。
朱葆慈《臨唐寅梅石》
以西方美術的水墨寫生為入門,將斷送東方水墨的生命。中國古代畫家沒有一個人學過西方素描,齊白石如此,張大千亦如是。
中國畫是從一根線開始,從一個眼睛開始,從一個局部開始,這和西方繪畫法則絕不相符,以西方法則套中國繪畫,也不符合東方的審美規則。
西方素描是焦點透視,中國畫是多點透視;西方素描是寫型,中國畫是寫神。拿西方的素描寫生法則打底子,叫你用中國毛筆畫素描,毛筆和線條的表現力就完全沒有了,中國畫的寫神就失落了。
每個接受西方藝術熏陶的中國畫家,都不該懷疑中國繪畫傳統;每個喜愛西方藝術的中國人,同樣也不該丟失東方審美。在中與西之間,我們提倡一個平衡點,才能讓當代中國水墨畫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叄』 義大利查獲被盜達芬奇畫派名作《救世主》,這幅畫有什麼藝術價值
要聊聊盜達芬奇畫派名作《救世主》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達芬奇和他當時的時代背景。總是說達芬奇厲害他到底有多厲害呢?先說成就說達·芬奇是一名偉大的畫家並不準確,他是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他是天才而不止於天才,更是全才。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說他當時那些研究但凡泄露一點出來。教會說不定就要燒死他了。
『肆』 誰有畫畫最基礎的教程(鉛筆畫)最好有圖,我給分
第一章 基礎理論(8學時)
要求和說明:
1、使學生掌握素描基本概念,了解素描的發展狀況,主要表現技法理論,以及相關美術知識 。2、使學生擴大思維觀念,增強美的創造能力和感受能力
第一節 素描的基本概念
一、素描的概念、發展、工具材料
「素描」是樸素描寫的意思。實際上它是與彩色繪畫相對的繪畫的總稱。凡是以木炭條、炭精條、炭筆、鉛筆、毛筆、鋼筆等較為單純的繪畫工具及單一的顏色在紙面上所作的圖畫,皆稱為素描。有人將中國畫的白描,水墨畫及西洋畫中的鋼筆畫、銅板畫,石版畫等統歸於素描范疇之內。概而言之,從繪畫表現形式而論,素描是一種單色畫,在這種表現形式中,通過形體結構、比例、位置、運動、線條、明暗調子等造型因素的運用來表現對象的繪畫,都屬於素描的范疇。
世界上最早對於素描的概念、素描與繪畫的關系,以及造型的起源做出分析並見諸文字記載首先出現在中國。遠在三千多年前中國最古老的典籍里便有了繪畫及素描的記載.如《尚書》的《虞書》「益稷」篇記有帝舜曾向帝禹說;「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蟲作會。」從宏觀宇宙到微觀的花鳥草蟲這一大幹世界作出領域廣闊的形象模仿,反映著人類對自然認識探求的願望,而繪畫乃是這一認識探求過程中的一種手段。單色繪畫產生於彩繪之前,隨著技術的發展,復雜的彩繪材料才相繼出現和運用,也才有可能帶來美術表現形式與畫種的分工,《周禮》中的《冬官考工記》雲:「設色之工,畫、繢、鍾、筐、慌」,指出了當時繪畫、青銅樂器、工藝裝飾、竹器飾物與帷幔旗幡的製作已分門別類,並進一步指出:「畫繢之事,雜五色。……凡畫繢之事、後素功,」又說:「繪畫之事後素功。」謂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彩。《論語》亦有「繪事後素、素以為絢」之謂(見《八佾》篇)。繪畫在古代包括了兩個內容:畫,指單色素描的范圍,繢,會都作繪解,繢來源於絲織物上施彩,系指施五彩而成絹繪。《尚書》《孔安國》:「繪,五彩也,以五彩成此畫焉。」而「畫」則有別於「繪」的概念,可作素描或簡略的輪廓、草圖、底稿(粉本)解而有別於彩繪。
由這些典籍里我們可以明白地理解到春秋戰國前,中國繪畫已經區別彩色與單色兩種形式,而且進一步指出了彩繪與素描畫的關系。「繪事後素、素以為絢」即彩繪是在素地、包括極簡略的輪廓草圖上進行,這實在是最早的「素描基礎論」雛型。而「素描基礎論」的概念在歐洲出現,卻相對遲去了二千五百年,十五世紀義大利大畫家列奧那多,達·芬奇著有繪畫與素描基礎關系的論述。第一個將繪畫從手工業勞動地位提高到創作地位的德國大畫家丟勒,在他理論著作中也闡述了素描造型的基礎規律,他們是歐洲首先出版其自己畫論著作的畫家。
在歐洲,素描這個詞語來自法文dessin和dessein(設計)。法國美術評論家阿爾曼·德魯安將繪畫與素描作比較,認為素描一詞有無限縮小之意,即既包括畫家作品也包括畫家內心的創作意圖。創作意圖由於受到分析與邏輯的支配,因此,分析的理性思維可以被認為是素描造型觀念的特徵。
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具體說是培養造型能力的基礎。造型,包括造型的觀念意識,造型的美學原則,造型的諸種形式要素的運用和眾多的表現手法,構成了繪畫藝術語言的基礎。因此,造型可說是繪畫之本質。素描乃是研究形體以積累造型知識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造型中諸如筆法、結構、明暗、色調、體積、空間等,形式因素以及造型的基本法則,畫家在實踐中可以感覺到任何形式的繪畫只要動筆造型即無時無刻不包涵著素描問題,因而在繪畫創作中已形成這樣一種認識:除去色彩,畫面全部造型因素都屬於素描研究的范疇。
印象主義以前的油畫,特別是在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繪畫創作中,素描具有支配性的作用。文藝復興期的大師創作,在據有大量素描稿和豐富的形象資料基礎上進行,在西歐油畫發展的一個長時期內畫家室內創作中不僅人物形象、動態、衣紋細節、道具,甚至背景環境都作了詳細無遺的素描稿,因而形成著一個按素描指定的部位去進行色彩塑造的程序。法國畫家安格爾是歐洲明確將素描對繪畫關系重要性提出了高度認識的第一人。他指出:「素描,是藝術的法則。」並認為素描是除去色彩之外包括一切的支配因素,「除了色彩,素描包羅萬象」。這樣,素描這一在詞義上具有縮小的概念而在造型作用中卻具有十分擴大的重要地位。歐洲繪畫發展中產生過許多不同流派和不同主張的畫家,不論其見解如何,對素描作為造型基本功這一傳統的共同認識,都從未抱懷疑態度,他們對素描概念的解釋也是近乎一致的。為此,對於素描概念的解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素描與彩繪相對而言,藉助於單色線條或塊面來塑造形象,是對客觀物象的形態和結構特徵作樸素表現的繪畫形式。
素描本身包含著繪畫造型所具備的基本規律,因而是造型能力的基本功,用以鍛煉觀察和表現物象的形體、動態、結構特徵和明暗關系去顯示物象立體特性,藉助於素描訓練來掌握造型的基本法則,是造就畫家專業技巧的重要內容。
素描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為創作服務,這種手段是藉助於草圖,正稿和粉本(中國畫)以及資料性習作的形式去實現創作意圖的。
素描又是獨立的藝術形態,獨立的畫種。高水平的素描作品本身具有獨立的藝術審美價值,而以素描形式進行的創作如肖像、各種題材的寫生、主題性的獨幅素描,文學插圖、組畫等等是繪畫創作的一種形式。
在藝術分類中作廣義引伸有時將版畫中的銅版畫、石版畫,水墨畫和一切線描藝術,一切單色繪畫均以黑白畫為特徵納人素描范疇。另一種分類則認為須具備第一手製作價值的黑白畫原作才能納入素描范疇。其理由是手工原作更直接體現畫家觀念意圖和設計匠心,保留著素描樸素的形態,因而排除了銅版畫、石版畫與其他非手工特點的畫種。
從某種意義上去理解,素描則泛指造型的法則和結構規律。
衡量一幅素描作品的價值觀念不在於它表現了什麼(題材、內容),或用什麼方式去表現(創作、習作,具象或抽象等等),而在於有無藝術的審美意趣與深度,在於它是否成為藝術的作品,是否成為真與美的統一體。作為一個具有時代代表性的畫家作品來說,衡量其作品的價值則在於它是否表現出一種新的造型觀念。
綜上所述,這才是素描概念的全部涵義。
世界素描的產生、演變和發展,就總體而論是隨著美術史的系統脈絡而演進的。各個時期中各國都曾擁現出眾多的畫家,無論是屬於什麼派別,他們均以承先啟後,不斷探索的精神為世界素描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史前藝術,一般指大約公元前五萬年至五千年之間的遠古藝術而言,在五萬年至一萬五千年前的晚期舊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母系社會,結合著原始巫術信仰以自然現象、動物、植物作圖騰崇拜、而開始了造型藝術的創造。這一創造均以樸素形式進行,無論骨刻、石刻裝飾紋樣、原始洞窟壁畫或陶器紋樣和石板畫,即用有限顏色皆屬素描范疇。古代繪畫與素描亦無明顯的概念差別。
遠古造型之始企圖以現實形象去表現一種超現實的意念,其目的是藉助形象傳達某種極神秘的觀念,寄託著對自然的認識,其內容包括與巫術和圖騰崇拜有關的祭禮與祭物到狩獵的對象,並且包括與生死這一古老哲學命題有關的內容。其表現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變和發展,這一點可以從西班牙阿塔米拉洞窟壁畫看出,它幾乎包括從幼稚到成熟一個十分完整的過程,從僅用輪廓線和刻線到採用體積轉折的明暗法、線面結合與線色結合畫技,顯示出造型技術從原始向高級階段逐步演變,這一演變極有力地說明了人類在造型意識與手段上不斷求索的心理。史前畫家於動物表現十分敏銳,反復出現的巨大長毛象、野牛、野馬、馴鹿,動勢神情表現生動、線條奔放。各具姿態的動物僅憑記憶默想而能盡形神之妙,對於人類文明史的發展,史前素描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乃是稀世珍品。
遠古洞窟壁畫素描的製作材料古計以羽毛,人發或動物毛裝飾在木棒上當作畫筆使用,亦以石器打磨成尖刀以刻線,史前畫家還發明將蘆葦與植物纖維加工作筆。根據阿塔米拉洞窟壁畫中野牛軀體的畫法分析,系以黃土和紅色血液等合成色彩平塗,方法是用骨管甚至用嘴將動物血噴於輪廓線以內,在血液凝固後再反復噴去以增加不同厚度來表現體積轉折。史前畫家素描工具有木炭、黃色土、紅粉筆、堊筆、炭棒及赭石土等代用品,並將木炭與錳礦石研成粉末滲合於血液中,他們還浸用蛋白和松脂作流體調色劑。遠古畫家還利用小石板進行野外寫生,再將寫生稿作為壁畫製作的參照,因此這種小石板便是最古老的草稿和粉本。由於有了小石板和小型骨刻作稿本,因而壁畫表現形式便從純粹的線描演變為線面、線色結合的技術,並帶來向裝飾風演變的趨向。
古埃及的文化藝術歷史久遠但卻恪守陳規。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曾指出:埃及藝術兩萬年中未經改變。」古埃及藝術恪守傳統、陳陳相因以不變應萬變的現象亦與其哲學思想有關,人們相信支配萬物是不變的法則和永恆的秩序。因此藝術家創作意圖是根據概念和古法而不是生活經驗,是根據頭腦中固有的章法條律而不是自己的眼睛。因而古埃及藝術思想不是現實主義而是概念現實主義或觀念現實主義,自然的真實被降到次要地位。
古埃及素描傳統的表現技術幾乎和象形文字一樣成為一種規范化公式的產物。素描的雷同手法和定型的造型甚至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如用線描表現輪廓,用默寫想像方式造型,一律的側面頭部畫上正面眼睛,正面身體加上側面的雙腳的「正面律」定型樣式。甚至在人物比例上都有嚴格的數據規范,如人物全身之長由手指到腕關節之長決定等。這是起源於原始繪畫以部分決定整體的比例觀,這種服從於概念的畫法脫離了生活原型卻可以製造出一種概念的形象。在古埃及繪畫里常常可見到喧賓奪主的現象,在以身份尊卑定比例大小的程式里,次要人物往往比主要人物動態神情遠為生動,因為主要人物和帝王將相均受制於偉大的崇高觀念之約束而僵化。相反,次要人物都是凡夫俗子可不受約束,因而富有生活氣息。但在藝術史上也偶有例外,由於國王審美觀和宗教觀念變化而導致藝術觀念的變化。如第十八王朝的伊庫拉脫(阿默霍夫四世)統治時期確定尊太陽神的宗教觀,其教理強調認識世界客觀的真實性,主張萬事萬物依循客觀規律而變化,因此而出現這一時期素描造型的新動勢,作風優雅、手法洗練而寫實。其內容豐富多樣、大凡對神之禮拜、死者的葬儀、貴族之宴樂、歌舞與游戲,農民的耕耘,收獲、牧畜與漁獵、奴隸的勞動,國家之戰爭與信使,大自然的花鳥草蟲、樹木山林等等無不收之於筆底,把人們的生活與大自然的各種現象都反映了出來.盡管在形式上也曾有過「正面律」與色彩單一定型化的局限,然而作為數千年前的藝術來說,那種色彩之單純明快、手法之自由純熟,以及內容之豐富多彩,仍然是令人嘆服的。
古埃及壁畫先用紅色線條勾出輪廓草稿,再用黑色線條修正定型,這是一種普遍的創作方式.其繪畫工具系以草莖切成鑿子形狀以代筆,用其尖端畫細線,以草莖底部畫粗線。到了紀元前五百年左右才轉向使用蘆葦筆作素描勾線,素描勾線則運用阿拉伯樹膠以水調和木炭粉製成的黑色流體作「墨汁」用。古埃及素描除使用少數昂貴的草紙作卷畫用外,大多在石板上完成,大部分石片、石板上畫出的草稿是為壁畫和雕像服務的設計稿,也有少數作插圖用的草圖。
在現今伊拉克一帶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其文化歷史悠久,文明燦爛。美索不達米亞素描與繪畫作品留下不多,從工藝品線刻和殘存的壁畫殘片上可見其當時素描造型已經將線條和明暗法結合起來而成立體效果,善於應用黑白色塊組織形象。從馬里王國遺址發掘出土的壁畫殘片中,人物、神祗和野獸形象准確生動,色彩與造型都極富裝飾趣味,是一種寫實風和裝飾風結合的手法。純粹的素描傑作是公元前三千年製作的拉格斯國王恩的美拉所有的一件銀壺上的線刻,其構思是表現具有幻想色彩的有翼的豐收之神,是神人合一的形象。線條洗煉而流暢,比例准確而且運用了線條粗細變化去表現微妙的質感。同時又受到埃及藝術影響,殘留著某些造型化的趨勢。
古希臘藝術是歐洲藝術的搖籃,也是西方藝術的鼻祖。希臘人和其他國家一樣崇拜自然神也崇拜動物,但自遠古以來他們不篤信崇教,是一個快樂的民族。他們以神人同形的觀點創造了生動的希臘神話。馬克思指出:「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在宗教神話中他們關心的與其說是神,不如說更關心人,這點對於理解古希臘藝術包括素描造型十分重要。埃及神造型幾何化,主要是三角形,美索不達米亞神則呈圓形,都是概念的產物。希臘藝術卻利用真實的人物去塑造自然神,絕無埃及那種超凡脫俗的超現實觀念。從繪畫素描的情況看,埃及和希臘相同,其水平發展與雕刻藝術幾乎作同步聯系,然而發展的速度緩慢,希臘卻在公元前七百年的幾何化圖形時期,僅經歷極短歷程便發展至公元前四至五百年左右的古典期的高峰。
對於古希臘繪畫、素描、雕刻作比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摹仿與推理的造型觀是推動古希臘藝術迅速發展達到完美的強大動力。人類造型藝術摹仿自然真實經過極為漫長的旅程,只是到古文明晚期依靠著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發展成果的運用,特別藉助直觀寫生的方法去師法自然才使藝術摹仿技巧完善,而推理則是這一完善的標志。推理反映出藝術家對現實自然之不滿,要求去創造高於自然美的藝術美。雖然古希臘藝術家均以現實人物為模特,但並不滿足自然形態,他們按照一定的數據比例進行再創造,以求從理性中獲得完美。由於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不同觀點和傾向,用自己與眾不同的眼睛去看待周圍的生活,因此推理手段各自不同,這樣就產生著不同特點和風格。希臘藝術的演變歷經摹仿、推理、誇張這樣三個階段,同樣在素描上有所反映。
古希臘羅馬初期的素描很重視輪廓線的表現力,形成一種輪廓畫法,因為平塗的色彩需要以線條去組織形體才能起輔助作用,而決定造型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線的功力,而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壁畫出現了線描與色彩分離。甫里尼烏斯指出:「古代繪畫色彩單純,色調無變化,但線條卻十分流暢,因而初期作品有獨特的質朴之美。」以後這種純粹的線描藝術漸漸消失了,於是有著明,暗區別的色彩變化豐富的技法便取而代之,素描作為繪畫最早的單一樣式隨色彩發展便被取代或溶進造型中。初期線描藝術取得很高成就,在介紹羅馬畫家巴拉西阿斯素描技巧時,甫里尼烏斯寫道:「巴拉西阿斯在輪廓的描法上表現力比誰都強,這種技巧是在繪畫領域中精緻微妙的登峰造極之作,可以說,僅僅是象以浮雕般手法使用色調也無疑是偉大創舉……。這種難度高的技術當時只有少數畫家才能掌握,這種技巧正確表現了人物動態的輪廓,使形體輪廓重現,也就是說,重現了藏於背景中的潛在的形體。」
希臘羅馬時代畫家素描樣式很多,有在木板上作素描,有在石板上以棕色、黑色和炭棒畫的素描,還有在羊皮紙上畫的素描,這些作品大都作為壁畫創作稿的依據。當時還以素描形式作建築設計圖和繪制地圖。古希臘羅馬素描經過臨摹和變化流行於中世紀。當時使用的素描工具據記載有銀筆、鐵筆、鋼筆、毛筆與海綿橡皮,還有木炭與類似鉛筆一類的礦物質材料,並以削尖的蘆葦筆畫在紙上和羊皮紙上,線條效果細致。
希臘羅馬素描的發展,從出土眾多的陶器裝飾性陶畫中可以直接了解到。陶畫藝術發展到公元前四百八十年左右便進入高峰期。整體的造型、生動的動態、優美流暢的線條使造型寫實風與裝飾風有機結合、熔於一爐。尤其是和諧的結構與重視人物內心刻畫促進了陶畫人物技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稱古代素描一絕。高峰期代表作家有:歐德米修斯、歐弗羅尼奧斯、色倫、圖里斯等。
希臘陶畫還反映出希臘美術從開始就一直追求著的明確目的;他們將形式美和歌頌人與自然結合起來。黑繪時期人物背景以剪影形式表現,其最著名的線描畫家埃庫塞基阿斯,他的作品擺脫了平面感而帶來具有空間意味的裝飾風、服飾動態具有運動感。而希臘陶畫素描最重要的變化是紅繪樣式的出現,用黑色釉作背景底色,人物與其他形體運用紅色,這是與黑繪相反的形式,但最大特徵在於造型從黑繪的古老裝飾風走向新的自由化素描寫實風、寫實技巧發展與當時解剖知識的幫助分不開。
造型十分優美的白底陶畫,這便是與現代素描概念十分接近的畫法,從中可以了解到失傳的希臘素描和壁畫風,很象草紙或羊皮紙素描,可以直接看出銀筆畫出的線條變化。
希臘羅馬時代留下一些紀念性的素描作品,其中海爾庫拉涅烏出土的大型單色素描是囤在大理石石板上的作品,以黑赭色線條畫出的這幅作品極為高雅,可說是模仿菲底阿斯的風格,很象巴特農神殿中的命運三女神之衣紋處理,手法自由洗煉,是早期線面結合法素描中一種風格優美華麗的作品。
希臘、羅馬晚期作品已顯示出走下坡路的趨勢,有些素描潦草如同象形文字造型的退化,藝術創作熱情的消失是中世紀藝術觀的結果,由於宗教思想影響,人間現實不再成為藝術歌頌的對象,因而希臘羅馬藝術史上長期燃燒著的火炬在逐漸熄滅。
中世紀素描指公元前五世紀羅馬帝國終結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之間的素描。中世紀由於基督教的宗教道德觀影響和禁慾主義思想,產生對人世現實生活的輕蔑,給藝術和繪畫帶來嚴重影響。與中世紀偉大的建築成就相比,繪畫甚至產生倒退的傾向。
對於素描獨立的形態是否存在於中世紀其看法不一,一種看法認為素描只是從文藝復興開始才上升為藝術地位,中世紀手工藝人沒有可能進入有獨立創作意味的素描領域,只是為宗教宣傳作圖解。另一種則認為文藝復興期以前就已存在素描藝術的早期形態具有獨立價值。依據中世紀素描內容的表現,一部分是模仿古代繪畫或雕塑的習作,一部分是范畫、畫帖、插圖和設計草圖,此外還有一部分素描是畫家為作坊學徒們所畫的風景寫生稿,用以研究自然規律的特性。總之中世紀素描目的不是作為獨立的創作形態存在,因陳相襲缺乏創造性。其中有價值的倒是為了解自然規律所作的單色寫生稿和具有生活第一性資料的草稿與生活意味的插圖,這些畫大部分由鉛筆,或鋼筆製作,具有寫生的形態而與生活相關,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西方素描是為反映現實世界、為研究自然規律畫的寫生畫,這卻是從中世紀完結之後才得以真正發展。
中世紀素描和繪畫是為基督教服務的一種藝術。基督教藝術產生於羅馬帝國末期一直延伸到十七世紀。基督教藝術形象又集中在耶穌上,崇尚精神永生而輕蔑人世是基督教特點。由於宗教思想支配著藝術發展,畫家僅作為從屬宗教信條的工具,因而僵化的宗教觀代替了古希臘羅馬時代生動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關心自然關心人的思想已不復存在。寫生,尤其人物寫生因嚴格的造型規范便失去意義,古代生動的技巧漸漸失傳。中世紀畫家是從作坊制的工作室中以臨摹師傅傳下的畫帖去學習技術的,從畫帖畫譜中學畫技是一種古老的學習手段。他們在素描造型上表現出一種冷漠的態度,反映著對一切美好事物人物形象神態的剋制態度,有著壓抑情緒,素描造型無論人物風景與動物都又回歸到歐洲早期幾何化圖形的時代,這種畫法主要承襲從拜占廷發展而來的比例說。由於比例具有神聖的概念,決不能更改。數的比例一方面反映著人物造型和科學理念結合的傾向,一方面又受到概念的制約,可以創造出比真人更完美的理想化形象,也可以使這種理想化形象成為千篇一律的模式。由於神學思想制定的數據使中世紀素描人物帶有超凡脫俗的抽象性,當時反映出來的藝術思想是新柏拉圖主義,依理念去創造形體以求完美,但其理念來源於宗教而不是來源於生活,因而導致了僵化。
十三世紀《畫帖》的作者威爾托·奧恩勒庫爾談到「本書是關於用幾何學所規定的素描教學手段的建議,」畫帖中人物、動物、雕像造型都強調以一定幾何形狀去組合變形,帶有純科學研究性質。《畫帖》據說體現了神學家聖托瑪斯·阿其諾的藝術觀「現實事物應該體現在靈魂完善的高度上的一種精神本性」,這本《畫帖》是對理念的追求而不是師法自然,對中世紀繪畫造型有很大影響。
中世紀的線描所顯示的造型觀念很獨特,在古代素描中起著暗示形體真實存在的作用,是一個模擬的技巧,要求反映形的屬性。而在中世紀素描中摹模擬實的意義已不存在而由概念所代替,從拜占廷壁畫可以看到抽象而概念的用線,藝術家並不注意表現人物的真實性,以色、形、線的手段去進行形象的抽象。拜占廷風格影響遍及歐洲,中世紀留存的鋼筆和鉛筆、銀筆畫的素描都只有量感而無質感,強調於形體的平面代裝飾風以及強調輪廓邊線的硬度系來自古代原始的幾何圖形期手法。中世紀素描不講究空間,他們一反古希臘傳統,因為空間是具體的而與現實生活接近,平面化則可以將形象固定在一定的線描程式中,形體的恆定性可以象徵觀念的恆定。這樣,將生動的運動著的形象予以定型化的凝固,運用幾何化的造型手段去組織,這種凝固,去創造一個固定的形象世界。這是出於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需要;是體現和創造神秘主義氣氛的需要,這便是中世紀藝術排斥希臘羅馬傳統的根本原因。
然而中世紀素描也出現過一些小的變化。如在卡羅林王朝的基爾瑪略大帝時代,因大帝制定了復興效法羅馬帝國時代的政治、法律和科學技術的改革,美術造型觀念便大受影響,手抄本插圖中出現了活躍的動向,人物處理真實而富有質感。風景畫用線奔放概括、十分生動,這種變化集中反映在喬托的作品中。
中世紀後期美術形式感受到古代素描和歐洲原始幾何圖形期風格影響,工匠們以宗教熱情去創造神秘主義色彩的幻想性形象。用復雜的構圖、幾何形裝飾手法去創作神奇變幻的神話幻想世界中各種變形的動物與人物。
向古典主義回歸使十四世紀素描開始擺脫拜占廷幾何化作風,因而具有一定感染力,可以說中世紀封建社會藝術中某些現實主義因素為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表現技巧提供了基礎。
義大利素描在西方素描發展上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豐碑,對於西方整個美術發展有深遠影響。恩格斯給文藝復興作了高度評價:「這是一個人類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進步的革命,是一個需要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想能力上、熱情上和性格上、在多才多藝上和學識廣博上的巨人的時代。」正是文藝復興期大師們傑出的貢獻才奠定了素描科學形體法則的基礎,其基本思想與認識方法至今仍被人們視為素描造型中的普遍規律。
文藝復興時代的素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時素描僅僅作為繪畫創作主要是宗教壁畫創作的輔助手段而存在。而壁畫與雕刻又是建築的一個從屬部分,因此首先是建築美學思想變化給造型藝術的影響,其次才是由此而帶來造型科學的新課題,諸如對空間、明暗光影、解剖、透視規律與人物性格的認識和研究。而素描則是為解決這些課題所採取的一種研究自然規律的手段。
十五至十六世紀早期文藝復興的建築設計開始變化,出現了重視空間的趨向。因此 確立統一的空間概念便是這一時期建築藝術的重要課題。建築風格整體的統一化成為雕塑、繪畫、素描形式美變化的契機。建築思想向空間統一的發展趨向帶動了繪畫造型觀念變革,中世紀流行的二度平面感的裝飾造型手法不能適應於新的建築思想,而促使畫家們去研究空間造型的學問。空間這一課題帶來了繪畫與素描更加真實的表現力,空間中真實形體的再現主要是人物。新的形勢激發了畫家對於人體的研究和對於自然規律研究的熱情。在研究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同時研究了人體解剖與空間透視學,從而使形體呈現於三度幻覺空間之中,素描便成了研究形體規律的手段的基礎。
『伍』 世界名畫介紹
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的。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該畫420X910厘米,現藏於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Milan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蒙娜麗莎的微笑》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肖像畫作品。畫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新貴喬孔多的年輕的妻子蒙娜·麗莎,這幅畫畫了4年。 那時,蒙娜麗莎的幼子剛剛夭折,她一直處於哀痛之中,悶悶不樂。為了讓女主人高興起來,達芬奇在作畫時請來音樂家和喜劇演員,想盡辦法讓蒙娜麗莎高興起來。 這幅畫完成後,端莊美麗的蒙娜麗莎臉上那神秘的微笑使無數人為之傾倒。
米勒 《拾穗者》
是法國畫家米勒在1857年創作的著名油畫,畫面描繪了描寫農村秋季收獲後,人們從地里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是現實主義美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該畫現珍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內。
梵·高 《向日葵》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這幅《向日葵》。僅由絢麗的黃色色系組合。
《星夜》梵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系,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系。
大衛 《馬拉之死》
是大衛的一幅名畫,它因馬拉的特殊身份和簡潔有力的形式而為人們所熟知。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賓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雅各賓派當政以後,他因為卓越的號召能力而成為該派的主席,負責處理眾多日常事物。他患有嚴重的皮膚病,每天只有泡在灑過葯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於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經常呆著的辦公場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持不同政見的女士借口商談事宜,進入馬拉的浴室,並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行刺,使這位革命領導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死去。
庫爾貝 《抽煙斗的人》
在1846年間他創作了以自己為主題的「抽煙斗的人」。這幅畫富有靈感,暗紅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帶 抽煙斗的人有灰綠色陰影的白色襯衫,黑色的頭發和鬍子圍籠著帶有橄欖色陰影的微紅臉部;這個臉畫得猶如提香的手法那有有力。肩膀厚實,臉部的柔和感覺表現得極其雅緻。
《石工》石工》是現實生活中最底層社會勞苦人的真實寫照。因此,有人指責他的藝術「與其稱之為現實主義,還不如稱之為自然主義更為合適」。這種評價是不公平的,畫家是有深意的,他要描繪這個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他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了這一情節最能表達他的思想,他抓住它,並使之再現於畫面,體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社會的本質,這與純粹的自然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
『陸』 《 最後的晚餐》圖片+簡介
《最後的晚餐》是義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以《聖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題材。畫面中人物的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於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最後的晚餐》寬420厘米,長910厘米。達·芬奇不僅在繪畫技藝上力求創新,在畫面的布局上也別具新意。一直以來,畫面布局都是耶穌弟子們坐成一排,耶穌獨坐一端。達·芬奇卻讓十二門徒分坐於耶穌兩邊,耶穌孤寂地坐在中間,他的臉被身後明亮的窗戶映照,顯得庄嚴肅穆。
背景強烈的對比讓人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耶穌身上。耶穌旁邊那些躁動的弟子們,每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動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亂的猶大,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
(6)耶穌素描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不僅標志著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志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這件作品達到了素描表現的正確性和對事物觀察的精確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對現實世界的一角,在構圖處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組合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畫面有著一種輕松自然的平衡與和諧。他創造性地使聖餐題材的創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沃爾夫林在《古典藝術》中,用專門的章節對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作了精彩的分析。沃爾夫林認為,達·芬奇在兩個方面打破了傳統。他取消了猶大獨處的位置,改變了約翰卧睡的姿態。沃爾夫林在《藝術風格學》的每一章節都引用這件作品來論證他提出的形式概念。他為還原了(或建構了)達·芬奇創作之初所面臨的形式問題。
『柒』 《年輕使徒頭像》賞析
拉斐爾素描《年輕使徒頭像》賞析:《年輕使徒頭像》是拉斐爾的一幅粉筆素描作品,在它於本月初在倫敦蘇富比拍出4780萬美元時,成為了拍賣史上最昂貴的紙上作品。這一拍賣價格,勉強打破了先前的紙上作品拍賣紀錄――在2009年,拉斐爾的一幅素描作品實現了4760萬美元的成交價。大約300年前,德文郡公爵購買了拉斐爾為最重要的最後作品《耶穌變容圖》里一個重要形象創作的一幅習作--《年輕使徒頭像》,之後,這幅畫一直被保存在德文郡公爵的查茨沃斯庄園中。
2013年,為保護《年輕使徒頭像》,英國文化大臣Ed Vaizey頒布了一個出口禁令,阻止拉斐爾名畫《年輕使徒頭像》從英國出境。1700年開始,這幅素描就屬於德文郡公爵的私藏。2012年底,該畫作在蘇富比拍賣行上拍,經過4位競拍者的激烈爭奪,最終以297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供參考。
『捌』 這張達芬奇的素描畫叫什麼名字
麗達與天鵝
『玖』 畫畫里的黃金分割線怎麼畫出來有啥用
繪畫中的黃金分割線並不是刻意畫出來的,而是繪畫完成後,畫作整體表現出很美的一種說法。
古代繪畫大師大都遵循「黃金分割律」作畫。黃金分割律在構圖中被用來劃分畫面和安排視覺中心點。畫面中理想的分割線需要按下列公式尋找:用0.618乘以畫布的寬,就能得到豎向分割線,用0.618乘以畫布的高,就能得到橫向分割線。
用上述方法共能得到四分割線,同樣也得到四個交叉點。這四個交叉點常被畫家用來安排畫面的主要物象,使之形成視覺中心點。如委拉斯開茲的《崇拜耶穌》,其中小耶穌的頭部正好處在黃金分割線的一個交叉點上。
(9)耶穌素描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繪畫的簡單三分法則:
「三分法則」實際上僅僅是「黃金分割」的簡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對稱式構圖,對稱式構圖通常把被攝物置於畫面中央,這往往令人生厭。
與「黃金分割」相關的有四個點,用「十」字線標示。用「三分法則」來避免對稱在使用中有兩種基本方法,第一種:我們可以把畫面劃分成分別佔1/3和2/3面積的兩個區域。
第二種:直接參照圖示的四個「黃金分割」點。例如,設想我們看到了非常引人入勝的風景,但缺少具有優美幾何結構的被攝主體,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只會是一個空洞泛味的場景,那該如何處理呢?
試著尋找一個與這種單調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物體,並將這一被攝物置於圖中的其中一個「十」字點位置,這樣照片就有了一個明顯的錨點,並將觀眾的目光由此出發引導至整個風景。
『拾』 達·芬奇和他的繪畫
列昂納多·達·芬奇(1452~1519)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科學家。
達·芬奇出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15歲學藝,1472年加入佛羅倫薩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達·芬奇的創作活動以1482年為界可以概括為兩個階段——早期創作和盛期創作。早期的創作,以1481年的《博士來拜》為代表,這幅作品雖然沒有完成,卻是一幅有劃時代意義的名名畫《最後的晚餐》作,標志著達·芬奇藝術風格的成熟,預示著盛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到來。盛期的代表作品有《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這些作品奠定了達·芬奇在世界美術史上「巨匠」的地位。達·芬奇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他的素描習作和筆記插圖不僅數量上遠比正式的作品多,而且在藝術水平上也同樣達到了極高的境地,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達·芬奇最負盛名且廣為人知的作品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一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壁畫表現了耶穌在餐桌上向他的十二個門徒宣告「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時引起的騷動。除叛徒之外的十一個人依其性格而表露出驚恐、憤《蒙娜麗莎》怒、懷疑、剖白的神色,以手勢、眼神和傾身而起顯示對耶穌的忠誠與關懷,唯獨叛徒猶大(左起第四人)手握錢袋,頹然後仰,神色慌亂。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促成了世界美術寶庫中最稱完美的典範傑作的誕生。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具有一種鼓舞人類精神向上的力量,這在前人所畫同一題材的作品裡是沒有的。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最傑出的肖像畫,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肖像畫之一。達·芬奇為此畫工作數年,可見對這幅畫的加工已超過一般的肖像畫,寄託了他對人像的理想典型的創造。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蒼茫,體現了達·芬奇煙霧狀筆法的極致。對於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他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含義無窮;再加以背景山水渺茫、宛若夢境,左右兩邊在透視角度上又有微妙的差別,更增加了畫面靈通變幻的氣氛。達·芬奇這種臻於完美的生動人像實為人文主義關於人的崇高理想的最光輝的體現。達·芬奇對這幅畫珍愛有加,始終隨身攜帶,晚年赴法國時也不離左右。他在法國逝世後此畫留在法國,現藏於盧浮宮。
達·芬奇的藝術理論散見於他流傳下來的大量筆記中,也集中於他未完成的《畫論》一書中。這些著述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代藝術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