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一、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這種衣服男女皆可穿著,是最常見和盛行的一種女裝服飾。
二、漢代直裾女服
直裾
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直裾起初是一種非正式裝扮,古代的褲子大多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然後用帶子系於腰間,若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但是,隨著漢代服飾的日益改善,有襠褲出現,直裾逐漸普及,最終並替代了深衣。
三、襦裙
襦裙
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上衣叫作「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絹帶。
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襦裙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漢代由於深衣流行,所以穿襦裙的婦女逐漸減少
2. 唐代女子的服飾有幾種
1、儒裙裝
這個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個漢服文化。而這個衣服也是分為了兩個部分,上衣叫做儒,而下裝就叫做裙。所以說結合起來就是襦裙,而這個從字面意思上就能夠與當時的儒家思想結合到一起,並且當時的唐朝也算是比較推崇儒家思想,雖然說這個襦裙裝在其他的朝代都有,但只有在唐朝的時候發展的樣式以及服裝品牌最多。而這也是為當時的唐朝女子增添了很多的外貌色彩。
3. 漢朝女子典型服飾
漢朝女裝種類及特點,主要款式
4. 求如圖所示的古代女子服飾介紹!!!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麽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沈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5. 仕女圖服飾是虛構的古人的真實衣著是怎麼樣的
也不能說是虛構的,因為我們看的很多古代仕女圖裡面的服裝都是長袍加身,服飾華美,顏色鮮亮,而這些人大多都是身份尊貴,社會地位比較高,生活優越的一些王公貴族。而畫家為了體現女子的體態美,會盡量將她的服飾線條顯得更加柔和,體態顯得更加瘦弱,衣帶飄飄,整體風格“病若西子勝三分”。
而生活在古代的真正的平常女子,服飾上根本就沒有古代仕女圖中那樣鮮艷明麗,她們大多都穿著布衣,而且色彩樸素無華,因為在古代對於顏色的講究,也有著等級的劃分。平常女子根本就不能穿紅帶綠,而且為了更好的勞作,很多都不會穿長裙,更別說拖拽在地下行走。
6. 漢服有哪些類型
近來漢服真的是越來越火了呢,漢服可不是單單指漢朝的服飾哦。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7. 古代女子的服裝,(圖片)
8.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女子穿的衣服是怎麼樣的
上圖中的如姬就是魏國王室,她的裝扮基本可以反映魏國上層的女子服飾特點。
9. 唐朝時期的女性,日常穿戴是什麼樣的
淡粉色的薄衣輕輕的裹上身,外面再披上一層透白的隴煙紗,鎖骨清晰可見,裙幅褶褶如雪,步態雍容柔美,整個人好似隨風紛飛的蝴蝶,又似清靈透徹的冰雪。
對於唐朝女性服飾的美,用在華麗的辭藻都不為過,唐朝本就是一個兼容並包的時代,各種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唐朝交融,而且李姓王朝本身就有一半的胡人血統,眾多的文化交織在一起使得唐朝的服飾又憑空多添加了幾分異域的美。
但是寬衣長服的過度發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奢靡之風,很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於是文宗即位後,下詔對規定。民間不能隨意使用華麗的布帛,女子的裙裝不能太寬太長等,上行下效,自古以來,唐朝宮廷的服飾風格都是民間模仿的對象。
當時延安公主因為穿著華貴寬大的裙子被文宗看見,文宗下令斥責她並對駙馬實施了罰俸懲罰,而漢陽公主卻為人節儉,自唐德宗貞元年間下嫁後,沒有再增添服飾,所穿皆貞元年間的衣服。文宗以漢陽公主貞元年間衣服廣狹為藍本,倡導其他公主效仿,以達到禁斷浮靡風氣的社會效果。民間也逐漸改變了服裝的搭配方式。
結語
筆者認為:一定時期的社會風尚,民間服飾很能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導向和經濟特點,唐朝時期的服飾在初唐時期重「薄衫,六破裙」,反映出當時剛剛建國,政治不穩,而百姓剛剛過戰爭也比較窮,所以在民間在宮廷,整體上都是一種含蓄的服飾美,同時統治者也頒布相關的政策倡導民間的簡朴生活,經濟上也不追求驕奢之風,更多的是致力於農耕發展生產,同時建國出帶有一些異域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