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魏晉風長發發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魏晉風長發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27 07:11:41

Ⅰ 如果這張圖上的人物是個真人「與圖一模一樣」,她算的上 古典(復古) 天香國色的大美人嗎

我猜你是想知道國色天香的大美人的標准吧,發給你自己對照參考吧!
一、膚
《詩經·衛風·碩人》描繪美女庄姜「膚若凝脂」。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細膩而潔白(《朱熹集·詩經卷》)。數千年來,「凝脂」的特徵一直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美女嫵媚多端,畢竟以色為主(《閑情偶寄·聲容部》李漁)。詩經雲:「素者,絢也!」作為白的極致「雪」字被視為皮膚顏色的標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其他諸如「肌膚勝雪」、「膚如凝雪」、「欺霜賽雪」等詞語隨處可見。
另外晶瑩、透明、溫暖的白玉也常用作修飾美女的肌膚。例如五代時的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無汗。」(《避暑摩河池上作》孟昶)
單純的白色並非皮膚顏色的唯一標准,與白色相協調的是粉紅。曹植《洛神賦》中的女神遠觀「皎若太陽升朝霞」,近看「灼若芙蕖出淥波」。「桃花含露」、「出水芙蓉」、「出水紅菱」等類似描寫美女的詞語皆著眼於粉紅色。
同樣描繪楊貴妃的美,白居易的詩「梨花一枝春帶雨」著眼的是與白同色的梨花。而李白「一枝紅艷露凝香」著眼的是與牡丹同色的艷紅。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則提出了白里透紅的和諧美的標准,這也是一種健康的美。
古代將白色、紅色完美結合的描述莫過於「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漢孝惠皇後外傳》)。清晨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單是意境之美,足以美得令人心醉、令人窒息。
代表人物: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在姊妹中最為美艷,很受唐玄宗的喜愛。一月給錢十萬作為買脂粉的費用。虢國自矜艷麗,每出入禁中,常素麵朝天(《新唐書·楊貴妃傳》)。唐朝詩人張祜描述道:「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經典鏈接:《太平廣記》引《王子年拾遺記》記載:劉備的妻子甘皇後玉質柔肌,姿態光艷。一次劉備召甘後到白綃帳中。下屬遠遠望去,只見帳中的甘皇後好比月下聚雪。河南進獻一個玉人,高三尺。劉備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後。甘後和玉人潔白齊潤。劉備說:「不意我玉人乃有兩也。」下屬們直看得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二、手
《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柔荑是茅草的芽莖(《朱熹集·詩經卷》)。它潔白、光滑,鮮嫩得一掐出水又纖細無比,宛若無骨。它的妙處還在於它能發出淡淡的香氣。輕輕吮一口,唇齒留香。用它來比喻美女的手指真是生動、傳神、恰如其分。
唐代詩人韓偓《詠手》中,用「腕白膚紅玉筍芽」把手比作嫩筍牙,與柔荑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劉蘭芝。她「指如削蔥根」。把手指比喻成削好的蔥白。取其形、色,頗為經典。
唐趙鸞鸞《纖指》詩:「纖纖軟玉削春蔥,長在香羅翠袖中。」將手指比作白玉。晶瑩、透明又有溫暖的感覺。
柔荑、嫩筍、蔥白、白玉的特徵均構成中國古代美女手的標准。
經典鏈接:南朝陳武帝章皇後冰雪聰明,儀容俏麗。手指甲長五寸,顏色紅中透白,每逢遇到喪事,就會有一個手指甲先折斷。(《陳書·高祖章皇後傳》)
三、發
烏黑、亮麗、濃密、修長是中國古代美女頭發的標准。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贊美婦女頭發烏黑、濃密的古詩。《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載:「鬢發如雲,不屑髢也。」「鬢」意為頭發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贊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發有如天上的烏雲,擁有這樣一頭黑發便不屑於使用假的發髻了。後人常以烏雲代指女人秀發,如「烏雲高綰」。
又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昔有仍氏生女,鬢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玄」和「鬢」意思相同,都是稱贊頭發烏黑的詞語。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據《太平御覽》記載:「上(漢武帝)觀其(衛子夫)發鬢,悅之。」衛子夫的一頭秀發一打開,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樣,閃閃發光,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漢武帝(據說武帝那時候正為沒有後代而苦惱,所以比較注重道家的某些觀點,比如頭發烏黑濃密者氣血旺,氣血旺者高壽多子)。《陳書·張貴妃傳》記載:「張貴妃發長七尺,鬢發如漆,其光可鑒。」又如《昭明文選·七辨》曰:「鬢發玄髻,光可以鑒。」
除衛子夫、張貴妃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外,《新唐書·後妃傳》記載唐高祖李淵的妻子、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皇後出生時發垂即過頸,從三歲開始發與身等,及長大成人更是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烏雲。
古代女人的發型變化多端,如直發(張麗華)、短發(梁綠珠)、卷發(趙合德)、束發(趙飛燕)、盤發(甄妃)等。
經典鏈接一:晉明帝時,大司馬桓溫納蜀主李勢女兒為小妾。桓溫的妻子康長公主妒火中燒,持刀欲殺李氏。但見李在窗前梳頭,發垂委地,姿貌絕麗,徐下結發,斂手向公主說:「國破家亡,無心以至。若能見殺,實猶生之年。」神色閑正,辭氣清婉。公主擲刀抱著李妹妹說:「我見猶憐,何況老奴(桓溫)?」(《妒記》南朝宋·虞通之)。
經典鏈接二《十髻謠》:◇鳳髻(周文王時一名步搖髻)有發卷然,倒掛么鳳。儂欲吹簫,凌風飛動。◇近香髻(秦始皇時)香之馥馥,雲之鳥鳥。目然天生,膏沐何須。
◇飛仙髻(王母降武帝時)飛仙飛仙,降於帝前。回首髻光,為霧為煙。◇同心髻(漢元帝時)桃葉連根,發亦如是。蘇小西陵,歌聲相似。
◇墮馬髻(梁冀妻)盤盤狄髻,墮馬風流。不及珠娘,輕身墜樓。
◇靈蛇髻(魏甄後)春蛇學書,靈蛇學髻。洛浦凌波,如龍飛去。
◇芙蓉髻(晉惠帝時)春山削出,明鏡看來。一道行光,花房乍開。
◇坐愁髻(隋煬帝時)江北花榮,江南花歇。發薄難梳,愁多易結。
◇反綰樂游髻(唐高祖時)樂游原上,草軟如綿。婀娜鬟多,春風醉眠。◇鬧掃妝髻(唐貞元時):隨意妝成,是名鬧掃。枕畔釵橫,任君顛倒。(倒掛,又名么鳳,類似鸚鵡而小,綠色羽毛,嘴紅色,甚嬌麗,常倒懸架上)。(《東方美女百韻全書》陳敏等)
四、臉
《詩經·衛風·碩人》中的美女庄姜:「螓首蛾眉。」螓首,是指一種類似於蟬的小蟲。它的前額豐滿、光潔。這是古代美女額頭的標准。
古代美女的標准臉型是上部略圓,下部略尖,形似瓜子,豐滿潔白,俗稱鵝子臉。此外「滿月」也是符合中國古代審美標準的臉型。面如滿月,指臉盤圓圓的、白白的,像滿月一樣,相貌白皙、豐滿、富態而有神采。(《東方美女百韻全書》)
臉部的酒窩稱笑靨或雙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關於笑靨的描寫。如《楚辭·大招》中即有「靨輔奇牙,宜笑焉只」的描述;又如漢代班婕妤《搗素賦》:「兩靨如點,雙眉如張。」諸如「笑靨如花」的詞語多不勝數。
臉部的酒窩又名梨渦,得於詩「旁有梨頰生微渦」。本指宋代美女黎倩的酒窩,後泛稱女子面頰上的酒窩。一張標準的瓜子臉配上梨渦淺笑足以增添嫵媚。代表人物:楚平王夫人伯嬴明眸秀項,面如鵝蛋。(《香艷叢書》中《老狐談歷代麗人記》篇)
經典鏈接:秦檜將抗戰派名臣胡銓貶謫至嶺南。在廣州,胡銓喜歡上了一位名叫黎倩的美女(一說黎倩系侍妓,此處依袁枚說。據朝鮮宋時烈《朱子大全札疑》記載,黎倩系有夫之婦。其夫發現了胡銓與黎倩的私情,逼令胡銓食藁與豆相混的馬料,否則殺之,胡銓不得已受辱)。十年後,胡銓攜黎倩從貶地北歸。途中,胡銓飲於湘潭胡氏園,微醺中題詩壁上:「君恩許歸此一醉,旁有梨頰生微渦。」(《情史》馮夢龍)
五、目
中國古代美女眼睛的標准既側重於神韻又有著恰如其分的比喻。「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漢書·孝武李夫人傳》)。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長恨歌》白居易)這種眼睛的神韻是中國古代美女眼睛的神態的標准。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見底,「秋水」、「秋波」在古代常用來形容美女的眼睛。清澈明亮是古代美女眼睛形的標准。唐代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元趙雍《人月圓》詞:「別時猶記,眸盈秋水,淚濕春羅。」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美人的眼睛如秋水、秋波,靈靈有神、楚楚動人。
經典鏈接:張貴妃(麗華)冰雪聰明,有神采,進止閑暇,容色端麗。每瞻視盼睞,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在閣上靚妝,臨於軒檻,宮中遙望,飄若神仙。(《陳書·張貴妃傳》)
六、鼻
「面如一朵花,全靠鼻當家」。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的部位。美女鼻子的標準是玲瓏剔透,富有立體感。古代有「鼻若瓊瑤」的說法。瓊瑤,美玉的一種,晶瑩、光滑且溫暖。此詞條主要著眼於鼻子的玲瓏剔透美,「鼻若懸膽」則側重鼻子的立體美。
代表人物:崔鶯鶯:恰便是檀口點櫻桃,粉鼻兒倚瓊瑤。淡白梨花面,輕盈楊柳腰。(《西廂記》王實甫)
七、唇
中國古代美女嘴唇的審美標準是其色要紅潤、有光澤、其形要小巧。人們常以「櫻桃」來比喻口唇,即因其形,更由其色。早在先秦的《楚辭·大招》中就有「朱唇皓齒,嫭以姱兮」的話,《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口如含朱丹」都是講唇的紅潤美。據孟棨《本事詩·事感》記載:白居易有兩個年輕貌美的小妾樊素和小蠻。其中樊素善歌,小蠻善舞,白居易曾作詩贊道:「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樊素的口唇小巧紅潤,就像熟透的櫻桃一般嬌艷欲滴。蘇軾也有「一顆櫻桃樊素口」來加以描繪美人口唇之美。
美女口唇也常常用「檀口」或「絳唇」來形容。檀是一種淺紅色或淺絳色的顏料,在古代常被女子用作口紅,所以「檀口」便成了描寫女性淺紅色嘴唇的一個專用語。比如唐代香奩詩人韓偓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黛眉印在微微綠,檀口消來薄薄紅。」
至於美人的舌頭也有專門的術語。諸多名花,丁香憑借其香和形脫穎而出,成為美人香舌的代言花。
經典鏈接:歐公(歐陽修)知潁州,有官chāng盧媚兒,姿貌端秀,口中常作芙蕖花香。有蜀僧雲:「此人前身為尼,誦法華經二十年。」(《香艷叢書》知蟲天子)
八、齒
晶瑩潔白、整齊均勻是中國古代美女牙齒的標准。
美女庄姜「齒如瓠犀」。瓠犀,葫蘆的子,晶瑩潔白而小巧整齊(《朱熹集·詩經卷》)。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齒如含(編)貝」。曹植在《洛神賦》中說:「丹唇外朗,皓齒內鮮。」這個「鮮」字,說的是皓齒的光澤。朱唇輕啟,嫣然一笑,雪白整齊的牙齒的確更增美女的嫵媚。
九、頸
《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領如蝤蠐」。領是頸的意思;蝤蠐是天牛與桑牛的幼蟲,乳白色,長而豐滿(《詩經疏》孔穎達)。「領如蝤蠐」意思就是頸項如蝤蠐那樣潔白,豐滿。古代美女頸的標準是潔白、光滑、豐滿。韓偓在《席上有贈》一詩中,以「鬢垂香頸雲遮藕」之句來描寫女子頸部的馨香、嫩白,頗為經典。宋代詞人曾布曾有「窗間粉頸斷瑤瓊」的詩句;又如明朝《尋芳雅集》中《粉頸》詞:「霜肌不染色融圓,雅媚多生蟾鬢邊,鉤挽不妨香粉褪,倦來常得枕相憐。嬌滴滴,嫩娟娟,每勞引望悵佳緣。」(《東方美女百韻全書》)
十、足
漢代前的作品鮮見對女性足的具體描述,可見古代並無具體的審美標准。《洛神賦》中盡管有「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描述,卻只是描寫女性足部的動態美。據《南齊書》記載,廢帝東昏侯對貴妃潘玉兒的小腳情有獨鍾。可戀足在當時只是個別現象,並非普遍現象。杜牧詩雲:「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春雲」。似乎唐代已有纏足的習俗。五代南唐時,有一宮女窅娘輕盈善舞,以帛纏足,足纖小如彎月,著素襪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跳舞,深受南唐後主李煜的寵愛。由此開始,纏足之風逐漸盛行於宮廷。從宋代始纏足之風遍及民間,「三寸金蓮」成了宋元以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東方美女百韻全書》)
經典鏈接:香蓮三影:花間苔上蹴鞠影;臨流浣濯水中影;春宵一刻燈前影。
香蓮三上:掌上;肩上;鞦韆板上。
香蓮三中:被中;鐙中;雪中。
香蓮三下:簾下;屏下;籬下。(《香艷叢書》知蟲天子)
十一、胸
古代對胸部並無任何審美要求,也無任何標准。描寫美女的文學作品如《詩經》、《登徒子好色賦》、《洛神賦》等都對胸部隻字未提。尤其《洛神賦》鋪排華麗,對女性身體極盡詳盡描述之能事,可是唯獨對胸部諱莫如深。《漢雜事秘辛》(有學者疑為明朝狀元楊慎偽作)描寫東漢宮廷選美時對梁商的女兒梁瑩全身體檢,堪稱事無巨細。即使提到了她的乳房,也只有「胸乳菽發」四字。可見,平胸並不影響其美。
自唐代開始,文學作品中開始大量出現描寫胸部的作品。如「素胸未消殘雪,透輕羅」(敦煌曲子詞《雲謠集·風歸雲》)。又如「素胸蓮臉柳眉低,一笑千花羞不坼」(《雲謠集·浣溪沙》)。唐代詩人韓偓在《席上有贈》一詩中,以「粉著蘭胸雪壓梅」來寫女子胸部的白、香、軟。
十二、腰
細腰是中國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徵。春秋時期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傳說。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一文中鄰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賦》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約素」都極力渲染美人腰的纖細。漢伶玄所撰《趙飛燕外傳》描述飛燕名字來歷時說她「長而纖便輕細,舉止翩然,人謂之飛燕」。譙川秦醇子所撰的《趙飛燕別傳》則記載她「腰骨纖細」。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樣以纖腰為美。《南史·徐勉傳》記載南朝梁武帝賜給徐勉很多女樂,其中舞人張凈琬,「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掌上舞。」又有羊侃的小妾孫荊玉,能反身貼地,銜得席上玉簪。
白居易的小妾小蠻纖腰若柳,故有「楊柳小蠻腰」的經典詩句。值得一提的是美女身材的標准漢朝是骨感美。
經典鏈接:據《太平廣記》記載:漢武帝寵愛的美女麗娟,玉膚柔肌,吹氣勝蘭。漢武帝常用衣帶綁住麗絹的衣袖,惟恐她隨風而去。又如趙飛燕,能作掌上舞,漢成帝惟恐風將她吹走而建「御風亭」。
十三、香
明代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上說:「名花美女,氣味相同,有國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結自胞胎,非自薰染。佳人身上實實在在有此一種,非飾美之詞也。此種香氣,亦有姿貌不甚嬌艷,而能偶擅其奇者。」女人的體香可以分為天然的和後天的兩種,前者是女性自身所生發的天然體味,稱為「天香」。歷史上最早以香氣著稱的女子最出名的莫過於漢武帝所寵幸的宮人麗娟,她玉膚柔肌,吹氣勝蘭,但是否是天香不得而知。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體自生香,則是有史以來最早記載有天香的美女。至於趙飛燕同樣吹氣如蘭,則是後天的熏陶。一般的女性想要擁有誘人的體香,就需要用薰染的方法來增添身體的香氣,以彌補先天不足。李漁承認了「國色天香」的可遇而不可求,認為薰染是正當的。「有國色而有天香,與無國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餘則薰染之力,不可少也。」除熏染外,唐代元載小妾薛瑤英,則是幼時長期食用其母所做的「香丸」(用花粉發酵處理後做成內服美容丸),長大以後,肌膚柔潤、玉體生香而青史留名。(《幽夢影》明張潮)
經典鏈接:三國吳主孫亮有四個深受寵愛的美人,分別叫朝姝、麗居、洛珍、潔華。四名佳人合在一起散發出來的香氣有別於西域所貢的諸種異香。這種香氣沾上衣服,時間越久香味越濃,洗滌百遍也不減退,所以名為「百洗香」。孫亮又稱這種香為朝姝香、麗居香、洛珍香、潔華香。(《拾遺記》王子年)

記得採納哦!~~

Ⅱ 收集描寫古代美女帥哥發式的描寫

一字頭:

亦稱「兩把頭」。滿族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於頭頂後橫梳二平髻,如橫二角於腦後,望之如「一」字,故稱。亦因其形狀似一如意橫置腦後,故又有「如意頭」之稱。二髻間多插以雙架以成雙角,亦稱「架子頭」。其間名稱各異,形式稍有差別而大體相類,一般左右橫出約一尺左右。

三角髻:

亦稱「三髻丫」。古代婦女的一種髻式。

其式高綰三個髻於頂,余發後垂至腰際。

大拉翅:

滿族婦女的一種發式,由「一字頭」發展而來。

於頂後左右橫梳二平髻,繞以闊約寸許帛條於發根,其上插以寬寸余,長六寸左右的版片(即扁方),使余發繞扁方與髻根成「T」字形,再加以首飾之類。

丸髻:

古代的一種髻式。

其式結髻兩丸於兩耳上側,故稱。

始於漢魏六朝,其時青少男女有為之者,唐宋以降,民間年輕女子亦多效其式。

小髻:

古代女子的一種髻式,大抵不加髲梳成,盛行於唐代。

小鬟:

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即環成小發髻。

丫髻:

亦稱「髻丫」。古代的一種發式。

將頭發綰成兩個髻結,分盤在頭頂左右兩側,狀如丫,故稱。

丫角:

古代孩童的一種發式,即丫髻。

雙鵶:

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猶丫髻。又說其黑如烏鴉之雙翅,故稱。

叉手髻:

古代女子的一種髻式。

其式發分兩束,左右上綰於頂如叉手狀,故稱。

不走落:

古代的一種發式,大致屬於高髻之類,始自宋代宮妃。

其式即緊綰高髻於頭頂,不易變形,故稱。

午達:

亦稱「羈」。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於頭頂梳成環辮各一,縱橫相交。或謂於頂上束兩髻,一前一後如*首。

巧額:

古代頭發的一種式樣。略如後世之劉海,但曲卷而密實。

囚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把發根緊束;於其上梳出發髻。因其式為匆匆束就,與囚徒束發相類,故稱。

唐代中後期十分流行。

仙髻:

亦稱「仙人髻」。古代婦女發式的一種。

其式將發綰於頭頂。

相傳此髻始於秦始皇宮,至唐宋猶有為之者。

半翻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發髻高聳而頂部向一邊斜翻,流行於唐初。

危髻:

指高髻。

其式將發高綰於頭頂。

拋家髻:

亦稱「鬅鬢」,「鳳頭」。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大致由椎髻發展而來。

其髻為兩鬢下梳後,上綰於額前上方,束成一形如椎狀的髻。因其兩鬢蓬鬆半遮面部,猶如匆匆棄家遠去貌,故稱。

唐後期尤流行,直至清代,仍為不少仕族女子所採用。

牡丹頭: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兩鬢蓬鬆,綰高髻於頂以假發襯墊,高約七寸至一尺,加以黏汁潤之。

明清時在江南蘇杭等地尤為流行。

抓髻:

古代的一種發式,多為未婚女子所用,藉以標明身份。

其式上攏頭發,綰於頭頂或頂兩旁,形如握拳。

低鬟:

亦稱「低髻」。古代發式的一類。

一種梳在額前,一種梳在後腦,因其式低卑,故稱。

唐宋時較為流行。

杭州攢: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髻式樣。因其流行於杭州一帶,故名。大致在宋元時期較為流行。

其式為將發高綰於腦後,並呈蓬鬆飛動貌。

拔叢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髻式樣。

其式為將髻梳於額間,使發障掩額前。

流行於唐末。

垂髾:

指後垂的發髻。一說燕尾髻。

卷發:

亦稱「蠆發」。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即捲曲頭發作為裝飾。

其制創始於先秦。

前劉海:

古代的一種發式,其式為於額上留一排一二寸長的短發垂下,或平剪如橫抹一線,或微作弧形,或似月牙形等。

此種發形原為幼女所用,清光緒庚子後,不分男女老幼,多有用者。

飛天紒: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其式綰發成三環形,直豎頭頂,若飛天狀,故稱。

流行於南朝宋。

飛仙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始見於漢代,其式綰發於頂,呈飛動狀。

傳世之漢書像石中猶有所見。

珠髻:

指飾有珠玉等飾物的發髻。

峨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與高髻,雲髻相似。

峩鬟: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綰發成環形髻,高聳於頂。

倭墮髻:

亦稱「倭鬌髻」。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由梁冀妻孫壽所創墮*髻演變而成,東漢和帝時開始流行。唐時最為流行,至清尚流傳不衰。

其式為發髻向額前俯偃。一說發髻斜垂於腦後。

高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將頭發上綰於頂,結高約一尺的髻。因其高聳於頂,故稱。

原為漢代長安婦女崇尚,後流布四方,唐代更為流行,至明清猶有沿襲者。

雲髻:

亦稱「步搖」。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屬高髻中之高者,因其似雲浮空,故稱。

凌雲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發髻高聳蓬鬆,如入雲端,故稱。

始見於秦漢時。

流蘇髻:

古代的一種發式。

其式發綰於後,余發結為左右兩辮,飾以朱翠,形如流蘇,故名。

偏髾髻:

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綰頂心長發為卧髻,余短發四垂,僅及眉目。

始見南北朝宮中,明清時猶有襲用者。

椎髻:

古代的一種發式,即將頭發綰成椎形髻,束之於頂。

原為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發式,男女並行。現在一些少數民族仍有為此髻者。

朝天髻:

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

其發高綰於頭頂,作朝天狀,故名。

揚州攢: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流行於宋元時期。

其式為將發低綰於腦後,常摻以假發,以求其蓬勃。

鬧掃妝:

省稱「鬧掃」。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為散亂而從下往上揚起的髻式,形如夏風吹散狀。

流行於唐貞元以後。

鳳髻:

古代的一種髻式,其髻高聳於頭頂,作鳳立狀,故稱。

相傳此發式為周文王所創,後世女子於髻上飾以鳳類釵環,亦稱。

新興髻:

古代女子的一種髻式。

相傳為漢成帝妃子趙飛燕姐妹所創制;至宋元時猶有為之者。

慵來:

亦稱「慵妝髻」。古代婦女髻式的一種。

指隨手梳的寬松小髻。

盤桓髻:

省稱「盤桓」。古代婦女的一種髻式,其髻作螺旋狀,盤於腦後。

創始自東漢梁冀妻孫壽,後經魏晉,以至唐宋均有沿襲者。

盤鴉:

古代婦女發式的一種。創始於唐末宮中,宋元沿襲不衰。

其式將發髻結於頭頂,向兩邊飛動,形似烏鴉盤旋,故稱。

墮*髻:

亦稱「墮*妝」,省稱「墮*」。古代婦女一種發式,創自東漢時,魏晉以來逐漸為其它發式所取代,但由此派生出不少相似的發式,如倭墮髻等,至清仍流行不衰。

其式大致式發髻側垂在一側,如人從*上墮落之式,故稱。一說發髻松垂,像要墮落。

髽:

古代婦人的喪髻。其式以麻與發合結,不用發簪。

髽髻:

亦稱「烏蠻髻」。古代的一種發式。本為少數民族男子所梳之髻,後逐漸為漢族女子與貧士所採用。至明清猶傳不絕。

其式盤發成把,高疊於頭頂,髻尾作尖銳狀,與椎髻相似。

螺髻:

亦稱「香螺」。古代女子的一種髻式,當是效佛像中之螺髻而成,即於頭頂梳一單髻,下大上尖,外形如螺殼狀。

唐宋多有為此髻者。

縷鹿:

古代婦女的一種髻式,其式發髻呈螺旋式高高盤起,下大上小,髻中以柱支撐,髻上飾以羽毛或其他飾物。

流行於漢代,唐宋以來的大盤髻,小盤髻,當是這種髻式之餘形。

鬈首:

亦稱「鬈笄」。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左右分發為兩部分,結束後垂余兩側。

鬃角:

指高聳之髻。

蟬髻:

亦稱「蟬翼髻」,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因發髻縹緲如蟬翼,故稱。

始於漢魏時,唐宋猶有為之者。

繩發:

一種少數民族的發式,即將發編成條條繩索似的發辮。

雙鬟:

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

其式於頭頂兩側梳發髻,故稱。

蠃髻:

亦作「羅髻」。古代的一種發式,因其似蚌,螺之殼,故稱。或謂似蝸牛之殼,故亦稱蝸髻。流行於唐宋時。

蠃鬟:

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與蠃髻相似。,外形似螺殼狀,故稱。

流行於宋元之時。

辮髻:

古代的一種發式,即編發為辮盤於頭頂或腦後。

寶髻:

古代貴族婦女的一種發式,因在髻鬟上飾以金銀寶玉翠珠等,故稱。

纈子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古人之發多以笄挽住,以纚網起,男女所用無異。至晉代婦女始用印花的絲織品束發髻。

靈蛇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其式無常形,蓋效蛇之盤曲之形隨意綰之,猶如盤蛇,故稱。

流行於魏晉時。

Ⅲ 古人的發型是怎樣梳的,哪位同志知道,請告訴哦

樓上,你發的是現代的啊!人家要的是古代的......
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尚不存在審美觀念,同時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著頭發,任憑其自然生長,還未萌發修飾頭發的念頭,發型與發飾就更無從談起了。直至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才漸漸萌發了追求美的意識,修飾頭發的實踐使得各種發型與發飾被創造出來。頭發由自然披散演變到束發盤起,並用小樹枝固定,這樹枝便成為簪子的起源。
傳說炎帝時,男女分工已經很明確,男主外,女主內,這為婦女追求美觀的發型創造了物質條件。當時,婦女的發型主要有三種,即披發、椎髻和編發。
披發。披發亦稱「散發」,是我國最古老的發型之一。我國青海柳灣出土了一個彩繪人像陶壺,壺上描繪了一個赤裸的婦女,其頭發呈披散狀,是典型的披發發型。披發這種古老的發型在時間和空間上皆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就時間上而言,直至建國以前,我國獨龍族婦女仍然披發,前額齊於眉毛,左右齊於耳朵,後面披散在肩上,長則以刀截之。就空間上而言,披發在我國許多地方皆存在。如雲南出土了一件西漢的青銅器,上面就有滇族婦女披發的圖象。
椎髻。椎髻又稱「椎結」,意為將頭發結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國古老的發式之一。《漢書?陸賈傳》後顏師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魏學洢《核舟記》亦有關於「椎髻」的記載,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最早的發型,它的出現是中國發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為挽發成髻,頭發自行纏繞,沒有束發的頭飾。《事物紀原》引《二儀實錄》載:「燧人氏時為髻,但以發相纏,而無物束縛。」二為以繩束發成髻。《事物紀原》載:「至女媧之女,以羊毛為繩,向後系之,後世易之,以絲及采絹、名頭巾,繩之遺狀也。」三為以笄貫發成髻。上個世紀70年代,在我國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有一具35歲左右的女性骨架,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是為以笄貫發成髻之明證。
伴隨著發髻的發展,原始的發飾出現了,束發的羊毛繩、絲、采絹、名頭巾以及貫發的骨笄即為此類。傳說舜帝為婦女創造了釵,有兩只腳,可將多餘的發尾叉住。《事物紀原》引《二儀實錄》載:「燧人始為髻,女媧之女以荊杖及竹為笈以貫發,至堯以銅為之,且橫貫焉。舜雜以象牙、玳瑁,此釵之始也。」這段記載描述了我國原始發飾的發展過程,雖為後世之人的追述,亦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關於中國原始發飾的模糊的圖畫。
編發。所謂編發,即為將頭發編成發辮。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編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大通舞蹈紋陶盆上即繪有梳著發辮的舞蹈者。
2.三代時期
三代的手工業較之原始社會時期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意識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濃厚,這就為發型與發飾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發飾。笄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按材質不同可分為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發髻。婦女雙用發笄,將之斜插於發髻兩旁。笄的形式多樣,有的雕成雙鳥,狀如鴛鴦。商代的婦女有梳雙雞雙髻的習俗,是為吉祥的象徵。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對玉人,即為商代笄飾之男女,他們所梳的發型就是雙雞雙髻。
周代的婦女大都蓄發,將頭發挽成髻鬟,用笄以貫之。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發髻,髻上斜插有兩根木笄。
周代的婦女還有梳高髻的習俗。傳說周文王被紂王軟禁時,還念念不忘再三囑咐婦女要梳高髻戴翠翹,名為鳳髻。武王建立周朝,推行禮制,規定婦女的髻式和裝飾品。《周禮?天官》載:「追師掌王後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這里的副、編、次是婦女頭上的發飾,而追、衡、笄則是婦女發飾上的飾物。周代的皇太後梳大首髻,插戴多種珠寶、花朵、龍鳳等。用真發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豐富的頭飾,於是以金屬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現了。
春秋時,出現了以假發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風氣。這種假發稱作「髢」。《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衛庄公見呂氏之妻的長發很美,就令其剪下長發,給他的夫人呂姜製成假發,稱為「呂姜髢」。
戰國時期,婦女的發髻往往向後傾,近似後世的「銀錠式」或「馬鞍翅」式樣。下圖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龍鳳仕女圖》,畫的主題是祈求飛騰的龍鳳 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早日登天升仙。畫中婦女的發髻向後傾,是戰國時期婦女發髻的典型式樣。
有人認為,自戰國到西漢末年,這種發髻的式樣和位置相差無幾。
3.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秦帝國以後,要求宮中的婦女著桃花妝,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是當時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種新髻式。於是,雙鬟望仙髻出現了,後來演變成十二環髻。然而,此時的民間仍以椎髻和後髻為主流。後來雙環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此外,秦代的發髻還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參鸞髻等。我們雖無法看到這些髻型的形態,但從名稱上亦可想像出其曼妙的美態了。
漢代以後,婦女的發型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其一是官服方面,漢代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比如皇太後仍以假髻來承載多種沉重而復雜的頭飾,後來演變成沉重的鳳冠。其二,富貴人家婦女的發髻形式逐漸由後傾向上推移成為高髻,並搭配上奢華的裝飾品。如東漢明帝馬皇後頭發長而秀美,梳上四個大髻之後尚有餘發,還可以繞髻三匝,成為一種新的高髻。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創制了偏在一邊的垂髻叫墮馬髻,成為當時的新時尚。其三,普通人家的婦女仍然喜歡樸素的裸髻。
漢代婦女發髻的式樣豐富多彩,有推至頂端的,有分至兩邊的,亦有垂至腦後的。發髻的編梳方法不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發髻。下面便分別介紹幾種漢代的發髻式樣。
步搖。步搖早在戰國時期即有,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宋玉的《風賦》,其辭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搖。」漢代的婦女開始比較多地使用步搖作為發飾。《釋名》解釋步搖曰:「其上有垂珠,步則搖,故稱步搖。」 《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步搖的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下圖即為遼寧北票縣出土的漢代的步搖。
墮馬髻。墮馬髻為梁冀之妻孫壽發明的一種發式,是漢代最流行的發式之一。《梁冀傳》李賢注引《風俗通》曰:「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始自冀家所為,京師翕然,皆效之。」據說梳這種發髻,再加之愁眉、啼妝等裝飾,能增加婦女的嫵媚之態。為配合此種發髻形式,梳墮馬髻的婦女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勢,名為「折腰步」。漢樂府《陌上桑》敘述了一個官員調戲採桑女子而嚴遭拒絕的故事。詩形容採桑女子羅敷的形象為「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倭墮髻即為當時婦女的流行發式。倭墮髻是由墮馬髻演變而成的,髻歪在頭部的一側,似墮非墮。湖南長沙、陝西西安、山東菏澤等地出土的泥、陶、木俑中,就常見墮馬髻或倭墮髻。
縷鹿髻。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載:「漢婦人發髻有縷鹿之式。」薛琮解釋縷鹿髻為「有上下輪,謂逐層如輪,下輪大,上輪小,其梳飾此髻時必有柱。」從薛琮的描述上看,縷鹿髻不可謂不復雜而華麗。
漢代婦女的發型豐富而精美。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之外,漢代婦女流行的發式還有瑤台髻、迎春髻、垂雲髻、盤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雙鬟髻等。
4.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追崇飛仙式的高髻,喜歡高而危斜的形式。此時,假發技術亦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各種式樣的假髻。
假髻。魏晉南北朝時期,假髻為規定為命婦的首飾。《文獻通考》卷一一四載:「魏制,貴人、夫人以下,助蠶,皆大手髻。」大手髻即為假髻。此時期,民間也流行假髻。《晉書?五行志》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可恆戴,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曰假發。」北齊時,假髻之形式又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下去,出現了飛、危、邪、偏等發式。《北齊書?幼主記》載:「婦人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狀如飛鳥,至於南面則髻心正西,始自宮內,被之四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假髻有多種式樣。魏晉時期流行的「蔽髻」,即是一種假髻。晉成公的《蔽髻銘》對蔽髻作了專門的描述,言「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致飾」。蔽髻上鑲有金飾,有嚴格的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婦女除了將自身的頭發挽成各種發髻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過這種假髻比較簡單,髻上的首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和華麗,時稱「緩鬢傾髻」。下圖是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的陶俑,即為戴假髻的婦女。
靈蛇髻。靈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後所創。《采蘭雜志》載:「甄後既入宮,宮廷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蛇)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靈蛇髻是一種富於變化的發髻式樣,隨著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種式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的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的髻式,高聳於發頂。如下圖為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局部,圖中婦女即梳雙環髻。
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如下圖為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畫像磚,圖中為梳環髻或丫髻的婦女。
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還可以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5.隋唐五代時期
在歷代婦女的發型中,唐代婦女的發髻式樣最為新奇,既有對前代的傳承,又有在傳承基礎上的刻意創新。唐代婦女發型式樣之豐富和變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大致而言,隋代的發型式樣比較簡單,變化亦不多,一般為平頂式,將頭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型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的趨勢,大多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唐高祖時,宮中流行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唐玄宗時,宮中則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愁來髻等發髻式樣。貞元年間,又創造出歸順髻、鬧掃妝髻等式樣。至五代時期,婦女的發型又開始回歸簡約,高髻為主要的發式。
唐代婦女的發型主要分為三大類,即髻、鬟、鬢。
發髻在唐代已經發展至頂峰,出現了極為豐富而精美的發髻式樣。在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花髻這種新奇而美艷的發髻。
花髻,顧名思義即是一種將各種鮮花插於發髻之上作為頭飾的發髻式樣。李白的《宮中行樂詞》即有「山花插寶髻」之句。唐代人重視、喜愛牡丹,認為牡丹是象徵著富貴的花,是花中之王。貴族婦女喜歡用牡丹花作為簪插到發髻之上,藉以顯示其妖嬈和華麗的姿態。唐代畫家周昉的名畫《簪花仕女圖》所描繪的即是這種發髻式樣。在周昉的畫作中,仕女的發髻很高,烏黑光亮。發髻上簪之以艷麗的牡丹花,更顯得仕女的妖嬈多姿。
除了牡丹花之外,還可插以各種小花作為裝飾。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了一幅《弈棋仕女圖》,弈棋貴婦頭束高髻,簪花耀頂。她所簪之花即為一種小花。小花配上高髻,顯得整個發髻玲瓏有致,別有一番嫵媚之態。
6.宋遼金元時期
宋代婦女的發型主要為發髻。宋代婦女常梳的發髻主要有高冠長梳、大梳裹、高髻、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盤髻、盤福龍、包髻、三髻丫、花髻等式樣。下面只介紹高冠長梳和三髻丫兩種發髻式樣。
高冠長梳。高冠長梳簡稱「冠梳」,是高髻的一種。宋代城市經濟發達,都市婦女非常喜愛高冠長梳這種發髻式樣。都市經濟的繁榮使得奢靡之風盛行,反映在婦女的發式上則表現為大都會的婦女特別喜愛高冠大髻大梳上。宋仁宗時期,曾下詔禁止以白角為冠,冠廣不得過一尺,梳長不得過四寸,藉以抑制奢侈之風。
三髻丫。所謂三髻丫是指梳三髻於頭頂。宋詩中有「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之句。宋代的少女也梳三鬟的髻式。鬟這種發式俏麗、活潑,易於為少女所喜愛。
遼代婦女的發式不如宋豐富,一般為高髻、雙髻式螺髻。披發這種最原始的發型在遼代亦存在,這是契丹族原始性的一種殘留。金代的婦女則多編發盤髻,髻上裹頭巾或裝飾花環冠子。
元代的婦女多雲髻高梳。盤龍髻亦為主要的發髻式樣。楊鐵崖《古樂府?貧婦謠》有「盤龍有髻不復梳,寶瑟無弦為誰御」之句。此外,元代婦女的發型還有低鬟、垂髻等。元代的少女喜愛雙髻式樣,謝應芳詩有「只有女兒雙髻丫」之句。
7.明清時期
明代婦女的發式,不如宋代豐富,但是亦有許多獨特之處。明初婦女的發髻變化不大,基本上為宋元時期的樣式。嘉靖以後,開始有了較多的變化。明代婦女的發式主要有桃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墮馬髻、牡丹髻、盤龍髻、杜韋娘髻、風髻、花髻等。
假髻在明代仍人流行,亦是明代婦女常用的發式。家髻豐富了發型的樣式,一般用鐵絲織圜,外編以發,成為固定的裝飾物,時稱「鼓」。鼓比原來的發髻大概要高出一半,戴時照在發髻上,以簪綰住頭發。顧起元《客座贅語》曰:「今留都婦女之飾在首後...以鐵絲織為圜,外編以發,高視髻之半,罩於髻,而以簪綰之,名曰鼓。」假髻有「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等式樣,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婦女喜好假髻。
明代婦女的頭飾極為豐富多彩,包括金簪、金花簪、金鬢花、鳳釵等。明代婦女的頭飾還有各種悅耳的名目,諸如「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犀玉大簪」、「點翠卷荷」等。下圖左為嵌寶珠翠發簪,右為金玉珠翠發簪。
清代婦女的發型,有滿漢兩種樣式,二者各不相同。清代初期,滿漢兩種發式還堅守著傳統的習俗,保留著各自原有的形制。此後,二者在相互影響之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清代,婦女流行的發式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地發生變化,且全國各地的風俗亦有差別,使得清代漢族婦女的發式極盡豐富而復雜。清代中葉,漢族婦女開始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型,名目紛繁復雜,崇尚高髻。此後又流行平髻、圓髻、如意髻等樣式。清代末期,漢族婦女開始崇尚梳辮,最初只是在少女中流行,以後才逐漸普及到中青年婦女當中去,梳髻的人也就日益減少了。
清代,漢族婦女流行的發型主要有松鬢扁髻、元寶頭、平髻、燕尾、螺旋髻、拋家髻、牡丹頭、芙蓉頭、揚州桂花頭、長髻、架子頭等。
清代滿族婦女發式多以鈿子為裝飾。鈿子以鐵絲或藤絲為骨架,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鑲嵌以各種裝飾品。普通的滿族婦女,多梳「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受漢族婦女發式的影響,滿族婦女將發髻梳成扁平狀,俗稱「一字頭」。咸豐以後,這種發髻愈高起來,逐漸發展成「牌樓式」的裝飾,不用頭發,單以綢緞製成,只需套在頭上,再插一些花朵即可,名為「大拉翅」,俗稱「旗頭」。

Ⅳ 怎麼梳中國古代女子的發型

中國古代頭飾,發型,服飾。
先 秦
這一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形成、發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過程。人類發式在這一時期,已經從原始時期的披頭散發,逐步演變到梳辮、挽髻的階段。發式的妝飾品也隨即出現。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眾多出土文物中所顯示的資料,足以說明這一切。春秋戰國時期所流傳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長沙陳山大隊楚墓中出土的帛畫中描繪了梳椎髻的楚國婦人。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結發至頂、腦後垂辮的商代人物。洛陽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銅女孩則梳理著分垂兩邊的雙辮。還有安陽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長發,並將發梢擰在一起後而盤至頭頂,再戴上帽箍。這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較為流行的一種發石妝飾,且商代以後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當時所流行的帽箍已經出現了裝飾品和裝飾紋樣。這就足以說明其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帶有強烈的裝飾性,並進一步側重於裝飾性,成為一種發式妝飾品。
據考遠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已經使用「 發器」來梳理頭發,其功能與當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1.商代的發式辮發局部(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發式,以梳辮發為主。從形象資料來看,這個時期的男子辮發樣式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捲曲,下垂至肩的;有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等等。本圖為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
商代的發式之二
商代的發式 辮發盤頂的商代男子,此圖為商代陶俑。(河南安陽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現在台灣)。商代男子發式,以梳辮發為主。從形象資料來看,這個時期的男子辮發樣式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捲曲,下垂至肩的;有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等等。
商代的發式之三
商代的發式 左圖為梳辮發、穿華麗服裝的商代貴族,身上有明顯的圖案花紋,前胸飾有龍紋,兩臂飾有降龍紋(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右圖為梳辮發的商代奴僕(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後期的都城,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在殷墟遺址里,曾發現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風尚的珍貴資料。其造型優美、題材廣泛、姿態生動,足以說明這時期的玉器工藝水平。更難得的是在這一些玉器玉佩上還雕刻出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發式衣著各具特色,反映了當時衣冠服飾的典型特點。
商代發式骨笄之一
商代發式 商代骨笄(傳世實物,原件現藏上海博物館)。笄是我國在新時器時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發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發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發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 衡笄插進冠帽固定於發髻之後,還要從左右兩笄端用絲帶拉到頜下栓住。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商代發式骨笄之二
商代發式 商代笄飾男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圖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紋樣,可能是早期的文身,頭上插的飾物,可能是一對發笄 ,由此可見商代發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國在新時器時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發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發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發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衡笄插進冠帽固定於發髻之後,還要從左右兩笄端用絲帶拉到頜下栓住。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商代的冠飾之一
商代的冠飾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雙手撫膝、跪坐。頭飾較有特點:長發,並將發梢擰在一起,盤在頭頂、戴圓箍形冠。這種頭飾是當時較為流行的式樣。
商代的冠飾之二
商代的冠飾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種玩賞性的佩玉,與禮器上的璜無關。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麵無紋演變為人紋璜、鳥紋璜、魚紋璜、獸紋璜等等。一直流傳到西周後期。
商代的冠飾之三
商代的冠飾 戴捲筒式冠巾、穿華麗服裝的貴族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領窄袖衣,衣著華麗,衣上布滿雲形花紋。腰束寬頻,腰帶壓著衣領下部,衣長過膝。腹部懸有一塊長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雲形飾物,似乎是佩帶著一種刀劍之類的武器。
商代的冠飾之四

商代的冠飾 頭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領窄袖衣、腰束紳帶、佩帶蔽膝(前身腰間系有一條象徵權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斷割之意,後世將其加闊變為蔽膝)的貴族男子。(西周玉人,傳世實物,原件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弗格美術館)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歷經戰亂,終於達到了「六王畢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綜合各國文化,化異為同,為今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漢承秦後,基本沿襲了秦代的體制,廢除了秦末的苛政,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中國社會出現了繁榮昌盛得景象,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發展和提高。
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濟繁榮又促進了與外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養也日趨提高,發式妝飾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宮廷貴族的發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
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的一種發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形發髻、九鬟之意是指環環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於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式之一。
墜馬髻:「墜馬髻者,側在一邊」。「髻式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古人描繪此種發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種發式形近垂雲髻,始於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並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於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現時一般認為此發式可能是受少數民族辮發的影響,並佩上裝飾帶來進一步強調該發式的個性美。
在同一時期,與發式相配套的各種妝飾也開始流行開來。「步搖」乃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裝飾物。《拜名》:「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漢代石刻及帛畫中一睹其風采。「步搖」一經出現就風行開來,直至唐代貴婦仍偏愛將步搖作美發的裝飾物,而且其華麗程度大有發展。
「巾幗」是當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編製成為形似發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現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本圖為穿三重深衣的婦女(陝西西安紅慶村出土加彩陶俑)。

魏晉、南北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前後達369年之久的動盪時期,連年戰亂,經濟、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壞。自東漢末年起,各路豪強頻繁征戰,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進而由司馬氏建立了統一的晉朝。然而,只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諸王混戰及北方少數民族割據的局勢。晉滅之後,就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形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南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時期。
由於連年的天災人禍,老百姓貧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離鄉向南方遷徙。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與當地廣大的漢族相互雜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的機會。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風俗的融合,促使這一時期的民風與民俗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發式妝飾,自然也較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發展。
到魏晉南北朝時,以往隨軍慰勞軍中將士的軍妓,逐步流向民間。這些人對自己的儀容專事修飾,發式妝飾極盡奢侈,傳統的審美觀念受到挑戰。由質朴而趨於豪華,由自然而趨於雕琢,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發式造型崇尚高與大,「太之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可恆戴,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曰假頭。至於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晉書·五行志》詳細記載了為達到發式造型高與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頭,甚至於借頭,其形式同我們今天在戲劇化妝中使用的假頭套相類似,只是外觀上要求假頭套高大得多。其中的「蔽髻」是最富於代表性的一種假髻,髻上鑲有諸多飾件,在宮中還以飾件的數目多寡,來區分宮女的尊卑,且規定非命婦不得使用佩飾。與此同時,受各種不同文化及習俗相互交融的影響,發式及妝飾多種多樣,無奇不有。雜記中曾記錄:魏有靈蛇髻、反綰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涵煙髻;晉有纈子髻、墜馬髻、流蘇髻、蛾眉驚鵠髻、芙蓉髻;宋有飛天髻;梁有回心髻、歸真髻;陳有凌雲髻、隨雲髻;北族室韋有叉手髻;北齊有偏 髻等。
靈蛇髻:《采蘭雜志》載:「甄後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與神給創作者以啟迪和遐想,將其仿之為給。且不論傳說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或頭前則始終生動優美,變化無窮,決不雷同,故謂之「十不得一二也。」側也許就是不僅為當時的婦女所偏愛,而且為後世所流傳的主要原因吧。
反綰髻:屬高髻中的一種發式,《國憲家猷》載:「魏武帝令宮人梳反綰髻。」因此可以認為這種發式是當時宮中貴婦的主要髻發,其梳理法是將頭發向後聚攏,並用絲帶結扎,再分成若乾股不等份,然後再翻綰成各種式樣不同的反綰髻。如編梳成驚鳥展翅欲飛的「警鵠髻」,編梳成單刀式及雙刀式的「翻刀及」,將多股頭發翻綰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樣式之多,全憑各種編梳,反綰的手法不同則樣式各異,手法百變則樣式萬千。另在反綰的及下留一條發尾,使其垂於背後,一稱「燕尾」亦稱「分髾髻」,與漢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發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順序是先於頭頂正中將發盤成一個十字型的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成環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發式獨特而莊重,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婦女之中。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中,就有極為形象生動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此圖為戴假髻的婦女(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晉婦女發式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本圖為在發髻上插步搖的婦女(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北魏漆繪屏風局部)。

魏晉婦女發式之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本圖為梳環髻或丫髻的婦女(河南鄧縣出土南北朝彩色畫像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顧愷之《女史箴圖》,彩色絹本,根據西晉文學家張華《女史箴》一文而繪。全卷共九個部分,這是其中一個部分,畫面為一貴婦席地而坐,一侍女為其理發梳妝。侍女(站立者)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髻後垂有一髾。這種發式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魏晉以後,再度流行,成為廣大婦女的主要發型。在顧愷之的另一幅圖卷《列女圖》里也有描繪。(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隋唐幃帽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幃帽是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此圖為戴幃帽、穿襦裙的婦女(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彩繪陶俑)。
隋唐婦女的面部妝飾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後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唐代婦女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蛾眉」到寬二闊的「廣眉」,應有盡有。《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的眉飾,就是一種廣眉。所謂「花鈿」是兩眉之間的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鈿除了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製造者。至於面靨,是因為有個貴婦,面頰上有塊斑痕,特點此作為掩飾,眾人覺其妍麗,便競而效之,遂成一時風氣。

唐代婦女發髻演變
婦女發髻的演變 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左1圖為隋代婦女的發髻;左2、3圖為初躺婦女的發髻。左4、5圖為盛唐婦女的發髻;左6圖為中唐婦女的發髻。左7圖為中晚唐婦女的發髻;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滅後,經歷了五代十國,至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建立宋朝,史稱北宋,恢復了中國的統一。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封建經濟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紡織、造紙、印刷都是當時十分興盛的產業。此後由於國內矛盾的激化,相繼爆發了一系列農民起義,北方女真族乘機征服北宋,自此中國又分裂成宋、金二個對立的政權,歷經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
宋代婦女發式多承晚唐五代遺風,亦以高髻為尚。在福州南宋黃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實物,此種高髻大多摻有從他人頭上剪下來的頭發,加添進自己的髻發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頭發編結成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需要時直接戴在頭上。其使用方法類似於今日的頭套。時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可供不同層次的人物,在不同場合選擇使用。由於假髻使用范圍的日益廣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經設有專門生產和銷售假髻的鋪子。
此外,宋代發式仍可謂豐富多彩,無奇不有,亦頗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時代性的一種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婦女競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見到此種發髻的典型式樣。其做法:先梳發至頂,再編結成二個對稱的圓柱形發髻,並伸向前額。另還須在髻下墊以簪釵等物,方使發髻前部高高翹起,然後再在髻上鑲飾各式花飾、珠寶,整個發式造型渾然一體,別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晉祠彩塑中,我們還能見到一種別具時代特色的發式——包髻。《東京夢華錄》載,中等說媒人者戴冠子,黃包髻。它的製法是在發式造型已經定型以後,再將絹、帛一類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種發式的特徵在於絹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將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雲等物狀,裝飾於發髻造型之上,並飾以鮮花、珠寶等裝飾物,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朴實,又不失為精美大方的新穎發式。
雙蟠髻丫:又名「龍蕊髻」。髻心特大,有雙根扎以彩色之繒。宋代得此髻名,蘇軾詞有「紺綰雙蟠髻」句。我們在宋人所繪《半閑秋興圖》中可以見到雙蟠髻。
三髻丫:將髻發分成三髻至頭頂,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頭老媼0.篸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宋李嵩《聽阮圖》中有所髻式。
面飾:宋承前代遺風,好在額頭和臉頰粘貼花鈿。這是一種用極薄的金屬片和彩色紙做成的小花、小鳥、小鴨等花樣。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膠水粘貼。因用此膠來粘貼花鈿,只須用口呵噓就能溶解貼用,故得名為「呵膠」。以後又有用黑光紙作團靨妝飾面部。還有一種「魚媚子」是用魚腮中的小骨來做妝飾物的。《宋徽宗宮詞》所述「壽陽落梅妝」則更為傳奇,引以為時髦,以至相互仿效。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婦女發簪

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在這些發髻上還根據不同喜好插有各種掛佩及發簪等。本圖為明代婦女所戴的嵌寶珠翠發簪。
明代婦女首飾 簪珠翠發飾的貴婦及掛玉佩的侍女(陳洪綬《夔龍補袞圖》)。陳洪綬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畫家,尤其擅畫仕女。他的創作態度認真,隨時吸收唐宋繪畫的優良傳統,而又不斷創新,所繪作品勾勒精細,設色清雅,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夔龍補袞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共三個仕女,前面一個年事稍大,穿著比較華麗,可能是一個貴婦,另外兩個年齡幼小,似宮女身份。其中一人手中托著一件袞服。三個婦女的服裝,樣式基本一致,都是宋代時期的典型裝束,有的肩上還搭有雲肩。明代婦女在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 宮絛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圖中反映得比較明確,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另外,貴婦的發髻之上還插有簪釵頭面,這些都是明代婦女常用的飾物,其質料隨人的身份而定。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Ⅳ 中短發怎麼扎古風發型

中短發扎古風發型步驟如下:

1、首先把頭發梳順,扎兩個小馬尾。

(5)魏晉風長發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古裝發型意指具有古代風格的發式。主要指向為古裝劇的發型。廣義上是指具有古典氣質和韻味的發型。

狹義上是指具有古代(民國以前)元素的服裝,現多用於拍攝武俠等影視作品,古裝並非真正歷史上存在的發型,而是現代人根據現代審美仿化出的。

發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 ,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

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Ⅵ 中國古代男子、女子的發型名稱

男子多是歇髻、戴著冠;女子發型有螺髻,如髻,鳳髻等。

男子發型各個朝代變化不大,女子的發型有百餘種,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通過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6)魏晉風長發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發型演變:

先秦至魏晉時期,婦人一般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後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後,辮稍回接辮根。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將頭發盤梳成頂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橫貫其中以固定之。

漢承秦制,所以漢朝女子的發型可能可以彌補一些秦的空白。漢代女子的發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發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飛天鬢,就是把頭發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後綰成圓環,高聳在上;靈蛇鬢據說是文昭皇後甄氏發明的,發髻就像蛇的身體一樣扭曲盤旋;雲鬢是魏晉南北朝婦女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發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裝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