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中山裝改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中山裝改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1-29 11:27:04

『壹』 中山裝是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貳』 中國的中山裝很像日本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男人穿的那種服裝,請問是誰模仿誰-

最像中山裝的是日本校服及陸軍士官服。孫中山及革命黨在日活動時間不短。據說孫中山委託日本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然後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王才運依圖生產。亦有一說是1919年孫中山將自己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裝店改為便服,成為中山裝的起源。中山裝模仿日本。

『叄』 中山裝的四個都是什麼意思

中山裝的四個口袋錶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等等。

因此申報「非遺」有利於傳承中山裝這一中華民族的符號,將中山裝莊重大方、寓意豐富的內涵以及作為中國服飾文化劃時代的經典意義告訴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使之喜愛、穿著、尊崇中山裝,傳承炎黃子孫振興中華、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3)中山裝改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並修改中山裝造型,賦予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現在,中國的領導人也只在特殊場合還穿中山裝,但在朝鮮它依然是標准制服。中山裝在坦尚尼亞也曾十分流行,只是隨後被「曼德拉襯衫」替代。

『肆』 西服和中山服有什麼區別

西服領口很大,鑒於領口較大,人們通常用襯衣加領帶或者蝴蝶結的形式來和它搭配,它上面的口袋基本上是以暗裝為主,扣子的形式分為單排扣和雙排扣。一般情況下,最下面的那顆扣子最好別扣,那將會顯得人很呆板。它的顏色錯綜復雜。

『伍』 中山裝裡面穿什麼衣服最合適

襯衫。

日常生活中,中山裝對內衣並沒有特別的要求。但是在正式的場合下,一般要求內襯又領長袖襯衫,內衣的顏色應該與中山裝形成大色差對應,並且中山裝和襯衣都應該扣齊所有的衣扣,才會顯得莊重有儀。

作為常式禮服,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園後登,領角要做成窩勢,前胸處要有胖勢,絲縷要直,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精製的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簡制的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

(5)中山裝改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山裝色彩搭配

改良後的中山裝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灰色、藍色外,還有駝色、白色、米黃色、黑色、灰綠色等。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頗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影可以鮮明活潑些。如果不是特別正式的場合,可以隨意些,中山裝可以搭配亮色的襯衫,如白色的襯衫。襯衫領要外露一些白色,但不宜露得太多。

白色中山裝最好搭配休閑褲,立領的黑色、煙灰色、深藍色、咖啡色、卡其色中山裝,都較莊重,配大方的大頭皮鞋比較合適。

『陸』 為什麼斯大林也穿中山裝

斯大林穿的不是中山裝。

中山裝是領口立起來的,而且上兜的下面也不是平的。上兜扣子下面是個小三角。斯大林穿的是當時專門為他設計的便裝。雖然和中山裝相似,但是和中山裝毫無關系。中山裝在1912年就面世了。而斯大林執政的時期為1924-1953年,他在期間穿過一套類似中山裝的便服,這是下面的人為他設計的,沒有具體介紹,不過樣式類似軍服,顏色灰黑,和中山裝沒有關系

(6)中山裝改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山裝的樣式大約在20世紀二十年代初基本成型,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領、四個有筆架形袋蓋的貼袋、袋蓋上有紐扣, 前門襟有七粒紐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帶和開衩。自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山裝雖然在款式上有個別的變動,但總體變動不大,主要的改動就是把七粒扣改為五粒扣:後背取消腰帶、開衩;上口袋有褶襇式的貼袋改為平貼袋。中山裝款式的總體變化趨勢是局部變化,整體不變,並且由繁到簡,結構更加清晰,線條簡練滑順。

政治含義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最早是立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衣服前臉四個兜各代表禮、儀、廉、恥。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這就是五權分立。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在民國十八年制定民國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柒』 普通人可以穿中山裝么

當然可以。

中山裝是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中國政治人物如蔣中正、陳誠、蔣經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

由於毛澤東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也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 。

中山裝相關影響最早可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陸軍軍服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菲戰爭以及美西戰爭的美國陸軍軍服。

19世紀末,日本在美軍壓力下被迫開放門戶,軍隊開始採用洋服,陸軍用了法國軍裝,海軍用英國軍裝,下級士官用美軍軍裝。1872年太政官宣布日本正式採用洋服,警察、鐵道員、教員、學生通用陸軍軍服。同盟會的人大多數都有留日或旅日的經歷,模仿了當時的日本洋服。

中山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大陸民眾及台灣戰後到解嚴前台灣公務員的主要服裝。今天中共的高層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


樣式特點

據傳早期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在經過多次修改後才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

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

有一說中山裝前臉四個兜代表四維,袖口的三個鈕扣及門襟五粒鈕扣分別為三民主義及五權分立。此一說法廣泛流行於中國大陸民間甚而被寫進教科書,然以上政治含義說法絕大部分出自後世旅遊、科技、服裝、文學等領域從業者,沒有史料支撐。


(7)中山裝改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

立翻領(最早是立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衣服前臉四個兜各代表禮、義、廉、恥。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這就是五權分立。其三,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在民國十八年制定民國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


『捌』 急!!! 1840到1949 中國百姓服裝的變遷

1840年,我國民族主要以滿足為代表,滿足的傳統服飾為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洲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代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1840——1911年的歷史講完了

再說說1911——1949的歷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滿族消亡了
建立了民國主要以中山裝為主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玖』 漢族的衣服是什麼樣的,請發圖片。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而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是中山裝的創始人。但是漢服是從三皇五帝到明朝的傳統服飾 ,有4000多年的歷史,比中山裝就多了。唐裝其實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拾』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10)中山裝改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