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藏族有什麼節
1、雪頓節
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的節日。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藏族兩種祈禱節
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二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
格魯派的祈禱節與西藏拉薩一帶的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
州內還有本波教的寺廟和信徒,他們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宗教的習俗。每年也有極為隆重的兩次祈禱節,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三至十五,據說這次祈禱會,是為了紀念在安多地區「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師而舉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繞的弟子。
另一次的祈禱節,是在農歷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禱會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為這個地區在新的一年裡去災滅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而祈禱、正月十五是祈禱節的高潮期,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尕米寺,前來朝覲的有來自若爾蓋、紅原、九寨溝等地的香客及本地群眾,多達2萬餘人。
前來參加盛會的人們,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轉一圈尕米寺後的聖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侶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內樂隊吹響的大、小銅號,隨後全寺和尚齊聚經堂誦經,並由活佛安排這一天各人的責任。近12時,和尚們向前來朝覲的各地香客和觀眾,表演「跳神」節目(也稱訪仙舞),跳神的內容既有歌頌歷史上藏漢團結的故事,也有根據本波教經典故事而編跳的舞等。
② 西藏摩旅完結篇,後附總結參考,2018,5.24-6.19
從寧夏興仁服務區開始就沒有再寫日記,昨天中午到家,過程中也有些想記錄的東西。
興仁服務區的一位工作人員大叔給我選擇了一個好的扎營地點,一晚都沒有風聲的打擾。
在青海湖邊遇見的兩位美女,幫我拍的照片,前天傳給我了,謝謝。
從寧夏就決定要到包頭附近的恩格貝度假村看看,因為勞動節時,我帶寶貝女兒去那兒參加了沙漠穿越親子活動,種了兩棵樹,想看看樹長得怎樣。
因為g6高速施工,只好先走省道再走國道,最後縣道,就在下午6點左右終於趕到了。
特別特別巧的是,那天是端午節小長假,和五一節時一樣,親子貓又從北京組織了活動,小貓、三寶、李叔、攝影師等都在,我正在邊看導航邊問路邊瞎走,剛找到木屋度假村,突然看到了他們,頓時好興奮,太巧了。
說明來意,他們帶我去看了種的樹,可惜,我們那批孩子及家長種的樹都沒能成活,可能是因為樹苗根部晾的時間太長了。他們說每個孩子的種樹編號是唯一的,來年一定會為每位孩子補種一棵掛牌的樹。
感謝親子貓團隊的熱情,我在恩格貝吃了豐盛的晚餐,他們還要繼續帶孩子做活動,我向他們告別,繼續前行了,晚上在內蒙古高速的沙爾沁服務區住宿。
天不亮就起來,繼續趕路,高速上車很少,頓時有些興奮,跑的太快了,到烏蘭察布的卓資縣三盛泉時,鏈條居然斷了,我感覺幾檔都沒有動力了。正好有個停車區,我滑行到那兒,停好車,一看,鏈條沒了。我也沒多想,把車鎖好,往回走找鏈條,一瘸一拐的走出好幾里,終於在高速路邊看到了我的黃金大鏈條,呵呵。
拿著鏈條我沒辦法呀,上網查附近的摩托修理店,查不到電話,看到高速路邊有羊吃草,再看,發現護欄網上有個大洞,我拿著鏈條和頭盔穿過大洞,到了附近的村子裡,問村民哪兒有修摩托車的,村民告訴我,這個村裡沒有摩托車,也沒修車的,給我出主意,到110國道攔個車,到縣城去找修車師傅,我覺得好主意,按這個辦法,坐車加走路,好不容易到達縣城劉軍摩配店,端午節,路上看到粽子,買了5個,走到修理店時全身都濕透了。我說明來意,劉軍說沒有這種鏈條,但找了一節試了一下可以,就送給我,讓我自己去修理,也沒要錢。東西雖然不大,但它是問題的關鍵,很感謝卓資縣的劉軍老闆。
打車回到高速路附近,三盛泉村,找到高速路的護欄網缺口,看到摩托車和裝備還在。在修理之前,先吃了個粽子壓壓驚。
從來沒有自己安裝過鏈條,也真不害怕裝不上,人到了沒有其他辦法時,爆發出的那種勇氣真的很神奇。
修好後,今天也不準備趕路了,來到烏蘭察布,找家賓館住下,洗洗衣服,刮刮鬍子,好好睡一覺。今天路走得多了,腳傷有點起濃,趕緊碘伏伺候。
第三天,也就是昨天中午,到家,趕緊拍了張里程照片,26908,出發時15965,共行駛10943公里。
到家各種收拾,洗衣服,終於到了晚上,寶貝女兒放學回家,我抱了又抱,親了又親,寶貝又長個兒了,而且感覺突然長大了。給我送上好吃的袋兒凌。
鑰匙上掛的平安結已經臟的不成樣子,閨女也幫我洗了,幸福。
拿出女兒的中國地圖,我在上邊畫出了此行的路線,原來是個祖國的內環。我說像個海豚,她們娘兒倆說像個腳丫兒,上邊還長個包。
以下是這次旅行的總結,希望能幫到各位,僅參考。
================================
關於費用,付款方式:
一路上都可以微信或者支付寶,因此不需要太多現金。我帶了3000,回來時只剩300。開始一直用的現金,加油時交現金,都是為了安全和方便,其實可以帶更少。
此次旅行的花銷,我記得比較仔細,包括了很多騎行裝備,摩托備件,維修,戶外的用品,戶外衣物也計算在內了。
二級分類中,排名靠前的花銷:
1.加油,2161
2.維修及備件,1578
3.住宿費,1405
4.景點門票,1050
5.飯館,1024
6.戶外裝備及衣褲,850
==================
關於摔車:共4次。
1.在高速服務區加油站,前輪騎進導水槽內。右膝著地,右肩著地。
教訓,看到路上的白條,黃條,黑色瀝青補痕,槽兒,盡量不要壓,如果壓上不要壓彎,不要剎車。槽兒可以垂直通過,盡量保持大角度通過。
2.在山口停車,橫風吹到,把一個後視鏡報廢。人沒受傷。
教訓,停車一定要讓摩托車保持一個合適的傾角,不大不小,別怕麻煩,一定要停好,否則,突來的橫風,人碰,振動等,都會造成原地摔車。
3.從珠峰大本營回來途中,180度彎道,入彎後才發現有大量石子,剎車導致摔車。左腳被車的掛檔桿壓住,皮外傷,左腳踝關節處軟組織扭傷,左肩著地,左頭盔著地。
教訓,進彎前減速,看清路況再加速,不能想當然。
4.青海湖,從湖邊公路去湖邊時,下坡,昨天下雨,路上多泥,坡大,車輛速度過快,剎車,摔車。右肩著地,受傷。
教訓,下坡時,石子、泥等輪胎抓地差的路,應減檔到合適檔位,甚至用一檔帶擋下坡。
摔車多次,除左腳受傷嚴重外,其他多次都還好,所以,騎行護具至關重要,再次提醒,出行的護具一定要帶齊全。別太相信自己的技術。
==================
風景:
洪洞大槐樹,壺口瀑布,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武當山,恩施大峽谷,成都大熊貓繁育中心,318國道沿線風景,布達拉宮,珠峰大本營,茶卡鹽湖,青海湖北線繞湖,恩格貝度假村。
我去年去過林芝、拉薩、日喀則,所以沒有再游覽,其實路上有很多著名景點,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興趣安排參觀。
==================
住宿和扎營:
一路走來每次都不是刻意住帳篷的,找青年旅行社,或者國道、縣城、城鎮上的小旅館,50元基本上能搞定。
住的幾次帳篷基本上都是因為趕路,完成當天的路程目標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在高速上,當沒有了天光,就近找服務區。
扎營的一點經驗吧,首先考慮是否有雨,有雨盡量不扎營,當然,在服務區的水泥地上也可以考慮,要找高處;然後考慮風向,要找背風出處,否則一晚上風都會和你做游戲。
其實,人們對於住帳篷的旅行者還是很包容和友好的,大家可以放心。不過,不要破壞營地附近的環境,尤其要把垃圾全部處理好,給人們留下好的印象,方便後來人。
==================
高速:
此行經過了北京、河北、山西、陝西、湖北、重慶、四川、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這些省直轄市的高速,除北京外,其他省份都禁止摩托車上高速路,理由很可笑,為了我們騎行者的安全。大家用腳思考都知道,在國道行駛和在高速路行駛哪個更安全。
國家規定,摩托車設計時速在80公里每小時以上,就可以在高速路行駛,可很多地方法規卻不允許。這個問題我就不過多討論了,畢竟,網上大堆的文章都在說。
我的方案是,北京老老實實的交費。其他省份,用一個字,闖。被攔住,就走一截國道,在高速上被驅逐就下去,然後再上來,呵呵。練就厚臉皮。
我注意到在北京地區上高速行駛的摩友,很多時候不交費,很是不理解。我們大北京,這么好的摩托車行駛環境,千萬不要破壞呀,時刻提醒我們,要保持首都摩託人的高素質形象。
==================
加油:
我的小黃龍250,一箱油能跑500公里,所以加油不是問題,騎別的車子的朋友,要時刻關注續航里程。
一般在國道上,200公里一定有加油站,用好導航和嘴巴。
我這次沒有必須加中石油或者中石化的,自己感覺差別不大,缺斤少兩的情況在咱們摩托車上差不了多少。質量問題,也反應不大,總比挑三揀四的,一會兒沒油了強吧?
在寧夏高速上,加油站不給摩托車加油,要注意。
==================
常用葯品:
提前吃紅景天,持續吃2周,到進藏。
白加黑,創可貼多帶點,紗布,萬能軍刀,碘伏,頭疼片,腸炎寧。
在高海拔地區盡量別洗澡,怕感冒。
==================
衣服:
襪子6雙,內褲6條,洗衣液瓶裝,洗漱用品,背心2條,秋衣秋褲各兩條,電熱吹風機,抓絨衣或者薄羽絨服,褲子2條,四季騎行服一套。拖鞋一雙,騎行靴一雙,可帶一雙舒適旅行鞋。
==================
防雨:
雨衣一套,要能穿在騎行服外,大垃圾袋6個可以套腳防雨,回力雨靴,勞保用品的洗碗手套。
邊包可以用高大威的,或者用鋁合金邊箱,再加橫包,防雨罩。
==================
這是我的第一次真正意義的長途摩旅,是我一生中非常寶貴的財富,自己覺得經驗和教訓都挺多,感謝家人朋友們的關心和支持,我才有信心一路走完所有的行程。謝謝你們。
③ 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和活動(最好有服飾圖片)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④ 《洗衣歌》是怎麼創作的
舞蹈編導:李俊琛
舞蹈音樂:羅念一 作詞:朱流 董榮
舞蹈首演:1964年
首演團體:西藏軍區歌舞團
榮獲獎項:1964年榮獲第三屆全軍文藝會演優秀編導獎、表演獎、作曲獎、舞美獎。
這是一支在當時中國舞壇廣為流傳的優秀舞蹈作品,編導李俊琛長期在西藏工作,深深懂得珍惜漢、藏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重大意義。一次他偶然在報紙上看到,春節期間有五六位藏族姑娘到軍營幫戰士洗衣服,由此產生了創作靈感。作品的內容是表現了一群藏族姑娘去河邊挑水,偶然發現班長在幫戰友洗衣服,於是讓小姑娘喬裝扭了腳而合夥騙走班長,然後興高采烈地幫他洗起衣服來。班長回來才知道上了當,於是幫姑娘們把水挑回家。揭示出軍民之間,漢、藏民族之間血脈相連、親密無間的魚水深情。
《洗衣歌》最大的特點是歌、舞、戲劇表演相結合。編導巧妙地通過三出戲來串聯整個舞蹈。1.小卓嘎佯裝崴腳騙走班長,2.班長欲搶回衣服,3.班長偷偷幫她們挑水,這三處戲劇性場面充分表現了軍民融洽和互助友愛的關系,並營造了舞蹈布滿情趣的熱烈場面。舞蹈是作品的主要成分,編導採用藏族傳統的歌舞形式,自姑娘們出場,到追趕班長下場,始終是歌舞相伴,創造出熱情、幸福、歡樂的氣氛。歌舞相伴,相得益彰。尤其是姑娘們洗衣服時的唱段:「呃……,是誰幫咱們翻了身唉,是誰幫咱們得解放唉,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黨。……軍民本是一家人,幫咱親人洗呀洗衣裳唉。」突出了舞蹈所要表達的意義和情感,又道出了藏族人民翻身解放後感謝解放軍與共產黨的心聲。在
動作編排上,運用藏族舞蹈的語言形式和生活動作相結合,創造出潑水、踩衣、盪衣、搓衣等動態形象,充分表現了藏族姑娘活潑熱情的性格。
《洗衣歌》以歡快的節奏,熱烈的場面,真摯朴實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內涵,載歌載舞的形式,風趣活潑的戲劇場面,深受廣大人民喜愛,被譽為歌頌民族團結、軍民團結的經典之作。
⑤ 藏族人在藏歷年這一天會做什麼
藏歷年——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藏歷年是我國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藏歷年是按藏歷推算出來的。它基本上與我們現在的農歷相同。只是在藏歷中每月的日數有重有缺。藏歷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新年的准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斗。十二月二十九日進入除夕。這天,要給窗戶門相換上新布簾,在房頂插上簇新的經幡,門前、房梁和廚房也要用白粉畫上十字元號等吉祥圖案,構成一派喜慶的氣氛。入夜,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飯。
大年初一這天,家庭主婦起得最早。五點鍾左右就要煮一鍋「羌枯」,即放有糟巴、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給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窩里喝完「羌枯」,繼續蒙頭睡覺。主婦則坐在窗前等待日出,當東方晨曦初露的時節,匆匆背上水桶去河邊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畢,晚輩就開始向長輩恭賀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後開始早餐,互敬青稞酒。大年初一這天,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冷清,人們只在家裡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元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開始串門拜年。
⑥ 有關藏族的民間傳說故事
藏民族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西部民族之一。那你知道有關藏族的民間 傳說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有關藏族的民間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藏族的民間傳說故事:明察秋毫的法官
波光粼粼的河邊,有個叫唐宗普珍的姑娘正在洗衣服,她把一對金戒指放在岸邊的石頭上。無賴小偷格桑趁她不注意,把金戒指偷走了。
姑娘向法官報了案。法官查問無賴格桑,格桑說:「戒指是我死去的母親送給我的。」法官想了想,說:「此案沒有旁證,乾脆你們一人拿走一隻戒指算了。」格桑想:「這倒不錯!一是順從了法官,二是不化代價得到一隻金戒指,我沒吃一點虧。」於是點頭同意。唐宗普珍想:「不能平白無故失去一隻金戒指,就說是送給他,也討不了一份人情。」於是大聲說:「我不同意這樣做,法官的判決不公平。」法官說:「好了,好了!現在證明金戒指是唐宗普珍姑娘的。因為那本是她的東西,所以她不想無緣無故送給別人。無賴格桑不化代價就能得到一隻金戒指,所以他同意這樣做。」就這樣,法官根據姑娘和小偷的態度,判斷出了金戒指的主人是誰。
從前,一個國王的小老婆懷了孕。大老婆想:「如果小老婆生個兒子,將來勢必繼承一位,國王定會把小老婆升為正妃。」於是,她在肚子上纏了很多很多布,對國王說她也懷了孕。
九個月零十天後,小老婆生下一個漂亮的男孩。大老婆趁其不備,把孩子偷走了,來到國王跟前說:「我生了一個男孩。」小老婆哭哭啼啼嚷道:「孩子不是你生的,是我的。」兩人爭得不可開交,國王無法分辨,找法官來處理這件事。
法官說:「你們倆搶這個孩子吧,誰搶到就是誰的。」
大老婆想:「只要搶到孩子,我就勝利了。」於是用盡全力拉扯孩子。小老婆心疼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血肉,不敢使勁拉扯,就松開了手。
法官說:「好了!現在證明,孩子是小老婆生的。她不敢使勁拉扯,生怕傷了孩子,因為那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血肉。
有關藏族的民間傳說故事:江拉和結拉
村鎮里,有兩個鄰居:一個窮,一個富;一個瘦,一個胖;一個聰明,一個笨。住在小泥土房裡的,是聰明的窮人,名叫瘦子江拉;他的鄰居叫胖子結拉,是個有錢的笨蛋,他住在四柱八梁的藏式高樓里,整天琢磨些壞主意。不過,他沒有一次不敗在江拉的手下,真是:這邊的牛糞沒撿著,那邊的筐子也丟了。
一、栽頭發
瘦子江拉斷糧啦!
他從牆洞里朝外看,看見鄰居結拉,正在樓房裡吃喝,面前的羊腿、牛肉堆成了小山,他那光光的腦袋左搖右晃,好象敬神的供果上抹了一層酥油。江拉一摸脖子,主意出來了。
沒過多大功夫,江拉就騎著一匹風都吹得起的老馬,哼著歡樂的藏戲調子,出現在財主結拉的樓房下。結拉從窗戶里伸出那顆光禿禿的腦袋,吼道:「格!江!經過我老爺的門口,為什麼人不下馬?馬不解鈴?」
「老爺,請原諒!」江拉在馬上不停地彎腰行禮,象風里的蘆葦。「我要趕到宗政府去,給宗本大人栽頭發!」
「什麼?栽頭發?頭發能栽嗎?」胖子大吃一驚,張大了嘴巴,起碼可以塞進一條羊腿。同時,不由自主地摸摸自己的光腦袋,那裡象石板地,寸草不生。
「老爺不信,跟我到宗本那裡看看得啦!」江拉踢打著老馬,急著要動身,樣子挺神氣。
「江!江!等一等!」財主的語氣變柔和了,胖臉上堆著笑,「我是說,象我的腦袋,能不能栽……」
「能,當然能!家你這樣的腦袋我栽過的頭發,比吃過的蘿卜還多咧!」江拉說得很乾脆,臉上的笑又多了三分。「不過,栽一頭黑發,要給我家送一馱青稞。」
他講完,吆喝著老馬走了。財主結拉聽說要一馱青稞,就象砍掉他一個指頭,心痛了半天,最後他還是想通了:「一馱青稞長一頭黑發,合算!合算!」
他把青稞送到江拉家,便站在門口等呀、等呀,一直等到太陽偏西,江拉才騎馬趕來,累得滿身是汗。其實,江拉並沒有到宗本家去,而是躲在山上看,看見結拉送去了青稞,便急急忙忙下山。他洗過手、煨過桑,坐在墊子上,膝蓋上鋪一塊光板羊皮,請結拉坐在自己的身邊,光禿禿的腦袋擱在羊皮上,然後掏出一把很尖的錐子,口念六字真經,在結拉的頭上狠狠地一截。
「啊措措!痛死我了!」脖子結拉張開嘴大叫,好象挨了刀的公牛。
「老爺!不要叫。再叫,栽的頭發就不長了!」江拉又摸出一撮氂牛尾巴,插在剛才戳出的洞里,吹了吹,又扎了一錐子!
「我的媽呀!」結拉跳起來,捂住腦袋在房子里亂蹦。
「老爺,圓根要一坑一坑地種,頭發也要一眼一眼地栽呀!象你這樣大的腦袋,起碼要戳百多個窟窿!」
「什麼?一百多個窟窿!這我還活得了嗎?」
「我栽過頭發的人,有死的,也有活著的。老爺福大命大,我看不會死。」江拉說完,又拿起很尖的錐子,朝結拉的頭上戳。
「天啦!我要命,不要頭發啦!」胖子結拉拔腿就跑,逃到樓上躲藏起來,怎麼也不肯下來了。
講述:日喀則三居委會平措
二、宰小牛
瘦子江拉從日喀則回來,家裡亂成一團,原來他們家僅有的的一頭小牛,被胖子結拉抓去頂債了。
他順手揭起大兒子的破氈帽,又取一件舊氆氌衫,饅慢地溜進財主的後院,找著自己的小牛,用氆氌衫一包,套上破氈帽,象抱孩子一樣抱著,大大方方走出來。
出門不遠,遇到結拉。他趕緊讓路、施禮,說:「老爺,倒霉極了,孩子病得厲害,我帶他去看了看藏醫。」財主看他抱孩子的姿式很怪,用鞭子在氆氌衫上一敲,小牛疼痛,「哞哞」地叫。江拉趕緊說:「老爺,孩子叫媽啦,我得趕緊回去!趕緊回去!」
他把小牛弄回家,知道保不住,便把它宰了,燉上牛頭,讓三個可憐的兒子吃一頓,解解饞,他們好久沒有見過肉啦!牛頭燉在陶罐里,三個兒子圍著看,開鍋的時候,小兒子拍著手喊:「阿爸!阿爸!卓卡(牛口)里吐水啦!」
想不到胖子結拉發現小牛不見了,便到江拉的泥土小屋裡來找,江拉順手抓起一把木勺,在大兒子頭上敲了一下:「卓卡,你不要吐口水!」又在老二老三頭上敲了一下:「達卡(馬口)!魯卡(羊口)!都不要吐口水!快拿出木碗來,阿爸給你們盛藿麻土巴!」給拉什麼也沒有發現,便到別處去了。
過了三天,小牛還是沒有找到,結拉想起「牛口吐水」的話,便把江拉的小兒子叫進府,滿臉笑容地問:「小朋友,這幾天,吃牛肉沒有?」
「吃了!吃了!」小傢伙連忙回答,「吃了牛肉,喝了肉湯,啃了骨頭……」
「後來呢?」胖子看有門兒,賞了他一塊奶渣。
「後來,後來,」小傢伙眯了眯眼睛:「阿爸就把我弄醒了,叫我去撿牛糞!」
「呸!你是說做夢啊!」財主惱火了。
「對!對!是做夢。」
「滾!」財主吼叫起來,奪回了他剛才給的那塊奶渣。
講述:扎什侖布寺喇嘛石達
三、摸金幣
胖子結拉從家裡出來,看見江拉站在快要結冰的河邊,愁眉苦臉,准備往下跳。
「江!江!你想死啦!」結拉說。
「老爺,你不知道,別提我多倒霉啦!今天進城趕集,我用一頭奶牛換來五個金幣。那是真真的金幣呀!黃澄澄、光閃閃,看一眼都不想吃飯的金幣呀!誰知道,我剛才到河裡喝水,五個黃澄澄的金幣,全掉進水裡啦!」江拉傷心地說著,眼裡閃著淚光。
「得了吧,朋友!錢和命比,還是命重要啊!」結拉聽說水裡有金幣,臉上笑成一朵花。對窮光蛋江拉講話,語調也變得象綢子一樣柔軟:「回去吧!回去吧!水冷、河深,你跳下去,還不是找死!」
江拉聽了財主的話,唉聲嘆氣地回家了。
這時候,胖子給拉得意極了,自言自語地說:「江!江!都說你比兔子還聰明,其實比氂牛還笨。等著瞧吧,這五個黃澄澄、光閃閃的金幣,今天要落到老爺我的腰包里來了。」說罷,象圓球一樣滾到河裡。這河確實深,水確實冷,胖子根本就夠不著底,喝了好幾口水,實在受不了啦。他大叫:「救命呀!救命呀!」
江拉從河邊大石頭後面走出來,笑嘻嘻地問:「老爺,錢和命比,到底哪個重要呀?」
講述:尼木縣滾桑堅贊
四、擠驢奶
河邊上,有一片天然草場,牧草青青的,全村人都愛在這里放牲口:牛呀、羊呀、毛驢呀、馬呀,熱鬧極了。
有一天,胖子結拉來到牧場,高聲宣告:在這里放一頭牲口,交兩斤酥油,因為牧場是我爺爺的爺爺留下的。
這下子,把全村的老百姓坑慘啦!那些只有毛驢和羊,沒有奶牛的人,還得買酥油來交稅。
過了兩個月,結拉挺著大肚子,得意揚揚地在草場上東走走、西逛逛,清點牲口的數目,查問還有哪些沒交稅的人。忽然,看見江拉蹲在地上,給一頭母毛驢擠奶。
「江!江!你這是干什麼?」結拉問。
「稟告老爺,我家裡沒有奶牛,只好用驢奶打成酥油交稅啊!」江拉慘凄凄地回答。
「天啦!你這不是要送我進阿鼻地獄嗎?」胖子大吃一驚,差一點癱倒在地上。因為當地的習俗,認為驢肉是最臟的,驢奶是最腥的,吃驢肉、喝驢奶的人,是要下地獄的。
「老爺,用驢奶酥油交稅的,又不是我一個,村子裡多著呢!」江拉努力替自己辯解。
「我的媽呀!」胖子用雙手摸著光光的腦袋,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我替你到倉庫里把驢奶酥油清出來吧!」還是江拉替他出了個主意。
「好!好!快去!快去!」結拉著急得喊叫起來。
江拉跑進財主的酥油庫,一邊清,一邊念:「驢奶酥油是黃的,扔出去!牛奶酥油是青的,留下來。」他把霉爛發青的酥油留下,新鮮澄黃的酥油扔出窗外,分給了窮鄉親。
江拉清除了驢奶酥油,胖子結拉才高興起來。
講述;扎什侖布寺喇嘛石達
五、領布施
江拉趕著一頭毛驢,馱著兩只里邊裝滿沙土的袋子,叮叮當當從財主結拉的高樓下走過。結拉想;「窮得家裡留不住老鼠的傢伙,怎麼會……」便從窗口伸出那顆光光的頭,問;「江!江!毛驢上馱的什麼?」
「石頭里煉出了酥油,倒霉人碰上了好運!」江拉喜氣洋洋地 報告 :「神山上來了個喇嘛,放布施啰!」
「還有嗎?」聽說有不掏錢的財物,胖子的心動了!手癢了!
「有!有!不過,」江拉囑咐道:「上山的時候,要走沙坡,表示虔誠;下山要走草坡,表示禮貌。」
「這個我知道!」胖子不耐煩了,他怕領不到布施,恨不得馬上飛上山去。
「老爺,別忘了帶見面禮!」瘦子江拉趕著毛驢走了,還在樓下大聲喊叫提醒他。
接著,他扔下毛驢,一口氣從草坡跑上山,戴一項喇嘛帽,穿一件舊袈裟,鑽進一個黑乎乎的崖洞,等著胖子結拉。結拉呢,照著江拉說的,從沙坡爬山,爬上去,溜下來,爬上去,溜下來。不知花了多少時間,才氣喘喘地爬到山頂,看見黑乎乎的崖洞里,果然端端正正地坐著一個喇嘛。他高興了。
結拉將額頭觸著地面.跪拜了三次,呈上羊腿、酥油,大聲喊道:「佛爺呀,我是窮光蛋胖子結拉呀!請給我一百頭奶牛吧!請給我一百克青稞吧!」
「好,把你的手伸過來!」喇嘛說,聲音很威嚴。結拉以為目的達到了,滿肚子都是笑,趕快把手伸進又黑又窄的崖洞。
沒想到,喇嘛緊緊抓住他的手,又抽出鋒利的刀,擱在他的胖手上。
「饒命呀!饒命呀!佛爺饒命呀!」胖子結拉象殺豬一樣慘叫。
「你是財主,你不是窮人。你樓上有三千克青稞,樓下有三百頭牛羊,你為什麼騙我?」喇嘛厲聲地問。
「我有罪!我有罪!」結拉不停地求饒。
「我要割下這只手,教訓教訓你這個吃山不解飽,喝海不解渴的傢伙!」
「佛爺饒命!佛爺饒命!」胖子又哀叫起來,還把腦袋在崖壁上碰得乓乓響,表示悔過的決心。
這時候,江拉才把他的手放開了。胖子又氣又怕,從草坡下去,不知栽了多少跟頭。
江拉呢,抓起酥油和羊腿,順著沙坡,一溜煙回了家。大約過了兩頓茶的功夫,結拉踉踉蹌蹌,從山上回來了。
「老爺,領到布施了嗎?」江拉很關切地問。
「領到了!領到了!這個喇嘛心腸真好啊!」胖子不願在窮光蛋面前丟臉,就胡吹起來。
「哈哈哈!」江拉笑了。
講述:扎什侖布寺喇嘛石達
六、借馬
江拉給財主結拉當傭人啦!
有一天,他們一起從城裡回來。結拉是個大胖子,又是一個十足的懶蛋,一邊走,一邊叫苦,最後躺在路邊上,死活也不肯挪步了。
江拉朝前看了看,忽然快樂地叫起來:「老爺,快走!前面村子裡有我的侄子,我幫你借匹馬去!」
胖子結拉趕緊從地上爬起來,急急忙忙跟著江拉進了村。他們穿過兩三條小巷,看見一個身高體壯的漢子,正在織氆氌。江拉高聲喊道:「好侄兒,快借給我一匹馬!」
織氆氌的漢子根本不認識江拉,又聽見叫他侄子,氣得全身發抖,抽出屁股底下的墊板,朝他們追打過來。
江拉連忙抓住結拉,大聲喊:「老爺!快跑!快跑!我侄兒瘋了,被他趕上就沒命了!」
結拉為了保命,雙手抱住腦袋,跟著江拉一股勁地跑呀,跑呀,最後總算跑回了自己的村莊。
結拉喘著氣,埋怨道:「江,你說借馬!借馬!馬沒有借到,命倒差一點丟了!」江拉笑著說;「老爺,那大漢的坐墊板,就是我借的馬呀!沒有它,你能這么快回來嗎?」
講述:扎朗縣吉令公社齊美班台
七、井水請客
胖子結拉站在樓頂上,看見新來的傭人江拉,正在水井邊大喊大叫,一會兒挺胸,一會兒彎腰,一會兒擊掌,一會兒揮拳頭,弄得他莫明其妙。
結拉減:「喂!江拉!你不去打場,在水井邊跟公羊抵架一樣干什麼?」江拉聽了,果然停止了爭吵,走到結拉麵前,氣鼓鼓地說:「老爺,那口水井也太不象話了,它在說老爺的壞話。」
「什麼壞話?」胖子奇怪起來。
「它說我們老爺,是手心裡長指甲的吝嗇鬼,細脖子大肚皮的意達」!抓住個兔子想擠奶,從一隻羊身上想剝兩張皮。秋收打場幹了兩個月了,差民們連喜鵲嘴巴大的肉丁兒也沒有嘗過!」
「我的媽呀!」財主氣得要命,差一點從樓頂蹦了下來。
「我就是為了這件事,跟那口討厭的水井爭吵!」江拉解釋說:「我告訴它,我們的老爺心是好的,對差民是關照的,就是這些日子太忙,沒時間煮酒殺羊!」
「對啊!對啊!」財主連聲稱贊,心裡很舒坦。
「哼!水井那小子,可不這么看。」江拉接著憤憤不平地說:「它說:算了吧!如果胖子結拉確實不是吝嗇鬼,那叫他給你們請三天客,我井水也請三天客,我要請不起三天客,甘心情願賠償他一千個金幣!」
財主為了得到一千個金幣,果然殺羊煮酒,請差民整整吃喝了三天。三天過後,水井沒有一點動靜。結拉高興極了,派江拉去找水井要一千個金幣。
誰知江拉剛剛走到井邊,就大吵大鬧起來,整整爭論了一頓茶的功夫,最後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到財主跟前,象一隻斗敗了的公雞。
「怎麼啦?」財主問。
「唉!水井不肯付錢。它說:那三天的吃喝,是它水井和老爺一起辦的。」江拉這樣回答。
「呸!這些酥油、羊肉、青稞酒,哪一樣不是從老爺我的庫房裡拿出來的呀!」胖子發火了,光腦袋上直冒油。
「是啊,」江拉裝作很同情胖子的模樣:「不過,水井說,就算老爺出了肉,沒有它水井也熬不出湯呀!就算老爺出了酥油,沒有它水井能成酥油茶嗎?就算老爺出了青稞,沒有它水井能釀酒嗎?」
胖子聽了,氣得半句話也說不出來。
講述:尼木縣滾桑堅贊
八、啃骨頭
胖子結拉每天吃肉,江拉呢,只能啃骨頭。有一天,江拉抓住一塊大骨頭,啃得津津有味,嘴裡還發出「嘖嘖」的聲音。胖子問:「怎麼啦?」江拉連連搖頭說:「可惜呀,可惜,肉的精華在骨頭里,主人不吃傭人吃。」
胖子一聽,覺得自己又吃虧了,又要嘗嘗骨頭的味道。江拉把一塊骨頭砸開,挑出骨髓遞給他。結拉吃了,果然很有味道,說:「江拉講得對,骨頭里邊有美味!」從此,骨頭就歸財主啃了。
還有一天,胖子餓了,叫江拉煮兩個雞蛋當點心。江 拉肚子 更餓,煮好後吃了一個,另一個剝掉蛋殼,擱在碟子里,端給主人。財主問:「還有一個呢?」江拉說:「老爺,我吃啦。」財主非常生氣,吼道:「你!你!你怎麼吃的?」江拉抓起碟子里的雞蛋,往嘴裡一扔,「咕咚」一聲,吞下了肚。同時,恭恭敬敬地報告說;「老爺,就是這樣吃的呀!」
猜你感 興趣 :
1. 藏族民間傳說故事
2. 藏族經典的民間故事
3. 關於藏族的故事3篇
4. 關於藏族的神話故事
5. 有關藏族的民間故事
⑦ 西藏林芝洗衣幾個鍾干
大概一晚上。
這個和溫度濕度有關系。像在農村裡面洗衣服,一般是會選擇在早上去洗衣服,洗完過後太陽就出來了,一般下午5點鍾左右去收就幹了。這是沒有脫水,直接在太陽下面晾曬。在城市裡面的話,一般是用洗衣機洗衣服,洗了過後會脫水,脫水過後的衣服,夏季一天能幹,冬季的不得行,需要2到3天的時間。衣服換了過後就立馬清洗比較好,衣服晾乾的時間,要受到天氣的影響。
從天氣來講,去西藏旅遊的最佳時間是夏季,6月-8月的天氣不算太冷,也不太熱。其次是春秋兩季,最差的季節是冬季。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去西藏旅行的時間建議順序如下:首選6月-8月,第二選9月-11月,第三選3月-5月,第四12月至次年2月。
⑧ 各族的民風民俗
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鍾聲,走入桂林的城鄉。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
•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十二.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⑨ 洗衣舞的風格特色
分析這個舞蹈所以取得如此好的藝術效果,有如下一些原因:
其一,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一件小事情,但這件小事卻能夠說明軍民之間親密的關系,富有感人的力量。
其二,這個舞蹈有歌、有舞、有說、有戲,看起來令人趣味盎然。舞蹈善於從抒發人物的感情出發,從表現生活出發選擇生動的細節。如當炊事員送小姑娘去找阿媽,回來的時候,藏族姑娘們還正在洗衣服,姑娘們就往炊事員身上潑水,不讓炊事員靠近。這個細節不僅刻畫了藏族姑娘們開朗豪放的性格,加強了生活的情趣,讓人們情不自禁地為這種友好的嬉鬧而歡笑起來,由此而進一步體味到軍民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還有,最後當藏族姑娘赤著腳,追著炊事員,炊事員擔著水桶下場時,小姑娘背著大家的靴子,緊緊尾隨在後面的情景,更把作品的生活情趣抒發得淋漓盡致。
其三,舞蹈的語言以藏族民間舞為基礎,豐富多彩。《洗衣舞》把藏族的民間舞蹈「鍋庄」、「踢踏」的動作和藏族的勞動生活相結合,作了創造性的發展和運用。如洗衣服的那段舞蹈,就把生活中踩著衣服洗的習慣,和踢踏舞的舞步相結合,邊唱邊跳,使得作品的情和景,人和事渾然一體的表現出來,這就使整個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結合得相當完美了。
⑩ 西藏服可以用洗衣機洗嗎
西藏服可以用洗衣機洗的。
建議採用滾筒洗衣機洗滌藏式服飾,這樣不會損壞衣服的材質。
作為藏族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藏族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深受大家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