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畫《山行》這首詩的簡筆畫
先在右下角畫上一些楓葉,再畫一個詩人,後面停著馬車,順著畫出山路以及上面的石階,路邊畫上山石和草叢,繼續畫楓葉,空白處畫一個卷軸,上面寫上《山行》這首詩,最後給畫面塗上好看的顏色,簡單的詩配畫就畫好啦。
(1)詩歌配畫的漂亮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生處 一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注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生:產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車:轎子。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貳』 絕句詩配畫簡單又好看
絕句詩配畫簡單又好看有如下:
1、絕句的詩的配畫,如下圖所示:
『叄』 古詩怎麼畫又簡單又漂亮
古詩怎麼畫又簡單又漂亮如下:
第一種畫法
1、首先畫一個邊框,在右上角畫一個方形的邊框,可以畫一個卷軸樣式的邊框。
2、然後在左下角畫一個正在寫字的詩人,兩邊畫上帷帳,中間畫上窗戶,窗戶外畫一些落葉和樹木。
3、接著開始上色,詩人用藍色塗,牆面用黃色塗,帷帳用紫色塗,地面用灰色塗。
4、繼續將邊框用棕色和橙色塗,窗戶用橙色塗,落葉用綠色塗。
5、最後在邊框內寫上古詩,整理一下畫面,秋思古詩配畫就畫好啦!
第二種畫法
1、首先在畫面頂部偏左的位置畫出我們的標題「古詩」。
2、然後在畫面左下方畫一個雙手打開_張開懷抱的古人_別忘了畫出他的表情哦。
3、然後在畫面中間偏左的位置畫一個拱門_旁邊是兩面牆_畫面右側畫一面高一點的牆_別忘了在頂上畫出房頂哦。
4、在畫面兩側畫上一些柱子,畫面底部畫一些煙霧,右下方畫一些草叢,然後在標題下方畫一個打開的畫卷形狀的邊框。
5、然後就可以開始上色啦_將竹子和草叢塗成深淺不一的綠色,煙霧塗成深淺不一的藍色,背景空白處塗成淺黃色,古人的頭發塗成棕色,一幅塗成黃山。
褲子塗成藍色,拱門邊框邊緣的頂部塗成深藍色,畫卷邊框邊緣塗成紅色,右側牆壁邊框邊緣塗成橘色,頂部的磚塗成棕色。最後在邊框里畫出格子線,整理一下,一幅好看的古詩手抄報就完成啦。
『肆』 給詩配畫簡單又好看
一、《卜運算元·詠梅》
作者:宋代陸游
全文: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
寂寞無主的幽梅,在驛館外斷橋邊開放。已是日落黃昏,她正獨自憂愁感傷,一陣陣凄風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佔領春芳,聽任百花群艷心懷妒忌將她中傷。縱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塵泥,清芬卻永留世上。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伍』 簡單的一詩一畫有哪些
簡單的一詩一畫有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首先在左邊畫出粗大的柳樹干,樹幹上畫上柳枝和柳條,再畫出地面、河流,河對岸畫上一棵大樹。接著用各種綠色塗出柳葉,樹干塗上棕色,草地和河流塗上綠色、藍色,背景塗青色,最後寫上主題詩,一幅簡單的詠柳詩配畫就畫好了。
詠柳詩配畫繪畫教程:
1、第一步先在左邊由下往上畫出粗大的樹干,由樹干延伸出許多樹枝,然後在樹枝上畫上無數條垂下來的柳枝。
2、接著在底部畫上地面和河流的線條,在河的對岸再畫上一棵大樹。
3、下面開始上色,用淺綠、深綠、墨綠等各種綠色畫出柳葉,再用棕色塗樹干,樹乾的局部要加深顏色,給右邊的大樹也塗上顏色。
4、接下來將草地塗成綠色,河水我們塗成藍色的,再用青色塗天空背景,最後在右上角寫上主題詩,一幅詠柳詩配畫就完成了。
作者簡介:
《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詩的前兩句連用兩個新美的喻象,描繪春柳的勃勃生氣,蔥翠裊娜;後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出來,不僅立意新奇,而且飽含韻味。
『陸』 出塞的古詩配畫
關於出塞的古詩配畫如下:
《出塞》是一首邊塞詩,詩人王昌齡通過短短的幾句詩表達出邊境戰亂不斷,人民期待安定的心情。這首詩表達的感情是非常豐富的,使整首詩的意境非常的雄渾深淵,耐人尋味。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齡 (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二首·其一 》翻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二首·其一 》賞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慨嘆邊戰不斷以及國無良將,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邊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
王昌齡個人簡介: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作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汜水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柒』 詩配畫怎麼畫簡單又好看
詩配畫畫法:
1、首先畫一個邊框,在右上角畫一個方形的邊框,可以畫一個卷軸樣式的邊框。
2、然後在左下角畫一個正在寫字的詩人,兩邊畫上帷帳,中間畫上窗戶,窗戶外畫一些落葉和樹木。
3、接著開始上色,詩人用藍色塗,牆面用黃色塗,帷帳用紫色塗,地面用灰色塗。
4、繼續將邊框用棕色和橙色塗,窗戶用橙色塗,落葉用綠色塗。
5、最後在邊框內寫上古詩,整理一下畫面,秋思古詩配畫就畫好啦!
詩,漢語一級字,讀作shī,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其本義是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語言,後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等。《說文解字》認為是「心志」。詩,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尚未見於甲骨文和金文。
據學者周策縱研究,「詩」字是從圖A所示的基本符號發展而來的。該符號先發展到圖B所示的符號,再發展到圖C所示的符號(寺),有指祭祀中伴隨著某種動作、音樂、歌詩和舞蹈的一種特定行為的意義。
後來,當強調音樂、歌詩和字詞等方面時,就造出了「𠱾」字,該字後最終演變成了「詩」字。在字形上,戰國文字中的「詩」字由左邊的「言」和右邊的「寺」組成,小篆中的「詩」字基本承續其戰國文字字形,漢隸中的「詩」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承續小篆字形,
一種簡化「詩」字的小篆字形而演變為楷書中的「詩」字。在字義上,「詩」字的本義是「文學的一種體裁(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古籍中特指《詩經》,引申指「作詩(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
又引申指「奉持,承繼」,又通「邿」,指「春秋時期國名」等。
『捌』 重陽節的詩配畫簡單又好看
畫「重陽節的詩配畫」的方法如下:
工具/原料:卡紙,彩鉛,鉛筆,水性筆。
1、首先,我們要寫上主題「重陽節」。
『玖』 詩配畫簡單又好看
詩配畫: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中,作者運用豐富、新穎的想像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徵和變化。
第一句寫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寫小池之上有一抹綠蔭相護。第三句寫小荷出水與小池相伴。結句寫蜻蜓有情,飛來與小荷為伴。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拾』 蟬的詩配畫又簡單又好看
蟬的詩配畫又簡單又好看步驟如下:
1、先畫出蟬半圓形的頭部和三角形的背部。
蟬的詩原文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
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回盪樹林之間。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賞析
《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是首托物寓意的詩。作者托物寓意,詩人借蟬,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詠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