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和民居
朝鮮族長期生活在我國風光秀麗、物產豐富的東北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人主要聚居區,其它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還有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的,他們大約有190萬人。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族多數從事農業生產,尤其擅長種植水稻,延邊地區就是我國東北的主要水稻產區。中國的朝鮮族是部分人從明末清初陸續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朝鮮族服裝比較獨特,呈出現素凈、淡雅、輕盈的特點。其實朝鮮族的服飾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在初期,朝鮮族人民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主要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和近代文化的輸入,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
白色是朝鮮族的服裝最喜歡的顏色,象徵著純潔、善良、高尚、神聖的意義,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朝鮮民族服飾可分為官服、民服等,這些服裝的結構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擺、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餘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
官服為過去歷代王公貴族的服裝,依官位、官職、身分而異,但基本式樣大體一致。冕服為其代表,用黑色綢緞做團領,肩部有帶色之龍,袖口畫有火、華蟲、宗彝等圖案。裳用紅綢緞縫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圖案。「藻取其潔,粉米取其養入,黼取其斷,黻取背惡向善」。還有男痕跡女裝之別。
民服就分的很細了。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而且白色居多,「巴基」和「古克」就是其中的兩種,(「巴基」和「古克」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和「坎肩」)。「巴基」褲襠褲腿肥大,穿著陸隨便輕松,適合其盤腿席坐的習慣,褲腿有系絲帶,以防風寒;再就是「古克」,古克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作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後成男子的上衣衣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外套黑色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冬天上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褲襠和褲管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穿時將褲腰前部折起後繫上腰帶,褲管下口用布帶系綁。
女裝一般都是白色,分「則高利」和長裙,它們都是朝鮮族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無紐扣,用布帶打結,女性的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多有長皺褶,可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 褶筒裙、
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如今婦女 們穿用的衣料顏色更是絢麗多彩、不拘一格,只有短衣長裙這一傳統民族風格久久不變,因為它符合朝鮮族婦女的審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們溫順、善良和勤勞淳樸的美德。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擺、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擺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裙帶酚冥在裙腰兩側,穿時用纏腰一圈後系結在右腰一側。因為這種裙子很長,穿著時為了不使裙擺拖地,一般都把裙的一端從右邊提上來掖在系帶里。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
朝鮮族兒童多穿七彩上衣,色彩斑斕,好像彩虹在身,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可愛。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因此,喜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衣服,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關於七綵衣的起源,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是出於審美心理;有的認為是出於避邪的目的;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船形鞋是朝鮮族獨有的鞋。鞋樣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翹,用人造革或橡膠製成,柔軟舒適。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為白色、天藍色、綠色。此外朝鮮族服飾中還有一種七彩上衣,用七彩緞做成,象徵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會和喜慶活動時穿戴。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膠鞋,現在普遍穿膠鞋或皮鞋
回答者: 署傷 - 試用期 一級 3-4 21:22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 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
『貳』 喀什市的變化作文
我的家鄉是新疆喀什,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位於南疆西部,綠洲中心,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過去我愛她,是因為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如今我愛她,是因為她變了,變的更美了,讓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她的懷抱中。
看啊!筆直寬闊、平坦的公路四通八達,大貨車、小轎車,各種車輛川流不息,還有那高大堅固的天橋,像一道彩虹,飛掛在空中。新建的寬敞明亮的地下通道,老人散步、小孩上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方便,原來那種公路狹窄、道路擁擠的現象盪然無存。
瞧啊!新蓋的房子,居民們多開心啊。所有的房子猶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以舊貌換新顏,有綠的、黃的、紅的、橙的,叫人眼花繚亂,令人應接不暇,給予人一種現代化城市的感覺。
還有那新建的步行街。步行街廣場那一片有許多人在哪兒跳舞,一邊是交際舞,一邊是集體舞。可謂人山人海,人聲頂沸。步行街外面是人山人海,人聲頂沸,可裡面卻大不一樣,裡面充滿了寂靜。白天步行街里有賣衣服的、賣鞋子的,再往後走還有餐廳、住宅……
『叄』 秋色不輸喀納斯,顏值賽過稻城!新疆這地方美的低調得令人心疼
老天爺過於偏心,
把最壯闊的秋天扔在了新疆,
如果說新疆夏天的美只拿出五成實力,
那在 秋天它便拼盡全力用了十二分。
於是無數遊人為秋色涌現北疆,
使得北疆的喀納斯、禾木,
近年更是遊人如織,消費水漲船高。
很多人不知道,
地大物博,人少景美 的南疆,
正悄然變色,美得驚人!
它的秋色甚至比北疆更斑斕!
讓人看到就會驚嘆:「天堂也不過如此吧!」
這個秋天,不去北疆,去南疆吧!
1、這里有比喀納斯的斑斕百倍的色彩
金
你若喜歡金色,
它便許你一地金黃,
山野鎏金,胡楊蔓延,
漫山林黃,沙漠金黃。
紅
你若喜歡紅色,
許你一片奪目吸睛的褐紅。
紅色的落日晚霞、
紅色的庫車大峽谷、
紅色的喀什古城牆...
白
你若喜歡白色,
它便許你雪山巍峨,
碧水潺潺。
綠
你若喜歡碧綠
這里的河水在藍天的襯托下
愈發碧如翡翠,綠得奪目。
彩
你若喜歡彩色,
秋日的南疆,
就是你的夢中天堂。
2、這里有比額濟納更磅礴的胡楊林
世界90%的胡楊在新疆,
新疆90%的胡楊在南疆。
這群胡楊林是沙漠中的奇跡,
也是 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野生胡楊林。
一年僅僅二十天的綻放,
用盡全力貢獻著最絢爛的色彩盛宴。
它們圍繞在塔里木河邊,
繽紛成一個爛漫的童話世界,
紛紛擾擾,令人沉醉不已。
門票:輪台塔里木胡楊林森林公園45元/人
最佳時間: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
3、這里有比篁嶺磅礴百倍的盛大曬秋
眾人皆知江西篁嶺曬秋的浩盪之勢,
卻不知遠在新疆的南疆的曬秋更為壯闊。
博湖縣大片辣椒喜獲豐收,
火紅大氣的晾曬之景,
是 只有在秋天才會出現的大地油畫!
博湖縣的 烏蘭再格森鄉,
那 只有金秋才有的火紅辣椒田,
與勞作的村民,秋日的暖陽
構成一幅斑斕的豐收畫卷。
門票:無
最佳時間:9月下旬至11月初
4、來到這里,彷彿出了一趟國
大家都說:
北疆看風景,南疆看風情。
南疆聚集了新疆80%的少數民族,
處處是獨特的新疆風情。
1、喀什古城
不到喀什,不算到過新疆
一到秋天, 喀什古城不再那麼炎熱,
新城生機勃勃,老城韻味十足。
秋收時節,
是 喀什一年中節慶最多的時候 ,
噶爾老城內外響徹著歌舞,熱鬧非凡。
門票:老城景區(30元)、香妃墓(30元)、艾提尕爾清真寺20元
秋賞時間:9月下旬至11月中旬 最佳時間:10月
2、塔什庫爾干縣
與三國交界的邊境縣
這里生活著 中國唯一的白種人,
塔吉克族!
他們被稱為「高山之鷹」,
「冰山上的來客」。
媲美稻城紅草灘的阿拉爾金草灘,
水豐草茂、牛羊成群,
秋日路過這里,
金草灘更是宛若童話世界。
門票:石頭城(20元)、阿拉爾金草灘免費
最佳時間:10月--11月
5、這里有甜到你心坎里的各種水果
一到9月,各色的水果紛紛上季
和田大棗、葉城石榴,若羌灰棗...
全中國最豐盛的水果盛宴,
街頭小巷的陣陣瓜果飄香,
品類繁多的水果攤,
遠處水果和大棗的豐收盛景,
好像是南疆秋天的專屬。
推薦地址:喀什、和田、若羌、葉城、庫爾勒
最佳時間:9月--10月
6、這里有遇上秋日就更炫彩的雪峰
它是帕米爾高原上最迷人的景色。
紅褐色的山川覆蓋著皚皚白雪,
雄踞昆侖之首。
它本是壯美的,
伴著秋日的到來,
卻又多了一絲溫柔的氣息。
雪山腳下的卡拉庫里湖 倒映著銀峰,
湖畔的草原雖已泛黃,
但牛羊更為肥壯,一派牧場豐收景象。
門票:50元/人
秋賞時間:8月至10月 最佳時間:8月中下旬至9月初
7、這里有一到秋天就溫婉十足的湖泊
1、博斯騰湖
博斯騰湖水域遼闊,煙波浩淼;
葦翠荷香,禽鳴魚躍,
一派江南風光的溫柔水色。
每到秋季,這里便美成了仙境。
金色的蘆葦在湖畔起舞,
整個湖宛若一個安靜梳妝的仙女,
靜卧在這片土地上,
種種景象美得令人窒息。
門票:45元/人
最佳時間:9月中下旬至10月
2、白沙湖
新疆兩個白沙湖,各有千秋
南疆這個白沙湖因地處高原,
有著最干凈的天空,
最澄澈的湖水,最原始的草原。
一到秋日,
天更藍,水越清,沙愈白,草染黃,
一幅五彩畫卷美得不成樣子。
8、這里有一到秋天就更斑斕的峽谷
1、庫車大峽谷
中國最美的血色大峽谷
庫車大峽谷是中國第二大峽谷,
紅褐色的山體群直插雲天,
在秋日的夕陽映照下,
它就像一幅「現代派抽象畫」,
色彩與線條搭配自如,
峽谷的「藝術范兒」渾然天成。
每一處景象都是驚喜。
門票:克孜爾千佛洞(60元)、庫車大峽谷(50元) 、庫車大寺(15元) 、大小龍池(20元)
秋賞時間:9月至11月 最佳時間: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
2、溫宿大峽谷
精美雄渾的自然畫廊
在歷經億萬年的風雨侵蝕後,
才形成了溫宿大峽谷如今
壁立萬仞的奇特景觀。
一到秋日,
黃褐色的峽谷在暖陽的映照下
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美。
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這片壯美。
門票:溫宿大峽谷(40元)+區間車票(60元)
阿克蘇市裡開車大概1個半小時可到,路況還可以。
9、這里有遇上秋天就變得更濃厚的沙漠
每年秋天,
是穿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佳時節。
細沙褪去了燥熱,
抬頭是無盡的藍天,
遠處的胡楊抖擻著金黃的葉子,
滿目都是秋日傾倒的色彩。
深秋時節,若是運氣好,
還能見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雪景。
純白色的雪映襯著金色的胡楊林,
加上優雅的駝隊,
夢幻得恍若是哪部電影的情景。
門票:免費
最佳時間: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20天左右的時間
10、這里有一到秋日就變得更為纏綿的遼闊公路
當我們想走一遍
北疆的獨庫、伊昭公路時,
那邊卻時常因為惡劣天氣等原因封路,
而秋天是穿行南疆公路的最佳時節,
所以,來南疆自駕一次吧!
1、塔克拉瑪干公路
一路穿行最長的沙漠之路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
其風光之壯美,路途之驚險,
景色之絢麗令各位老司機興奮之餘,
更是躍躍欲試。
秋天是穿越這條沙漠公路的最好時節,
溫度適宜,少有沙漠風暴。
車子行駛其上,
盡有「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的感覺。
疾馳在這條杳無人煙的風景之路上,
沙丘風馳電掣般向後飛去,
這是一種多難得神奇的體驗!
2、塔沙古道
即將不復存在的玄奘之路
塔莎古道,從塔什庫爾干縣到莎車縣,
千年以前,它是唐玄奘取經回歸所經之路,
如今,它也是 很少人敢走的南疆密境。
這里大部分路段甚至都不能稱其為公路,
砂石遍布顛簸的難以前行。
這一路,盤山、過橋、
甚至從懸崖上穿行而過,
險峻程度堪比318、219 、317、丙察察線。
即便如此,這條路的魅力在於,
有時彷彿像進入了世外桃源,
有時方圓百里蒼涼孤寂。
這一路歷經河谷、村落、雪峰...
註:這條路可能在不久後將不復存在,因為途中多處地點有水庫修建。
3、喀喇昆侖公路
帕米爾高原上的中巴友誼之路
作為 世界上最美的公路,
自駕這里,
每一步,都是成就!
這一路,
它為你串起了南疆許多精華景點。
你將穿越美麗的帕米爾高原,
路過奧依塔克紅山,
途經「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從澄澈的喀拉庫勒湖畔穿行而過,
邂逅美麗的阿拉爾金草灘,
遇見絲綢之路上的失落石頭城……
一路穿溝走壑、飛檐走壁,
「身體下地獄、眼睛上天堂」,
一點都不言過其實!
若你遇上秋天的南疆,
就邂逅了這顆星球最美的存在。
畢竟南疆處處是風情,
讓你眼睛裡裝下無數美景,
唇舌間皆是美味,遇最多彩的旅程!
旅行建議
天山以南,昆侖山系以北為南疆,包括庫爾勒、庫車、阿克蘇、阿圖什、和田、喀什、若羌等地。
推薦自駕線路:庫爾勒→庫車→阿克蘇→溫宿大峽谷→溫宿→喀什→塔什庫爾干→紅其拉甫→喀什→和田→庫車→輪台→博斯騰湖→庫爾勒→烏魯木齊
飛機:建議直飛庫爾勒
衣服鞋子:南疆各市區在4--10月穿短袖,長褲,高原山區氣候多變,必須帶加絨外套或沖鋒衣,鞋子最好穿登山鞋或 旅遊 鞋。
防曬物品:太陽鏡、帽子、遮陽傘,防曬霜,潤唇膏。
攜帶葯品:感冒葯、腸胃葯、防蚊水、風油精,南疆乾燥,必備去火、潤喉葯物
『肆』 請問藏傳佛教中 僧侶們身上穿的紅色的衣服叫什麽名字
藏傳佛教中幾個大的宗教教派有其各自獨特的教義思想,其內容龐雜繁復、精神玄妙,常人一般難以領會,但其服飾標志功能的准確發揮卻能使一般俗眾觀其衣飾便知是哪一派僧人了。比如著名的寧瑪派,嚴格遵循藏傳佛教前弘期所傳之密宗,得「寧瑪」之名,意為古、舊。該派僧人皆穿紅色僧服、戴紅色僧帽,以紅色區別於它派,故俗稱紅教。薩迦派也是一個帶有色彩名稱的派別,「薩迦」藏語意為「白土」,因其傳播者在後藏仲曲河谷有灰白色土質的地方建過「白宮」,其寺廟也被稱作薩迦寺,因為寺廟圍牆上繪著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的紅、白、黑三色花紋,所以該派俗稱花教。噶舉派指傳承持金剛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的派別,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稱白教。格魯派倡導僧人嚴守戒律故得此名,「格魯」藏語意為「善律或善規」。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俗稱黃帽派或黃教。上述各大派別以服飾色彩強調其標志功用,既遵循了宗教儀規,又完成了易被民眾接受的宗教現實化需要,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這是藏傳佛教傳播過程中的又一智慧舉措。
『伍』 維吾爾族的服飾
服飾
男子穿長袍,稱為"袷袢",右任斜領,無扣,腰系長帶。農村婦女多穿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城市多穿西式短上裝和裙子。男女喜戴綉花小帽,稱為"朵帕"。女子還喜愛耳環、手脫項鏈等作為裝飾品。男女均喜著皮靴。
『陸』 56個民族服飾特點
1、漢族
2、蒙古族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3、回族
[服飾特色]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4、藏族
[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5、維吾爾族
[服飾特色]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綉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綉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服飾特色]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7、彝族
[服飾特色]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撒尼婦女的花包頭,象傳說中的阿詩瑪一樣,至今,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多為心靈手巧的姑娘親手製成,長約3 米,寬約0 . 1 7 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綉有數條彩色圖紋,花色圖紋的優劣,標志著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擇偶的一個標准。因此,花包頭的製作十分精緻美麗。每逢喜慶、外出,姑娘們都要穿上嶄新的民族服飾。花功夫纏包頭,要經過七、八道手續才能完成,被當地群眾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徵。彝族不同支系服飾各異,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勝枚舉,相對而言,男子的傳統服飾特色已經不多。不過,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他們在頭頂前腦門蓄一綹長發,象徵男性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彝族俗稱「天菩薩」。川、滇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扎出一長錐形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習稱「英雄結」。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故用毛毯護身,俗稱,「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0.33米左右的旒須。製作一條擦爾瓦,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象徵。
『柒』 你對新疆喀什有什麼了解嗎
喀什位於我國最西端,周圍有中、南亞鄰國五六個,它們的名字整齊劃一,都叫做各種“斯坦”。這里滿街都是鼻子高高、睫毛長長的面孔。這里沒什麼高層建築,太陽下山很晚,月亮很近,天特別藍,大街上維吾爾族婦女的彩色紗巾和裙裝鮮艷漂亮。
最初,我對“新疆”這兩個字並沒有太深的概念,只知道它很大,並沒想過到烏魯木齊和到喀什會有什麼不同,後來才發現,區別大了去了。在喀什的維吾爾族老鄉家裡“蹭吃蹭住”的那些日子裡,我了解到,很多土生土長的喀什人,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新疆,甚至去一趟烏魯木齊就是他們畢生的夢想。當然,這是後話,我們從頭說。
【喀什初印象】
到達喀什的第一天,我落腳的位置剛好是這座邊陲小城的“中心”:艾提尕爾廣場。這里是一個樞紐,也是一個“參照物”,後來每當遇到聽不懂普通話的維吾爾族計程車師傅,我就讓他把我送到這里,從這里可以快速通往主城區的任何地方。喀什主城並不大,有兩條主幹道。一條叫做人民路,東起喀什地區博物館,西到環疆新世界百貨,全長3公里;另一條是解放路,從北端的昆侖大廈到南端的新遠大廈,寬2.5公里。
這兩條路呈“十字”形,將這一片方圓七八平方公里的喀什主城區分成了西北、東北、西南、東南4個部分,對於遊客來說,它們代表著不同的“旅行意義”,擁有各自的“旅遊功能”。東北:老城、老民居、小吃夜市,這里是最原汁原味、景點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喀什。
興致所致,大家也會隨著音樂舞上一段。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才多藝、載歌載舞的民族,在喀什,每一個人都會跳舞,無論男女老少。往往是大家跳得越熱烈,樂師演奏就越帶勁,一曲奏完,意猶未盡,很多樓下的遊人會尋著聲音擠進茶館里來。
『捌』 咖色靴子搭配什麼衣服圖片
咖色靴子搭配藍色的衣服。男生是很時尚的顏色,不管是男生或者女生都可以搭配。
喀什學者搭配粉藍色的衣服,醬紅色,銀色,橄欖綠色或者橙色的衣服都很漂亮。
『玖』 為什麼喇嘛的衣服是紅色的
悉達多太子是穿著白衣半夜出城的,後來用印度的樹汁將衣服染成黃色,開始了出家修行 .佛教的修行目的是解脫,為了解脫必須去掉"財色名食睡",但是出家比丘也需要吃飯,穿衣,睡覺.所以佛就為比丘制定了嚴格的制度. 在印度,乞食是最下賤的吃食,所以比丘都以乞食為生. 在印度,白色的是最高貴的顏色,黃色是最下賤的顏色,所以比丘只能穿黃色的衣服. 後來佛教傳入西藏和中國漢地. 西藏的風俗與印度不同,在西藏,黃色是最高貴的顏色,紅色是最下賤的顏色.喇嘛選擇了最下賤的紅色袈裟,完全符合佛陀的戒律. 衣服的戒條是根據當地風俗而定的,西藏的喇嘛根據當地風俗,選擇最下賤的紅色來當袈裟,是符合佛陀的教法的.
『拾』 新疆游記:傳承千年的喀什土陶,和簡陋工作間里的執著手藝人
【引子】
在之前的游記中我曾寫到,新疆有一座2100多年的古城喀什噶爾,是最具喀什本地特色的地方。都說不到喀什不算到過新疆,這座充滿著異域風情的小城,無論人文還是藝術,都像謎一樣地誘惑著前赴後繼前來的遊人。
在喀什噶爾古城逛街的時候,我發現了這樣一家店。
一家賣陶器的店。
【陶器】
「喀什」這個名字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很多彩色石頭的城」,眼前的這些器皿,就像這座城市的名字一樣斑斕而和煦。
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不是普通的商品。
雖然這些容器的形狀相近,花紋也成體統、有規律,但是它們有溫度,「器宇」不同。
我粗淺地判斷,它們應該是出於純凈的手工製作,而不是批產自冰冷的機器。
我就走進店裡問了問價格,一隻盛米飯的那種小碗要50塊錢,不便宜。
「這些陶器是不是你們自己家生產的?」
「不是的,我們只管賣,這些都是師傅們做的。」
店員是一個維吾爾族小夥子,他告訴我,店裡的商品的確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土陶。
原來這就是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喀什土陶。
小夥子告訴我說,現在做土陶的匠師越來越少了,有一些家族性的土陶作坊,傳承到(小夥子這個歲數的)這一代,就已經沒有繼承人了。
物以稀為貴,所以這個器皿,越做越少、越賣越貴,很多人買來不是使用,而是收藏。
也是,如今人們都使用瓷碗玻璃瓶了,誰還會用土做的容器呢。
【喀什土陶】
當時站在小夥子旁邊的還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見我背著相機,大概看出我對土陶感興趣,她放下手裡正在翻看的一疊單據,說,她的爸爸就是做土陶的,但不是每天都做,一個禮拜只做兩次,下一次進作坊是本周末,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他們家觀摩。
我當然非常開心,隨即加了她的聯系方式,定下了時間。
新疆喀什維吾爾族製作土陶的技藝,源自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從漢代起,它便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曾經遠售到哈薩克、阿拉伯、土耳其,甚至印度等國家。
這種陶器的基礎材料,是附近山上的一種膠土,就像我們小時候在河邊挖到的那種「泥」,可以捏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當然,喀什土陶的泥膠要比我們小時候玩的泥巴「高級」多了,這種膠土比普通的泥漿更細膩、顏色更紅潤,遇水就會變得很有黏性,捏製成器皿,晾乾後存放時間長,燒制後顏色歷久彌新。
在近千年的時光里,喀什人民都是用這種膠土製作的容器來裝水、吃飯、存放物品,洗衣服、以及洗澡凈身……
話說回來。
掰著指頭數著日子,終於到了星期六,我約了兩個同樣對各種「非遺」感興趣的、廣東來的姐姐,三個人組成「觀摩團」,下午兩點鍾,冒著南疆的大太陽,直奔喀什的城東方向。
到了才知道,原來這位維吾爾族女子的父親,就是位列新疆土陶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之一的吐爾遜•肉斯坦。
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驚喜。
【制陶人家】
想不到,這位曾經在喀什民俗圖冊上見過的大叔,本人是如此質朴。
大叔那天非常開心,大概在他的心裡,哪怕只有三個人對這種日漸式微的手工藝感興趣,也是極大的安慰和鼓舞。
吐爾遜大叔的家,是一間典型的家庭式土窯作坊,桶形的二層小樓,下面住人,上面是他的工作間。
房子內部是新修的,有著嶄新的磚牆和維吾爾人家標志性的彩色木門,但是條件非常簡陋,也很窄小。屋子裡的傢具擺設帶著濃濃的年代感。
四面幾間小屋圍出一個天井,吐爾遜大叔的工作室,就在我們頭頂上。
木梯搖搖晃晃,就這樣簡單的搭在「井」口,沒有任何固定措施,抬頭就可以看到土色殘牆上的天。
天空是那麼藍,彷彿爬出去,就有新的希望。
吐爾遜大叔顯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沿著梯子上下,健步若飛、如履平地。
上到二層,豁然開朗。
眼前一側是一個平台,晾曬著一些製作好的陶器,不遠處,就是城中最高的建築物「喀什鐵塔」,還有這日新月異的彩色石頭的城。
另一側,是泥磚和木架搭成的吐爾遜大叔的工作間。
工作間非常低矮,一個成年人站在裡面是直不起腰的。
顯然,這樣的層高是有「講究」的。
在日復一復的燒窯過程中,這座小屋早已四壁漆黑,當一個人坐在那個工作台上,頭頂的天窗會射下一束光,它照耀著這位手藝人一整天的工作時光。如果層高過高,是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採光的。
想不到從古流傳至今的民間技藝,是在如此簡陋的環境里製作出來的。
【手藝】
而對於吐爾遜大叔來說,能夠有自己的土窯,就已經很幸福了。他拿出一個塑料袋,袋子里裝滿了他的獲獎證書,他一件一件地向我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樣的稱號,是一生中最大的榮譽。
在拜訪過吐爾遜大叔之後,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輩告訴我的一句話:
人活著,一定要有一門屬於自己的手藝。
手藝不僅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讓人過得充實。
當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手藝世界裡,可以治癒一切不如意,讓人生變得平和、沉靜。
浮躁會折損福氣,幸運往往關照的,都是心態平和的人。
就像吐爾遜大叔,在這間簡陋的工作間里,沒有音樂,沒有視頻,甚至沒有人跟他聊天,偶爾自己的小外孫會沿著木梯爬上來玩耍,共享一小會兒的天倫之樂。
如果沒有一顆執著的心,怎能於浮華中穩坐一束光中。
而這一坐,就是半生。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台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為大家分享喀什土陶的整個製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