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芒種是什麼節日 芒種簡單介紹
1、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的時候。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那麼,關於芒種時節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由第一範文網我跟你介紹一下芒種時節。
2、芒種,是農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3、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2. 芒種有什麼含義
芒種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小麥已經成熟要及時收割,否則連遇陰雨及大風、冰雹等天氣會發芽霉變。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在每年陽歷的6月5日至7日中的一天,當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就為芒種。
芒種有什麼含義
芒種簡單的含義就是農作物的成熟和播種,其中成熟的農作物是指有芒作物,包括大麥、小麥等作物,需要農民們緊急搶收;而播種的農作物是指秋收的晚谷、黍、稷之類,芒種是一年中最適合播種的時節,一旦錯過,後面播種的農作物存活率極低。
可以見得農民們既要忙於芒作物的收割,也要忙於夏播作物的播種,有點分身乏術,側面描繪了農民們務農的繁忙景象。
芒種時節的注意事項
有研究表明,芒種之後天氣變熱,最需要注意調暢情志,可以適當的晚睡早起,順應陽氣的充盈,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
衣著方面,因為天氣的炎熱衣物,衣物要逐漸減少,但某些地區經常受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影響,氣溫起伏不穩定,禦寒還是散熱要注意把握好度。
3. 請教:芒種的「種」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要有圖。
《說文解字》:種,先穜後孰也。從禾,重聲。
童,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男奴;重,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背負一梱東西。穜,金文
4. 驚蟄,清明, 小滿, 芒種, 是什麼意思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這四個節氣是反映物候現象的。
(一)含義:
驚蟄,日期是公歷3月5-7日,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清明,日期是公歷4月4-6日,含義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小滿,日期是公歷5月20-27日,含義是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日期是公歷6月5-7日,含義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二)習俗:
1、驚蟄:
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2、清明:
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杴土
另一方面准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踏青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
3、小滿:
華南地區有「小滿大滿江河滿」的民諺,反映了這一地區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後,氣溫會急劇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小滿是濕性皮膚病的易發期,所以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蘿卜、西紅柿等。
4、芒種
芒種日祭餞花神的風俗。芒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裡面加人紫蘇。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5. 24節氣夏至手抄報簡單好看
夏至 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中夏天的一個節氣,夏至是一個對農作物很重要的節氣,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的很快,此時降水量較大,對農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那麼關於夏至節氣的 手抄報 怎麼畫呢?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組24節氣夏至手抄報簡單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24節氣夏至手抄報
夏至的 諺語
1、夏至見春天,有雨到秋天。
2、 芒種 火燒天,夏至水滿田。
3、夏至有雷三伏熱。
4、耕地深又早,收成才得好。
5、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6、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7、種田不用問,深耕多上糞。
8、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煎熬。
9、 清明 高粱 小滿 谷,芒種芝麻夏至豆。
10、 冬至 唔過唔寒,夏至不過唔。
11、 立夏 北風當日雨,立夏東風少病痾。
12、夏至餛飩免疰夏。
13、芒種火燒雞,夏至爛草鞋。
14、夏至有雨應秋早。
15、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16、夏至的,無處走。
17、過了夏至節,夫妻各自歇。
18、芒種忙忙栽,夏至谷懷胎。
19、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20、夏至無風三伏熱。
24節氣夏至手抄報簡單好看相關 文章 :
1. 二十四節氣夏至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又漂亮(2)
2. 24節氣立夏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3. 二十四節氣立夏手抄報
4. 二十四節氣立夏手抄報
5. 二十四節氣穀雨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6. 24節氣穀雨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
7. 2020精選立夏節氣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8. 二十四節氣穀雨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又漂亮
9. 立夏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10. 立夏節氣手抄報簡單
6. 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節氣圖
立春,紅白兩色梅花映著黑木屋;立夏,翠綠的竹葉上打著斑駁陽光;立秋,向日葵開得熱烈……最近,一組《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節氣圖》在網路上瘋傳,囊括四時美景,每一幅都美不勝收,受到網友熱評。這組照片的作者「青簡」,是上海的80後女醫生周潔(@青簡jane),消化科醫生,愛 旅遊 ,愛攝影。她的二十四節氣圖里的取景地遍布了全國11個省份,北至黑龍江,南達福建,西及西藏。「春天的節氣圖中多以江南水鄉景色為主,冬天的節氣圖則多數攝於北方。靈感來源於偶然看到日本有個做二十四節氣照片的網站,從拍攝了兩年多的照片中挑選、製作了這套圖。
「二十四節氣主要反映的是我國黃河流域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節候。如果只選江南地區的圖片肯定是不夠的」。為了盡自己所能,更准確地表現二十四節氣,青簡拍照的地方北至黑龍江,南達福建,西及西藏,涉及省份11個之多。「只有走遍全中國,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個節氣。」青簡說。其中,一幅「處暑」攝自江蘇太倉。這張圖拍攝的內容很簡潔,畫面中一根根低垂的柳條紋絲不動,深綠色的柳葉,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盛夏時節。
遠處,虛化在畫面背景中的白牆灰瓦,一眼便把人帶到江南水鄉那安靜的夏日,使人不免沉醉在水畔樹陰下的清涼。喜歡攝影和 旅遊 ,青簡去過國內很多地方,江蘇是她經常到的地方。「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里。
去年處暑那天,我和朋友正巧到太倉的沙溪遊玩。當天陽光熱辣又無風,但柳樹成蔭的水岸邊卻是陣陣清涼,真的很神奇」。青簡說,她拍照用的都是普通器材,因為拍攝的內容都是她帶著真實的感受和 情感 拍出來的,「可能這也是引起這么多網友共鳴的原因吧」。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立春 ,是24節氣第一個節氣。
「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從 歷史 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歷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 歷史 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
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必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
驚蟄 ,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是24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
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歷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清明 ,是中國的24節氣第五個節氣。
每年的陽歷四月五日左右。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 體育 活動。
穀雨 ,位於24節氣表的第六個節氣。
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 時為穀雨。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立夏 ,位於24節氣的第七個節氣。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的開始。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小滿 ,位於24節氣的第八個節氣。
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 時為小滿。江南一帶則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它是對江南小滿農事的形象總結。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在農諺中,百姓以「滿」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裡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芒種 ,是農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種是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 時為芒種。送花神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夏至 ,是24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 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煙台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煙台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 游戲 ,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 ,是24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 時為小暑。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大暑 ,是24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期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湘東南地區則流行一句廣東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即「涼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燒仙草」在外觀、口味、療效上均與龜苓膏類似。台灣則有大暑吃鳳梨之俗,乃是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立秋 ,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處暑 ,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 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 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白露 ,是24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 。
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那麼補。
秋分 ,24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很多地方在秋分時節要吃一種叫做「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採摘秋菜。採回的秋菜一般人家與魚片「滾湯」,燉出來的湯叫做「秋湯」。有順口溜這樣說:「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 健康 。「
寒露, 在24節氣中排列十七。
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如果說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麼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霜降 , 24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 。
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此期間,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
立冬 , 24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 。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 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 社會 ,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小雪 , 24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
每年11月22日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 時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 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 , 24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大雪時節,黃河流域一帶已有積雪,天氣寒冷。而江南才剛剛進入隆冬季節,氣溫將顯著下降,天氣寒冷,可能出現初雪和冰凍現象。各地要加強冬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間管理,查苗補缺,中耕鬆土,早施苗肥,培育壯苗。
冬至, 24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
是中國農歷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小寒 ,是第二十三個節氣。
在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 。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廣州傳統:吃糯米飯,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大寒 ,是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
每年1月20日前 後太陽到達黃經300 時為大寒。小寒之後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立春
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也為夏季的開始。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 2天。
7. 芒種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漂亮
1、 芒種忙不停,祝福來報到,願你:忙著開心笑,忙著丟煩惱,忙著行大運,忙著數鈔票,忙著把健康抱,忙著陪成功跳,忙著與平安相好,忙著和幸福到老!
2、 種下剌,收獲滿手疼痛;種下花,收獲一片美麗。種下怨,收獲無盡煩惱;種下笑,收獲一生快樂。種下恨,收獲一路坎坷;種下愛,收獲一世幸福。種下假,收獲遍地溝壑;種下真,收獲一段安寧。芒種到,願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幸福無憂!
3、 又是一年芒種到,願你「芒」著大聲笑,「種」是快樂;「芒」著數鈔票,「種」好運;「芒」著攀新高,「種」是成功;「芒」著健步跑,「種」是健康。反正,不管你怎樣地「芒」來「芒」去,「種」是有幸福把你追隨,「種」是有福星把你照耀!
8. 二十四節氣芒種的含義及特點 二十四節氣芒種的含義及特點簡單介紹
1、芒種,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因此「芒種」又叫「忙種」,是一個典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陽達到黃經75度便為芒種。芒種的氣溫顯著升高,雨量比較充沛。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正處於「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季節。
2、芒種節氣的特點:
(1)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卷風、冰雹、大風、暴雨、乾旱等。芒種時節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西南地區從6月份也開始進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節。此時,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區冰雹天氣開始增多。
(2)芒種後,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宋人范成大的《芒種後積雨驟冷》詩:「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播秧寒。」繪出了陰雨連綿不止,河滿溝平,農夫冒著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畫面。
(3)6月份,無論是我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 在我國華南的台灣、海南、福建、兩廣等地,6月的平均氣溫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氣濕度大,確實是又悶又熱。有時需要向公眾發布高溫預報,提醒人們預防中暑、空調病和急性腸胃炎。
9. 芒種寓意著什麼
芒種,又名「忙種」,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意味著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種植。農事耕種以「芒種」這節氣為界,過此之後種植成活率就越來越低。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10. 秋收芒種什麼意思 芒種解釋其含義
導讀:每一個節氣對於人們的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同節氣有不同習俗和含義,若是問你芒種節氣是什麼意思,你知道芒種的意思嗎?芒種是一個忙著收獲的節氣,民間就流傳著秋收芒種的說法,那麼秋收芒種什麼意思?芒種解釋其含義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和我一起去了解下吧。
秋收芒種什麼意思
1、是夏季要開始下地播種,春種的莊稼要管理,秋季要收獲農作物。
2、秋收是秋季收獲農作物。
芒種解釋其含義
芒種簡單的含義就是農作物的成熟和播種,其中成熟的農作物是指有芒作物,包括大麥、小麥等作物,需要農民們緊急搶收;而播種的農作物是指秋收的晚谷、黍、稷之類,芒種是一年中最適合播種的時節,一旦錯過,後面播種的農作物存活率極低。
可以見得農民們既要忙於芒作物的收割,也要忙於夏播作物的播種,有點分身乏術,側面描繪了農民們務農的繁忙景象。
芒種是什麼意思
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所以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農民間也稱其為「忙著種」。
芒種時節的注意事項
有研究表明,芒種之後天氣變熱,最需要注意調暢情志,可以適當的晚睡早起,順應陽氣的充盈,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
衣著方面,因為天氣的炎熱衣物,衣物要逐漸減少,但某些地區經常受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影響,氣溫起伏不穩定,禦寒還是散熱要注意把握好度。
芒種節氣農事
到了芒種節氣,「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農田裡往往是一片繁忙景象。一方面這個時候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另一方面芒種也是農作物種植時機的分界點,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忙夏收
芒種時節麥已成熟,若遇連雨天氣,甚至冰雹災害,會使小麥無法及時收割、脫粒而導致倒伏、落粒、穗上發芽、爛麥場。必須抓緊一切有利時機,搶割、搶運、搶脫粒,「收麥如救火,龍口把糧奪」正形象地說明了麥收季節的緊張氣氛。
忙夏種
民間有「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這些諺語,是因為夏大豆、夏玉米等夏種作物的生長期有限,為保證到秋霜前收獲,必須提早播種栽插,才能取得較高產量。
忙夏管
芒種節氣後雨水漸多,氣溫漸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種的莊稼已進人需水需肥與生長高峰,不僅要追肥補水,還需除草和防病治蟲。否則,病蟲草害、乾旱、漬澇、冰雹等災害同時發生或交替出現,春種莊稼輕則減產,重則絕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