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一地理手抄報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 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 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 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 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註: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於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註: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裏海(鹹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 國家有11個(2003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 印度尼西亞 巴西 巴基斯坦、俄羅斯 孟加拉國、奈及利亞 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 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著名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 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於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後,經 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主 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第二節 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 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 p26-27)
2、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內陸國是寮國。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 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 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 p29 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城市 附近大河 所在國家
河內 紅河(上游為元江) 越南
金邊 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 柬埔寨
萬象 同上 寮國
曼谷 湄南河 泰國
仰光 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 緬甸
第三節 印度
2、印度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恆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班加羅爾。
3、印度大部分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雨季(6-9月)盛行西 南季風,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活動p37)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
經濟作物有棉花、黃麻和甘蔗。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爾各答是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鋼鐵工業中心;孟買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矽谷」。
第四節 俄羅斯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大部分處於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 候為主,氣候特徵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大部分地區地形比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以山脈河流為界自西向東分別是東歐平原(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石油、天然氣、煤、鐵資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礦是庫茲巴斯煤礦, 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庫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鐵礦是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於聖彼得堡附近,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於莫斯科附近。
4、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亞洲部分鐵路稀疏,有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起始點為中國連雲港,終點為荷蘭鹿特丹)
(2)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流量豐富,水流平穩,航運價值高,通過運河,伏爾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羅的海、白海、裏海、亞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俄羅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第二大城市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終年不凍港。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1、中東位於亞洲西南部、非洲東北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是東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之地,對照中東地形圖8.3,了解中東的地理位 置,地形特點,
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藏量最大、生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主要產油國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聯酋、伊拉克等
5、中東主要是白色人種。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伊斯蘭教還把麥加看作聖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猶太人集中分布於以色列,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蘭教。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節 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地區人口稠密,國家眾多,是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本區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叫做歐盟,目前有27個成員 國,統一貨幣叫歐元。歐盟加強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並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發達的畜牧業:本區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大西洋東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溫和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多汁牧草,草場廣布,本區的人們把牧草稱為「綠色金子」。荷蘭、丹麥是著名的乳畜大國。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區位於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億多人,90%以上是黑種人,所以本區被稱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歸線都穿過本區,非洲是世界上跨熱帶面積最大的洲。讀圖6.12 p9,本區氣候分布的特點: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中心,南北熱帶草原分布,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熱帶雨林氣候特 點:終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特點:終年高溫,明顯分為干濕兩季。熱帶草原地區常常受到旱災影響。
3、讀圖8.26 p67,區域經緯度位置,主要國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區地形以高原為主,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有被稱為地球傷痕的東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馬扎羅山。
4、由於殖民主義長期佔領和掠奪,使本區有許多國家成為單一商品經濟,即出口礦產、木材、畜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初級產品,進口機械、汽 車等工業製成品。這種過分依賴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的模式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因此要努力發展民族工業,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業、水 產業等其他產業。
5、非洲是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大洲。這里農牧業生產落後,農產品產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長快,因此糧食供應不足是本區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
第四節 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主要位於五帶中的熱帶和南溫帶。 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形成四個不同的農牧業區,讀圖8.37 p74。澳大利亞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密度小,農場規模很大,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並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 毛外,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麥的出口國。
澳大利亞服務業已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主導產業。
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獨佔大陸的國家,三個美名傳天下。特有動物大袋鼠,鴨嘴鴯鶓和考拉。
氣候環狀多樣化,咱是冬來它是夏。地廣人稀好牧羊。煤鐵資源儲量大。
人口集中東南部,暖濕氣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爾本,首都卻在堪培拉。
第一節 美國
1、美國位於西半球,美國本土有48個洲,位於北溫帶;兩個海外洲,一個是位於寒帶的阿拉斯加洲,一個是位於熱帶的夏威夷洲。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北部與加拿大接壤,南部與墨西哥接壤。
2、美國人口超過3億。是一個移民國家,有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華人華僑集中在舊金山、紐約、洛衫磯等城市。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國地形呈縱列分布,西部為多條平行山脈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綿延於南北美洲西部,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廣闊,面積佔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廣大,約佔世界耕地面積的10%。東部為阿拉巴契亞山脈。全國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 是世界第四長河。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並通過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效率高,產量大。閱讀材料p83,讀圖9.9 p85,了解美國農業帶的分布。
6、美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主要工業區有東北部工業區、西部工業區、南部工業區。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位於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東南端的矽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讀圖9.12 p86,了解美國的主要工業區和工業城市的分布。
7、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也是世界上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第二節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讀圖9.18 p90,了解巴西的經緯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巴西。
3、巴西的鐵礦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於東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僅次於長江三峽的規模第二大的水電站。
5、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護的是亞馬孫熱帶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首都是巴西利亞,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亞,既有加強對內地的開發和管理的考慮,也有縮小城市規模,避免出現城市環境問題的考慮。
圖10.1、10.2 p100、101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緯度位置 南極圈(南緯66.5°)以南 北極圈(北緯66.5°)以北
海陸位置 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洲、歐洲、北美洲
特徵 是地球最冷的地區,降水很少,風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之稱,冰山是南極大陸附近海面顯著的自然景觀。 比南極溫暖濕潤,但大部分地區也是終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於南極,風力遠不及南極。
自然資源 豐富的礦產,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沿岸無數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境是最為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石油、天然氣、煤、鐵,也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 長城站、中山站 昆侖站(18個國家140個)
世界之最
最大島嶼-格陵蘭島 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 最大平原-亞馬孫平原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最長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9個國家) 最大淡水湖-蘇必利爾湖 最大鹹水湖-裏海 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2. 地理小報內容初一
地理手抄報初一:
初一地理手抄報圖片
地殼運動之大陸漂移說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1880~1930)在1912年系統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假說。他認為古生代後期全球只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泛大陸」。中生代由於潮汐摩擦和從兩極向赤道方向的擠壓力,泛大陸開始分裂,較輕的花崗岩質大陸在較重的玄武岩質地幔上漂移,逐漸形成今日的海陸格局。他認為地球上的山脈也是大陸漂移的產物,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是美洲大陸向西漂移滑動時,受到太平洋玄武質基底的阻擋,被擠壓而形成的褶皺山脈;亞洲東緣的島弧群,是大陸向西漂移過程中留下的殘塊;格陵蘭的南端、佛羅里達、火地島等弧形彎曲,都是向西滑動摩擦脫落的結果;東西向的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等各大山脈,是大陸從兩極向赤道擠壓的結果。魏格納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從地質、地形、古生物、古氣候和大地測量等方面,詳細論證了大陸漂移說。這個假說當時引起了地質學界和地球物理學界的重視。但是對於大陸漂移的機制和規律,則有很多學者表示懷疑。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地質歷史時期磁極的移動,只有用大陸漂移說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大陸漂移說又獲得了新生。
地殼運動之板塊構造說
1961年和1962年,美國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擴張說」。在此基礎上,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等人首創「板塊構造學說」,現已成為最流行的地球科學新理論。
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的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六大板塊外還有些小板塊。大陸內部也可以劃出一些次一級的板塊。板塊之間,分別以海峽或海溝、造山帶為界。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其活動性主要表現為地震、火山、張裂、錯動、岩漿上升、地殼俯沖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動,幾乎都分布在板塊的分界線附近。
板塊學說認為地殼是有生有滅的。由於海底擴張,大洋底部不斷更新,大陸則只是隨著海底的擴張而移動。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3億年前,歐、非兩洲和南、北美洲相連,以後出現大西洋海嶺,新的洋殼不斷形成並以它為中軸向兩邊擴張,才使上述各洲分開。而在近7000萬年以來,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北移,與亞歐板塊相撞,產生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則正處於非洲大陸開始張裂,處於產生新洋殼的雛型期。紅海亞丁灣則是兩側地殼張裂擴張的結果,處於大洋殼的幼年期。我們認識的地中海,則是代表大洋發展的終了期,它是廣闊的古地中海經過長期演化後殘留下來的海洋。
關於板塊的驅動力問題,有人認為是地幔對流,也有人認為是地幔中的「熱點」和「熱柱」把岩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推擠板塊運動,還有其他的一些主張,尚無統一的認識。
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這是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過程不斷深化發展的三部曲。
3. 初一上地理南極洲的自然環境手抄報
選擇你需要的作為手抄報內容吧。
南極洲,又稱「第七大陸」,圍繞南極的大陸。位於地球南端,四周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包括大陸、陸緣冰和島嶼,總面積1405.1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9.4%。全境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大陸幾乎全被冰川覆蓋,佔全球現代冰被面積的80%以上。大陸冰川從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羅斯冰障,周圍海上漂浮著冰山。
整個大陸只有2%的地方無長年冰雪覆蓋,動植物能夠生存。氣候酷寒,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1983年)。風速一般達每秒17~18米,最大達每秒90米以上,為世界最冷和風暴最多、風力最大的陸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1]
在南極圈內暖季有連續的極晝,寒季則有連續的極夜,並有絢麗的弧形極光出現。動物有企鵝、海象、海獅、信天翁等。附近海洋產南極鱈魚、大口魚等,磷蝦產量全球最大。已發現礦物有煤、石油、天然氣、金、銀、鎳、鉬、錳、鐵、銅、鈾等,主要分布在南極半島及沿海島嶼地區。[2]
全洲無定居居民,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 南極大陸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險隊首次到達南極極點。
1959年12月,12個國家簽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迄今各國在南極洲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基地。中國南極考察隊建有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3]
地形特徵
地形:橫貫南極的山脈將南極大陸分為兩部分。東南極洲,面積較大,為一古老的地盾和準平原,橫貫南極山脈綿延於地盾的邊緣;西南極洲面積較小,為一褶皺帶,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沉陷地帶,從羅
南極冰川
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爾海。南極洲大陸平均海拔近幾千米,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最高點瑪麗·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陸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冰層平均厚度 有1880米,最厚達4000米以上。大陸周圍的海洋上有許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僅2%的土地無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冰原的「綠洲」,是動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綠洲」上有高峰、懸崖、湖泊和火山。南極大陸共有兩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騙島上的欺騙島火山和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又譯埃拉波斯火山)。欺騙島火山在1969年2月曾經噴發過,使設在那裡的科學考察站頃刻間化為灰燼,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此心有餘悸。
氣候特徵
[4]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和乾燥。
南極洲的風也是獨具個性的。冷空氣從大陸高原上沿著大陸冰蓋的斜坡急劇下滑,形成近地表的高速風。風向不變的下降風將冰面吹蝕成波狀起伏的溝槽,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南極洲的風力,因地而異。一般而言,海岸附近的風勢最強,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東南極洲的恩德比地沿海到阿黛利地沿岸一帶的風力最強,風速可達40~50米/秒。據澳大利亞莫森站20年的統計資料,每年八級以上大風日就有300天,1972年,莫森站觀測到的最大風速為82米/秒。法國的迪維爾站曾觀測到風速達100米/秒的颶風,其風力相當於12級台風的3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風速。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幾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極地氣旋從大陸以北順時針旋轉,以長弧形進入大陸,除西南極的低海拔地區以外,這些氣流很難進入大陸內部。但是,在氣旋經過的南極半島末端(包括喬治王島),年降水則特別豐富,可達900毫米。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和乾燥。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6℃左右,寒季氣溫很少高於-40℃,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是世界上最低的氣溫記錄,於1983年7月21日在前蘇聯的東方站被測定[1] 。
季節與晝夜
南極極晝
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極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極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 南磁極與難達之極南磁極即地磁的南極,1985年南磁極的位置約為東經139° 24′,南緯65°36′。「難達之極」是約以南緯82°和東經55°~60°為中心的高地,由於地勢高峻,成為大陸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線,是難於接近或到達的地區。
自然奇觀
南極洲奇觀:「乳白天空」是極地的一種天氣現象,也是南極洲的自然奇觀之一。它是由極地的低溫與冷空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當陽光照射到冰層上時,會立即反射到低空的雲層,而低空雲層中無數細小的雪粒又可將光線散射開來,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層上。如此來回反射,有時會產生一種乳白色光線,形成白蒙蒙霧漫漫的乳白天空。這時,人視野中的一切景物都彷彿融入濃稠的乳白色牛奶里,完全無法分辨,人會因此產生錯覺,無法分清近景和遠景。這種現象嚴重時還能使人產生暈眩,甚至失去知覺而喪命。
太空中看南極光
乳白天空是極地探險家、科學家和極地飛行器的主要威脅之一。乳白天空造成的科考意外事故在南極地區探險史和考察史上極為常見。1958年,在埃爾斯沃恩基地,一名直升飛機駕駛員就因遇到這種可怕的壞天氣,頓時失去控制而墜機身亡。1971年,一名LC-130大力神飛機的駕駛員,在距離特雷阿德利埃200公里的地方,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與基地失去聯系,一直下落不明。
乳白天空雖然對人類在南極的活動構成危險,但只要事先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有安全防範措施,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隨即繞道躲開;正在野外活動的人和車輛則應呆在原地不動,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等待救援人員前來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