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火神山大力士簡單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火神山大力士簡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1-28 09:21:26

1. 七個葫蘆娃的名字分別是什麼

七個「葫蘆娃」的名字分別是

1、大娃(紅娃):大力士,變大,巨人

2、二娃(橙娃):千里眼,順風耳,機靈鬼

3、三娃(黃娃):銅頭鐵臂,鋼筋鐵骨,刀槍不入

4、四娃(綠娃):火功,電擊,用於攻擊

5、五娃(青娃):吸水,吐水,用於攻擊

6、六娃(藍娃):隱身術,來無影去無蹤

7、七娃(紫娃):寶葫蘆,可以吸妖怪

(1)火神山大力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葫蘆娃是動畫片《葫蘆兄弟》及衍生作品的主角,每一個的都本領超群,為救親人前赴後繼,與妖精們戰斗,受廣大觀眾尤其是少年兒童們的喜愛,成為80後和90後的經典。

葫蘆娃角色如下

1、大娃,力大無窮,巨大化。(弱點:比較魯莽,不知隨機應變)

2、二娃,千里眼,順風耳,靈活聰明,機敏過人,最善於謀劃計策。(弱點:攻擊力與其兄弟相比較過於弱小了,眼睛和耳朵太脆弱)

3、三娃,銅頭鐵臂,鋼筋鐵骨,刀槍不入。(弱點:第一部中根本就是沒有弱點,但可以以柔克剛降服他。可是到了第二部就被強行加入了一個致命弱點:怕打屁股,性急驕傲)

4、四娃,噴火,吸火,霹靂(弱點:受不了激將法,也怕冷)

5、五娃,吸水,吐水,口吐閃電產生降雨(弱點:水火不相溶,意氣用事。第一部中水娃的能力也是沒有弱點的,不用吸水也能噴水噴得無窮無盡。到了第二部就變得需要先吸水才能吐水,水量有限。)

6、六娃,隱身術,透體術,來無影去無蹤,聰明機靈,最善於偷盜和行動(弱點:太頑皮。在第一部里能夠在被金蛇冰封的情況下透體而出,在第二部前半段能夠使用透體術逃出鱷魚頭領爪子的緊緊捉拿,直到被捉的那一下透體術就使不出來了)

7、七娃,最小,沒多大本領,倍受哥哥們的關愛,有寶葫蘆,可以吸入魔法、兵器和妖怪,在第一部剛出世時蒙蔽雙眼,十分聽從妖精的話,把六位哥哥吸進寶葫蘆。(弱點:失去寶葫蘆,到第二部中寶葫蘆那麼容易就碎了)

一部中國八十年代最著名的動畫片,最開始是由剪紙來製作的,在央視一播出,就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成為了小朋友心目永不堙滅的形象,至今使許多成年人難以忘懷。

2. 應縣木塔傳說

一、傳說木塔是由中國傳說中的木匠鼻祖魯班建造的,魯班的妹妹與哥哥比賽手藝,妹妹說在一夜能做十二雙綉花鞋,哥哥魯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間蓋起一座十二層的木塔就算哥哥贏。結果,魯班真的蓋成了十二層的木塔。

修完的木塔一直往地下陷,魯班便舉手一拍,將塔分成兩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內蒙古一帶,留下的五層慢慢地鑽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應縣木塔。

二、傳說玉皇大帝為了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使木塔與歲月並存,便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分別送來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會繞過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

三、傳說慧能大師應夢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四、傳說應縣木塔有神仙在保佑,因此從建塔到現在沒有發生過一次人員傷亡事故。

(2)火神山大力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釋迦塔的奇特之處有兩點,一是建材之奇,釋迦塔建造過程中沒有用一個鐵釘子,整個塔身都是用木材建造而成;二是經歷之奇,當初建造完成的時候是公元1195年,到今年已經過了800多年。

據考證,這800多年間,釋迦塔遭受的地震光是震級5級以上的就有十幾次之多,還屢陷戰火,但它卻彷彿有靈性一般,800多年了,還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塔

3. 火把節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凶。

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火把節傳說有很多異文,雖來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其文本結構都按人與神的斗爭→人戰勝神→神進行報復→人再次戰勝神→慶賀勝利和奪得豐收的敘述程式來結構故事。

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強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勝利、神的失敗而告終的,這與神話中以神為主導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的轉移(從自然轉向社會)及階級社會的矛盾沖突的加劇,火把節的傳說與各民族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為一體,進而成為表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一種口頭敘事途徑。這類傳說是次生性的火把節習俗傳說,主題是歌頌祖先和英雄。

後來傳統道德觀念對火把節習俗傳說的滲透,反映為女性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的相互交叉。不論是早期的喜鵲姑娘,還是後來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種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運結局,這類傳說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陰謀,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剛烈女性的傳說,意在表節烈之德。

從喜鵲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個個殉情、殉夫、殉國的忠貞形象,人們將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運與火把節傳說緊緊聯系在一起,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進賢烈而詆淫惡"的感情和願望。這類傳說應屬後起。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

如鶴慶的傳說把六月十九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也歸到慈善夫人身上,說是對慈善刨夫屍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燙紅了的一種紀念。

納西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

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

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

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阿潘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把那個坑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

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沖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4]

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乾的姑娘,與彝家小伙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兇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要血洗山寨,讓全寨遭殃。姑娘無奈,答應在六月二十四相親。

相親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塊花圍裙,燒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頭人也趕來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龍一眼後,縱身跳入火堆中。阿龍和幾個小夥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們趕來,可她已經以死殉情。

為了紀念她,十二個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對方,以推倒為勝。之後,殺牛飲酒、唱歌跳舞。後來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被阿龍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婦女的圍腰帶,那焚燒姑娘的青煙,化為山寨的晨霧。據說清晨喜鵲鳴叫的時分,彝山的遠處就隱隱綽綽地顯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們稱她為喜鵲姑娘。

(3)火神山大力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參考資料

火把節的網路

4. 火把節要干什麼

火把節

每年的農歷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裡的彝族同胞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舉辦聲勢浩大的選美活動和服飾、賽馬、摔交、射箭的比賽,並在夜晚點燃火把在曠野中遊行,紀念他們心中的英雄。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歷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志》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並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於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於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余,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志.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余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杯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於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於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火把節簡介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民族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火把節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叭,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體拉叭比武,即摔跤,可是阿體拉叭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叭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叭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叭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涼山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撒梅王與異族抗爭,他的頭被砍掉了,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節》

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沖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

——彝族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乾的姑娘,與彝家小伙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兇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要血洗山寨,讓全寨遭殃。姑娘無奈,答應在六月二十四相親。相親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塊花圍裙,燒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頭人也趕來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龍一眼後,縱身跳入火堆中。阿龍和幾個小夥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們趕來,可她已經以死殉情。為了紀念她,十二個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對方,以推倒為勝。之後,殺牛飲酒、唱歌跳舞。後來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被阿龍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婦女的圍腰帶,那焚燒姑娘的青煙,化為山寨的晨霧。據說清晨喜鵲鳴叫的時分,彝山的遠處就隱隱綽綽地顯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們稱她為喜鵲姑娘。

——彝族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納西族《火把節的傳說》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火把節的傳說》

此外在白族、彝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柏節夫人的傳說和慈善夫人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大理一帶,則有阿南公主的傳說:「漢元封間,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許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仆火中。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回節。」

——南詔王火燒松明樓,慈善夫人忠義殉國
唐初的雲南境內本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詔也稱為南詔。南詔日益強大,一日,南詔王皮邏閣邀約其他五詔首領聚會。鄧賧詔首領的妻子慈善夫人認為皮邏閣居心不良,極力勸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聽,臨走時慈善夫人含淚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個鐵環,以求護身。
此後,皮邏閣果然火燒了首領們聚集的松明樓,五詔首領均未倖免於難。面對松明樓灰燼,慈善夫人痛哭欲絕。她撲在灰燼中,扒出了丈夫佩帶的鐵環,這才認出了丈夫的屍體並將其運送回家。後來,皮邏閣聽說了這個聰慧賢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禮葬其夫後,她就閉城自盡,追隨亡夫而去,只留下這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感人故事。
從此以後,雲南的白族人民便過起火把節,以紀念「火燒松明樓」的歷史故事和勇敢聰慧的慈善夫人。

-------郭將軍殺夫欲霸妻,貞烈夫人火海自焚
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長,並發覺酋長的妻子阿南夫人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在祭夫時,阿南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贊嘆和欽佩。從此每年在阿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游寨,以示紀念。

——勇士摔跤斗惡魔,眾點火把燒天蟲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十大力的惡魔,在人間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人們發現後,紛紛上前質問。十大力蠻橫地要人與他摔跤,還示威地把一頭頭壯牛翻倒(從此,火把節時首先要鬥牛)。他的挑釁行為惹怒了一位叫包聰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與十大力扭扯著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勝負。於是人們彈著三弦,吹著短笛,拍手跺腳為包聰助威,終於擊敗了十大力。惡魔發怒,放出蝗蟲等各種害蟲來糟蹋人們辛辛苦苦種出的莊稼。於是,人們又集合起來,點燃一支支火把去燒害蟲,最後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害蟲,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到這一天,都要殺牛宰羊,舉行火把節的各種活動,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強暴爭取幸福生活的斗爭精神。

——殺稅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戰害蟲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一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便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沒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

——天神妒人降火海,火把矇混免大災
納西族的傳說中,有一天,天神子勞阿普在雲河邊遊玩,忽然聽到民間有絲竹歌舞之聲。人間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惱怒,於是便差一名天將到人間,要把大地燒成火海。這位天將變做一個老人到了人間,遇到一個背著大男孩、牽著小男孩的納西男人。他不解地詢問,才知道大男孩是別家的孤兒,小男孩才是這個男人的孩子。於是深受感動,心起憐意,不忍將大地毀滅。他就叫人們家家准備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齊點燃。這天,子勞阿普到雲河邊查看,果然見滿山遍野都是火光,以為大地真的被燒毀了,方才罷休。納西人因此躲過了一劫,免受焚族之災。從此,就有了每年六月二十五日的火把節。

——彝族傳說
彌勒縣彝族認為,火把節起源於一次奴隸暴動,這些奴隸在羊角上捆火把,攻進了奴隸主家,燒死奴隸主,得到了自由。
昆明近郊彝族說,撒梅(彝族的一個支系)王與入侵者斗,被砍掉了腦袋,但一到夜裡星星出齊,他頸上又長出一個新頭,再次帶人參加戰斗。後來,他頭顱再生的秘密被妻子泄露了,他的頭便再也長不出來了。彝族人民在他遇害的日子打著火把,四處尋找他的精靈,年年如此,相沿成節。
南洞彝族自治縣的傳說是,一個惡魔喜歡吃人的眼睛,觀音菩薩以螺肉冒充人眼制服了他,把他關在洞里,只給一天出洞的時間。人們怕他繼續作惡,便在這一天點起火把,打歌喧鬧,使其不敢出洞。

各民族火把節的節日名稱相同,過節的時間也大致相同,這些不同的傳說後面,火把節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或相近的源頭。

火把節傳說概觀
首先,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即以神聖的火照歲而祈年,以火色占農事:以火炬之明暗,占年歲之豐歉。除了各民族口頭流傳的節日傳說之外,漢文文獻均如是說:師荔扉《滇系》雲:「火把節即星回節,六月二十五日,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通省皆然。」許印芳《五壙雜俎·星回節考》亦謂:「節之日是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業,各照所適,求利益於大光明中。」「倒樹當門卧,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災星除矣,穢氣解矣』。」袁嘉穀《石屏縣志·天文志·歲時門》卷一也說:「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燭天,占歲之豐凶,明則稔,暗則災,幼者各燃松炬相鬥,以勝負卜村之吉凶。」除文獻記載以外,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凶。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其次,火把節傳說有很多異文,雖來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其文本結構都按人與神的斗爭→人戰勝神→神進行報復→人再次戰勝神→慶賀勝利和奪得豐收的敘述程式來結構故事。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強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勝利、神的失敗而告終的,這與神話中以神為主導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的轉移(從自然轉向社會)及階級社會的矛盾沖突的加劇,火把節的傳說與各民族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為一體,進而成為表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一種口頭敘事途徑,如雲南彝族各支系的傳說都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斗爭的縮影,既有歌頌撒梅王英勇不屈抵禦外侵的神奇事跡,也有直接描述智勇雙全的奴隸阿真計殺奴隸主、解救兄弟的反抗斗爭,這類傳說是次生性的火把節習俗傳說,主題是歌頌祖先和英雄。

再者,就是後來傳統道德觀念對火把節習俗傳說的滲透,反映為女性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的相互交叉。不論是早期的喜鵲姑娘,還是後來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種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運結局,這類傳說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陰謀,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剛烈女性的傳說,意在表節烈之德。從喜鵲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殉情、殉夫、殉國的忠貞形象,人們將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運與火把節傳說緊緊聯系在一起,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進賢烈而詆淫惡」的感情和願望。這類傳說應屬後起,正如游國恩先生對「阿南傳說」進行考證後所得出的結論一樣:「火把節因慈善而起者,其在元明之交夫?」「不起於中古,而起於晚近之世。」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如鶴慶的傳說把六月十九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也歸到慈善夫人身上,說是對慈善刨夫屍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燙紅了的一種紀念。這或許也是傳說引發出新習俗的一個案例,值得探討。

——巴莫曲布嫫

火把節四說

種「太陽」
據傳,農歷6月24日,是人類使用火的紀念日,生活在雲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

鶴慶西山片的白、彝族群眾,每到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種「太陽」活動。是日,人們在「打歌」場中心豎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著堆堆乾柴。火把正前方栽著一截經認真挑選、乾燥易燃的樹樁作為太陽的象徵。太陽冒山之際,早已匯聚在場子中的人們,各拿一根精選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陽」上「鑽」木取火。不管誰「鑽」出了火星,眾人便蜂擁而上,用早已准備好的草絨、干樹枝葉「接」點火種。並想法把火種移到柴堆上,把柴堆點燃。隨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從火堆上點燃火種,帶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點燃,稱之種「太陽」。太陽落山後,人們全匯聚到「打歌」場,在白日燃燒的篝火上再次點燃大火把。隨之,環火把、火堆「打歌」,歌頌火給人的幸福,通宵達旦。

耍火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要舉辦耍火活動。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繫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徵「紅花火樹如炬燃」。當天上出現第一顆星星之際,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祭頌火神
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為了子孫和與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並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
節日一大早,人們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樹,象徵昂姑咪的化身。樹上掛滿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樹上掛系與人口數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禮祭過「化身」後,由村中年歲最高的一老婦人將「化身」點燃。參加活動者,各從「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將其點燃。爾後,眾人在老婦人的帶領下,環「化身」跳起鍋庄舞,歌頌昂姑咪獻身傳火的功績。禮贊過「化身」後,各人相約成組,手舞火把,穿舞於村寨、田野、山林間放聲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賜福,庇佑全村人人畜興旺、五穀豐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種
舞火唱種黃坪鄉是鶴慶縣的一個熱區,物產富庶。據傳,這里的居民是當年孔明和孟獲在此屯軍留下的後代。這塊沃土是當年孔明與孟獲結盟時共同開墾出來的。並在6月24日晚點火夜戰,首次播下了五穀之種,荒甸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一日子,每到這一天,後人就要點火把夜戰播種小春作物。是時,老人和孩子們手舞火把,環田地歌舞助興,青年人在田間播種。勞動生產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另有一番風味。

火把節保護
節日文化,不僅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與藝術風貌,更能昂揚一個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後人的民族記憶,啟發廣大的民俗傳承愛好者對古老文化的神往,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珍視。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1)火把節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於彝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願,「嗬」即為歌;雲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檐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托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采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並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同時象徵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穀豐稔之年;《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念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採用二、三拍子,尤突出「××·×××」式節奏,總體上看,這類火把歌調情感開闊,歌腔質朴,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濃郁。

2)火把節傳說(見前文)

3)火把節與史詩傳承
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流傳在雲南富寧縣、廣西那坡縣和越南與中國交界羅羅(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區,歷史悠久,影響極深,流傳甚廣。史詩系當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臘摩」 在「蕎年節」(火把節)、「跳宮節」等祭祀性節日中的有關儀式上演唱的世傳歌詞,又叫《銅鼓歌》 。在羅羅彝族支系中,祭祀禮儀與相關的儀式活動中,祭祀銅鼓或以銅鼓為祭器是一種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徵,臘摩作為祭司在諸多的節日儀式活動——跳宮(即跳銅鼓舞)中演唱的世傳祭詞《銅鼓歌》,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口承語言民俗事象。

以舉族祭祀戰爭中救護先祖的金竹為主要活動的跳宮節,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為九年或二十七年舉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宮坪上進行祭祀和歡跳以外,還要到某個特定的山頭及全寨各家各戶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舉行的跳宮節活動,前後舉行四天,每天的活動分別為祭山、祭樂神、祭錦神(錦綉前程之神)和驅邪鬼。 同樣是跳宮節,各個寨子的儀式程序也不盡相同,但總的活動都是以臘摩的祭祀為中心,是以誦唱《銅鼓歌》、歡跳銅鼓舞為主要祭祀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歌舞娛神祭神的傳統盛會。

「蕎年節」即火把節,廣西彝區已不盛行此節,在雲南境內富寧一帶的羅羅支系中稱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為「蕎年節」。這與農歷六月彝家主要農作物蕎麥大體豐收有關。史詩〈換鼓〉一章追溯了「蕎年節」的產生和由來:

遷徙到滇桂邊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絕處逢生後,又遇大旱帶來的災荒,那時的彝家的臘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種耐旱的蕎子。他自己徒步來到交趾(今緬甸)借蕎種,可貪婪兇狠的交趾人非銅鼓不換,無奈之餘,被縛的波仙只好屈從,以十面銅鼓換回十石蕎種,使彝家轉危為安,為了紀念蕎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舊歷六月擊鼓過蕎年(火把節)。富寧一帶的彝族人認為,「蕎年節」(火把節)跳銅鼓舞,就是為了使天神快樂,銅鼓舞可以娛神慰神,並使天神賜給人們以豐年,護佑寨子里的人平安無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廣西境內的彝區,《銅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場合是在每年節日期間「卜銅鼓」、「祭銅鼓」、「開銅鼓」和「封銅鼓」的具體儀式上及其相關的節慶活動中。

由此可見,史詩的形成與羅羅彝族在特定的儀式性節日期間傳演《銅鼓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可以說,以上節日大多由祭祀儀式發展而來的,史詩《銅鼓王》也同樣是由祭司臘摩祭祀銅鼓的祭詞發展而來的,祭祀儀式及其由此發展而來的節日活動場合是史詩形成並代代傳演的民俗文化場,祭司臘摩是史詩的誦唱者、編撰者、整理者和傳播者,其詩與史角色和諧地統一在祭祀儀式中。正如《伊利亞特》、《羅摩衍那》的產生離不開行荷馬、蟻蛭式的人物一樣,彝族英雄史詩的產生和形成也離不開祭司兼歌師的臘摩。

火把節其他
漢族的火把節
江蘇省南通地區是整個漢族中可以說是唯一進行火把節的地區.每年的冬至那一天,當地的精壯男子都會拿著一大把由稻桿作成的火把,澆上油在房前屋後,在田間地頭繞上幾圈,以乞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5. 火把節之夜的火把節介紹

火把節介紹: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一般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彝族十月歷法的一個年節,火把節又叫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歷的新年。因此又稱過大年。主要活動有斗羊、斗雞、鬥牛、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節日一大早,人們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樹,象徵昂姑咪的化身。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樹上掛上與人口數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禮祭過「化身」後,由村中年歲最高的老婦人將「化身」點燃。參加活動者,各從「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將其點燃。爾後,眾人在老婦人的帶領下,環「化身」跳起鍋庄舞,歌頌昂姑咪獻身傳火的功績。禮贊過「化身」後,各人相約成組,手舞火把,穿舞於村寨、田野、山林間放聲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賜福,庇佑全村人人畜興旺、五穀豐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相關傳說:
1、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火把節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涼山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2、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3、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節》
4、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阿潘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把那個坑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5、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沖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彝族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6、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乾的姑娘,與彝家小伙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兇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要血洗山寨,讓全寨遭殃。姑娘無奈,答應在六月二十四相親。相親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塊花圍裙,燒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頭人也趕來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龍一眼後,縱身跳入火堆中。阿龍和幾個小夥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們趕來,可她已經以死殉情。為了紀念她,十二個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對方,以推倒為勝。之後,殺牛飲酒、唱歌跳舞。後來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被阿龍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婦女的圍腰帶,那焚燒姑娘的青煙,化為山寨的晨霧。據說清晨喜鵲鳴叫的時分,彝山的遠處就隱隱綽綽地顯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們稱她為喜鵲姑娘。——彝族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7、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納西族《火把節的傳說》
8、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拉祜族《火把節的傳說》
9、在白族、彝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柏節夫人的傳說和慈善夫人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10、大理一帶,則有阿南公主的傳說:「漢元封間,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許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仆火中。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回節。
11、唐初的雲南境內本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最南端的部落蒙火把節舍詔也稱為南詔。南詔日益強大,一日,南詔王皮邏閣邀約其他五詔首領聚會。鄧賧詔首領的妻子慈善夫人認為皮邏閣居心不良,極力勸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聽,臨走時慈善夫人含淚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個鐵環,以求護身。
此後,皮邏閣果然火燒了首領們聚集的松明樓,五詔首領均未倖免於難。面對松明樓灰燼,慈善夫人痛哭欲絕。她撲在灰燼中,扒出了丈夫佩帶的鐵環,這才認出了丈夫的屍體並將其運送回家。後來,皮邏閣聽說了這個聰慧賢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禮葬其夫後,她就閉城自盡,追隨亡夫而去,只留下這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感人故事。
從此以後,雲南的白族人民便過起火把節,以紀念「火燒松明樓」的歷史故事和勇敢聰慧的慈善夫人。 ——南詔王火燒松明樓,慈善夫人忠義殉國
12、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長,並發覺酋長的妻子阿南夫人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在祭夫時,阿南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贊嘆和欽佩。從此每年在阿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游寨,以示紀念。-------郭將軍殺夫欲霸妻,貞烈夫人火海自焚
13、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十大力的惡魔,在人間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人們發現後,紛紛上前質問。十大力蠻橫地要人與他摔跤,還示威地把一頭頭壯牛翻倒(從此,火把節時首先要鬥牛)。他的挑釁行為惹怒了一位叫包聰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與十大力扭扯著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勝負。於是人們彈著三弦,吹著短笛,拍手跺腳為包聰助威,終於擊敗了十大力。惡魔發怒,放出蝗蟲等各種害蟲來糟蹋人們辛辛苦苦種出的莊稼。於是,人們又集合起來,點燃一支支火把去燒害蟲,最後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害蟲,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到這一天,都要殺牛宰羊,舉行火把節的各種活動,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強暴爭取幸福生活的斗爭精神。——勇士摔跤斗惡魔,眾點火把燒天蟲
14、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一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便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沒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殺稅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戰害蟲
15、彌勒縣彝族認為,火把節起源於一次奴隸暴動,這些奴隸在羊角上捆火把,攻進了奴隸主家,燒死奴隸主,得到了自由。

6. 黑子的籃球的角色介紹

1、黑子哲也

性別:男

屬性:水瓶座、血型A、齊耳、溫柔、善良、單純、氣質、幽默、喜感、勇敢、理智、智慧 、熱血、堅強、萌、坦率、天然、白色皮膚、藍色眼睛、包子臉 、藍發 、學生

簡介:《黑子的籃球》中的主人公。誠凜高校一年級。 總是頂著張撲克臉,基本上感情表現平淡,但故事到了WC預選賽篇有較多的感情起伏。存在感異常薄弱的少年。喜愛閱讀。帝光中學籃球部出身,「奇跡的世代」的夢幻第六人。

2、紫原敦

性別:男

屬性:天秤座、血型O、到脖、天然呆、單馬尾、雙重人格、可愛、萌、吃貨、BL、天然 、白色皮膚、 紫色眼睛 、零食控、 路痴 、紫發、 學生

簡介:紫原敦,《黑子的籃球》中的人物。原帝光中學籃球部「奇跡的世代」的一員,後為陽泉高中籃球部隊員,擔任中鋒的位置。自小因身材高大而理所當然地打起了籃球,雖然沒有干勁但有很高的才能,可以說對籃球毫無興趣,但卻討厭失敗。幾乎每次出場都在吃零食,喜歡開黑子哲也的玩笑,是個路痴。雖然看起來給人有威懾力和壓迫感,但實際上從生活方面講是個天然呆。

3、赤司征十郎

性別:男

屬性:射手座、 血型AB 、齊耳 、腹黑、 雙重人格、智慧 、短發、白色皮膚、冷靜、碎發、異色瞳、完美屬性S、紅發、學生

簡介:赤司征十郎,動漫作品《黑子的籃球》中的人氣角色之一。帝光中學籃球部「奇跡的世代」的隊長,現為洛山高校籃球部隊長兼洛山高校學生會會長。本身綜合天賦極高,卻仍認真刻苦地訓練,在各方面都有極其卓越出色的表現。人格轉變後認為勝利就是一切,因為自己在任何事情上從來都沒有輸過,所以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確的。

4、冰室辰也

性別:男

屬性:天蠍座、血型A、齊耳 、正太、溫、 善良、冷酷、 理智 、憂郁、熱血、短發、傲嬌、遲鈍、屬性S、萌、BL、白色皮、認真、溫和、碎發、灰色眼睛、弟控、學生

簡介:引領火神打籃球的美國時代的大哥。後回國,現隸屬陽泉高校籃球部(二年級)。在街頭籃球賽中與火神重逢。外貌淚痣注目,是個不認輸的撲克臉美男子。

5、葉山小太郎

性別:男

屬性:獅子座、血型B、正太、喜感、陽光、調皮、短發、堅強、虎牙、天然、黃發、學生

簡介:葉山小太郎,所屬動漫《黑子的籃球》中的人物。「無冠的五將」之一,外號「雷獸",現為洛山高校二年級學生,位置為小前鋒。運動神經發達,因獨有的運球速度和響度極高的「雷鳴運球」而出名。運球時會將全身力量集中在手指上,只用三根手指就能製造出震耳欲聾的響聲及速度。

6、黃瀨涼太

性別:男

屬性:雙子座、血型A、齊耳、溫柔、善良、單純、幽默、理智、調皮、白色皮膚、黃色眼睛、自傲、戰斗民族、小攻、萌紳士、黃發、學生

簡介:黃瀨涼太是動漫作品《黑子的籃球》中人氣角色之一。原帝光中學籃球部「奇跡的世代」中一人,現就讀於海常高校一年級,海常籃球部的王牌。被黑子哲也稱「海常的黃瀨同學是最棒的選手」。

7、綠間真太郎

性別:男

屬性:巨蟹座、血型B、齊耳、溫柔、善良、氣質型男、勇敢、理智、短發、 傲嬌、 遲鈍、 堅強、 正義、 紳士 、白色皮膚、綠色眼睛、冷靜、綠發、學生

簡介:綠間真太郎,《黑子的籃球》的人物之一。 現屬秀德高校一年級的王牌選手,原帝光中學籃球部「奇跡的世代」五人中的一人,左手總纏著綳帶。 很相信晨間占卜,被人們稱為「三分神射手」,曾擔任帝光中學籃球部副隊長。

8、青峰大輝

性別:男

屬性:處女座、 血型B、 齊耳 、黑色眼睛 、黑色皮膚 、籃球 、學生、 藍發

簡介:青峰大輝(あおみね だいき、 Aomine Daiki),動漫作品《黑子的籃球》中的人物。因在籃球生涯中逐漸難以找到對手,得出悲觀結論「能贏我的只有我自己」,渴望勢均力敵的或更強的對手,被今吉翔一吐槽「比想像中的更加纖細呢」。

9、火神大我

性別:男

屬性:獅子座 、血型A 、齊耳、笨蛋 、熱血、 白色皮膚 、紅色眼睛 、學生 、紅發

簡介:火神大我,動漫《黑子的籃球》《黑子的籃球》《黑子的籃球 OVA版》《黑子的籃球 NG集》中的人物。火神大我是動漫作品《黑子的籃球》中的第二主人公。與第一主人公黑子哲也是搭檔關系,是與命運之影相遇的真正的光,同時也是誠凜高校的新生王牌。

10、灰崎祥吾

性別:男

屬性:天蠍座、毒舌、 溫柔 、武力 、狡猾 、暴躁 、傲嬌 、屬性S 、不良少年、籃球員、白發、學生、

簡介:灰崎祥吾,日文はいざき しょうご,又稱灰崎君,《黑子的籃球》漫畫及同名動畫的角色。於漫畫第169話首次出場,初次出場就體現了他暴力的本性,和冰室辰也以及火神大我的師父阿列克斯起了沖突。初中時期曾是帝光中學籃球部的正選隊員,後因暴力事件被赤司征十郎強行退部。

11、伊月俊

性別:男

屬性:天秤座、血型A、齊耳、溫柔、幽默、理智、短發、冷靜、學生、黑發

簡介:伊月俊,動漫作品《黑子的籃球》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擁有被稱為「鷹之眼(イーグルアイ)」的寬廣視野,可以改變視角。性格沉穩冷靜,是隊伍中的司令塔,但也意外地喜歡冷笑話。

(6)火神山大力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作品設定

帝光中學

中學籃球界的超強豪門中學。部員人數超過100人,在中學聯賽有達成3連霸的實績。他們唯一絕對的理念是勝利。

奇跡的世代(キセキの世代)

帝光中學歷史上號稱最強,不敗的黃金世代。為赤司征十郎、青峰大輝、紫原敦、綠間真太郎、黃瀨涼太5位選手的總稱。他們每一個也是號稱10年難得一見的天才,有著獨一無二的才能,是無視其它豪強的強大。主人公黑子哲也是同時期籃球部一軍的第六人,本人說過前述5人是真正的天才,自己是比較特異的存在。

無冠的五將

在有奇跡的世代的帝光中學的無敵時代,另外的5名選手。雖然每人也有天才級的實力,可是因奇跡的世代的突出才能而只能在他們之後。比起奇跡的世代大一學年,為木吉鐵平、花宮真、根武谷永吉、實渕玲央、葉山小太郎五人。

三大王者

指東京都內3大強豪學校。東京在Inter High只有3間學校可出場,當中有3間學校在10年間獨占這些位置,第4名都只能屈居在他們壓倒性的實力,通常是都內第1 - 3位之爭。此3校分別是,都內位於東邊、號稱東之王者的秀德,在埼玉縣的北之王者正邦,位於西邊的西之王者泉真館。

賽事

IH(Inter High)

即「日本全國高校綜合體育大會」的簡稱。由夏季定初期到夏季結束,由全國各縣預選賽勝出的隊伍對迭的全國大賽。

WC(Winter Cup)

即「冬季杯」的簡稱。冬季舉行的全國大會,大會的規模與Inter High不相上下。

7. 葫蘆娃的圖片及名字

葫蘆娃的圖片及名字如下:

1、大娃(紅娃),葫蘆七子之首,葫蘆七兄弟中的老大,身強力壯,有一身巨大無比的力氣,能隨意改變身體大小,剛破殼而出時,受沒有脫殼的兄弟們所託下山搭救爺爺。

8. 中超的火神杯是不是山寨大力神杯感覺看的非常非常像

外觀上是非常相似的。但是材質是不一樣的。

火神杯一座由純金打造完成的中超冠軍杯送抵中國足協,它5.5公斤的重量甚至超過大力神杯。獎杯由中央美院韓曉冬設計,高520毫米。獎杯主體耗用千足金5.5公斤,底座為新疆和田玉。

(8)火神山大力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世界盃賽從1930年至今有過兩座獎杯,「雷米特杯」和「大力神杯」。從1930年第一屆到1970年第9屆,使用的獎杯都是雷米特杯,1930年第一屆世界盃舉行前,法國雕塑家亞伯·拉弗勒爾設計了雷米特杯的造型;

這是一座以八邊形大理石底座托起的獎杯,主體是希臘勝利女神尼凱的形象,尼凱身著長裙,展開她特有的翅膀,並用雙手托舉起一隻大杯,象徵著勝利和榮譽。獎杯由純銀製成,外面鑲金,高35厘米、重約3.8公斤,底座的四面各鑲了一塊金牌,上面用來銘刻冠軍隊的名字。

9. 普羅米修斯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是普羅米修斯,不忍看到人類沒火的悲慘生活,盜取火種來到人間,經過時拿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受到宙斯的嚴厲懲罰,但他絕不屈服,結果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了普羅米修斯,他終於獲得了自由。

普羅米修斯在希臘神話中,是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最早的泰坦巨神後代,名字有「先見之明」的意思。

泰坦十二神伊阿佩托斯與克呂墨涅的兒子。普羅米修斯不僅創造了人類,給人類帶來了火,還教會了他們許多知識和技能。

(9)火神山大力士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在希臘神話中,人類是提坦神普羅米修斯創造的。(普羅米修斯含義是深謀遠慮)他也充當了人類的教師,凡是對人有用的,能夠使人類滿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給人類。

同樣的,人們也用愛和忠誠來感謝他,報答他。但最高的天神領袖宙斯(卻要求人類敬奉他,讓人類必須拿出最好的東西獻給他,普羅米修斯為人類辯護時觸犯了宙斯。

作為對他的懲罰,宙斯拒絕給人類為了完成他們的文明所需的最後一物:火。

10. 中國關於火的傳說

鑽木取火
相傳一萬年前,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於是就折下燧枝鑽木取火,人們就把這位聖人稱為燧人氏。

火神祝融勝共工
遠古時代,世上一片荒涼,只有許多森林,人們連毛帶血地吞吃著打獵得來的禽獸。這時,昆侖山上有一座光明宮,光明宮里住著一位火神,名叫祝融。祝融很慈祥,很有同情心,看到人們生吃禽獸,就傳下火種,教給人們用火的方法。人們從光明宮里取來火種,把打來的野獸放在火上烤熟了再吃,這樣不僅好吃,而且也能不生病,所以,大家非常崇拜火神祝融。
這樣一來,便觸怒了水神共工。共工住在東海里,性情很暴虐。他說:「世人真可惡,水與火都是人生活需要的東西,為什麼光敬火神不敬我水神呢?」他由氣憤轉為嫉妒,最後終於和火神打鬥起來。
那共工離領著水族,向祝融居住的光明宮進攻,把光明宮周圍常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搞得大地上一片漆黑。這一下把火神祝融惹怒了,他駕著一條火龍出來迎戰,那火龍全身發光、烈焰騰空,把大地照得通明,光明宮里的神火又復燃了。
水神共工沒有能撲滅神火,便惱羞成怒,調來了五湖四海的大水,漫到山上,直往祝融和他騎的火龍潑去。可是,水往低處流,大水一退,神火又燃燒起來。祝融騎著那條火龍,便烈焰騰騰直向共工撲去,長長的火舌,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工抵擋不住,退到大海里,祝融騎著火龍直沖大海;共工慌忙又逃到天邊,回頭看看,祝融已追上來了,便一頭撞在不周山上,只聽轟隆隆一聲巨響,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倒了。那不周山原是根頂天的柱子,上端頂著天河,山一倒,天塌了個窟窿,天河裡的水嘩啦啦流到地上,這樣一來,人間從此就有了大災害了。

鳳凰涅盤
傳說鳳凰涅盤,浴火重生,500年一次。當鳳凰生命即將大限之時,便會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豐,其音更清,其神更髓,而且重生後它的法力會增大一倍。當鳳凰從火中再次振翅沖天時,它的燦爛光芒照亮的又豈止是我們的雙眼?鳳凰涅盤,是殘酷的美,更是希望的美。它的美和它的執著已是一種極至,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它的重生,是建立在瀕死的境地上。也就是鳳凰必須經歷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獲得重生,並在重生中達到升華,稱為「鳳凰涅盤」,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義無返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這已經成為一種可歌可泣的美麗傳說。其情景如飛蛾撲火般絢麗。
鳳凰生像死一樣聖潔,死像生一樣燦爛。即使是傷痕,也會美麗得讓人嫉妒……

彝族火把節
從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熱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提拉巴,兩人都有拔山之力,沒有人能夠摔倒他們。斯熱阿比聽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領,就從天上下來,和他比試。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門,臨行時,他對母親說:"天上的大力士來我,請老人家抬一塊鐵塊招待他,就說這是我吃的東西,請他嘗嘗。讓他等一會兒,我馬上回來找他摔跤。"說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會兒,斯熱阿比來了,阿提拉巴的母親真的抬了一塊鐵塊給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咬了一口,怎麼也咬不動。他想:阿提拉巴吃鐵塊,他的力氣一定比我大。想罷,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來以後,他母親把經過說了一遍,阿提拉巴聽說斯熱阿比咬不動鐵塊,就知道力氣一定沒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剛剛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不要走,你既然找我來摔跤,那咱們就比試比試吧!"斯熱阿比聽了他的話,就張開雙手,猛地抱住他,兩人就開始摔跤了。他們的力氣真的非常驚人,大地被他們震得格格的響,那些山巒、樹木都抖動起來。斯熱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蹌一下,被斯熱阿比壓在地上。但他的背脊還沒有著地的時候,阿提拉巴一個挺身,從斯熱阿比頭上翻過來壓在他的身上。斯熱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輸,還要求再摔一次。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個騎馬式,斯熱阿比用力摔他,他的兩腳像生了根,一動也不動。阿提拉巴乘對方不留神,抓住對方的一隻胳膊用力一摔,斯熱阿比被摔出兩丈多遠,趴在地上動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熱阿比口吐鮮血,已經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裡,哪知天菩薩知道斯熱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後,非常生氣,但又沒有辦法對付阿提拉巴,便派來大量的蟲子來吃地上的莊稼。阿提拉巴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許多松樹,領著人們燒蟲子,把天菩薩派來的蟲子都燒死了,保護了莊稼。從此,彝族百姓就把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