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公是什麼意思
外公,親屬關系稱謂的一種,是對自己的母親的父親的稱呼。作為我們敬愛的長輩也是親人,要愛戴他、關愛他,照顧他。
南北地區不同稱呼:母親的父親,亦稱「外公」「姥爺」「外祖父」、「外爺」;南方地區稱外公,家公,毑公。北方地區稱外爺,姥爺或外姥。
外公是親近的親人之一,應該愛戴他們。尊老愛幼不因只是表面現象,更要學會從自己的身邊做起,不要等到後悔莫及之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高祖輩
(1)高祖父: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3)高外祖父:即曾祖母之父,亦可稱為」高外翁「。
(4)高外祖母:指曾祖母之母,亦可稱為「高外婆」。
曾祖輩
曾祖父:即祖父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曾祖母:即祖父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外曾祖父:即外祖父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翁」「外曾翁」「外曾祖王父」「太爺」「曾太公」,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公」。
外曾祖母:即外祖父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婆」「外曾祖王母」「太奶」「太姥」,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曾外祖父:即祖母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外翁」「太爺」,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公」。
曾外祖母:即祖母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外婆」「太奶」「太姥」,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外曾外祖父:即外祖母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外翁」「太爺」,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公」。
外曾外祖母:即外祖母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外婆」「太姥」,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❷ 外祖父是指誰
外祖父指的是外子的祖父。本指公公的父親,外子的祖父,古稱王舅。後指母親的父親,王父。古稱老爺,太爺。出處:《爾雅·釋親》:「王母之母為曾王母,王母之父為曾王父,曾王母之姊妹為從曾王母,曾王母之兄弟為舅曾王父,曾王父之姊妹為姑曾王母,曾王父之兄弟為從曾王父。」
本意:雙親之雙親。又稱:大母/太姥、大父/太爺。
曾祖輩
曾祖父:即祖父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曾祖母:即祖父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外曾祖父:即外祖父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翁」「外曾翁」「外曾祖王父」「太爺」「曾太公」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公」。外曾祖母:即外祖父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婆」「外曾祖王母」「太奶」「太姥」,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曾外祖父:即祖母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外翁」「太爺」,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公」。曾外祖母:即祖母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外婆」「太奶」「太姥」,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外祖父網路-親屬稱謂
❸ 屯堡人的服飾
服飾是一種文化載體。各民族不同的服飾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審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積淀等。屯堡人的服飾以青、藍色為主,不能不認為是他們對祖上來自長江一帶的眷眷依戀之情的敘說。
人們把安順一帶的屯堡村落,比喻為「綠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島」。說其「孤」,是指其特殊:極富音律的語言,江南風韻的石頭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活化石」式的民間戲劇,等等。其中,那透現著明代遺風的服飾,給初到屯堡的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人們把安順一帶的屯堡村落,比喻為「綠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島」。說其「孤」,是指其特殊:極富音律的語言,江南風韻的石頭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活化石」式的民間戲劇,等等。其中,那透現著明代遺風的服飾,給初到屯堡的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屯堡男人的服飾以短對襟和長衫大襟為主。對襟短衣從中系扣,俗稱「三個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兩個下擺各有一個口袋而得名。對襟短衣一般用青、藍、白布加工而成,釘5顆或7顆布疙瘩紐扣。穿長衫時,頭包青布頭帕或毛線頭帕,腰系青布腰帶。所穿的褲子褲腰和褲腳十分寬大,若把兩只褲腳和褲腰紮上,可裝百餘斤糧食,既涼爽又實用。
夏天,穿草鞋或布鞋,著短衣;冬天著長衫,穿布幫皮底釘子鞋。這種長統的釘子鞋形同戰靴,俗稱「戰要鞋」。這種「戰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綿綿的貴州山區不可缺少的實用物。穿上這種戰靴,屯堡男人顯得威武雄壯,精神抖擻。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戰要皮鞋穿腳上,行走如風穩當當;走南闖北腳有勁,妖魔鬼怪也避讓。」
外出趕場經商,屯堡男人總喜歡隨身帶著用麥草編織的草帽。這種草帽是女人選用白色的麥草,一根一根地銜接起來,編成長辮後再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制而成。精巧的麥草帽是女人心靈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愛戀的寄託。因此,麥草帽不僅是防雨防曬的用具,更是愛的信物。
屯堡老者頭戴氈窩帽或包青布頭帕,身穿長衫,不系腰帶,腳穿布鞋,手提長長的竹子煙桿。有的小肚子上吊著牛皮縫制的「包肚」裝錢幣。氈窩帽如同江南水鄉男人所戴的氈帽,一般用毛線或羊絨製品加工而成。老者們一旦戴上一頂氈窩帽一輩子不會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頭上,因此,這種氈窩帽始終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一層油漆。
一根精緻的煙桿是老者們的寵物。提著長長的煙桿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氣的顯示。長約5尺的煙桿選用竹節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節越多越密為最好。用麻線或銅線編成網包裹竹根成為煙斗,用桐油經常塗拭煙桿,使長長的煙桿黑紅油亮,非常誘人。煙桿上要吊金屬鏈綴著的古錢幣或核桃雕製品等飾物,既有裝飾作用也方便把煙桿掛在屋牆上或手提行走。
屯堡人服飾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婦女的衣著和裝扮上。屯堡婦女始終保持大袖長袍尖頭鞋等明代遺風,《安順府志·民風》記:「屯軍堡子,皆奉洪武調北征南。婦人以銀索綰發髻,分三綹,長簪大環,皆鳳陽漢裝也。」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婦女的服飾,盡管年輕姑娘追求時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樸風采,但一旦結婚後,周圍環境使然,仍恢復傳統服裝的樣式。身著或青色或藍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綠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長袍,系「絲頭腰帶」,後吊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長發挽髻套上馬尾編織的發網,插上銀質和玉石發簪,腕戴銀手鐲,耳吊銀質玉石耳墜,腳穿尖頭平底綉花布鞋,額扎白布帶(老年人多為黑色)。如今,在裝束上增添了一塊方頭巾和綵帶黑色圍腰。
在封建禮教的陰霾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女人以「三寸金蓮」為美的畸形追求,「裹小腳」使多少女子飽嘗痛苦而流幹了眼淚。而屯堡人卻大反禮俗,不以腳小三寸為美,任其自然,悠哉樂哉。雖然被認為有悖時尚,被人瞧不起而鄙稱為「大腳」,但在那戰事不斷,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卻為她們從事繁重的家務勞動和農田勞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說起「大腳」,在屯堡人中還流傳一個有趣的傳說。明洪武年間,國事已定,天下太平。在某年的元宵佳節,皇城大放花燈,熱鬧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後被民間的歡樂氣氛所吸引,帶著幾個宮女、太監悄悄出宮去觀賞花燈。一路上燈火輝煌,氣象萬千,把個皇後娘娘看得心花怒放,不經意間忘乎所以露出一雙大腳被人看見,驚呼起來,惹得遊人圍堵觀看。馬皇後尷尬之餘,掃興地回到皇宮向朱元璋大發脾氣。朱元璋笑而不語,事後叫人做了一雙仿「尖尖腳」的粽子樣大腳鞋給馬皇後。馬皇後穿上後,長裙籠住大腳,卻露出一雙翹翹的尖角。自此,皇後娘娘穿的「尖頭綉花鞋」,屯堡人仿效著一代一代延續至今。這個傳說雖有一點牽強附會,但聯想到屯堡婦女那不忘祖規保留著的服飾頭飾,可看到屯堡人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是何等深沉。
屯堡姑娘不僅綉鞋花,還要綉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種衣物圖案。這些衣物圖案多為花卉、魚鳥之類的大自然生靈,她們把這些生靈綉得栩栩如生同時又別具情趣。姑娘們一生綉出百餘件花品,到出嫁「報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鄉親們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藝,數量多、質量好的綉製品自然會受到眾口稱贊。那對姑娘們來說是最好的評價。因為這些綉製品傾注著姑娘們的心血,寄託著她們美好的嚮往。就如她們心靈的歌聲:「熬更守夜綉枕頭,綉出鴛鴦戲水圖。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雲里頭。」
年齡較大的屯堡婦女被稱作「太婆」,服飾較為朴實,並多以青色為基調。其頭飾較為簡單,把頭發梳在腦後挽成發髻,罩上馬尾編織的發網,插簡單的管簪,並包上一塊青紗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長衣服的衣領袖襟綉簡單花邊,系青布腰帶和圍腰布,腳穿尖頭綉花鞋。冬季,小腿上包裹腳布(綁腿)以禦寒。這些太婆們外出趕廟會、走親戚時,肩上掛著黃布挎包,腰帶上插一塊折疊成方形的手巾,撐著紅色的油紙雨傘,三三兩兩邀約成行。聚在一起時喜歡念佛或拉家常。她們用低沉的聲音唱念佛經,吟出人生的艱辛和感慨:「人生好比山上草,春綠秋黃一世了;掛起露珠如戴玉,一到寒冬不見草。佛也,拿摩摸彌陀!」
屯堡服飾是屯堡風情中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婦女的大袖長袍尖頭鞋和別具一格的「鳳陽頭」,與南京博物館所藏明代服飾與發式相似,它述說著屯堡人祖先揮戈南征的古老故事。從那一件件綉品,我們看到了江南刺綉細膩、舒展、流暢的風格和線條跳躍、構圖緊
❹ 重陽節作文
重陽節作文(集錦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重陽節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作文1
現在的人們,也越來越看重這個中國的老人節了,因為重陽不光是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把關愛老人之風傳向全國各地,讓他們都來尊老、敬老、愛老。然而正值年少的我們,又能為身邊的老人么做些什麼呢?
我想到的,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著干點家務,除了這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幹些什麼了。平常,老人們總是最疼我們。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捨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經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拿來兒女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揮霍的買許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爺爺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著,不讓我們在校門口乾著急。
說到這兒,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氣轉冷,奶奶總是問我:「穿那麼少,冷不冷?」這時我便會不耐煩地轉過頭去,煩躁的說上一句:「不冷不冷。」心裡還不住的埋怨奶奶太隆a偕涎埃蓯嵌v鮃瘓洌骸奧飛閑⌒目闖擔鴯饌娑!」往往我來不及聽爺爺說完這句話,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覺得整天聽著一句話,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了。
不知我的這些表現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原諒我這個孫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重陽節作文2
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慶祝重陽節的活動豐富多彩、浪漫浪漫,一般包括旅遊賞景、爬上去看菊花、種植山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活動。我國將9月9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成為老年人尊敬、尊重、愛護、幫助老人的節日。
昨天,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但那天,天氣很冷。我知道外婆最怕冷,所以想用幾句親切的問候。我相信這樣溫柔的話會讓我奶奶忘記寒冷,心裡一定很溫暖。
奶奶可能還躲在屋裡,瑟瑟發抖!沒有多廢話,我趕緊拿起電話打給深圳。
奶奶的電話響了,奶奶接的。
「喂?是不是妞妞?(我的昵稱),我正准備給你打電話。」
「你沒事吧?」。我說。
「還不錯。」
「今天是老人節。你和爺爺今天不出去吃飯嗎?」
說到這里,我的臉火辣辣的
奶奶說:「今天是老人節?我們還不知道。有你的問候,我們比出去吃飯還開心。」
「我想和你爺爺出去。你妹妹還小,沒人在家,一個人在家。」
「哦,你哪裡不冷?」
「冷嗎?在深圳,我們還是穿短袖。」
「不可能?」……。
奶奶問了我很多關於學習的問題。
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
在重陽節的氣息里,感受著奶奶的暖流。
風颳得更大了,但我沒有感到一絲寒意。
重陽節作文3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節就要到了,我們都要給老人送上節日的祝福,祝願他們節日快樂。我們大院慶祝重陽的傳統方式就是聚在一次吃晚飯。
那天晚上,大院的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
重陽節依舊是重陽節,只是大院早已物是人非。不管曾經的我們是如何度過這個節日的,在這個屬於老人的日子裡,我們依然應該送上我們最真摯的重陽節祝福,祝願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
重陽節作文4
重陽節的傳說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快到了,我們來了解一下關於重陽的傳說吧: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
老人們在這一日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重陽這一日,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朝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希望這種傳統的節日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
重陽節作文5
老人這個詞對我們並不陌生。生活中,我們卻常常忽略了老人,今天九九重陽節,讓我們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吧!
我和幾個小夥伴約好今天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這不,小夥伴們一大早就來了。我們走進敬老院。看見好多老爺爺、老奶奶。他們自己一個人孤苦伶仃——大多數在敬老院老人都沒有兒女。
首先,我們去到了一個老奶奶房間,看見老奶奶正行動緩慢梳頭,我趕快走過去對老奶奶說:「讓我幫您吧!」給老奶奶梳好頭發,整理完房間後,我們便把老奶奶扶出去曬太陽了。
在院子里,我看見老爺爺、老奶奶們都不怎麼活動,我們便把老爺爺、老奶奶們聚集起來,放起音樂,教他們做起廣播體操來。做完後,我們又要陪他們聊了會天,知道了他們許多故事。
給我印象最深是一個叫——李尹珍奶奶。
李尹珍奶奶雖然已經75歲高齡了,可她卻非常活潑呢!
李尹珍奶奶又一雙大大、水靈靈眼睛非常漂亮,有一個高挑鼻樑,還有……對了,李尹珍奶奶標志就是她笑容,她說,她年輕時候非常愛笑,她認為笑可以打敗煩惱,她座右銘是:不開心要過一天,開心也要過一天,那何不如開開心心笑著過一天呢?
回到家後,我認真地想了想,這個世上最美、最好是老人,讓我們對老人好些。你說是不是?
重陽節作文6
心情就像一盒五彩顏料。紅色的是激動,灰色的是難過,粉色的是開心,綠色的是緊張……我的生活瑣事數不勝數,它們帶給我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就說說重陽節那天的顏色吧!
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老人節。有吃重陽糕、登高、插茱萸、飲菊……盼望著,盼望著……重陽節終於來臨了。這次重陽節,我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那天,風和日麗,微風習習,剛好奶奶出去買菜了。「沒錯,給奶奶來個驚喜」我腦瓜子一動。首先,我找來一把椅子,拿來一個洗腳盆,放了半盆熱水,然後拿一條毛巾搭在椅背上……我左等右等,終於把奶奶盼到家了。我一手接過奶奶手中的菜,一手拉著奶奶來到椅子邊坐下。在奶奶錯愕的表情中,我已經把奶奶的鞋子和襪子脫下了。奶奶這才知道我在幹嘛「呵呵呵」地笑了起來。我用手試了一下水溫,剛剛好!於是,我把奶奶的腳放進水裡,摸到奶奶腳的那瞬間,我驚訝的發現,奶奶的腳是那麼的粗糙。可想而知,奶奶這一生吃了多少苦呀!我輕輕的揉搓著,揉搓著……希望能緩解奶奶的疲勞。幫奶奶洗完腳後,我用毛巾輕輕擦乾奶奶腳上的水。奶奶看著我,微微的笑了,好像要對我說:「我的小孫女長大了,懂事了,可以幫奶奶洗腳了!」第一次,我看到奶奶笑得這么開心,這么欣慰!
給奶奶洗腳這一件事,就像粉色的顏料,深深的塗在我成長的路上。驀然回首,我也微微的笑了……
重陽節作文7
重陽節快到了,老師說要送個禮物給爺爺奶奶。不知道送什麼。我去問我媽,她說:「你奶奶太累了,洗不動衣服,家裡的大洗衣機也不願意用,說是浪費水電。我們給她買個小洗衣機吧。」我一直說好。
然後我媽從網上找了一個小洗衣機,找了很久才找到。有兩種顏色。我選了紫色的。母親付了錢說:「這台洗衣機要150元。我就從你零花錢里拿50塊錢。」耶穌基督!這是我五個月的零花錢!我覺得。但因為是給奶奶的節日禮物,我欣然同意。
洗衣機將在三天後到達。當時我媽帶回來的都是一個包裝好的盒子。吃完飯,我等不及了。我小聲對媽媽說:「我想送奶奶一份禮物。」媽媽答應了。於是我把奶奶拉到箱子旁邊,神秘兮兮地說:「奶奶,看著。我有法寶給你看!」我打開盒子,看到奶奶一臉驚訝。我驕傲地說:「怎麼樣?」喜歡嗎?這是我五個月的零花錢加上我媽的一百塊錢。」這時,奶奶抱住我說:「親愛的孩子,等你長大明白了,你就會想起我了。奶奶好開心!」我的臉上不禁迸發出喜悅。
祝天下所有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
重陽節作文8
我們兒童有兒童節,青年人有青年節,老人也有老人節,但是你們知道老人節是什麼時候嗎?告訴你吧,就是農歷九月初九,又叫重陽節。
今天是重陽節,老師告訴我們是孝老敬老的日子。這讓我想起昨天發生的一件事。吃午飯時,外婆要我喝菠菜湯,我不耐煩地說:「不喝,難喝死了!」媽媽聽到了,當時就狠狠地批評了我一頓,說:「你怎麼能這樣跟外婆說話呢?太不尊敬老人了!」當時我還不以為然,現在想起來我說的真有點過分。想到這里,下午一放學,我就去外婆家看外婆了。到了外婆家,媽媽爸爸正在幫忙做飯,我放下書包,跑到外婆身邊,「外婆,今天是老人節,我來給您做個按摩吧!」說完,我擼起袖子,用力按起來。我想以此來彌補昨天的過錯。不一會兒,我的胳膊又酸又痛,沒有了力氣。這時,就聽外婆自言自語道:「這么多年我吃了多少苦,才把你媽媽和你舅舅帶大,現在我也享福了」。聽了外婆的話,我頓時不累了,反而想幫外婆做更多事。是啊,外婆辛苦了那麼多年,也應該享享清福了。現在,想起我平時做的點滴小事自己都感到自豪。比如:每次去外婆家吃飯,外婆總是把事情做完才來,等她到桌旁時,已經沒有座位了,我總會主動站起來讓外婆坐,外婆誇我懂事,當時的我可高興了。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特別是到了「重陽節」這一天,更不能忘了尊敬老人!
最後,我祝福所有老人們:「節日快樂,壽比南山」。
重陽節作文9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是敬老節。
中午從興趣班放學回家的路上,爸媽告訴我,今天是重陽節,已經在酒店訂好晚餐,准備請爺爺奶奶,還有幾個從寧夏山西來的姑奶奶姑爺爺一起共度節日。
我卻犯了愁,重陽節是老人們的節日,我該如何表示一下呢,送點什麼禮物給這些疼愛我的爺爺奶奶們呢?
想送花,鮮花雖好看,但要花不少錢,卻沒幾天就謝了;買的現成的假花又沒意思……
忽然,一個念頭出現在我腦海里:上學期在學校里學過做絲網花,那時我沒做好。我想,要是我能用自己動手做的鮮花送給他們,那肯定很有意義!
一想到這,我就高興了,與爸爸媽媽一商量,爸爸媽媽都說好,說做就做,我們午飯都來不及吃,就奔向花鳥市場,買來做絲網花的各種材料,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做了起來。
本來想做每人一束送給他們,但不一會兒,他們一大群人來到了我們家,繼續再做是不可能了,我只好拿出已經做好的.絲網花,一人一朵地送了,並且祝他們節日快樂!
重陽節作文10
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到了,我和同學一起去敬老院做義工。
我們拿著禮物,一邊走一邊哼著小曲,踏上了去敬老院的路程。
到了敬老院,爺爺奶奶們微笑著迎接了我們,我們跑過去抱住爺爺奶奶說:「節日快樂!節日快樂!」接著,我們紛紛送上禮物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說:「來都來了,還帶什麼禮物,真是謝謝你們!」我們說:「不用謝,孟子不是曾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嗎?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走進院子,隨著音樂,跳起了兔子舞,唱起了《親親北門家》,爺爺奶奶們也隨著音樂跳起來,唱起來,他們的臉上綻開了慈祥的笑容。音樂結束了,他們給了我們熱烈的掌聲。我們把自己的發夾、頭箍,給爺爺奶奶戴上,爺爺奶奶們笑得合不攏嘴。
爺爺奶奶們熱情地帶我們去參觀後院,後院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小溪旁邊有幾棵垂柳,我們為他們打掃了住處。接下來我們便開始幫他們洗腳了。我們先打來了溫水,爺爺奶奶用龜裂的手輕輕地撫摸著我們的頭,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我們把手放進水盆里試了試水的溫度,嗯,剛剛好,我們把他們那粗糙的腳放入盆中,用肥皂搓一搓,把他們的腳洗得可干凈了。
頓時,敬老院里掌聲、笑聲、喝彩聲接連不斷,彷彿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集合的哨聲響了,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敬老院,離開了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們,在離開的最後一刻,我們拍了照作紀念。
重陽節作文11
「登高望遠沐秋風,且看人間親情重」。又是一年金秋至,涼風習習,果實飄香,重陽邁著厚實的步伐,悄無聲息地走近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不錯的,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每逢節日都會抒發自己的感慨,這些詩句生動地描寫了古代人家如何度過各種節日。古人在重陽是不同於現代的,王維所說「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戶人家團團圓圓,吃蒸糕賞桂花,有什麼比這時更快樂的呢?或孟浩然去拜訪老友也不為是一種興致。那時的生活,雖然淳樸但充滿樂趣。
「丹桂飄香練江畔,茱萸美酒傳思念」。重陽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對年長的老人送出祝福,調皮的孩子也不會去惹老人發脾氣,兄弟姊妹之間的不快此時如冰雪消融,親人會團聚在一起吃桂花糕,喝菊花茶。不管是在哪裡,人們在此刻對老人是心存敬意的。
「我們是年輕的大人,需要照顧年老的孩子」,如今的重陽又稱敬老節,但誰又能真正去了解它呢,節日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個形式,也許有些人會表現出一些表面的尊重,但只有那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耳聞目睹過的老人才會說「今天咱們做蒸糕,喝菊花茶」。傳統是我們獨有的財富,過去需要它,未來也需要。一句問候會打開所有人的心扉,我們需要去追尋這些黃昏下的背影。
秋風送秋思,樹葉悄悄落下,都是一句「重陽安康」。希望我們的親人安康,不止今天!
重陽節作文12
秋,是成熟的。靜謐祥和的夜,溫和親切的風,端莊沉靜的麥,悠遠長久的雨,這些些許許像極了一個人,那個伴我長夢、安我長眠的人。
帶雨的秋夜,是長而悶的。一個小姑娘躺在床上,被窩里很暖和,但很潮,她踢開被子,有一雙手幫她蓋上,初秋蚊子多,女孩又渾身抓癢,但那雙手又幫她驅走了蚊子,她睡了,睡得很安穩,很香甜。
這雙手不是纖纖玉手,也不精緻小巧,長滿了老繭,鋪滿了皺紋,曲曲折折的手紋透露出來的,是人生的崎嶇坎坷,生活的滄海桑田,可偏偏就是這雙不盡人意的手,是最偉大、充滿了愛意的手。
他們是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也曾青春燦爛,也曾笑靨如花,他們為兩代人付出心血,他們飽經風霜,被歲月磨去了稜角,他們的臉龐就像被時間的手擦模糊的畫,滄桑而又沉著。
我相信,不止自己的親人,別的長輩們也是嘔心瀝血的為了孩子,為了孫輩在不停的付出,不停的辛勞。傳說,在遙遠的天上,有一座閃耀著光芒的城,隱隱漂浮在雲中央。他們無處不在,在我們身邊,在雲中央的城中,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是他們的全部,而他們只是我們的一段生命歷程,好好報答他們,善待他們,不只是償還,更是感恩……
再回首重陽,是否能再見那人?
重陽節作文13
涼爽的秋風漂浮在天地之間,帶來了五彩繽紛的秋天和1999年的重陽節。
重陽節一大早,我媽把我從床上拉起來:「起來,今天是重陽節,我們去爬紫金山吧!」是的,重陽節不是有爬山的習俗嗎?我立刻下床,換好衣服,吃完早飯,和家人來到紫金山。
走在人行道上,一股菊花的清香撲鼻而來。原來路邊的菊花大部分已經開了。他們有的只是一朵花蕾,卻已經站在路邊,似乎在驕傲地炫耀:你看,我好偉大,馬上就要開花了!有的剛開了一點點,從落葉中擠出來,用胳膊掩住嬌嫩的臉,生怕落葉擠著自己;其他的都是盛開的,隨意伸展的長臂,秋風中綻開的笑臉,歡天喜地迎接秋天。
在棧道旁的亭子里,老人聚在一起,悠閑地聊天下棋。在亭子旁邊,有一群頭上戴著山茱萸的孩子。在這個秋天,每個人看起來都很開心。涼爽的秋風和菊花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心曠神怡。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山頂。站在山頂俯瞰,整個南京城籠罩在節日的氣氛中。我想當年王維看到的也是這樣的秋景吧!當然,他更擔心的是「過節照顧親戚」。是的,雖然節日來了,但我們不能和家人分享這個美好的時刻。怎樣才能不讓流浪的流浪者難過?但回過頭來看,雖然生活在異鄉,但有關心自己的家人並不是流浪者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涼爽的秋風在天地間飄盪,帶走了99年的重陽節,卻留下了人間的美好祝願。
重陽節作文14
記得每年的這個時候—重陽節,外婆總是攙扶著太婆到家裡來,張羅了一桌好菜,老老少少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其樂融融。
我喜歡重陽節,九月初九,又稱老人節,老人節,自然就是老人的節日了!在這一天里,我們都應該尊敬老人,愛護老人,不再讓他們感到孤獨……一年一年,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外婆的這一舉動。
印象最深的是我上三年級的那一年重陽節,外公的那番話,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終身難忘,指引著我一直向前,也是我努力學習的動力。依析記得,外公是這樣說的:「孩子,你要好好讀書,現在條件越來越好了,你更應該把學習放在首位。不要抱怨讀書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那些吃過的苦會變成一條寬闊的路,帶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你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你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你要奔著這個使命去努力,從中你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另外,以後考取好的大學,也為家人光宗耀祖啊!」從那時候的懵懂到現在的真正理解,我非常感謝外公,外公,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用心讀書,絕不會辜負你對我的關愛和期盼。
重陽節,一個快樂而難忘的節日,一個讓長輩綻放笑臉的節日,一個讓我們尊敬老人的節日,我真心希望我的太婆、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能夠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重陽節作文15
小時候,爸媽為了養家,工作經常要加班,就把我託付在了婆婆家。從小,我覺得婆婆的話好多,好嘮叨,我上了小學,她總是千叮嚀、萬囑咐。想不到上了中學,還是喋喋不休,要注意交通安全、和同學和好、要聽老師的話……
婆婆不認識字,可經常要我把做完的作業拿給她看。她戴著老花鏡,有時把我的作業都拿反了,還鄭重其事地看著,她主要是看括弧和橫線有沒有填上字!婆婆每天在忙碌著,每當我一放學,她都給我准備可口的點心,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婆婆總是不讓我干這不讓我干那,總是說:「小孩子家家的,學好你的課本知識,這些我來就好啦,去去去,快去做你應該做的事!」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重陽也是一個老人的節日,今年的重陽節到了,媽媽拎著補品,帶著我去看望公公婆婆。婆婆一見我就笑著說:能來看婆婆,婆婆就很開心了,還買這么多東西多浪費錢啊!中午婆婆燒了許多我愛吃的菜,而且把這些菜都放在我面前,還不停地夾菜往我碗里塞。
我的婆婆今年已經快8旬,但還是一直為我們操盡了心。婆婆的臉已布滿風霜,無情的歲月在她的眼角和前額,深深地刻下一道道細細的皺紋,且在那稀疏的頭發上,鋪上了一層層透亮的白霜。而長年累月的操勞使這雙手已不再細膩,結出厚厚的老繭!在重陽節之際,我真情地祝諨:婆婆您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
❺ 古代對姥姥的稱呼
古代對姥姥的稱呼:
外婆、阿奶、外婆阿奶、奶奶:外祖母(奶,音nā;奶奶,音nānā)。
將外公叫「大大」,將外婆稱「奶奶(音nānā)」,可顯得更親近些。在中國北方,入贅的上門女婿,生了孩子,外孫、外孫女叫外公外婆一般也叫「爺爺奶奶」。
另外,因現在獨生子女多,女兒出嫁後,往往公婆和父母兩面設婚房,女兒仍將娘家視作自己家,而不像以前那樣當作親戚,這樣一來,就會讓孩子稱呼自己父母親為「大大、奶奶(音nānā)」,或者是「爺爺、奶奶」(交流用普通話時)。
(5)古代太婆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姥姥」和「外婆」及相關問題
在我國親屬稱謂系統中,母親、妻子、姐妹及女兒方面母系親屬稱「外」,「婆」有「祖母」義,「公」「婆」相對,「公」有對應的「祖父」義,「外公」「外婆」與「外祖父」「外祖母」、「外孫」「外孫女」等組成了親屬詞詞群,語義顯豁,出現時間也較早。
相對而言,「姥姥」語源較為隱晦,引發人們的猜測。其實,作為外祖母的稱謂,「姥姥」是由「姥娘」演變而來的。俞敏(1999)推斷,北京話中原來外祖母的稱謂方式是「姥娘」,而小孩子喜歡用疊字稱呼,「姥姥」就產生了,而「姥娘」則專指接生婆。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姥姥」收有兩個義項,其中「外祖母」義為普通話詞彙,「接生婆」義為方言詞,標〈方〉。「姥姥」(老老)的出現比「外婆」要晚得多,大概在明代以後。
其實,《紅樓夢》中「劉姥姥」的「姥姥」是外祖母稱謂的泛化用法,猶如「奶奶」也有類似用法。這也表明「姥姥」早就進入有影響的書面語了。
「姥娘」原寫作「老娘」,《現代漢語詞典》一直只立「老娘」條,未立「姥娘」條,其中「外祖母」義標〈方〉。「姥爺」原寫作「老爺」,《現代漢語詞典》原先只有「老爺」條,第3版才立「姥爺」條。揭去字形遮蔽的面紗,「姥姥」的語義也變得顯豁。
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有廣泛的地域優勢,普通話還是書面語的基礎。「姥姥」是北京話詞彙,變成普通話語匯的機會較多,能在活生生的語言運用中優先被確定下來。「姥姥」在《現代漢語詞典》第1、2版中標〈口〉,第3版以後去掉了〈口〉,變為普通話通用詞。
「外婆」雖然歷史悠久且分布廣泛,但在北京話及周邊大片官話區確實不說,標〈方〉是可以的。但「外婆」通過大量文學作品、流行歌歌詞廣為人知,甚至也被部分北方作家接受,加上「姥姥」類稱呼不像其他普通話稱謂那麼通行,據此取消「外婆」標〈方〉也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