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魏晉穿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魏晉穿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2 10:43:37

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裝是什麼樣子的呢

魏晉,南北朝的服裝承襲了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裙等形制,後來逐漸的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在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服裝,他們會穿寬松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而魏晉時期的女子一般都是上身穿緊身的衫襦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裝特色可以概括為:緊身、圓領、開叉。

這一時期,男女服裝最大的特點就是:男穿露女穿薄。可惜,後世沒有留下太多的繪畫,讓我們一睹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的風采!這里重點說說,這一時期女人的服裝款式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可以說,在這個時期,女性的服飾主要是裙裝,如果誰不穿裙子,在當時就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



當時流行的衣服都很薄,尤其是裙裝,根本無法禦寒。裙子太薄也會美麗凍人的,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女人最偉大的發明出現了,就是今天女人的「披肩」。出門時披在肩上用來遮風暖背,關鍵這東西還能隨風飛舞,讓男人看了飄飄欲仙,煞是動人。

Ⅱ 中國魏晉南北朝百姓服飾,你有哪些了解

引言:服飾除了有保暖遮羞的作用,人們將服飾與生活習俗,審美情趣以及社會身份相聯系起來。無論是古代服飾還是現代服飾都有著明顯的差別,每一個朝代中的不同時期,服裝也有很明顯的變化。在中國魏晉南北朝,百姓的服飾也是各有不同。

三、魏晉時期服裝多樣

魏晉時期的女子會在衣服下擺的部分接上三角重疊的布料,又將布料系在腰上,再從圍裙下面伸出許多的飄帶。因為這些飄帶大多使用輕柔飄逸的材料製成,所以當女子在行動的時候,這種飄帶會更加的富有動感,更加飄逸。後來人們將這兩種裝飾合並在一起,這就是雜裾垂髾服的造型 。魏晉時期的老百姓服飾也是十分豐富的,在繪畫中的狩獵,畜牧電影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也出現在了平民老百姓的服飾當中。

Ⅲ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的穿著是怎樣的

魏晉南北朝服飾這一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

魏晉南北朝服飾

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同時,民族間戰亂頻仍,卻也給了各民族在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機會,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一魏晉南北朝服飾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因傳說為諸葛亮服用,故名「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對唐宋時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響。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等等。左圖為戴小冠的侍從(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小紅門出土陶俑)。中圖戴籠冠的貴族男子(河南鞏縣石窟寺石雕)。右圖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鄧縣出土彩色畫像磚)。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二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左圖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劉伶畫)。中圖是梳丫髻、穿寬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圖為裹巾子、穿寬衫的士人。(江蘇南京西善橋出土的南朝磚印壁畫)

魏晉婦女假髻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此圖為戴假髻的婦女(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三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

魏晉南北朝服飾

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男子服飾主要為胯褶及兩襠等。左圖穿雜裾垂髯服的婦女(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北魏漆畫屏風)。右圖為戴小冠、穿裲襠的男子(河北景縣出陶俑)。

魏晉武士鎧甲

魏晉南北朝服飾由於戰爭頻繁,魏晉時期的武士胄甲,在原來基礎上有很大發展。比較典型的有筒袖鎧、兩襠鎧及明光鎧等。筒袖鎧一般都用魚鱗紋甲片或龜背紋甲片,前後連屬,肩裝筒袖。頭戴兜鍪,頂上多飾有長纓,兩側都有護耳。兩襠鎧服制與兩襠衫比較接近,材料以金屬為主,也有獸皮製作的。據記載當時武衛服制,有「平巾幘,紫衫,大口褲,金裝兩襠甲」、「平巾幘,絳衫」、「大口褲褶,銀裝兩襠甲」。穿兩襠鎧,除頭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褲褶,少有例外。明光鎧是一種在胸背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腰束革帶,下穿大口縛褲。這種鎧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廣泛,並逐漸取代了兩襠鎧的形制。左圖為戴兜鍪、穿筩袖鎧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晉陶俑)。右圖為穿明光鎧的武士(河南洛陽出土陶俑)。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四魏晉南北朝服飾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洛神賦》而作的長幅卷軸畫。洛神為洛水之神。相傳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賦中藉以表達他失戀後的悲哀、苦悶和彷徨的感情。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男子的服裝更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另外,圖中侍者多戴籠冠,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魏晉籠冠大袖衫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魏晉貴婦衣裙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魏晉貴族男子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皇帝便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官吏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服飾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

編輯本段魏晉士大夫魏晉士大夫服飾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魏晉士大夫服飾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魏晉士大夫服飾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著。

編輯本段魏晉婦女發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顧愷之《女史箴圖》,彩色絹本,根據西晉文學家張華《女史箴》一文而繪。全卷共九個部分,這是其中一個部分,畫面為一貴婦席地而坐,一侍女為其理發梳妝。侍女(站立者)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髻後垂有一髾。這種發式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魏晉以後,再度流行,成為廣大婦女的主要發型。在顧愷之的另一幅圖卷《列女圖》里也有描繪。(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編輯本段魏晉雜裾垂髾服魏晉雜裾垂髾服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魏晉雜裾垂髾服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編輯本段魏晉婦女衫裙魏晉婦女衫裙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魏晉新疆織紋錦履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衫裙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其中各種履不一定都是婦女所穿,如風頭、立風、五色雲霞、玉華飛頭等屬婦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還有加以銹紋的履,例如陸機《織女怨》有「足躡刺綉之履」;梁時沈約有「錦履並花紋」。另外木屐在當時也為婦女穿著。魏晉婦女衫裙之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編輯本段魏晉信使服飾魏晉時期的百姓服飾近年在甘肅嘉峪關東北的戈壁灘上,發現一處魏晉時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磚上繪有彩畫,共有六百餘幅。磚畫的內容幾乎都是現實生活的各種場景,包括採桑、耕田、狩獵、畜牧、屯墾、庖廚、宴飲等等,其中描繪勞動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農民的袍服、獵戶的氈帽、信使的巾幘、牧民的綁腿、婦女的圍裳等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編輯本段魏晉南北朝服飾典型形象男子典型形象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藐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額審議,他們穿寬松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女子典型形象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主要發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發髻形勢高大,發飾除一般形勢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種專供支撐假發的杈子,承重的意義大於裝飾的意義。

服裝商承襲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群等形制,後逐漸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款式多位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給人以俊俏瀟灑之感;加上豐富的首飾,反映出奢華靡麗之風。南北朝時期的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

Ⅳ 西晉朝代衣服是什麼樣子的

西晉時期的服飾特點,要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器皿以及墓葬壁畫等才能熟悉了解。魏晉時期,服裝遺俗漢朝。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款式參見《北齊校書圖》。或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見下圖中的上圖。

以戎服(軍裝)為例,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見最下面圖。

Ⅳ 東晉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女子服裝:

晉朝女性的服飾分為帔、褲褶。帔類似圍巾,披在頸肩部,交於領前自然垂下。褲褶為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騎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褲為主,即上身著褶,下身著褲。史稱「褲褶服」。其服式如漢族長襖,對襟或左衽,腰間系革帶,在褲管處膝蓋下緊緊系扎,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在晉朝,人們的穿著和身份的高低有關,貴婦一般都是穿大袖衫,顏色鮮艷,而一些婢女的服飾沒有這么艷麗,但也不單一。服飾的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下著條紋間色裙。

男子服裝:

男子的服飾以黑色為主,晉朝的男子多穿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穿著一件類似吊帶衫的內衣,並不穿中衣,這一時期的男裝多為寬大的圓領外套,文人貴族一般都穿的大袖飄飄的長袍,而普通的人一般都是穿衣袖窄小的胡服。

(5)魏晉穿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整體形象特點:

女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主要發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發髻形勢高大,發飾除一般形勢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種專供支撐假發的杈子,承重的意義大於裝飾的意義。

服裝商承襲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群等形制,後逐漸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

款式多位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給人以俊俏瀟灑之感;加上豐富的首飾,反映出奢華靡麗之風。南北朝時期的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

男子:

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藐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額審議,他們穿寬松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

Ⅵ 魏晉貴族都穿什麼衣服你有哪些了解

鄙人所知,魏晉貴族的穿著,通常冬日錦帽貂裘,夏日蟬絲綢緞之類。而具體來說:

1、錦帽貂裘,坐而論道

眾所周知,在棉花還沒有被國人大量使用保暖前,保暖一直是窮苦百姓的要命問題。而相反魏晉的貴族們,不會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有巨大的私人鄔堡,有眾多的部曲,以及厚重華麗的錦帽貂裘。

所以當寒風凜冽,落木蕭蕭,白雪皚皚之時,魏晉貴族會像狗熊一樣,裹在皮大氅里,踏雪尋梅,大言不慚的清談著,自以為是的認為知道幾個大地主的家族故事,以及綠珠墜樓的桃色新聞就覺自己了不得。



而自己舊的,薄的絲綢衣服,更是自己名仕的范兒。殊不知這些除了高談闊論,不誤實學,拿著嗑葯致幻當追求的魏晉貴族,在即將到來的五胡的眼裡,已經成了廢物。

所以,當匈奴,鮮卑騎兵把只會內訌的司馬王爺打的七葷八素時,這些錦帽貂裘的魏晉貴族們,那些只會坐而論道,嗑葯享受的名仕們,大限也就到了,因為烈酒鋼刀的五胡騎兵,一心求活的中原百姓,只會把他們送進幽冥。

Ⅶ 中國魏晉南北朝百姓服飾是什麼樣的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戰爭和民族大遷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傳統服飾的機能性在這一時期得到加強,在美學風格上則是追求「仙風道骨」的飄逸和脫俗。

女子發髻

魏晉的女子流行使用假發梳妝發髻。有的在頭頂梳十字形發髻,余發下垂,稱「十字髻」;有的將頭發反復盤桓,然後做髻,稱「盤桓髻」;還有的將頭發梳理成凌空搖擺的發環,稱「飛天髻」。魏晉女子使用假發是為了增加發髻的高度,追求危、邪、偏、側等嫵媚的風姿。她們常常在發髻上再飾以鮮花、簪子等,更增添了女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