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體內臟血管分布示意圖
人體內臟血管分布示意圖
人體內臟血管分布示意圖,大家都知道人體有五臟六腑,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五臟六腑包括哪些內臟,以及它們具體在那個位置。下面我們根據人體分五臟六腑器官分布圖來看,下面看看人體內臟血管分布示意圖。
人體內臟血管分布示意圖1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精氣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功能。
看分布圖人體的內臟分布,從上到下依次主要包括:甲狀腺、氣管、上主動脈、上腔靜脈、心臟、肺、食道、隔肌、肝、下腔靜脈、下主動脈、膽囊、脾、胃、腎、胰、小腸、大腸、輸尿管、闌尾、膀胱、直腸、尿道。
人體五臟的功能
1、心臟
心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能支配血,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血液通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如果患有心病,就容易失眠,健忘。
2、肝臟
如果有一個強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肝臟衰弱,就非常容易患病,身體衰弱等,感冒、喉嚨發炎、淋巴腺腫大等都是肝功能異常。像血虛、血滯也會引起肝病的發作。
3、脾臟
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將食物的營養吸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養分,然後輸送到全身的各個器官,如果脾胃不和,就會影響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身體消瘦。脾的功能衰退,還會有血虛和容易出血的情況。
4、肺臟
肺是呼吸器官,主一身之氣,給人體供給所需的氧氣,是呼吸系統的核心,如果肺部有異常,會導致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皮膚也會漸漸乾枯。
5、腎臟
主要功能藏精,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水液代謝有密切關系。像人體的老化就是腎虛的表現,體內所有的水分都在腎的支配下,如果有浮腫、排尿次數異常等都是和腎有關。
人體五臟六腑相表裡一覽表
心與小腸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
脾與胃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
腎與膀骯相表裡;心包與三焦相表裡
人體內臟血管分布示意圖2
人體血管有多長
若把一個成年人身體里所有的動脈血管、靜脈血管和毛細血管連接在一起,約有15萬公里長,這個長度可繞地球兩周半左右。
人體血管分類
1、動脈血管:動脈是運送血液離開心的血管,從心室發出後,反復分支,越分越細,最後移行於毛細血管。動脈管壁較厚,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大動脈管壁彈性纖維較多,有較大的彈性,心室射血時管壁擴張,心室舒張時管壁回縮,促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中、小動脈,特別是小動脈管壁的`平滑肌較發達,可在神經體液調節下收縮或舒張,以改變管腔和大小,影響局部血流阻力。
2、靜脈血管:血液經過毛細血管,流回心臟的血,或是從心臟迸射到肺的血叫靜脈血。靜脈的管壁薄,彈性較差,有靜脈瓣,血液流速慢,易發生曲張(尤其是下肢),因為血液在毛細血管和機體的組織交換過營養物質,所以靜脈血呈暗紅色。
3、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又稱微血管,是指心血管系統的微細血管,它們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微血管指通連小動脈和小靜脈間的細小血管,分布於各種組織和器官中,分支通連成網,故也稱終末血管床。按血管分支的順序,微血管主要包括微動脈、毛細血管和微靜脈;有些還有直接通連微動脈和微靜脈的兩種短路:直捷通路和動靜脈吻合。
人體血管作用
血管是生物運送血液的管道,依運輸方向可分為動脈、靜脈與毛細血管。動脈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靜脈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微血管則連接動脈與靜脈,是血液與組織間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
各種生物擁有的血管型態各不相同。開放式循環生物,如昆蟲,只有動脈。血液自動脈流出直接接觸身體組織,再由心臟上的開孔回收血液。閉鎖式循環生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蟲類、魚類,則由動脈連接毛細血管再接至靜脈,最後回歸心臟。
人體血管是怎麼形成的
1、生長因子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為單一基因編碼的同源二聚體糖蛋白,能直接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移動、增殖及分裂,並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它是針對內皮細胞特異性最高,促血管生長作用最強的有絲分裂原。
VEGF與內皮細胞上的兩種受體KDR和Flt-1高親和力結合後,直接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增殖,並誘導其遷移和形成管腔樣結構;同時還可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引起血漿蛋白(主要是纖維蛋白原)外滲,並通過誘導間質產生而促進體內新生血管生成。
VEGF在血管發生和形成過程中起著中樞性的調控作用,是關鍵的血管形成刺激因子。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TNF-α是一類具有血管活性的細胞因子,
可誘導異位子宮內膜炎性細胞因子MCP-1,IL-6和IL-8等的釋放,促進異位內膜及基質細胞增殖及炎性細胞浸潤,新生血管形成,組織粘連,從而形成異位病灶。
2、粘附因子
血管生成過程中需要血管內皮細胞(EC)與細胞外基質間、EC與EC間及EC與其他周圍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是粘附因子完成的,其中基質金屬蛋白酶(MMP)通過降解基底膜糖蛋白及細胞外基質成分,啟動了內皮細胞的激活和遷移,
整合素家族通過和不同配基結合,介導血管內皮細胞的遷移和黏附,有助於新生血管的成熟和穩定,細胞黏附因子(ICAM-1)可產生免疫抑制和降低自然殺傷細胞的殺細胞毒性,有助於異位組織逃避機體免疫系統和自然殺傷細胞的的殺傷,促進異位組織侵入後的血管生成。
3、其他
血管生成機制復雜,參與並促進血管生成的因子也眾多,EMT腹腔液中巨噬細胞數量明顯增加,其分泌的TNF-α和IL-8可以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
血小板衍生內皮細胞生長因子(PD-ECGF),乙醯肝素酶,血管生成素(angs),骨生成素(OPN),環氧化酶(COX-2),缺氧誘導因子-1,層粘連蛋白(LN),胎盤生長因子(PLGF),Survivin,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均參與了EMT血管形成過程。
人體內臟血管分布示意圖3
人體動脈分布圖
概述
輸送血液離開心的血管均稱為動脈。由左心室發出的主動脈及各級分支運送動脈血。
人體動脈分布於全身,且多與靜脈伴行。動脈主要分為肺循環動脈和體循環動脈。
動脈分布
人體動脈分布於全身各個部位,可分為肺循環動脈和體循環動脈,具體如下:
肺循環動脈
肺動脈干位於心包內,系一粗短的動脈干,起自右心室,在主動脈的前方向左後上方斜行,至主動脈弓的下方分為左、右肺動脈。左動脈較短,在左主支氣管的前方橫行,而後分上、下兩支進入肺的上、
下葉。右肺動脈較長且粗,經升主動脈和上腔靜脈的後方向右橫行,至右肺門處分為上、中、下三支分別進入右肺的上、中、下葉。動脈韌帶為連於肺動脈干分叉處稍左側至主動脈弓下緣的纖維性結締組織索,是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索的遺跡。
體循環動脈
體循環動脈血管的主幹是主動脈,由左心室發出,先行向右上至右側第2胸肋關節後方,再呈弓形彎向左後下方至第4胸椎體下緣水平,沿脊柱左前方下行,穿膈的主動脈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體下緣分為左、右髂總動脈。主動脈以胸骨角平面為界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其中降主動脈又以膈的主動脈裂孔為界分為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
升主動脈:自左心室發出,於肺動脈干與上腔靜脈之間行向右前上方。至右第2胸肋關節的後方移行為主動脈弓,其根部發出左、右冠狀動脈。
主動脈弓:位於胸骨柄後方,自右第2胸肋關節後方弓形向左後下方至第4胸椎體下緣,移行為降主動脈,其後方與氣管和食管相鄰。在主動脈弓凸側發出三大分支,從右向左依次為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頭臂干向右上行至右胸鎖關節的後方分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
胸主動脈:是胸部動脈主幹,發出壁支和臟支。壁支包括9對肋間後動脈和1對肋下動脈,由胸主動脈後外側壁發出,主幹分別走行於第3-11肋間隙和第12肋下方(第1、2肋後動脈由鎖骨下動脈發出)分支分布於脊髓、背部的肌肉和皮膚、胸壁和腹壁上部等處。臟支細小,有支氣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分別分布於氣管、支氣管、食管和心包。
腹主動脈:是腹部動脈的主幹,亦發出壁支和臟支,臟支遠比壁支粗大。臟支分為成對臟支和不成對臟支兩種。成對臟支包括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和睾丸動脈(卵巢動脈),不成對臟支包括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
髂總動脈:由腹主動脈分出後,沿腰大肌的內側下行至骶關節處分為髂內動脈和髂外動脈。髂內動脈是盆部動脈的主幹,為一短干沿盆腔側壁下行,分布范圍包括盆內臟器以及盆部的肌肉。其分支亦有壁支和臟支兩種。壁支包括閉孔動脈、臀上動脈、臀下動脈、髂腰動脈、骶外側動脈。臟支包括臍動脈、膀胱下動脈、直腸下動脈、子宮動脈、陰部內動脈。
髂外動脈沿腰大肌內側緣下降,經腹股溝韌帶中點的深面至股前部,移行為股動脈。股動脈是髂外動脈的直接延續,是下肢動脈的主幹,在股三角內下行,穿過收肌管後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窩,移行為腘動脈。在腘窩的深部下行,至腘肌的下緣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此外,足背動脈是脛前動脈的直接延續。
B. 如圖為人體血液循環的簡單示意圖(1)圖中心臟四腔中流動脈血的是______.(2)圖中器官A______是呼吸系
血液循環路線如圖所示:
(1)從圖中可知,心臟四腔中流動脈血的是左心室、左心房.
(2)圖中器官A肺是呼吸系統最重要的器官,血液流經肺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氣增多,二氧化碳減少.因此由靜脈血變為動脈血
(3)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血液流經小腸後,營養物質會顯著增多.因此如果B是小腸,則飯後血液流經B後,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會增加.
血液由右心室經A回到左心房路線為: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此循環是血液在肺部與心臟之間的循環過程,因此血液由右心室經A回到左心房這一過種稱為肺循環.
(4)某人牙齦發炎,當從靜脈注射青黴素時,葯物經靜脈進入血液,經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動脈→牙齦發炎部位,所以若某人牙齦發炎,靜脈注射青黴素,青黴素到達心臟的先後順序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故答案為:(1)左心室;左心房
(2)肺;靜脈;動脈
(3)增加;肺
(4)靜脈;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C. 一幅圖上來怎樣區別動靜脈
如何區分動靜脈?(西醫的動脈見如下:
動脈是運送血液離開心的血管,從心室發出後,反復分支,越分越細,最後移行於毛細血管。動脈管壁較厚,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大動脈管壁彈性纖維較多,有較大的彈性,心室射血時管壁擴張,心室舒張時管壁回縮,促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中、小動脈,特別是小動脈管壁的平滑肌較發達,可在神經體液調節下收縮或舒張,以改變管腔和大小,影響局部血流阻力。
(1)動脈的結構特點
內膜由內皮、內皮下層、內彈性膜組成。內皮下層位於內皮之外,為較薄的疏鬆結締組織,內含少量平滑肌纖維。內彈性膜由彈性蛋白構成,彈性膜上有許多小孔。在中動脈的橫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縮,使內彈性膜呈波浪狀,可做為內、中膜的分界線;中膜較厚,主要由10~40層平滑肌組成,故稱肌性動脈;在平滑肌之間有少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平滑肌纖維的舒縮可控制管徑的大小,調節器官的血流量。此外平滑肌纖維具有產生結締組織和基質的功能;外膜厚度與中膜相近,由疏鬆結締組織組成。在外膜與中膜交界處有外彈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經分布。
(2)小動脈和微動脈的結構特點
管徑在0.3~1mm之間,為小動脈,管壁結構與中動脈相似,但各層均變薄,內彈性膜明顯,中膜含數層平滑肌,外彈性膜不明顯,平滑肌舒縮可使管徑變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動脈也稱外周阻力血管;管徑在0.3mm以下者為微動脈,管壁由內皮和1~2層平滑肌構成,外膜較薄。
(3)大動脈的結構特點
大動脈又稱彈性動脈,如主動脈、肺動脈、無名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和髂總動脈等。大動脈與中動脈是漸變的,其間沒有明顯界限。內膜比中動脈內膜厚,內彈性膜與中膜的彈性膜相連續;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層有孔的彈性膜構成,故又稱彈性動脈。在彈性膜之間還有平滑肌及少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外膜較薄,由結締組織構成,其中有營養血管、淋巴管、神經等。外彈性膜與中彈性膜相連,故分界不清。
中醫的動脈:
動乃數脈,見於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
把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體靜脈中的血液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血色暗紅。肺靜脈中的血液含有較多的氧,血色鮮紅。
靜脈是心血管系統中引導、輸送血液返回心臟的管道。
靜脈起始於毛細血管,末端終止於心房。小靜脈起於毛細血管,在回心過程中逐漸匯合成中靜脈、大靜脈,最後注入心房。
靜脈管壁薄,平滑肌和彈力纖維均較少,缺乏收縮性和彈性,管腔斷面較扁。
靜脈的功能:容量血管,平時容納全身70%的血液,表淺靜脈在皮下可以看見,上下肢淺靜脈常用來抽血、靜脈注射、輸血和補液。
靜脈壁上有靜脈瓣,尤其下肢靜脈中較多而發達,它能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向心臟流動。但腹腔內的大靜脈,如門靜脈,上下腔靜脈無靜脈瓣,可因腹內壓高低影響向靜脈血回。
全身的靜脈可區分為肺循環的靜脈和體循環的靜脈兩大部分。
肺靜脈左、右各一對,分別為左上、左下肺靜脈和右上、右下肺靜脈。這些靜脈均起自肺門,向內行注入左心房後部。肺靜脈將含氧量高的動脈血輸送到心。
體循環的靜脈數量多、行程長、分布廣,主要包括上腔靜脈系,下腔靜脈系(包括肝門靜脈系)和心靜脈系。
上腔靜脈系是收集頭頸、上肢和胸背部等處的靜脈血回到心臟的管道。
下腔靜脈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靜脈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
心靜脈系是收集心臟的靜脈血液管道。
門靜脈系主要是收集腹腔內消化管道,胰和脾的靜脈血入肝的靜脈管道,門靜脈進入肝臟,在肝內又分成毛細血管網(與肝動脈血一起注入肝內血竇),然後再由肝靜脈經下腔靜脈迴流入心臟。
由於血液自動脈、毛細血管流至靜脈時壓力已降低,而且大多數靜脈位於心平面以下,因此,靜脈在維持回心血量與心輸出量平衡過程中,不斷進化演變,在結構和配布方面形成許多特點:
①由小支匯合成大支,最後匯合成大靜脈干,其管徑越來越大。
②靜脈壁薄,管腔比同級動脈大,內皮突出形成靜脈瓣,瓣膜成對,形似半月狀小袋,其袋口朝向心臟,可防止血液倒流,有利於靜脈血向心迴流,在重力影響較大的下肢靜脈中,靜脈瓣較多。
③體循環靜脈分深、淺兩類,深靜脈位於深筋膜深面與動脈伴行,故稱伴行靜脈,其名稱、行程和引流范圍與其伴行的動脈相同,一般中等動脈均由兩條靜脈伴行,如尺動脈、脛前動脈等兩側都有伴行靜脈。淺靜脈位於皮下淺筋膜內,又稱皮下靜脈。淺靜脈數目多,不與動脈伴行,有各自獨立的名稱、行程和引流范圍,但最終均注入深靜脈,從而進入循環。因此,臨床可通過淺靜脈取血檢查或輸入液體、葯物。
④靜脈之間有豐富的吻合交通支,淺靜脈之間,深靜脈之間,淺、深靜脈之間均存在廣泛地交通。一條靜脈被阻斷後,可借這些交通支建立側支循環。許多臟器周圍都有靜脈叢,如膀胱靜脈叢,直腸靜脈叢等。
⑤某些部位靜脈結構特殊,如硬腦膜竇,硬腦膜參與竇壁的構成,壁內無平滑肌,腔內無瓣膜,對顱腦靜脈血的迴流起重要作用。又如板障靜脈是顱骨松質內的靜脈,與顱內、外靜脈相交通。
靜脈
[編輯本段]
靜脈由小至大逐級匯合,管徑漸增粗,管壁也漸增厚。中靜脈及小靜脈常與相應的動脈伴行。靜脈的數量比動脈多,管徑較粗,管腔較大,故容血量較大。與伴行的動脈相比,靜脈管壁薄而柔軟,彈性也小,故切片標本中的靜脈管壁常呈塌陷狀,管腔變扁或呈不規則形。
靜脈也根據管徑的大小分為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和微靜脈。但靜脈管壁結構的變異比動脈大,甚至一條靜脈的各段也常有較大的差別。靜脈管大致也可分內膜、中膜和外膜三層,但三層膜常無明顯的界限。靜脈壁的平滑肌和彈性組織不及動脈豐富,結締組織成分較多。
1.微靜脈 微靜脈(venule)管腔不規則,管徑50~200μm,內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無,外膜薄。緊接毛細血管的微靜脈稱毛細血管後微靜脈,其管壁結構與毛細血管相似,但管徑略粗、內皮細胞間的間隙較大,故通透性較大,也有物質交換功能。淋巴組織和淋巴器官內的後微靜脈還具有特殊的結構和功能。
2.小靜脈 小靜脈(small vein)管徑達200μm以上,內皮外漸有一層較完整的平滑肌。較大的小靜脈的中膜有一至數層平滑肌。外膜也漸變厚(圖8-6)。
3.中靜脈 除大靜脈以外,凡有解剖學名稱的靜脈都屬中靜脈(medium-sizde vein)。中靜脈管徑2~9mm,內膜薄,內彈性膜不發達或不明顯。中膜比其相伴行的中動脈薄得多,環形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一般比中膜厚,沒有外彈性膜,由結締組織組成,有的中靜脈外膜可有縱行平滑肌束。
4.大靜脈 大靜脈(large vein)管徑在10mm以上,上腔靜脈、下腔靜脈、無名靜脈和頸靜脈等都屬於此類。管壁內膜較薄,中膜很不發達,為幾層排列疏鬆的環形平滑肌,有時甚至沒有平滑肌。外膜則較厚,結締組織內常有較多的縱行平滑肌束。
5.靜脈瓣 管徑2mm以上的靜脈常有瓣膜。瓣膜為兩個半月形薄片,彼此相對,根部與內膜相連,其游離緣朝向血流方向。瓣膜由內膜凸入管腔褶疊而成,中心為含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表面覆以內皮,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靜脈的功能是將身體各部的血液導回心臟。靜脈血迴流的動力主要不是依靠管壁本身的收縮,而是靠管道內的壓力差。影響靜脈壓力差的因素很多,如心臟的收縮力、重力和體位、呼吸運動以及靜脈周圍的肌組織收縮擠壓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