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六年級美術下冊教案《綉在服裝上的故事》兩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
篇一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級美術下冊《綉在衣服上的故事》
一、對教材的分析:(對教學內容的分析)
(一)苗族服飾可謂是我國少數民族極具特色的服飾。本節課就是通過對苗族服
飾的欣賞與學習來了解苗族服飾文化的內涵,並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苗族服飾上圖案的寓意。也通過本節課對苗族刺綉的學習,培養同學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關鍵和意識。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苗族服飾文化的內涵,能將自己喜歡的圖案臨摹下來,並能講解民族服飾上的圖案寓意。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苗族的歷史、文化、習俗
3、培養學生對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和意識,增強民族自豪。
(三)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苗族特殊的歷史文化、習俗,進一步了解苗族服飾的刺綉圖案的寓意和傳說,並能夠自己講解民族服飾圖案上的寓意,從而培養學生對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和意識,增強民族自豪。
二、教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學生嘗試教學法為主。為了全面准確的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時我針對兒童好新、好奇、思維活躍,集中注意持久性較差,但容易對有趣、富有童趣的事物產生興趣等特點,遵循直觀性、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點採用引導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設計本課過程的。同時在教學環節中穿插著圖片的欣賞和寓言傳說故事的講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並掌握知識,做到寓教於樂。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准備充分的精美圖片並配以寓言故事,以加強學生更好的去學習和了解。
三、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講述,讓學生認識和了解苗族服飾、歷史、文化。並通過圖片的欣賞和寓言故事的講解,培養學生對民族服飾的熱愛,培養學生對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和意識,增強民族自豪。
四、教學過程:
1、進入情景,首先提問學生都喜歡哪些民族。調動學生對接下來要學習內容的興趣。用提問的方式導入教學,引起學生的注意。
2、苗族先民不斷*遷徙,這個過程斷斷續續地一直持續到清朝,直到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分布格局。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歷史最古遠的成員之一。苗族傳統節日以花山節最為隆重,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二、初三、初四這幾天舉行。節日期間,開展到爬桿傳統體育活動,熱鬧異常;青年男女以對歌擇偶,歌聲起伏。花山節,是一個充滿著愛情、幸福、歡樂、吉祥的節日。苗族的人生禮儀,仍保留傳統儀式。苗族說親 、苗族跪拜禮 、苗族娶親過五關等民俗,獨具地方民族特色。還有苗族傳統的吃新節在鞦韆上談情說愛是吃新節里的一大特色。
當日,苗族同胞在茂密森林的蘆笙堂,在祭奠儀式完後,舉行了鬥牛、搶新娘、拔河、跳蘆笙舞等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活動,晚上,岜沙苗寨聚村招友,喝酒祝福稻穀獲得好收成。
3、接下來引入苗族服飾,表明今天先以苗族服飾為例給大家介紹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尤其是苗族服飾中的刺綉文化為核心來為大家講解我國極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並通過課前准備的圖片來讓學生在原本的基礎上有進一步了解。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所以,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5、其實每一個刺綉圖案都會有一個寓意或傳說,下面我們便來簡單介紹關於苗族刺綉的故事。
通過讓大家欣賞百鳥衣的刺綉圖片,來給學生引出關於百鳥衣背後神秘的傳說故事。
百鳥衣是苗家人不老的傳說。百鳥衣主要指女裝,由上衣和裙子組成,布料由苗胞自紡自染自織,上衣為藍紫色,裙子由裡面的百褶裙和外層的彩條組成。每件裙子有16到18根彩條,每根彩條上綉滿花鳥等圖案,上面還嵌著用白鳥絨毛做成的絨球,上衣的肩、背、袖上用手工綉著龍鳳圖案。
關於百鳥衣在桿洞苗鄉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二百多年前,在桿洞苗鄉有個山主佔山為王,欺壓百姓,苗民賴以為生的土地都被他霸佔了去,就在這時,有個叫哥紅的青年人帶領大家同山主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趕走了山主,從此桿洞的苗胞過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哥紅也被大家推薦為苗王。哥紅有個美麗的妃子,心靈手巧。
她用百鳥的羽毛縫製成美麗的百鳥衣,逢年過節時穿著去跳踩堂舞。她走到哪裡,就如同天邊飛來一群美麗的小鳥。大家都認為這種衣服是吉祥美麗的象徵,於是競相效仿,便形成了桿洞苗胞特有的服飾,一直流傳至今。
百鳥衣是苗族一個支系的服飾,於苗族人對鳥的崇拜。苗族祖先在遷徙過程中以及定居下來後,會到山中獵取各種鳥,感謝鳥給他們帶來食物,對鳥的崇拜由此而生。不僅把鳥變成圖案綉在衣服上,還會把各種羽毛裝飾在衣服的下擺。他們用百鳥衣把自己裝扮成鳥的樣式,以表達對祖先的追念。如此一來讓同學們來進一步了解苗族服飾文化更深一層的東西。
6、通過讓學生欣賞關於蝴蝶的刺綉,引出關於蝴蝶媽媽的故事。
幾乎每一個刺綉圖案紋樣都有一個來歷或傳說,這是對是苗族歷史與生活的展示。古藏衣上刺綉的蝴蝶紋,是苗族紋飾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裝飾文化,除了蝴蝶紋絢麗的因素外,還與苗族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蝴蝶媽媽相關。
上一頁 1 2 下一頁② 夏天女生穿衣服搭配圖片展示
夏天女生穿衣服搭配圖片展示
夏天女生穿衣服搭配圖片展示,對於愛美的女生來說,到了夏天後,就需要多考慮一下自己的穿著了,夏天的非常清涼的一個天氣。為大家分享夏天女生穿衣服搭配圖片展示。
夏天女生穿衣服搭配圖片展示1
1、藍色半袖T恤+藍色格紋半身百褶超短裙
如果想要搭配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少女系服裝穿搭,那麼選擇一件合適的超短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超短裙這樣的衣服,本來就能夠增加女孩子的少女氣質,所以如果大家平時在夏天搭配衣服的時候,更加註重於這種氣質展現的話,下半身穿一條超短裙是很關鍵的。
但是大家要記得,不同款式的超短裙能夠給人帶來的氣質感也是不一樣的,而最能展現少女氣質的超短裙都是這條藍色格紋半身百褶,超短裙上半身搭配一條藍色半袖T恤,整個人的氣質簡直要多迷人就有多迷人,又萌又可愛的樣子,簡直讓人心都化了。
2、深灰色少女領結半袖T恤+深藍色百褶超短裙
其實百褶超短裙是一款非常百搭的裙子,它不論搭配什麼樣的上衣都是非常不錯的,但是搭配不同風格的聲音給人帶來的氣質體現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平時大家喜歡那種可鹽可鹹的服裝搭配風格,那麼百褶超短裙除了可以搭配以上這件上衣之外,搭配半袖T恤的氣質感也是很好的,能夠讓女孩子具有一種萌萌噠的少女氣質。
3、白色7分袖T恤+深藍色百褶超短裙
如果大家不喜歡用這件深藍色百褶裙,來搭配領鞋半袖T恤的話,那麼搭配白色7分袖T恤的氣質也是非常不錯的。可能有些朋友會說,用百褶超短裙來搭配這件7分袖T恤會不會有違和感,畢竟這兩款衣服在風格上看著差別還是很大的。
當你真正把這兩件衣服穿在身上以後才會明白,這兩件衣服搭配在一起不僅沒有違和感,而且氣質感還很好。
4、黃色圖案半袖T恤+灰色工裝超短褲
有的時候不同風格的衣服搭配在一起,能夠給女孩子帶來的氣質才會更加的`多樣化,比如黃色圖案半袖T恤搭配灰色工裝超短褲就是非常不錯的,一套看似隨意但氣質卻很好的搭配。
5、深藍色半袖T恤+牛仔超短褲
深色的衣服,雖然在夏天穿的女孩子不多,但是這種顏色的衣服卻恰好能夠把女孩子的個人氣質展現得更加完美。如果你平時很喜歡那種少女風格的搭配,那麼牛仔超短褲再搭配深藍色的半袖T恤,絕對是很不錯的選擇。
6、黃色半袖T恤+格紋超短裙
早些年的時候,黃色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顏色,那時候無論買什麼樣的衣服,大部分人都很青睞於黃色,雖然最近這幾年黃色的受歡迎程度變低了,但還是有很多黃顏色款式的衣服深受女孩子的喜歡,比如黃色半袖T恤,就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種服裝在搭配,格紋超短裙簡直堪稱完美。
7、白色半袖T恤+藍色包臀超短裙
白色半袖T恤在時下非常的流行,這種上衣不僅很顯氣質,同時又能夠跟各種風格的衣服完美地搭配。比如白色半袖T恤搭配藍色包臀超短裙,就能夠讓女孩子具有一種又萌又可愛的少女氣質。
8、白色半袖T恤+粉紅色緊身長袖襯衣+粉色格紋包臀超短裙
要想讓自己的少女氣質體現得更加明顯,自然是少不了粉色的,粉色本身就屬於少女顏色,尤其是這幾款粉色衣服搭配在一起時效果更好。
9、白色T恤+牛仔包臀超短裙
這兩款衣服在時下都非常的流行,受到了大部分女孩子的喜歡,因為白色T恤搭配牛仔,包臀超短裙不僅讓女孩子能夠有一種少女氣質,與此同時,身材也能展現得更加完美。
夏天女生穿衣服搭配圖片展示2
【短裙搭襯衫】
短裙能顯腿修長,也能遮蓋大腿和屁股上的肉肉,很適合夏天穿哦,但是要注意小心走光,記得穿安全褲。
【連衣裙】
一到夏天很多女生穿起了連衣裙,連衣裙能顯得身材修長、苗條,還能增加女人味,很適合夏天穿哦。
【短褲搭T恤】
短褲也是美女們夏天青睞的單品,短褲非常顯身材,想夏天展現好身材的美女們,可以穿它,上面穿一個T恤,長款T恤還可以打造下衣失蹤的效果。
【吊帶搭短褲】
吊帶也是非常顯身材的衣服,尤其胸不是非常大的女生,穿它更有高級感。吊帶顯出修長的脖子線條,非常好看。
【露肩上衣配短褲】
露肩上衣能顯出頸部、背部線條,又很涼快,很適合夏天穿。但是適合比較瘦的女生穿,肩部比較厚一點的女生就要暫時拒絕這件衣服啦。
夏天女生穿衣服搭配圖片展示3
夏天女生適合穿什麼顏色衣服
1、薄荷綠
薄荷綠是介於藍和綠之間的顏色,象徵著某種未來與氧氣感。既有藍色的文靜,又有綠色的生命力,給人一種十分清爽的感覺,很適合夏天。薄荷綠和今年大熱的牛油果綠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像極了大自然的顏色,朝氣蓬勃,充滿生機。
修身短款的版型可以很好的彰顯好身材,V領設計展現迷人的鎖骨和脖頸,還可以很好的修飾臉型。胸前抽繩的設計很有個性,雪紡的材質很適合夏天,顏色也是很適合夏天!如果穿膩了牛油果色,薄荷綠是很好的選擇!
2、清水藍
清水藍介於清純和性感之間的一種顏色額,看上去十分清透,令人舒心。緞面材質的清水藍,同色系搭配,滿屏的高級感。簡單的襯衫配上淺色的褲子,清新干凈,整個人看起來都十分大方。
這件清水藍的格紋裙也太好看了!!帶上一頂大草帽,就是日系氧氣少女的趕腳!!!整體寬松的版型加上綁帶的設計,一點都不挑人,微胖的女孩子也可以輕松駕馭哦。
3、蜜瓜橙
看到蜜瓜橙就讓我想起了今年的流行色——珊瑚橙。蜜瓜橙比起珊瑚橙飽和度降低了很多,不會那麼挑皮。恰到好處的甜,約會穿它也是十分合適,是愛情都要溢出來了的感覺。
露肩的收腰連衣裙,微微的小性感但又不會太過,實在是太適合去約會的時候穿了!袖口還有蝴蝶結的小設計,增添可愛的氣息,紮上一個韓式丸子頭,又時髦又好看!
③ 夢見穿百鳥朝鳳圖案衣服
好夢。吉祥的徵兆!
④ 女孩子衣服裙子怎麼畫圖片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繪畫/美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1&zdhhr-11y13r-1894890916369500140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shcoursemobile/?zdhhr-11y13r-1894890916369500140
在「繪畫/美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⑤ 急急急!!!!!!!誰有唐代服飾的資料和圖片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二)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從圖中我們看到,發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發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三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本圖為鎧甲穿戴展示圖及兜鍪、靴子圖。這種類型的鎧甲,比初唐更加精緻,甲衣上的裝飾,也更加繁縟細致,是中唐時的典型樣式。
(五代鎧甲及戎服)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圖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胄甲)。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唐代大袖衫)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中晚唐回鶻女服)
中晚唐女服回鶻裝展示圖。梳回鶻髻、戴金鳳冠、穿回鶴裝的晚唐貴婦及變體寶相花紋雲頭錦鞋。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曾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著親密友好的關系,相互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來往從未間斷。回鶻族的服裝,對漢族人民曾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在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間廣為流行。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發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晚唐供養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隋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此圖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養人服飾(襦裙、披帛)。
(隋唐五代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絹畫婦女及《簪花仕女圖》所繪的貴族婦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婦女服飾,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樣式。唐代貴族婦女,頭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紗衣的裡面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這是一種大膽的裝束,從中也反映出當時婦女的思想開放。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此圖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畫,頭戴鳳冠寶髻、金花簪蓖,珠寶頸鏈,大袖衫裙,披帛,圓頭履的貴族婦女。
(盛唐女服2)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張萱的《搗練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張萱是盛唐與中唐之際的著名畫家,從張萱開始,我國人物畫題材趨於寫實,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群婦女正在搗練、絡線、熨燙及縫衣時的情景。練是絲綢的一種,初織成時質地較硬,需煮熟後加漂粉用杵搗後才能柔軟,然後還要用熨斗燙平。圖中婦女為成年婦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從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紋樣來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樣式。
(盛唐女服)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貴婦及侍女(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虢國過夫人游春圖》所繪的是唐玄宗時代顯赫一時的皇親楊氏姊妹出形游春時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右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綉鞋上面的紅色絢履。
(隋唐婦女服飾)
隋唐婦女服飾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本圖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圖。
(隋代短襦長裙披帛)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婦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層婦女中,曾流行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都用禽鳥羽毛製成,使大批珍禽瑞鳥遭受損害,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廣大婦女中間,則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種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說中的李娃幾霍小玉等就常穿這種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顏色之多、質料之精、、圖案精美,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非常美觀。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圖及穿小袖短襦、長裙的隋代婦女(隋代瓷俑實物)。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禮賓圖》)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本圖為戴漆紗籠冠、穿大袖禮服的文吏(陝西乾縣李賢墓壁畫《禮賓圖》)。圖左邊三位為唐代官員朝服形象,左邊第四位為東羅馬使者,左邊第五位為高句麗國使者。
(唐代婦女服飾)
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穿內衣(如半臂),而不能單獨使用。此圖為袒領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圖。
(中唐女服)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唐代文官大袖禮服)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本圖為唐代文官大袖禮服展示圖(根據出土陶俑及壁畫復原繪制)。
(隋唐侍女服飾)
隋唐胡服翻領對襟胡服、條紋褲、蹀躞帶穿戴展示圖,圖中所繪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樣式,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本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初唐女服)
隋代女服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唐代婦女服飾漫談
如果說中國古代男子服飾的主題是實用與莊重,那麼女子服飾的風格則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飾則是其中最為絢麗的篇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所受束縛較少。在這獨有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下,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唐代女子服飾,不僅為燦爛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並影響著後世歷代婦女的服飾生活與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苑地中的一朵奇麗之花。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文吏服飾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裹襆頭、穿圓領袍衫、烏皮靴的官吏(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壁
⑥ 服裝裁剪 數碼寶貝4中織本泉衣服的裁剪圖
我上網查了下這個織本泉的圖片,你這張是正面相,側面相的圖片可以看到衣服和裙子的側邊還鑲的有白邊,就象運動服上那樣的白條邊。你可以同時列印出正面相和側面相然後找一個裁縫請他做就可以了,上面是個帶領子的馬甲(從有些圖片看可能還是連帽的),門襟裝拉鏈,下面是個低腰一步裙,裁縫一看圖就知道了,真正要做這衣服還要看你買什麼布料,看帽子上應該是針織的,那身上的衣服也應該是針織的?不太確定。應該是象學生運動服那樣稍厚的面料。
⑦ 傳說安樂公主有兩條「百鳥裙」,裙上真的有百鳥嗎
相傳安樂公主的百鳥裙之上,確實是綉有100多種鳥雀的形象就在裙子之上,給人一種的絢麗感覺,而且相傳百鳥裙是由上百種鳥雀的羽毛做成的,而並不是由平常所用的絲線所織制出來的!
而直到唐玄宗的時候,當時的宰相才開始向唐玄宗多次建議中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直到這個時候,唐朝在開始下命令,嚴禁再開始穿百鳥裙,而唐朝的宮廷內更是將宮里的服飾拿出來,在朝廷中當眾燒毀,並且再也不允許人們去穿百鳥裙之類的衣服!
自此,因為百鳥群所引發了一股潮流開始停歇。而這之後,安樂公主的百鳥裙便開始下落不明,以至於後來人們對百鳥裙是否真的存在也產生了一定的懷疑!
⑧ 百鳥朝鳳的衣服是什麼人穿的
摘要 古代後妃
⑨ 中長款皮裙怎麼搭配衣服圖片欣賞
中長款皮裙怎麼搭配衣服圖片欣賞
中長款皮裙怎麼搭配衣服圖片欣賞,中長款皮裙是很多女生們的衣櫥中都有的裙子,中長款皮裙穿起來會更加的知性,但是中長款皮裙不好搭配,中長款皮裙怎麼搭配衣服圖片欣賞。
中長款皮裙怎麼搭配衣服圖片欣賞1
1、紅色皮裙+深色毛衣+黑色短靴
這款深色的毛衣帶著滿滿的俏皮感,它的短款設計給人腰以下全是腿的既視感。搭上自帶氣場的紅色皮裙,甜美又優雅。當溫柔的毛衣遇見酷帥的皮裙,剛柔並濟,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腳踩黑色的短靴,展現與眾不同的美感,給小仙女增添了不少秀氣感呢。
2、紅色帽子+紅色毛衣+紅色皮裙
喜歡紅色的小仙女大可以選擇大面積色look,紅色帽子+紅色毛衣+紅色皮裙,這樣的紅色穿搭,剛柔並濟,讓人一看見就覺得心生歡喜。小仙女可以選擇把毛衣的下擺塞進皮裙里,可以展現完美的的腿長比例哦。腳上的綁帶設計,也給小仙女增添了不少女人味呢。
3、黑色皮裙+黑色皮衣
如果說紅色皮裙女人味十足,那麼自帶氣場的.黑色皮裙簡直帥氣側漏,當黑色皮裙搭黑色皮衣的時候,散發滿屏的酷感,展現與眾不同的美感。選擇黑色的內搭,更是帥上加帥。
4、黑色皮裙+白色毛衣
全黑色look不好駕馭,那麼小仙們可以選擇白色毛衣,配自帶氣場的黑色皮裙,剛柔並濟。黑白搭配法,十分經典,怎麼也不會錯。如果小仙女想要一些冬日的慵懶感,那麼可以把白色毛衣的下擺稍微束進皮裙里,散發著極致的魅力,展現與眾不同的美感。
5、黑色皮裙+純黑色毛衣
純黑色毛衣不免有些單調,但是在黑色毛衣上用黃色和白色點綴,可以提亮不少呢。毛衣上所運用的圖案,使黑色毛衣都變得超級有趣呢。配上自帶氣場的黑色皮裙,和毛衣的黑色相呼應,剛柔並濟,顯得格外簡潔大方。這時候如果想要更加時髦一些,選擇露襪穿法非常不錯呢。
6、黑色皮裙+橘紅色的毛衣
這款黑色皮裙,在黑色上運用白色來點綴,可以使整look顯亮不少呢,更是給小仙女增添了不少酷感,展現與眾不同的美感。上半身get橘紅色的毛衣,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非常吸睛。小仙女可以把毛衣的下擺塞進皮裙里,展現滿屏的大長腿。
中長款皮裙怎麼搭配衣服圖片欣賞2
皮裙+T恤:利用T恤來搭配皮裙,會讓人看起來比較生動俏皮,這里T恤顏色可以和皮裙的顏色一致,如果是搭配的一身黑的話,會顯得斗勁慘淡。而且這種搭配方式會顯得特別的酷,與此同時,你也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帥氣或休閑一點的T恤來和你的皮裙搭配。
皮裙+外衣:天氣冷了,自然需要穿外套,而且皮裙這時候只需要按照之前搭配好的穿搭就可以啦,外面盡量搭配一下洋裝外衣,這樣會顯得整個人更加的有女人味。
皮裙+針織:皮裙是屬於斗勁酷型的單品,而針織是屬於優柔型的單品,兩者搭配起來,可以適當的中和一些皮裙的硬朗感,這樣的搭配穿出來,也非常的凸顯氣場呢。
皮裙+襯衫:皮裙和襯衫搭會顯得整個人非常的優雅有氣質,適合上班的適合穿,如果想玩一點小性感的話,可以微微的松開襯衫上的幾顆紐扣哦。
中長款皮裙怎麼搭配衣服圖片欣賞3
皮裙+衛衣
光亮的漆皮質感,這樣吸睛力滿分的皮裙搭配衛衣你可以大膽嘗試,讓你輕松成為人群焦點,很多明星都是它的忠實粉絲~本身就酷勁十足的皮裙與衛衣搭配在一起,讓你帥氣加倍的同時還能增添幾分性感。你還可以抹上大紅唇,不需費力凹造型就能輕松穿出女王風范。
衛衣扎進短款皮裙,配上馬丁靴和綁帶涼鞋,
酷炫狂拽~中長款的皮裙搭配開叉式設計,即使搭配一雙長靴也絲毫不顯累贅,毫無保留的修飾大長腿多了一絲性感韻味~
同色搭配很不出錯,整體造型同一和諧。另外皮裙獨特的質感可以很好的將細節區分開來,分分鍾穿出高級感!
選擇亮色用一件背心款小皮裙來添加造型的趣味性,俏皮可愛又很吸睛。墨綠色搭配灰色更突顯層次感,另外一雙紅色箭頭裸靴穿出女人味,真的很好看啊~
皮裙+毛衣
輕熟女們想要在春天展示自己最性感的一面,不妨選擇各種及膝或者過膝鉛筆裙,優雅得體,不管毛衣收腰與否,都遮蓋不了好身材!
一條斜開叉緊身皮裙,性感指數猛增!
其他款式的皮裙也仍舊是春裝里的理智選擇,百褶裙或者傘裙,女人味十足。今年的時裝周上還有許多疊穿的新榜樣,適合那些趣味十足的時裝精們任意演繹!毛衣+皮裙,配上打底襪,這個春天溫度風度都有了!
皮裙+襯衣
襯衣和皮裙可以很酷也可以很有氣質,皮裙的高調和襯衣的低調相融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你可以選擇帶有荷葉邊或是露肩的襯衣,更加有造型感更加有女人味。
⑩ 古代的裙子有那些(名字)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
1&pv=&word=%B9%C5%C8%B9+&z=0
民俗 中國古代裙子小史
裙子是從裳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從大量資料來看,人們下體穿著裙子,大約是漢代以後才開始的風習,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綉狹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漢代婦女穿裙的例證。形象資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的壁畫上,就繪有許多穿裙的婦女。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
《汝南先賢傳》記\"戴良嫁五女,皆布裙無緣\",《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後)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指的都是這種裙式。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色彩愈加豐富,裙上的裝飾也日益講究,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一種名為\"間色裙\"的裙子,以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而成,整條裙子在製作時被剖成數道,幾色相間,交映成趣。開始時間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紅綠、紅黃等。後來,整條裙子被剖的來愈多,間色的布幅也相應地變得愈來愈窄,顏色也就愈來愈豐富。
甘肅酒泉丁家閘古墓壁畫上的婦女,就穿著這種樣式的裙子。南北朝時期的裙子也很有特點,最明顯的特點是裙上的紋飾明顯增多,唐代的陸龜蒙曾著有《紀錦裙》一文,對他所見到的南北朝時期的一條錦裙備加贊嘆,詳細生動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錦裙一幅示余:長四尺,下廣上狹,下闊六寸,上減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則左有鶴二十,勢如飛起,率曲折一脛,口中銜草?輩右有鸚鵡,聳肩舒尾,數與鶴相等。二禽大小不類,而又以花卉均布無餘地。界道四向,五色間雜,道上累細細點綴其中,微雲瑣結,互以相帶,有若皎霞殘虹,流煙墮霧,春草夾徑,遠山截空,壞牆?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塗染,綟亘環佩,雲隱涯岸,濃淡霏拂,靄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別。及諦視之:條段斬絕,分畫一一有去處,非綉非繪,縝致柔美,又不可狀也縱非齊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簡直成了一件專供欣賞的工藝精品了。
隋代婦女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婦女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婦女所採用,不過間色的道數越來越多,間道也更為狹窄,整條裙子常被剖成12間道,俗謂\"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據說這種裙子為隋煬帝時所創,在當時有\"仙裙\"之美譽。唐劉存《事始》中即有\"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記載。唐代婦女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裙裙曳地在當時是常見的現象。為顯示裙子的修長,婦女著裙時多將裙腰束在胸部,有時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時在地下還拖曳一截。唐人詩文中常提及這種情況,如王建《宮詞》謂:\"黛眉小婦砑裙長\";王翰《觀蠻童為伎作》詩:\"長裙錦帶還留客\";孟浩然《春情》詩:\"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等等。形象資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圖》、《執扇仕女圖》中,都繪有穿曳地長裙的婦女形象。為不妨礙活動,當時婦女穿著這種長裙勞作時,多特地將裙幅撩起,並在腰間以帶系之。這樣一來,裙裾就不會拖曳在地了。作這種裝束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
唐代婦女的裙子寬度,一般以廣博為尚,大多數婦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羅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舊唐書》中所記載的布幅寬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當於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寬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婦女除六幅外,還有用7幅、8幅為之者,如曹唐《小遊仙詩》所稱:\"書破明霞八幅裙\"。這類裙式,不僅影響到穿著者的活動,而且還造成了用料上的極大浪費,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
如《新唐書·車服志》記:\"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准儀制令,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過三寸。\"唐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豐富,年輕婦女最喜愛的是一種鮮艷的紅裙。
唐人小說中的青年婦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時就一直穿著這種裙子。唐詩中對此也頗多述及,如元稹《櫻桃花》詩:\"花(土+專)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萬楚《五日觀妓》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等等。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武則天《如意娘》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後來,\"石榴裙\"就被當作婦女的代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聽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茜草也是一種紅裙的染料,因此紅裙又被稱為\"茜裙\",如李群玉《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女兒茜裙新\";李中《溪邊吟》詩:\"茜裙二八采蓮去,笑沖微雨上蘭舟。\"除紅裙以外,唐代婦女也穿白裙,名\"柳花裙飛又穿碧綠色的裙子名\"翠裙\"、\"翡翠裙\"等等。紅裙、翠裙雖然鮮艷,但畢竟都是單色,除此之外,唐代婦女的裙子也常被染成暈色,即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染成色彩相間之狀,兩色之間的交接部分無明顯界限,過渡自然,呈現出暈染效果,因此被稱為\"暈裙\"。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就有穿這種裙子的婦女形象。這個時期的裙子裝飾也名目繁多,各具情趣:有在裙上作畫的,稱\"畫裙\";有在裙子上鑲嵌珍珠的,稱\"真珠裙\"等等。最為精美的是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制的百鳥毛裙。
據《新唐書·五行志》記:\"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在當時婦女中特別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殺殆盡,後來因為受到朝廷的干預,才被禁止。
宋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通常的裙圍都在6幅以上,也有用12幅布製成的。隨著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襇也就明顯地增多。在裙上施以折襇的做法由來已久,相傳漢成帝與皇後趙飛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飛燕起舞,正當飛燕舞蹈時,大風驟起,飛燕飄然如仙,成帝擔心她被風吹走,特叫侍從拽住她的衣裙。風停之後,在飛燕的裙子上留下許多縐紋,其他宮女看見後覺得十分奇特,於是就紛紛在裙子上折疊成襇,取名\"留仙裙\"。當然,這只是一種美麗的傳說,事實上裙子施襇,主要還是出於實用的目的,因為在裙上折襇之後,裙幅便可增加,裙圍也可增大,這樣對穿著者的蹲坐行走比較有利。從大量資料來看,裙上施襇是東漢以後出現的風習,在此以前,尚不見折襇裙蹤跡,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無襇女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到了東漢以後,裙上施襇已成通例。
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中就有\"羅裙宜細簡\"的說法。宋代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裙幅越多而折襇越細,因此有\"百疊\"、\"千裙\"的形容。宋人詩詞中常有描述,如呂渭志《千秋歲》詞:\"約腕金條瘦,裙兒細襇如眉皺。\"紅衣宮女《裙帶間六言詩》:\"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雲輕。\"宋代士庶婦女出行,喜歡騎驢,《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乘驢出行的婦女,為了乘騎的方便,婦女多穿一種前後開衩的\"旋裙\",這種旋裙最初多用於女妓,後來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士庶婦女的一種服裝。至於宮廷嬪妃,則穿一種前後相掩的長裙,走起路來裙裾掃地,名謂\"趕上裙\",因前後都可開合,有別於圓圍一體的普通女裙,因此被示為\"服妖\"。流行於唐代的鍍金裙、真珠裙等仍然存在,不過多用於宮娥舞妓。宋人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如歐陽修《鼓笛慢》詞:\"縷金裙窣輕紗,透紅瑩玉真堪愛\";張先《踏莎行》詞:\"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
\"富貴之家也有用鬱金香草來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為黃色,在身上能散發出陣陣香氣,俗謂\"鬱金裙\"。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婦女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女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婦女,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代恢復了漢族習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就作這種打扮:\"上著青織金衫兒,下穿大紅紗裙。\"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輯當時流傳在燕京的歌謠,也涉及到這方面情況,如歌謠所唱:\"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膹將兒女染紅裙。\"宋代流行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偏廢。至於裙子的長短、裙襇的多少,則隨時而易。明初女裙喜歡淺淡,沒有明顯的紋飾。到了末期,則一改質朴、清淡風尚,追求起華麗的格調。最明顯的是以緞裁剪成條狀,每條綉花,兩畔則鑲嵌金線,因其造型與鳳尾相似,被稱為\"鳳尾裙\"。
另有一種畫裙,折成細褶數十下,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雅而淡,風動色如月華,取名為\"月華裙\",更有一種\"百花裙\",裙上綉織有大小相間、形態各異的花朵,深受年輕婦女的喜愛,成為明代禮服中的一種裙式。這些裙子在正史中記載不多,但在文學作品中卻有相當多的描繪。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婦女的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