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又稱行押書,介於 草書 、正楷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沒有正楷那樣端正,偏重於楷書書寫的稱行楷,偏重於草書書寫的謂行草。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行書毛筆 書法作品欣賞 ,希望對你有幫助!
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圖片1
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圖片2
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圖片3
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圖片4
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圖片5
行書的字元構形
行書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它的字元構形既可以接近楷書,也可以接近草書,在涉及字元構形的筆形、構件、組合模式等幾個方面的因素都允許有相當程度的變化自由,不像楷書那樣的穩定。因此它的字元構形明顯表現出一種“每無定則”的特點,同一個字元往往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構形,也就是異寫現象普遍。下面就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一下行書字元構形的具體情形。
一、與楷書大同小異,這是與楷書幾乎完全相同的構形,構件及其組合模式都沒有差異,所用筆形也基本一樣(或稍有變化),不同之處主要是點畫形態靈活多變,不像楷書那樣規范、矜持,這是由於在書寫時行筆的速度和節奏比楷書快,多順鋒人筆,收結時稍作停頓或不作停頓便馬上過渡到下一個點畫,從而使前後兩個點畫之間,每有露鋒相引帶,或有牽絲相連結的結果。試看王羲之《蘭亭序》的“天”、“領”、“其”、“諸”等字,這樣的特點就很明顯。這些字行筆流利,點畫自然,彼此間的呼應顧盼關系明顯,因而大大增強了體勢的生機與活力,能給人一種生動活潑、輕松暢快的感覺。
二、省簡點畫或結構,在一般情況下,楷書字元的構形是不能省簡點畫的,可是行書卻不那麼嚴格。為著書寫的便捷或是結體取勢的需要,古人筆下的行書字元經常出現省簡點畫以至構件的現象。例如這些字:“業”字(繁體)下部省簡了一橫,“鬼”字省簡了頭上的一撇,“雖”字(繁體)左邊的“雖”、右邊的“隹”以及“添”字右旁的“忝”都省簡了一點,“黎”字和“雨”字則各自省簡了兩點,“惠”字省簡了,“慶”字(繁體)省簡了“心”。在行書中,一些字元不僅在獨用時可以省簡點畫,而且當它們作為部首或偏旁參構別的合體字的時候,也同樣可以省簡。例如“雨”字獨用時可以省簡兩點,所有從“雨”的字也都可以同樣省簡;“鬼”字獨用時可以省簡頭上一撇,所有從鬼或從鬼得聲的字也都可以同樣省簡。
三、構件省變,所謂構件是合體字元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點畫組合而成的局部單位。比如“和”字就包含有“禾”與“口”兩個局部單位,就可以說“和”是由“禾”與“口”這兩個構件組構而成的合體字。能獨立成字的構件叫成字構件。不能獨立成字的叫非成字構件。構件省變指的是行、草書為了追求書寫的便捷,對正體字元(隸書和楷書)的構件通過不同的用筆 方法 ,既簡省其點畫數量又改變其結構形態的作法。行書對構件“艹”、“門”、“糹”、“走”、“爿”、“雨”、“足”、“各”等最為常見的省變形式。大量運用構件省變是行、草書字元構形最突出的特點。
行書的構件省變有兩種情況需要說明:
1、同一構件往往有不同的省變形體。行書在省變構件時,對同一個構件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省變,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方式進行不同程度的省變,因而往往會出現同一構件具有不同的省變形體的現象。例如“識”、“醉”、“得”三個字中的“言”、“卒”、“”、三個構件,通常都分別具有三個不同的省變形體。從這些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合體字元,只要其中一個構件有了不同的省變形體,那麼這個字元也就有了不同的寫法,同時也就構成了不同的體勢。因此,同一構件允許有不同的省變形體,從慣用文字上說,是造成同一字元有多種異寫的主要原因;從書法藝術上看,則是追求體勢變化可供選擇的重要途徑。試看“醉”字和三個“得”字的不同體勢,就主要是利用了右旁構件的不同省變而獲得的。
2、少數不同構件省變後的形體混同。在行書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某些原本不同的構件經過省變之後形體不僅趨於相同,並且還可以在一部分字元中混用無別。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省變構件的混同。例如“彳”、“氵”,原本是兩個完全不同形的構件,它們在楷書中是絕對不能混用的,可是在行書中經過構件省變之後,這兩個個不同構件卻有了一個完全相同的省變形體,並且還可以在“德”、“須”、“法”等字元中混用而不需加以任何的區別。同樣“米”、“半”、“采”作為構件在字元的左旁也都可以省,.而混用無別,“衣”、和“示”在左旁有時也都省,等等。這種少數不同構件省變之後形體趨於相同而混用的現象,主要出現在部首或偏旁之中。有的幾乎可以通行於由它們所參構、所處方位也相同的所有常用字元。比如從“衣”的初、被、褲、裱、衫、袖、裕、裙、褥等字,其“衣”在左側,與從“示”相同。
四、沿用篆書或隸書異體的構形,在瀏覽和臨習歷代行書法書的時候,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些字元的構形跟通常的楷書對應不上,卻與篆書或隸書的某一異體相符合。例“才”和“眉”是沿用篆書的構形,“乘”、“發”、“虛”、“焉”、“般”則是沿用了這些字在隸書中的一種異體的構形。這實際上是一種運用行書的點畫用筆來寫篆隸構形的現象。對於這樣的現象,如果只熟悉通行的楷書而不了解漢字今文字的發展歷史就難於理解,對於類似上述這樣一些行書字元也就不容易辨識。
行書沿用篆隸構形現象的產生,除了字元的演變和發展的歷史原因之外,也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後世的一些書家,為了追求其某種藝術情趣或風格而故意用行書的筆法來寫篆隸的構形。例如“眉”字的寫法,即屬此類。自稱六分半書的鄭板橋,在其書法創作中就很喜歡這樣做。
② 行書書法四大家的優秀作品
中國的書法種類繁多,行書便是其中的一種,千百年來,以行書著名的書法家非常之多。其中王羲之、 歐陽詢、 顏真卿 、蘇東坡被稱作行書四大家。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書法四大家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書法四大家作品欣賞
行書書法四大家作品圖片4
行書四大家的基本簡介
行書四大家一:
姓名:王羲之
簡介:
王羲之(303-361),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王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王羲之蘭亭序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現在住址存於革命老區山東臨沂蘭山區,受其影響命名了洗硯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硯池街上。
行書四大家二:
姓名:歐陽詢
簡介:
歐陽詢(557一641年),漢族,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並有多人評論。
行書四大家三:
姓名:顏真卿
簡介: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顏師古五世從孫 、顏杲卿從弟,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郡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凜然拒賊,終被縊殺。
顏真卿創立“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
行書四大家四:
姓名:蘇軾
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1] [2]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③ 行書書法精選作品
怎麼樣才能寫好一副精美優秀的行書書法作品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書法精選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書法精選作品欣賞
行書書法精選作品圖片4
“三大行書”的文化內涵
由於書法獨特的文化性,所以在書法史能留下名字的書法家通常首先是個文人,傳世的書法名作也不只體現出單純的技巧高妙,更重要的是書法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的《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就是這種極富文化性的代表作。
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而不是王羲之的手札或尺牘,或者別的書家的什麼作品呢?這個問題一定要從《蘭亭序》誕生的整個時代背景進行考察。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以及自然災害的破壞,損害了傳統的天人和諧關系,這使得時人對傳統的價值標准和信仰追求進行否定和摒棄,重新思考天人關系,追問人的生命價值,玄學由此興起。這促使魏晉士人對自己作為個體獨立的人而不是天人感應的人進行重新體認,人的氣質、才性、容止、神采、風貌、情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所以東晉名士所構建並實踐的玄學人格,在於游心於淡,出處同歸,寄情山水以及人性在自然中的適意舒展。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蘭亭之會,既是一次藝術活動,更是玄學人格在大自然中的展示。
這些文化意義突出表現在王羲之書法中的“內擫”筆法上,《蘭亭序》通篇用行書寫成,整體上規整有序,轉折處表現出刻意的內擫,這是一種理性克制的情感,不同於王獻之“外拓”的浪漫奔放。這不能說和王羲之“坐而獲逸”的思想無關:既然在位為官經世為民,這情感必須有所節制;但同時又滿懷隱逸求仙的自由之心,則情感韻味又會抑制不住地流露。這種有節制被約束的情感即是魏晉之“韻”,是後人始終追慕不已的高格。因此,作為書法的《蘭亭序》飽含了王羲之那種人格的灑脫自由以及對人生宇宙的感嘆情感,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思想印記被不自覺地刻在每筆每畫上了。正是這些才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的美名。如果抽去《蘭亭序》的文化背景,那它不過是一篇更精巧的作品而已,無法讓人真正動容。
被尊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追祭侄子的一篇草稿。安史之亂中顏氏家族抵禦外侮,其兄侄為國壯烈犧牲,家族“巢傾卵覆”,他悲痛欲絕,忍著巨大傷痛,揮筆急就,不計工拙,一氣呵成。用筆之間情如潮湧,多處寫至枯燥,行筆遲澀,筆勢連綿絞轉,字里行間滲透著飽滿的情緒張力,悲憤激昂之情溢於字間。當代書法家曹寶麟評道:“正是在無心於書的創作狀態下任情恣性地揮灑,才不期而然地達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唐代書法是個“尚法”的時代,楷書的規范在那時候最終確立,連張旭懷素的狂草也是緊守法度。顏真卿有很多法度嚴謹的作品,而這篇《祭侄文稿》顯然不能作為法度技巧最高的代表,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其最富盛名之作,主要是因為這幅作品背後動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被奉為“天下第三行書”的蘇軾《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生活慘淡之時所作。當時的蘇軾,生活窮困潦倒,精神上鬱郁不得志,處於人生的低谷,如此情感一寓於書,造就了《寒食帖》的起伏跌宕,氣勢奔放,筆墨與情感融為一體,書為心畫,動人心魄。作品的前面三行筆觸輕快簡潔,間距疏朗,有一種冷清寂寥,情感都在可控制范圍之內。而第四行“蕭瑟卧聞”筆觸加重,蘇軾典型的偃卧筆法出現,情感開始變濃。進入第二首詩“春江夜入戶”,用筆明顯濃重,有了前一首的情感鋪墊,可以看出作者內心情感痕跡的變化,逐漸進入了忘我狀態。心手相應,悲嘆之情抑制不住,通過加重筆墨色塊、強調用筆轉折才能抒發心中之塊壘,這是一種純任自然的書寫。“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兩行瞬間緊湊壓抑,密不透風,到“但見鳥銜紙”的“紙”字最後一筆劃出長線,內心情感失去控制,心中抑塞之情一泄千里。情感進行到這里是一個高潮,也是一個舒緩點,蘇軾在這里一定望著窗外長吁了一口氣,重新蘸了蘸墨。在最後兩句“也凝哭窮途,死灰吹不起”中,筆觸更加厚重,生命畢竟悲苦,但已然升華,生活的凄涼在書法中得到超越。因此,這種書法作品是與生命密切相聯的,它不是形式也非內容,而是一個完整生命體,由此成為中國書法藝術中的傳世之作。
④ 啟功行書經典書法作品
啟功自幼喜愛書法,是當代負有盛名的書法家。啟功曾被稱為“詩、書、畫”三絕。此外,啟功亦精於古代書畫和碑貼的鑒定。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啟功行書經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啟功行書經典書法作品欣賞
啟功行書經典書法作品圖片4
啟功先生的人物簡介
啟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人,滿族。中國書法家、畫家、文物鑒賞家和鑒定家。曾為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九三學社顧問、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
啟功自幼喜愛書法,是當代負有盛名的書法家。啟功曾被稱為“詩、書、畫”三絕。此外,啟功亦精於古代書畫和碑貼的鑒定。
啟功對學生遲殿寬說:“字,只要寫得好看就成了,本無法。”
自述
我叫啟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滿族人,屬正藍旗。我的老伴兒叫章寶琛,比我大兩歲,也是滿族人,我習慣地叫她姐姐。
我既然叫啟功,當然就是姓啟名功。有的人說您不是姓愛新覺羅嗎?現在很多愛新氏非常誇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別人稱他姓愛新覺羅;別人也願意這樣稱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恭維。這實際很無聊。事實證明,愛新覺羅如果真的能作為一個姓,它的辱也罷,榮也罷,完全要聽政治的擺布,這還有什麼好誇耀的呢?何必還抱著它津津樂道呢?這是我從感情上不願以愛新覺羅為姓的原因。我雖然不願稱自己姓愛新覺羅,但我確實是清代皇族後裔。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晝,是乾隆皇帝的異母兄弟。乾隆即位後,封弘晝為和親王。我們這支就是和親王的後代。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顯的事業之一是書畫鑒定。我從實踐中總結了七條忌諱,或者說社會阻力容易帶來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挾貴,三、挾長,四、護短,五、尊賢,六、遠害,七、容眾。簡而言之,前三條是出自社會權威的壓力,後四條是源於鑒定者的私心。
行書的創作問題
1、開始練習行書前人提出不宜太大,大了不易掌握,以七八分見方的字為宜有一定道理。為了練習懸臂,也無妨選一些大一點的,又易於物色到的碑帖去臨習。如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黃山谷的松風閣詩等。主張初學行書先走一個路子,若是你能懸腕了,可以繼續寫蘇《洞庭》、《天際》等,然後涉獵百家,因為用筆是相通的。臨寫行書雖然比楷書來的自由,但也不能寫得太快,否則會形成信筆塗鴉,不但得不到碑帖形質,更談不上得到碑帖的精神。凡臨一種帖,其過程都要先求形似,然後到神似。臨習行書帖,比臨楷書還要難一些,不但要像楷書那樣學它的筆劃、字體、結構,而且要加學筆劃與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布白和呼應關系。
2、寫行書不能理解為信筆,亦有其規矩。例如在偏旁、部首、字頭、字低、字框、整體結構都有著一定的規律。彳、亻、氵等,簡單說來,行書只是楷書的稍許簡化,筆劃相連點劃呼應強,大小懸殊,錯落有致而已。只要注意學習,掌握寫法規律,進步會很快的。
寫行書以雲書紙、玉扣、毛邊紙、連史紙為宜。因為這種紙發澀,有一定滲水性,可以增強腕力的練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物色不到這種紙,吸水的新聞紙或粗糙的一點的草紙也很好。印刷過的報紙也能練習,如果開始寫不直,下面可以放著帶格子的紙。
3、寫行書,視其字的大小,宜用大楷中楷羊毫(鋒長一點更好)或兼毫,這種兼毫要羊毫成分多,紫毫成分少,如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為佳。但要看臨什麼帖,如果你臨王羲之的《聖教序》、文徵明的《滕王閣序》、褚遂良書《枯樹賦》、歐陽詢《張翰帖》、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米南宮的《游虎丘》等碑用中性筆為宜。用中性筆或偏硬一些的為好,比如大白雲、小書畫筆、脫穎小狼毫等。你寫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用軟性的羊毫為宜。關於臨用範本問題:可以根據個人喜愛選擇。為了方便選擇,提供幾個易於物色到的範本。挺拔俊秀一路的有:懷仁集王羲之的《聖教序》和《蘭亭序》。歐陽詢的《張翰帖》。褚遂良的《枯樹賦》。文徵明的《滕王閣賦》。遒媚大方,自然流暢的有:顏真卿的《祭侄稿》。柳公權的《蒙詔帖》。鮮於樞的行草墨跡。趙孟頫的尺牘詩翰。形態別致,筆劃勁挺的有:米南宮的《蜀素帖》。楊凝式的《韭花帖》。豐腴寬舒、大氣磅礴的有: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天際烏雲帖》。黃山谷的《松風閣》
⑤ 鋼筆字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鋼筆字行書書法要怎麼樣才能寫好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鋼筆字行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鋼筆字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鋼筆字行書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基本筆法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基本筆法
一、側筆法
行書的側點多是有斷有續,運筆以方便流暢為原則,強調相互呼應和態勢。
二、橫筆法
橫畫除斷畫以外多是上連豎畫,下連第二橫畫及點撇。
三、豎筆法
行書豎畫接近楷書懸針、垂露法,但它按運行去向,出現帶鉤和曲鉤或化成點的姿態,造成顧盼之勢。
四、鉤筆法
行書鉤筆有以豎代鉤,即豎畫收筆時暗中回鋒,引而不發。另外還有:長鉤、曲鉤、短鉤、背拋鉤、戈鉤、回鉤、龍尾鉤等等。長鉤往往和撇筆相連,背拋鉤同楷書的背拋鉤,但行筆時駐、蹲筆時間短;戈鉤如同楷書戈鉤,但其運筆快,回鉤,用於成橫勢的短捺鉤,龍尾鉤如同楷書龍尾鉤,但其運筆稍快。
五、撇筆法
有帶鉤長撇,收筆時回鋒時出鋒即成帶鉤。長斜撇,是將豎筆斜向撇出。另有短斜撇、平撇等。
六、提筆法
有長提、反提、短提等。長提多用於才旁(提手旁),收筆時注意和其他筆畫呼應。反提是筆鋒落紙後回鋒向上斜挑,連接第二筆。短提多用於土旁或往右反鉤,筆勢斜而平出。
七、捺筆法
有平捺和斜捺。平捺多用於走字部首的字,斜捺使用多。平捺又可分平曲捺、平直捺、半圍平直捺、短帶回鉤平直捺等。平曲捺是最常見的捺筆筆勢,運筆時斜曲而平,收筆多用方筆,如同楷書捺筆的筆法。平直捺,橫直而暗帶回鋒,半圍平捺筆如同平直捺,不回鋒而是順鋒往上挑。帶回鉤平直捺如同平直捺,回鋒時出鋒。斜捺分斜捺化點、斜長捺、斜短捺、斜短捺化點等。斜捺化點中帶有暗回鋒。斜長捺指斜度45度角,如楷書捺筆。
⑥ 行書書法優秀作品賞析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只不過流走一些(所以稱為“行”)罷了。因此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所以行書又會被稱為行楷,或者行草。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書法優秀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書法優秀作品欣賞
行書書法優秀作品圖片4
行書基本筆畫的應用
行書是楷書與草書的結合體。他既具備了草書的幸運流暢又具備了楷書的端正大方。行書快而穩,圓而折。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就學習行書,相對於篆書而言稍稍簡單。同時寫得一手好字也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行。那麼在學習行書時,應當掌握哪些要點呢?
1、點。行書的點與楷、草相比,多採用又斷又連的方法,如寫三點水和“以”字時,都是兩點相連,一處斷開。
2、橫。橫的運筆都要注意上下俯仰的引帶關系,凡是橫上接筆的都要挑上,凡是橫下有筆畫或接寫下一字時,都用帶下橫相呼應。
3、豎。近於楷書的懸針、垂露,可依楷字的方法去寫。有的豎因連接下筆而有一種圓曲的帶鉤豎,和照應左邊的向左豎,還有呼應右邊的向右豎。數字密排時,也可用一個加長的懸針豎疏透一下。
4、撇。行書撇勢一部分出鋒,一部分要引帶下畫而不出鋒,這種撇叫回鋒撇;有的斜撇要在上端帶出筆畫,可以用挑鉤帶上,這種撇叫做挑腳撇。
5、捺。在一個字里有兩個捺筆時,上捺用反捺,出鉤可以稍長、帶起下畫。在一連兩個字都有雙捺時,也可一用長捺,一用反捺以取變化。
行書的捺最富於變化,在一篇字里,可以多種捺法交互使用,如回鋒捺,是把捺筆寫到收尾處又回鋒收筆;圓捺用在走之旁,末尾也須輕輕帶住。
6、提。行書提筆除近楷書的一種寫法外,還有兩種連接上一畫的提法,如寫提手旁時,是用鉤帶起提筆;寫衣旁時,是用上撇帶出個長提,寫法是寫撇取虛筆。到撇尾又頓筆上提,改用實筆,形成撇提,這一提相連的折筆,勢在引帶下筆。
7、鉤。行書環轉的筆勢增多,帶來了筆勢變化的不同,適量地減少了橫、直筆畫,如寫左向的豎鉤時,可以變的圓曲一些,稱為左曲鉤。鉤須右向時,也要圓曲轉過,稱為右曲鉤。不向左曲或右曲的就不能露出方折的刻板鋒棱,應要流暢飽滿,顯出精神。鉤多是上挑的,鉤多了使行書的行氣不便與下畫呼應,所以行書里有一種反鉤,就是到出鉤處不出鉤,反而回鋒折過,把筆帶向左下,但是反鉤只適用於浮鵝鉤,不適用於戈鉤。
8、折。折在行書中有方、圓兩種折法,方筆折法與楷書差別不大,圓折筆在行書中用的范圍較大,常見的寫法是逢折處都是提筆圓轉過去,不再頓鋒另起,更不露方折鋒芒。許多筆畫的牽針引線,也靠這種圓折轉遞。折筆穿插在行書中,起到靈活調度筆畫的作用。
⑦ 行書書法家作品欣賞
我國有很多知名的行書書法家,這些著名的書法家,創作出來的著名書法作品,會是怎麼樣的藝術品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書法家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書法家作品欣賞
行書書法家作品圖片4
行書的練習技法簡述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准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以歟側代替平整;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以圓轉代替方折;說起行書的起源,這裡面還有一段難為人知的小故事呢,相傳有兩種說法。
一、據張懷《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二、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⑧ 行書優秀鋼筆書法作品欣賞
在優秀的行書鋼筆書法作品中,我們會看到什麼樣的書法藝術。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樣的書法世界。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優秀鋼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優秀鋼筆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優秀鋼筆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用筆特點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書的用筆的特點是:起筆如楷,運筆如草,點畫應接,筆斷氣連,主筆沉著,連筆輕細。
一、落筆行筆收筆行書書寫時,每一筆點畫都有落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
1、落筆:指的是開始書寫點畫時的起筆;
2、行筆:指的是書寫點畫的中間運筆;
3、收筆:指的是書寫點畫結束時的用筆。
如橫畫,左為落筆,中為行筆,右為收筆。如豎畫,上為落筆,中為行筆,下為收筆。如撇和捺,頭為落筆,中為行筆,尾為收筆。落筆有輕有重,行筆有快有慢,收筆有回有露。
二、提筆按筆
行書的用筆很講究提按,這起到點畫粗細變化和節奏的輕重作用。
1、提筆:就是筆從紙面提起。提筆要輕,筆跡要細;
2、按筆:就是筆在紙上按下。按筆要重,筆跡要粗。如:“毛”字的短撇和“領”字的斜撇,右上粗,左下細,都是先按後提;如“拉”字的平挑和“鋼”字的斜挑,左下粗,右上細,也是先按後提。提筆與按筆,在用筆上總是結合著使用的。
3、翻筆折筆不論翻筆還是折筆,都要求用筆慢而有力。
⑨ 行書書法作品
如下:
1、行書書法作品,如下圖所示:
⑩ 書法作品欣賞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脫胎於隸書,萌生於東漢而成形於魏晉,至東晉趨於成熟。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行書書法作品欣賞,希望你們喜歡。
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書法作品欣賞圖片5
行書三大系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脫胎於隸書,萌生於東漢而成形於魏晉,至東晉趨於成熟。蘇東坡說:“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張懷也說:“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行書較楷書簡約、流暢,較草書易識、易學、實用。王羲之行書是行書的極至,他被稱為書聖,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行書名家百出,行書風格多樣、個性豐富。
行書分類大致可歸納為三大系:
一、二王行書
由王羲之、王獻之所創,後世文人書家無不直接或間接受到王派行書體系的影響,代表書家有米芾、趙孟頫。
二、顏體行書
顏真卿所創,他在傳統筆法中摻入篆籀筆意,結體變背勢為向勢,易方為圓,代表作有《祭侄稿》、《爭座位帖》等。顏體行書的出現改變了王書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後世的行書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從而推動行書體系風貌的變化和發展。
後世書壇宗王宗顏此起彼伏,時隱時現,或互相摻雜融合,使書壇更加絢麗多彩,生氣勃勃。
三、魏碑行書
清代書家將魏碑的體勢和用筆化入行書中形成的一種行書。代表書家有趙之謙、何紹基等。
筆墨趨於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艷,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
何紹基書法從顏真卿出,生動圓熟,是繼鄧石如後,極力推崇碑學。他主張“書家須自立門戶”。執筆用回腕法。這種執筆法遠離正常生理習慣,故每次寫字須“通身力到”,每次寫完“汗濕襦衣”。筆意縱逸超邁,融厚有味。
行書臨帖建議
1、臨帖是對行書理解力和功力的總和。
臨帖要堅持讀、摹、臨三結合,讀以得其趣,通過讀將範本中的點、畫、構、勢、結體等特點深深印入腦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韻不能離開結構,在讀的基礎上就要專心致志於字跡中,記准各種字型;臨以得其意,經上兩步的努力,這一步就會如魚得水,再略參己意,發韌自己的積累,進入准創作。
2、學習王體行書以臨摹《聖教序》為宜
要把握此帖的藝術風貌和特徵,如筆致遒潤儒雅、字態俊麗秀逸、氣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筆內掖收斂,線條瘦硬勁挺,點畫的組合、偏旁的揖讓、牽絲映帶、筆勢字勢等純出自然。通臨時注意糾正線條拖沓纖弱,即骨不健、氣不暢、墨不沉等通病。在通臨的基礎上,就要打好攻堅戰,從字型、字勢,筆型、筆勢及筆畫的粗細對比、墨色變化(可參照蘭亭墨跡)等方面,一個字一個字地過關。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達到在創作作品時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練程度。
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說書法的內行與外行的區別,往往取決於細微的一點點上,所謂“纖維向背,毫發死生”是也。所以臨寫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細節,包括筆畫位置、粗細長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濃淡枯濕、筆畫及字形的揖讓、呼應關系等,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不放過,以訓練、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聖教序》的基礎,學《蘭亭序》就容易得多,並重點學章法、貫氣及細微之處;然後再學王之諸手札,學習王羲之怎樣因字賦形、因情謀篇等等。
3、對於“氣”的貫通和“勢”的生發的學習。
行氣,當然與熟練程度有關,但關鍵是要有這個觀念,無論是“讀”、“臨”或“創”,有無這個觀念是大不一樣的,可從古今書論中找這方面的論述,仔細閱讀體會。
4、黃庭堅行書筆勢縱橫。
黃庭堅書法點畫開張,雖是輻射式結構,但並不疏鬆;體勢欹斜,但並不傾倒。《松風閣詩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點都有充分體現。臨寫時需注意體察黃所追求的“筆中有物”的內涵之美,或曰“氣韻”相勝。
5、學米芾起步還是比較高的
要臨好此帖,首先要對米芾書法的總體特點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藝術特點,然後對其用筆、結構、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細研究,特別是用筆的特點更要細究、掌握、記熟、會用,改變自己的用筆習慣;對字型要背下來,達到創作時能熟練運用的程度,切忌只臨個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筆鋒詭異,筆致滋潤華麗,非常講究筆力和筆勢。力倚勢所生,勢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筆勢酣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