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清朝老福晉的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清朝老福晉的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07 19:11:27

A. 清朝宮廷女子服飾大概樣式是怎樣的

康熙年間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 清代女裝

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

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

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

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

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

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

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

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

皇宮嬪妃禮服

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雞?;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

B. 老照片:晚清的皇族,是真實的公主、格格與福晉嗎

服侍蘇珊·康格等人的太監在吃飯。蘇珊·康格稱他們為boy,但加了雙引號。


榮壽固倫公主(前排中)等皇族女眷合影。1903年12月26日,蘇珊·康格在美國公使館宴請榮壽固倫公主等人,場面很豪華,愛新覺羅家族的名媛基本上都在其中了。榮壽本是恭親王家的格格,因認慈禧太後做養母,獲得了公主身份,人稱“大公主”。後排中間那位是擔任翻譯的德齡。


善坤格格與丈夫、蒙古親王貢桑諾爾布。善坤來自“鐵帽子王”世系,是第九代肅親王隆懃之女、第十代肅親王善耆的妹妹,正宗皇室血統的格格。她的丈夫是個新派人物,把報紙、近代學堂、郵電所等新生事物引入了漠南蒙古。


貝子溥倫與福晉及子女合影。貝子是清朝皇室封爵的第四級,低於貝勒,而高於鎮國公。同治帝駕崩時,溥倫有望繼承大統,但被慈禧太後阻止。1904年率清朝代表團出席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主持“一切赴會事宜”。宣統年間成為皇族內閣重要成員。


慶親王奕劻。奕劻腐敗無能,但卻深受慈禧太後信任,主持過外交和海軍事務,後又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集內外大權於一身。他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當時的人們譏為“慶那公司”。

C.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

D. 清朝福晉進宮穿的衣服叫什麼

穿的是【冠服】

【冠服的分類以及特徵】

1、【皇子福晉朝冠】

頂鏤金三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七,小珍珠三十九。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

2、【吉冠服】

吉服冠頂用紅寶石。金約,鏤金雲九,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里。後系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

3、【朝褂】

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綉文前行龍四,後行龍三。領後垂金黃絛,雜飾
惟宜。吉服褂色用石青,綉五爪正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朝袍用香色,披領及
袖皆石青,片金緣,冬加海龍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前後正龍各一,
兩肩行龍各一,襟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裾
後開。領後垂金黃絛,雜飾惟宜。蟒袍用香色,通綉九龍。

朝褂,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

4、【領約】

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金黃絛二,中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采帨月白色,不綉花文,結佩惟宜。絛皆金黃色。朝裙片金緣,冬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龍妝緞
,皆正幅,有襞積。夏以紗為之。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絛皆金黃色。

5、【吉服褂】

親王福晉吉服褂,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餘皆與皇子福晉同。(側福晉冠頂等各飾東珠九。服與嫡福晉同。並按崇德元年,定親王嫡妃冠頂嵌東珠八,側妃嵌東珠七。順治九年,定嫡妃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翟鳥四團龍補、五爪龍緞、妝緞、滿翠四補等緞。側妃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嫡妃同。)

吉服褂,綉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餘皆與世子福晉同。(崇德元年,
定郡王嫡妃冠頂嵌東珠七,側妃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嫡妃冠服與世子側妃同。
其側妃冠頂嵌東珠七。服用蟒緞、妝緞,各色花、表緞。)

吉服褂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餘與郡王福晉同。

6、【世子福晉朝冠】

世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
五,飾東珠各六。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
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綴為帶。
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
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餘皆與親王福晉
同。(順治九年,定世子嫡妃冠服如親王側妃。其側妃冠頂嵌東珠八。服與嫡妃
同。)

7、【郡王福晉朝冠】

郡王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吉服冠與世子福晉同。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

8、【貝勒夫人朝冠】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石青絛二,末亦綴珊瑚。吉服冠與郡王福晉同。金約,鏤金雲七。餘同郡王福晉。耳飾亦與郡王福晉同。

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金約鏤金雲六,吉服褂前後綉四爪行蟒各一。餘皆與貝勒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貝子嫡夫人冠頂嵌東珠五。側夫人嵌東四。順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五。服與嫡夫人同。)

9、【朝袍】

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蟒袍通綉九蟒。領約、朝珠、采帨絛用石青色。餘皆與郡王福晉同。(崇德元年,定貝勒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六。側夫人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六。服與嫡夫人同。)

E. 清朝後妃衣服和佩戴首飾的區別

一、首飾

皇太後和皇後的金約(用金做成的飾物),上綴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珊珊等為垂褂物。

皇太後和皇後的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皇貴妃和貴妃的耳飾,宮中貴人耳朵扎有三個孔,配戴三副耳墜。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緣,以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為綉衣圖案。領後垂明黃絛,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綉文。

二、後宮女人的服飾可分為朝服和吉服:

朝服: 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5)清朝老福晉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參考資料:網路-清朝後妃制度、網路-清朝服飾

F. 清朝的貴人,常在,答應能穿吉服嗎

吉服是"過去清朝,"僅次於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

皇宮里的女人叫內命婦,為皇室成員,可以穿。

清乾隆香色緙絲彩雲金龍紋夾龍袍此袍為嬪、貴人、常在、皇子福晉所穿吉服

G. 清朝福晉的衣著描寫。

清代後妃梳什麼發式,可以說是一件神秘莫測的事情:自從慈禧垂簾聽政,以「母儀」昭著天下才揭開這一秘密。流行於清末的「大拉翅」被世人認定是宮廷後妃的正式發式,宦官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法,流傳至今的戲劇舞台上。其實,清代後妃發式也與清代社會發展一樣經歷了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朴實到奢華的過程。

統治清代的滿族原生活於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漁獵、耕種、採摘的生活方式。為了行動快捷,便於騎射,滿族男女都有辨長盤髻的習慣。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一長辨,盤一圓髻。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統一。到後來努爾哈赤建後金國,始建冠服制度。宮廷後妃命婦為了大典時戴朝冠的需要,將頭頂之盤髻鬆散於腦後。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發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後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發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頭」。清初的幾位皇太後、皇後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後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後妃以節儉為本。「小兩把頭」的特點,是用本人頭發梳成,無法戴份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後妃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

清中期,是史稱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在此期間,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後妃追求美飾的心理。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發髻就顯出許多不足之處。如「小兩把頭」低垂,幾乎挨到耳根,發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將這些美麗的首飾戴上去呢?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發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發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兩把頭後面的耳邊的垂發,梳成扁平狀,末端用發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整個發髻象個待飛的燕子,清代後妃還因年齡而異梳頭戴首飾。年紀輕的,戴艷麗的珍寶首飾,顯出年青活潑的朝氣。年老的梳「兩把頭」,首飾選質地高貴的,體現出老年婦女端莊、穩重。皇家女子頭上梳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與腳下穿著高底鞋相呼應。走起路來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節奏,頭節、脖梗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婦女行動規范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宮後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發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發,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清宮詞》曰:「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與她在清宮中的地位有關。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皇太後、皇後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准。

清代後妃發式從簡單的「小兩把頭」到「叉子頭」、再到「大拉翅」都有明顯的滿族傳統特色,點綴這幾種發式的頭飾,也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下邊分別敘述:扁方: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合著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書中,曾講到「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上」。扁方一般長32—35厘米之間,寬4厘米。厚0.2—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一端似卷軸。梳「叉子頭」或「大拉翅」,都起到橫向連接的作用。漢代男子盛行戴冠、弁、冕作裝飾,裝冠、弁、冕連接在一起的是一件12寸長的大簪,從左穿到右。

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與漢代長簪有類似的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對象不同罷了。由此可推斷,扁方可能由長簪演變而來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頭上插一個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插一白銀或白銅小扁方,以示區別。

清代後妃戴的扁方質地很多,有金、銀、玉、翠、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珍珠、寶石等。其製做精細為天下罕見。如金縲絲加點翠、銀鑲嵌寶石、金鏨花、玉雕刻多種多樣。在扁方僅一寸寬的狹面上,能製做出花鳥魚蟲、亭台樓閣、瓜果文字等維妙維肖的精美圖案。後妃們戴扁方、故意露出兩端的花飾,有的還在扁方一端的軸孔中垂一束綠穗,走起路來,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美麗的儀態。

簪:簪的使用很早,在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中,就有圓椎形的骨簪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金簪、玉簪相繼出現並成為奴隸主貴族身份的象徵。帝王飾玉簪、後妃飾金簪。其次象牙簪、玳瑁簪均為臣子戴的簪。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不外實用型和裝飾型兩種。實用簪多為光素長針挺,質地多為金、銀、銅等,在盤髻時起到固定頭型的作用。裝飾型簪多選用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清宮後妃頭簪多用金、玉珠、寶石製作,工藝考究,造型精美。如故宮現存「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用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雕刻成一筆寫成的「壽」字,簪挺就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樣方法雕制的翡翠盤腸簪,紅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的佳作。金鏨福字簪,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聞名。再有,在金、銀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挺兩部分組成。簪頭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花葉枝杈,再將寶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鑽上孔,穿細銅絲,繞成彈性很大的彈簧,輕輕一動,擅擺不停。使飛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杈形象逼真,維妙維肖。戴在女性頭上,無疑增加了幾分嬌態美姿。

頭花:頭花是清宮後妃梳「叉子頭」、「大拉翅」發髻的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如故宮珍藏的紅寶石串米珠頭花、羽毛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松、竹、梅)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寶石花迭綿綿頭花、金鏍絲雙龍戲珠頭花、金嵌米珠雙錢頭花等等,都以製作精緻,形象逼真而著稱。清宮後妃喜戴頭花,因花朵大、覆蓋面大,戴在「兩把頭」正中,顯得富麗堂皇。清代後妃戴頭花有美飾發髻的用意,亦有顯示身份、地位的意思。在慈禧的許多畫像、照片中,都能見到她發髻高聳,頭戴大朵頭花的形象。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歡戴大朵絨花。這是因為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戴絨花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因此,清宮後妃一年四季都戴絨頭花,以求吉祥。尤其應時節順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絨春幡,清明日戴絨柳芽花,端陽日戴絨艾草,中秋日戴絨菊花,重陽日戴絨朱萸,冬至節戴葫蘆絨花……

流蘇:1904年,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了幾幅油畫像,其中一幅身穿黃底綉紫藤蘿團壽衣氅衣,頭上梳的「大拉翅」,簪插了許多珠翠首飾:翠簪、鳳釵、金扁方、寶石頭花、珍珠頭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蘇,為慈禧增添了雍容富貴之感。流蘇與古代八大首飾中的步搖極為想像。「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始見於漢代宮廷後妃的禮制首飾。漢代以後,步搖逐漸流行民間,成為婦女喜愛的首飾之一。清宮後妃稱步搖為流蘇。其形式多種多樣,頂端有龍鳳頭、雀頭、蝴蝶、鴛鴦、蝙蝠等,或口銜垂珠、或頭頂垂珠。珠串也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在故宮珍寶館展出的一件「米珠雙喜字流蘇」,是同治帝大婚時,皇後戴過的。流蘇頂端是羽毛點翠的大蝙蝠,其嘴裡銜著兩個小金套環,下面銜接一個羽毛點翠的如意雲頭。如意雲頭下平行綴著三串長珍珠。每串珍珠又平行分為三層,層與層之間用紅珊瑚雕琢的雙喜字間隔。串珠最底端用紅寶石作墜角。整個流蘇長二十八公分,戴在發髻頂端,珠穗下垂與肩平。是流蘇中最長的一件。清宮珍藏的流蘇多為皇後所戴,以鳳銜滴珠的數量最多。如一龍一鳳對峙的稱為「龍鳳呈祥」,雙鳳對立的稱「彩鳳雙飛」,牡丹花與鳳凰的是「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等。皇帝自喻真龍天子,皇後就是鳥中之王的鳳凰。封建帝王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皇後頭飾中鳳凰及鳳鳥育雛的題材就很多。

此外,後妃頭飾中還有勒子、鈿花、疙瘩針、老鴉瓢、耳挖勺等滿族特色的首飾,都是清宮後妃梳「兩把頭」用以固定、裝飾發髻的。隨著滿漢風俗習慣、服飾文化的融合,清宮後妃頭飾逐漸被民間所吸收,由此演變出許多深為婦女喜愛的頭飾,流傳至今影響很深。

以下純屬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我個人認為都是兩把頭,在家裡梳「小兩把頭」,即不用金銀首飾固定的,簡單頭飾,這在清初比較流行,因為崇尚簡朴。入宮的話應該按品級裝扮,發式的華麗程度不同而已,有大兩把頭,「大拉翅」,佩戴不同的首飾,但按慈禧萬壽節的史料記載,皇後裕隆與後妃一樣著蟒袍,所不同的只不過多戴一串朝珠,和腦袋上多頂一個黃墊子,所以我想格格和福晉的區別應該在有或沒有朝珠和蟒袍上,而不是發飾,應當沒有硬性的規定。不同朝代流行的發式不同,上一朝的上層貴族的流行,可能會變成低層婦女的流行,因為古代信息傳播並沒有現代如此便捷,所以由發式的式樣是否流行,也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另外,格格有兩種,王府里的侍妾也被稱作格格,不知道你指的是那種格格。

H. 仔細描述一下阿哥和福晉的朝服

皇子朝冠,冬用熏貂、青狐,惟其時,上綴朱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頂如冬朝冠。端罩,紫貂為之,金黃緞里。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里同。龍褂,色用石青,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間以五色雲。朝服之制二,皆金黃色。一披領及裳皆表以紫貂,袖端熏貂,綉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襞行龍六,間以五色雲。一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綉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裳行龍八,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平水。朝珠,不得用東珠,余隨所用,絛皆金黃色。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左右佩絛如帶色。吉服冠,紅絨結頂。蟒袍,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絛如帶色。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紅色,氈及羽紗、油綢惟其時。雨冠頂平而前檐敞,用藍布帶。雨衣,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坐齊,均前施掩襠。雨裳,前為完幅,腰為橫幅,用石青布。自皇子以至宗室公,雨冠、雨裳之制並同,今不贅言。
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雞?;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

I. 老福晉是什麼

老福晉指福康安的母親,富察傅恆的妻子,原配稱福晉,還可以立側福晉,地位比福晉低比其他小妾高。這里之所以稱老福晉,就像那些戲里漢人稱老夫人一樣。

福晉意為夫人,清朝皇室貴族婦女封號。清朝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側室稱側福晉,漢語稱為妃和側妃。「福晉」相當於漢語的「妃」。

清代皇室親王、郡王之妻稱「福晉」,妻妾稱謂有嫡福晉、側福晉及庶福晉之分(凡嫡妻、為了強調嫡妻地位,又稱其為嫡福晉),妾室則稱"側福晉",婢妾俗稱"庶福晉"。

(9)清朝老福晉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清朝後妃制度在初期並不完善,當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16個妻妾都沒有名號,都叫「福晉」,正室稱大福晉/大妃;繼室稱繼妃/繼福晉(也稱大妃/大福晉);側室及婢妾稱福晉/妃(大福晉依後來的制度稱為皇後,其他稱妃子)。

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有了後妃之別,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入關後,後妃名稱多了起來。

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開始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同時後妃中「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

順治十七年(1660年)規定,親王、親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晉,側室則稱側福晉。亦用以封蒙古貴族婦女。 此時只有福晉和側福晉之分。

清朝的後妃制度於康熙帝時才大致完備,福晉、格格制度也於此時完成,至此後妃不再有福晉、格格一稱。定製後,福晉一詞專稱正室,側室稱側福晉。為了強調福晉的嫡妻地位,又稱其為嫡福晉,嫡庶有了明確區分。

J. 清兩位福晉年輕時美貌與氣質俱佳,為何晚年不堪入目

美艷不可方物的清朝皇後們究竟長啥樣?孝庄文皇後「孝庄」皇後,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後,本是蒙古族,姓搏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她十三歲嫁給清太宗皇太極,被封為「庄妃」。

真人:(真的是科爾沁的一家子,和孝庄很像,疑心順治僅僅是不喜歡蒙古女人,並不是因為董鄂妃多美貌,清史稿唯一承認的美貌皇後是順治廢後「後麗而慧」,但是順治把她廢了,清朝再也沒有一位皇後被歷史記載「麗」的,順治或許不是個好色之人)

孝康章皇後(1640年-1663年3月20日),佟佳氏(本姓佟,漢軍正藍旗人,康熙時抬旗入滿洲鑲黃旗,改姓佟佳氏),生於崇德五年,佟圖賴之女,順治帝妃嬪,康熙帝生母。順治十年(年)入宮為庶妃,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燁(康熙帝),後晉升為康妃。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皇帝駕崩,康熙帝即位後與孝惠章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曰慈和皇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