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簡單漂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
地震小常識
1.什麼叫地震?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動。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2.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
3.地震來臨時有前兆嗎?這些前兆是真實的嗎?我們可以用它來作判斷嗎?
地震來臨時一般是會有前兆的。例如先來小地震再來大地震,地下電、磁、熱和水等物質運動變化可能會影響到生物界的神經,從而產生了地震前兆,但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從地震監測的角度來分析,如果監測網精度和廣度足夠的話,我們可以對這些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推斷出是否有大地震來臨。但也有些地震是沒有前兆的,發生地震的原理比較復雜。
;Ⅱ 關於防震減災的手抄報設計簡單又漂亮
關於防震減災的手抄報設計圖片01 關於防震減災的手抄報設計圖片02 關於防震減災的手抄報設計圖片03
防震減災宣傳知識
地震是一種經常出現的自然現象。據統計,地球上每年大約發生地震五百萬次,其中有感地震五萬多次,七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平均僅有十幾次。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呢?這要從地球的構造談起。
地球是一個運動著的橢圓球體。它好像一個煮熟的大雞蛋,大體上可分為蛋殼、蛋白、蛋黃相當的一部分。地球表面相當於蛋殼的一層叫地殼;地殼下面相當於蛋白的部分叫地幔;地幔下面相當於蛋黃的部分叫地核。地殼由岩石層組成,上面一層是堅硬的花崗岩層,下面一層是更堅硬的玄武岩層。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是三、四十公里。地幔是一種處高溫高壓下的熔融狀的物質,厚約二千九百多公里。地球最內部是一個半徑約為三千四百多公里的地核,溫度據推測最高達攝氏三、五千度,地核內部壓力也大得驚人,可能達到幾十萬至二、三百萬個大氣壓。地球在不斷運動的同時,其內部物質也處於緩慢運動之中。
組成地殼的岩石原來是呈水平狀態的。地球自身旋轉和內部物質不停的運動,以及天體的影響,在地殼各部分地層中產生巨大的地應力,使一些岩層發生折皺變形。這種變化長期緩慢,是人們感覺不到的。當這種地應力不斷積累加強,在某處超過地層的強度時,就會使那裡的地層突然發生破裂、地動,把長期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傳播到地面時,地面就震動起來,這就是地震。這種地震叫“構造地震”,它發生最多,且危害最大。另外,還有火山噴發引起的“火山地震”,溶洞或采空區的塌陷引起的小范圍“陷落地震”等。
衡山縣處於炎廬斷裂帶的南延線上,即瀏陽—衡陽—永州活動斷裂帶上,地質構造復雜,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據史料記載,公元1630年、1631年共發生3次地震,近代於1985年2月13日、2003年1月17日、2008年1月20日發生3次地震,但震級較小,均未超過3.0。
Ⅲ 簡單防震減災手抄報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手抄報吧,藉助手抄報可以提高我們搜集信息、美術設計、書法寫字等綜合素養。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手抄報才經典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簡單防震減災手抄報,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1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2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3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4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5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6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7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8
一、公眾防震知識
1、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石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發生在地殼中。
2、做好家庭防震准備
(1)在地震危險區、多震區、已發布地震預報地區的居民須制定家庭防震計劃。
(2)須根據政府或有關部門的防震要求,准備食品和飲 料。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樣的,有沒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圍環境的情況。
(3)住房的建造質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離。住房的結構是否有利抗震?女兒牆、高門臉等笨重的裝飾物品應拆掉。
(4)合理放置傢具、物品。把牆上的懸掛物取下來或固定住,防止掉下來傷人。清理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固定高大傢具,防止傾倒砸人;傢具物品擺放做到「重在下、輕在上」。把牢固的傢具下騰空,以備震時藏身。准備一個家庭震包,放在便於取到處。
二、遇到地震時的自救求生
大震的預警現象,預警時間和避震空間的.存在,是震時人們能夠自救求生的客觀基礎,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一定準備,震時又能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
1、學校的避震
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2、家庭的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內牆牆根、牆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注意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陽台上去。
3、公共場所的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Ⅳ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欣賞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圖1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圖2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圖3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圖4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圖5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內容一
防震的注意事項
1、不要驚慌地奔出室外,首先暫時躲在堅固的傢具或桌子底,最好躲在體積小的房間,如衛生間、廚房。
2、一次強震過後,不應安心下來,要准備應付餘震的發生。
3、震後首先將大火撲滅。
4、盡量步行到避震所,攜帶物應盡量減至最少。
5 、不要走過狹窄的道路、溝渠邊緣、懸崖或河邊,以免發生意外。
6、注意不要靠近山體、懸崖,以免崩裂發生意外。
7、靠近海岸時,必須注意海嘯的發生。在低窪地則應防止水淹。
8、不要害怕餘震,也不要亂聽謠言。
9、遵守秩序,注意衛生。
簡單的防震減災手抄報內容二
“地震”這個詞也許對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以前的人們來說還是那麼遙遠。這兩個彷彿來自地獄的的字被殘酷的拼在一起後瞬間迸發出天崩地裂,地動天搖,隱天蔽日的力量。於是,上蒼的'一震,震塌了千千萬萬幢房屋,震去了千千萬萬條生命,震碎了千千萬萬個美麗的夢。
那一天的汶川縣,那一天的四川省,那一天的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感受到了這個大自然的威力。但是,雖然天災無情,可是人間有情。大地震振出了人們抗震救災的勇氣,振出了人們眾志成城的精神,振出了人們血濃於水的關愛,振出了人們團結一致.不畏艱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戰勝災害的決心。
就在地震發生後,汶川.北川.青川.綿竹.什邡.都江堰等地成為了重災區,其中很多的鄉鎮幾乎成了廢墟。無數的人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處於極度恐慌之中。但還有無數的人被那些厚重的鋼筋混泥土所掩埋。由於交通的堵損和通訊的中斷,他們與外界事情了聯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孤鎮死城。
可是救災千里之外的救援隊伍卻沒有放棄。他們夜以繼日,前赴後繼,不畏艱險,視死如歸,一心只有營救被困的群眾。人民子弟兵,消防戰士,武警,醫護人員,通訊人員還有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們紛紛趕往災區,去援救那些被圍困的人們。
這次8.0級的大地震雖然給我們帶來了無法估計的痛苦和損失,但是這次地震也喚醒了中華民族不屈不饒的精神。
Ⅳ 防震減災的手抄報設計簡單又漂亮
關於防震減災的手抄報設計圖片01 關於防震減災的手抄報設計圖片02 關於防震減災的手抄報設計圖片03
防震減災宣傳知識
地震是一種經常出現的自然現象。據統計,地球上每年大約發生地震五百萬次,其中有感地震五萬多次,七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平均僅有十幾次。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呢?這要從地球的構造談起。
地球是一個運動著的橢圓球體。它好像一個煮熟的大雞蛋,大體上可分為蛋殼、蛋白、蛋黃相當的.一部分。地球表面相當於蛋殼的一層叫地殼;地殼下面相當於蛋白的部分叫地幔;地幔下面相當於蛋黃的部分叫地核。地殼由岩石層組成,上面一層是堅硬的花崗岩層,下面一層是更堅硬的玄武岩層。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是三、四十公里。地幔是一種處高溫高壓下的熔融狀的物質,厚約二千九百多公里。地球最內部是一個半徑約為三千四百多公里的地核,溫度據推測最高達攝氏三、五千度,地核內部壓力也大得驚人,可能達到幾十萬至二、三百萬個大氣壓。地球在不斷運動的同時,其內部物質也處於緩慢運動之中。
組成地殼的岩石原來是呈水平狀態的。地球自身旋轉和內部物質不停的運動,以及天體的影響,在地殼各部分地層中產生巨大的地應力,使一些岩層發生折皺變形。這種變化長期緩慢,是人們感覺不到的。當這種地應力不斷積累加強,在某處超過地層的強度時,就會使那裡的地層突然發生破裂、地動,把長期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傳播到地面時,地面就震動起來,這就是地震。這種地震叫“構造地震”,它發生最多,且危害最大。另外,還有火山噴發引起的“火山地震”,溶洞或采空區的塌陷引起的小范圍“陷落地震”等。
衡山縣處於炎廬斷裂帶的南延線上,即瀏陽—衡陽—永州活動斷裂帶上,地質構造復雜,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據史料記載,公元1630年、1631年共發生3次地震,近代於1985年2月13日、2003年1月17日、2008年1月20日發生3次地震,但震級較小,均未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