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畫小女孩全身簡單又漂亮
女人追求男人,無非就是給這個男人無微不至的關愛,而男人追求女人,往往是學會投其所好。所以我們常常會見到電視劇裡面,男人追求女人的時候會送各種各樣的禮物,會說各種各樣的情話。其實男人大費周章地,做這些事情無非就是想要博得女人的芳心。
❷ 敦煌唐代壁畫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什麼呢
敦煌唐代壁畫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什麼呢?唐朝經濟發達,國力強盛,在民政和武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刺激和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唐代的文化藝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敦煌壁畫藝術具有強烈的歷史色彩。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原後,佛教文化在東漢、西漢、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等時期廣泛傳播。到了唐代,在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背景下,敦煌壁畫迅速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歷史高度。當時有552座石窟,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從壁畫設計的角度看,唐代敦煌壁畫摒棄了以往壁畫 "人山人海,水不能廣 "的表現理念,運用散點透視等新理念來調整壁畫中人物與景物的關系,從而達到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目的。
在人物方面,唐代敦煌壁畫中出現了許多女性形象,如菩薩、阿普薩、舞樂等。這些人物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神采飛揚,完美地詮釋了 "形神兼備 "的理念。在繪畫技巧上,唐代敦煌壁畫普遍採用了 "骨法和筆法 "的畫法,更加註重壁畫的細節描寫,力求達到壁畫高度寫實的目的。在色彩方面,唐代敦煌壁畫既可以炫耀華麗,也可以清新淡雅,在表現人物的方式上也有更多的選擇。同時,唐代還首次將著色的方法應用於壁畫,突出了壁畫的層次。唐代敦煌壁畫因其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成為中國壁畫史上的一支勁旅,對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❸ 風靡時裝周的少女元素有哪些
近日,曾為范冰冰設計龍袍裝的中國著名時裝設計師勞倫斯·許(對,就是和約翰斯·龐麥郎有些形同意合的名字)的時裝主題大秀《敦煌》亮相2015春夏巴黎高級時裝周,最驚艷的是開場嘉賓是她——9歲的中國童模綉球。
前幾天,觀察者網報道俄羅斯年僅9歲的美少女克里斯廷娜·碧曼諾娃成為國際超模,這一次,網友終於可以不再感嘆別人家的女兒……從圖片看,台風穩重,氣場驚人,天生麗質難自棄,小綉球完全hold住全場的節奏!這是她第二次來到巴黎高定時裝周走秀。
屏住呼吸,讓我們一起來圍觀這位童顏的表演吧~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綉球的2013年現身巴黎高定時裝秀的造型看似簡約,其實很有時尚品味,造型師將小女生的發型簡單設計,配上這款精美別致的藍色蓬蓬裙,彰顯迷人的風情。
巴黎時裝周是四大時裝周之一,其它三大時裝周分別是紐約、米蘭、倫敦。時裝周每年春夏、秋冬各舉行一次。普通時裝周一般是成衣,高定(Haute Couture)通常門檻更高,設計概念感更強,裁剪、手工都更為精緻,在時裝界有很高的指標性意義,也是整個時尚工業的最高精神所在。這是勞倫斯•許「中國定製」第二次登陸巴黎高級時裝周,攜手南京雲錦發布主題為《敦煌》的時裝秀——以30套融合敦煌藝術元素的高級定製禮服,向世界展開中國千年敦煌壯美、悠長、深邃、華麗的歷史恢宏畫卷。
綉球是某時尚童裝品牌的簽約模特,在此次的巴黎時裝周之前,就已經拍過很多品牌童裝大片和走秀。不禁想到小編自己,九歲的時候還在玩丟沙包呢…
(非原創,網上的)
❹ 手畫古代美女圖的方法
畫仕女的手應該熟習和掌握以下三個規律:
(一)手的造型和姿態 仕女手的造型是指手的形象而言,如長短、肥瘦,大小 等,屬於人物的生理特徵。而手的姿態則是指手的動作與姿勢 而言,是體現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這兩個方面是互相聯系不可 分割的。為了說得更清楚些,將二者分述如下:
第一,仕女畫手的造型 歷代壁畫中所畫的佛、菩薩、飛天.供養仕女及舞蹈仕女 等,手的造型都不一樣,魏時仕女的手用細線描成,有韻手無 節,很柔軟;唐代畫的手有節,比真實的手略為誇張,第三個 手指稍長,顯得有力,並將手指頭突出來的肉勾出,這說明唐 代婦女不留指甲(圖一);五代至明清,手的造型越來越瘦 小,比例也愈加不正確,顯得人體大而手特別小,極不相稱。為了使仕女畫健康向前發展,我們應該繼承優秀傳統手的造 型,拋棄不健康的東西,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仕女手的造型。
第二,仕女畫手的姿態 前面已經說過,它是屬於表達人物思想和性格的。正如一 張畫中的人物刻畫直接關繫到畫的主題思想一樣,手的姿態如 果表達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那末,也有助突出整個畫的主題 思想。以我創作的《文姬辨琴》為例,此圖表現蔡邕在月夜彈 琴,為了試探女兒文姬是否真的能辨琴,他有意挑斷一根琴 弦,坐在一旁的文姬正細心傾聽與分辨其父挑斷的是第幾根 弦。這個情節關繫到手的姿態的處理,起初我在畫稿上設計文 姬伸出四個手指,意思是說斷的弦是第四根。有人看後很直率 地沉 「這樣畫手勢豈不成了解說圖」?他認為我這樣表達文 姬的思想過於簡單化,缺乏內心活動的深度。後來我反復推 敲,覺得這位同志的意見很有道凰可是怎樣處理文姬手的姿 態,才能哈當地表達文姬徊聽琴後猜想的瞬間心理活動呢?正 當我苦思暝想之際,忽然一個敦煌壁畫中用手支頤的《思維菩 薩》彩塑泥像浮現在我的眼前,它給予我很大的啟發。於是我決 定將《文姬辨琴》的手處理成緊貼在嘴邊並正在思索的姿惑 實踐證明,修改後的手的姿態確實比伸出四個手指含蓄得多。 最近我在創作中也遇到類似問題,使我更加認識到手的姿態在 仕女畫創作中是何等重要。
(二)手的結構 簡要地說,手的結構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構成手 掌的基部,由八塊小骨組成,約似橢圓形,位於手掌與前臂之 間,它將手掌與前臂連接起來。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 指最長,除拇指外,均由三節組成。在掌部的拇指側及小指側, 有兩個隆起的肉質,稱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個手從側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階梯逐級下降。手背側因前 臂肌肉的肌畦通過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時肌腱顯露於外。 我們畫仕女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結構的共同規律。
近代,由於醫用人體解剖學和藝用人體解剖學的出現,許 多國畫家、雕塑家、象牙雕刻及琢玉家在仕女題材創作中,手 的結構大都比較正確和健康,但也有某些作品手的結構及比例 不夠正確。這是因為作者沒有很好地掌握這門藝術科學所致。 這些毛病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人大手小」、 「兩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還粗或一般粗」、 「五個手指平列」、「手掌太長或太短」, 「手腕太細或太粗」. 「手腕和手的位 置不對或銜接不起來」等等。要克服這些缺點,必須重視人體 解剖學,並切實地學習與掌握它,運用到我們的仕女畫中。
(三)手的勾線 手的勾線也和面部勾線一樣,要求勻稱而細緊,使柔和的 線條富有彈力。卷軸畫仕女手的線條採用細線的游絲描,用以 表現仕女手部的勻稱和柔潤。壁畫仕女手部的線條均用鐵線 描,但描法與卷軸畫相同,線條也極為勻稱、有力,同樣能收 到游絲描的效果。敦煌、永樂宮壁畫中仕女手的勾線可證實這 —�6�1點,不同之處在於卷軸畫用淡墨勾,壁畫則純用濃墨勾。此 外,用筆可稍有輕重,起伏,但忌用轉折頓挫的筆法,這樣畫 手顯得比較僵硬。圖四為古代卷軸畫和壁畫勾手的方法,圖五、 六,七表現現代仕女手的姿態和勾線方法。從這幾張圖可看到傳 統手的勾線筆法及現代仕女畫手的結構的優點,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神,可供初學者參考。 由於手是人體的一個部分,與臂部有直接的關系,所以仕 女的臂部也必須畫准確,才能與其它部位相諧調。
(四)手的著色 第一,染曙紅。要求與臉同時進行,為表達出手皮膚里的 血氣,必須先後用曙紅將手指尖,手腕和前臂交接處、拇指 球、小指球諸部位染出。
第二,用赭石調朱膘,分染手指、手背及手掌的明暗,手 指只須往一邊染,不必兩邊都染。同時不要染得過深或過分求 立體感,否則與臉不協調。
第三,用朱膘,曙紅、藤黃和粉調合成肉色將手全部罩一 遍(與臉同時進行),干後再用曙紅調赭石勾手的顏色線(也與臉同時勾)。至此,仕女手的著色全部結束。
四.仕女各部位的著色及顏色的研製
仕女畫的著色也和山水、花鳥畫一樣,都要從染墨開始。 就是說,著色以前,一定要把應該染墨的地方(發髻、眼眉及 鼴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位)染好、染足,然後再開 始著色。因此,筆,墨、色三者之間是不可分9,J而又互相聯系 的。歷代畫家提倡「墨即是色」; 「墨分五墨六彩」 (五墨指 干黑、濃、淡、濕,六彩指墨可分為黑,白、干,濕,濃、 淡)。說明筆之所以表現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現物的色,都與 顏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國畫中純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畫,既 是初學的階梯,又是獨立而具有很高藝術性的畫種。我曾在故 宮看到兩幅明代仇英的白描仕女畫,真是精妙絕倫。其中一 幅畫的是一個彈箏的仕女,其面部、發髻,衣帶,以及樂器的 音柱、絲弦,都用豐富和不同濃淡墨色層層染出,極為細致。 此畫雖然不用顏色,但同樣有色彩的感覺。這兩幅高水平的白 描仕女畫,有力地說明了「墨即是色,,的道凰現將仕女畫的 著色技法扼要敘述如下:
(一)發髻的著色 發髻勾好後,先用淡墨逐漸加深染出(至少兩遍),然後 著臉和手的顏色,接著再將發髻用墨染到應有的濃度。用墨染 發髻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以清代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淡彩著 色的仕女發髻,用較淡的墨染出,只有一兩處用濃墨染;一是 明代仇英和唐、宋的染濃墨的仕女發髻,畫得特別濃。染墨最 難的地方要算額部的發際,必須按原來勾好的發際准確地染, 從濃到淡,一直染到無痕為止。初學的人,往往因為水分干濕 掌握不好,不是染不夠,就是染過了出樂的界線,結果使額頭變得很短蹙,有時還會被墨染臟,再也無法挽救。因此,要 染好發髻,必須熟練地掌握渲染方法中特有的「窄染法」技藝。 「窄染」是用很濃的墨色畫到發髻時,驟然染淡,並染得毫無 痕跡,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二)顏面的著色 仕女畫臉部的著色方法,從傳統的仕女繪畫來看,大體分 為兩種:
唐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技法 唐代《簪花仕女圖》、《宮中圖》,以及大量的壁畫、墓葬壁 畫(如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中的仕女人 物,面部著色均大同小異。由於晚清以前沒有洋紅,所以都用 B剛巳其染法是先將仕女的兩頰染出,再用濃的蛤粉罩一遍, 不用赭石。朱膘調成的肉色加染明暗。因為面部的輪廓線很准 確,雖然不加明暗也很有立體感。這種不染明暗的方法,從唐 代就流傳到日本,直至明治維新以後,甚至現代的人物畫家, 包括伊東深水和鏑木清芳等,都沿用這種顏面著色方法。
1.唐代卷軸畫與壁畫,在顏面設色方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 之處在於卷軸畫染胭脂之後,稍微用一點很淡的肉色,主要在 鼻子的暗面及脖頸下稍加渲染,然後加薄粉罩,再用重粉染出 額,鼻、頦(即三白)。這種施用重粉而不染明暗或少染明暗 的技法,恰好表現出唐代貴婦人所崇尚的濃妝艷抹的「盛妝」 效果,富有強烈的裝飾性。
2.五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技法 五代以後,仕女畫面部設色採用很細致的渲染法,用朱膘 和赭石染出眼窩.鼻的凹部,兩頰、嘴角、耳邊及顴骨各部 位,然後再罩上調有肉色的粉。這與唐代用粉不調肉色或少調 肉色大不相同,但仕女面部仍然和唐代一樣施加三白,而且更濃。五代以後直至現在一直沿用這種三白法,它比唐代設色更 富有立體感,甚至更力瞰艷厚重,《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付:女人 物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說,五代這種面部較細致並富有立體 感和質感的染法,在著色方面比之唐代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否定唐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法的長處。
❺ 34歲楊冪空姐服舊照曝光,化濃妝不掩青澀嬌羞,與現在的模樣有何區別
有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組楊冪早年穿空姐服的老照片。照片中,楊冪穿著白色V領襯衫,脖子上圍著黑白圓點圍巾,戴著深色船帽,楊冪穿著正裝顯得十分端莊。不過楊冪的眼神和表情看起來很年輕很羞澀,一雙大桃花眼炯炯有神,和她濃妝有些不符。
照片中,楊冪看著鏡頭,微微一笑,顯得少女氣既美麗動人,又不失成熟性感,她的身材曼妙氣質佳,真的是迷倒一大片。楊冪人稱「大冪冪」,她的長相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覺得她長得甜美而喜歡她,有的人覺得她長得過於清瘦而不喜歡她,但我認為「大冪冪」還是非常好看的,要氣質有氣質,要顏值有顏值,要女人味有女人味,堪稱絕品。
楊冪底子是不錯的,高額頭深眼窩高鼻樑,非常立體,她最大的特點就是眼睛,眼黑眼白比例完美,是我最欣賞的,其次就是她的側面,四高三低,很符合完美側顏,輪廓線條流暢一筆成型的感覺 總的來說她的五官,額頭,上下顎骨都排列恰到好處,骨相好看。
唯一不足的就是她的下顎皮膚肉多,以前就有點雙下巴磨腮後就不夠緊致。其它鼻孔癟嘴什麼的只能說怎樣的臉有怎樣的五官吧,反之反而不一定好看。 最後我想說看待一個人的長相應該從各個方面分析,不是找幾張抓拍或是精修來評價,換成給你個上鏡的機會你都不知道媒體能把你拍成什麼樣子。
❻ 守護莫高窟半生,與丈夫分居19年,敦煌女兒樊錦詩:只為一個囑托
1963年,北大剛宣布完考古專業的分配名單,一個學生家長嚎啕大哭:「我只有一個兒子,你們怎麼能把他分配到敦煌?」
當年,一起被分到「把人嚇哭」的敦煌工作的,還有個瘦小的女生樊錦詩。
樊錦詩也不想去莫高窟,可為了老師的囑托,她決心前往。
臨行前,她和男友約定三年後就去武漢團聚。
沒成想,自此她卻守了莫高窟大半個世紀。
從青絲到白發,樊錦詩為何能一直堅守?她又為什麼被稱作敦煌女兒?
1938年,樊錦詩生於北平。但長在上海的她,更像個地道的上海姑娘。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父親希望她今後飽讀詩書,所以以「詩」命名。
樊錦詩也不負「父」望,雖自小體弱多病,成績卻一直不錯。還特別喜歡看書。
中學時,樊錦詩讀到過一篇關於莫高窟的課文。課文里說莫高窟有幾百個洞窟。洞窟裡面有精美的彩塑,還有壁畫,是一座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
樊錦詩對此印象很深,特別是1958年她考上北大考古專業之後,總是想盡辦法搜集和莫高窟相關的一切。
大學畢業前一年,樊錦詩還主動要求去莫高窟實習,然而她沒想到的是,理想和現實之間,隔著漫天的黃沙。
剛到敦煌,鮮花般的上海姑娘樊錦詩就被風沙吹得灰頭土臉。等她用香皂洗完頭,頭發上卻留了一層洗不掉的白鹼,黏糊糊地讓人難受。
研究所里的前輩還告訴她,即便是這樣又苦又澀的鹼水,也得省著用。這是長在南方的她難以想像的事情。
不光缺水,這里食物也十分匱乏。蔬菜除了白菜、土豆就是蘿卜,嘴饞時樊錦詩就盯著鄰居樹上的水果,卻總也不敢去「偷」點解饞。
研究所種的水果成熟時,樊錦詩終於分得了一份,剛拿到手的那天晚上,她就一口氣全吃光了。
時隔多年後,樊錦詩還感嘆:「此生吃過很多水果,那晚的水果卻是最好吃的。」
對樊錦詩來說,物資匱乏倒還可以將就,可怕的是那裡的氣候。不但乾燥,溫差還大,不服水土的樊錦詩幾乎每天都失眠。
沒過多久,樊錦詩就病倒了,身體虛弱到連走路都困難,老師怕她出事,急忙安排她回了北大。而當時距離實習期滿還有三個月。
從此,樊錦詩提起敦煌就心有餘悸。畢業分配時,一聽說自己要去敦煌工作,樊錦詩又如何能歡喜得起來?
而且,當時樊錦詩已打算結婚,男友彭金章被分配到武漢大學教書。
樊錦詩知道兩地分居意味著什麼。
正當她躊躇間,北大考古教研室主任蘇秉琦先生的一番話,讓她下定決心去往敦煌。
蘇秉琦先生鄭重地對她說:「我要感謝你,你這次去敦煌,是要編寫考古報告的,這考古界的二十四史,就交給你了。」
在當時,學術界有一種說法叫:「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近代以來,敦煌莫高窟不斷遭到劫掠,僅1900年,藏經洞的文獻就被英國人斯坦因拉走了十幾車。
這些涵蓋天文地理、習俗宗教、醫學術疏、經濟軍事等的文獻就如一部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而精華部分卻早已經流落到日本、俄國、英國、美國……
敦煌的風雨歷程成了幾代學者的心頭痛,而讓敦煌學回到中國,也成為幾代學者們最大的願望。
聽到恩師如此重託,樊錦詩眼窩發熱,頓時覺得自己重任在肩。她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竭盡全力,用3-4年完成老師的囑托。
臨別時,男友彭金章輕聲說:「我等你!」樊錦詩哽咽著安慰他:「很快,至多3、4年。」
然而,樊錦詩卻失約了,他們足足分離了19年,才得已團聚。
樊錦詩到的時候,敦煌的風沙一如記憶中那般凜冽。而她的住處竟是一處破廟。
有一天,她想要去遠處的土廁解手,剛一出門就看見一雙綠眼睛,嚇得她汗毛倒豎。
當時她第一反應便是,遇到了狼!
樊錦詩忙轉身回來,插緊門心驚膽戰地過了一夜後,才發現那「狼」其實是頭驢。
這樣的「笑話」卻讓樊錦詩笑不出來,反而感覺深深地悲涼。
為了不思念上海的生活,樊錦詩不敢照鏡子,盡量不去想外面的一切。
可每到夜深人靜時,樊錦詩都特別孤獨:「我常常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把我給忘了,老彭也把我忘了。」
1967年,當初的戀人彭金章,已成了丈夫「老彭」,而婚後,他們一個在武漢,一個在敦煌,隔著天南海北。
有第一個孩子時,樊錦詩與彭金章達成一致,准備臨產時去醫療條件較好的武漢待產。
然而,遲遲請不到假的樊錦詩卻不得不獨自在敦煌生產。
好心的醫生見她沒有家人陪伴,給她出主意,說:「你快給你愛人發電報,說你生了個男娃娃。」
樊錦詩卻苦笑道:「就算是個金娃娃他也趕不來。」
與此同時,她的丈夫彭金章正挑著兩個筐子焦急地等火車。筐里放著早已准備好的營養品,以及孩子的衣服。
等他滿頭大汗地出現在病房門口,在惶恐中等了多日的樊錦詩頓時大哭失聲。
彭金章看著虛弱的妻子,以及還沒有衣服穿的兒子,也心疼得直抹眼淚。
之後,老彭又是燉雞湯又是給孩子沖奶粉,體貼地照顧妻兒。
有丈夫的照顧,樊錦詩度過了一段溫馨的日子。
可月子還沒過完,老彭的假期已到,兩夫妻又不得不再次分離。
他們在信中相約一定要盡快把工作調在一起,結束這種分居生活,可直到第2個兒子五歲時,他們的願望還沒有實現,一直過著牛郎織女般的生活。
因為工作忙碌,樊錦詩沒空管孩子。兩個兒子不得不先後送到武漢,由彭金章照顧。
樊錦詩曾說:「我的心被撕扯成兩半,一邊是莫高窟,一邊是老彭和孩子。」
其實,即便是備受贊譽,樊錦詩卻不止一次想過要調離敦煌,去武漢好好照顧家人。
可樊錦詩的工作對莫高窟很重要,敦煌研究所不捨得放人;而彭金章在武大創建了一門考古專業,責任重大,武大更捨不得放人。
雙方單位拉鋸般爭了多年,直到1986年時,甘肅有關部門特意派人去和武漢大學協調,武漢大學才鬆口表示此事交給彭金章個人決定。
不忍心看著妻子為難,年近50歲的彭金章,主動放棄了自己鑽研已久的商周考古課題,到敦煌重新開始。
這對一個考古學者來說,是很難的抉擇。為此,樊錦詩曾無數次對人說:「我不是個好母親,更不是個好妻子。」
可於敦煌來說,樊錦詩卻是個很好的守護者。
1984年,樊錦詩被任命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
一次,負責檔案編制工作的她,在查閱資料時,發現了一張法國人於1908年時拍下的《敦煌圖錄》。
對比同樣的洞窟和同種文物的照片,樊錦詩發現,短短幾十年間,許多壁畫已經慢慢退化或者模糊。
「壁畫在退化,壁畫在退化……」這句話像魔咒般揮之不去。如何盡可能保護這些文物,成了縈繞在樊錦詩心頭的一件大事。
蒼天不負有心人,1989年時,樊錦詩終於等來了轉機。
那年,樊錦詩去北京出差,無意間看見有人在用電腦。電腦上的圖片色彩繽紛,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
當得知圖像數字化後可以儲存,樊錦詩激動不已,當即開始籌劃用計算機保存莫高窟檔案。
但當時的計算機價格昂貴,中科院一台640K的處理電腦就賣到6480元,何況是大規模采購計算機,敦煌研究所根本拿不出來這筆巨款。
幾經考慮後,樊錦詩硬著頭皮找到甘肅科委。誰知,一番懇切交談後,本不富裕的甘肅科委被深深打動,爽快下撥了30萬,讓他們用來研製敦煌石窟數字檔案。
經過考古人員們的努力,洞窟、壁畫、彩塑以及散落在世界各處的文獻,先後用計算機匯集在一起,成了一個個永久保存的電子檔案。
而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
上世紀90年代,來敦煌莫高窟的遊客漸漸多了起來,光2001年,遊客就超過了30萬人次,且人數還在連年攀升。
有的遊客大老遠跑來看石窟,一出洞窟就感嘆:「灰突突地有什麼好看的?!」但即便是這樣匆匆的一次參觀,都會讓莫高窟的微生態發生改變,使保護工作變得更加棘手。
為此,樊錦詩吃不下睡不著,不停地向有關部門寫信建議停止莫高窟參觀。
此舉,引來了許多人不滿:「要錢要支持時想到地方了,需要為地方做出貢獻時,只知道死守著文物。」
樊錦詩也有過委屈,可轉念想文物只有與時代相聯系,才能增添活力,而如今的技術手段或可以解決莫高窟面臨的困境。
為此,她呼籲在敦煌莫高窟保護區外建一所虛擬場館。
2014年,敦煌數展中心正式運行,藉助先進的數字和多媒體技術,千年前的洞窟如活過來了一般,不但緩解了莫高窟的壓力,還給遊客帶去了很好的體驗。
而樊錦詩也因對莫高窟的堅守與貢獻,獲得許多獎項,不斷受到表彰。
可樊錦詩卻說:「我原來並不懂文物保護的,我更想去完成蘇先生交待的考古報告。」
面對越來越多的贊譽,樊錦詩認為榮譽應該屬於莫高窟人,還將獎金都捐給了敦煌研究院。
2011年時,樊錦詩交出了考古報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第一卷,距離受蘇秉琦先生囑托那年,已經過去了整整48年。
其實,做學問何嘗不是樊錦詩的夢想?可多年來,她從事更多的是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
如今,彭金章先生已然辭世,而年過80的樊錦詩,又回到敦煌,為編撰敦煌考古的「二十四史」而努力。
在一代代敦煌學者的努力下,「敦煌學在外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堅守了敦煌幾十年的樊錦詩終於完成了心願。
敦煌莫高窟附近的宕泉河畔,長眠著許多為莫高窟做過貢獻的學者。但樊錦詩卻表示,這里不會再添新墓,包括她自己,因為「要保護敦煌莫高窟的整體風貌。」
活得通透的樊錦詩從不避諱生死:「我已經八十多歲了,總有一天會走的,我已經做好了准備。如果有來生,我還會選擇敦煌,選擇莫高窟。」
幾十年來,樊錦詩對莫高窟,困頓時堅守,需要時守護,為此,她犧牲了與親人的相守,延遲了自己想做的學術研究。
甚至連為生命做出的最後打算時,都在考慮不破壞敦煌的環境。
人生最好的年華在哪裡,哪裡便成為生命中不可割捨的部分,敦煌對於樊錦詩來說,便是如此,她已然成為了真正的「敦煌女兒」。
堅守,是個力重千鈞的詞彙。靠得是身體力行,更需要熱血鑄就,而最後,要用每分每秒的時間去一點一滴踐行。
-END-
作者:蕉下觀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2016年貴州一局長被雙規,錄指紋時查出,他竟是18年前滅門案兇手
2015年,天津一家四口吃完餃子後3人離世,警察也差點中招
❼ 最近很火的敦煌照片有哪些
近日,一組以敦煌元素為主題的圖片,火爆了全網。圖中的涉及到的菩薩、迦樓羅等形象,以及空靈的背景音樂,讓人彷彿回到了千年前的大漠敦煌,耳畔依稀駝鈴響,美得不可方物。
滿壁風動,天衣飛揚。壁畫是用畫筆記錄的歷史,它的渾厚博大是無可比擬的,因此敦煌壁畫素有"牆上博物館"的美譽。
❽ 小女孩古裝妝容的畫法,兒童漢服舞台妝容圖片女孩、畫法
穿著古代衣服畫著古代妝容的小女孩非常招人喜歡,又萌又精緻的妝容讓人一眼看過去就非常動心。一些家長們也想把自己的孩子打扮成這樣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小女孩古裝妝容的畫法,兒童漢服舞台妝容圖片女孩、畫法。
小女孩穿漢服舞台妝要體現出柔美穩重的感覺,女孩子的妝要精緻一些。先用膚色的粉底液打底,然後鋪一層散粉,再上高光和腮紅,腮紅要均勻塗抹,少一點就行。眼妝是重點,先休整眉形,柳葉眉最佳。再勾勒眼線,然後用粉色眼影,眼線尾部可以貼一些金色亮片。用眉粉修飾眉毛,讓眉毛看上去柔和一些。眼部的妝要突出一點,這樣可以讓舞台效果更好一點。兒童漢服舞台妝是個整體,臉部妝畫好後,還要做發型,基本是仿照漢代女童的樣式,可以從網上找一些圖片做參考。
兒童漢服妝不但漂亮,畫法也比較簡單,家長們都可以動手試試。孩子的舞台妝還可以畫的濃一些,比如粉底可以適當厚一點,眼影可以塗深一點,這樣登台後,觀眾在遠處也可以看清楚。
❾ 敦煌飛天是男是女
飛天是不分男女的。是佛教天龍八部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合體。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你圖片這個是乾闥婆,乾闥婆端正,能舞。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則馬首人身,能歌;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裡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 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裡,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去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 ,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上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
❿ 為什麼說敦煌女生嚇死狼
不是的,只能說特定的地方的女性因為生活的環境的影響而造成的特定的性格,就像是明朝和清朝一樣,明朝的女性還是裹著小腳,清朝的女性則騎馬打獵天生大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