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的符咒到期如何送走
第一:符咒到期無效的問題!
符咒自然到期:
很多的符咒,都是有高功畫制,具備一定的時效,比如太歲符,時效是一年,一年後自然到期,這就涉及到到期送走的問題!
還有一些短期的符咒,比如文昌符,煞鬼符,安胎符等!
也有長期的符咒,這種長期的符咒,一般是鎮壓鑲嵌類的!
符咒的失效到期:
佩戴符咒,有一些禁忌,會對符咒的法力產生影響,從而導致符咒減效或失效!
如:忌污穢、對符持念其他咒語、房事避忌、損毀或者水污、女性生理期觸碰、多次拆折、給外人展示、更有人對著符拍照炫耀、行惡事、作姦犯科等等行為!
也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符咒的法力和時效!
第二:符咒為什麼會到期或失效!
現代的符咒,多數是經過有修為的高功道長或是修為較好的道教居士手繪、持咒、入令、祭煉而成的!主要就是通過請神力入符,從而達到保佑緣主的健康、財運、事業、文運考試、姻緣婚姻等等方面!
這就說明了有效的、有法力的符咒至少具備三個條件:
1、必須是有修為的高功道長或是修為較好的道教居士繪制的
2、必須是手繪、持咒、入令、祭煉而成的!
3、符咒是通過信仰的力量,請求神明力量的庇佑!
那麼,當符在失效或者到期後,符咒上的神明需要回去!
比如太歲符,每年的當值太歲不同,在年尾送走太歲符的,這表達的是我們對於神明一年來庇佑的感激和酬謝,包括也才不會沖撞到下一年的當值太歲,給自己招致禍害。
其他不同的符咒也都會涉及到這個問題,在神明完成了庇佑的任務,我們也需要送神明歸位,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福德圓滿。
當然也有持符人,行惡事、作姦犯科等其他行為,導致符咒失效,神明不庇佑,提前離去的!
第三:符咒到期失效後,如何處理拜送?
第一種情況,失效的符咒!
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失效了,對於有信仰的緣主來說,都是一種對神明的褻瀆!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您在哪裡請的符咒,送回給畫符的道教師傅或居士,由他們幫忙謝神處理,這樣比較好!
第二種情況,到期的符咒!
1、按照畫符的道教法師或居士的指導,自行處理!
一般簡單的方式,都是用冥金並符,根據不同的符在特定時間地點,進行拜謝焚燒!
復雜一些的,或者說更為誠心的緣主,則需要自備元寶、香、燭、果、水、疏文等,祭焚拜謝,這種適合家裡有道教供奉的緣主!
2、也可以按照失效的方式,把到期的符咒送回給畫符的道教師傅或居士,由他們幫忙謝神拜謝!
⑵ 文昌符的介紹
文昌符:最早記載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家的《彖傳》,後來為世人求學業的靈物。雖然叫做文昌符但是不是文字寫成的符咒,因為是陰陽家傳承而來,不是道教傳承而來。正式的文昌符是用橘子石、靛藍晶、蜜蠟石、雲海石、影子石、紅蠶石6種石頭放在護身符袋子里,這個護身符也叫做文昌護身符,為石碑護身符的一種。
⑶ 符咒種類!
6、雷祖靈犀符
此符霸道,用於伐邪,先生囑咐非緊急情況一般不用,被邪靈附體干擾化符水一道,即可見效,如果半個小時還不好說明很嚴重
7、五雷氣字元
用於治病,功效甚好,一般病症如體虛,外傷,久病這些用於佩戴……如果是高燒不退,拉肚子就可以化符水用於內服
⑷ 文昌符的簡介
在清代張惠言之《周易虞氏義》破解了部分陰陽家流傳下來的石碑護身符的奧義,為清代道教提供了很有利的幫助,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繼承陰陽家的陰陽師逐漸退出了中國歷史舞台,只有在其它東南亞國家還有從事這樣的工作的陰陽師。道教用硃砂書寫的文昌符,配合文昌塔、配合供奉文昌帝,3個完全使用,可以達到陰陽家的文昌符的功效。在歷史上道教為了華夏做了不可磨滅的功效
⑸ 在廣東哪裡可以求得文昌符或者文昌錦囊
在荔灣區的,仁威廟裡面有的!~
仁威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佔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字。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後二進建築和東序。
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據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後來改稱仁威廟了。
仁威廟的得名還另有一說。
泮塘地處嶺南水鄉,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泮塘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拾回家中立為神像,從此「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傳遍鄉里,十里之內,參拜者眾。到鄉里集資修建廟時,鄉人便將廟名改為「仁威」了。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頭門面闊11米,深8米。門外兩側各立一花崗岩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雲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
主體建築東西闊40米,南北深54~60米.是磚木混合結構。屋舉9架梁,房頂是5級疊階梯形的風火山牆,上蓋綠灰筒瓦,採用藍色琉璃瓦剪邊。屋頂正脊和兩側山牆頂的瓦飾陶塑人物、脊飾亭台樓閣和舞台戲曲人物都是清代廣東佛山石灣文如壁店燒制。上有「同治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年)字樣,隱約可見。屋樑、枋、駝峰、雀替等都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成麒麟等吉祥紋飾,遍地金彩。檐板雕刻更是精細,吉祥紋、戲曲人物都雕刻得生動傳神。墀頭上的磚雕花紋也是精雕細刻,獨具匠心。蓮花形的斗拱、支柱樑架的叉手、托架都被雕成倒掛螯魚狀。雀替、駝峰和封檐板等更是通透玲瓏,上漆貼金,是潮州金漆木雕的風格。多層次復雜的通雕,把浮雕、沉雕和圓雕匯集於同一個畫面上。
正殿面闊9架用4柱,以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梁架結構,採用勾連搭的形式,把正殿梁架與四檀卷拜亭的梁架有機地連在一起。斗拱、梁架、雀替、駝峰等所有構件與頭梁架的風格一致。駝峰上的雕刻有獅子舞球、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正殿前橫向梁枋的下面雕群仙賀壽、福壽雙全等紋飾。底部則雕有流暢的如意紋圖案,其造型優美,雕工精細,層次分明。明間兩金柱間的漆空枋雕有八仙等人物。所有梁枋的底部都雕有花紋,雕工極其精細。人物和動物造型栩栩如生。木雕上均塗以金彩。
第三、四進的建築及東、西序的房舍造工略欠精細,而建築式樣及風格與正殿基本一致。
廟中的建築雕飾,集丹青、木刻、磚雕、灰雕等各種藝術於一體,其雕飾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集中了嶺南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桂殿蘭宮」。同時,整座廟宇造型各異,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狀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圓形,也有轉角柱。仁威廟中的木雕、石雕、磚雕都各有特色,工藝亦十分精湛。陶塑、灰塑工細勁秀,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和風格,仿如陳家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廟內還有碑記多塊。
據說,昔日農歷三月初三是廟誕,廟會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參神、進香、唱八字等是廟誕期間的主要活動。鄉里有耆老會主持鄉中大事。清代有一段時期取締祖祠,鄉民為保存這間廟,專意在後座供奉孔子和關公。其時廟內有一副對聯:「仁敷四海.威鎮之城」——其中上聯頭字「仁」 指孔子,下聯「威」則指關公關雲長。過去這里還有多副對聯,現大部分已失散。其中有副對聯:「旭日湛珠江源接香浦石門四海同沾帝力;龍津連泮水派通紅橋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外敵人侵,遂又在此復倡團練,以抵抗「外洋滋擾」。仁威廟實際上已成為清末廣州地區抗擊外國侵略者的一個重要據點。
歷史上,仁威廟一直是廣州市西部和南海、番禺、順德等地信仰道教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新中國成立後,仁威廟的宗教活動仍延續不斷,「文革」後,仁威廟得到修復,廣州市道教信徒多次要求恢復為道教活動場所。2002年12月,經廣州市、荔灣區政府批准,仁威廟移交給廣州市道教協會,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開放。仁威廟成為廣州市繼三元宮、黃大仙祠、純陽觀之後的第四間經政府登記開放的道場。
1993年8月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單位。
從荔灣湖公園東北的仁威廟前街一路走來,穿街頭過巷口,在低矮的屋檐下擠過許多擺賣的攤檔,一個千年的古廟----仁威廟就在眼前了。廟前臨湖水,華表肅立,兩旁是古老的民居,恍如時光倒流,令人懷疑是不是身在廣州。
歷史上泮塘地域涵括了恩洲十八鄉。由於當地鄉民以打魚、種植「薺、蓮、菇、菱、茭」五秀特產馳名省內,於是人們為了感恩邀福、平禍減災,特別流行供奉玄武帝君。玄武為蛇龜合體的形像,為中國古代北方之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為四方元神。因為北方是水住,武帝司水,所以人們稱玄武為北帝,喚它為水神。後來民間廣為傳頌,古代泮塘鄉有兄弟二人,兄名叫仁,弟名叫威,某一天兄弟二人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就拾回家中奉為神像,居然從此之後他們一路生活順景,樣樣活計得心應用,日子富裕又美滿,更覺出「神像」妙不可測。這欣喜的怪事在鄉間風傳開來,聞訊大喜的百姓們奔走相告,信者雲集,參拜仁威怪石的人眾多,於是鄉里鄉親的一呼百應,索性集資修建起「仁威廟」。----仁威廟的傳說
據《續修南海縣志》載述,仁威廟始建於宋皇佑四年(1052年),而明代天啟年間、清代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又相繼進行過大規模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後兩進和東序則是乾隆年間增建的。最值得強調的乃仁威廟的始建和修建都是由泮塘十八鄉鄉民自發捐資的!這是民間百姓自己建構的一座祈福聖殿和心靈廟堂!
仁威廟是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講究富麗堂皇,並且是中國各種雕刻藝術事例匯聚的結晶。它的主體建築略呈梯形,佔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廟內的木雕十分精緻,頭門均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吉祥紋飾,遍施金彩。而頂部為五山風火山牆。正脊是石灣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樣。它的精美的木雕、粗獷的石雕、剔透的磚雕,曾被譽為「桂殿蘭宮」。----仁威廟的建築藝術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八是仁威廟誕,在廟會期間,鄉里活動豐富多彩,像盛大的宗教節日,人人都會履行參神、進香、唱八音等喋喋不休、孜孜不倦的心靈沐浴。
據說,當年仁威廟是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宏大的廟宇,其佔地達五百餘畝,廟前就有一個大水塘。而廟內楹聯很多,其中有「旭日珠江源接香浦石門四海同沾帝力,龍津連泮水通虹橋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又有一聯如「仁敷四海,威鎮三城」(上聯指孔子,下聯指關公)等都是聯跡經典,彷彿仁威剛柔並濟,互為觀照。顧盼咀嚼之間,令人萌生奇思異想;那無論是喜慶或寂寥的日子,平凡或重大的日子,快樂或憂愁的日子,豐收或飢荒的日子……仁威廟總在默默地迎候專程前來燒香拜神的善男信女,他們祈求逢凶化吉,交個好運;他們祈求日子太平,風調雨順……而令人無限神往的境界是,廟外有廣袤的飄送芳香的荷塘,迎風婀娜綻開著出淤泥而不染的淡紅花朵,向人微笑、頷首;而廟內香爐中升起裊裊煙環,奇香盈室,灰渺繚空的曼妙青煙為遒聯雅跡罩上一層氤氳的柔光靈霧……這氛圍,簡直像是古代名士的墨齋寶居了!可它卻是鄉間民眾的慈航善葦,即便渡不盡那漫長歲月中許多苦厄眾生,卻足以成就為支撐民生信仰的精神家園了。
白茫茫的淫雨霏霏,淹沒了仁威廟前的荷香水塘,心靈枯槁的熱火歲月,廟堂影像形同廢墟,沒有漣漪的水,塵封了祈語如織的波紋,只剩得廟宇的灰飛,滿地愁思地搖曳、殘喘。昔日光景到了20世紀的20年代,孫科任廣州市長,鄉民害怕徵用該廟,就將仁威廟堂改為一所學校。到建國初期,這里又辦起工農業余學校、西村第一中心小學、泮塘小學,還有部分房舍做了泮塘街派出所。60年代「鬧革命」,派出所撤銷,乾脆又在廟中辦起了塑料廠……一座神廟的命運在風雨中飄搖,廢物利用似的苟且存活都不行,「破四舊」的「革命小將」們索性毫不留情地將廟里的神像砸得粉身碎骨。可幸的是,泮塘的鄉民為了保護仁威廟那些精緻雕刻的樑柱,連夜用灰泥將樑柱的雕刻覆蓋起來,才令這些精美的民間藝術精品得以保存下來。直到198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才為仁威廟的不公待遇「平反」,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香火鼎盛的仁威廟宇正逐步恢復它歷史的原貌及尊顏。
廣州西關有座仁威廟,相傳始建於宋朝皇佑四年,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可人們為什麼稱其為仁威廟呢?原來這里邊有一個感人的傳說。
宋初年間,村裡有一對親兄弟,一個叫仁,一個叫威,兄弟倆自幼父母病亡,幸得街坊施捨食糧,始得以成人。長大成人的兄弟倆以打魚為生,雖然貧窮,但相處和睦。他們早出晚歸,將捕獲到的魚賣一些,給街坊鄰里送一些,深得大家的稱贊。
有一日,兄弟倆像往時一樣,披著灰朦朦的晨霧出去打魚,突然,天空烏雲密布,平靜的海面泛起了大浪,洶涌澎湃,兄弟倆急急收網回航。當他們回到村裡時,村子已經一片汪洋大海,逃出生天的人們站在水岸嚎啕大哭,水面處處可見到豬雞狗等禽獸的屍體,過了兩天兩夜,洪水才逐漸退去。阿仁和阿威對村裡發生的災害十分難過,他們決定尋找可以鎮村的寶物。 終有一日,在他們出海打魚的海岸上出現了一塊巨大的石頭,石頭呈長方形,仔細看上去似有一條長龍附在石上。兄弟兩人覺得這石頭不同尋常,喜出望外,便將大石抬回村裡。當他們將大石抬到村頭時,大石突然變得異常沉重,五六個人竟也不能移動它。村裡人於是紛紛在村頭給大石設香跪拜,祈求平安無事。從此,村裡真的再也沒發生過水災,人人相安無事,年年五穀豐登。 10年後的一個晌午,陽光燦爛,天上突然打了一個響雷,將村頭那塊不同尋常的石頭劈開兩半。恰巧這天,大家都不見阿仁阿威打魚回來,第二天是這樣,第三天也是這樣,可是大家四齣尋找,也沒找到他們的下落。此後,他們兄弟倆再也沒回過村裡,大家都認為他們搬走了海龍王的寶石,遭海龍王的懲罰,葬身大海了。
為了紀念他們兄弟倆,大家在村頭建了一座廟,並用那被劈開兩半的石頭做了門柱,以他們兄弟二人的名字給廟取名為仁威廟,從此,仁威廟成了人們燒香拜佛,節日喜慶唱戲聚會的地方。
⑹ 魁星符和文昌符區別
文昌帝君為天上掌管文書之神,故文昌有利學習、文書等事工作;適合莘莘學子或從事文書工作及以創作為業的人,若使用「文昌事業符」可增加領悟力、創造力、有利考試成績等多種能力。當代道教內請靈符最靈驗當屬禪福閣靈磯子道長。
適合:對於考試成積、事業工作,未如理想或想更進一步的人仕使用。
⑺ 文昌符應放在什麼地方 文昌符放哪裡好
1、文昌符應放在書桌上或貼在書房門楣之上,或者是藏在銀包或手袋之內文昌符最早記載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家的《彖傳》,後來為世人求學業的靈物。
2、雖然叫做文昌符但是不是文字寫成的符咒,因為是陰陽家傳承而來,不是道教傳承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