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唐玄宗半披發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唐玄宗半披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11 02:19:05

❶ 唐朝服飾的唐朝冠服制度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宮廷日常服裝稱為常服,常服具有時代的特徵。
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 按照服裝的穿著場合,唐朝 天子的服裝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
其中,唐朝天子服裝,又可以做如下分類: 冕服: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綉冕、玄冕,統稱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發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這里指皮製的弁服) 幘服:黑介幘、平巾幘 帽服:白紗帽 大裘冕 ,是天子服飾中規格最高、最為莊重的一款衣服,只在天子祭拜天神、地神的時候穿。「大裘冕」,顧名思義,就是身穿「大裘」,頭戴「冕」。
《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六寸,玄裘纁里,已下廣狹准此。金飾,玉簪導,以組為纓,色如其綬。裘以黑羔皮為之,玄領、褾、襟緣。朱裳,白紗中單,皁領,青褾、襈、裾、革帶,玉鉤、暐,大帶,素帶朱里,紺其外,上以朱,下以綠,紐用組也。蔽漆隨裳。鹿盧玉具劍,火珠鏢首。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六彩,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廣一尺。小雙綬長二尺一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朱襪,赤舄。祀天神地祇則服之。」
大裘冕因為不是很實用,很快就被廢置了,雖然令文上依舊保留,但實際上,唐朝皇帝很少穿著。唐朝的衣服令在唐初開始制定,武德四年實施(公元621年),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廢,時隔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這35年顯得太過匆匆,雖然大裘冕依周禮、遵古制、質古樸,但因其不夠實用、不夠美觀而被廢,取而代之的便是華麗麗的袞冕。
袞冕 ,在皇上眾多禮服里排在第二位,僅次於大裘冕。諸祭祀及廟(各種祭祀和祭拜宗廟)、遣上將、征還、飲至(慶功宴)、踐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禮)、納後(冊封皇後)、若元日受朝(農歷正月初一大朝會),的時候穿著。顯慶元年,李治同志聽取了長孫無忌的建議,修改禮令,廢大裘冕,改穿袞冕,自此之後,祭天地的時候,皇上也是穿袞冕的。
據《舊唐書﹒輿服志》 中記載:「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領為升龍,織成為之也。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綉龍、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帶、大帶、劍、佩、綬與上同。舄加金飾。諸祭祀及廟、遣上將、征還、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後、若元日受朝,則服之。」
袞冕,冕上用金飾,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請注意,袞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組為纓,顏色跟綬帶的顏色一樣(黑色),黃綿所制的小球。懸於冠冕之上,垂兩耳旁,以示不欲妄聽是非,導以玉簪。黑衣,淺紅色的裳,十二章紋,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裙子上綉有四種章紋: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領都綉以升龍的章紋。(十二章紋中,日、月、星分別繪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後衣領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負七星)十二章紋中,龍、山及其之後的章紋,每種一行,一行十二個。內穿白紗中單,黼領(黼,十二章紋的一種,黑白相間的衣領),青色的袖口、衣緣、大襟,並綉以黻紋(黻,十二章紋的一種,青黑相間的花紋)。韍(蔽膝)上銹龍、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飾,如:革帶、大帶、劍、佩、綬,都和大裘冕的一樣。舄加金飾。 袞冕的穿著場合比較多,在皇帝眾多禮服中屬於最為華麗,上身率最高的。穿著場合:諸祭祀及廟(各種祭祀和祭拜宗廟)、遣上將、征還、飲至(慶功宴)、踐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禮)、納後、若元日受朝(農歷正月初一大朝會),的時候穿著。顯慶元年,李治修改禮令,廢大裘冕,改穿袞冕,自此之後,祭天地的時候,皇上也是穿袞冕的。
常服 ,是唐朝天子眾多服裝中上身率最高的服裝。常服,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圓領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氣的服裝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時都可以穿,只不過赤黃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配成一套。自貞觀之後,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場合都只穿常服了。
《舊唐書 . 輿服志》 :「其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於戎事。自貞觀已後,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武德初,因隋舊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開始的時候只是黃色的袍衫,後來逐漸改用赤黃色,所以明文規定,士庶不能穿赤黃色的衣服。此後,赤黃色也就成了皇帝專用服色,也逐漸演變成了皇權的象徵。唐玄宗時,安祿山稱帝,穿的就是赤黃衫。五代後周末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其為天子,這便是「黃袍加身」的由來。這里所指的都是赤黃色,其它的土黃色、淺黃色什麼的,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並沒有禁止。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祭服或朝服);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公服或常服)。
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讌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裲襠、半臂、褠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襈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褠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簡言之,唐代百官常服(註:常服不可入祭禮與重大朝會)承襲前制,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襕袍。初唐、盛唐時受胡族風尚影響流行窄緊直袖式樣,中晚唐以來胡風,流行傳統寬衣大袖。與常服配套的首衣是襆頭,足衣為烏皮六合靴,飾物有腰帶、魚(龜)袋等。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 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躞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 在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僅規定「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緋綠」。到了唐代為進一步鞏固常服的禮儀規范,制定了詳細的律令格式。品級差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品色制度與章服制度。
(1)品色制度(兼及腰帶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員散官品級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顏色、質料、紋樣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帶飾物規定)
武德四年(621)制定初步的常服規范,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綾及羅,其色紫,飾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綾及羅,其色朱,飾用金。六品以上(下),服絲布,雜小綾,交梭,雙紃,其色黃。六品七品飾銀。八品九品鍮石。」
貞觀四年(630)二次下詔修訂:「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婦人從夫之色。仍通服黃。」
貞觀五年(631)敕七品以上服龜甲雙巨十花綾,其色綠。九品以上服絲布及雜小綾,其色青。
上元元年(674)詔:「一品以下文官,並帶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帶手巾、算袋者亦聽。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金帶。五品服淺緋,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鍮石帶。」
——至此奠定唐代服色制度基礎。後世皇帝只是適時加以調整——
文明元年(684)將八九品的青色改為碧(因為青布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易與紫色相混)。
景雲年間(710-711):「九品以上一品以下,文武依上元故事,帶手巾、算袋。武官咸帶七事韋x(x代古字無法輸入,字形類牒),並足。其腰帶,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並用金。六品七品並用銀。八品九品共用鍮石。」
太和六年(832)右僕射王涯准敕:「親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後,服色用紫,飾以玉。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飾以金。七品以上,服色用綠,飾以銀。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飾以鍮石。應服綠及青人,謂經職事官成及食實祿者,其用勛官及爵,直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礪、紛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黃,飾以銅鐵。其諸親朝賀宴會服飾,各依所准品,諸司一品、二品許服玉及通犀,三品許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許通服綠。」同時常服紋樣制度進一步規范化:「三品以上許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袍襖。四品五品,許服地黃交枝綾。六品以下常參官,許服小團窠綾,及無紋綾,隔織獨織等充。除此色外,應有奇文異制袍襖綾等,並禁斷。」
總括之,顏色從高到低依次為:紫——緋——綠——青(後改為碧)。
而腰帶飾物從高到低依次為:玉——金——銀——鍮石。
至於黃,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政府規定的服裝色彩制度,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徹底地執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於袍衫之內,穿朱、紫、青、綠等色短衫襖,或在鄉間公開穿這些顏色的袍衫,故又頒布過禁令。
(2)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是常服發展至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官員隨身配帶魚(龜)袋的制度。《舊唐書 輿服志》:「自後(開元九年721)恩制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隨身佩魚的目的,一是用它作為朝君應見的憑證,二是用來明尊卑、嚴內外。
常服佩魚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卻經歷了一些有趣的變化:
高祖皇帝於武德元年(618)改以往的銀莬符為銀魚符。魚袋雖配發給四品五品職事官,但退體後要交回。三年後高宗皇帝人性化是調整為五品以上薨亡者不須追收魚袋。咸亨三年(672)令京官四品五品職事官佩銀魚。武後時期將佩魚范圍擴大至地方諸州長官,並於天授元年(690)改內外所佩魚並作龜(因玄武與武姓相合),又初次規定三品以上用金飾龜袋,四品用銀,五品用銅。
中宗時期又恢復佩魚之制,但與濫授官職同步,開始讓散官佩魚,只是沒正式將魚袋與常服服色相連,並且去任即解去魚袋。睿宗時則將魚袋之制與常服服色相連:「著紫者金裝,著緋者銀裝。」
玄宗時佩魚范圍擴大,後許終身佩魚:「開元初,附馬都尉從五品者假紫、金魚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袋,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中書令張嘉貞奏,致仕者佩魚終身,自是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章服制度至此完善明確。
章服制度化之後,百官請緋、紫之服,必須經過朝廷嚴格考核,且依據官員的具體狀況區別對待,夠資格者方才授予。此外,晚唐針對頒受章服混亂之況,進一步從體制上加以規整。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後,也在不斷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漢傳統,從服裝配套、服裝質料、紋飾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❷ 唐朝時期男子發式

唐代的冠帽制度

(一)襆頭
秦漢時期華夏地區身份高貴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賤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發。在關西秦晉一帶稱為絡頭,南楚湖 湘一帶稱為帕頭,河北趙魏之間稱為幧頭,說或稱之為陌頭。使用時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後腦向前把發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在 當時青年男子中間,認為是一種美的打扮,所以樂府詩《日出東南隅行》有「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之句。東漢以來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則用較完整的幅巾包 頭。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將幅巾戴法加以規范化,並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北周書?武帝紀》說,「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將幅巾疊起一角從前額 向後包復,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所餘一角自然垂於腦後,就像現在有些女子包頭巾的包法。但在陝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陰隋墓、河南安陽馬家墳201號隋墓 出土的陶俑,頭上所裹幅巾,有兩角於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則回到頂上打成結子作裝飾,這種形式就成為初期的襆頭了。宋代俞琰《席上腐談》卷上, 說:「周武帝所制(襆頭)不過如今之結巾,就垂兩角,初無帶。」正與上述的情況相符。更進一步的襆頭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所說:「襆頭一謂之四腳,及四 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為什麼要在四角接上帶子呢,原因是先前的襆頭戴在頭上,頂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帶子,兩角在腦 後打成結後自然飄垂可成為裝飾,另兩角反到前面攀住發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觀。武漢東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襆頭,已可見到發髻隆起的外觀。到了唐 代,社會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風尚,所以又在襆頭內襯以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襆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宋郭若 虛《圖畫見聞志》卷一「巾子裹於襆頭之內。」這種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就是一種帽坯架,它可以決定襆頭的造型,開始是平頭小 樣,《舊唐書?輿服志》談到唐高祖武德時期流行「平頭小樣巾」。以後襆頭造型不斷變化,武則天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 英王踣(bó箔,仆倒)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 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這些襆頭式樣,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畫中都可找到。如西安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壽墓壁畫、咸陽底張灣貞觀十六 年(公元642年)獨孤開遠墓出土陶俑的襆頭,頂部較低矮,裡面襯的可能就是平頭小樣巾。禮泉馬寨村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鄭仁泰墓及西安羊頭鎮總章元 年李爽墓出土陶俑,襆頭頂部增高,似襯高頭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樣,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見到。天寶年間襆頭頂部像兩個圓球, 該式樣在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豆盧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見到。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於包裹巾子的襆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 羅、紗,並且有專門做襆頭用的薄質襆頭羅、襆頭紗。
襆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神龍 二年(公元706年)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中有這種形象。唐神龍年間(公元705年至706年)襆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 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襆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襆頭。到五代時,翹腳襆頭廣泛流行,《雲麓漫鈔》說「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 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後蜀)始以采漆紗為之,湖南馬希范二角左右 長尺余,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漢)始仕晉為並州衙役,裹襆頭左右長尺余,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文中開始把襆頭腳改稱 襆頭角,這種兩只長角橫直平展的襆頭,叫作展角襆頭,展角並不固定在襆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襆頭起初由一塊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最後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 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於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歷久不變,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才被滿式冠帽 所取代。明丘浚《大學衍義補》胡寅注指出,「古者賓、祭、喪、燕、戎事,冠各有宜。紗襆既行,諸冠盡廢。稽之法象,果何所側?求之意義,果何所據?」襆頭 從民間實用的包頭布起步,它的流行,沒有法象作什麼根據,也沒有什麼牽強的寓意,而它在中華服飾史中存在的時間竟那麼悠長,這對於發掘民族服飾文化演變的 規律,是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的。
(二)進賢冠
進賢冠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 形式也在變化之中,到明朝演變為梁冠。古代禮制講進賢冠,常說它前高7寸,後高3寸,長8寸。這里的長是指帽梁的長,與前高7寸,後高3寸的帽緣相接,就 成為前高後低的斜勢,形成前方突出一個銳角的斜俎形,稱為"展筒"。展筒的兩側和中間是透空的。在西漢,這種冠帽只罩套在頭頂的發髻上,用帽頍系於頜下以 固定之,戴上之後並不牢固。東漢時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幘,等於在冠下加了帽座。幘在古時本是勞動人民用來紮裹頭發不使散亂所用,兩端有帶子可以從頭上系於 頜下。秦時武士用赤帕裹頭,從前額向後腦包裹時疊出一條裝飾邊,稱為"顏題"。西漢時戴幘並不把頭頂全包住,因為幘也常是空頂的。據《續漢書?輿服志》記 載,公元前48年劉?#93;(shì音是)當皇帝(即漢元帝),因他的額上有壯發,常戴幘以為掩護,群臣仿之。這時的幘質料和做工當然就講究起來。到公元9年王 莽篡漢,他頭頂禿發,故把軟幘襯裱使之硬挺,將頂部升高作成介字形的帽"屋",這樣可以把禿頂掩住,這種有介字形帽屋的幘就是"介幘"。《續漢書?五行 志》說延熹年間(公元158年至166年),"京師幘顏短耳長",就是前低後高的式樣。《續漢書?輿服志》又說魏孝文帝(公元471年至500年)時,又 把顏題增高、顏題延長到後腦部位時再升高立起,使兩邊縫接處豎立成三角形尖耳狀,稱之為"耳",在耳的下方即帽圈的後面縫上披幅,名為"收"。東漢的進賢 冠可說是展筒與介幘結合的冠式。從出土人物雕塑和繪畫資料來看,晉代的進賢冠,冠耳已急劇升高,其高度與展筒的最高點相齊,展筒外廓由原來的〓形變化成∧ 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漸擴大並由尖角形變成圓弧形,而展筒則逐漸降低縮小,把介幘的屋與進賢冠的展筒融成一體,形成一種由顏題、帽屋及帽耳組合的新冠帽, 即唐代的平巾幘。
(三)平巾幘和武弁
平巾幘是和介幘、平上幘一個系統的首服。幘本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額頭上的布。王莽時做成有硬挺的頂部,可以覆罩整個頭部,接著出現了頂部呈介字 形屋頂的幘,是為介幘。此外,東漢時用一種平頂的幘作戴冠時的襯墊物,稱為平巾幘。西晉末年,出現了一種前面呈半圓形平頂,後面升起呈斜坡形尖突,戴時不 能覆蓋整個頭頂,只能罩住發髻的小冠,就是平巾幘(也稱小冠)。《宋書?五行志》講到晉末輿台所戴的平巾幘很小,而衣裳博大,成為風流時尚。《隋書?煬帝 紀》說大業二年規定,隋朝武官戴平巾幘、穿袴褶《隋書?禮儀志》說平巾幘就是把武弁施以笄導。河南安陽隋張盛墓出土瓷俑,手按儀刀,著〓襠甲,頭戴平巾 幘,是寶貴的形象資料,可知這時武弁和平巾幘是同一種冠式。唐代的平巾幘,幘身加大,幘後部的耳升高向外擴大,從正面角度看外廓像一個元寶的剖面,它與大 袖襦、大口褲、蹲襠鎧配套,腳踏高頭履,儀態威嚴。陝西禮泉唐李貞墓、陝西咸陽唐豆盧建墓出土陶俑,均有這種冠式和服飾打扮。其後更進一步增加紋樣,同時 幘身中間的方形屋消失,變為弧狀,如西安唐蘇思勖墓門線雕武士所戴,形式漸與進德冠相近。
(四)籠冠與貂、蟬
漢代的武弁大冠,是古代形如覆杯、前高後銳,以白鹿皮所做的弁和幘的復合體。但漢代武弁大冠不用鹿皮製作,而用很細的繐(細紗)製作,作好後 再塗以漆,內襯赤幘。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與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均曾出土漆〓紗弁,這種冠式在沂南東漢畫像石墓門橫額上也可見到。咸陽楊家灣 西漢墓從葬坑出土的戴弁陶俑,弁下有幘,也就是武弁大冠。西漢時武官一般不戴金屬的胄,而戴武弁大冠,東漢時,武士多穿甲胄而不戴武弁大冠,但出現了籠 冠,就是以一個籠狀的硬殼套在幘上,從造型看,是漢代武弁大冠的發展。南北朝戴籠冠的人物,在《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北朝各石窟禮佛圖、供養人像, 陶俑中都可見到。隋代的籠冠,外廓上下平齊,左右為略帶外展的弧線,接近一個長方形。唐貞觀(公元627年至649年)到景雲(公元710年至711年) 間的籠冠,外罩呈梯形,唐籠冠造型吸收進賢冠的特點而趨華麗,漸與通天冠、梁冠中的某些裝飾靠攏,最後演變為籠巾。
漢代中常侍所戴武弁大冠,有黃金璫附蟬及貂尾的裝飾。晉與十六國時期的金璫附蟬,據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及甘肅敦煌前涼汜心容墓,遼寧北票北燕 馮素弗墓等處出土實物,都是在金片上鏤出蟬形,再焊上金粟珠。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金蟬,蟬形與幾何紋組合鏤雕成一個裝飾牌,蟬目用灰石珠鑲嵌,背面再焊上 一片大小形狀相管金片,這金片就是所謂"金璫"吧。《隋書?禮儀志》引董巴《輿服志》說:"內常侍右貂、金璫、銀附蟬",則隋代蟬紋應該是用銀製作的。簪 貂尾的圖像,在敦煌莫高窟235窟唐垂拱二年壁畫,湖北鄖縣李欣墓壁畫中均有發現,但都是將貂尾直接插在平巾幘上的,平巾幘外未罩籠冠。在籠冠上插貂尾的 形象在北魏孝昌三年寧氏石室線雕人物中也有發現。到了宋代,不再簪貂尾而用雉尾代替,元明時期改插鵬羽。
(五)鶡冠
鶡冠在戰國秦漢時期已經作為武官的冠帽,在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金銀銅鏡上已有騎馬執劍身披甲衣,頭上戴弁,弁上插雙鶡尾的人物形象,西漢磚刻騎 射人物也有於武弁上插雙鶡尾的。山東嘉祥武氏祠東漢畫像石孔子弟子圖中的子路,於平上幘上戴一種雄雞冠,為勇士冠。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 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的記載相符。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的武士頭戴鶡冠,鶡鳥棲於冠頂,而唐代的鶡冠陶俑,把冠耳變作兩只鳥翅形,而鶡 鳥自冠前頂部作展翅俯沖的姿勢,頗為華貴生動,鶡的造型似雀。冠頂飾鷹的金冠,1972年在內蒙古杭錦旗戰國時期匈奴墓已有出土。
(六)通天冠與進德冠
通天冠是級位最高的冠帽,在山東嘉祥東漢武氏祠畫像石刻有身份榜題的王慶忌、吳王、韓王、夏桀等人物,頭上所戴都應是通天冠,其形狀與漢畫中 的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進賢冠是前壁與帽梁接合,構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頂端更高出一截,顯得巍峨突出。學術界認為通天冠正前方 高出的這塊前壁就是金博山,《隋書?禮儀志》稱它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傾斜,上面飾有蟬紋。唐代的通天冠,據新疆伯茲克利石 窟盛唐壁畫和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卷首畫所畫,其特點之一是顏題成為很規范的帽圈形。其二是整個帽身向後旋轉傾斜而不是向 前傾斜。其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縮小成圭形,上飾王字或附蟬。其四是在冠上飾有珠玉裝飾。其五是帽身飾有等距離的直線紋,就是通天冠的梁數《舊唐書?輿服志》 說通天冠有十二首,唐?王涇《大唐郊祀錄》卷三說十二首是天的大數,大概是應在12個月份的數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書?輿服志》說通天冠有 24梁,這大概是晚唐時的制度。拿唐代的通天冠與漢代的通天冠相比,則漢時古樸簡陋,而唐代則變成十分華麗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與宋明一脈相承。進 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華貴,為重臣所戴。

(一)發飾
1.假髻
隋唐五代婦女盛行高髻,不僅以假發補充,而且還像漢代巾幗那樣做成脫戴很方便的假髻,稱為「義髻」《唐書?五行志》:「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 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楊貴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拖河裡,黃裙逐水流。」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張雄夫 婦墓出土一件木胎外塗黑漆的義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屬簪的銹跡,此墓出土女俑頭上髻式與此相同,上繪精緻花紋。該地唐墓出土一件紙胎塗漆描花的頭飾,與峨 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種頭飾,惟沒有繁縟的花紋,出土時稱為紙冠,也可能為義髻之一種。此外回鶻髻也是假髻,巾子則是襯墊頭發所用。
2.發釵
隋代發釵作雙股形,有的一股長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長沙隋墓曾出土銀質鑲玉的發釵,釵首作花朵形,名為釵朵。中晚唐以後,安插發髻的發 釵釵首花飾簡單,另有專供裝飾用的發釵,釵首花飾近於鬢花。晚唐適應高髻的實用出現長達30厘米至40厘米的長釵,僅江蘇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陝西西 安、浙江長興等地也有發現。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長37厘米,釵頭有鏤空的雙鳳及卷草紋。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 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 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
五代時用細金絲盤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間的金首飾中,有一件雙蝶花鈿簪,用金絲盤成兩只相向飛舞的蝴蝶,兩翅滿鑲黃色琥珀。
4.步搖簪
唐代貴婦簪步搖,陝西西安韋泂墓壁畫,陝西乾縣李重潤墓石刻都有插步搖簪的人物形象。《楊妃外傳》說唐玄宗叫人從麗水取最上等的鎮庫紫磨金, 琢成步搖親自給楊貴妃插於鬢上。「雲鬢花顏金步搖」,是唐詩人對楊貴妃的描寫。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1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 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5.梳篦和寶釵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繪畫如張萱《搗練圖》、周昉《紈扇仕 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搗練圖》所畫插梳方法,有單插於前額、單插於髻後、分插左右頂側等形式。《紈扇仕女圖》仕女插梳方法有單 插於額頂、在額頂上下對插兩梳及對插三梳等形式。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養人樂廷瑰夫人花梳插於右前額,旁插鳳步搖簪,頭頂步搖風冠。至晚唐、五代, 頭上插的梳篦越來越多,有多到十來把的。榆林窟五代女供養人壁畫曹議金眷屬頭上都插有6把梳篦,金銀花釵,金鈿花及珠玉項鏈。元稹《恨妝成》:「滿頭行小 梳,當面施圓靨」。王建《宮詞》:「歸來別施一頭梳。」正說明這種插梳風尚。漢代梳多為馬蹄形,唐代把造型拉長成月牙形,五代以後,梳背變成壓扁的梯形, 宋仁宗時,髻高有至三尺,白角梳長一尺二寸的。隋唐五代作為頭飾的梳篦常用金、銀、銅製作,上飾精細的花紋,湖南長沙南門紙園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 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江蘇揚州三元路唐墓出土金鏨花櫛,高12.5厘米,背部半圓形,中央刻鏤卷草花葉和一對飛天,其中一個吹笙,一個持拍板,四 周繞以聯珠紋,鏤空魚鱗紋及纏枝梅花與蝴蝶相間,極為華麗。

❸ 求唐朝男女古裝名稱及服裝圖片,越多越好,還有唐代的頭發八寶名稱,簡單發髻名和常用的頭飾名稱,還有各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唐朝服飾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宮廷日常服裝稱為常服,常服具有時代的特徵。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
唐朝服飾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年代雖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纖繩均傳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
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到了唐代,冠服制度發展到十分豐富完善,對後世與國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祭服或朝服);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公服或常服)。
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讌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簡言之,唐代百官常服(註:常服不可入祭禮與重大朝會)承襲前制,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襕袍。初唐、盛唐時受胡族風尚影響流行窄緊直袖式樣,中晚唐以來胡風,流行傳統寬衣大袖。與常服配套的首衣是襆頭,足衣為烏皮六合靴,飾物有腰帶、魚(龜)袋等。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 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後,也在不斷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漢傳統,從服裝配套、服裝質料、紋飾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圓袍翻領後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唐朝女服較之其它朝代,具有強烈的自信心與流行意識,更加追求大氣飄逸與華麗絢爛。
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風俗-女著男裝
唐朝服飾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看得出來,皇帝也是抱著寬容欣賞的態度,並沒有呵斥女兒不守禮法。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案例。
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風俗-開放與束縛
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這樣的。實際上唐代婦女依然處在封建禮教的制約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開胸衫。古畫中人可以半裸胸,那也是養在內宅;歌女們半裸胸,則是以身體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半露胸」的繪畫,與「女著男裝」的案例,似乎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開放自由。但這其實只是一種片面的理解。實際上,武則天之後,唐朝社會對女性拋頭露面的情況愈加心懷芥蒂,「守本分、守婦道」為仕家大族對女性成員的通常要求。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對女性定立的規章制約,很多教條書籍就出於唐代。
雖然,女性在唐代對社會地位的追求出現了勃發期,但就歷史長河來看僅是曇花一現。「走出去」的途徑只有偏向放縱肉體取悅於男性掌握的權力階層,另一種對社會地位權利的呼喚則很快湮沒在男尊女卑的傳統風俗下了。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規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飾對虎,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玉鈐衛飾對鶻,左右金吾衛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後又規定千牛衛飾瑞牛,左右衛飾瑞馬,驍衛飾虎,武衛飾鷹,威衛飾豹,領軍衛飾白澤,金吾衛飾辟邪,監門衛飾獅子。唐太和六年又許三品以上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襖。這類紋飾均以刺綉,按唐代服裝款式,一般應綉於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戰場上馳騁的都是人披馬甲不具裝的輕騎,步兵甲占步兵人數60%,《唐六典》記唐甲有13種,即明光甲、光西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
鎖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說的環鎖鎧,《晉書·呂光傳》記載前秦呂光在進攻龜茲城時見西域諸軍甲如連鎖,射不可入,隋唐時西域康國向中原朝廷進貢過此種鎧甲。唐代將此種鎧甲分成大中小三種型號,按體型高矮分給戰士使用。《唐六典》武庫令中記載著弓、刀、甲的種類,盾則改名彭排,計6種,即藤排、團排、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據註明,藤、團、漆、木都是古制。
五代鎧甲戎服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唐胄甲1
隋唐五代服飾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中國古代漢族婦女的發型隨著年齡和身份的變化而變化,年幼時以梳丫髻為多,成年後則改梳丫鬟,出嫁時將發鬟改為發髻,再配以金、銀、花鈿、珠寶裴翠等首飾形成一種富麗華貴,雍容富態的裝飾風格。從「唐代婦女發髻樣式對比圖」(圖1)中可以看出,唐代婦女的發髻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眾多造型美麗的發髻引來了唐代及後世文人的由衷贊美。見諸於各類文獻記載的唐婦女發髻名目繁多,有雲髻、丫髻、螺髻、雙垂髻、烏蠻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種。唐代文學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1] 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時有半翻髻、反綰樂游髻;唐玄宗時宮中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愁來髻、歸順髻、鬧掃妝髻。《妝台記》[2] 中有半翻髻,又梳反綰髻、樂游髻、開元中,梳雙鬟、望仙髻及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梳歸順髻,帖五色花子,又有鬧掃妝髻。

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
唐代女俑發型的時代特徵,鮮明而突出。從出土的紅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發型中可以概括為上梳、平梳、下梳三種發型。這幾種發型恰好從側面反映了唐朝國勢由興盛轉為衰敗的過程。早期上梳發型,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美,與初唐的百廢待興相對應;中期平梳發型,展現出一種厚重平實的成熟美,與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對應;晚期下梳發型則傳達出一種散漫疏懶的病態美,與晚唐的衰敗相對應。

❹ 古人的發型是怎樣梳的,哪位同志知道,請告訴哦

樓上,你發的是現代的啊!人家要的是古代的......
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尚不存在審美觀念,同時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著頭發,任憑其自然生長,還未萌發修飾頭發的念頭,發型與發飾就更無從談起了。直至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才漸漸萌發了追求美的意識,修飾頭發的實踐使得各種發型與發飾被創造出來。頭發由自然披散演變到束發盤起,並用小樹枝固定,這樹枝便成為簪子的起源。
傳說炎帝時,男女分工已經很明確,男主外,女主內,這為婦女追求美觀的發型創造了物質條件。當時,婦女的發型主要有三種,即披發、椎髻和編發。
披發。披發亦稱「散發」,是我國最古老的發型之一。我國青海柳灣出土了一個彩繪人像陶壺,壺上描繪了一個赤裸的婦女,其頭發呈披散狀,是典型的披發發型。披發這種古老的發型在時間和空間上皆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就時間上而言,直至建國以前,我國獨龍族婦女仍然披發,前額齊於眉毛,左右齊於耳朵,後面披散在肩上,長則以刀截之。就空間上而言,披發在我國許多地方皆存在。如雲南出土了一件西漢的青銅器,上面就有滇族婦女披發的圖象。
椎髻。椎髻又稱「椎結」,意為將頭發結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國古老的發式之一。《漢書?陸賈傳》後顏師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魏學洢《核舟記》亦有關於「椎髻」的記載,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最早的發型,它的出現是中國發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為挽發成髻,頭發自行纏繞,沒有束發的頭飾。《事物紀原》引《二儀實錄》載:「燧人氏時為髻,但以發相纏,而無物束縛。」二為以繩束發成髻。《事物紀原》載:「至女媧之女,以羊毛為繩,向後系之,後世易之,以絲及采絹、名頭巾,繩之遺狀也。」三為以笄貫發成髻。上個世紀70年代,在我國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有一具35歲左右的女性骨架,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是為以笄貫發成髻之明證。
伴隨著發髻的發展,原始的發飾出現了,束發的羊毛繩、絲、采絹、名頭巾以及貫發的骨笄即為此類。傳說舜帝為婦女創造了釵,有兩只腳,可將多餘的發尾叉住。《事物紀原》引《二儀實錄》載:「燧人始為髻,女媧之女以荊杖及竹為笈以貫發,至堯以銅為之,且橫貫焉。舜雜以象牙、玳瑁,此釵之始也。」這段記載描述了我國原始發飾的發展過程,雖為後世之人的追述,亦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關於中國原始發飾的模糊的圖畫。
編發。所謂編發,即為將頭發編成發辮。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編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大通舞蹈紋陶盆上即繪有梳著發辮的舞蹈者。
2.三代時期
三代的手工業較之原始社會時期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意識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濃厚,這就為發型與發飾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發飾。笄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按材質不同可分為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發髻。婦女雙用發笄,將之斜插於發髻兩旁。笄的形式多樣,有的雕成雙鳥,狀如鴛鴦。商代的婦女有梳雙雞雙髻的習俗,是為吉祥的象徵。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對玉人,即為商代笄飾之男女,他們所梳的發型就是雙雞雙髻。
周代的婦女大都蓄發,將頭發挽成髻鬟,用笄以貫之。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發髻,髻上斜插有兩根木笄。
周代的婦女還有梳高髻的習俗。傳說周文王被紂王軟禁時,還念念不忘再三囑咐婦女要梳高髻戴翠翹,名為鳳髻。武王建立周朝,推行禮制,規定婦女的髻式和裝飾品。《周禮?天官》載:「追師掌王後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這里的副、編、次是婦女頭上的發飾,而追、衡、笄則是婦女發飾上的飾物。周代的皇太後梳大首髻,插戴多種珠寶、花朵、龍鳳等。用真發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豐富的頭飾,於是以金屬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現了。
春秋時,出現了以假發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風氣。這種假發稱作「髢」。《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衛庄公見呂氏之妻的長發很美,就令其剪下長發,給他的夫人呂姜製成假發,稱為「呂姜髢」。
戰國時期,婦女的發髻往往向後傾,近似後世的「銀錠式」或「馬鞍翅」式樣。下圖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龍鳳仕女圖》,畫的主題是祈求飛騰的龍鳳 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早日登天升仙。畫中婦女的發髻向後傾,是戰國時期婦女發髻的典型式樣。
有人認為,自戰國到西漢末年,這種發髻的式樣和位置相差無幾。
3.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秦帝國以後,要求宮中的婦女著桃花妝,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是當時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種新髻式。於是,雙鬟望仙髻出現了,後來演變成十二環髻。然而,此時的民間仍以椎髻和後髻為主流。後來雙環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此外,秦代的發髻還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參鸞髻等。我們雖無法看到這些髻型的形態,但從名稱上亦可想像出其曼妙的美態了。
漢代以後,婦女的發型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其一是官服方面,漢代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比如皇太後仍以假髻來承載多種沉重而復雜的頭飾,後來演變成沉重的鳳冠。其二,富貴人家婦女的發髻形式逐漸由後傾向上推移成為高髻,並搭配上奢華的裝飾品。如東漢明帝馬皇後頭發長而秀美,梳上四個大髻之後尚有餘發,還可以繞髻三匝,成為一種新的高髻。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創制了偏在一邊的垂髻叫墮馬髻,成為當時的新時尚。其三,普通人家的婦女仍然喜歡樸素的裸髻。
漢代婦女發髻的式樣豐富多彩,有推至頂端的,有分至兩邊的,亦有垂至腦後的。發髻的編梳方法不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發髻。下面便分別介紹幾種漢代的發髻式樣。
步搖。步搖早在戰國時期即有,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宋玉的《風賦》,其辭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搖。」漢代的婦女開始比較多地使用步搖作為發飾。《釋名》解釋步搖曰:「其上有垂珠,步則搖,故稱步搖。」 《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步搖的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下圖即為遼寧北票縣出土的漢代的步搖。
墮馬髻。墮馬髻為梁冀之妻孫壽發明的一種發式,是漢代最流行的發式之一。《梁冀傳》李賢注引《風俗通》曰:「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始自冀家所為,京師翕然,皆效之。」據說梳這種發髻,再加之愁眉、啼妝等裝飾,能增加婦女的嫵媚之態。為配合此種發髻形式,梳墮馬髻的婦女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勢,名為「折腰步」。漢樂府《陌上桑》敘述了一個官員調戲採桑女子而嚴遭拒絕的故事。詩形容採桑女子羅敷的形象為「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倭墮髻即為當時婦女的流行發式。倭墮髻是由墮馬髻演變而成的,髻歪在頭部的一側,似墮非墮。湖南長沙、陝西西安、山東菏澤等地出土的泥、陶、木俑中,就常見墮馬髻或倭墮髻。
縷鹿髻。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載:「漢婦人發髻有縷鹿之式。」薛琮解釋縷鹿髻為「有上下輪,謂逐層如輪,下輪大,上輪小,其梳飾此髻時必有柱。」從薛琮的描述上看,縷鹿髻不可謂不復雜而華麗。
漢代婦女的發型豐富而精美。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之外,漢代婦女流行的發式還有瑤台髻、迎春髻、垂雲髻、盤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雙鬟髻等。
4.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追崇飛仙式的高髻,喜歡高而危斜的形式。此時,假發技術亦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各種式樣的假髻。
假髻。魏晉南北朝時期,假髻為規定為命婦的首飾。《文獻通考》卷一一四載:「魏制,貴人、夫人以下,助蠶,皆大手髻。」大手髻即為假髻。此時期,民間也流行假髻。《晉書?五行志》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可恆戴,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曰假發。」北齊時,假髻之形式又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下去,出現了飛、危、邪、偏等發式。《北齊書?幼主記》載:「婦人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狀如飛鳥,至於南面則髻心正西,始自宮內,被之四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假髻有多種式樣。魏晉時期流行的「蔽髻」,即是一種假髻。晉成公的《蔽髻銘》對蔽髻作了專門的描述,言「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致飾」。蔽髻上鑲有金飾,有嚴格的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婦女除了將自身的頭發挽成各種發髻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過這種假髻比較簡單,髻上的首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和華麗,時稱「緩鬢傾髻」。下圖是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的陶俑,即為戴假髻的婦女。
靈蛇髻。靈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後所創。《采蘭雜志》載:「甄後既入宮,宮廷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蛇)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靈蛇髻是一種富於變化的發髻式樣,隨著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種式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的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的髻式,高聳於發頂。如下圖為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局部,圖中婦女即梳雙環髻。
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如下圖為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畫像磚,圖中為梳環髻或丫髻的婦女。
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還可以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5.隋唐五代時期
在歷代婦女的發型中,唐代婦女的發髻式樣最為新奇,既有對前代的傳承,又有在傳承基礎上的刻意創新。唐代婦女發型式樣之豐富和變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大致而言,隋代的發型式樣比較簡單,變化亦不多,一般為平頂式,將頭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型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的趨勢,大多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唐高祖時,宮中流行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唐玄宗時,宮中則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愁來髻等發髻式樣。貞元年間,又創造出歸順髻、鬧掃妝髻等式樣。至五代時期,婦女的發型又開始回歸簡約,高髻為主要的發式。
唐代婦女的發型主要分為三大類,即髻、鬟、鬢。
發髻在唐代已經發展至頂峰,出現了極為豐富而精美的發髻式樣。在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花髻這種新奇而美艷的發髻。
花髻,顧名思義即是一種將各種鮮花插於發髻之上作為頭飾的發髻式樣。李白的《宮中行樂詞》即有「山花插寶髻」之句。唐代人重視、喜愛牡丹,認為牡丹是象徵著富貴的花,是花中之王。貴族婦女喜歡用牡丹花作為簪插到發髻之上,藉以顯示其妖嬈和華麗的姿態。唐代畫家周昉的名畫《簪花仕女圖》所描繪的即是這種發髻式樣。在周昉的畫作中,仕女的發髻很高,烏黑光亮。發髻上簪之以艷麗的牡丹花,更顯得仕女的妖嬈多姿。
除了牡丹花之外,還可插以各種小花作為裝飾。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了一幅《弈棋仕女圖》,弈棋貴婦頭束高髻,簪花耀頂。她所簪之花即為一種小花。小花配上高髻,顯得整個發髻玲瓏有致,別有一番嫵媚之態。
6.宋遼金元時期
宋代婦女的發型主要為發髻。宋代婦女常梳的發髻主要有高冠長梳、大梳裹、高髻、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盤髻、盤福龍、包髻、三髻丫、花髻等式樣。下面只介紹高冠長梳和三髻丫兩種發髻式樣。
高冠長梳。高冠長梳簡稱「冠梳」,是高髻的一種。宋代城市經濟發達,都市婦女非常喜愛高冠長梳這種發髻式樣。都市經濟的繁榮使得奢靡之風盛行,反映在婦女的發式上則表現為大都會的婦女特別喜愛高冠大髻大梳上。宋仁宗時期,曾下詔禁止以白角為冠,冠廣不得過一尺,梳長不得過四寸,藉以抑制奢侈之風。
三髻丫。所謂三髻丫是指梳三髻於頭頂。宋詩中有「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之句。宋代的少女也梳三鬟的髻式。鬟這種發式俏麗、活潑,易於為少女所喜愛。
遼代婦女的發式不如宋豐富,一般為高髻、雙髻式螺髻。披發這種最原始的發型在遼代亦存在,這是契丹族原始性的一種殘留。金代的婦女則多編發盤髻,髻上裹頭巾或裝飾花環冠子。
元代的婦女多雲髻高梳。盤龍髻亦為主要的發髻式樣。楊鐵崖《古樂府?貧婦謠》有「盤龍有髻不復梳,寶瑟無弦為誰御」之句。此外,元代婦女的發型還有低鬟、垂髻等。元代的少女喜愛雙髻式樣,謝應芳詩有「只有女兒雙髻丫」之句。
7.明清時期
明代婦女的發式,不如宋代豐富,但是亦有許多獨特之處。明初婦女的發髻變化不大,基本上為宋元時期的樣式。嘉靖以後,開始有了較多的變化。明代婦女的發式主要有桃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墮馬髻、牡丹髻、盤龍髻、杜韋娘髻、風髻、花髻等。
假髻在明代仍人流行,亦是明代婦女常用的發式。家髻豐富了發型的樣式,一般用鐵絲織圜,外編以發,成為固定的裝飾物,時稱「鼓」。鼓比原來的發髻大概要高出一半,戴時照在發髻上,以簪綰住頭發。顧起元《客座贅語》曰:「今留都婦女之飾在首後...以鐵絲織為圜,外編以發,高視髻之半,罩於髻,而以簪綰之,名曰鼓。」假髻有「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等式樣,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婦女喜好假髻。
明代婦女的頭飾極為豐富多彩,包括金簪、金花簪、金鬢花、鳳釵等。明代婦女的頭飾還有各種悅耳的名目,諸如「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犀玉大簪」、「點翠卷荷」等。下圖左為嵌寶珠翠發簪,右為金玉珠翠發簪。
清代婦女的發型,有滿漢兩種樣式,二者各不相同。清代初期,滿漢兩種發式還堅守著傳統的習俗,保留著各自原有的形制。此後,二者在相互影響之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清代,婦女流行的發式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地發生變化,且全國各地的風俗亦有差別,使得清代漢族婦女的發式極盡豐富而復雜。清代中葉,漢族婦女開始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型,名目紛繁復雜,崇尚高髻。此後又流行平髻、圓髻、如意髻等樣式。清代末期,漢族婦女開始崇尚梳辮,最初只是在少女中流行,以後才逐漸普及到中青年婦女當中去,梳髻的人也就日益減少了。
清代,漢族婦女流行的發型主要有松鬢扁髻、元寶頭、平髻、燕尾、螺旋髻、拋家髻、牡丹頭、芙蓉頭、揚州桂花頭、長髻、架子頭等。
清代滿族婦女發式多以鈿子為裝飾。鈿子以鐵絲或藤絲為骨架,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鑲嵌以各種裝飾品。普通的滿族婦女,多梳「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受漢族婦女發式的影響,滿族婦女將發髻梳成扁平狀,俗稱「一字頭」。咸豐以後,這種發髻愈高起來,逐漸發展成「牌樓式」的裝飾,不用頭發,單以綢緞製成,只需套在頭上,再插一些花朵即可,名為「大拉翅」,俗稱「旗頭」。

❺ 唐朝服飾圖片與介紹

·唐朝的服裝很好看的

❻ 《長安十二時辰》中,初唐和盛唐的服飾有何不同

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人們看到了盛世的唐朝,特別是唐朝女子眼花繚亂服飾款式,奢侈華麗的服飾裝飾,以及雍容華貴的女子氣質給人深刻印象。其實,唐朝服飾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其差異還是很大的!初唐服裝的自然清麗,盛唐服裝的華彩絢麗,中晚唐服裝充滿了絢麗怪誕,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階段的婦女穿著!

晚唐仕女服飾絢麗怪誕,晚唐統治者能力都非常平庸,他們或荒淫游戲,或沉迷長生之事,盡管有唐文宗和唐宣宗的曇花一現,但仍然力挽不了已經江河日下的國勢,唐朝最終在黃巢義軍的戰火中落下了帷幕。統治者的萎靡生活,動盪的社會,使社會文化之風由盛唐崇尚華麗奢侈轉變為頹廢病態審美觀點,絢麗怪誕是晚唐仕女服裝最大特點。晚唐時,女性服飾比中唐時期要寬大,服飾樣式非常多,甚至到了奇特怪異的地步,晚唐時也流行著盛唐時期的低胸袒露裝。

❼ 唐朝的後宮服飾要求。(後妃、侍婢與女官)

後妃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襦的領口常有變化,
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
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開放,在繼承了前朝的舒展、飄逸、明快等風格後,服飾色彩樣式也愈加豐富多采,多以紅、紫、黃為等鮮艷的暖色調為主要色調
★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 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
★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
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婦人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至於女官和宮女,當時應該也是穿著襦裙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❽ 唐代服飾的服飾類型

唐朝天子服裝 ,根據穿著場合的不同,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禮服,就是出席祭祀活動和各種大型朝會上穿著的服裝;常服,就是平時穿著的服裝。
其中,禮服還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冕服: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綉冕、玄冕,統稱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發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這里指皮製的弁服) 幘服:黑介幘、平巾幘 帽服:白紗帽 大裘冕 ,在天子眾多種類的服裝中位列第一,屬於最最莊重的一款衣服,祭拜天地的時候穿。
據《舊唐書﹒輿服志》 中記載:「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六寸,玄裘纁里,已下廣狹准此。金飾,玉簪導,以組為纓,色如其綬。裘以黑羔皮為之,玄領、褾、襟緣。朱裳,白紗中單,皁領,青褾、襈、裾、革帶,玉鉤、暐,大帶,素帶朱里,紺其外,上以朱,下以綠,紐用組也。蔽漆隨裳。鹿盧玉具劍,火珠鏢首。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六彩,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廣一尺。小雙綬長二尺一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朱襪,赤舄。祀天神地祇則服之。」
但大裘冕因為實用性不強,很快就被廢置了,只在令文中還做保留。唐初開始制定,武德四年實施(公元621年),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廢,時隔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這35年顯得太過匆匆,雖然大裘冕依周禮、遵古制、質古樸,但因其不夠實用、不夠美觀而被廢,取而代之的便是華麗麗的袞冕。

袞冕 ,在皇上眾多禮服里排在第二位,僅次於大裘冕。諸祭祀及廟(各種祭祀和祭拜宗廟)、遣上將、征還、飲至(慶功宴)、踐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禮)、納後(冊封皇後)、若元日受朝(農歷正月初一大朝會),的時候穿著。顯慶元年,李治同志聽取了長孫無忌的建議,修改禮令,廢大裘冕,改穿袞冕,自此之後,祭天地的時候,皇上也是穿袞冕的。
據《舊唐書﹒輿服志》 中記載:「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領為升龍,織成為之也。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綉龍、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帶、大帶、劍、佩、綬與上同。舄加金飾。諸祭祀及廟、遣上將、征還、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後、若元日受朝,則服之。」袞冕,冕上用金飾,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請注意,袞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組為纓,顏色跟綬帶的顏色一樣(黑色),黃綿所制的小球。懸於冠冕之上,垂兩耳旁,以示不欲妄聽是非,導以玉簪。黑衣,淺紅色的裳,十二章紋,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裙子上綉有四種章紋: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領都綉以升龍的章紋。(十二章紋中,日、月、星分別繪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後衣領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負七星)十二章紋中,龍、山及其之後的章紋,每種一行,一行十二個。內穿白紗中單,黼領(黼,十二章紋的一種,黑白相間的衣領),青色的袖口、衣緣、大襟,並綉以黻紋(黻,十二章紋的一種,青黑相間的花紋)。韍(蔽膝)上銹龍、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飾,如:革帶、大帶、劍、佩、綬,都和大裘冕的一樣。舄加金飾。
唐朝天子的袞冕樣式,對後世各朝代天子的冕服樣式都有深遠的影響,宋、元、明基本都保留這種冕服的樣式,直到清朝,滿人根據自己的民族服飾的樣式制定禮服,才打破了這種冕服的樣式。

常服 ,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圓領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氣的服裝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時都可以穿,只不過赤黃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配成一套。自貞觀之後,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場合都只穿常服了。
《舊唐書 . 輿服志》 :「其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於戎事。自貞觀已後,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武德初,因隋舊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開始的時候只是黃色的袍衫,後來逐漸改用赤黃色,所以明文規定,士庶不能穿赤黃色的衣服。此後,赤黃色也就成了皇帝專用服色,也逐漸演變成了皇權的象徵。唐玄宗時,安祿山稱帝,穿的就是赤黃衫。五代後周末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其為天子,這便是「黃袍加身」的由來。這里所指的都是赤黃色,其它的土黃色、淺黃色什麼的,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並沒有禁止。
武德四年,頒布敕令,明文規定了不同品階所穿常服的顏色、布料、配飾等。其顏色部分規定: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朱,六品以下至庶民穿黃袍(土黃或淺黃)。之後,對於常服的規定幾經修改,直到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李治下詔完善常服的等級制度,其中關於常服顏色的部分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庶人服黃。自此以後,唐代官員常服的顏色基本都按品級以紫、緋、綠、青為准了。
唐皇帝便服(常服)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左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唐皇帝冕服(祭服)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右圖為帝王的冕服)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胡服--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我們西安韋洞墓,以及乾縣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畫,陶佣中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穿這類服飾的婦女,同時出土的還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記賬文字,由此可推斷唐朝確實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❾ 唐朝各級官員服裝分別是什麼樣的

文武官員

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圓領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細麻布製成,領、袖、襟加緣邊,在衫的下擺近膝蓋處加一道橫襕,故又稱「襕衫」。據說,這道橫襕是唐代中書令馬周建議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

武則天時流行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有飛禽,頗具文雅氣質,武官袍上綉走獸,呈現勇猛氣魄。

唐代群臣服飾多達20餘種,一品官服為袞冕。冕有九旒,青衣纁裳,綉有九章紋,金玉飾劍鏢首。二品官服為鷩冕。冕有八旒。青衣纁裳,綉有七章紋,銀裝劍。三品官服為毳冕。冕有七旒,衣裳綉有五章紋,佩金飾劍。四品官服為絺冕。

冕有六旒,衣裳綉有三章紋,佩金飾劍。五品官服為玄冕。冕有五旒,青衣纁裳。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官位越高,冕旒越多,衣裳章紋越復雜,佩劍的質地也越好。

唐代官吏的禮帽,種類繁多。文武官吏都戴進賢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即國官一梁。杜甫的《丹青引》中寫道「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指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員的服飾。

襆頭即包頭軟巾,也叫折上巾,兩腳左右伸出,叫「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兩腳腦後交叉,叫「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

唐代中葉,二腳稍翹,系裹襆頭,裡面加襯物「巾子」。「巾子」形狀決定了襆頭的造型。唐代「巾子」歷經四次變革。開始為「平頭小樣」,呈扁平狀,沒有明顯的分瓣,唐高宗、太宗、高宗時的巾子就是這樣的。

接著是「武家諸王樣」,樣式比「平頭小樣」高,頂部上有明顯的分瓣,中間部分呈凹勢。因由武則天創制,賞賜給諸王近臣,故稱「武家諸王樣」。再後是「英王踣樣」,出現於景龍四年,它比「武家諸王樣」更高,頭部略尖,左右分成兩瓣,並明顯地朝前傾倒。

開元後,人們認為「傾倒」的巾子不吉利,逐漸改成「官樣巾子」。它比「英王踣樣」還高,左右分瓣,形成兩個球狀,但不前傾。《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因系唐玄宗賜給供奉官及諸司官吏,故稱「官樣」。

唐代官吏的氈帽比較厚,而且堅固。據說,唐憲宗元和年間,晉國公裴度早朝的路上,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進帽檐,由於唐憲宗戴的是厚氈帽,才躲過一劫。唐代官吏按品級不同分別佩帶金、銀、銅制的魚符,他們將金屬魚形的符信裝在袋裡,這種袋叫魚袋。

魚符上面刻有姓名並且分成兩盤,一盤在朝廷,一盤自帶。如有遷升,以魚符相合為證。魚符也是出入宮廷的憑證,它的質料因官階等級不同而不同。例如三品官以上佩金魚符,五品官以上佩銀魚符。到了天授二年,改為佩龜,三品官以上龜袋飾金,四品官龜袋飾銀,五品官龜袋飾銅。直到中宗,又恢復了魚符。

唐代的革帶不用帶鉤,而用帶扣板扣結。帶上裝有帶銙,這是一種方形飾片,依官職品階不同飾片質地有所區別。例如,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官以上用銀銙。

唐代文武官員都穿靴。當時,不僅有皮靴,還有馬靴。高承的《事物紀原》「唐馬周以嘛為之」,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

(9)唐玄宗半披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唐代的官服,側重儒教中陰陽五行的說法,把青、赤、白、黑、黃五色當作「五方正色」,即東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黃色。黃色既代表中央,也代表打底,帝王服色便採用黃色,其他等級的官服,也用顏色和圖案加以區分。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在中國消失。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

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

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

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代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