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古代竹製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古代竹製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7 17:25:18

Ⅰ 彝族風俗、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民居

一、彝族風俗

1、成年禮:少女成年,要舉行成年儀式。彝族少女成年的換裙儀式,彝語稱為「撒拉火」,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俗稱「換童裙」,在少女13歲或15、17歲時舉行。

2、婚禮風俗:彝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取膽、胰觀看,以膽色澄黃、胰大直肥為吉,若胰臟捲曲則為凶,表示不能相配。

二、彝族服飾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

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

三、彝族節日習俗

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通常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四、彝族飲食

彝族的飲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獨特的風格。主食型食物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

五、彝族民居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干欄式」住宅。彝族村寨大多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

(1)古代竹製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彝族的發展現狀:

1951年1月10日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彝族自治政權—西昌縣紅毛姑彝族自治區(區級)。1951年4月、5月,分別建立了昭覺縣彝族自治區和峨山縣彝族自治區兩個縣級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權。

隨著民族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民族政策的落實,在20世紀50年代,相繼建立了涼山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三個更大范圍的民族區域自治單位(地區級)。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還相繼在雲南的江城、寧蒗、巍山、路南、南澗、尋甸、元江、新平、祿勸、漾濞、普洱、景東、景谷,貴州的威寧,廣西的隆林,以及四川的峨邊、馬邊等縣建立了單一的彝族或彝族與其它少數民族聯合的自治縣。1979年1月,又將彝族居住比較集中的西昌地區合並到涼山彝族自治州中。

彝區的各自治機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依照法律的規定,制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單行條例。如涼山彝族自治州制定了「民主改革實施辦法」;規定以當地通用的彝、漢兩族文字作為自治機關行使職權的工具;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照顧彝族人民的風俗習慣,規定留下麻園地、姑娘羊、壽材樹;對於彝族人民節日用糧、民族服裝用布等問題也都有適當的照顧與規定。

Ⅱ 求,古代服裝名稱大全

附 專業分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206084.shtml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
菊紋上裳
流彩暗花雲錦裙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
素絨綉花襖
縷金百蝶穿花雲緞裙
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羽紗衣裳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暗花細絲褶緞裙
金絲織錦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挑絲雙窠雲雁裝
翡翠撒花洋縐裙
鏤金百蝶穿花雲錦襖
烏金雲綉衫
蝶戲水仙裙衫
軟銀輕羅百合裙
漩渦紋紗綉裙
如意雲紋衫
流彩飛花蹙金翚翟褘衣
緞地綉花百蝶裙
緞織掐花外裳
盤金彩綉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鳳尾裙
金絲白紋曇花雨絲錦裙
牡丹鳳凰紋浣花錦衫
散花百褶裙
古紋雙蝶雲形千水裙
白玉蘭散花紗衣
牡丹薄水煙逶迤拖地長裙
古煙紋碧霞羅衣
散花如意雲煙裙
煙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嬌紗裙
桃花雲霧煙羅衫
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紗露水百合裙
團蝶百花煙霧鳳尾裙
柔絹曳地長裙
粉霞錦綬藕絲緞裙
細紋羅紗
錦綉雙蝶鈿花衫
月牙鳳尾羅裙
翡翠煙羅綺雲裙
綉衫羅裙

發式:
朝月髻
天鸞簪
望仙九鬟髻
凌雲髻
雲鬢高髻
雲近香髻
涵煙芙蓉髻
朝陽五鳳髻
飛天髻
垂雲髻流蘇髻
流蘇髻

朝雲近香髻
百合髻
芙蓉歸雲髻
瑤台髻
百花髻
祥雲髻
鸞鳳凌雲髻
飛雲斜髻
水晶藍晶御鳳釵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御鳳釵中的藍晶御鳳釵、賜於對象:皇後、皇貴妃|
水晶紫晶御鳳釵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御鳳釵中的紫晶御鳳釵、賜於對象:皇後、皇貴妃|
水晶銀晶御鳳釵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御鳳釵中的銀晶御鳳釵、賜於對象:皇後、皇貴妃、|
璉沐蘭亭御茫簪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御茫簪、賜於對象:任意|
尊藍夜水晶玉鐲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水晶玉鐲的藍夜水晶玉鐲、賜於對象:皇後、皇貴妃|
尊紫檀水晶玉鐲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水晶玉鐲的紫檀水晶玉鐲、賜於對象:皇後、皇貴妃|
尊銀希水晶玉鐲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水晶玉鐲的紫檀水晶玉鐲、賜於對象:皇後、皇貴妃|
白青玉鑽石項鏈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與白青玉鑽石戒指是一套的、賜於對象、妃子|
白青玉鑽石戒指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與白青玉鑽石項鏈是一套的、賜於對象、妃子|
粉絮幻幽穆耳墜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幻幽穆耳墜的粉絮幻幽穆耳墜、賜於對象:妃子、公主、格格|
青曦幻幽穆耳墜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幻幽穆耳墜的青曦幻幽穆耳墜、賜於對象:妃子、公主、格格|
墨研靜雨倩玥鑽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靜雨倩玥鑽的墨研靜雨倩玥鑽、賜於對象:妃子、公主、格格|
藍御靜雨倩玥鑽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靜雨倩玥鑽的藍御靜雨倩玥鑽、賜於對象:妃子、公主、格格|
洛羽紫檀香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紫檀香中的極品、賜於對象:任意|
羽浴紅顏傘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紅顏傘、賜於對象:任意|
翠綠莎純裙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莎純裙、賜於對象:格格|
藍語芊紗裙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芊紗裙、賜於對象:格格|
白御寞炎裙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寞炎裙、賜於對象:妃子|
紫燕紛月裙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紛月裙、賜於對象:妃子|
嵐媛藍色水霧裙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水霧裙、賜於對象:任意|
嵐媛青綠百褶裙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百褶裙、賜於對象:任意|
莫弦至御琴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御琴、賜於對象:任意|
莫佩至御劍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與紫星蝶御劍配成一對、賜於對象:駙馬|
紫星蝶御劍 |介紹:皇宮中的聖物、與莫佩至御劍配成一對、賜於對象:公主|
--銀鍍金嵌珠雙龍點翠條(擁有者可與太後平起平坐)
--金鑲珠石雲蝠簪(擁有者可與長公主平起平坐)
--金鑲青金石金約(擁有者可與皇後平起平坐)
--金鏨花雙喜扁方(擁有者可與側皇後平起平坐)
--嵌寶石白玉扁方(擁有者可與中、西、南、北、東宮平起平坐)
--翠鑲碧璽花扁方(擁有者可與皇貴妃平起平坐)
--金鑲珠鏤空扁方(擁有者可與公主平起平坐)
--玳瑁鑲珠石珊瑚松鼠葡萄扁方(擁有者可與貴妃平起平坐)
--鐧鍍金鳳簪(擁有者可與妃子平起平坐)
--聖尊翡翠珍珠項鏈(賜予太後,這是用民間最好的翡翠和珍珠鑄造而成,宮中聖物)
--.龍舞鳳祥令(賜予太後,見這個牌子就如見先皇,宮中聖物)
--皇後夏朝冠(賜予皇後、宮中聖物)
--鐧鍍金鳳簪(賜予皇後、宮中聖物)
.--衣裳:
--梅花紋紗袍、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
--菊紋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雲錦宮裝、
賜予皇後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
--素絨綉花襖、
--捻金銀絲線滑絲錦被
--刺綉妝花裙、
--薄羅長袍、
--勾勒寶相花紋服、
(賜予側皇後)
--縷金百蝶穿花雲緞裙、
--宮緞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琵琶襟上衣、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妝緞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暈春錦長衣、
--對襟羽紗衣裳、
--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鼠皮披風、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織錦皮毛斗篷、
(以上賜予中宮、東宮、西宮、南宮娘娘)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暗花細絲褶緞裙、
--金絲織錦禮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四喜如意雲紋錦鍛、
--挑絲雙窠雲雁裝、
--碧霞雲紋霞帔、
--翡翠撒花洋縐裙、
--鏤金百蝶穿花雲錦襖、
--烏金雲綉衫、
--蝶戲水仙裙衫、
--軟銀輕羅百合裙、
(賜予皇貴妃)
--金鑲珠石蝴蝶簪
--金鑲珠寶蝴蝶簪
--銀鍍金嵌珠寶蜻蜓簪
--銀鍍金嵌寶玉蟹簪
--嵌珠珊瑚蝙蝠花簪
--銀鍍金嵌寶蝴蝶簪
--銀鍍金穿珠點翠花簪
--金鑲珠寶蟾簪
--金鑲珠寶半翅蝶簪
(賜予夫人)
--漩渦紋紗綉裙、
--如意雲紋衫、
--流彩飛花蹙金翚翟褘衣、
--乳雲紗對襟衣衫、
--綉刻絲瑞草雲雁廣袖雙絲綾鸞衣、
--緞地綉花百蝶裙、
--如意緞綉五彩祥雲朝服、
--緞綉氅衣、
--五彩緙絲衫、
--立式水紋八寶立水裙、
--緞織掐花對襟外裳、
--盤金彩綉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鳳尾裙、
--金絲白紋曇花雨絲錦裙、
--牡丹鳳凰紋浣花錦衫、
(賜予貴妃)
--散花百褶裙、
--古紋雙蝶雲形千水裙、
--白玉蘭散花紗衣、
--牡丹薄水煙逶迤拖地長裙、
--古煙紋碧霞羅衣、
--散花如意雲煙裙、
--煙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嬌紗裙、
--桃花雲霧煙羅衫、
--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紗露水百合裙、
--團蝶百花煙霧鳳尾裙、
(賜予妃)
純黑水晶參銀發簪
黑珍珠吊墜參銀
純黑水晶吊墜
黑珍珠吊墜
純水晶吊墜
純紫水晶吊墜
純藍水晶吊墜
純黃水晶吊墜
珍珠吊墜
白珍珠吊墜
紫珍珠吊墜
一般水晶耳墜
一般珍珠耳墜
銀累絲耳墜
素銀耳墜
金絲八寶攢珠髻
朝陽五鳳掛珠釵
白玉壓鬢簪
珊瑚扁方素簪
紫玉芙蓉耳鐺
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襖
翡翠撒花洋縐裙紅綾襖
銀紅撒花大襖
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
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
白地雲水金龍妝花緞女披

Ⅲ 古代服闋的制度

《儀禮·喪服》所規定的喪服,由重至輕,有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五服分別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遠近不等的各種親屬,每一種服制都有特定的居喪服飾、居喪時間和行為限制。
1.斬衰
這是最重的喪服,適用於子為父、未嫁之女為父、嫁後因故復從父居之女為父,嗣子為所嗣之父、承重孫為祖父,妻妾為夫,父為長子。明清二代,規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後復歸之女)為母(包括嫡母、繼母、生母)也服斬衰。子女為父母服最重之喪,這容易理解,妻妾為夫也不難理解,因為這都是以卑對尊,但父為長子卻是以尊對卑,為什麼要服斬衰呢?長子指嫡妻(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如嫡妻無子,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長的一個為長子。長子是家族正統所系,同被稱為庶子的其他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父為長子」,這里所稱的父,必須本身就是長子,是上繼父、祖、曾祖、高祖的正嫡,他的長子將來要繼承正嫡的地位,是先祖正體的延續,承受宗廟付託之重。在這種情況下,長子先死,父為之服重喪,一則表示為自己的宗族失去可以傳為宗廟主的重要人物而極度悲痛,二則表示對祖宗的尊敬。秦漢以後,隨著典型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斬衰中父為長子服重喪這一項,一般說來也就不再實行了。
持斬衰之服的男子全套喪服是:
斬衰裳,苴絰(jū dié)、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衰亦作縗,是麻質喪服上衣,裳為下衣。斬是不加縫緝的意思。斬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為一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縷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製作,都不縫邊,簡陋粗惡,用以表示哀痛之深。斬衰裳並非貼身穿著,內襯白色的孝衣,後來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說法。苴絰,指用已結子的雌麻纖維織成的粗麻布帶子,共兩條,一為腰絰,用作腰帶,一為首絰,用以圍發固冠,有繩纓下垂。杖,也就是後世俗稱的哭喪棒,斬衰所用之杖為苴杖(苴有粗惡之意),竹製,高與胸齊。用杖有兩重意義,一是表示喪主的身份,在傳統喪禮中,只有孝子用杖;二是表示「孝子喪親,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37)絞帶,是以絞麻為繩作帶,與腰絰相似。古時祭服用帶,有大帶、革帶之分,革帶用來系韍(fú,革制蔽膝),大帶用絲織品製成,加於革帶之上。喪服中的絞帶代替革帶,腰絰則代替大帶。冠繩纓,指以麻繩為纓的喪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製作。菅屨,是用菅草編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飾。
如持喪者是女子,絰、杖、絞帶、菅屨與男子相同,但不用喪冠,而是用一寸寬的麻布條從額上交叉繞過,再束發成髻,這種喪髻叫做髽(zhuā)。髽用一尺長的小竹為笄,叫做箭笄。另外還要用粗布包住頭發,叫做布總。女子的外衣原先都是連裳於衣,斬衰裳也無上下之分,連為一體。
斬衰之服的喪期是三年,但並非三個周年,只要經過兩個周年外加第三個周年的頭一個月,就算服滿三年之喪,所以實際上是二十五月而畢。也有一種意見認為,三年之喪應服二十七個月,唐代以後多從二十七月之說。開始服喪,叫成服、持服;服喪期滿,叫釋服、服闋。行三年之喪據說是因為「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38)所以,父母死後,為人子者要服喪三年以報答養育之恩。《荀子·禮論》有這樣一段話:「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近世學者認為,最重之喪,喪期三年,可能是殷人或東夷的傳統,經儒家竭力提倡(孔子是殷人之後),到戰國時逐漸推廣,而真正成為制度被社會普遍接受,則在漢代以後。
持斬衰之服者,在三年喪期中的飲食起居日常行為也有制度規范。飲食方面,《禮記·間傳》說:「斬衰三日不食。」《問喪》說:「親始死……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就是說首先要絕食三天,到既殯以後,可以「食粥,朝一溢(1升的1/24)米,莫(暮)一溢米」;百日卒哭以後,可以「疏食水飲」;一年小祥以後,可以「食菜果」;二年大祥以後,可以用醬醋調味;喪滿服闋,禫祭以後,才能飲酒食肉。(39)但也有變通之處,《禮記·曲禮》說:「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復初。……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於內。」居喪期間身有疾病或年事已高,為了避免身體毀傷,不能從頭至尾辦完喪事,陷於「不慈不孝」,允許增加營養以保護健康。在居處方面,規定在未葬以前,孝子要「居倚廬,寢苫枕塊」,「寢不脫絰帶」。倚廬是靠著門外東牆臨時搭建的簡陋棚屋,苫(shān)為草墊,塊指土塊。既葬以後,孝子所居倚廬的內壁可以塗泥擋風。百日卒哭以後,可以對倚廬稍加修整,並鋪設不納頭的蒲草席。一年小祥,才拆除倚廬,在原處改建小屋,用白灰塗牆,稱為堊室,居於其中,並鋪用普通寢席。二年大祥,復居正寢,但仍不能用床。直到服喪完畢,才一切如常。婦女居斬衰之喪,則不必居倚廬和寢苫枕塊。其他方面,規定在未殯之前,孝子要哭不絕聲,「晝夜無時」,既殯以後,要一朝一夕哭兩次。以後在整個喪期中,「思憶則哭」。(40)至於不得婚娶,不得赴宴,不得聽音樂,不得游戲笑謔等,更是理所當然。還有三月不沐、在大祥移居正寢之前夫婦不得同居等要求。總之,為了表示哀痛之深,持斬衰之服者在居喪期間要過極不正常的生活。《禮記·三年問》說:「創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事實上這許多瑣細而苛刻的規定一般人很難完全做到,後世也多有變通。「居倚廬、寢苫枕塊」,只是名義上的禮節,飲食之類,更難限制。但居喪盡哀,仍是普遍的倫理要求,形毀骨立,扶而能起,杖而能行,被認為是孝心的體現。孝子們向親友分發訃告,也每自稱「稽顙泣血,匍匐苫次」。
東漢以後,服斬衰之喪者如是現任官員,必須離職成服,歸家守制(守喪),叫做丁艱或丁憂。父喪稱丁外艱或丁外憂,母喪稱丁內艱或丁內憂。至喪期結束,才能重新復職。在特殊情況下,皇帝以處理軍國大事的需要為理由,不讓高級官員離職守制,稱為奪情,但遵旨依舊任職視事者往往被攻擊為有悖人倫,要承受極大的輿論壓力。在科舉時代,士子遇斬衰之喪,在喪期內也不得應考。如得到父母亡故消息故意隱瞞,不離職奔喪,叫做匿喪,被發現後,會受到嚴厲處分,而且為人們所不齒。
2.齊衰
這是次於斬衰的第二等喪服,本身又分四個等級:齊衰三年,齊衰杖期(jì),齊衰不杖期,齊衰三月。
(1)齊衰三年 適用於在父已先卒的情況下,子及未嫁之女、嫁後復歸之女為母,母為長子。父母雖然同為子女的生身之親,但在宗法社會中,父為一家之長,父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又因為男女不平等,夫為妻只服齊衰杖期,父在而母卒,其子所服不能重於父親,也只能跟著服齊衰杖期;如果父已先卒,則可以加重喪服,但仍為父的余尊所厭(yā,壓降、降低),所以服次於斬衰一等的齊衰三年。對繼母的喪服,與親生母相同,這是由於繼母與自己雖無血緣關系,但她是父親的正式配偶,地位與親生母一樣,所謂「繼母如母」,服制也就沒有區別。唐玄宗時制定《開元禮》,把對母親(包括嫡母、生母、繼母、嗣母)的服制改為不管父在、父不在,一律齊衰三年,明代以後又加重為斬衰三年,與父喪完全一致。至於母為長子,是根據母從於父的原則,但《喪服》所定子為母只服齊衰,母對長子當然不能更重於此,所以也低於父為長子一等,定為齊衰三年。明代以後,母為長子改為齊衰不杖期。
齊衰三年的全套喪服是:
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
疏有粗意,疏衰裳是用每幅四至六升的粗麻布製作的,較斬衰所用略細。齊謂衣邊經縫緝而顯齊整。牡麻絰是用不結子的雄麻的纖維織成的粗麻布帶子,也包括首絰、腰絰兩種。喪冠所用麻布也較斬衰略細,並以麻布為纓,叫冠布纓。杖用桐木製作,叫削杖。布帶為麻布所作,用如絞帶。疏屨也是草鞋,但用細於菅草的藨(piǎo)草、蒯草編成。婦女則無冠布纓,代以布總和用柞木製作的惡笄,仍梳髽,其餘同男子一樣。
齊衰三年喪期也是名為三年,實際上二十五月(一說或二十七月)而畢。
(2)齊衰杖期 適用於父尚在世的情況下,子、未嫁之女、已嫁復歸之女為母,夫為妻。父在為母僅服杖期,是因為「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41)但為父斬衰三年、為母僅齊衰杖期,總嫌輕重不當,「孝子心有不安」,如前所述,後世對這一規定有所變動。夫為妻齊衰杖期,和妻為夫斬衰三年,服制上的不平等也十分明顯,這也反映了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此外,對因故被父親單方面離棄的生身之母,則不論改嫁與否,也不論父在、父不在,也是齊衰杖期之服。
齊衰杖期喪服與齊衰三年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喪期較短,僅為一年。
(3)齊衰不杖期 適用於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長子以外的眾子以及兄弟之子。此外,祖父母為嫡孫、出嗣之子為其本生父母、已嫁之女為父母,隨母改嫁之子為同居繼父、婦(兒媳婦)為舅姑(公婆)、為夫之兄弟之子,妾為女君(夫的正妻)也服齊衰不杖期。舊時宗法制度認為,女子一旦出嫁,就脫離了父親的宗族,而加入丈夫的宗族,「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婦人不二斬者,猶曰不二天也」。(42)婦女不能有兩重服斬衰之喪的關系(「不二斬」),所以已嫁和未嫁有很大區別,已嫁婦女就不再為父母服三年重喪了。所謂繼父,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出繼之父,即嗣父,一是指母親再嫁的後夫。這里講的同居繼父,指後一種關系。因為隨母改嫁,與繼父同居,受其養育之恩,所以雖無血緣關系,也為其服喪。如不隨母改嫁,則不必為繼父服喪。婦為舅姑的喪服,後世改為與子為父母一樣,加重為斬衰三年,這是「既嫁從夫」原則的進一步落實。
齊衰不杖期的喪期與齊衰杖期沒有區別,都是一年,喪服則有兩處不同,一是不用杖,二是改疏屨為麻布製作的麻屨。
(4)齊衰三月 適用於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此外,一般宗族成員為宗子,也是齊衰三月之服。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宗子作為祖先的繼體,宗族的象徵,是全體家族成員宗奉的對象,宗族成員即使與宗子的血緣關系已相當疏遠,也要為之齊衰三月以表示尊祖敬宗。
齊衰三月喪期很短,僅為三月,喪服與齊衰不杖期基本一致,只是改用麻布製作的麻屨為用細麻繩編成的繩屨。
對服齊衰之喪者,喪期內的飲食起居,也有一定的規范。齊衰三年也是重喪,其要求與斬衰三年大致相同,只是飲食方面改初喪三日不食為二日不食,以示稍輕。齊衰杖期、不杖期則是初喪三餐不食,然後疏食水飲,不食菜果。杖期者終喪不食肉、不飲酒;不杖期者三月既葬之後可以食肉飲酒,但不能與人會飲共食。居處方面,除齊衰三年也有倚廬之制外,其餘一律居堊室,但不杖期者三月之後可以復歸正寢。齊衰三月與杖期、不杖期差別不大,但喪期既短,三月之後,就一切如常了。
3.大功
又次於齊衰一等,適用於為從父兄弟(伯叔父之子,即堂兄弟),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兒,未嫁之從父姊妹(伯叔父之女,即堂姊妹)及孫女,嫡長孫之外的眾孫(包括未嫁的孫女),嫡長子之妻。此外,已嫁之女為兄弟及兄弟之子(侄),已嫁、未嫁之女為伯叔父母、姑母、姊妹,妻為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以及夫之兄弟之女已嫁者,出嗣之子為同父兄弟及未嫁姊妹,也都是大功之服。
大功的喪期為九個月,喪服為布衰裳,牡麻絰,冠布纓,布帶,繩屨。這里的布是指稍經鍛治的熟麻布,較齊衰用的生麻布細密。婦女不梳髽,布總亦用熟麻布。
居大功之喪者初喪三餐不食,葬前居於堊室,疏食水飲,不食菜果,三月既葬,可食肉飲酒,復居正寢。
4.小功
又次於大功一等,適用於為從祖父母(父親的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父親的堂兄弟及其配偶),從祖兄弟(父親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從父姊妹及孫女,長子外的諸子之妻,未嫁之從祖姑姊妹(父親的伯叔父之女及孫女),外祖父母、從母(姨母)。此外,妻為娣姒(妯娌)、夫之姑母、姊妹,出嗣之子為同父姊妹之已嫁者,也服小功。
小功喪期為五個月,其服飾是布衰裳,澡麻帶,絰、冠布纓,吉屨無絢(qú)。小功所用的麻布較大功更細。所謂澡麻,是指經過洗滌的較白的麻。吉屨即日常所穿的鞋,絢是鞋鼻上的裝飾,用以系帶,小功是輕喪,不必專備服喪用的鞋,吉屨去絢即可。
5.緦麻
這是最輕一等的喪服。適用於為族曾祖父母(祖父的伯叔父母)、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及其配偶)、族父母(祖父的堂兄弟之子及其配偶)、族兄弟(祖父的堂兄弟之孫),從祖兄弟之子,曾孫、玄孫,已嫁之從祖姑姊妹,長孫之外的諸孫之妻,姑祖母,姑表兄弟,舅表兄弟,姨表兄弟,岳父母,舅父、女婿、外甥、外孫。此外,妻為夫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從祖父母、從父兄弟之妻,也都有緦麻之服。
緦麻喪期僅為三個月。當時用來製作朝服的最細的麻布每幅十五升,如抽去一半麻縷,就成為緦。因為其細如絲,正適宜用作最輕一等的喪服。
小功及緦麻在五服之中屬於輕喪,要求居喪者初喪之時兩餐不食或一餐不食,喪期內不飲酒食肉,但不作嚴格規定,仍居正寢,並可用床。
對斬衰三年、齊衰三年、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大功、小功的喪服,還有受服的規定,也就是在居喪一定時間後,喪服可由重變輕。三年之喪,其間受服五次,大功、小功喪期較短,僅受服一次。服制變除辦法十分繁瑣,這里就不多說了。
還應該提到的是,《儀禮·喪服》規定對未成年去世的宗族成員另有一套服喪等級,分為殤大功九月、殤大功七月、殤小功五月三種。鄭玄說:「殤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哀傷者。」(43)所謂未冠笄,是指未滿二十歲。據《儀禮·喪服傳》,「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宗族成員未成年死亡,就依其血緣關系的親疏,並分別長殤、中殤、下殤的不同情況,決定服制的輕重,但即使最親的子女、弟妹、叔父、姑母,其長殤也只服大功九月,總的原則是輕於成人。
喪服的制定主要考慮宗族關系,但在西周、春秋,君統和宗統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喪服》中還規定了諸侯為天子,大夫、士、庶人為君(此指諸侯),公、士、大夫之眾臣(仆隸)為其君(此指主人)的不同喪服。後世帝王去世,在一定時間內,國內禁止婚娶和一切娛樂活動,全體臣民都要為之服喪,稱為國喪。奴僕為主人服喪,也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

Ⅳ 炎炎夏日,現代人都靠空調、電風扇降溫,古人夏季靠什麼避暑降溫呢

炎炎夏日,現代人都靠空調、電風扇降溫,古人夏季靠什麼避暑降溫呢?

1.用冰

盡管古代沒有冰箱,但是有天然的冰場,還學會了人力製冰,唐朝末年,大家在生產炸葯時採掘出硝石,發現它溶於水裡會吸收許多熱量,從而使其結凍,便開始人力製冰。古時候一些王室貴族他們家中都有冰窖,在炎熱的夏季可以用冰塊來降溫,還能夠吃上冰鎮的綠豆粥。古代專門盛裝冰的器皿,名叫冰鑒,冰鑒是古代暑天用於盛冰,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器皿(俗稱:古代的冰箱)。冰鑒殼體兩邊設提環,頂部有蓋板,上切雙錢孔,既是摳手,也是冷氣釋放口。具體做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質或黃銅製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確,既能儲存食品,又可釋放冷氣,使室內清涼。只是冰並不是一年裡什麼時候都有,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冰可謂難能可貴。人們用冰的歷史十分悠久。

7.居家降暑用具

是使用瓷枕,竹夫人開展降溫,竹夫人又叫青奴、竹奴,中國民間夏日取涼用品。是一種圓柱型的竹製品。江南炎熱夏天,大家喜愛竹席卧身,用竹編織的竹夫人是熱天解暑的清爽之物,可相擁,可擱腳。也有涼席、竹榻等。

8.穿輕薄料子製成的衣服

古代人的服裝幾乎都是長衣長袖,想想就覺得夏季衣著很熱,不過古人隨著季節的轉換,會有規律的換穿布料不同的服裝,古代也有非常輕薄的毛料。大概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端午節這一天固定變成全社會團體換穿夏季服裝的日子。古人的夏服常用的面料很是注重,要做到透氣、透汗,因而蠶絲織成的紗和羅成為上選。在唐宋時代,運用紗、羅裁成的夏季服裝有個專稱——「生衣」,其他三季所穿為「熟衣」。

Ⅳ 清朝人夏天穿什麼衣服

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當輕薄,六層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涼,在款式、顏色上也相當講究,可以說得上是既時髦又涼快。

清朝時期的老百姓到了夏天大多都是穿著短打,就是最簡單的單衣單褲,有了破洞可能連補丁也不打,還會穿裁短的衣服和褲腿。老百姓的單衣單褲都是用普通棉布或粗糙麻料製作,但是單薄和透氣,另外十分寬松,所以整體的散熱功能挺好。

而當官的和有錢的就不一樣了,他們衣服的款式在夏天仍以長衫、長袍為主,不過材質換成了輕紗、羽緞等輕薄透氣的面料。

皇帝到了夏天他穿的大都是素色的紗質單衣,盡管看起來還是嚴嚴實實,不過卻十分清涼透氣和輕便舒適。而他的鞋襪也都是絲緞料子所作,絲毫不會悶熱。

(5)古代竹製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人在夏天除了穿著輕薄透氣的衣物,還會使用冰塊來降溫。他們在頭年冬天會事先將冰塊藏放在專門的坑窖當中,等夏天來了就把這些冰塊拿出來,放到屋裡解暑降溫,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古代納涼配飾:

1、斗笠

斗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從古至今,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2、涼帽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的官帽被稱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3、頭巾

頭巾,淵源甚古,原本是平民的標志。到了明、清時期,規定讀書人必須戴儒巾,後來被廣泛流傳至今,成為一種方便、實惠的飾品。

4、團扇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團扇是眾多扇子中的一種,起源於商代,最早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

Ⅵ 古人如何避暑

古人用搖扇子的方法避暑。
這個方法非常普及,幾乎人人可用,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他們都手持一把扇子搶空氣流。而且這種方法也比較實用,在哪裡都可以拿一把扇子降溫。

Ⅶ 老照片:感受清末人間煙火氣息,店鋪伙計穿破舊衣服嗎

孩子們圍著一個小吃攤。他們正在焦急地等待美味出鍋,一定饞得流口水了。想想我小時候的經歷,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那時候普通家庭都沒有閑錢,很少讓孩子去買零食,一旦有這樣的機會,孩子會高興得像過節似的。

剃頭匠正在為顧客刮鬍子。剃頭匠作為一個職業,是清朝開始出現的。清朝以前,人們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損毀,只是偶爾對頭發進行簡單修剪,並沒有促生出理發或剃頭這個行業;如果某人被剃頭了,那隻能說他受了髡刑。

店鋪伙計,穿著破舊的衣服。那時候店鋪伙計大多來自窮苦之家,進城打工攢點老婆本。心靈手巧的能學一點技能,成為匠人;能說會道的,可能成長為店鋪掌櫃。

“拉洋片”的攤位。拉洋片是一種民間藝術,顧客可通過鏡頭看到木箱里一組展示完整故事的畫片。老闆操縱著畫片的轉動,同時配以演唱,解釋其中的情節。這玩意兒大概很有趣,連一位僧人都駐足觀看。

Ⅷ 中國古代刺綉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希望被採納,謝謝

刺綉工具
一、布的種類
不同的底布,對用線、針工和圖案都各有要求。這樣綉出的綉品才美麗漂亮。
首先從布的種類上分,大致有三類:植物纖維布;動物纖維布;化纖布。
(一)植物纖維布
植物纖維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各種純棉、麻和棉麻交織布。一般比較細軟、輕薄的棉布,適合做各種小面巾、手帕、麵包巾、小餐巾等。而較厚實、挺括的棉布則適合做大的檯布、床罩、冰箱布、枕袋等。
(二)動物纖維布 動物纖維布包括絲綢、軟緞、喬其紗、羊絨、法蘭絨、純毛呢料等。一般絲綢軟緞多用來做高檔睡衣、婚紗帳幔等床上用品,用純絲線刺綉.
(三)化纖布 化纖布由於其熔點低,不像棉麻毛質材料那樣耐高溫,因此化纖布最好不用棉線、絲線來刺綉。化纖布較適合做機綉或絲帶綉、珠綉、亮片綉等。
二、各色綉線
綉線的種類也和布的種類一樣,有純棉細綉線、純棉粗綉線、合股線、麻線、真絲線、機綉線、毛線、金銀線、化纖線等。其中以純棉綉線為主流綉線,用途也最為廣泛。
(一)純棉細綉線
純棉細綉線是由單根紗合股捻成,約有40個色系,且每個色系從淺到深約有6~9個色階。它可合股使用。純棉細線在較粗糙的底布上刺綉時應該注意用合股綉,否則綉出的圖案容易發泡而露底布,不平整。
(二)純棉粗綉線
純棉粗綉線由3根紗合股捻成,色系較少,且每個色系的色階也就3~5個,一般不合股使用,最多也就是兩根合股使用。適合在麻底布、絨底布上刺綉。
(三)合股線
合股線多為國外進口綉線,由6股合成。線的本身有光澤,顏色也很典雅,每個色系都含有灰的成分,如灰綠、灰粉、灰藍等等。合股進口線最適合做納紗畫、絨綉畫等。
(四)機綉線
機綉線顧名思義是在縫紉機上使用的線,質地極有韌勁,很結實,不容易斷股,在縫紉機上使用效果很好。這種線不適合手工刺綉,因為它含有滑石粉和漿的成分,手工刺綉容易打死結,綉線和布的親和力差,刺綉時綉線不易擺平。
(五)真絲線
真絲線是我國南方特有的一種綉線,就像我們的水墨畫一樣,只有中國才有。真絲線適合在軟緞、絲綢等柔軟的底布上刺綉,也可在玻璃絲紗上做雙面綉。用真絲線綉動物,其特有的光澤表現動物的皮毛效果極佳。
(六)毛線 毛線一般適合做納紗綉,有細毛線、中粗線、粗捻線、合股線之分。注意在厚實的布料上刺綉應該使用粗捻線或合股線。
(七)金銀線 金銀線一般適合做盤金綉、菱綉。由於金銀線的質地較脆,因此不適合用較復雜的針法刺綉。
(八)絲帶
絲帶是一種機器織的很細密的彩色帶子。適合在較粗質厚實的底布上使用,也可以和粗綉線相混和使用,效果都非常好。如果再配上串珠綉、亮片綉,畫面效果會更加豐富多彩。
三、針
和線一樣,針的選擇也不可忽視。挑選綉花針時要特別注意針的兩頭,即「針鼻」和「針尖」。針鼻應為橢圓形,這樣的針鼻不咬線。如果針鼻呈長方形或尖圓形都很容易咬線,也就是易把線割斷。針尖則越細越長越好。
納紗綉的針尖應短而圓鈍,針鼻應寬大。因為納紗要用合股線或粗捻線、毛線。針鼻細小,穿線是很費勁的。 此外,還應掌握好針、線與底布三者的關系
四、剪刀
刺綉用的剪刀也有分類。如剪線頭的剪子,剪子尖應往上翹,這樣的剪子避免剪針頭時剪尖挑到綉花上。而用來雕綉和抽絲的剪刀,剪尖則應細尖鋒利,最好選用鋼口好的剪刀,因為這樣的剪刀可反復使用,並且越磨越鋒利。這是單純剪線的剪刀,鋼口鋒利使用方便。
五、花綳子
花綳子從形狀上分有方形和圓形。從材質上分有木製、竹製和塑料三種。一般圓形花綳子有竹製的和塑料的兩種,分大、中、小號。大號直徑30厘米、中號直徑20厘米,小號直徑12厘米。上圓形刺綉綳子首先應注意根據圖案的大小來選擇花綳子,如果圖案過大,那就應分成幾部分來做。一般圖案面積占花綳子面積的1/2強即可,要把綳子上緊、上平,這樣綉出的花才能平整不走型。上圖形花綳子時應注意按如下步驟操作:
第一步,松外圈螺絲,把里圈綳子平放,把布平鋪放在里圈綳子上,然後在把外圈綳子重合在里圈綳子上 第二步,把布的褶抽平後擰緊螺絲
第三步,然後把步抽平不能有一點褶,並注意布的經線與緯線都成垂直和水平狀態,布紋不能斜,最後在緊螺絲
第四步,然後檢查花綳子是否上得夠緊。檢查辦法是把一根帶線的針從布面上穿過,拔線時布面發出嘭嘭的響聲,這樣才算合適。
上方型刺綉綳子和圓形刺綉綳子的要求是一樣的,上方型刺綉綳子的刺綉一般是比大的綉品。所以可以調節線的松緊程度保證布的經線與緯線都成垂直和水平狀態,布紋不能斜。特別要注意拉線的地方要考慮布的堅固程度,防止脫線和損壞布的完整。
六、綉架
為方便刺綉者在不同場合和地點刺綉,還有不同規格綉架,這種綉架使用和組裝非常的方便,還可以根據刺綉圖案調節刺綉棚子的大小。
----------------------------------
刺綉的發展
我國刺綉的起源,歷史久遠,文獻記載創於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原始刺綉用途,本為裝飾衣服以表徵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後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並且普及民間。至於刺綉具備的藝術性,隨著發展階段變化,呈現不同的特色。
早期的刺綉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緻;漢代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此後,刺綉繼續發展,在提供衣飾器用方面,不斷擴張生活使用范圍和層面。此外,其間刺綉還曾擔負過服務宗教的任務,時在魏晉至隋唐。此一期間,佛教鼎盛,信徒為示虔誠,選擇代表尊榮與費時耗工的刺綉,作為繪制供養佛像方式,謂為綉佛,至唐盛極一時。這類綉佛鉅幅偉構,至今猶有流存英國、日本博物館中,作品綉法嚴整精工,色彩瑰麗雄奇,動人心魄,誠為古綉特殊成就之一。
唐代刺綉發展另一成就,便是綉法上的推陳出新。唐前一直流行唯一「鎖綉」法,至此發明了「平針綉」,也就是通行至今的綉法。這種綉法因為針法多變化,刺綉者更能發揮創作自由與藝術表現,很快取代「鎖綉」而風行,於是帶來刺綉發展史上的另一嶄新時代。
宋代是我國刺綉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更堪稱絕後。宋綉能發展出如此成就,原因有:一、「平針綉」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二、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叄、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這種純藝術性的刺綉作品,針法緊密工巧,線色豐富調和,形象寫真生動,贏得後世廣泛贊美頌揚。
明代是我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綉,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明代刺綉也表現了多項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我國歷史上刺綉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二是綉藝方面,一般實用綉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綉作,承襲宋綉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綉專業鳴世的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綉,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綉結合的「綉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綉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叄是衍生其它綉類方面,刺綉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綉、發綉、紙綉、貼絨綉、戳紗綉、平金綉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綉藝術的范疇。
清代刺綉的發展,大致上承續著上述明綉的情形,整個二百餘年間,維持興盛不墜而外,也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的:一是地方性綉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有蘇綉、粵綉、蜀綉、湘綉、京綉、魯綉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二是晚清吸收外國日本刺綉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綉,前者為沈壽首創的「美術綉」,後者則有江蘇楊守玉發明的「亂針綉」,為傳統綉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Ⅸ 除了分等分級以外,古代的身份證是怎麼做到防偽技術的

身份證對於現代人來說,已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乘坐交通工具、住宿、購置住房、銀行存取等等都不可或缺。特別是身份證還有防偽標志,人手一證,走遍全國無憂。

追本溯源,身份證不是無本之木,而是源遠流長,從先秦時即有其雛型,經過隋唐大興,直至明清,不同朝代擁有各種形狀各種用途的身份證明。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大唐魚符和滿清的腰牌,不但分等分級,還具有防偽技術,令人嘆為觀止。



古代官員服裝樣式

小結

商鞅創設照身貼,主要目的是切實落實變法措施,方便國家的管理和運營。

然而在其後的封建皇朝里,古代身份證逐漸演化為區別不同等級、不同階層的人之用,成為封建時期階層化的主要象徵。

身份證從古代發展到現代,從民間走近權貴,又從特權階層走入普通民眾,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現在人人都有身份證,希望人人也都可以稱作是有身份的!