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宋徽宗衣服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宋徽宗衣服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10-24 23:41:37

1. 一幅宋代名畫引起熱議,網友驚呼:為何和清明上河圖差異這么大

看清明上河圖,意外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他們這是在幹嘛?

宋徽宗、宋欽宗被擄北上

等到金朝滅掉了遼朝不久,便揮師南下,輕而易舉便打敗了由高俅調教出來的數十萬禁軍。宋徽宗、宋欽宗兩帝雙雙被俘北上,北宋由是滅亡。

也許,李唐正是在這個時候,游歷於市井之間,恰好目睹了大夫治病這一幕,便創作了《艾灸》圖吧。

距《清明上河圖》創作之時,不過短短20多年,北宋便由繁花似錦淪為滿目瘡痍。那麼,大宋子民從錦衣玉食到衣衫襤褸,便也不足為奇了。

2. 宋時期男女衣褲是什麼樣的如何稱呼求詳細質料

1 便服:
2.胡服:
3.帽子:
4.褲子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幹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官員。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於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製。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呂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將軍。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後,郡王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並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我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名稱,而並無「宰相」的官名。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

3. 宋代新娘的衣服上綉什麼圖案

宋代婚服
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刺綉圖案應為鳳紋。

4. 靖康之恥,宋徽宗被俘後過得怎麼樣

對於一般人來說,生不如死,不等牽羊禮就會自行了斷的。宋軍被俘將領,大多數會因為牽羊禮而自殺,那是奇恥大辱。何況一國之君。
對於趙佶來說,苟延殘喘的蠅營苟且比什麼都重要,什麼國之尊嚴,王之體面,甚至人之底線,都不是事。他愣是去玩了牽羊禮,還和蛆一樣活了好久,還生了好幾個孩子,額,我不想罵他了,我個人最不恥的一個皇帝。拿著自己老婆,皇宮女性,全國女性去交換,也特么是醉了。就是一點碧蓮不要了。
好多人會說書畫造詣,除了為君諸事皆能,算了吧。前提都得要有人格的,人都做不好,算了。不說了,提起這個人我心情就不好,真的,惡心的不行。

5. 宋徽宗客死異國它鄉後,真的被金人放在火上烤,滴下的油被點燈了嗎

野史裡面說的是宋徽宗死後被金人拿去火化。原本宋欽宗以為那是金人的風俗火化。但是其實金人的喪葬風俗是土葬。不是火化。而宋徽宗被架在坑上火燒,燒到一半澆了水扔到坑裡。說那樣可以做燈油。

直到過了好幾年等到宋徽宗宋欽宗都死翹了,然後又過了幾年自己皇位穩固了才找金人簽訂《紹興和議》。將存放二人的遺骸棺材葬於永佑陵。當時有官員想要打開棺材重新以天子的禮儀來厚葬二位皇帝。卻遭到宋高宗的制止。宋高宗擔心打開棺材發現是空棺的話,自己又要礙於眾臣全國百姓的輿論壓力,再次找金人談判。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用冠冕堂皇的話安慰大家別打開打擾到兩位先帝的亡靈。

6. 宋元明清服裝資料和圖片

我們給你的資料不可能十分全面,但你可以自己通過網路等搜尋網站找,而且這里也無法插進圖片

7. 北宋時期人們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一、「衣服無章,上下混淆」

在現實生活中,宋代民間往往突破朝廷規定的等級制度,穿戴的衣冠上自皇帝、貴族、百官,下至士人、平民,沒有絕對嚴格的差別。隋唐時期的襆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人們一般都帶襆頭。官員的襆頭背後,裝上兩腳,用鐵絲或琴弦、竹蔑等為骨,一般為直腳。從宋初開始,直腳逐漸加長,目的是防止官員上朝站班時交頭接耳。官員一般穿「公服」,宋初規定三品以上用紫色,五品以上用硃色,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宋神宗時,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公服的形式,是圓領,大袖,下裾(大襟)加一橫襴。到男宋時,由襆頭改用幅巾,甚至岳飛這樣的武將也以包裹幅巾為尚,冠帽漸衰。同時,百官的衣服由公服改為紫窄衫。這種情況在北宋和南宋許多地方都不斷出現過。哲宗至徽宗時人張耒在〈衣冠篇〉中記載,當時胥徒的冠服與知州、縣令相差無幾,公卿大夫與武官、技術官的衣冠沒有太大區別。朱熹也說過:「今衣服無章,上下混淆。」,到南宋末年,「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為群,斗美誇麗」。這些情況表明,原來按規定只能穿白色和皂色服裝的庶人、公人、商賈等,常常違禁穿戴官員才有資格穿戴的衣冠,而朝廷越是不斷下令禁止百姓「逾僭」,越是證明這種「逾僭」的嚴重性和普遍性。

二、崇尚素雅和大方、新穎

宋人的衣冠服飾崇尚素雅、大方和新穎。一些人認為,宋代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服飾趨於拘謹和質朴。但程朱理學直到宋理宗時才受到朝廷的重視,取得了學術思想上的統治地位。而這是宋王朝已經走過了大約六分之五的路程。程朱理學對宋代服飾的影響並不向想像中的那樣嚴重,何況朱熹還主張衣冠要「便身」和「簡易」。

文化的發展使人們對衣冠色彩的愛好,從鮮艷和單純改變為繁復而協調,對比色調日趨穩重和凝練。宋代的服飾,除北宋官員的公服以外,民間服飾一般更多地使用復雜而調和的色彩。當時出現了印花的絲織品,在木板上雕刻圖案,然後印在絲織品上,稱「纈帛」。又出現了加入金線編制的絲織品,稱「銷金」。織錦也進入了全盛時期。盡管官府三令五申,禁止民間雕刻和買賣纈板,禁止服用「皂班纈衣」,禁止民間男女穿戴銷金衣帽,但並未奏效。宋徽宗時,大相國寺內,有尼姑公開出售「生色銷金花樣襆頭帽子」。

徽、欽時期,民間服飾在色彩、款式、圖案等方面出現了新的風格。宣和年間,士庶競相以鵝黃色為腰腹圍,稱「腰上黃」。婦女便服,不施衿紐,緊身短小,稱「不制衿」。開始從宮廷外傳,很快全國「皆服之」。婦女的鞋底呈尖形,用雙色合成,稱「錯到底」。靖康初年,汴京婦女的首飾、衣服、織帛等備有一年四季的節日禮物或花卉,稱「一年景」。這些新式服裝的出現,表明當時民間已形成了一次突破服裝舊格調、舊樣式的新高潮。

三、吸取少數民族服飾的長處

宋代漢人充分吸收了周鄰少數民族服飾的優點。仁宗、徽宗時期,曾屢次下詔禁止士庶和婦女仿效契丹人的衣冠和裝飾。如慶歷8年(1048),禁止「士庶仿效胡人衣裝,裹番樣頭巾,著青綠,及乘番鞍轡,婦人多以銅綠兔褐之類為衣」。大觀4年又再次下詔禁止。政和7年宣和元年,又兩次禁止百姓穿戴契丹服裝,如氈笠、釣塾、違反者「以違御筆論」。這說明違禁者極多,有無法禁絕的趨勢。徽宗年間,汴京女子「作大鬢方額」,「尚急扎垂肩」,「多梳雲尖巧額,鬢撐金風」,都是自北傳南。契丹服裝的顏色,如茶褐、黑綠等,也在這時傳入汴京。

需要指出的是,宋朝的服裝,實際上只有「朝服」還保留一點漢制,其他都是從「胡服」變化而來的。朱熹就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

四、女子戴蓋頭

唐代女子騎馬遠行,為了防止風沙,曾戴帷帽、皂羅。宋人認為這就是宋代的「蓋頭」。

北宋中期,司馬光曾記載當時士大夫家的女子到官府打官司,「蒙首執牒,以爭家資」,說明這時女子出門戴蓋頭,在士大夫家屬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司馬光提倡「男治外事,女治內事」,主張「婦女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南宋高宗時,朱熹任泉州同安縣期間,見到婦女拋頭露面,往來街上,下令以後婦女出門必須用花巾兜面,後人稱為「文公兜」。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宋朝女子出門戴蓋頭者日益增多。汴京的妓女出門都將蓋頭背系在冠子上。替官員和貴族說媒的上等媒人,著紫背子,戴蓋頭。元夕節觀燈,婦女戴「冪首巾」上街,入曲巷酒店飲酒,仍以巾蒙首。

五、背子的流行

在宋朝,背子是男女都穿著的一種服裝。背子的袖管長至手腕,兩裾(衣服的前襟)平行不縫合,兩腋以下開叉。女子的背子長度與裙子相等,袖子比杉子略寬。一種樣式是在兩腋和背後都垂有帶子,腰間用勒帛束縛;另一種是不垂帶子,腰間不用勒帛,任其左右兩襟敞開。半臂的袖管只及背子的一半,其袖長與現代的短袖襯衫相似。

宋代的背子主要是從半臂發展而來的,但與前相比,袖管和兩裾都要加長,而且男子和女子的背子也有區別:男子的背子只是襯服,一般不穿在外作為常服;女子的背子則作為常服甚至禮服穿用。在徽宗以前,背子一般要用勒帛束縛,徽宗以後就不用勒帛,變為散腰了,這樣顯得更為簡便和瀟灑

8. 宋徽宗明明屍骨無存,那他的棺材裡裝的究竟是什麼

"靖康之戰”是北宋朝廷的恥辱。公元1127年,金人率領軍隊一路長驅直入攻打到了當時北宋的首都,然後皇帝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宮的眾嬪妃全部都被俘虜,金人將這些不遠萬里押他們金國,做盡了侮辱北宋王朝的事情,最為恥辱的是讓北宋的皇帝在完顏阿骨打的目前磕頭謝罪。

宋高宗這么做的原因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南宋實力太弱無法與金人抗衡,如果一旦當時開棺發現沒有宋徽宗的遺體,必當再次挑起戰爭,如緘默不言,天下百姓則會對整個國家失望,從而失去民心,所以說宋高宗的做法是正確的。過了沒多久,金人再次起兵一舉滅掉了南宋,南宋就此消亡。這時候就有個盜墓賊垂涎宋徽宗的陵墓,養於是前去盜墓,進入墓室開棺之後竟然發現棺槨裡面只有一段腐朽了的木頭,而並未發現宋徽宗的遺體,這讓他很詫異,而他的此次盜墓之行就坐實了金人對宋徽宗所作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