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手工木簪的製作方法
《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簪是中國古代發型中最基礎的固定和裝飾工具。那麼如何製作一支精緻的木簪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手工木簪的.製作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准備材料:
木料(這個根據大家的需求,對木料也沒有太多特殊的要求,比較常見的有紅色、綠色和黑色,喜歡紅色木頭的可以選梨木或者科檀,綠色一般是綠檀,黑色一般是紫光檀。),台鉗,線鋸,四合一銼刀,削刀,小木銼,砂紙。
一、劃線
木簪的花紋樣式也比較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定。選擇一個或者設計一個喜歡的圖案,用鉛筆直接畫在木頭上。
二、鋸形
把木料固定在台鉗上,然後用線鋸手動鋸。
三、削和銼形
把木料上多餘的簪柄部分,用刀像削鉛筆一樣把楞削掉,注意不要削太多。削掉楞之後,把簪子固定在台鉗上,用四合一銼刀銼形,繼續銼形,把簪柄部分銼圓。根據圖案的形狀,用小木銼或者小刀打孔器等,一點點修。
四、打磨
在銼好形之後,依次用砂紙打磨。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簡單,用到的技巧不多,但實際過程非常繁瑣,每一層砂紙至少要打磨幾分鍾,這個過程一定不要跳砂紙,一層層慢慢磨。
PS:簪子常用的話就不需要上油或者蠟了,如果不常用可以上一層木蠟油。
簡單四步就可以做出我們想要的木簪,但是不要單看就這幾步,中間每一步都需要做的很精細才可以做出完美的作品。
⑵ 《枕上書》造型與《十里桃花》有什麼變化
從仙氣縹緲變為簡約大氣,更偏向古樸。首先,從故事背景框架來看,因為《十里桃花》的主要人物和故事中心是產生在天界,一個仙氣飄飄、華麗無垢的地方。而《枕上書》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喜好參禪的上古神祇,故事的背景色就帶上了一直年代感。女主角又是來自青丘這樣尊重人性的地方,所以《枕上書》的造型化繁為簡。其次,《枕上書》中鳳九和東華的三世,分別在天界、人界和梵音谷。所觸發的故事線更多的是兩人相處的細節,所以更加生活化。最後,因為東華的人物設定,《枕上書》的整體上都是以淺色和暗色為主,除了梵音谷這樣的世外桃源,以大紅色校服區別前兩世外,大多時候都沒有很炸眼的造型。
如此說來,《十里桃花》的造型圍繞的是封建社會,華貴、有身份,《枕上書》的造型更多圍繞的則是原始社會,自然和古樸。
⑶ 發簪那麼美,為什麼現在很少看到有人戴
現在很少看到有人戴發簪,我覺得最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覺得就是與時代格格不入了吧。現在是21世紀,很多用的東西吃的東西都是緊跟時代的潮流。發簪的話,相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的話,就是一個古代用的東西。古代人用的東西,作為一個現代人,天天的戴在頭上,似乎感覺不是很好。自然也就沒有很多人去戴這種東西。
第二,我覺得就是不方便吧。作為一個現代人,生活的方式如此的快速。戴發簪就是象徵著一種慢生活的感覺。每一天人來人往的,急急忙忙的。誰還會有那個閑情去戴個發簪在頭發上搖來搖去的。這樣子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的不方便。沒有人願意給自己找不方便的。自然就很少看到有人去戴發簪了。
第三,上升到一個比較高大尚的層面就是傳統文化的流失吧。現在很多人一味的追求外來的東西,而忽略了自己的本土東西。像發簪這樣子的東西,有些人會覺得還不如發圈這些東西來的好看。所以就很少看到有人會戴發簪了。
第四,我覺得是審美的問題吧。像古代人的話,他們就會女子得您正在頭上戴發簪會顯得比較好看,流行下來,每一個古代女子都會以此唯美,所以在古代就有很多的女子帶發簪。在現代,已經經過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審美觀也經過了巨大的變化,人們不會在覺得在頭上戴發簪是美的體現。所以就在現代很少會看到有人戴發簪。
我覺得現在很少看到有人戴發簪的原因大多就是這幾個了。
⑷ 怎樣用簪子束發
逆著梳頭發,把頭發梳得毛毛的,盤上再拽一拽,弄得蓬鬆些.插上簪子.
古代的中國人,把頭發盤起來,需要一條 「巾」 捆住,再插進一根簪子,頭發就不會散落了。
捆起來的動作叫做 「束發」 ,古人束發有的使用 「頭巾」 ,有的使用 「束發冠」 。《紅樓夢》裡面的賈寶玉頭戴 「束發紫金冠」 ,當是很名貴的了。
貧苦人家,既沒有金簪、玉簪、銀簪,只好使用 「荊條」、「木簪」束發了。成語《荊釵布裙》就是形容貧苦婦人的裝束。在這里, 「裝」 指的是衣裳,「束」 指的就是 「發型」 了。
⑸ 木簪子設計圖紙尺寸
木簪子設計圖紙尺寸:長度都是統一的180mm,簪頭簡單些的,寬度可以在25mm,簪頭復雜些的,寬度要放在30mm以上。
用木簪子將長發鬆鬆挽起,插上一枚別致的發簪,再配上典雅的長裙,即便性格再外放的女性,也可以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古典美人。發簪金屬的光澤閃耀在發間,加上小而巧的墜飾,長發的風情便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了。
式樣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⑹ 為什麼現在很少看到有人戴發簪
我覺得戴發簪就跟穿旗袍一樣,雖然的確在某個時期是很流行的,但是現在因為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的變化,逐漸的戴發簪與穿旗袍等傳統服飾已經不再流行於社會上了。很多人戴發簪出門就覺得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因為這是個浮躁的社會,生活是快節奏的,人們一穿上旗袍戴上發簪就感覺回到了民國時期,所以說戴發簪是需要分場合的。
其實說上來戴發簪也算是一種傳統文化,現在傳統文化已經被很多人所拋棄,包括戴發簪。好像只有一些書香門第,或者是喜歡琴棋書畫的人才會穿旗袍戴發簪等。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很多女生都喜歡戴發簪啊,發箍啊什麼飾品之類的,但因為人們的從眾心理作怪,不敢戴出去,所以你出門很少見到有女生戴發簪的。
對於一般的上班族來說,平常出門工作實在不適合戴發簪,你想一下頭頂帶著一個這種東西出去擠公車擠地鐵等等都是與周圍格格不入。你只能再平常逛街呀,或者同學一起散步啊,去聚會什麼的可以帶帶這些東西,比較娛樂性質的。還有就是你戴發簪必須要與你的一生行頭相匹配。比如你穿了一身適合運動的衣服的話戴發簪合適嗎?你只能說穿什麼旗袍或者一些偏古風的一些服飾才能帶上發簪顯得合適一點,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誰會有事沒事穿旗袍呢,所以就很少會戴發簪了。
⑺ 木簪的樣式及意義
木簪的樣式:以木料為主題進行雕刻或黏貼塑性的發簪。木質發簪裝點復古風情的發型,不刻意就能營造浪漫唯美與氧氣般的嫻靜氣質。木簪的意義:可做定情信物宣示所有權,也好叫對方天天念著自己好睹物思人。
古時候漢族人不管是辮發、盤髻、還是束發著冠都需要用簪釵作固定,以骨作笄,收束發絲,讓自己的面目更為整潔並方便更好地勞作。
在古代,女孩子的頭發大多都是不剪的。久而久之,她們的頭發會非常的長,就會影響生活,勞動時更是帶來不便,所以在古代史就發明了——「笄」,即「簪」。
另外,發簪在古代還有著一層文化含義,即在中國封建時代,中國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
到後期,發簪則開始為女孩子一個首飾。除此之外,發簪還將女孩子作為給男孩子的定情信物,有著美好的意義。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一句情詩為我們道盡發簪作定情信物的緣由。
發簪正如一塊香囊瓜果一樣,是人們作為情定的信物,表達自己對「情」的訴求。所以發簪比其他定情信物更加堅定不移。
在大多數人眼裡發簪可能只是女性佩戴的東西,男性不適合佩戴。其實不然,古代不分男女都可以佩戴發簪。
⑻ 一般漢朝的皇後會梳什麼發髻或發型把名稱告訴我,最好有圖
垂雲髻是漢朝,尤其是西漢前期皇後所梳的最常見的發髻。以簡潔易理為歷朝皇後所喜愛,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應用的發型。
(圖片來源:《漢武大帝》)
⑼ 怎樣用發簪挽頭發
我頭發不是很長,如果想用一根簪子整個盤起會有很多碎發落下,所以就挑了一部分盤了個小的發髻,再用U型夾固定。 我用的是類似執扇隱香這位答主提供的方法,只不過我是左手握頭發盤的。其實各類方法都差不多,不外乎戳進去再挑出來,大概練久了就有手感了吧。U型夾確是很實用,特別是如果不放心一根簪子盤發的牢固程度,或者是有些碎發散下來的時候,可以用它來加固一下。
最高贊圖片上的方法好像是最常見的,但不是我用的最順手的。無論是以前頭發長的時候還是現在的長度,用那種方法總是會散掉,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方法掌握不對。 會編頭發的同學也可以嘗試編一個鬆鬆的三股或者四股的辮子,再用類似方法盤起來,也是不錯的。
⑽ 木簪是用濕木還是干木
干木。
木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木簪的樣式:以木料為主題進行雕刻或黏貼塑性的發簪。
木質發簪裝點復古風情的發型,不刻意就能營造浪漫唯美與氧氣般的嫻靜氣質。
木簪的意義:可做定情信物宣示所有權,也好叫對方天天念著自己好睹物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