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古代衣服虎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古代衣服虎紋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02 09:51:53

Ⅰ 龍鳳虎紋綉羅衣是怎樣的

龍鳳虎紋綉羅衣於1982年湖北馬山一號楚墓出土,是戰國中晚時期的刺綉珍品。龍鳳虎紋綉羅衣是由兩個對稱的花紋單位組成菱形圖案,菱花長約38厘米。四邊則是用褐色和金黃色綵線各綉了一龍和一鳳,衣服中間則綉了對向雙龍和背向雙虎。虎身斑紋紅黑相間,虎牙、眼、爪,用異色相嵌鎖綉。整個圖案表現出龍飛鳳舞、猛虎騰躍的生動場景,給人以華麗神奇之感。龍鳳虎紋綉羅衣構圖勻稱,色澤華麗,綉工也十分精細,表現了楚綉的高水平。這為研究戰國時期絲織品的種類及其水平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現藏於湖北省荊州博物館。

龍鳳虎紋綉和龍鳳舞華裳一樣,都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磚瓦廠附近的戰國楚墓出土。1982年2月26日,戰國楚墓再次發掘。為防意外,工作人員建議將其中一個巨大的棺槨完整地搬到荊州博物館一間封閉性強的大廳里進行開棺,這一建議也被博物館採納。當工作人員打開棺蓋時,美妙絕倫的一刻出現了:棺內放滿了完整的絲織品,還有6條寬46厘米、長179~190厘米的錦綉絲衾,以及屍體上包裹的十餘件用各種絲織品製作的衣著,品種有絹、紗、羅、錦、綉、絛等。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艷麗,五彩紛呈;有的稠經密緯,超乎想像,甚至密於如今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能如此長久保存,實屬罕見。而龍鳳虎紋綉羅禪衣就在這些絲織品中。

通過考證斷定,此件龍鳳虎紋綉羅衣主人身高約1.6米,女性,死亡年齡在40~45歲。此款由兩個對稱的花紋單位組成菱形圖案,整個圖案表現出龍飛鳳舞的環境和斑斕猛虎穿躍其間的生動景象。其中的花草和藤蔓既起著裝飾作用,又有圖像骨骼的作用。這類圖像組合是戰國時期流行紋樣。此款龍、鳳頭部運用了寫實的手法,身體部分與花草卻合為一體,龍、虎相對,龍作行走狀,肢體呈挺胸立腹式曲線。虎體則繞以硃色和黑色,條形相間,細腰瘦尾,身形矯健;鳳則秀體舒展,氣宇軒昂,一幅「鳳鳴、龍嘯、虎吟」栩栩如生的畫面使得一些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們都被震住了,這座楚墓出土的絲織品年代之早,品種之多,工藝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而這也恰恰說明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已經開始向國外交流。這一發現,對探究我國「絲綢之路」則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此款綉品是採用鎖綉針法刺綉而成。這種刺綉工藝是織物紋樣製作的三種工藝之一,其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相傳夏禹時已經有綉制,商周有「綉繢共職」之說。其後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唐數朝至清,形成了「粵、湘、蘇、京」四大名綉。而欣賞一件刺綉品,可從針法、綉法以及效果三個方面出發。刺綉的針法種類和方法豐富而多樣,自戰國、秦漢至唐代中葉,鎖綉一直是最盛行的刺綉針法。鎖綉又名「辮子股綉」,所謂「辮子股」,即以三股秀發編結的辮子,刺綉用其義借其名來稱呼來回鎖連的刺綉針法。近代此法流行於民間,特別是初學綉工者,大多從鎖綉開始,俗稱「套花」、「扣花」等。鎖綉針法簡單,套針拉線,只需扎針長短勻稱即可,是刺綉技術的開始。

龍鳳虎紋綉羅衣採用的面料在古時稱為「羅」,是中國傳統絲織品種之一,如今常以「紗羅」並稱,其原由在於兩者質地皆輕且薄。「羅」又因其纖柔而被冠以「雲羅」、「霧羅」、「輕羅」。「羅」又有素羅、紋羅之分,素羅即羅地而不起花者,起花紋者則稱紋羅。戰國和以後的歷代王朝,「羅」一直是貴族世家的首選衣料。素羅更是上佳的綉料,經綉工精心製作,成為美奐絕倫的綉品,體現著裝者的華貴和典雅。龍鳳虎紋綉羅衣作為戰國時期刺綉出土實物,因其年代久遠、做工精美而成為綉品刺綉中之精品。

龍鳳虎紋綉羅衣

Ⅱ 古代穿衣有講究,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明朝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綠色;

四、五品的官員可以穿紅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服飾在主要以白衣為主,因為白衣造價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適合沒有錢的老百姓。

(2)古代衣服虎紋圖片擴展閱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Ⅲ 古代衣服上的花紋有哪些

1. 龍鳳呈樣

龍鳳呈祥,古代吉祥圖案。封建時代以男性喻龍,女性喻鳳,男女結婚喜慶,以龍鳳作圖案象徵龍鳳相配,吉祥幸福。故常有用龍、鳳、靈芝、祥雲構成裝飾紋樣。民間稱之謂「龍鳳呈祥」。

2.二龍戲珠

兩條雲龍、一顆火珠。《通雅》中有「龍珠在頜」的說法,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有二龍戲珠也有群龍戲珠,還有雲龍捧壽,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頌平安與長壽之意。

3.鶴鹿同春

鶴鹿同春是中國傳統寓意紋祥之一。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東南西北),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萬物欣欣向榮。中國民間運用諧音的手法,以「鹿」取「陸」之音;「鶴」取「合」之音。 「春」的寓意則取花卉、松樹、椿樹等。這些形象,組合起來構成「六合同春」吉祥圖案。

4.歲寒三友

中國傳統寓意指松、竹、梅經冬不衰,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松竹梅傲骨迎風,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徵常青不老的松、象徵君子之道的竹、象徵冰清玉潔的梅三種植物組成,因其寒冬臘月仍能常青。

5.三星高照

三星:原指明亮而接近的三顆星,也指福星、祿星、壽星三個神仙。指有福、祿、有壽,命運好。 出處:《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Ⅳ 漢代服飾紋樣,不止有動感的節奏與韻律哦!

動感的節奏與韻律

漢代,是服飾發展繼往開來的時期,上承秦古樸之風下開唐華麗之河,以質朴的風格自成一體,在中國古代女子服飾史上具有較高的審美和歷史文化價值。

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人們對服飾美的要求便越來越高,其圖案紋樣的使用紛繁多樣,主要可分為動植物紋樣、天文現象紋樣,幾何紋樣等。

動植物圖案為漢代人們很喜愛的服飾紋樣。「麒麟紋」、「龍鳳紋」、「虎紋」、「獅紋」等獸類紋樣常見於絲織物上,其中以龍鳳圖案最為多見,此圖案代表著喜慶、吉祥,是人們心中美好意願的象徵。

此外,還有「牡丹紋」、「茱萸紋」等。這種植物紋樣受當時繪畫特色影響較深,多富麗堂皇、多彩絢麗。

天文現象紋樣最為典型的就是在服飾上出現的日、月、星、雪花等題材,如在蜀錦中出現的「水紋」,雲錦上採用的「雲氣紋」等。

其中,雲氣紋最為盛行,它是漢代染織工藝中一種主要的裝飾紋樣,表現為線條的舒捲起伏。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所繪形象,身著的衣服圖案是S形雲紋,這種S形圖案線條舒展流暢,動感強,具有左右上下互相呼應、迴旋的生動的特點。其線條粗細搭配、大小穿插,在對比統一的圖案形式美的法則中,有了新的創造。

漢代服飾中經常出現的幾何紋樣主要有「菱形」、「六角形」、「回紋型」等。還有的服飾紋樣用幾何圖形作為地紋,中間用多種自然紋樣輔飾,讓幾何圖案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幾何紋樣中,「雙菱紋」是漢代服飾中最為流行的紋樣。它是由一個大的菱形兩角附以小菱形構成,由於類似耳杯的形狀,所以又稱為「杯紋」。

無論是哪一種圖案,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一個特點 ——重復性

漢代圖案往往將統一紋樣重復使用於某一布料上,重復紋樣能夠擴大花紋圖樣的面積,使衣物圖案的張力和方向動感更強,形成有生命的氣息。

從這種重復的圖案中,可以感受到節奏的韻律感,它之中蘊含的想像和活力,不止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能讓人從中領略到深層次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核。

新疆樓蘭出土東漢「韓仁綉文衣右子孫無極」錦摹繪圖(原件被斯坦因掠走)

我們還可以看出,漢代服飾圖案多從自然界中提取靈感,注重內在的神似,而不太表現外形的相似。在創作中,重回漢唐也保持著漢代服飾中這種深厚的文化精神,讓創作的作品更有內涵。

以下這款雙繞短曲裾,雲紋印花便是借鑒於漢代的典型圖案——乘雲紋。

選自出土的馬王堆承雲綉殘片上的紋飾,其布局勻稱,流轉生韻,華麗精美。質感柔順,端莊靈動。

漫而未知的人生行進,漢服予我們歷史文化的心靈體驗;獨立的自我風格,更是一種飽滿的生命之光,未來,重回家會有更多美好的設計圖案紛至眼前。

漢服的圖案內核,讓我們重新定義時間與永恆!

讓我們:承傳新變、協同合作,共生以長、生生不息!

Ⅳ 古代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唐朝為例:

三品以上著紫色;

四品,深緋;

五品,淺緋;

六品,深綠;

七品,淺綠;

八品,深青;

九品,淺青。

品服的花飾:三品以上綉紋:一品,徑五寸獨科花;二品,徑二寸獨科花;三品,無枝葉散答花。四至七品綉紋,均是徑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無綉紋。

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當時的職務是江州司馬,司馬一職在別駕、長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當時,實際上是閑職。

其官階是最低的文散將仕郎,從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其實不是以深淺為高低的,而是以難易來定位的,在古代紫色和緋色的染料是最難調配的,所以很稀少就顯得穿的人高貴了。

(5)古代衣服虎紋圖片擴展閱讀

男子服飾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按品級服用。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

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皇帝朝冠,暖帽為圓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則是前綴金佛,後綴舍林,亦綴紅色帽緯,飾東珠,頂與暖帽相同。

皇子、親王、鎮國公等,朝冠形制與皇帝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遞減而已。文武官員的冠頂,上銜頂珠,其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頂珠之下,有一支兩寸長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

藍翎是雕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花翎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為貴。

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補服、行掛等。袞服、朝服、龍袍是皇帝的禮服。袞服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禮時服用。

朝服用於殿廷朝會、重大軍禮、外藩朝觀等。龍袍,是次一等的禮服,明黃色,綉九條龍、十二章及五色雲紋飾。

龍袍下幅,斜向排列許多彎曲線條的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寶物等,寓「一統山河」綿延不斷、「萬世昇平」等吉祥含義。

龍袍的製作極為考究。清代龍袍,往往先由清宮第一流工師精心設計,經皇帝審定、認可後,才派專差送蘇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處理政務時穿的服裝,前後左右開衩,顏色花紋隨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員都可以穿這種四開衩袍。

行袍,為出巡、騎馬時的服裝,形制大體如常服袍,只是袍長略短。端罩,是皇帝的禮服掛,類似普通外掛,用紫貂、黑狐皮製作。職位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衛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

。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禮服袖端做成馬蹄形,俗稱「馬蹄袖」,男子及八旗婦女皆用。

以常服代禮服穿時也需另做馬蹄袖,用鈕扣連於袖口,行禮時放下,禮畢解去,袍仍為常服。這是清代禮服衣袖的特點。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官員禮服的另一種是補服,也叫補掛,是比袍短比掛長的一種長掛,對襟,胸、背各綴一塊補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裝。

掛罩在袍服外面,增減方便,是滿族風習,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與頂戴同為品官級別的重要標志,(清代補子的具體規定),補掛為品官標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員也有常服袍、掛,平時穿用,顏色、花紋不限。一般官員的行掛比常服掛短,袖長及肘,石青色,庶官、扈從都可以穿。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掛,是較為榮寵的官服。巡行肩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待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掛。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太平天國之後,文武勛臣得賜者較多。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掛、換、衫、褲等。

馬掛,一罩在袍衫之外,長僅及腰,原為軍中服飾,因便於騎馬,故稱「馬掛」。康熙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

馬掛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馬甲,或叫坎肩,向例為王公貴族服用,至清後期人人可穿。長衫、袍掛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人士開兩衩。

不開衩的稱「一裹圓」,為市民百姓服裝。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系沿襲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編的結子。

咸豐初,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旦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氈帽,亦沿襲前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則戴竺帽、涼帽等。軍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裝,也用馬蹄袖。頭盔有皮革和鐵制兩種。盔周圍垂貂尾、獺尾、鵰翎等裝飾物,有垂於後面的護領。

武將所穿鎖甲,有明甲、暗甲、綿甲、鐵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護肩、護腋及護心鏡。穿盔甲時,腰旁掛撒袋貯放弓矢。自火器發明後,這種盔甲已不大用了。

另有藤牌營、綠營兵,戴虎帽,穿黃布虎紋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緊身襖褲,加鑲邊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圓圈,內書兵、勇等標明所屬的字樣。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標明某船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