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放安順穿穿衣服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放安順穿穿衣服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2 10:20:42

㈠ 為什麼古代皇帝的衣服是明黃色的

因為古代崇尚黃色,黃色常常被看作君權的象徵,所以古代皇帝的衣服是明黃色的。

古人崇尚黃色首先起源於古代農業民族的敬土思想。按中國的陰陽學說,黃色在五行中為土,這種土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放在五行當中土為尊。

此後這種思想又與儒家大一統思想揉合在一起,認為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就是這樣一個處於中央土的帝國。

而有別於周邊的四夷,這樣黃色通過土就與正統、尊崇聯系起來,為君主的統治提供了合理的論證。

再加上古代又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說法,意思是說龍在田野中交戰的時候,流的血是黃色的,而君主又以龍為象徵,黃色與君主就發生了更為直接的聯系。

這樣,黃色就象徵著君權神授,神聖不可侵犯。周代以黃鉞為天子權力象徵,隋代以後皇帝要穿黃龍袍,黃色成為君主獨占的顏色。

(1)放安順穿穿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皇帝的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綉有九條龍。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

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

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

㈡ 苗族分紅苗、白苗、青苗、花苗、藍苗都有什麼區別,服飾等方面

在貴州各民族中,苗族的頭飾、服飾最為豐富,多達數十甚至上百種,這是因為苗族人口眾多,支系紛繁,散布極廣,各部分人之間的頭飾、服飾有較大差別。清代乾隆年間曾經編印了一部《皇清職貢圖》,第八卷專講貴州各民族的頭飾、服飾,其中幾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圖》也是如此。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人們不可能有科
學的民族識別方法,只能按最直觀的頭飾、服飾來作區分,於是有「紅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稱。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上苗族的頭飾、服飾,這里不妨將原書所記抄錄於後,以便研究其發展變化。是書載,貴陽、大定等處「花苗」,「有大頭、小花之稱。衣以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染則花紋似錦。衣無襟衽,挈領自首以貫於身。男子以青布裹頭,女子以馬尾雜發編髻,大如斗,攏以木梳」;銅仁府屬「紅苗」,「男椎髻,約以紅帛;女戴紫笠,短衣絳裙,緣以錦垂帶如佩」;黎平等處「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綰長簪,垂大環,衣裙緣以色錦,皆跣足」;貴定、龍里、黔西等處「白苗」,「男科頭赤足,婦女盤髻長簪,衣尚白,短僅及膝」;修文、鎮寧等處「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攜弩。婦人以青布蒙首,綴以珠石,短衣短裙」;貴築、龍里等處「東苗」,「以花巾束發,衣衫短不及膝,婦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細褶短裙」;平越、清平等處「西苗」,「衣尚青」,「男婦悉青衣綵帶」;平越、黃平等處「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紡織善染……其居陳蒙爛土夭壩者,緝木葉為衣,系以短裙」;清平縣「九股苗」,「男女習俗服飾與黑苗同,而性尤剽悍,以鎧甲為常服,自膝以下用鐵片纏裹」;貴定縣「平伐苗」,「男子披草衣,女系長裙」;定番州「谷藺苗」,「男女皆短衣……婦女以青布蒙髻,勤紡織,其布最為細密,有谷藺布之名」;黎平「羅漢苗」,「衣尚黑,男未室則插羽於首……短衣。……婦人散發,綰插木梳,數日必以水洗之。以金銀作連環飾耳,以雙帶結背、長、短裙,或止系長裙,垂綉帶一幅,曰衣尾」;都勻、平越等處「紫藍苗」,「其人衣尚黑色,男女俱椎髻、纏以黑布。男子披鐵鎧、佩刀負槍」;廣順州「克孟牯羊苗」,「男青衣、椎髻,女盤髻、短裙」。其實,無論是《皇清職貢圖》或者《百苗圖》,所記的都很粗略,而且遺漏不少,只不過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進一步查閱其他史書和方誌,掌握的資料就會更多,並可從這些資料中大致可以看出苗族頭飾、服飾的主要特點。

先就發型而言,《淮南子·齊俗篇》說:「三苗鎝首」,據《苗族簡史》考證,所謂「鎝首」,就是用棕毛、麻絲、馬尾之類摻雜在頭發里,然後把它盤結在頭頂,宛如戴在頭上的一個大帽,上文所引的「婦人馬鬃尾雜人發為?,大如斗」便屬此類。但它並不是惟一的模式,比方說,《溪蠻叢笑》中就提到另一種發型:「蠻類既不巾,發皆拳,而苗尤異,照日金色,各黃貓頭。」這大概是將頭發剃光的一類,即所謂「科頭」,不但「男子科頭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婦女也有「科頭」的。但在明、清的方誌中,最常見的還是「錐髻」,即將頭發盤於頭頂如錐狀,謂之「盤髻」、「挽髻」或「綰髻」。如果除去綰發的木梳、長簪、羊角或者頭上所插的雞毛、雉尾以及銀角、銀冠及蒙在頭上的青布、系在頭上的綵帶,那麼,其發型基本同屬一個類型。當然,式樣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為瓣」,有的「挽成雙髻」,有的卻「酷似東洋頭」。由此看來,苗族的頭飾雖然多種多樣,撇開頭衣和首飾,主要有「鎝首」、「科頭」和「錐髻」三類,而以「錐髻」最為普遍。

苗族的服裝,男子的差異並不太大,無非是右衽、大襟、對襟之類差別,褲腳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頭上包套頭,腳上纏綁腿之類。差異最大的是婦女的服裝,尤以青年婦女的盛裝最能表現各自的特點。大體說來,主要有三種類型,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著短衣、穿百褶裙,其次是穿長褲和大襟衣,再次是著漢裝,後二者是在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與「百越」民族著「筒裙」的習俗不同,苗族的裙子基本上屬於「百褶裙」一類,但款式之多,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擬,色調、花紋、長短、質地各有不同。色調看來是最引人注目的,史書上所謂的「紅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無非是以色調來作區分的。紋飾也很醒目,有的是蠟繪,有的是刺綉,有的是挑花,有的是編織,「大花苗」、「小花苗」之分,大概就是從紋飾著眼。裙的長短也有明顯差別,有的長達腳背,有的僅及小腿,有的則是在膝蓋以上的超短裙,所謂「長裙苗」、「短裙苗」大概就是按此區分的。至於與裙子相配的上裝,多以短衣為主,但式樣各異,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一種是從頭上往下套入的所謂「貫首衣」,有領孔而無袖;一種是無領無扣的短衣,左右交叉於胸前,內穿大袖衫;另一種是齊腰緊身的右衽衣或對襟衣;此外,還有「背牌」、「披肩」之類。黔東北一帶的苗族婦女,原先也是穿百褶裙的,但自清代「改土歸流」以來,逐漸改穿長褲和大襟衣了,在衣緣和褲腳上鑲花邊或加「欄桿」,貴陽、羅甸、都勻等地苗民,大抵也屬這一類型。至於改著漢裝的,這里就不贅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地區,甚至相鄰的村寨,彼此在服飾上並不相混,譬如說,長裙、短裙、超短裙在黔東南地區同時並存,大花、小花在黔西北地區相互並見。反之,原先以某種服飾為特徵的苗族,遷往他鄉以後,往往還保存原來的傳統,例如從黔東南遷到黔西南的一部分苗族,服飾與黔東南基本相同。

除了發型、服裝而外,首飾也有許多區別,包括佩戴在頭部、頸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上的裝飾品。最初,苗族先民多半是取自然物作裝飾品,表現出一種粗獷、古樸的美感。例如:有的「髻上插白雞毛」,有的「男髻則插白雞尾或錦雞、野雞尾以為美」,有的「頭用豪豬箭綰發」,有的「首飾用海、青白小珠」或「以五色葯珠為飾」,甚至以薏苡代之」,有的則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後來雖有人工

劍河苗族頭飾製成的木簪、木梳作裝飾,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大約在明、清兩代,苗族普遍採用銀飾,並獲得巨大發展,種類之多,製作之精,在國內實屬罕見。各地苗族佩戴的銀飾不同,顯得多姿多彩,例如:雷山大塘婦女頭上插三枝銀花,龍里苗族婦女在青帕後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銀泡,紫雲苗族姑娘的頭上排列著五個錐形銀飾,雷山橋港苗族婦女戴的是一種用銀花、銀鏈、銀鈴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婦女則戴著富麗堂皇的銀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裝時戴銀角,如此等等。這些都只是大概說說而已,事實上,無論是項圈、項鏈、耳環、手鐲、銀花、銀泡、銀角、銀冠、銀帽、銀衣片都有若干樣式,有多種搭配,這將在工藝美術一章中細講,這里就從略了。不同的頭飾、服飾、首飾結合在一起,苗族服飾自然顯得絢麗多姿,令人炫目。

然而,文獻的記載無論如何是有很大局限的,如果深入調查,實際存在的差別遠遠不止於此。安正康、蔣志伊、於信之先生作了大量調查之後,在《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一書中,有一節專寫苗族服飾藝術,說得相當仔細。他們根據苗族服飾的款式和苗語方言來劃分類型,分為湘西、黔東、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5類,除海南一型外,其餘4類在貴州均有分布,每種類型之下又細分為若干模式。書中不僅指出各種類型的特徵和各種模式的差異,而且點出了幾種典型,例如:以刺綉著名的台江婦女服飾,以挑花突出的貴陽地區婦女服飾;以毛織為主的威寧服飾,以蠟染為特點的丹寨、安順、黔西、織金、黃平婦女服飾,以編織著稱的貞豐、安龍婦女服飾,以銀飾最多的雷山、台江、黃平、凱里婦女服飾等等。

台江苗族牛角形銀飾「黔東型」苗族服飾,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是苗族服飾中特色最鮮明、式樣最復雜的一大類型。概括地說,這一類型的特點是:以自織土布為衣料,服裝的基本形式為交領上衣和百褶裙,上衣多綉花,銀飾特別豐富。屬於這一類型的,有台江施洞式、台江反排式、台江台拱式、台江岩板式、台江巫腳式、台江五河式、劍河溫泉式、雷山西江式、雷山橋港式、凱里舟溪式、凱里凱棠式、黃平谷隴式、丹寨排莫式、丹寨龍泉式、從江岜沙式、榕江平永式、黎平高求式等等。因為貞豐的苗族是從黃平遷去的,所以他們的服飾也屬這一類型。不難看出,「苗家腹地」保留的傳統最多,樣式也特別豐富,台江共有六式,其次是雷山、丹寨和凱里。台江施洞的服飾具有典型性,它以刺綉和銀飾著名,頗能體現「黔東型」的特點。婦女挽髻於頂,用自織的紅、藍、白花格帕包頭,帕外圍一圈銀花帶,髻上插高約30厘米的銀冠,冠下兩側插有各式銀花和銀簪,髻後插有銀梳,項戴銀項圈四五隻,銀項鏈二三條,胸前有半圓形的銀壓領,上衣的後背、前擺、兩肩及袖口飾以銀衣片、銀泡和銀鈴,兩耳戴筒狀銀耳環,又戴銀手鐲三四隻,全身銀飾足有10公斤重,顯得精美華貴。刺綉也很出色,兩袖中部外側的刺綉花片為全身最耀眼處,衣領及兩肩配有寬大的綉花邊,刺綉紋樣多為龍、鳳、牛、人物及魚類,色調為紅色、深紅色或紫色,下穿青白色百褶裙,腳穿翹尖綉花鞋。銀飾與刺綉的完善結合,便構成施洞服飾的特點。
苗家銀裝迎賓客但台江施洞式畢竟只是「黔東型」的一種,其他各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從不同方面顯示出獨特之處。台江反排苗族婦女也戴銀冠,但裙子不像施洞那樣長及膝下七十餘厘米,而是一種僅及膝下六七厘米的短裙,腰間系著一塊青布的方圍腰,上穿青布大襟右衽、無領、大袖衣。台江台拱式又有不同,衣服系用自織
自染的「花椒布」做成,用獨特的縐綉、瓣綉方法綉成袖花片,有浮雕感,並用青緞或白布綉成長方形圍腰。台江岩板式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在發髻上插有一橫式銀花,一排銀錦雞高高立於花上;二是裙子超短而且多褶,褶達三四十層、外面罩著一方有黑白織花圖案的圍腰。台江巫腳式較為簡朴,挽大髻於頂,然後用一方紫青布從後向前圍髻,交於前額,而巾則披於兩肩及後背,可以擋風。台江五河與劍河溫泉基本同一式樣,頭上戴一圈銀花,髻上插一隻銀錦雞,袖花由六塊正方形織花圖案組成,兩肩飾有花紋,背後有一塊呈倒「品」字形的圖案,圍腰三分之二為大幅圖案。雷山西江式以銀角最為突出,另一特色是在裙外又穿一條花帶裙,系由22根綉花的花帶組成。雷山橋港式最突出的是超短裙,長僅20厘米,褶細而厚硬,使臀圍顯得特大,裙外前面系一及膝的方形圍腰,後面系一寬大有褶的方彩緞,穿青色緊腿布褲。凱里舟溪式發型與眾不同,在挽髻的前沿,做成波狀帽檐式發型,右高左低,油光可鑒。凱里凱棠式以銀項圈既多且大而引人注目,戴各式項圈4隻,最小的為圓形,第二層為卷花圓形,第三層為卷花方形,第四層最大,寬40厘米,下端懸吊著排列整齊的銀花片和銀鈴,還掛有一根粗大的項鏈。黃平谷隴式的大銀帽最有特色,帽由四層銀花堆砌而成,精雕細鏤,玲瓏剔透,顯得璀璨奪目。貞豐式服裝款式與黃平同,但衣服顏色,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黑色為基調,刺綉素雅。丹寨排莫式戴一種「山」字形銀冠,頂端各系一束白雞毛,所用蠟染袖片均為傳統的「渦妥」紋飾。丹寨龍泉式為枇杷襟上衣,青色、小領、布扣,長僅35厘米,不遮腹,款式不同尋常。從江岜沙式,衣短至肚,緊身,衣袖細長,系一倒三角形的綉花肚包於腹下,穿青色長褲。榕江平永式最別致的是「雞毛帶裙」,裙長中等,細褶,以豎條蠟染與青布相間,每條花紋呈橫向三段,段與段之間用紅、黃色或紅、藍色相間隔,並在每條花片的下端系兩束白雞毛,故名「雞毛帶裙」。

貴陽花溪苗族盛裝「黔中南型」是指貴陽、龍里、貴定、清鎮、平壩、安順、長順及安龍等地的苗族服飾,它兼有東、西部服飾的特點,婦女上裝多綴有後披領及「背牌」,下穿青色百褶裙或蠟染花裙。初步調查,屬這一類型的有貴陽花溪式、貴陽—龍里式、龍里式、貴定貴東式、貴定雲霧山式、清(鎮)平(壩)式、安(順)清(鎮)式、安順關口式及安龍魯溝式等。貴陽花溪式可以作為一種典型,這里的婦女用一條彩色挑花帶束發於腦後,自髻後向前斜插一排銀簪,多達十餘根,形如筷子。上裝是前短後長的貫首衣,因其領口鑲有一條白布邊,向外翻露,猶如一面旗幟,故名「旗幟服」。衣片的前後不合縫,兩袖僅與衣肩上部連綴,胸前系一條呈交叉狀的挑花帶,下著多褶青色中裙,飾以長及腳背的挑花圍腰,腰帶也是挑花的,下端垂有一排白色圓珠,上端系三組銀鏈和銀鈴,腳纏挑花綁腿,整個服裝皆以挑花為特徵。在貴陽與龍里、貴定、惠水毗連地區的苗族,婦女束發挽髻於頂而將發際下端剃光,用數幅青布纏頭,形成一個碩大的包頭,正面看去為圓盤形,側面看去有如橄欖形狀,頂部是一個圓圈,圈內有玫瑰色和淺藍色的綢帕。龍里式的「白裙苗」又是另一種風格,內穿白色襯衣,外面套著一件淺藍色的大襟右衽衫,衣裳寬大,袖口長及腕下,披一領綉花坎肩,著細褶短花裙,裙的上段為藍色織花圖案,下段為白色。貴定雲霧山式的特點,是姑娘們喜歡將頭發四周剃光,而將頭頂的長發挽成小髻,然後用紅、藍、白、黑長條布纏成圓盤形大包頭,最外層為黑色,帕的兩端有白貴州望謨苗族銀飾邊,帕端外露而呈蝶狀。平壩、清鎮、長順一帶的苗族,男子也包頭帕,里層為青布,外層為黑白豎條布,形成一個大圓圈,上衣為大襟右衽有領長衫,腰部纏寬腰帶,帶兩端有花邊及玫瑰紅排須,穿青布長褲,並戴有項圈一隻,還系一把銀鎖和一排銀鈴。安清式苗族服飾,婦女用綉花帕包頭,少則兩塊,多則十餘塊,呈圓筒狀,並用三條紅色綉花帶依次從前向後包住頭帕,挽髻於後,而將頭帕兩角向上翹起,穿大領對襟衣,後背正中綴一塊黑底玫瑰紅挑花圖案,上衣前後擺依次接有多層挑花衣擺,俗稱「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圍腰,腳纏挑花綁腿。安順關口式苗族姑娘的頭飾特別,束發於前頂,編成獨辮,彎曲成弓狀,然後用一條韌性樹皮做成一個橋形的發架板,覆在發辮上,並用長銀簪將發架板與發辮加以固定,同時將包在發架板上的挑花頭巾與包在額上的綉花巾連成一體。安龍魯溝式婦女的盛裝,外衣為「旗幟服」,領口一開在左,一開在右,將內衣的領向外翻起,兩條白邊相交於胸前和背後,有如旗幟環肩,下著青布中裙,然其套頭卻如同男子。

「川黔滇型」在貴州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部分散見於安順地區和貴陽市,因為這種類型與四川、雲南多有相似之處,故以「川黔滇」相稱。這種類型的服飾,色調較淺,女裙多以蠟染布綉花,但銀飾較少,有六枝梭戛式、六枝式、畢節地區式、畢節燕子口式、安(順)普(定)式、普定長田式、鎮寧江龍式、安龍普坪式、貴陽烏當式、望謨樂旺式等。六枝特區梭戛鄉的苗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著傳統式樣,顯得原始古樸。女子的發型很特別,用約兩公斤重的假發挽成「∞」字形發髻,橫卧在頭頂上,其寬度遠遠超過兩肩,奇特極了。梳成這樣的發型,必須先在後腦部位裝上一把長約65厘米的木梳,將沉甸甸的假發支撐在木梳上,然後用一根白毛氈帶將發髻系於木梳,再系在婦女頭上,稱為「戴角」,有了這種標志才能參加社交,表示已經成年。盛裝的上衣為三層,在兩件襯衣之外再穿一件蠟染的對襟無領緊身衣,衣袖細小,前擺至腰部,後擺達於腳跟,前胸、後背及兩袖皆飾以蠟染圖案。下穿百褶長裙,終年圍著一方用羊毛織成的圍腰,造型獨特,腿上纏著羊毛氈剪成的綁腿,腳穿形如草履的綉花鞋。男子包青帕數圈,上衣為和尚領、緊身衣,下穿百褶裙褲,寬大而呈燈籠狀,腰間纏挑花帶,據說花帶愈多愈為女子所愛。六枝式的特徵,頭戴百十支雉尾的羽冠,衣著大襟右衽白布長衫,系黑白方格腰帶,外披寬大厚實的坎肩,以黃色和朱紅色為主,間以少量黑色和白色,綉紋為幾何圖形。畢節式有兩種,一種是赫章、納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服飾,另一種是畢節、大方一帶「木梳苗」的服飾,姑娘發式為摻假發和紅、黃色毛線纏成的辮狀大包頭,上衣為對襟無扣胴體衫,並綴有紅、黃色織花披肩,下著多節細褶裙,上段及下段為蠟染,中間一段為白色。畢節燕子口式,婦女以紅毛線盤頭,並將摻有黑毛線的長發繞頭一圈,在大襟衣外穿胴體白色披肩,其上有幾何紋織花,下穿數條花褶裙,裙上段為青色,下段為白、青、灰三色橫條,圍腰下部打褶,上部有「凵」字形挑花裝飾。安普式婦女的發式頗有特色,僅摻少量假發,綰紅色月牙狀木梳,盤髻於頂,外用細銀鏈繞髻數圈,而將銀鏈一端的方銀片及銀鈴垂於腦後。普定長田式的頭飾又別具一格,將長發盤成辮子,以青色長頭帕折疊起來,繞成大圓盤形,外圍一條綴穗須的花帶。鎮寧江龍式婦女的發型特別,將一根兩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紅色竹片,一端固定在發髻內,另一端則懸挑於頭的左側70厘米,然後將長發分為三股,分別繞在竹片上,形成一種呈長角形的蓬鬆發型。安龍普坪式婦女上衣,兩襟從左向右交叉於胸前,前襟長至腳背,後擺長過臀部,兩側自肋下開衩,衣領及兩襟為深紅、白色織花邊,前襟為橫向的五段細幾何蠟染花,段與段間以織花邊相隔,兩袖亦分三段,系黑圍腰,下穿蠟染細褶中裙。貴陽烏當式,婦女盛裝時,頭頂橫插一隻木質月牙形的角,將長發和假發繞在角上以為頭飾,上衣為胴體長衫,衣領疊為兩三層,披黑底挑花坎肩,衣袖似兩層衣狀,穿蠟染細褶中裙,有的穿裙數條,形成向外擴散裙式。望謨樂旺式婦女的盛裝,在平盤於頂的頭發上,裹以青帕,帕上綴五隻圓錐形銀花泡,泡上垂一根細鏈和銀鈴,穿白色對襟衣,領後綴紅、黃色幾何紋樣的背牌,下穿蠟染細褶花裙,系青布長圍腰。威寧「大花苗」的男裝頗有特色,頭用布包成套頭,身穿麻布長衫,披一件用羊毛織成的披肩,其上布滿幾何圖形,而背後的一塊尤異,為回紋背牌,下綴四根帶子。

屬於「湘西型」的服飾在貴州不多,主要分布在松桃及黔東北地區,另一部分在晴隆、普定一帶。這一部分苗族,因為長期與漢族交往,服飾受漢文化影響較大,婦女已不穿裙,改穿無領大襟上衣和寬腿長褲,頭帕盤於頭頂呈圓筒形,僅見松桃式和晴(隆)普(定)式。松桃式最能反映這些特點,頭包藍、白相間的小方格帕數圈,上大下小,高達33厘米。戴細耳環,環下垂梯形銀片及四五隻細銀鏈。上衣為大襟右衽,無領,衣袖寬大,衣袖四周鑲深藍布邊,中間鑲一條細藍花帶,袖口飾以花邊。戴胸圍,上呈圓角三角形,正中鑲有一塊呈三角形的藍光緞,上角飾雲紋,再於藍光緞上綉有幾朵鮮艷的荷花,上緣邊上嵌有兩排白花,襯在青底上,格外醒目。下穿陰丹藍布長褲,褲腿寬大,膝以下鑲有花邊,花邊下為青布,綉有稀疏的小花。晴普式與松桃式大同小異,但少女的發式為單辮,纏白色長頭帕,發辮由後往前纏於帕外,而婚後則挽髻於頂,呈圓錐形,罩以青帕,帕兩端垂於腦後。

以上所述,大體可以看出苗族服飾的若干特點、若干樣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性,應當說上面所舉的只是較為突出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形式沒有提及。盡管如此,共同性還是存在的,譬如頭飾以「錐髻」為主,服飾以「百褶裙」為主,首飾以銀飾為主等等。

㈢ 苗族穿什麼衣服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

(3)放安順穿穿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的分布

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居於這8省區的苗族達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

苗族人口過百萬的有三個省份,其中貴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佔全省人口的12.2%,為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

湖南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數民族人口的29.97%,佔全省人口的3.04%,為僅次於漢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

雲南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雲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7.37%,佔全省人口的2.46%,次於漢、彝、白、壯、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

重慶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級行政區,集中居住於東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陽、彭水四縣,重慶的苗族大多與土家族雜居,占重慶少數民族的46%。隨著工作就業帶來的遷徙流動,廣東、浙江與江蘇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這類人口以雜居為主。

其餘1.07%的苗族人散居於其餘20個省份(含現役軍人)。

中國有135個世居苗族人口過1萬的縣市區,其中有58個苗族人口超過5萬,24個苗族人口超過10萬,5個苗族人口超過20萬,(貴州)凱里、(重慶)彭水、(湖南)麻陽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個縣市,松桃、沅陵、花垣、鳳凰、綏寧5縣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過2%。

宗教和文化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統極為復雜,每族不同。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歷法、咒語、草葯。

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秘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里基本佔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這些宗教儀軌只是為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淳樸的生活目的服務。

苗族風俗不僅繁復,並且可以在艱難生存條件下自成體系,維護族內生活秩序的習慣法非常完備,各種生活矛盾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苗族習慣法里找到。

並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以口舌相傳,長期維持一個小規模族群的穩定,這也是他們長期隱居山林而能保持風俗的原因。

同時為了維護這些風俗並做到世代傳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譬如一身苗族姑娘的服飾費用就相當昂貴,更不用說那些耗費的宗教儀式了,它們對苗族這樣以原始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部族幫助並不多。

這些特點,也使得苗族至今成為最貧窮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但是它居然能存在下來而不解體,且人口數量還是不少,類似的瑤族和畲族的情況就遠不如苗族。

如果不是得到持續的外部經濟支持,那苗族的風俗系統則是非常完美的,這也很難解釋它們是自然形成的。

19世紀無數歐洲人進入苗疆,對苗族的風俗發生了極大興趣,進行大力研究。

苗族的信仰里除了有善神,也有很多惡靈的存在,很多傳說中都包括世仇與委屈的情節,將恐懼與仇恨的力量潛在地埋在心底。

盡管是以美好的傳說故事形式,但它一旦有觸發點就會起作用。同時,苗族宗教密儀的精神控制力量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還包括大量草葯學。

所以保護苗族的傳統風俗的意義非常之大,對揭示早期宗教的作用就是一個博物館。

㈣ 苗族服飾簡介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㈤ 屯堡人的服飾

服飾是一種文化載體。各民族不同的服飾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審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積淀等。屯堡人的服飾以青、藍色為主,不能不認為是他們對祖上來自長江一帶的眷眷依戀之情的敘說。
人們把安順一帶的屯堡村落,比喻為「綠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島」。說其「孤」,是指其特殊:極富音律的語言,江南風韻的石頭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活化石」式的民間戲劇,等等。其中,那透現著明代遺風的服飾,給初到屯堡的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人們把安順一帶的屯堡村落,比喻為「綠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島」。說其「孤」,是指其特殊:極富音律的語言,江南風韻的石頭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活化石」式的民間戲劇,等等。其中,那透現著明代遺風的服飾,給初到屯堡的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屯堡男人的服飾以短對襟和長衫大襟為主。對襟短衣從中系扣,俗稱「三個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兩個下擺各有一個口袋而得名。對襟短衣一般用青、藍、白布加工而成,釘5顆或7顆布疙瘩紐扣。穿長衫時,頭包青布頭帕或毛線頭帕,腰系青布腰帶。所穿的褲子褲腰和褲腳十分寬大,若把兩只褲腳和褲腰紮上,可裝百餘斤糧食,既涼爽又實用。
夏天,穿草鞋或布鞋,著短衣;冬天著長衫,穿布幫皮底釘子鞋。這種長統的釘子鞋形同戰靴,俗稱「戰要鞋」。這種「戰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綿綿的貴州山區不可缺少的實用物。穿上這種戰靴,屯堡男人顯得威武雄壯,精神抖擻。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戰要皮鞋穿腳上,行走如風穩當當;走南闖北腳有勁,妖魔鬼怪也避讓。」
外出趕場經商,屯堡男人總喜歡隨身帶著用麥草編織的草帽。這種草帽是女人選用白色的麥草,一根一根地銜接起來,編成長辮後再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制而成。精巧的麥草帽是女人心靈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愛戀的寄託。因此,麥草帽不僅是防雨防曬的用具,更是愛的信物。
屯堡老者頭戴氈窩帽或包青布頭帕,身穿長衫,不系腰帶,腳穿布鞋,手提長長的竹子煙桿。有的小肚子上吊著牛皮縫制的「包肚」裝錢幣。氈窩帽如同江南水鄉男人所戴的氈帽,一般用毛線或羊絨製品加工而成。老者們一旦戴上一頂氈窩帽一輩子不會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頭上,因此,這種氈窩帽始終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一層油漆。
一根精緻的煙桿是老者們的寵物。提著長長的煙桿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氣的顯示。長約5尺的煙桿選用竹節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節越多越密為最好。用麻線或銅線編成網包裹竹根成為煙斗,用桐油經常塗拭煙桿,使長長的煙桿黑紅油亮,非常誘人。煙桿上要吊金屬鏈綴著的古錢幣或核桃雕製品等飾物,既有裝飾作用也方便把煙桿掛在屋牆上或手提行走。
屯堡人服飾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婦女的衣著和裝扮上。屯堡婦女始終保持大袖長袍尖頭鞋等明代遺風,《安順府志·民風》記:「屯軍堡子,皆奉洪武調北征南。婦人以銀索綰發髻,分三綹,長簪大環,皆鳳陽漢裝也。」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婦女的服飾,盡管年輕姑娘追求時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樸風采,但一旦結婚後,周圍環境使然,仍恢復傳統服裝的樣式。身著或青色或藍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綠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長袍,系「絲頭腰帶」,後吊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長發挽髻套上馬尾編織的發網,插上銀質和玉石發簪,腕戴銀手鐲,耳吊銀質玉石耳墜,腳穿尖頭平底綉花布鞋,額扎白布帶(老年人多為黑色)。如今,在裝束上增添了一塊方頭巾和綵帶黑色圍腰。
在封建禮教的陰霾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女人以「三寸金蓮」為美的畸形追求,「裹小腳」使多少女子飽嘗痛苦而流幹了眼淚。而屯堡人卻大反禮俗,不以腳小三寸為美,任其自然,悠哉樂哉。雖然被認為有悖時尚,被人瞧不起而鄙稱為「大腳」,但在那戰事不斷,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卻為她們從事繁重的家務勞動和農田勞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說起「大腳」,在屯堡人中還流傳一個有趣的傳說。明洪武年間,國事已定,天下太平。在某年的元宵佳節,皇城大放花燈,熱鬧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後被民間的歡樂氣氛所吸引,帶著幾個宮女、太監悄悄出宮去觀賞花燈。一路上燈火輝煌,氣象萬千,把個皇後娘娘看得心花怒放,不經意間忘乎所以露出一雙大腳被人看見,驚呼起來,惹得遊人圍堵觀看。馬皇後尷尬之餘,掃興地回到皇宮向朱元璋大發脾氣。朱元璋笑而不語,事後叫人做了一雙仿「尖尖腳」的粽子樣大腳鞋給馬皇後。馬皇後穿上後,長裙籠住大腳,卻露出一雙翹翹的尖角。自此,皇後娘娘穿的「尖頭綉花鞋」,屯堡人仿效著一代一代延續至今。這個傳說雖有一點牽強附會,但聯想到屯堡婦女那不忘祖規保留著的服飾頭飾,可看到屯堡人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是何等深沉。
屯堡姑娘不僅綉鞋花,還要綉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種衣物圖案。這些衣物圖案多為花卉、魚鳥之類的大自然生靈,她們把這些生靈綉得栩栩如生同時又別具情趣。姑娘們一生綉出百餘件花品,到出嫁「報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鄉親們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藝,數量多、質量好的綉製品自然會受到眾口稱贊。那對姑娘們來說是最好的評價。因為這些綉製品傾注著姑娘們的心血,寄託著她們美好的嚮往。就如她們心靈的歌聲:「熬更守夜綉枕頭,綉出鴛鴦戲水圖。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雲里頭。」
年齡較大的屯堡婦女被稱作「太婆」,服飾較為朴實,並多以青色為基調。其頭飾較為簡單,把頭發梳在腦後挽成發髻,罩上馬尾編織的發網,插簡單的管簪,並包上一塊青紗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長衣服的衣領袖襟綉簡單花邊,系青布腰帶和圍腰布,腳穿尖頭綉花鞋。冬季,小腿上包裹腳布(綁腿)以禦寒。這些太婆們外出趕廟會、走親戚時,肩上掛著黃布挎包,腰帶上插一塊折疊成方形的手巾,撐著紅色的油紙雨傘,三三兩兩邀約成行。聚在一起時喜歡念佛或拉家常。她們用低沉的聲音唱念佛經,吟出人生的艱辛和感慨:「人生好比山上草,春綠秋黃一世了;掛起露珠如戴玉,一到寒冬不見草。佛也,拿摩摸彌陀!」
屯堡服飾是屯堡風情中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婦女的大袖長袍尖頭鞋和別具一格的「鳳陽頭」,與南京博物館所藏明代服飾與發式相似,它述說著屯堡人祖先揮戈南征的古老故事。從那一件件綉品,我們看到了江南刺綉細膩、舒展、流暢的風格和線條跳躍、構圖緊

㈥ 各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

1、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男子服飾「回回帽」,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三大節日。

(6)放安順穿穿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民族風情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

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7、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8、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9、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幾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1、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

1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縣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5、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少數從事狩獵業。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16、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8、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林芝市、錯那縣等地。「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市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

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自古以來,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聖。其原因主要有:一說白族是6詔(唐初居住在雲南大理洱海一帶烏蠻6個部落的總稱)的後裔。6詔年年要給大唐帝國上貢,每詔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贈禮品6份,各詔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間往來禮品必帶「6」字;一說取漢語「有福有祿」(既有福氣,又有錢財)一詞之義。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縣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2、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4、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5、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參考資料:網路-少數民族

㈦ 苗族人民的服裝特點及生活習性有那些

一、苗族的服裝特點

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苗族婦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綉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

二、苗族的生活習性

1、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

2、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

3、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一、二個月後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種特具風味的酸腌菜。

4、苗族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喪、節日或親友來訪,都用酒招待賓客。

(7)放安順穿穿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苗族的建築風格:

黔東南居民住木製平房和樓房。樓房一般為兩層,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即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築),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湘西和貴州松桃等地,採用木質結構、雙斜面瓦頂或草頂平房,每幢3-5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過去,地主或富裕人家還築有庭院,並砌高牆或石碉圍護。

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牆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麵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裝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干交叉搭糊,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牆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