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甲藍印花布的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
——傳統手工技術(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江蘇 編號:Ⅷ-24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南通市 南通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遍及南通地區各縣,影響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門的三陽、啟東的匯龍及南通市區。
舊時,浙江、江蘇一帶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染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閨女的嫁妝,都是自家紡織印染的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包袱、帳子等都可用它來做。藍印花布彷彿就是勞動人民的專用布料。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製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製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臟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產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民間利用藍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戰國後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後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藍靛發展成為藍染技藝,至今已逾千年。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o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內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瓮中,藍淀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淀工藝操作記載。
南通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濱江臨海,溫暖濕潤,特別適宜棉花生長,棉花種植在當地農村十分普遍,再加上當地的民間紡織技術又十分發達,尤其是元代黃道婆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後返回故鄉江蘇松江,引進黎族紡織工具並加以改進,促進了松江及南通地區棉紡業的發展。宋、元以後,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機,家家可聞布機聲,戶戶都有織布娘,南通地區成了著名的紡織之鄉。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南通溫暖濕潤,特別適宜藍草的生長。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在明清時期,南通的染織藍印花布的作坊已發展成有規模的街市,據明代《南通縣志》記載,在染織局登記在冊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斷提高,原來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綉、木雕等傳統藝術圖案,不斷地豐富染織藍印花布的紋樣。與此同時,隨著油制傘業的發展,用桐油紙來刻花版,省工省時效果好,上油後花版耐水、耐刮性強,使用壽命長,其花紋表現更豐富,使其工藝更趨於成熟。民間藍印花布的廣泛應用,促進印花擔隊伍的迅速發展,印花擔也叫花擔匠,他們只印花、括漿,不染色,為農家提供各種形式的花版。這種印花擔在江南也稱禿印作,他們走街串巷,走鄉串村,擔子一頭裝的黃豆及石灰粉,另一頭裝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憑客戶挑選花型加工,他們不間斷地更換花型,以求得生意興隆。清末,在南通地區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農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製作靛藍染色。由於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的發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紡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染織業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了江蘇各地區,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地,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暢銷各地。印花的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 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接。白底藍花一般採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干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接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著繁雜的製作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製作過程如下:
1、挑選坯布
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2、脫脂
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後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後取出曬干待用。
3、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麵粉自製漿糊刷裱,晾乾後刷一層熟桐油,待干後壓平使用。
4、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製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紮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5、鏤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製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製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採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製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復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後刷熟桐油加固,晾乾,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後晾乾壓平,分類保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7、刮漿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製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採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製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復雜時對版要准確,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干,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
8、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間,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腳,影響染色。然後把刮上漿的布松開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濕到漿料發軟後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鍾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鍾,並不斷轉動布面使其氧化均勻,根據面料的不同和氣候變化可調整下缸和氧化的時間。
藍印花布藍得清純,是因為採用了植物染料--藍草。據《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再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於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春播秋收,葉子浸放在石潭中,幾天後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沉澱。沉澱後的染料似土狀,俗稱土靛。
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當地出產的藍草,作為藍印花布的染色顏料進行加工。在明代,藍靛是進貢朝廷的貢品,它給藍印花布打上了純厚而凝重的底韻。植物染料經特殊配方,製成了印染藍印花布的染缸水,每口染缸有一人多高,裡面盛著千年不死的活水,印花的白布和刷上灰漿的布匹被投入染缸,微生物不斷在染缸水中運動,給沒有灰漿的部分染上藍色,有灰染的部分則保留了原先的白靜。
精心養護染缸是祖傳的絕活,不傳外人。為了保密,染缸人總是在每晚仔細察看染缸水後,及時調整他們的配方。每天凌晨趕在染布以前,由師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頭上輕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後,再放在碗邊的苗水上,看顏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開,缸中靛水顏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須經過灰酒調整,成熟後方可染色。染缸水是藍印花布的生命之源,染缸人也是染坊中受尊敬的藝人。
9、刮灰
染好布匹通過晾曬後再進行刮灰,把染色以後的防染漿刮掉。出缸布曬干後灰鹼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後,把布綳在支架上,用定製兩頭圓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傾斜45°用力適中颳去灰漿。刮漿時特別要小心仔細不能刮壞棉布。染好的布去了淺浮灰漿,密封處露出本色。灰漿塊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卷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裂縫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紋理。自然紋理就是藍印花布藝術的靈魂。
10、清洗、晾曬
布經刮灰後需要2--3次清洗,把殘留在布麵灰漿及浮色清洗干凈後晾乾。因受到刮漿、染色、晾曬等工藝因素的影響,藍印花布的長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師傅用長竹竿將濕布挑上7米高的晾曬架上,晾曬時的情景十分壯觀。最後用踹布石將布滾壓平整。
染成的布呈深藍色。曬干後,給人厚朴、沉實之感,故民間有人稱它老藍花布。染好後颳去淺浮灰漿,為灰漿所封密處露出本色,灰漿塊面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卷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縫隙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冰紋。即使出於同一個藝人之手,印出的紋樣也各有差異,顯出千變萬化。民間藝人高超技藝和獨特的藍印花布藝術風格,受到人們贊美。 南通地區95%的農村家庭應用自紡自織的白布印製成藍印花布,並做成各種生活用品。在近幾個世紀里,人們朝夕相處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藍印花布。這種紮根在民間的青花布在民俗風情中體現出民族心理特徵,成為農民之間傳達和溝通內心情感的媒介。
藍印花布的紋樣構成,因受到工藝的制約,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斷刀的影響,民間藝人既要考慮到花版結實耐用,又要顧及到所刻花紋的形象特徵。藝人們巧妙應用了大膽而誇張的手法,以意寫實,描繪大眾所喜愛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創造出許多淳樸稚拙、豐富多彩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形象,演繹很多民間神話故事。
在紋樣造型上,以藍底白花中的點、線為主,有時用純點構成紋樣。在白底藍花中,一般點、線、面交錯組合,紋樣大都是粗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還保留了原始藝術的痕跡。它的紋樣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瑣,給人以藍白美的享受。藍印花布紋樣的點,不僅有吉祥、多子多孫的意思,而且密集起來能當作虛線、虛面,它的線筆斷意連,富有方向感,對變化、動靜的表現較為強烈。藝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細、長短等變化,並結合不同的物象特徵,靈活運用,恰到好處地表現物象質感、結構感等。無論是風景、人物、動植物等都可以利用點、線、面來描繪形象特性,鏤刻成各種大小不同形狀,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進行高度的提煉、概括,把自然形象規律化,通過加工整理,使花紋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縛。
民間藍印花布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至今尤為城市及白領群體所喜愛。它適用於民間的日用裝飾品,可做服裝、頭布、被面、布兜、包袱、門簾等。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民間印染工藝品審美觀念的提高,藍印花布由單面印花發展成為雙面印花,在印製的品種上由單色發展成復色,由印製小布發展成寬幅布,由純棉發展成印染真絲、棉綢等多品種花布面料。 藍印花布,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樣。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中,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上流傳時間長,普及面廣,影響深遠,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南通藍印花布館共搜集明清以來藍印花布實物及圖片資料一千多件,設計開發藍印花布系列產品百餘種,整理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等,展現出南通印染技藝的風采和魅力。
但是,當前從事藍印花布印染的人數正在減少,專業人士青黃不接,有的藍印花布已改成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生產,傳統工藝逐漸變異,有必要提請有關方面注意,對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保護已到了關鍵時刻。 二甲藍印花布 發稿時間:2008-9-9 20:39:20 作者: 王士民
通州二甲鎮的藍印花布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印染工藝品,從製版、印花到染色,全部採用手工操作,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據傳,藍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個姓歸的人所創造,稱為「葯斑布」。「葯斑布」在明、清時代稱為「澆花布」。由於用靛藍(從靛青中提煉出來的染料)作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藍白分明,色澤沉著,故又稱為「藍印花布」。而南通的藍印花布則以當地手機織造的純棉白布為面料,用靛藍作染料,以石灰、黃豆粉作防染劑,用柿漆紙或桐油紙作雕花型板,經過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劑,加之靛青亦是一種中草葯,所以不怕蟲蛀,且有消毒作用。用這種布做衣服穿在身上透氣、涼爽、厚實、經濟、消惡、防蛀,很受人喜愛。
南通地處江海之交,地勢平坦,氣候宜人,是江蘇的重要棉區之一,隨著植棉業的發展,棉紡織手工業越來越興盛,不少農家都有紡車、織機,農忙耕作,農閑紡織。藍印花布作為棉布的一個特色品種,隨著土布業的興盛,也得以極大發展。而二甲鎮則以加工工藝精湛,成為藍印花布製造業界的翹楚。民國年間,二甲的染坊達20餘家。在這些染坊中產生了不少經驗豐富的「看缸」師傅和制板刻花藝人,有的祖輩相傳綿延五代,生產工藝上繼承了民間手工印染的傳統,使老藍印花布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質量一年比一年好。用藍印花布製作的被面、被單、蚊帳、包袱、枕套等日用品遍及城鄉居民家庭。
1954年,染坊合並,成立了二甲印染廠,生產工藝在原有基礎上發展了雙面印花、復式印花、彩色印花等。主要產品除了藍印花布外,還有扎染藍印花布、手工絲網印花布以及用上述面料生產的服裝、鞋帽、壁飾、工藝包、座墊、檯布、門簾等實用品、裝飾品、工藝品。各種產品手感豐滿厚實,色澤雅緻自然,紋樣樸素大方,裝飾情趣濃郁。特別是浮色洗去後,花紋愈發顯得清晰,雖舊而色不褪。
二甲藍印花布的圖案豐富多彩,有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水風景、仕女人物、神話故事等,題材廣泛,生動別致,畫藝精美,並且題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餘」、「福祿壽喜」等,表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藍印花布還巧妙地運用粗獷的點子,寬細不等的線條,大小多變的塊面,採取大膽誇張的表現手法,來描繪群眾所熟悉和喜愛的現實生活,構圖飽滿,穿插多變,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表現了中國民間藝術的特有風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二甲的藍印花布獲得了香港顧客及日本和歐美各國外商的好評。二甲印染廠成為我國出口藍印花布的主要定點生產廠之一。盛開在江海平原上的「藍印花」驕矜地走向了世界。1980年,255藍印花布獲得江蘇省優質名牌產品證明書和優質獎,「藍麒麟」牌被評為「著名商標」。1986年,又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近年來,該廠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年產藍印花布12萬米,扎染藍印花布6萬米,在同行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設計人員深入民間搜集整理圖案,使傳統的「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鳳凰牡丹」、「龍鳳呈祥」、「五福捧壽」、「獅子滾綉球」、「鯉魚跳龍門」及梅、蘭、竹、菊等圖案重放異彩。還設計了多種栩栩如生的古代和現代題材的圖案,許多產品成了備受歡迎、盛銷不衰的熱門貨。該廠為了擴大外銷,滿足國內外客戶的需求,在上海設立了窗口,並為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沈壽藝術館提供了展品,還曾作過影視劇的外景地,向梅等著名演員來過此處。
二甲藍印花布這一東方工藝的傑作,已成為南通、江蘇乃至中國對外的一張「名牌」。藍印花布的成功向世人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我校結合千年古鎮二甲鎮的文化特色,圍繞藍印花布,開發了地方課程《藍印花布》,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引起了較大反響,2007年10月31日,在我校成功舉辦了江蘇省「民間藝術——藍印花布」進課堂大型教研活動,獲得全省200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
『貳』 古人是怎麼穿漢服的
近年來,漢服在某些同袍的支持下開始逐漸復興,徐嬌、林志玲等明星更是將漢服帶進了國際舞台,讓全世界看見了漢服之美。在他們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漢服的典雅與迷人。
在漢服開始復興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許多人在會問,現在的漢服正宗嗎?古時候的人是怎麼穿漢服的?穿漢服都有哪些講究?
漢服要復興不僅要傳承漢服的制式,更要傳承漢服的禮儀與文化,這才叫復興!如果單純只是穿漢服,而不知禮制,那麼這種復興是有形而無神的,空殼一個。今天,小堂就漢服的制式以及顏色方面的禮製做一個簡單的闡述。
漢服實是漢族的傳統服飾,主要特點包括:交領、右衽、無扣。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也就是衣服的開口朝右,也就是左襟壓在右襟外面,只有葬禮等特殊情況才會朝左開口;無扣即不用扣子或把扣子隱藏起來,以系帶為主。
衣服的話,首先是褻衣、褻褲、中衣、中褲、中裙。再外層就是袍子、襖子或單衣了。並視身份場合不同佩戴若干佩件,比如玉佩、金龜等。所以穿漢服,從內衣到外衣都要講究,真不容易。
漢服在各個朝代雖有變化,但卻難以按朝代劃分,因為很多款式流行的時間遠遠跨越了朝代的分隔,並不專屬於某個朝代。比如唐朝出現的圓領衫一直穿到明代,而他們的內衣依舊是交領的。唯一不變的是禮服,也稱作「深衣」。
(唐圓領)
但是穿上寬大的漢服,走路一不小心會被絆倒,古人怎樣處理呢?其實這個問題不需擔心。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以深衣為代表,寬袍大袖,飄逸脫俗,尺寸要求嚴謹,一般外出才穿,居家穿中衣。比較清貧的人家則穿「短褐」。
而古人穿漢服,和現代人穿漢服有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對於顏色的重視。現代人穿漢服,喜歡什麼顏色就穿什麼顏色。在古代萬萬不行,政府有嚴格規定,不是想穿什麼顏色就能穿的。
因為當時制衣工藝基本是靠植物染色,因此色彩有限,正色只有六種,藍、紅、綠、金黃色、鵝黃色和紫色,其中最廉價的是藍草制靛的藍印花布。衣服顏色就是代表等級,比如唐代,三品以上官是紫色,然後到五品官是淺緋色,七品官則是淺綠。
對於平民,衣服更不能亂穿,否則就是「逾制」,宋代庶民只許穿白色衣服,明代百姓所穿的衣服必須避開黑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色。
註:圖片源於網路
文章為【紹隆堂】原創作品
公眾號:紹隆堂
『叄』 藍印花布的題材內容
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於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託著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內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朴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確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淀。
藍印花布的圖案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佔有相當位置。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准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里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絲綢印花古代名叫「染纈」,加工技術種類多,各有不同名稱,後來發展成「藍底白印花布」的一種,宋元時就材料說名「葯斑布」;就染法說名「漿水纈」。轉用到棉布印染,成一般性流行商品時,必然是在明代松江棉布大量生產以後,但其發軔也許會早至公元前,可聯繫到西南地區織作的白疊、闌干布上頭去。白疊布用木棉織成,闌干斑布似有織有染,在漢代和西北生產的細毛織物「罽」[2]及「毾(登毛) 」[3]同樣受人重視。印花絲綢現存較早材料是長沙戰國楚墓一件被面,花紋不詳悉。其次是西北出土的一片晉代成品,上印重疊斑花,如照唐宋名稱,應名「瑪瑙纈」。
染纈的沿起,二儀實錄以為「秦漢間始有,陳梁間貴賤通服之。隋文帝宮中者,多與流俗不同。次有文纈小花,以為衫子。焬帝詔內外官親侍者許服之。」此書記載史事常多以意附會,不可盡信,惟談及染纈在六朝流行,隋代宮中亦重視,還不太荒謬。搜神後記曾提及紫纈事。唐人記載稱代宗寶應二年,啟吳皇後墓,有繪彩如撮染成作花鳥之狀。小說則以為玄宗柳婕妤妹,性巧,因發明花纈。雲仙散錄記「郭元振落梅妝閣有婢數十人,客到則拖夗央纈(裙),群參一曲」白居易詩「黃夾纈林寒有葉」又說「成都新夾纈」,就實物和文字聯系分析,可知染纈盛於唐代,技術也成熟於唐代。唐代絲織物加工,已使用過種種不同的復雜技術,大致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包括色彩復雜的文錦和兩色花或本色花的綺、縠、綾、羅以及花紋突起的剪絨、薄如煙霧的「輕容」「鮫綃」紗。這些絲織物除剪絨外,其餘加工方法,都是在織機提花過程中一氣呵成。第二類包括各種不同的「刺綉」和「貼絹」、「堆綾」、「泥金銀繪畫」、「染纈」等等。加工方法都是在絲織物成品上或衣裙材料成品上,另外通過復雜手續完成的。
唐代中等以上人家婦女的衣裙和家庭日用屏風、幛幔,多應用染纈。現存材料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應數甘肅敦煌和新疆發現品以及日本正倉院部分藏品。從這些材料分析,得知唐代至少已有三種染纈技術普遍流行:即蠟纈、夾纈和絞纈。
一「蠟纈」,就是我們常說的「蠟染」。它又分單色染和復色染兩種。復色染有套色到四、五種的。因不同顏色容易相互浸潤,花頭多比較大,無論是串枝花或團科花,構圖飽滿,特別宜於作幛子簾幕。元明時流行的通俗讀物「碎金」中記過九種染纈名目,有檀纈、蜀纈、撮纈(即撮暈纈)、錦纈(當指方勝格子式、繭兒纈、漿水纈、三套纈、哲纈、鹿胎斑(即宋之鹿胎)。內中說的「三套纈」大致就指這種生產品,名目似乎也是民間通稱,因為根據元明文獻記載和明初絲織物分析,元明人實在已不生產這種高級印染絲綢。常聽人說現代西南蠟染從唐代蠟纈發展而出,事實或者正相反。西南蠟染原有個更久遠的傳統,應從木綿織物的闌干斑布算起。唐代蠟染技術上的成就,決非某人發明,很可能是從西南兄弟民族方面傳入中原加以發展的結果。到宋代中原蠟染技術在應用上已日趨衰退時,西南民間卻依舊流行蠟染,名「點蠟幔」,和廣西黎、傜族精美提花棉布「黎單」同為人所愛好。又朝鮮在唐代從中國傳去的染纈法,北宋時也還流行,應用到普通幛子類。」高麗圖經「二十八:纈幕,非古也,先儒謂系繪染為文者謂之纈。麗俗今治纈尤工,其質本文羅,花色即黃白相間,爛然可觀。其花上為火珠,四垂寶網,下有蓮台花座,如釋氏所謂浮屠狀。然猶非貴人所用,惟江亭客館於屬官位設之」。
染纈由於技術條件限制,圖案紋樣和錦緞多不相同,即同一種圖案,和色效果也不一樣。唐代蠟染的圖案式樣,除實物外,在繪畫中還有些線索可尋,例如宋徽宗摹張萱操練圖中有兩三位婦女衣裙,就屬於染纈中的「蠟纈」或「夾纈」。虢國夫人游春圖中也有幾個騎馬人衣服是「蠟纈」,不是錦綉。史傳稱:開元天寶之際,楊氏一門得寵,小器易盈,爭學奢侈,貴妃用刺綉工八百人,楊氏諸姨則用金玉錦綺工達千人。記載雖容易誇張失實,但由於當時統治階級的奢侈靡費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染纈的花樣翻新,可能和這個時期關系格外密切。此外唐陶俑表現著染纈的也相當多,唐三彩常用的花斑和宋人所說的「瑪瑙纈」,技術處理實有相通處。敦煌壁畫中佛菩薩的穿著、經變故事和供養人的部分穿著,以及藻井、屏風、幛幔上都還保留下許多重要參考材料,值得我們注意。
唐代不僅婦女衣裙用染纈,男子身上的袍襖同樣有使用它的,如張議潮出行圖中的兵衛儀從騎士,身上穿紅著綠,染纈就占相當重要分量。北宋帝王出行身前有兩萬多御前步騎隊伍護衛,照宋史與服志和周必大鹵簿服裝記載,其中一部分就必須著某種花鳥獸染纈團衫。這種染纈團花小袖齊膝襖子以及花纈帽,還是根據唐「開元禮」制度而來的,可知開元時就有用染纈作軍服的制度。又敦煌晚唐「勞度義斗聖」圖中幾個舉袖迎風的婦女和另外坐在一旁幾個披袈裟的羅漢僧徒,也同樣有著染纈的。女的身上所著名叫「團窠」纈;羅漢身上披的袈裟,作水田方罫山水縐折紋的,照唐宋習慣應當叫作「山水衲纈」。水田衣的使用,當時算是一種時髦。
二「夾纈」的製法是用縷空花板把絲綢夾住,再塗上一種漿粉混合物(一般用豆漿和石灰作成),待干後投入染缸加染,染後晾乾,颳去漿粉,花紋就明白顯出。宋人筆記說的「葯斑布」,碎金說的「漿水纈」就指這一種,說它是藍底白印花布的前輩,大致是不錯的。這樣作成的染纈,花色必淺於其他部分;如用花板夾住,直接於漏空處用顏色刷染,花色就深於其他部分。後者雖也叫染纈,但材料並不曾入過染缸。(三套纈中可能也有用刷染法加工的。)這種染纈必用花板,較早的記載有北宋張齊賢著洛陽紳搢舊聞記稱「洛陽賢相坊,染工人姓李,能打裝花纈,眾謂之李裝花。」其次是宋史輿服志載政和二年詔令:「後苑造纈帛,蓋自元豐初置為行軍之號,又為衛士之衣,以辨奸詐,遂禁止民間打造。令開封府申嚴其禁,客旅不許興販纈板。」到南宋後已解禁,所以朱熹文集中攻彈唐仲友文即說到假公濟私,用公家纈板染私人彩帛事。又夢梁錄談臨安市容時,說到許多彩帛鋪,所謂彩帛,部分即印花纈帛。
用此法印到布上的名「葯斑布」,相傳出於宋嘉定中歸姓,圖書集成引舊記稱:「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鎮,宋嘉定中歸姓者創為之。以布抹灰葯而染青。」(圖書集成卷六八一、蘇州紡織物名目)這種印花布,明清之際又名「澆花布」,同書松江條稱:「葯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
又夾纈和蠟纈用同一技術加工的,有嶺外代答所記「傜斑布」:「傜人以染藍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熔蠟灌於縷中,而後釋板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其蠟,故能受到極細斑花,燦然可觀。故夫染斑之法,莫傜人若也。」「傜人……或斑布袍褲。婦人上衫下裙,斑爛勃( 上穴 下翠),惟其上衣斑紋極細,俗說尚也。」
三「絞纈」是把成匹絲綢或衣裙成品,照需要把某部分用線縛著、縫著或作成一定襞折,用線釘固,染後曬干,再剪去線結,就自然形成一定圖案,有蝴蝶、海棠、蠟梅、水仙等等簡單小簇花樣。最簡便的是唐人所謂「魚子纈」,比較復雜的則為「撮暈纈」。宋人筆記所謂「撮暈花樣」、「瑪瑙纈」,碎金中提起的「鹿胎纈」,大都和這種染纈分不開。一般說來,絞纈作法比較簡便,並且能隨心所欲作成個人愛好的花樣,不受纈板限制,因此在當時人應用上也就相當普遍。不過既然非商品生產,容許個人匠心獨運,出奇制勝,又必然有人會逐漸把它作得極及精美。絞纈和其他染纈一樣,也可使用套色加工。「撮暈」和「鹿胎」在北宋都特別提出加以法律禁止,反映出這類高級染纈,加工技術必相當煩瑣,不下於套色蠟染。
「鹿胎」似以川中生產特別講究,觀史傳禁令可知。宋史食貨志:「詔川陝織造院,自今非供軍用布帛,其綿、綺、鹿胎、透背、六銖、欹正、龜殼等緞匹、不須買織。」又仁宋天聖時,「詔減罷錦、綺、鹿胎、透背……。景祐物……其後歲輒增益梓路紅錦、鹿胎,慶歷四年減鹿胎。」
撮暈雖已知為染纈類,「鹿胎」一名過去卻很少有人明白是什麼。從比較材料分析,可推測屬於染纈,花紋屬於梅花斑,以紫紅為主。洛陽牡丹記稱:「鹿胎花者,多葉紫花,有白點,如鹿胎之紋。故蘇相禹珪宅有之」,可知鹿胎為紫地白花。牡丹記又稱:「鹿胎紅者,……色微紅帶黃,上有白點如鹿胎,極化工之妙。歐陽公花品有鹿胎花者,乃紫花,與此頗異」,可知也有紅地白斑的。又宋人著洛陽花木記,說芍葯中有:「黃纈子、紅纈子、紫纈子、白纈子」四種。可知有用芍葯花樣的,至少且有黃紅紫三色。至於白纈,註明為千葉白花,又可知花是本色,底子染綠。又「一捻紅」系「淺紅中有深紅一點,易作纈」。芍葯譜說,紅色深淺相雜,類湖纈,得知湖纈系深淺紅相雜。宋代工藝圖案重寫實,從這些花的著錄中也可得到纈和鹿胎基本紋樣若干種面貌。
又鹿胎紫的花紋,實創於六朝,相傳陶潛著的搜神後記,就提到這種花纈:「淮南陳氏於田種豆,忽見二美女著紫纈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濕。其壁先持一銅鏡,鏡中視之,乃二鹿也。:鏡中是鹿,可知身著紫纈即作梅花斑。
唐代機織工人,已經常能夠織造配色華美、構圖壯麗的錦緞,達到高度藝術水平。且能織金錦,用小簇花鳥作主題的本色花綾,又因為和當時官服制度相關,更容易得到全面發展的機會。染纈和刺綉雖然同屬於絲綢加工,在應用上卻相似而不盡同。貴族婦女衣裙,歌妓舞女衣裙,凡是代表特種身分或需要增加色彩華麗效果時,服飾加工多利用五色奪目的彩綉、縷金綉和泥金繪畫。這些大量反映在唐人詩歌中,從詩歌描寫中考查,我們還可知道這種高級絲織物加工的主題畫案,經常用的是什麼花,什麼鳥和某幾種常見的昆蟲。這些花鳥昆蟲形象和表現方法,現存實物中不夠多,可是另外卻留下許多十分可靠的樣稿可以參考,最重要的是大量唐代青銅鏡子上的花鳥浮雕。絞纈法極簡便的是十字紋樣,明清有的地方性紡織物中,還採取這種絞纈加工。圖案充分保留唐氏風格的,惟西藏人民織造的五色「氆氌」特別有代表性。
應用染纈在唐代既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不會影響到其他工藝部門。顯明易見的是它和當時三彩陶器花紋彩色的相互關系。有些三彩陶的寶相花和小簇花,都可能是先用於絲綢染纈後來才轉用於陶器裝飾的。正如同一般說的攪釉木紋陶,實出於犀毗漆的模仿。
染纈多宜於用在熟軟薄絲綢上。一般染纈多用青碧地,正如唐史所稱:「婦人衣青碧纈,平頭小花草履」,是某一時期流行制度。從出土三彩俑上還可看到一些青碧纈衣裙的基本樣式。但唐人已習慣用紅色,由退紅(又名「不是紅」,和「肉紅」「杏子紅」相近)到深色胭支紅,紅色實包括了許多不同等級。部分花纈必然是要利用這不同等級的紅色形成美麗效果的。古代紅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紅花,宋代以後才大量從南海運入蘇木。紅花出西北,所以北朝一來有「涼州緋色為天下之最」的記載。但到唐代紅花種植已遍全國,四川也有大量生產,所以蜀錦多紅地。其實唐代不僅蜀錦著名,蜀中染纈也有一定地位。唐韋綬傳就稱:帝嘗過韋綬院,時天寒,綬方寢,帝復以妃子所著蜀纈袍而去。白居易詩又有「成都新夾纈」句子贊美蜀纈。史稱後唐庄宗派宦官白正嗣入蜀監軍,還時得蜀錦五十萬匹。後些時期孟昶投降於宋,庫入綾錦彩帛數目加倍多。這是大量絲織物中的彩帛,照唐代習慣,是所謂染彩為文的絲織物,也就應當包括有各種時新花紋的染纈。
染纈圖案不斷在發展中,但受材料的技法限制,照例保留下更多更美觀簡便的花樣,到後來繼續流行。唐代過渡期在五代,陶谷清異錄稱:「顯德中創尊重纈,淡墨體,花深黃。二部郎陳昌達,好緣飾,家貧,貨琴劍作纈帳一具。」由於愛好,甚至窮書生的琴和劍都賣去,換一頂時新染纈帳子。這一面反映社會風氣的影響,另一面也說明染纈的新花樣。這種深色地的花纈,到北宋時還流行,後來被政府用法令禁止,技術才失傳。宋錦中有「皁方團白花」、「褐方團白花」等等名目。按錦織不出這種花樣;如從染纈去研究,則還有些線索可尋。宋史輿服志載天聖二年詔令:「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衣服並藍黃紫地撮暈花樣。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毛段並淡褐色匹帛製造衣服,令開封府十月斷絕」詔令中舉的黑褐地白花衣服及藍黃紫地撮暈花樣,都明指染纈。一種日用生產品由政府用法令禁止,可知成品流行必相當普遍,生產又相當費工。
北宋染纈禁令中,還有禁止「跋遮那纈」一項,初步研究知道「跋遮那纈」指的應當是一種加金的印染絲綢。至於這種高級絲織物加工技術,是否和當時新疆金綺工有關,或者直接和名畫家「尉遲跋質那」有關?我們一時還難解決。這里已涉及北宋染纈問題。前邊已提到北宋在某一時期中,曾禁止民間使用染纈,市上出售裝花纈板的商人也算犯罪。這種創於五代,流行宋代,深色地黃白花的染纈,因受禁止而斷絕,我們是否可從別的線索得知它的花紋圖案基本調子?以個人意見,直接材料雖不多,間接比較參考材料最重要的還是陶瓷,例如北方山西晉陽窯、南方福建建陽窯、江西吉州窯,幾種深色黑紫釉印花點椀盞,有作銀星斑的,有作黃兎毫斑的,有作玳瑁皮或鷓鴣翅斑的,有作犀皮漆中波羅斑的——特別重要是吉州窯燒造的紫褐釉印黃白花鳥三鳳或四合如意的茶盞花紋,圖案組織基本上還是唐代式樣,和染纈完全相通。由此啟示,得知當時的確必有這種深色底子黃白花的染織物存在而且流行,才同時或稍後能具體反映到陶瓷製作上.
『肆』 藍印花布製作過程的詳細介紹
導語:說起藍印花布,人們首先就想到了它白底藍花的清幽高雅。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的精品,藍印花布在我國流傳已久,即使是在時尚快進的現代社會,它也並沒有成為過去,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地位。今天,我們就走進神秘的藍印花布,一起領略它的風采。
什麼是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手工印染製品,原料選用純棉布料,以藍草、灰漿等染料印染製作,整個過程都是手工完成,包括棉布的紡織、圖案刻板、刮漿等工序。
藍印花布在我國由來已久,出現於秦漢,發展於宋元,盛行於明清,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藍印花布的布料、染料、工藝全部源自民間,尤以江浙地區發展最早也最為成熟。隨著不斷的發展和變遷,藍印花布的染料、圖案、工藝也在不斷進步,花布的圖案由原來簡單的圖形通過借鑒剪紙、刺綉等的工藝也漸漸變得豐富起來,更能迎合人們內心對美的需求。
藍印花布在出現後被大量、廣泛地用在生活當中,人們穿的衣服,用的包袱,甚至女孩子的嫁妝都是用它來製作的。藍印花布因為結實耐用、清新淳樸很受人們喜愛,所以即使時代變遷,人們也沒有丟棄它,而是不斷地改變它,改造它,使它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里一直也都有藍印花布的身影,雖然它已經不是我們服飾的主要布料,甚至在生活上中已經不常用,可是說起藍印花布,人們都會馬上想起它的美麗和神秘。在一些旅遊景點,我們常會看到一間賣藍印花布的小鋪子,即使並不準備買,很多人也願意進去看一看,藍印花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美麗的情結。
藍印花布製作的過程
首先,挑選上等的布料,再利用藍草製作好染料。接著,選擇一批白色布料鋪好,將鏤空花版鋪在上面,花版一定要對准。然後,將白布打濕,在鏤空花版上加入刮漿,利用刮漿版把刮漿填入花版縫隙使其漏在布面上,刮漿時一定要用力均勻。刮漿之後就要進行染色,染色必須在刮漿風干後進行,刮漿風乾的布料被放入染缸,20分鍾後取出,透風、氧化30分鍾,然後再入染缸,如此反復6-8次。染色完成後,布料要晾曬氧化。最後,為花布去除刮漿,花布就呈現出藍白花紋,藍印花布就完成了。
『伍』 畲族服飾的服飾樣式
畲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綉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綉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
閩東畲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性能好,其款式為對襟、無領,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制,故又稱棉布衫。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類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其襟、胸前綉花紋飾,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綉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綉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由於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這兩種服裝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他們的裝束已與漢族沒有什麼差別。 畲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厘米,長一米余,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綉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製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綉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的畲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綉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綉有花邊,中間綉有白雲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
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發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發從後面梳成長筒式發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後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發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發,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發式比較簡單,只將頭發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不過,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發或梳辮子了。 畲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緻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緻美觀,成為畲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被稱為「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畲族婦女的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畲族女子的「鳳凰裝」隨著年齡的不同,有嚴格的區分。共分大、小、老三種:「小鳳凰裝」為未成年女子穿著,樣式和穿法同「大鳳凰裝」無異,只是相對簡約,顯得單純、活潑、可愛;而「老鳳凰裝」則是老年婦女穿著,頭髻較低,衣服和腰帶的顏色、花紋也較為單一,體現出莊重、沉穩的風采。相傳畲族始祖盤瓠王率領族人征戰南北,後移居寶地廣東鳳凰山繁衍生息,為了佔山為王,遂以傳說中美麗的鳳凰為本族人的圖騰符號,凡本族人生下女兒,均賜予鳳凰裝束,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鳳凰裝以閩東諸縣最有特色,一般為大襟衫。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發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但各地的服裝又略有不同。
福安的鳳凰裝上衣沿服斗的邊上縫一條3至4厘米的紅布邊,邊下端靠袖頭之處綉半個方形的角隅花紋。畲家稱,這是上古高辛王賜封時所蓋的金印。福鼎女服在右邊襟袖間有兩條比衣襟還長的紅色綉花飄帶。霞浦縣畲女上衣尺寸特異,即前後裾等長,大襟上有服斗,小襟上也連做一個服斗,便於翻穿,做客時穿正面,日常在家穿背面,同時衣服按綉紅色花邊的多寡分為「一紅衣」、「二紅衣」和「三紅衣」。
關於鳳凰裝的傳說
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解放前,畲族婦女冬夏以花布裹頭,中為竹冠,綴以石珠,未嫁者否。其頭飾綰發推結,領竹為冠,裸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均為五色椒珠。成年婦女發型梳扮鳳凰式,把頭發梳單辮盤於後腦,打成發髻,發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安放銀箔包的竹筒(直徑約1寸、長3寸,富戶用銀制),包以紅布,銀釵高挑,4串長長的瓷珠和1串紅黑相間的瓷珠穿在縐紗上,插1支銀簪,另系8串尾端結有小銀牌的瓷珠,垂於耳旁。這種通常稱為「鳳冠」的頭飾,漢族稱「笄」,相傳為高辛帝所賜。這種具有紀念始祖意義的原始裝飾,一般在結婚時始戴,以後凡節日或作客時戴。平時勞動,則裹以藍布方巾或毛巾。現在戴「鳳冠」的人已很少見,一些畲族村莊只在接待來訪賓客或重大節日時才戴。
「笄」的配件:鉗欄、頭面、大奇喜、奇喜牌、奇喜載、骨掙、鉗搭、方牌、耳環、頭抓、古文錢、牙簽、耳挖、蕃蕉葉、銀簪、銀鏈、珠子、布料和棉線等。
畲族鳳冠共需白銀4兩8錢,其中:
銀簪: 用1枚銀元鍛成,兩指寬,10厘米長,如目魚骨形狀,上鏨花紋,供橫栓發頂緊發用。
頭花: 插於發際裝飾品。婚禮用的頭花,三朵一組,上鏤人物、動物圖案,製作精細。
耳環耳牌: 與盤龍髻配套用,耳環通常製成翻轉問號形狀;耳牌,近耳處為曲形鈞,下掛銀牌。
畲族各地的鳳冠,形制稍有區別,大體可分為福安式、羅源式、順昌式、景寧式與麗水式幾種。福建的款式,有的還視畲族女性年齡的不同紮成「老鳳」「稚鳳」的,浙江景寧、麗水的鳳冠,在「頭珊」纓絡的製作上也有差異。簡捷者以紅絲垂纓為之,精緻的「頭珊」則以銀片和串珠組成,表示許多蘊含的意義。如最上端的銀片飧以小鳥,象徵鳳凰,接綴「雙魚」象徵婚偶(民間已圖案化「雙喜」),或說綴「雙色」的棱形銀片喻為「四海」,表示婚偶情好甚篤,如魚得水,永結鸞儔長相守也,所以舊俗未婚娘不戴鳳冠。「雙魚」下又綴「古文錢」般的銀片與珠纓。從總體上看,似寓以民族團結,家庭和睦始奶人才兩旺之義,兩者又相輔相成,涵意頗深。
『陸』 南通藍印花布的介紹
南通藍印花布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宋代稱為葯斑布,明代稱為澆花布,傳說為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一歸姓者發明。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土布與天然蘭草為農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後坊的藍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農村集鎮。藍印花布主要用來製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於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五福(蝙蝠)捧壽、吉慶有餘(魚)、獅子滾綉球、鯉魚跳龍門等。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柒』 詳解藍印花布的歷史
導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藍印花布的存在,所以提起藍印花布大家肯定不會陌生,藍印花布衣服、扇子、鞋子等等。藍印花布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現在入此,以往也是如此,所以人們對藍印花布的喜愛從未斷絕,那麼藍印花布又有怎樣的歷史大家又是否知道呢?今天小編劇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藍印花布的歷史吧。
藍印花布的歷史
藍印花布的發祥地
元末明初的時候,為了避免兵荒馬亂時期的兵火,余西場先民攜帶者自家的家譜、典籍整個家族從江南那邊遷移,攜帶者雄厚的錢財的同時也將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帶了過來。在城南染坊院中屬藍印花布的染坊是最多的。在解放之後,余西鎮上的王子標染坊、季長春染坊、馮家染坊和衙門口染坊是當時的主要藍印花布染坊。在公私合營期間,季長春染坊交涉范圍到達南通城,馮家染坊在合營中到達西區二甲鎮。而且該企業在這些年的變更中延續到了今日,藍印花布工藝也是傳到了余西區二甲鎮再到南通市場再到後來揚名海內外。余西古鎮如今也在評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藍印花布的發展
藍衣花布起源於秦漢時期,興旺在宋朝,當時宋朝的商業十分發達,廣泛普及的時候實在清朝之際,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現在我們所見的藍印花布的樣式是多樣的,這些樣式多是明清時期的作品設計。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藍印花布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使用,像做成蚊帳、頭巾、門簾等等,由於它的顏色清新、圖案典雅又樸素大方,所以深受人們喜愛。歷史中記載,宋元的時候桐鄉這個地方的藍印花布非常的繁榮,形成了一種極其壯觀的景象:織機到處都是、染坊街上布滿、河上也是布船。
藍印花布的傳說
傳說一個姓梅的人一次摔在地上把衣服染成了黃色,此後無論怎麼洗也洗不掉,朋友們看了卻很喜歡這個顏色,然後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好朋友葛先生。後來他們就專門將布染成黃色,後來一次比小心他們將正在晾曬的布掉在了一堆板藍根草上,衣服就被染成了青一塊,蘭藍一塊的花布。他們就想這個草上肯定有奧秘就,於是倆人就潛心研究,最終發現了將布染成藍色的辦法,由此兩人也就成為了藍印花布的祖師爺。
聽完小編的介紹,大家對藍印花布的歷史都有了了解吧。現在藍印花布也還是挺受歡迎的。
『捌』 中班教案《藍印花布》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藍印花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藍印花布》1
活動目標
1.了解宣紙的特性,掌握藍印花布的創作方法。
2.體驗圖案設計的樂趣,感受藍白對比的美和作品的中心花紋之美。
活動准備
1.藍印花布PPT。
2.已經製作好的藍印花布圖紋教具,宣紙、藍色記號筆人手1份。
3.音樂《紫竹調》。
活動過程
一、欣賞圖片(藍印花布製作的手帕)
1.小朋友,你們見過這樣的花布嗎?它和我們平時見到的花布有什麼不一樣呢? (告訴幼兒這種花布是中國特有的,叫做藍印花布。)
2.欣賞顏色美感。
師:用藍印花布做成的東西,都是什麼顏色的? (引出藍白兩種顏色)對,藍印花布只有兩種顏色,藍和白。這兩種顏色在一起,讓我們感覺很舒服、很安靜。你們喜歡這兩種顏色在一起嗎?
3.欣賞藍印花布,重點感受中心花紋的特點。
師:藍印花布的圖案是怎樣的?這塊花布最中心的是什麼圖案?四周呢?他們是怎樣圍繞著花朵的?
小結:每隻蝴蝶離中間的花朵都一樣遠,蝴蝶圍繞著花朵,就好像花瓣圍繞著花蕊一樣,這樣的花紋叫做「中心花紋」。看,這些圖案都是我們喜歡的圖案,因為它們讓人覺得歡喜、幸福、平安,把它們印在畫布上,能把我們心裡願望表達出來。
二、出示製作完成的藍印花布,請孩子觀察,提問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老師的藍印花布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出示宣紙。)
有沒有發現這紙和我們平時畫畫用的紙不一樣? (薄、透、軟等。)這叫宣紙,我們古時候的人都是用這種紙來寫字和畫畫的。宣紙的透水性很好,我們剛好可以用這個特點來把一幅畫變成四幅畫呢。
師:你們想不想來創作一幅屬於自己的藍印花布呢?
三、播放音樂,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1.鼓勵幼兒大膽作畫,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提醒幼兒筆在宣紙上停留的時間要長一些,這樣作品的效果才會更好。
3.適當指導能力較弱的孩子。
四、結束部分,作品展示
把畫好的藍印花布放在黑色底板上展出,並請孩子互相評價。重點對花紋的形狀進行評價。
中班教案《藍印花布》2
中班美術課 教案《藍印花布》含反思適用於中班的美術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知道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了解藍印花布的主要特徵,感受藍印花布的美,學慣用油水分離的方法製作藍印花布,體驗成功的喜悅。
一、活動目標
1、了解藍印花布的主要特徵,感受藍印花布的美。
2、知道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3、學慣用油水分離的方法製作藍印花布,體驗成功的喜悅。
4、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范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5、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二、活動准備
藍印花布兩塊,藍印花布做的衣服、頭巾、扇子、汗巾、鏡子各一樣;古典音樂;藍色水彩顏料,白色油畫棒;畫紙;刷子;剪刀;繩子。
三、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小朋友們上午好!我是彭老闆,歡迎你們來到我的店鋪。
你們覺得彭老師當了老闆之後有什麼不一樣嗎?(身上穿有藍色印花布的圍裙、頭上帶有藍色印花布的頭巾)你們覺得彭老師這樣穿漂亮嗎?(漂亮)彭老師店鋪里還有許多這樣漂亮的花布,現在跟著彭老師一起去看一下吧!
2、欣賞藍印花布的美,了解藍印花布的主要特徵。
老師同時展示四塊不一樣的藍印花布。這四塊布有一個關於它們的故事要講給你們聽(播放視頻)師:看完關於這些布的視頻之後,你對這種布有哪些新的了解呢?你有發現他們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嗎?——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這些布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花布只有藍色和白色,有些是藍底白紋,有些是白底藍紋,它們都統稱為藍印花布。
提問:這四塊藍印花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重點引導幼兒講述圖案不一樣、花紋的排列方式不一樣,規則排列和無規則排列。對幼兒的發現給予及時的肯定) 小結:藍印花布只有藍白兩種顏色,它的圖案有的來自於大自然,有的是人們創造和想像的,代表人們心中美好願望,有的是規則排列,有的是不規則排列,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這樣的藍印花布素雅寧靜,讓人越看越喜歡。
3、使用藍印花布產品,感受民間藝術帶來的美。
現在有哪位小朋友想去我的店鋪試穿藍印花布產品嗎?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產品進行適用,老師逐個進行點評。
小結:藍印花布不僅可以做成衣服,還可以做成各種好看又好玩的東西那,受到小朋友和全世界遊客的歡迎,因為它體現的是 中國特色,有著濃郁的江南水鄉韻味。
4、介紹"藍印花布"的製作過程並重點示範。
師:這么漂亮的藍印花布你們想知道是怎麼印出來的嗎?老師也特別喜歡這些花布,現在彭老師要用一種油水分離的方法設計一塊藍印花布,小朋友要看仔細了,比一比誰最先發現裡面的秘密。等會請每個小朋友自己設計一塊藍印花布,讓裁縫給我們做一件有特色的衣服哦!
(出示材料)教師示範做法:
①先用筆在畫紙上設計好自己的圖案,可以是你喜歡的動物、水果、植物或者簡單的形狀,把圖案整齊的畫滿整張紙。
②用白色蠟筆把剛才畫好的圖案全部圖上白色。彭老師這里有個小秘密要告訴大家,塗白色的時候一定記得要非常用力哦!如果你的小手力氣不夠可以請旁邊小朋友幫忙也可以請老師幫忙。
③最後用刷子把整張畫紙圖上藍色,你就會發現一個神奇的變化,我們的藍印花布做好了。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塗了白色油畫棒的地方沒有藍色嗎?
介紹"油水分離"原理
5、幼兒製作"藍印花布"播放古典音樂教師巡迴指導,適當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作品。
6、布置展板,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張?為什麼?)
教學反思:
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 評價,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手工活動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
中班教案《藍印花布》3
一、幼兒情況分析:
農村孩子家中,都會收藏有許多自織的土布,因此,本學期一開始,我們就組織孩子們收集各種各樣的土布,大家的積極性也特別的高,一下子就找來了許多花色的土布。有一次,當小朋友看到各種漂亮的小花藍印花布時,都贊嘆不已,並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一直在追問這些花紋是畫出來的嗎?我就告訴他們是印出來的。「是怎麼印出來的呢?」孩子們繼續追問。這說明許多孩子對這些花布的.來歷一無所知。如何讓現在的孩子了解這段歷史,進而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增強對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高尚品格的認識,從小培養孩子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基於以上情況分析,我就決定以花布作為素材,讓孩子放開手腳自己探索,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激發幼兒愛家鄉、愛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感。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設計了此次課題展示活動。旨在和孩子們在美術活動中一起探討藍印花布的製作過程,並印染藍印花布。由於條件限制,我決定用宣紙和白色蠟筆來代替白布和蠟油,但是基本不會改變活動的效果。
二、活動目標
1、在了解藍印花布印染方法的基礎上,嘗試自己設計花紋印染花布,體驗成功的喜悅。
2、感受藍印花布的美,了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做 中國人的自豪感。
三、活動准備:
1、宣紙、白色蠟筆、藍色鋼筆水、報紙、抹布。
2、背景音樂(古箏錄音帶)。
四、活動過程:
1、欣賞藍印花布的美。
師:(出示藍印花布)小朋友覺得這些花布漂亮嗎?你最喜歡哪一塊花布?為什麼?那你知道是誰想出來做這些花布的嗎?
教師 小結:原來這些花布各有各的特點,都特別漂亮。這些藍印花布是古時候勞動人民想辦法印出來的,經過這么長的時間我們還覺得它漂亮,許多外國朋友也非常喜歡,你們說我們 中國人聰明不聰明?
2、教師示範印染藍印花布,引導幼兒了解藍印花布的製作過程。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漂亮的藍印花布是怎麼印出來的嗎?英子老師也特別喜歡這些花布,所以前幾天我特地去學了學,現在我就來試一試,看看自己學會了沒有,小朋友也要看仔細了,比一比誰最先發現裡面的秘密。
(出示材料)教師示範做法。
A:先用白蠟筆在宣紙上設計出漂亮的花紋,並且全部用白蠟筆塗上顏色。
B:把設計好花紋的宣紙浸入藍色鋼筆水裡,等白色花紋完全顯出後取出,放在報紙上晾乾。
3、教師提出簡單要求。
師:我知道小朋友也一定都想來試一試吧?
不過英子老師有幾個小秘密要告訴你們呢,明白了我的小秘密,你印出來的花布就會特別的漂亮。等一下設計的花紋要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而且要把花紋畫得滿一點。還有一個秘密就是浸顏色的時候兩只手要拎好,不要松開。
4、幼兒製作藍印花布,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巡迴指導,適當幫助完成作品有困難的幼兒。
5、 評價作品。
將幼兒的作品布置到花布展覽區,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張,為什麼?」,鼓勵幼兒不僅對自己的作品要有自信,還要善於發現別人作品的長處。
五、活動延伸:
將材料放在「小巧手」中,供幼兒繼續設計不同花紋的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