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羅貫中發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羅貫中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1-07 14:20:12

⑴ 四件小事,如何看清真實歷史上的劉備和羅貫中筆下劉備的巨大差異呢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似乎是一非常無能的人物,哪怕有主角光環在身也拯救不了他的形象。演義中,劉備曾經向曹操勢力低頭,還投向過劉表,處處看人臉色。

他的軟弱形象甚至讓人懷疑,諸葛亮當初是怎麼相信他能給自己光明前途的。可是,大家以為演義中的劉備真的能完全代表真實的劉備嗎?當大家翻開《三國志》,就會發現自己被羅貫中給騙了。那麼,真正的劉備又是怎樣的呢?



圖片:劉備心中不滿劇照

三、依附劉表怒斥許汜

劉備順利投靠劉表以後,經常和荊州的本土名士暢談天下之事,聊到興起時,還會對某個人物點評幾句。有一次,劉備和一群名士閑聊,聊到了陳登,同為名士的許汜對陳登的評價卻與大家相差甚遠。

大家眼中的陳登是個心懷天下的人,可許汜卻認為陳登不過是空有名頭的小人而已,還說此人過於高傲自大,難成大器。當大家問許汜為什麼這么評價陳登時,他竟然說自己曾經拜訪過陳登,對方卻不太搭理他。到了休息時,陳登還睡大床,讓身為訪客的他睡小床。

當劉備知道許汜竟然因為這點小事而討厭陳登時,完全不認可許汜的說法。要知道,在場的都是名士,陳登卻是國士,比名士不知道高了多少。如今一個小人物,卻對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士進行惡評,當下心中非常反感。憤怒之餘,劉備回擊許汜:「陳登對你已經算客氣了,如果是我在,我可能會讓你睡地板。」

被人們認為只會哭的劉備,卻能如此霸氣的回擊一個心胸狹隘之人,他維護陳登的這一幕,無形中拉高了自己的形象,讓人無法將他與「軟弱」二字掛鉤。

⑵ 怎麼還說呀 不要命啦圖片

這句話出自老版的《三國演義》第60集。

因為這句話太過魔性,而被網友做成表情包。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

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⑶ 羅貫中在歷史上為什麼不出名

個人資料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後人看法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人民網太原6月18日電 記者羅盤報道:日前,由山西省祁縣政協組織編寫,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縣政協文史資料《解讀羅貫中》正式發行。該書用許多翔實的史料和圖片,介紹了祁縣發現羅貫中家譜並證明羅貫中是祁縣西支鄉河灣村人的全過程。羅貫中作為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奇才,他為世人留下《三國演義》、《水滸全傳》等許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祁縣考古愛好者楊立仁等,歷時十年,發現了羅貫中的家譜、神軸、硯台、羅氏祠堂等一批珍貴文物,為解開羅貫中祖籍之謎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經考古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一批專家鑒定證明,羅貫中是祁縣河灣村人。
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游覽志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這些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丑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歷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系,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評價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大約是羅氏先祖為仕宦出身的緣故吧,後世羅氏家族很重視對後代進行「水源木本」的家族歷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種家傳的影響之下,貫中從小喜愛讀書,博洽經史,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貫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蒙古族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斗爭如火如荼。各方義軍,諸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著相互的兼並。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歷史大動盪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匯編》就說他「有志圖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才有時間和有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先用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他有許多的著作傳世,諸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相傳,他還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並曾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序文就說:「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羅貫中的長篇巨制《三國演義》,大約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18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歷史。他依據陳壽《三國志》提供的歷史線索和歷史人物,博採裴松之對《三國志》補缺、備異、懲妄、論辯,所保存的大量寶貴史料,吸取了西晉至元一千多年來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歷,發揮個人的卓絕藝術才能,縱橫捭闔,巧妙駕馭,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歷史事件,完成了這部75萬字的古典名著。在這部名著中,貫中寄託了自己個人的愛憎情感,客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爭。淋漓盡致地刻劃了封建統治階級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明火暗刀的策略伎倆和陰謀詭計。有意或無意地揭示了農民無法生活、鋌而走險、紛紛起義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則是多方面的,充分地顯示了羅貫中在人物的刻劃方面有著驚人的技巧。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魯肅、周瑜、黃蓋、郭嘉、許攸、張遼、陸遜以及王允、董卓、呂布這些巨謀勇將,忠奸之臣,都具有鮮明的生動的個人特性。尤其是對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謂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羅貫中對戰爭的描繪是極其成功的,這一點充分證實他確實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所以能夠把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場,瞬息變化的戰斗形勢,描述的那樣千變萬化,各具特色,顯示出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然而,正是由於羅貫中有參加戰爭的經歷,再加上他超人的藝術技巧,以及創作時的苦心孤詣,慘談經營,才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描述戰爭戰役,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虛實照應;鋪排戰爭場面,大肆揮灑,波瀾起伏,風馳電掣,氣勢磅礴;渲染戰場氣氛,隨意勾勒,生動逼真,有聲有色。 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傑出的古典小說家,是他把章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向成熟的階段。後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家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司馬遷、關漢卿相提並論。他的偉大的文學創作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網路全書》則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 據記載,羅貫中性格清高,與人寡合。他經歷了元末農民戰爭和社會大動盪,與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過聯系,在當時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並有一定的軍事、政治斗爭經驗的人物。羅貫中的文學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還寫過戲曲作品《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小說方面,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他還是《水滸傳》的編寫者之一。

⑷ 求一張關羽持刀高清圖片

關羽持刀高清圖片

鏈接:

提取碼: jzy1

千里走單騎

「千里走單騎」典出《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情節同「披肝瀝膽」相接。徐州之戰後,劉關張三人失散,劉備投奔了袁紹,張飛到古城當了縣官;關羽則有條件投降了曹操。

⑸ 羅貫中和施耐庵是一個人嗎

不是,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後人看法
[編輯本段]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人民網太原6月18日電 記者羅盤報道:日前,由山西省祁縣政協組織編寫,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縣政協文史資料《解讀羅貫中》正式發行。該書用許多翔實的史料和圖片,介紹了祁縣發現羅貫中家譜並證明羅貫中是祁縣西支鄉河灣村人的全過程。羅貫中作為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奇才,他為世人留下《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許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祁縣考古愛好者楊立仁等,歷時十年,發現了羅貫中的家譜、神軸、硯台、羅氏祠堂等一批珍貴文物,為解開羅貫中祖籍之謎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經考古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一批專家鑒定證明,羅貫中是祁縣河灣村人。
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游覽志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這些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丑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歷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系,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施耐庵
[編輯本段]
(1296年~1371年)

名 子安(一說名耳),又名 肇瑞,字 彥端,號 耐庵。漢族。

籍貫:江蘇興化人。祖籍泰州海陵縣,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後遷居當時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

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

生平
[編輯本段]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
據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裔,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
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
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
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耐庵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施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從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這個人還是有的,但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史書鮮有記載。即使有的材料,雖有明確記載,但材料本身的真偽與可信程度,至今還沒有得到公認。我們認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長期生活在杭州一帶,有人推測他可能是一個專門為說書藝人編寫話本的書會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個粗通文墨、技藝精湛的說書藝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蘇,名子安,字耐庵,生於元貞丙申(1296)年,少年聰慧,寫得一手好文章,後為至順辛未科(1331)進士,也曾在錢塘做官兩年,因一身抱負未得施展,不合於當道權貴,棄官歸隱,閉門著述。有人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將卞元亨交情不錯,卞向張推薦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延請後仍不應征,據說張士誠還曾經親自登門拜訪過他,見他正在書房撰寫《江湖豪客傳》一書,即《水滸傳》也。後來張士誠兵敗,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繼續著述以自娛。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詔書請他出來做官,但他仍然堅持不出仕,在當地積德累行,名聲極佳。他寫完《水滸傳》後沒過幾年,就病逝了。

⑹ 諸葛亮眾多宣傳圖片中,哪張是諸葛亮本人的圖片呢

真實的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甚至在文學、藝術方面都有所造詣,政治方面甚至比小說裡面描述的還要突出,軍事方面能力雖然不像《三國演義》 裡面那般出神入化,但也絕對堪稱一個軍事奇才。

對於諸葛亮,大家一直都將其視為智慧的化身,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在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所描繪的諸葛亮,簡直就是神啊,精準預判敵人行動、各種妙計施展不斷,給人感覺就是諸葛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是《三國演義》裡面關於諸葛亮確實有很多是虛構的,比如草船借箭就是從孫權移花接木到諸葛亮身上(赤壁之戰諸葛亮情節除了勸說孫劉聯盟以外基本都是虛構的),還有火燒博望坡,上方谷困住司馬懿等等。

很多朋友,尤其是喜歡《三國演義》的讀者,看到這可能要問了,難道諸葛亮真的沒有那麼厲害?這些都是羅貫中強加的?甚至只是一個普通官員而已?當然不是,真實的諸葛亮依然是一位少有的軍事家,這從三國時期一直到現在都是得到很多名人認可的。諸葛亮的死敵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翻到諸葛亮軍營里他的兵法和布陣圖,直呼“天下奇才”。蘇軾評價曰“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體現了諸葛亮用兵心思縝密而又清晰果斷。

任職丞相,諸葛亮沒有半點疏忽,外北伐曹魏、內治理朝綱,親自批閱,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忠心地輔佐後主,死前還吩咐手下,挖洞一個埋葬即可,死後也沒有給後輩留下多餘的財產,實在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相。

總而言之,真實的諸葛亮不比演義裡面遜色,出色的政治家、高瞻遠矚的軍事家、極高的文學修養,這就是真實的諸葛亮!

⑺ 請問這個動畫人物是北京的人設計的嗎(如下圖↓)

你好,我不知道你看沒看過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場1983年出品的動畫《天書奇談》,你所提供的圖片裡面的內容就是《天書奇談》裡面的狐母、狐女、狐狸阿拐三個狐狸的形象。
原作者是羅貫中先生,角色設計是柯眀,動畫設計是范馬迪、庄敏謹、潘積耀等。

⑻ 古代十大美女的資料和圖片。還有故事

十大美女,包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沉魚的西施、閉月的貂蟬、落雁的王昭君、羞花的楊貴妃。另外六位分別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馮小憐、一代妖姬蘇妲己、命運凄慘的趙飛燕、與西施比美的鄭旦、千金一笑的褒姒、因《洛神賦》被傳為「洛神」的甄氏(甄宓)。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被滅後,越王勾踐班師回歸,攜西施以歸。越王勾踐的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用?」後人不知其事,訛傳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又有言范蠡恐越王復迷其色,乃以計沉於江中,此是錯誤的說法。
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流傳開來。中國歷史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因此她排第一毫無疑問。
貂蟬
貂蟬,在關漢卿的劇本里記載此女名為任紅昌,山西並州(今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而貂蟬也跟隨了呂布。呂布死後貂蟬不知所蹤,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只有兩個人物沒有記載去向,其中就有貂蟬。而根據我對三國的研究,我認為貂蟬最終是跟隨了曹操,而關羽之所以後來又反叛曹操投奔劉備,就和貂蟬有關。
相傳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貂蟬的傳說,而我看過的就不下十餘種版本,其中更是有傳說曹操、諸葛亮和關羽等人都被其吸引,可見其美。位居第二,實至名歸。

王昭君
王嬙,號昭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紅顏薄命,昭君年僅33歲就香消玉損,離開人世。
昭君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以其美貌與貢獻,探花一位非她莫屬。

楊貴妃
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省華陰市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當年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因此也就有了羞花的典故。歷史記載楊貴妃體態豐腴,很多人理解成胖。可是一個胖女人怎能成為帝王崇愛?我猜想因為當初沒有一個詞,所以文人不知如何描寫,那個詞就是「性感」。能與前三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人,說明她有足夠的資本,排名第四沒有問題。

馮小憐
馮小憐可說是北齊王妃中最著名的女性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人兒,名字緊緊跟在古代四大美女之後。馮小憐是時代北齊後主高緯的淑妃,原是皇後穆黃花身邊的侍女,是後來才躍上枝頭作鳳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她的嬌媚與荒唐,使北齊帝國遭到覆亡的命運。
據《北史》記載:馮小憐「慧黠,能彈琴,工歌舞」。是一位聰明、漂亮,又有才情的女子。
據有的野史筆記記載,馮小憐是一個天生的尤物,肌膚吹彈可破,吐氣如蘭。玉體達到了最佳的黃金分割比例,曲線玲瓏,凹凸有致,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在冬天軟如一團棉花,暖似一團烈火,懷抱就是叫人慾死欲仙的溫柔鄉;而夏天則潤滑如玉,涼若冰塊。內挾淫技,宛若處子。與之交接承歡,無不曲盡其妙。使高緯這個久歷風月的人,也感到了一種新鮮無比的奇趣與快樂。

蘇妲己
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人稱:一代妖姬。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根據《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乃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紂王徵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紂王為博她歡顏而創,並為了討好她發明炮烙之刑。後被周武王所殺。

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江都人(今揚州),趙臨的女兒,漢成帝劉驁的皇後,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後立為皇後。平帝即位後,被廢為庶人,自殺而亡。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應玄完全之詔創制「清平調三章」歌頌楊貴妃的艷美時,其中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絕句。可見她的美,在李白心中,佔有絕對的席位。在中國,她與晉代綠珠、唐代楊貴妃並稱為「古代中國三大傑出女舞蹈家」。

鄭旦
鄭旦是歷史上一位與西施齊名且同樣具有愛國情懷的剛烈女子。鄭旦好劍,性格剛烈。但多年來,西施是廣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鄭旦呢,倒是默默無聞,不為人知。
據說鄭旦和西施隔江相住,平時很少見面。鄭旦平時聽老人們講西施長得如何如何美,心裡就暗自琢磨:自己已經長得很美了,這西施如此受人誇獎,說不定長得比自己還美,何不抽空去看看她,比比看到底誰美。之後鄭旦和西施比美的結果人們無從知道,只是傳說中,那天,姐妹兩個手拉手來到村外的四眼井前,坐在井台上一邊說話,一邊照影。只見水中兩對明眸,4隻鳳眼,含笑顧盼,相映生輝,把黑洞洞的井底都照亮。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鄭旦的美貌與西施不相上下。

褒姒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後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後,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因為過不慣宮中生活,加之養父被太子宜臼所殺,心中憂恨,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後並駕游驪山,燃起烽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見一隊隊兵馬,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回此失信於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甄氏
甄宓,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人,父親官至上蔡令。三歲時失去父親,九歲能文識禮,看懂過去的成敗得失。建安年,袁紹為次子袁熙取她為妻。後來曹操與袁紹宣戰,袁熙被外調出去守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取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魏明帝及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封她為文昭皇後。漢亡之後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寵郭後、陰貴人,甄宓從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內使賜死她,葬於鄴。曹植為了紀念她,寫了千古留芳的《洛神賦》。甄皇後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後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她創造發明的「擰旋式」發型很美麗。據載:她初入魏宮,宮中有一綠蛇,她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她仿效而梳成發型,每天皆同蛇形變化而梳發不同,取名為「靈蛇髻」。
曹植《洛神賦》中認為甄宓就是水中洛神,以曹子建的智慧能如此贊賞,可見其美艷程度必然要進前十。

⑼ 羅貫中是男的還是女的

男的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⑽ 中國古代男子、女子的發型名稱

男子多是歇髻、戴著冠;女子發型有螺髻,如髻,鳳髻等。

男子發型各個朝代變化不大,女子的發型有百餘種,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通過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10)羅貫中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發型演變:

先秦至魏晉時期,婦人一般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後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後,辮稍回接辮根。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將頭發盤梳成頂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橫貫其中以固定之。

漢承秦制,所以漢朝女子的發型可能可以彌補一些秦的空白。漢代女子的發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發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飛天鬢,就是把頭發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後綰成圓環,高聳在上;靈蛇鬢據說是文昭皇後甄氏發明的,發髻就像蛇的身體一樣扭曲盤旋;雲鬢是魏晉南北朝婦女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發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裝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