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照片:這真的是清朝人們真實的發型和衣著嗎
1880-1890年,富態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不用說,這個家庭非富即貴。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編對他們吃什麼不感興趣,在此請各位注意一個知識點,那就是他們的發型。電視劇中清朝男子的發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額,我們從這張照片來看,其實不是那樣,不光剃前額,耳後、脖頸處都要剃光,僅僅留了後腦勺巴掌大區域扎辮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館內合影。這里又要告訴大家一個知識點,清朝漢族女子纏足之風很盛,但是東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纏足的,照片中這些人都是天足。她們穿著從明朝流傳下來的高底鞋(登雲履),站起來很能突顯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襖裙或襖褲的年輕女子。她們的這種服裝,總體上沿襲了明朝女裝的式樣,算是漢服演變過程中的最後形態,喜愛漢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裝,就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漢服了。
1880-1890年,留著長指甲、抽旱煙的老者。明清時期男子留長指甲,不是不講衛生,而是社會地位的體現,說明他經濟條件優越,不用參加體力勞動,不用為生計發愁,說白了是一種“炫富”之舉。明朝小說《後西遊記》中寫道:“尖尖手,長指甲,頭戴飄飄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個文人。”
v
2. 清朝人夏天穿什麼衣服
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當輕薄,六層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涼,在款式、顏色上也相當講究,可以說得上是既時髦又涼快。
清朝時期的老百姓到了夏天大多都是穿著短打,就是最簡單的單衣單褲,有了破洞可能連補丁也不打,還會穿裁短的衣服和褲腿。老百姓的單衣單褲都是用普通棉布或粗糙麻料製作,但是單薄和透氣,另外十分寬松,所以整體的散熱功能挺好。
而當官的和有錢的就不一樣了,他們衣服的款式在夏天仍以長衫、長袍為主,不過材質換成了輕紗、羽緞等輕薄透氣的面料。
皇帝到了夏天他穿的大都是素色的紗質單衣,盡管看起來還是嚴嚴實實,不過卻十分清涼透氣和輕便舒適。而他的鞋襪也都是絲緞料子所作,絲毫不會悶熱。
(2)清朝老百姓衣服圖片大全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人在夏天除了穿著輕薄透氣的衣物,還會使用冰塊來降溫。他們在頭年冬天會事先將冰塊藏放在專門的坑窖當中,等夏天來了就把這些冰塊拿出來,放到屋裡解暑降溫,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古代納涼配飾:
1、斗笠
斗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從古至今,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2、涼帽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的官帽被稱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3、頭巾
頭巾,淵源甚古,原本是平民的標志。到了明、清時期,規定讀書人必須戴儒巾,後來被廣泛流傳至今,成為一種方便、實惠的飾品。
4、團扇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團扇是眾多扇子中的一種,起源於商代,最早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
3. 在清朝時期,普通老百姓與皇家格格相比,她們的服飾有何不同
在清朝時期,普通老百姓的服裝打扮和皇家格格也是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作為皇家格格穿的衣服肯定是非常的富貴,衣服上有著很精緻的刺綉。在清朝時期,漢族女子的衣服也是延續了明朝的款式特點。女性衣服的袖口是比較寬大的,而且也是非常的流行長袖衣和長裙,再加上披風。一般未出嫁的女子,和出嫁的女子頭發的風格也是會不一樣的。
大家也可以在網上去搜索一下格格與普通人衣服的區別,格格的衣服會更加的華貴一些,平時走起路來也會更加的不方便,而像普通的老百姓,為了方便幹活,衣服就會更加的輕便一些,格格一般都是穿著花盆底。而正常人就不會穿花盆底的鞋子,因為走路根本就不穩,再加上幹活也是會非常的麻煩。
4. 「奇裝異服」的清末民初,大街上百姓的服飾有著怎樣的變化
引言:在清末民初,百姓的服飾有著很大的變化。在發型,官帽和服裝等方面都可以很具體地體現出來。在封建時期服飾不單單只代表人們對美的追求,它也是封建貴族的地位的象徵。但是到了清朝的末期,經歷了幾次思想解放運動之後,人們的思想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的傳統服飾也隨之改變,逐漸擺脫了封建時代的影響,開始追求自由,開始學習西方的審美。
清朝末期服飾最大的變化就體現在發型上面。在清朝前期的時候,百姓主要是以騎射為主進行生活,所以在打獵的時候難免會被頭發干擾視線,於是他們直接把頭發紮成辮子。這種奇特的方式就一直流傳,成為了清朝前期百姓們最主要的發型。在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之後,百姓的思想開始得到了解放,紛紛學起了很多從西方留學歸來的有識之士,紛紛剪掉了自己的頭發,辛亥革命之後,全國上下真正地實現了剪發的浪潮。
5. 古代平民的衣食住行,都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很多人了解古人生活面貌,一般從古裝影視劇當中了解。但是,影視劇為了藝術效果,並不能把古代的歷史面貌完全展現出來。尤其是,古人最底層人民的生活面貌,往往被電視劇誤導。很多人估計還認為古人都穿綾羅綢緞,住高大上的房子,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外出隨時可以大魚大肉。我們就來談一談古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哪些情節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古人織布
除了飯食有定量,《管子·海王》中還提到食鹽的使用數量:「終月(一個月),大男食鹽五升少半,大女食鹽三升少半,吾子食鹽二升少半。」從古籍的記載來看,古人對食用鹽的使用也有規定。雖然說一個月吃不了幾升鹽,朝廷限制食鹽的用量,主要是為了防止走私。在唐太宗初年一斗米值3-4錢,到玄宗時一斗米值13錢,糧食在那時比較穩定。而鹽呢,唐玄宗以前,鹽由戶部經營,每斗鹽10錢。安史之亂後,朝廷財政緊縮,每斗出售價達到了111錢,是原來的10倍。到唐德宗九年(788年),每斗鹽增加到了310錢,30年間,鹽價上漲30倍,可見鹽巴在古代是搶手貨。據說,黃巢就是鹽販子,他能聚集這么多人反抗唐朝,就是因為很多農民需要鹽這種生活必需品。人民買不起鹽,吃不起飯,跟他造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後,要說的是,古人吃飯時,還要喝酒,當然指的是有錢人吃飯時喝酒。普通老百姓吃飯的時候往往是不喝酒的,在我國某些朝代還禁止私人買賣酒。比如,唐德宗三年(782年),朝廷禁止私自買賣酒,由政府自設店專賣,「收利以助軍費」。唐朝時期開始有了飲茶的習慣,但是唐德宗在公元793年又開始徵收茶稅,並分三等征稅。唐宣宗初年(847年),有三人私販茶葉滿了300斤,皆處以死刑。
6. 清朝的服飾(圖)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清代八旗兵甲胄
7. 清朝時期漢人都穿什麼樣的服裝 是旗袍嗎
清朝時期漢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裝: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清朝男裝: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
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7)清朝老百姓衣服圖片大全圖片擴展閱讀:
從記載順治時期朝廷對民間著裝下達的詔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飾變化的一些具體情節。順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裝無規定。
順治二年六月規定了剃發之制,限旬日內一律遵行,違者殺而無赦。據說當時有一漢族遺老由於不願剃發,只好改扮女子裝束。
由於拒絕剃發而迫死的不計其數,而被逼無奈改扮女裝的也為數不少。順治四年十一月確定官民服飾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樣仍無明確規定。
直至乾隆時期,規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員稠密的區域普遍服用旗裝外,閉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馬褂,不戴紅纓帽。
即使一些留有發辮的男人,也將辮盤繞在頭頂,再加戴一頂氈帽,外觀上很難辨認出來。特別是清初時留辮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滿人。
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
8. 滿清時期滿族人的服飾和裝扮,有多麼鮮明的特點
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遜位,標志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覆滅。作為一個距離現代人最近的封建王朝,它的習俗與文化並沒有徹底消亡。
相反很多習俗與文化還一直影響著現代人。尤其是在滿族聚居地,依然可以感受到清朝時代的遺風遺俗。
滿清帝國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民風、民俗,都具有比較典型的滿族色彩。這裡面既包括語言、文字、書籍,還包括生活習慣、節日習俗、服飾禮儀等多方面的內容。
「馬褂」是滿族人比較平常的外衣,一般都會套在袍子外面穿。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季馬褂,在不同的季節可以搭配不一樣的長袍穿戴。從種類上來分馬褂可以分為長褂和短褂。長褂是清朝官員所穿的一種禮服。大家通常所說的馬褂一般都指短褂,這種類型的衣服部分官民。
(2)民服
從整體角度上來講,滿族中下層老百姓的服飾多以「素樸」和「肅穆」見長。之所以樸素是因為使用了低劣的布料,而所謂的「肅穆」則是指顏色特別單一。
普通的滿族居民也可以穿長袍馬褂,經濟條件稍微好一些的人可以穿馬甲和襯衫。
但是這里所說的馬甲和襯衫,只能當做貼身衣服穿在長袍裡面。這裡面所說的馬甲,外觀類似於今天的背心或者坎肩一類的衣服。
襯衫的外形雖然類似長袍,但長度基本上也就是在大腿根一下或膝蓋以上。主要的作用就是「遮羞」,從這個角度來看老百姓的服飾,不僅可以用「樸素」來形容,嚴重點說甚至可以叫「寒酸」。
9. 清末彩照:再現百年前社會實況,百姓流行穿青色或灰色衣服嗎
北京城內街道上運輸貨物的駱駝隊。老北京的“早高峰”,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堵駱駝”,就是每天早晨大量運送生活用品的駱駝排隊進入城內,導致交通不暢。駱駝往返於北京和外埠之間,運送煤炭、山貨、皮毛、布匹、葯材、茶葉、糧食等物品。
父親帶著兩個孩子騎駱駝。由於駱駝在運輸中扮演重要角色,京郊很多農家都喂養駱駝,京西的八里庄、五里坨等地甚至形成了“駱駝專業村”,一個村的駱駝數量超過一千頭。街上開設著很多出租駱駝的店鋪,就像現在租貨車一樣。
賣水果的老人。用竹籃挎了一點東西(可能是自家果樹出產)擺攤,真是名副其實的“小生意”。擺在她面前的色彩鮮艷的果子,你看是山楂還是大棗?
出租毛驢的男子。這種出租牲口的小生意在舊社會很常見,可以馱人,也可以拉貨。他們旁邊的牆上貼著《京津時報》的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