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年級下冊語文紙的發明是什麼
三年級下冊語文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文字。可那時候還沒有紙,要記錄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或者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後來,人們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這些竹片、木片用繩子穿起來,就成了一冊書。但是,這種書很笨重,閱讀、攜帶、保存都很不方便。
古時候用「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學問高,是因為書多的時候需要用車來拉。再後來,有了蠶絲織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寫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輕便,但是價錢太貴,只有少數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們用蠶繭製作絲綿時發現,盛放蠶繭的篾席上,會留下一層薄片,可用於書寫。考古學家發現,在兩千年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紙的發明由來: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千,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製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鄰近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後來又傳到阿拉伯世界和歐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
蔡倫(約62--121)東漢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發明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所以紙張有「蔡侯紙」之稱。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⑵ 紙是怎麼發明的30字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品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
⑶ 紙的發明手抄報三年級
紙的發明者是西漢的蔡侯,因此紙也被後世稱之為蔡侯紙,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中國已經有了造紙術,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蔡倫畫像已經有人使用紙張。
《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一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
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⑷ 紙是怎麼發明的
紙是由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4)紙的發明三年級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造紙術的傳播:
造紙術在三世紀初傳入越南;七世紀初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造紙術可能在7世紀以前就已經西傳至西亞地區,早在公元650年造紙術就傳入中亞的撒馬爾罕。到了公元707年紙張已在阿拉伯半島麥加被阿拉伯人使用。794年巴格達出現由中國工匠建立的造紙作坊,造紙術由此傳到阿拉伯地區。
12世紀初傳入西班牙,最初由阿拉伯人在薩蒂瓦建立了造紙廠,1157年基督徒在比達隆建立造紙廠。義大利在12世紀就用阿拉伯人輸入的紙,到1268年才在布里亞諾建立第一座造紙廠,其後,在1293年波洛尼亞、帕多瓦、熱那亞等地相繼出現造紙廠。
14世紀傳入法國,1348年特魯瓦出現法國第一家造紙廠。德國從十三世紀已經由義大利進口紙張,1390年在義大利人協助下在烏爾曼·施特羅梅爾建立第一座造紙廠。荷蘭在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建立造紙廠。英國在14世紀初由義大利進口紙張,1495年約翰·泰特(John Tate)在芬·迪頓建立第一所造紙廠。
俄羅斯在1575年建立第一家造紙廠。美洲第一家造紙廠建立在墨西哥城附近的庫爾華坎,美國第一家造紙廠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1729年英國人在費城附近的切斯特克里克建立著名的「長春藤造紙廠」。1803年美國人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聖安德路斯鎮建立第一家造紙廠。
⑸ 三年級下冊語文第10課紙的發明是什麼
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鄰近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後來又傳到阿拉伯世界和歐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
課文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記敘了造紙術的發明過程、每個過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我國造紙術發明及傳播,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與影響。了解國情歷史,具有文化自信,尊重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課文分段:
第1自然段:總說造紙術的意義。
第2自然段:早在幾千年造紙方法發明以前人們將文字先是刻在龜甲獸骨上,後來刻在竹片木片上,再後來寫在帛上。
第3自然段:西漢時代懂得用麻造紙。
第4自然段:東漢時代,蔡倫改進造紙術。
第5自然段:後來造紙術傳到了全世界,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的發展。
⑹ 如何製作一個簡單的小發明,小製作
其實小發明有很多,在製作一個小發明之前,首先要大概有一些構思,然後准備所需要的材料,在慢慢的製作。下面是給到的一個兒童製作自動攪拌機的製作方法,可以參考一下。
准備材料:木板、木檔、小馬達、電弛盒(內裝兩節5號干電池)、電源開關、電線、連接軟管、鐵絲轉軸、滑輪按鈕、羊眼圈、鋁片、玻璃杯、螺絲釘、螺絲刀和錐子。
兒童自動攪拌機的製作方法:
1.先用木料按圖一做十支架,設計好裝馬達、電池盒、按鈕開關的位置,並確定放玻璃杯的位置。
2.按圖二用螺絲釘分別把馬達和電池盒固定在支架的上端,將電源開關固定在支架的背面。
3.將連接軟管端固定在馬達軸上,把小鐵圈固定在支架的中間,將轉軸穿過小鐵圈,上端裝在連接管內,下端裝在滑輪按鈕內。
4.在長條鋁片的中間鑽一個洞,並把鋁片折彎,用螺絲釘把它固定在固定按鈕的下端。
5.用電線把馬達、電池盒和電源開關連接(見圖三)。把盛液體的玻璃杯放在支架下端盤。試一試,按下開關,使線路接通,馬達立即轉動,旋轉的軸使鋁叉轉動,不斷地攪拌杯中的液體。
⑺ 小學生如何手工造紙
步驟:
手工造紙需要准備的材料:紙漿,濾布、濾板,濾盒,壓板,一次性水杯,清水。
1、將紙漿放入一次性水杯內。
(7)紙的發明三年級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手工造紙又叫「土法」造紙,是指由發明造紙術經歷代流傳的,不用機械或僅用非常簡單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
手工造紙的主要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單。麻類有大麻、薴麻、亞麻、青麻、黃麻等。樹皮有青檀、桑皮、構皮等。竹子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我國傳統手工紙的製法,有一整套生產工序,不論採用何種原料,抄造何種紙張,基本都是大同小異的步驟。這些主要的生產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乾、焙紙。
手工紙的品種比較繁多,也較為雜亂,大概有200種左右。 手工紙按用途劃分為文化用紙、生產用紙、衛生用紙和祭祀用紙四個大類。
最著名的手工紙是供毛筆書畫用的宣紙。這種手工紙以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勻整和色澤耐久而馳名中外。其次還有大千書畫紙、鳳翔書畫紙和毛邊紙、連史紙、玉扣紙、高麗紙等文化用紙。這些手工紙都有獨到之處,往往具有機制紙所無法具備的某些特徵。
⑻ 紙可以用來寫字,方便我們記錄,紙是怎麼被發明的
在造紙的早期,原材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破布主要是麻纖維,主要品種是薴麻和大麻。據說,我國的棉花是在東漢初年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後來用於紡織。當時使用的樹皮主要是檀香樹皮和楮樹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期,中國發明了紙。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養蠶和織絲的國家。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曾經從蠶繭中提取絲,並織成絲綢。漂白絮狀物後,一些殘留的絮狀物被留在竹席上。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⑼ 三年級學生做的小發明
⑴一個馬達,一個電池,用硬紙剪一個點風扇的葉片,之後用導線鏈接馬達
電池,(不要用手摸導線)之後電風扇就好了.
⑵做針孔照相機
方法:
針孔照相機
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可以製成小孔成像儀,在其屏幕上可以看到清晰的圖像,若在屏幕的位置裝上感光底片,還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來,這就成了針孔照相機;不過這得要做一個「快門」和一個裝底片的槽。另外,在密封上也比製作一般的小孔成像儀要求更嚴格些。
針孔照相機的構造如圖10.6-l所示,機身全部用馬糞紙粘合而成,分前蓋和後罩兩部分。
【製作方法】
按圖10.6-2、10.6-3、10.6-4的尺寸(δ為馬糞紙的厚度)畫在馬糞紙上,並沿各圖的實線剪開,再用小刀沿各虛線輕輕刻過,切勿刻透,以便在折彎時折出一個直棱來。然後將各片的兩面均塗上黑色。
將剪下的前蓋外層展開圖(圖10.6-2)沿諸虛線折彎90°,圍成一個五面紙盒,(小舌粘在盒的外側)用膠帶紙條粘好。再把一片120膠卷黑色襯紙貼在開有圓孔的一面上,用針在圓孔中心襯紙上刺一個小孔,直徑約0.4毫米(12號縫衣針直徑約0.4毫米)。再按圖10.6-1所示,在小孔的側邊張貼一紙槽,紙槽內插一硬紙條,既可充當快門,又可保持小孔清潔。
將剪下的前蓋內層展開圖(圖10.6-3)沿諸虛線折彎90°,使之成一個方筒,並將介面處粘好(小舌粘在方筒內側)。再將有缺口的一端諸梯形小舌折倒成一紙框,並把加固框(圖10.6-4)拿來對准缺口粘在一起。按加固框的尺寸再用硬紙片剪一個紙框,對齊缺口附在加固框上,並用膠帶條在外部把這個紙框與方筒粘牢,加固框與硬紙框之間就形成一個紙槽,底片即可從有缺口的一邊裝進或取出,缺口是為裝卸底片方便而設的。內層做好後,應與外層粘在一起,即將方筒另一端的各梯形小舌沿虛線折彎90°,塗好膠水,對齊缺口,邊套進外層,邊在各面的內外層之間插一馬糞紙片,以保證各面內外層的間隙相同,待內層前端與外層有圓孔的一面粘牢後,再抽出插進的馬糞紙片,前蓋就做好了。
關於後罩的製作,除側邊寬度為80+26毫米和底面無小孔外,其他都與前蓋外層製作相同,參照前蓋外層展開圖和相應的尺寸下料製作即可。
【使用方法】
1.針孔照相機的像距約64毫米和透光孔徑0.4毫米都是固定的,因此光圈也是固定的,實驗得知光圈數約為160。當被攝景物亮度不同時,只能用曝光時間來調整。由於一般照相機的光圈數為22左右,查不出光圈160的曝光時間來,因此可根據曝光時間之比等於光圈比的平方(即t1:t2=(F1:F2)2)來確定。例如,攝某景物時,用光圈16曝光時間為1/30秒,則用針孔照相機光圈160時曝光時間就應為3.3秒。最佳曝光時間還應該通過實驗來確定。
2.用針孔照相機拍照片時取景方法如圖10.6-5所示。用一隻眼睛貼緊一邊中點,向對邊兩端點「瞄準」看出去,那麼,夾在這個角內的部分就是被攝取的范圍。移動相機與所攝景物間的距離,可改變像的大小。
3.曝光:取好被攝景物,計算好曝光時間,把遮蓋小孔的硬紙片拉開,到預定曝光時間關閉即可。
4.裝片和卸片:單張60×60毫米2的底片常不易買到,需用大的底片加以裁剪。裝片,卸片,裁剪底片都要在不透光的暗室中進行。
【注意事項】
1.製作時要仔細,不能有漏光現象。
2.針孔要圓而且邊緣要光滑。
3.由於曝光時間較長,故以拍靜物為宜。
⑶材料:針、蠟燭、鐵絲、冷水,透明塑料瓶、鐵錐、細木棒
用鐵絲纏住縫衣針,然後放入火中燒紅,之後馬上放入冷水中冷卻。你要記住了,浸的時候一定要使針成南北方向,這樣針才能變成小磁針。還有啊,你一定要小心,別燙著!
把塑料瓶剪去口,用鐵錐在底部的中央扎一個孔,然後把細線一端拴在小磁針的中部,再把線從孔中穿過。倒立塑料瓶,使小磁針吊在瓶的中部。 使小磁針慢慢靜止,這時你會發現,小磁針的一端指向的是南方,一端指的是北方。
⑷科技小製作——魚缸換水器
1、製作思路:金魚的壽命其實很長,但由於飼養不當,比如在給魚缸換水過程中動靜很大使金魚受到驚嚇,就會使金魚的壽命變得很短。如何在換水時盡量減少動靜呢?我想到了利用虹吸原理製作一個魚缸換水器。
2、材料:空飲料瓶一個,約2米長的軟膠管(內徑約7毫米),萬能膠。
3、製作過程:在飲料瓶的蓋上打兩個眼(比管略小),將軟膠管剪成130厘米和70厘米兩端,分別插入蓋內一厘米,用萬能膠將介面處粘好,擰緊瓶蓋。
4、用法:將長管的一端插入魚缸底部,擠一下瓶子,排出部分空氣,同時捏緊短管的口,然後松開瓶子,使水進入瓶中,最後再松開短管,魚缸里的水就流出來了。
注意:飲料瓶的高度和出水口液面都必須低於魚缸的液面。
5、原理:虹吸原理
6、優點:可以盡量減少對魚的驚擾,不必將魚拿出就可將魚缸底部混有魚的排泄物的臟水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