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楊紫首次嘗試清宮裝,她是否適合這樣的造型
演員在拍攝電視劇的時候一般除了要穿現代裝之外還會要拍古代戲,所以有一些演員他們就會要穿一些古代的衣服,那麼穿古代的衣服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有一些演員他就合適穿古代的衣服,而其他的演員就不合適穿古代的衣服,最近關於楊紫嘗試清宮的造型也很多人都表示非常的感興趣,那麼她是否合適這樣的造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楊紫肯願意為了一部影視劇而去嘗試這樣的清宮造型,可見楊紫對於這部影視作品也下了很大的心思,相信在這部作品播出之後也會有很多人去觀看,當然也希望楊紫可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帶來給喜歡他的粉絲。
② 南北朝後宮服飾,你有哪些了解
引言:南北朝後宮服飾,你有哪些了解?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小主
除皇後、貴妃外,他的後宮主人總是要穿粉紅色、淡綠色、乳白色的衣服,在頭飾選擇上只需要戴發花。清朝後宮的等級制度很森嚴,制度大多比較苛刻。所有宮內人員都要按照要求和規定穿衣服,佩戴飾品。如果有不適當的地方,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其實真正的清朝後宮生活和我們在影視劇里看到的很不一樣。魏晉復制規定:後來者的福、魏草襲擊了秦漢救市。皇後告知了絕服,肥皂在肥皂下面。親奴用文水吊在青床上。秦元康六年,修皇後蠶衣順清,以為英帝。三夫人,顧斌們幫助蠶,穿純衣服,都是深色衣服系統。其首飾:三夫人太平包子、七個包子、黑色教母、還有發卡喬爾。古賓和公主,夫人5,細節3。從李天錫夫人到皇後,從蠶衣服開始
③ 古代穿衣有講究,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明朝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綠色;
四、五品的官員可以穿紅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服飾在主要以白衣為主,因為白衣造價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適合沒有錢的老百姓。
(3)古風清宮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④ 古代妃子的服飾真像電視劇里那樣華麗嗎
在古代宮里妃子的衣服確實是很華麗的。傳說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絲綢,經考古發現青台遺址中就有絲綢的碎片。
比如清朝時期後宮妃嬪的服飾看似與清宮劇中的一樣,但實際還是有區別的。
人們對清宮妃嬪日常服飾「襯衣」的出現時間和早期的性質有很多疑問。直到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些實質的物證被整理出來,才解惑。原來早期的襯衣在材料和圖案上都很簡單,一般由紗、羅和絲製成。裝飾圖案也很簡單,大多是普通的花朵織物。
關於「氅衣」,也是日常清宮妃子的穿著,兩者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衣服側面的開衩。襯衣可以單獨穿,也可以套在外套上。氅衣是在左右兩側都有開衩,裡面必須穿「襯衣」或長袍,常常開衩處綉有如意或雲頭,使整件衣服更華麗、更靈活。
附:白色,黑色為禁色,紅色,黃色,金色,銀色,紫色是高品階用的。
除皇後、太後以外,簪花不能用牡丹,衣服花紋不得出現鳳凰。
⑤ 古代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唐朝為例:
三品以上著紫色;
四品,深緋;
五品,淺緋;
六品,深綠;
七品,淺綠;
八品,深青;
九品,淺青。
品服的花飾:三品以上綉紋:一品,徑五寸獨科花;二品,徑二寸獨科花;三品,無枝葉散答花。四至七品綉紋,均是徑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無綉紋。
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當時的職務是江州司馬,司馬一職在別駕、長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當時,實際上是閑職。
其官階是最低的文散將仕郎,從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其實不是以深淺為高低的,而是以難易來定位的,在古代紫色和緋色的染料是最難調配的,所以很稀少就顯得穿的人高貴了。
(5)古風清宮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男子服飾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按品級服用。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
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皇帝朝冠,暖帽為圓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則是前綴金佛,後綴舍林,亦綴紅色帽緯,飾東珠,頂與暖帽相同。
皇子、親王、鎮國公等,朝冠形制與皇帝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遞減而已。文武官員的冠頂,上銜頂珠,其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頂珠之下,有一支兩寸長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
藍翎是雕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花翎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為貴。
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補服、行掛等。袞服、朝服、龍袍是皇帝的禮服。袞服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禮時服用。
朝服用於殿廷朝會、重大軍禮、外藩朝觀等。龍袍,是次一等的禮服,明黃色,綉九條龍、十二章及五色雲紋飾。
龍袍下幅,斜向排列許多彎曲線條的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寶物等,寓「一統山河」綿延不斷、「萬世昇平」等吉祥含義。
龍袍的製作極為考究。清代龍袍,往往先由清宮第一流工師精心設計,經皇帝審定、認可後,才派專差送蘇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處理政務時穿的服裝,前後左右開衩,顏色花紋隨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員都可以穿這種四開衩袍。
行袍,為出巡、騎馬時的服裝,形制大體如常服袍,只是袍長略短。端罩,是皇帝的禮服掛,類似普通外掛,用紫貂、黑狐皮製作。職位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衛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
。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禮服袖端做成馬蹄形,俗稱「馬蹄袖」,男子及八旗婦女皆用。
以常服代禮服穿時也需另做馬蹄袖,用鈕扣連於袖口,行禮時放下,禮畢解去,袍仍為常服。這是清代禮服衣袖的特點。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官員禮服的另一種是補服,也叫補掛,是比袍短比掛長的一種長掛,對襟,胸、背各綴一塊補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裝。
掛罩在袍服外面,增減方便,是滿族風習,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與頂戴同為品官級別的重要標志,(清代補子的具體規定),補掛為品官標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員也有常服袍、掛,平時穿用,顏色、花紋不限。一般官員的行掛比常服掛短,袖長及肘,石青色,庶官、扈從都可以穿。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掛,是較為榮寵的官服。巡行肩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待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掛。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太平天國之後,文武勛臣得賜者較多。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掛、換、衫、褲等。
馬掛,一罩在袍衫之外,長僅及腰,原為軍中服飾,因便於騎馬,故稱「馬掛」。康熙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
馬掛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馬甲,或叫坎肩,向例為王公貴族服用,至清後期人人可穿。長衫、袍掛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人士開兩衩。
不開衩的稱「一裹圓」,為市民百姓服裝。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系沿襲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編的結子。
咸豐初,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旦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氈帽,亦沿襲前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則戴竺帽、涼帽等。軍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裝,也用馬蹄袖。頭盔有皮革和鐵制兩種。盔周圍垂貂尾、獺尾、鵰翎等裝飾物,有垂於後面的護領。
武將所穿鎖甲,有明甲、暗甲、綿甲、鐵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護肩、護腋及護心鏡。穿盔甲時,腰旁掛撒袋貯放弓矢。自火器發明後,這種盔甲已不大用了。
另有藤牌營、綠營兵,戴虎帽,穿黃布虎紋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緊身襖褲,加鑲邊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圓圈,內書兵、勇等標明所屬的字樣。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標明某船的字樣。
⑥ 楊穎清宮造型美艷,穿粉色清宮裝傾國傾城,你喜歡她的清宮造型嗎
喜歡楊穎的清宮造型,作為模特出身的楊穎,擁有著出眾的容顏和身材,在時尚方面的表現力也是不俗的,而且楊穎的清宮造型也非常的美艷,和她柔弱的氣質非常匹配,看起來楚楚動人,在花叢中低聲笑著,就像一個從畫中走出來的女人。
楊穎
除了在時尚領域的成就,楊穎對一些時尚物品的掌控力也很強,所以她敢於嘗試各種各樣的衣服,楊穎的禁令造型好看,一雙大眼睛水靈水靈的,五官也很精緻,在《孤芳不自賞》這部劇中,簡單的發髻與暗紋沉靜的衣裳相搭,讓楊穎打眼看去就是一位世外桃源的美人。
楊穎臉部的狀態依然很好,不僅臉部的皮膚很白皙,而且在她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皺紋,從楊穎被大家認識以來,她的顏值就是很引人注目的,不僅長相優越,身材更是令人羨慕,雖然已經是一位母親,但是楊穎的少女感依舊強烈。
⑦ 《萌探》楊紫紫薇造型路透,穿上清宮服飾一秒變格格,看上去有多漂亮
楊紫參加某探案類綜藝節目的路透照片在網路上曝光,引起眾多網友和粉絲的熱議,楊紫這次曝光的節目造型是「紫薇格格造型」,穿著清宮格格服飾。看到楊紫穿著格格衣服,不少網友表示,這樣的楊紫真的讓人一秒入戲。如果不知道楊紫在參與綜藝節目錄制,大家肯定會以為楊紫在錄制古裝電視劇!不得不說楊紫的服裝風格真的很驚艷。楊紫的「紫薇造型」看起來很精緻漂亮,大方,還真有些格格的氣質和貴族風范。
現在楊紫越來越多了並且越來越受歡迎,演技和實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楊紫的性格在娛樂圈也很有名,很多明星都是她的好朋友。看著楊紫事業穩步上升,人也越來越大方,越來越有魅力,很多網友和粉絲都會有一種「我家又來了個新姑娘」的欣慰。期待楊紫表演的節目,希望她越來越多流行。
⑧ 《風起霓裳》掀起了一陣絕美唐風,古代的衣服到底有多美
《風起霓裳》掀起了一陣絕美唐風,劇中的尚衣局出品的衣服,真的是美不勝收。衣服上面都是各種刺綉,甚至有雙面綉等等,這部電視劇可謂是最大程度上還原了大唐服飾的富美堂皇。可以從劇中的演員身上的著裝去窺探唐代服飾之美,不管是男裝還是女裝,都是美出了畫面,讓人覺得非常養眼,非常吸睛的。古代的衣服到底有多美?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就在《風起霓裳》當中,雖然說這部劇的劇情算不上是脫俗,但在,這部戲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卻是一流的。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劇中的人物,著裝按照等級都是非常精美的,即便是丫鬟的衣服,即便是侍衛的衣服都非常的精美,可見這部劇的製作是大手筆。這部劇還原了真實唐朝的服飾之美,人情世故之美以及市井之美,美不勝收,精美絕倫。
不得不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唐代服飾之美,人人皆知!
⑨ 清宮服飾的名稱清宮旗頭的名稱
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白旗,鑲白旗
旗頭:大拉翅、兩小把字頭、軟翅頭
服飾:
一、滿族服制的形成
中國封建社會,服飾制度是表現等級制度的重要部分。滿族服制是在滿族先民長期游獵生活中常服基礎上逐漸形成完善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之前,女真社會本無明確等級制度,其服裝上亦很少飾物。
在其日常生活中,滿族先民為了便於騎射、防寒,主要穿著箭袖缺襟袍、馬褂等。箭袖缺襟袍是滿族先民傳統長袍中一種。箭袖是袍服的一種窄袖,其袍袖比較長,製作方法:在原本比較狹窄的袖口前,再接一個半圓袖頭,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行獵時放下,覆蓋手背。所謂缺襟袍,是所穿長袍的右襟比左襟短。滿族先民們,平時不騎馬時,將所穿長袍的右襟下角用紐扣向上褶扣一尺左右,騎馬時將其放下來。這種箭袖缺襟袍,穿服方便,冬季既可抵禦北方寒冷的風沙,又可在游牧途中做為夜間的鋪蓋。馬褂是與袍服配穿的服裝。原為出外騎馬時罩在行袍外面的外褂,其式樣為圓領、對襟、有開褉、扣袢,身長至臍,袖長及肘,四面開褉。因身、袖較短,冬季做成皮或棉質,套在袍服外面。滿族先民的這些民族傳統服裝,既實用且朴實,便於日常生活及騎射,反映出遊牧民族生活的特點。
努爾哈赤於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後,在制訂各項統治政策的同時,於天命六年七月初七日(1621年8月23日),諭令諸貝勒、武職官員上朝時皆穿補服。規定:「諸貝勒服四爪蟒緞補服;都堂、總兵官、副將服麒麟補服;參將、游擊服獅子補服;備御、千總服綉彪補服。」
1,這時後金政權首次規定不同等級官員穿不同花紋的服裝,以顯示其等級差別。此後,努爾哈赤又規定王公大臣等上朝要穿朝服,戴頂子。隨後,努爾哈赤又令總兵官、副將,用自己所得賞金,自製頂子;參將、游擊、備御以上各官,由各貝勒之工匠制給。天命八年六月(1623年7月)定:有「職銜之諸大臣,皆賞戴金頂大涼帽,著華服;諸貝勒之侍衛皆戴菊花頂涼帽,著華服。」
2,皇太極繼其父之後,於天聰六年二月初四日(1632年3月24日)對眾貝勒、大臣等衣著明確規定:「諸貝勒大臣,染貂皮製裙,緣闊蟒緞披領,及帽裝菊花頂者,概令停止。有制皮裙,緣闊蟒緞披領及帽裝菊花頂而服用者,則拿獲之人取之。有衣服緣細邊、制素氈帽而服用者,聽之」
3,十二月初二日,皇太極頒諭制定服制。詔曰:「八固山諸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方許服便服。冬月入朝,許戴元狐大帽、居家戴尖纓貂帽及貂鼠團氈帽。春秋入朝,許戴尖纓貂帽。夏月許戴綴纓涼帽,素蟒緞,各隨其變,不得擅服黃緞及五爪龍等服,若繫上賜,不在此例,平時勿著緞靴。惟夏月入朝,乃許用」。同時,還規定了滿、蒙、漢人自領旗大人至閑散富人以上人員的服制。詔稱:「滿洲、蒙古、漢人,自固山額真以下,代子章京、護軍及牛錄下閑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俱服披領袍,不得服小袍。貧人服無開襟袍。其果否貧窮,聽各固山額真詳察,若出外,俱許服小袍。又,閑散、侍衛、章京、護軍及諸貝勒下閑散、護衛、章京、護軍以上,許服緞衣;余者俱用布。……凡婦人所服緞、布,各隨其夫。又冬間許戴綴纓團帽;夏間許戴涼帽者。應服緞者,不拘蟒素,各隨其便。惟不許用黃及杏黃色,並五爪龍等服,若繫上賜者,不在此例。黑狐大帽,大臣不得自製,惟上賜許戴。緞靴不許平人穿用,應服緞袍者,入朝與宴方許穿,不在城不許戴黃狐大帽。冬月出外,方許戴之。其尖纓帽及雜色皮棉帽,概不許戴。又,寬頻及皮棉齊肩褂外套,在城不許服用,出外許服用。」
4,崇德元年七月初一日(1636年8月1日),皇太極又頒諭制定國君福晉以下隨侍人等以及各官之妻,至固山格格等婦女服制。至此,後金政權冠服上下諸制,乃定。
清遷都北京後,其宮廷服飾制度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入關前定製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更定。順治、康熙、雍正三帝曾分別釐定衣冠制度,及乾隆年間,制度得以完善和規范化,沿至清末。
二、皇帝冠服
皇帝冠服有著嚴格的禮儀規定。其冠服有禮服、吉服、常服三種。皇帝朝會、祭祀穿禮服又稱朝服;喜慶日子或命將出師、祭闕里、先師等穿吉服;御經筵等日常政務或平時則穿常服,其中包括巡幸、圍獵和親征外出所穿行服及降雨雪所穿雨服;四季,裘、棉、袷、單惟其時。冠,依服而定,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亦分冬、夏。
【朝服冠】
皇帝朝服冠與朝服,為皇帝行朝會禮及祭祀時所著服裝、冠飾。
朝冠分為冬夏二季。冬朝冠有黑狐、薰狐兩種:每年十一月初一至次年上元節用黑狐。十一月初一前及下年正月十五後用薰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承以金龍四,飾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夏冠用織玉草或藤竹絲織,緣青石片金二層,檐敝,上綴朱緯。帽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顆。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朝冠。
朝服亦有冬夏之分。冬朝服是皇帝秋冬季節朝、祭所穿圓領、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連屬的裙式禮袍。冬朝袍有明黃、藍、紅、月白四種顏色,朝會穿明黃色,祭天、祈谷、常雩穿藍色,朝日穿紅色,夕月穿月白色。冬朝袍其制有二:一,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為薰貂,綉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衣前後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襞積行龍六。二,披領及袖俱石青色,片金加海龍緣,綉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五,衽正龍一,襞積前後團龍各九,裳正龍二,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前後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間以五色雲,下幅為八寶平水。夏朝服有明黃、藍、月白三種顏色。朝會用明黃,常雩用藍,夕月用月白色。其制披領及袖為石青色,片金緣,余如冬朝服二。夏朝服有緞、紗、單、夾,均依時令更替。
朝珠為著朝服和吉服時所佩串珠。源於佛教數珠,皆為108粒組成,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主要以東珠、蜜珀、珊瑚、綠松石、菩提子等穿成。朝珠用東珠;惟祭祀時有所不同,芳澤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絛皆為明黃色。
朝帶是皇帝朝會等活動時所系腰帶。朝帶之制有二,色皆明黃:其一,用龍文金圓版四,
飾以紅、藍寶石或綠松石,每版銜東珠五顆,圍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淺藍及白各一,下廣而銳。中約鏤金圓結,飾寶石如版,圍珠各三十。佩囊文綉,燧觿刀削結佩惟宜,絛皆用明黃色。凡大典禮用之。其二,用龍文金方版四,其飾祀天用青金石,祀地只用黃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版銜東珠五。佩帉及絛,惟祀天用純青色,余如圓版朝帶之制。中約圓結如版飾,銜東珠四。佩囊純石青色,左觿右削,並從版色。
【吉服冠】
皇帝吉服冠與吉服:為每月朔日、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五等日,喜慶日子或命將出師、祭闕里、先師等,皇帝常朝或祭祀所著服裝、冠飾。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皮,均按時令更替。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夏用織玉草或藤竹絲制,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幃;頂如冬吉服冠。
吉服有端罩、袞服和龍袍。端罩是皇帝冬季所穿圓領、對襟、平袖、左右垂帶的皮裘外褂,其長至膝。以紫貂製作,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上元節更用黑狐,明黃色緞里。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亦用明黃。袞服是套在龍袍外面的圓領、對襟、平袖禮褂。袞服是歷代皇帝固有服裝,清朝略加改動。為皇帝祭祀所用禮服。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團。並列日月二章,左肩日,右肩月,前後萬壽篆文,間以五色雲。春秋棉、夾,冬裘,夏紗,均依時令更替。端罩與袞服是既屬禮服又屬吉服的皇帝特殊服裝。與朝袍套穿為禮服,稱為端罩,與龍袍、蟒袍套穿則屬吉服,稱為禮褂。龍袍是皇帝穿在袞服里的圓領、馬蹄袖右衽袍。明黃色,領袖均為石青色,片金緣。兩肩前後及兩袖袖端正龍各一,襟行龍五,領前後正龍各一。領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下幅八寶立水,四開裾。龍袍與朝服的區別,龍袍為無披領、衣裳相連四開裾袍;朝袍為有披領,上衣下裳不相連裙式袍。龍袍亦有綿、夾、紗、裘,均依時令更替。
吉服朝珠,珍寶隨所御。
吉服帶,明黃色,鏤金版四,方、圓隨所御,銜珠、玉、雜寶各從其宜。左右佩帉純白色,下直而齊。中約金結,如版飾。余如朝帶制。
【常服冠】
皇帝常服冠與常服:皇帝御經筵等日常政務或日常生活所穿服裝及冠飾,包括常服冠、行服冠及雨服冠等。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余如吉服冠制。
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兩種。常服袍,為石青色,花紋隨所御,圓領、馬蹄袖、右衽四開裾袍。常服褂是套在常服袍外面的圓領、平袖對襟外褂。皇帝常服有綿、夾、紗、裘,均依時令更替。
【行服冠】
皇帝行服冠及行服:為皇帝巡幸、圍獵或親征時所穿服裝及冠飾。
行服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余皆與常服冠同。夏用織玉草或藤竹絲製成,紅紗為里,緣如其色。上綴朱氂。頂及梁皆用黃色,前綴珍珠一顆。
行服有行服袍和行服褂。行服袍,其制與常服袍相同,為圓領、馬蹄袖、衣裳相連右衽袍。其色與花紋所皇帝所欲,行服袍右裾比左裾短一尺,此袍為滿族傳統缺襟袍。這是清代皇帝服制與歷代皇帝服制之不同。行服褂色為石青色,長與坐齊,袖長及肘。行服有綿、夾、紗、裘,均依時令更替。
行服帶,為明黃色,左右佩系以紅香牛皮為之,飾金花紋鎪銀環各三。佩帉以高麗布,比常服帶之帉略寬而短。中約以香牛皮束。綴銀花紋佩囊,明黃絛,飾珊瑚。
【雨服冠】
皇帝雨服冠及雨服:雨冠制有二:冬季頂崇,前檐深;夏季平頂,前檐敞。均以明黃色,月白色緞里。氈及油綢、羽緞各依時節而用。
雨衣之制有六:色皆以明黃。其一,油綢為之,如常服褂,而身長與袍相稱。自衽以下加博。上襲重衣。領下為襞積,無袖,斜幅相比,上斂下漸增寬大。兩重俱加掩襟。領及紐約皆青色;其二,以氈、羽緞及油綢製作。月白色緞為里。領及紐約如衣色。油綢雨衣不加里。其式為立領、對襟的披風式;其三,如常服褂而加領,身長與袍齊。以氈、羽緞製作,月白色緞里,領及紐約如衣色;其四,如常服袍而袖端平,前施掩襠,油綢不加里。領用青羽緞,紐約青色。外加袍袖如衣色;其五,如常服褂,長與坐齊。氈、羽緞為之,月白色緞里。領及紐約如衣色;其六,如常服袍而加領,長與坐齊。油綢為之,不加里,袖端平,前加掩襠,領用青羽緞,紐約青色。
雨裳之制有二:其一,明黃色,左右幅相交,上斂下漸寬。上前加淺帷為襞積;兩旁綴紐約,青色。腰為橫幅,用石青布,兩末端變狹成為帶以系之;其二,前為完幅,不加淺帷。余制同。
上述服制,自乾隆朝制定後一直沿襲至清末。有關皇帝四季穿戴的具體情況,據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檔》載:正月初八日,駕幸圓明園,戴本色貂皮緞台冠;穿醬色寧綢面黑狐膁袍,貂皮尋常端罩,有拴辦黃線砢子尋常鞓帶,東珠數珠(里),白布棉襪,厚棉套褲,青緞羊皮里皂靴。
正月十五日,於正大光明吃桌子。戴大毛薰貂緞台蒼龍教子珠頂冠,穿黃刻絲萬字棉地黑狐膁皮龍袍,外穿貂皮的端罩,松石大鞓帶,正珠數珠(里),白布棉襪,厚棉套褲。青緞羊皮里皂靴。
三月二十九日,換涼冠,戴天鵝絨竹襯冠,穿醬色寧綢棉巡幸袍,倭緞領棉袖紅青緞面中毛羊皮巡幸褂,黃線巡幸軟帶,拴納紗珊瑚雲大荷包,左邊大荷包內裝黃寶石古錢盒,白布棉襪,薄棉套褲,青緞綠牙縫涼里尖靴。
四月初七日午初三刻四分立夏。戴得勒蘇草拆丕(糹旁)纓冠;穿藍寧綢厚棉袍、倭緞領棉袖紅青緞面小毛羊皮褂、有拴扮黃線漢玉尋常鞓帶,白布棉襪、薄棉套褲,青緞涼里皂靴。即換棉紗袍、夾褂、夾套褲或紡絲單套褲。
六月初六日,換戴雙層輕涼纓冠;穿藍直地單紗袍、紅青直地單紗褂、松石馬尾鈕子帶(拴刀子、火鐮)青緞鞋襪。
八月十六日,秋涼,換戴得勒草南丕(糹旁)纓冠,穿醬色寧綢薄棉袍,紅青緞厚棉褂,有拴扮黃線琺琅尋常鞓帶;白布棉襪,紡絲單套褲,青緞涼里皂靴。
閏九月二十九日,換戴海龍緞台冠,穿藍寧綢上身羊皮接灰鼠皮袍,黃面黑狐大腿褂,有拴扮黃線漢玉尋常鞓帶,白布棉襪,魚白春綢薄棉套褲,青緞涼里皂靴。
十一月更換冬裝。十一月十六日,戴本色貂皮緞台冠。穿藍寧綢面黑狐膁袍,貂皮端罩,有拴扮黃線漢玉尋常鞓帶,白布棉襪,魚白春綢厚棉套褲,青緞羊皮里皂靴。5
上述記載,具體記錄了皇帝四季在圓明園按照制度更換服飾的情況,以此可印證其定製實施情況。
女子:坎肩、袷衣、裡衣、花盆底
⑩ 明史清宮劇里的古裝戲都衣著華麗唯美,真實的古代百姓衣著到底如何呢
從二十年前的《還珠格格》到十年前的《宮鎖心玉》、《宮鎖珠簾》,六年前的《步步驚心》、《甄嬛傳》以及去年大火的《如懿傳》、《延禧攻略》,可以說每一年都有爆款,並且無論哪一個電視劇的服裝都很精緻,無論主角還是配角都有對應的服飾,對應的住所和工作,似乎清朝的宮廷生活就是這樣的。

這種發型用鈿子為飾,鈿子以鐵絲為骨,也有用藤絲的,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飾有翠翟。這樣做已經很漂亮了,但是愛美之心永無止境的清朝女子想在頭上戴更多的珠釵翠環,於是旗頭越來越高,後來出現了“牌樓式”的固定裝飾。簡單來說,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是清朝前期的發型,老版《還珠格格》是清朝後期的發型。漢族女子在清朝中期也開始模範滿族女子的發型發飾,可見民族融合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